張介賓

《類經》~ 二卷 (1)

回本書目錄

二卷 (1)

1. 一、陰陽應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鉅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白話文: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規律就是陰陽的道理。陰陽就是一分為二。太極運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天空由運動誕生,大地由靜止誕生,所以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是萬物的法則,(大的叫綱,小的叫紀,總括一切叫綱,周全一切叫紀,無論大小事物,都離不開陰陽,所以陰陽是萬物的法則。王氏說,萬物生長的規律也這樣,陽給予正氣使其生長,陰主持使之站立,也是這個道理。)

)變化之父母,(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

白話文:

陰陽是萬物變化的來源,(《天元紀大論》說:事物生長叫做「化」,事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易經》說:「在天形成徵象,在地形成形體」,這就體現了變化。朱熹說:「變是化的漸進過程,化是變的最終完成。」陰可以變成陽,陽可以化為陰。然而,儘管變化多端,但都離不開陰陽的生成,所以稱陰陽為變化的「父母」。

陰陽是生殺的根本,(生殺之道,就是陰陽之道。陽氣來臨,萬物就會生長;陽氣離去,萬物就會死亡。

凡日從冬至以後,自南而北謂之來,來則春為陽始,夏為陽盛,陽始則溫,溫則生物,陽盛則熱,熱則長物;日從夏至以後,自北而南謂之去,去則秋為陰始,冬為陰盛,陰始則涼,涼則收物,陰盛則寒,寒則藏物,此陰陽生殺之道也。然如下文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則陽亦能殺,陰亦能長矣。

白話文:

從冬至之後,太陽從南方移動到北方,稱為「來」。「來」代表著春天的開始,陽氣開始增長;夏季陽氣旺盛,溫暖萬物,促使生物生長。

從夏至之後,太陽從北方移動到南方,稱為「去」。「去」代表著秋天的開始,陰氣開始增長;冬季陰氣旺盛,涼爽的天氣促使萬物收斂。陰氣過於旺盛則會寒冷,寒氣會讓萬物休眠。

這就是陰陽生長和消滅的規律。然而,正如後文所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這說明陽氣也能消滅,陰氣也能滋養。

六節藏象論曰:生之本,本於陰陽。則陰亦能生矣。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終始也。)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此自首節陰陽二字,一貫至此,義當聯玩。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說:生命的根本來自陰陽。因此,陰也能生長萬物。所以,在陽中產生的,陰能殺死它;在陰中產生的,陽能殺死它。萬物的生與死,都是由這個原理引起的,所以稱它為根本和開始。本,就是根本。始,就是終始。

(神明)是精神靈魂的居所。(神,是指變化莫測的事物。明,是指太陽、月亮和星星的象徵。府,是指藏東西的地方。神明由陰陽產生,所以陰陽是神明的居所。這句話從第一節的「陰陽」兩字開始,一直貫穿到這裡,意思應該連貫起來理解。)

天元紀大論亦有以上數句,見運氣類第三。)治病必求於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裡,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知亂所由起,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

白話文:

在天元紀大論中也有上面提到的幾句話,請參閱運氣類第三篇。)醫治疾病一定得找出根本原因。(根源就是致病的因素。人的疾病,有的在體表,有的在體內,有的由於寒冷,有的由於發熱,有的感受了五運六氣,有的損傷了臟腑經絡,但都不會超出陰陽兩種氣,一定有其來源。所以有的根源在陰氣,有的根源在陽氣,雖然疾病的變化多種多樣,但其根源只有一個。瞭解疾病的發病根源,明白混亂由何而起,並且直接根治,這就是得其一理的方法。

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則千枝萬葉,莫得弗從矣。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此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以冀一人之獲,誠哉疏矣。)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厚,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陰靜陽躁,(陰性柔,陽性剛也。

白話文:

就好比砍樹時連根拔起,那麼千枝萬葉都自然會跟著起來。如果只知道治療疾病而不探求疾病的根源,那麼疾病就會無窮盡地出現,就像許學士所說的「廣泛搜索荒野,只為了抓到一個人」,真的是太疏忽了。

所以陽氣積聚形成天空,陰氣積聚形成大地。(陰陽的形體大小不同,形氣要生成,必須積聚才會厚實,因此陽氣積聚到極大就形成天空,陰氣積聚到極厚就形成大地。)陰性安靜,陽性躁動。(陰的性質柔順,陽的性質剛強。)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陽陰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互藏之道,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也。

