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一卷 (2)

回本書目錄

一卷 (2)

1.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謂歟。樂音洛。)

白話文: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2. 二、上古聖人之教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虛邪,謂風從沖後來者主殺主害。故聖人之畏虛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及疾病類四。夫音扶。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安靜也。

憺,樸素也。虛,湛然無物也。無,窅然莫測也。恬憺者,泊然不願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所以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又何病之足慮哉?此治內之道也。又無為恬憺詳義見陰陽類二。恬音甜。憺音淡。窅音杳。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志閒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氣得所養,則必從順。

惟其少欲,乃能從欲,故無所往而不遂。)故美其食,(精粗皆甘也。)任其服,(美惡隨便也。)樂其俗,(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皆歸於樸,知止所以不殆也。)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嗜欲,人慾也。

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樸,則嗜欲不能勞其目;目視不妄,則淫邪焉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白話文:

二、上古聖人的教導

古代聖人教導百姓時,都強調要適時避開「虛邪賊風」。(這是上古聖人教導人們遠離禍害的方法