白話文:

陽氣生長,陰氣增長;陽氣消滅,陰氣隱藏。(這是四象的意義,陽氣生長,指的是陽中帶陰;陽氣消滅,指的是陰中帶陽。因為陽氣不能獨立存在,必須有陰氣才能生成,就像植物生長需要陽光,而成長養育需要雨露,這是陽氣生長,陰氣增長的道理;陰氣不能自行運作,必定要藉助陽氣才能運行,就像冬天的寒冷導致萬物閉藏,而肅殺之氣源於風霜,這是陽氣消滅,陰氣隱藏的道理。在對立之中,又體現出相互包含的道理,所謂「孤陽不長,孤陰不生」就是這個道理。)

如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實同此義。詳運氣類三,所當互考。一曰: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以陰陽之淑慝言,於義亦通。)陽化氣,陰成形。(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白話文:

天地運行之道,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就像天元紀大論所說:天以陽氣生長萬物,以陰氣收藏萬物;地以陽氣殺伐萬物,以陰氣隱藏萬物。這兩者道理相同。詳細的運氣變化,可以參考《運氣類三》,兩者相互印證。其中說到:陽氣調和則萬物發生,陰氣調和則萬物成熟,所以說陽生陰長;陽氣過盛則萬物焦枯,陰氣凝滯則萬物閉塞,所以說陽殺陰藏。這些都是以陰陽的善惡來解釋,道理也通順。陽氣化生為氣,陰氣凝結為形。陽氣動則散布,所以化為氣;陰氣靜則凝結,所以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

白話文:

寒到極點就會生熱,熱到極點就會生寒。(陰寒與陽熱,是陰陽的正氣。寒到極點就會生熱,是陰氣轉化為陽氣;熱到極點就會生寒,是陽氣轉化為陰氣。邵康節說:動的開始,則陽氣生長;動到極點,則陰氣生長;靜的開始,則柔氣生長;靜到極點,則剛氣生長。這是《周易》所說的陽盛則衰,陰盛則消的道理。比如人受到寒氣傷害,就會得熱病,這是因為本來的寒氣轉化成了熱氣;內熱嚴重到了極點,反而會發冷冒汗,這是因為本來的熱氣轉化成了寒氣。

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飧泄,完穀而泄也。䐜脹,胸膈滿也。飧音孫。

白話文:

因此,陰陽的道理是,達到極點就會發生變化。寒氣會產生濁陰,熱氣會產生清陽。清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清陽司升,陽氣衰弱在下方不能上升,因此會導致腹瀉;濁陰司降,陰氣停滯在上方不能下降,因此會造成脹滿。腹瀉是指未消化的食物隨便排出。脹滿是指胸膈部位有飽脹感。

䐜音嗔。)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雲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白話文:

這段話說的是:陰陽反過來作用,導致疾病逆行。順著是從,反著是逆,逆著或者順著,都有其根本原因,所以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才能治療疾病。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

白話文:

因此,清陽之氣是天,濁陰之氣是地;地上的氣上升形成雲,天上的氣下降形成雨;雨是由地上的氣產生,雲是由天上的氣產生。(下面講述陰陽精氣的升降,以說明天人合一。天地是陰陽的形體。雲雨是天地間的精氣。在下方的陰氣是精,精就是水,精氣上升就化為氣,雲是因為雨而出現;在上方陽氣是氣,氣就是雲,氣下降就化為精,雨是由雲產生。)

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六微旨大論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

白話文:

從下方上升到上方的是地氣與天氣交會,因此地氣上升形成雲,又稱雲是由天產生;從上方下降到下方的是天與地交會,因此天氣下降形成雨,又稱雨由地產生。《六微旨大論》說:上升之後會下降,下降的指天;下降之後會上升,上升的指地。天上的氣下降,融入地中;地上的氣上升,蒸騰到天上。由此可見,天地之間的升降叫做雲雨;人體之間的升降叫做精氣。

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氣水同類詳義,有按在後第四章,所當參閱。)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肌表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

白話文:

天地之間遵循相同的道理,這是最重要的原理。(有關氣和水的同類性質的詳細解釋,請參閱第四章的附註。)因此,清明之氣從上竅(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排出;污濁之氣從下竅(前陰和後陰)排出。(源於天地的氣體傾向於上升或下降。上竅有七個,即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下竅有兩個,即前陰和後陰。)清明之氣分佈在皮膚腠理,污濁之氣運行於五臟。(腠理是皮膚表面。陽氣發散於皮膚,所以清明之氣歸聚於此。陰氣接收五臟的氣,所以污濁之氣運行於此。)

腠音湊。)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水為陰,火為陽,(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氣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

白話文:

皮膚的細小孔隙緊密閉合。清陽之氣充實於四肢,濁陰之氣歸藏於六腑。(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所以清陽之氣會充實於此。六腑負責消化吸收食物,所以濁陰之氣會歸藏於此。)

水屬陰,火屬陽。(水性潤下且寒冷,所以屬陰。火性炎上且炎熱,所以屬陽。水火就是陰陽的徵兆;陰陽就是水火的性質。天地萬物的氣,無一不是水火作用的結果,所以天以日月為水火,《易經》以坎離為水火,醫學以心腎為水火,丹道以精氣為水火。腎屬水,水中生出的氣,就是真火;心屬火,火中生出的液體,就是真水。)

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醫家首宜省察。)陽為氣,陰為味。(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味歸形,形歸氣,(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氣歸精,(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白話文:

水火交融,這是道存在的根本,醫家首先應該注意觀察。陽性屬氣,陰性屬味。(氣沒有形狀而上升,所以為陽。味有質地而下降,所以為陰。這裡從藥物和食物的氣味來說。)味歸於形,形歸於氣。(歸,依附的意思。五味產生精血以形成形質,所以味歸於形。形體的存在與消亡,取決於氣的聚散,所以形歸於氣。)氣歸於精。(氣指真氣,由天所賦,與谷氣並存於體內滋養身體。)

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精歸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於化。)精食氣,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化生精,(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

白話文:

人體的精血是由氣轉化而來的,所以氣回到精裡。(精是坎水,天一生水,是五行中最早出現的。所以萬物的初生形態都是水,由精化氣,由氣化神,因此水是萬物化生的來源,所以精回到化裡。)精以氣為食,形體以味道為食,(食,就像孩子吃母乳一樣。氣回到精裡,所以精以氣為食。味道回到形體裡,所以形體以味道為食。)萬物化生,都必須從精開始,所以化生精。

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氣生形。(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味傷形,氣傷精,(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反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精化為氣,(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氣之根。

白話文:

人體的精氣神相互轉化,精是化的本源,精未化之前由精化生,化完之後由化生精。氣聚則成形,氣散則形亡。味傷形,氣傷精,飲食過度或失節會傷及形體,而氣失調則會傷及精氣。精化為氣,元氣由精化生而來,精是元氣的根源。

其義即此。然上文既雲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云之類;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云,氣歸精也。云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

白話文: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然而上文說氣歸精,表示氣生精;而這裡又說精化氣,表示精生氣。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是說明精氣相互生根的奧妙,用來呼應上文天地雲雨的道理。陽氣變化為氣,就如同雲;陰氣凝結成形,就如同雨。雨並非在地面產生,而是從天上的雲降下來,這說明氣歸精。雲並非從地面升起,而是從天上的氣凝結成,這說明精化為氣。

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氣傷於味。)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也。)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白話文:

人體的精氣就像這樣運作。氣聚集,精氣就會旺盛;精氣旺盛,氣就會強盛。精氣充足,身體自然強壯。

所以古人先提「雲雨」,就是想告訴我們精氣升降的道理(氣受味道影響)。

前面說「味道損傷形體」,那肯定沒有形體受傷而氣不傷的。比如雲的味道過於酸,肝氣會難以運行,脾氣就會絕滅,這些都是味道損傷氣的例子。

陰寒的味道從下竅排出,陽熱的氣從上竅排出。

(味為陰故降,氣為陽故升。)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厚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厚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白話文:

(味道屬於陰性的,所以會下降;氣屬於陽性的,所以會上升。)味道濃鬱的是陰性的,味道清淡的是陰性中的陽性;氣厚實的是陽性的,氣清淡的是陽性中的陰性。(這句話說明瞭味道和氣的陰陽屬性,而陰陽之中又有各自的陰陽。味道屬陰,而濃鬱的是純陰,清淡的是陰性中的陽性;氣屬陽,而厚實的是純陽,清淡的是陽性中的陰性。)味道濃鬱會導致泄瀉,味道清淡會通暢;氣清淡會導致發泄,而氣厚實會導致發熱。

(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

白話文:

陰氣往下流動,所以味道濃重的中藥具有瀉下的作用,味道清淡的中藥則能通利腸道。陽氣往上流動,所以氣息清淡的中藥能疏散體表,氣息濃重的中藥則能發熱。

壯盛的陽氣衰弱後,虛弱的陰氣就會壯盛。壯盛的陽氣消耗陰氣,陰氣消耗虛弱的陽氣。壯盛的陽氣升散之氣,虛弱的陽氣則產生陰氣。(火,指的是天地間的陽氣。沒有陽氣,天就不能孕育萬物;人沒有陽氣,就無法生存。所以萬物生長,都仰賴陽氣。但溫和的陽氣能孕育萬物,過於熾熱的陽氣反而會傷害萬物,因此陽氣過盛則陰氣會衰退,陽氣平和則陰氣才會壯盛。)

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湧,湧同。

白話文:

陽氣旺盛則消散氣體,所以說「食氣」,就像火氣消耗了這種氣體一樣。陽氣衰弱則產生氣體,所以說「食火」,就像氣體消耗了這種火氣一樣。這雖然是針對氣味來說的,但天地萬物的變化之道是,衰弱的事物會變得強盛,強盛的事物會衰落,本來就是如此,不僅限於氣味。

辛辣和甘甜的氣味發散,所以屬於陽氣;酸澀和苦味的氣味下陷疏泄,所以屬於陰氣。(這裡指的是正味的陰陽性質。)辛辣的氣味能發散皮膚腠理,而甘甜的氣味則緩和。酸味的氣味能收斂,而苦味的氣味則疏泄。湧,同「湧」,指水流動的樣子。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太過所致。)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

白話文:

陰陽失衡導致疾病

  • 陰氣過盛,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會導致陰氣生病。(這裡是在討論陰陽失衡對疾病的影響。)
  • 陰陽不協調,就會有一方過剩而另一方不足,因此兩者都能導致疾病。

過盛或不足的症狀

  • 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熱;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寒冷。(這是由於過度的緣故。)
  • 寒氣過重,會轉化為熱氣;熱氣過重,又會轉化為寒氣。(這是事物達到極端後產生的變化。這與上面提到的「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意思相同。因為陰陽之氣,水氣過多時會像火,火氣過多時又會像水,陽氣過盛會隔絕陰氣,陰氣過盛也會隔絕陽氣。)

故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重,平聲。)寒傷形,熱傷氣。(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氣欲利,故傷之則痛。形有質,故傷之則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白話文:

因此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分辨,如果辨錯了,生死就立見高下。寒氣會傷及身體,熱氣會傷及氣血。(寒氣屬陰,身體也屬陰,寒氣會使身體消瘦,所以傷及身體。熱氣屬陽,氣血也屬陽,熱氣會使氣血散發,所以傷及氣血。)氣血受傷就會疼痛,身體受傷就會腫脹。(氣血運行通暢,所以受傷就會疼痛。身體有形質,所以受傷就會腫脹。)所以,先疼痛再腫脹的是氣血傷及身體;先腫脹再疼痛的是身體傷及氣血。

(氣先病而後及於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後及於氣,因形傷氣也。)風勝則動,(風勝者,為振掉搖動之病,即醫和云風淫末疾之類。)熱勝則腫,(熱勝者,為丹毒癰腫之病,即醫和雲陽淫熱疾之類。)燥勝則乾,(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乾澀之病。)寒勝則浮,(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即醫和云陰淫寒疾之類。

白話文:

(氣先出問題,然後才影響到身體,因為氣會傷到身體。身體先出問題,然後才影響到氣,因為身體會傷到氣。) 風邪過盛,就會出現振動、搖動等症狀。(風邪過盛的人,會出現振顫、搖動等疾病,就像《醫和》中說的「風淫末疾」之類。) 熱邪過盛,就會出現腫脹。(熱邪過盛的人,會出現丹毒、癰腫等疾病,就像《醫和》中說的「陽淫熱疾」之類。) 燥邪過盛,就會出現乾燥。(燥邪過盛的人,會出現津液枯竭、內外乾燥等疾病。) 寒邪過盛,就會出現浮腫。(寒邪過盛的人,陽氣不足,會出現脹滿、浮虛等疾病,就像《醫和》中說的「陰淫寒疾」之類。)

)濕勝則濡瀉。(脾惡濕而喜燥,濕勝者必侵脾胃,為水穀不分濡瀉之病,即醫和雲雨淫腹疾之類。濡音如,濕滯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四時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

白話文:

濕氣過重就會導致泄瀉。(脾臟不喜歡潮濕,喜歡乾燥。濕氣過重時,必定會侵犯脾胃,造成水穀不分、泄瀉的疾病,例如醫和所提到的因雨季造成的腹瀉。)

天地間有四季和五行,它們共同運作,使萬物生長、收藏,並且產生寒、暑、燥、濕、風等變化。(四季是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綜合來說:春季屬木,主生長,其變化為風;夏季屬火,主成長,其變化為暑熱;長夏屬土,主變化,其變化為潮濕;秋季屬金,主收斂,其變化為乾燥;冬季屬水,主收藏,其變化為寒冷。五行各有一個代表,只有火有君臣之別。)

此言寒暑燥濕風者,即五行之化也。五運行等論言寒暑燥濕風火者,是為六氣也。)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如本論及五運行大論,俱言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天元紀大論亦以悲作思。

白話文:

這裡所說的「寒、暑、燥、濕、風」這些環境因素,其實就是五行變化而來的。有本著作《五運行等論》中提到「寒、暑、燥、濕、風、火」這六種環境因素,合稱為「六氣」。

我們人體有五臟,這五臟會產生五種氣,這五種氣又會影響人的情緒,產生喜、怒、悲、憂、恐這五種情緒。(五臟指的是心、肺、肝、脾、腎,而五氣指的是這五臟所產生的氣。這五種氣會產生五種情緒。比如《傷寒論》和《五運行大論》中都提到,心臟情緒是喜,肝臟情緒是怒,脾臟情緒是思念,肺臟情緒是憂,腎臟情緒是恐。而在《天元紀大論》中,將「思念」一詞寫作「悲」。)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與此二句似乎不同,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

白話文:

情緒激動(喜怒)會損傷氣血,寒暑變化會損傷形體。(喜怒是情緒激動的表現,悲憂恐懼也一樣。寒暑是氣候變化的代表,燥濕風也一樣。前面說寒氣損傷形體,熱氣損傷氣血,這兩句話看似不同,實際上是前者從陰陽角度分開形氣,後者從內外部位分開形氣。)劇烈發怒會損傷陰氣,過度喜悅會損傷陽氣。(氣屬於陽,血屬於陰。肝臟藏血,心臟藏神。劇烈發怒時,肝氣逆行而血亂,所以損傷陰氣。

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其斯之謂。)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白話文:

過度喜悅會導致心氣虛弱,精神渙散,從而損傷陽氣。就像《行針篇》中所說的:「陽旺者容易喜悅,陰盛者容易發怒。」因為它們各自會追隨其所屬的類型。

厥氣(逆氣)上行,會充盈脈絡而離開形體。(厥,逆的意思。說明寒、暑、喜、怒之氣突然逆行在上,那麼只有陽氣充實,所以脈絡會充盈。陽氣過盛,陰氣就會離開,所以會脫離形體。這是孤陽的徵象。脈經》中說:「所有浮脈都沒有根源的,都會導致死亡。有表象而沒有實質的,也會死亡。」這就是這種情況的說法。)

喜怒無節,寒暑過度,生命就會脆弱不堪。

(固,堅也。)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天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然而重陽必變為陰證,重陰必變為陽證,如以熱水沐浴身反涼,涼水沐浴身反熱,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徵驗。此與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互求。

白話文:

(固:堅固的意思。)因此陽氣太重必定會有陰氣,陰氣太重必定會有陽氣。(「重」:重複的意思,例如在陰氣盛行時又受寒,陽氣盛行時又受熱,或是因為天氣的熱氣傷到了人體的陽氣,天氣的寒氣傷到了人體的陰氣,這些都稱為「重」。陰陽之道是同氣相求的,所以陽氣部分受傷於陽氣,陰氣部分受傷於陰氣;但是陽氣太重一定會轉變成陰證,陰氣太重一定會轉變成陽證,就好像用水洗澡時,用熱水反而覺得涼,用冷水洗澡反而覺得熱,可以從小事推論大事,下文八句就是它的驗證。這與上文「寒氣太重就會發熱、寒氣極就會生熱」的道理相通,可以互相參照理解。)

重,平聲。)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為溫病。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裡,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愚按:傷寒溫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

白話文:

發音為「ㄏㄨㄥˊ」,平聲。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必定得溫病。(冬天受寒的人,因為同類相求,寒氣會進入腎臟,侵犯骨頭。如果立即發病,就是直接傷到陰經的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天和夏天,陽氣就會發散,營氣漸漸虛弱,原本藏在體內的寒毒,就會和陽氣的邪氣結合,變成溫病。但是這些溫病,大多都是從足太陽經開始發作的,原因就是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受於陰而發於陽。我認為:傷寒和溫疫,大多都是因為冬天沒有好好保養元氣,以及辛勞飢餓的人造成的。)

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飢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此所以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欲節勞,仍勿忍飢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白話文:

冬天如果不收藏精氣,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那些勞苦的人,身體通常溫熱,穿著單薄。天氣暖和時,毛孔張開,天氣寒冷時,硬忍著不穿暖和的衣服。再加上飢餓和疲勞,都會傷及脾胃之氣,導致寒邪容易侵入。等到春天來臨時,寒邪就會發作。這就是為什麼大旱之後,必定有大規模的疫情發生的原因。但是,這些人身上的疫氣一旦旺盛,勢必會傳染。而虛弱的人最容易受到疫氣侵襲,那麼就不一定需要經過冬天的寒冷天氣才會生病。預防的方法是:一定要節制慾望和勞動,不要忍飢挨餓,遠離疫氣,這樣就可以避免被傳染。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變為飧泄也。飧音孫,完穀而泄也。)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證,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郁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痎音皆。

白話文:

春季如果受風寒,夏季便會腹瀉;

夏季如果受暑熱,秋季必定發作瘧疾;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藏,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搏乘肺,病為咳嗽。生氣通天論亦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按此四節,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病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義。)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

白話文:

秋天容易受濕氣侵襲,到了冬天就容易咳嗽。夏秋交替之際,土金氣旺,秋天受濕氣影響,會直接生病,濕氣侵入脾臟,導致腹瀉等症狀。如果沒有立即發病,濕氣會蓄積在肺臟,時間久了就會轉化為熱,到了冬天,外寒內熱交戰,就會損害肺部,導致咳嗽。古籍《生氣通天論》也說:秋天受濕氣影響,會上逆而導致咳嗽。總結來說,春夏受木火之氣傷害,疾病表現為寒性;秋冬受寒濕之氣傷害,疾病表現為熱性,這也符合「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道理。所以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天覆蓋著萬物,所以在上。

地載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以司天在泉言,見運氣類四。)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左而升,陰右而降。五運行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之類。以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言,見同前。

白話文:

大地載育萬物,所以位於下方。五運行大論中說:「所謂上下是指歲中陰陽所在的方位。」從泉水的流向看天空中的星辰,可以看到各種運氣的類型。(例如四)陰陽就像血氣中的男女;(陽氣就像男性,陰血就像女性。)左右就像陰陽運行的道路;(陽氣左旋而上升,陰氣右旋而下降。)五運行大論中說:「左右是指諸上見到的厥陰、左少陰、右太陽等氣。」從泉水左右的流向看,氣的變化與前述相同。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徵,證也。兆,見也。陰陽不可見,水火即其證而可見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則能終矣。)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

白話文:

水火是陰陽的徵兆。(徵,證據;兆,顯現。陰陽不可見,水火就是它們的證據,可以顯現。)陰陽是萬物形成的根本。(能始,能夠作為變化的最初始原。能夠開始變化,就能夠終結變化。)

所以說:陰性在內,是保護陽性的;陽性在外,是使用陰性的。(陰性靜止,所以保護陽性;陽性運動,所以使用陰性。保護是守在裡面,使用是運行在外。)

以法象言,則地守於中,天運於外;以人倫言,則妻守於中,夫運於外;以氣血言,則營守於中,衛運於外。故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白話文:

從現象來看,地球靜止於中央,天空在外圍運行;從人際關係來看,妻子待在家中,丈夫在外奔波;從氣血角度來看,營氣維持於內部,衛氣運行於外部。所以朱熹說:陽有陰作為基礎,陰有陽作為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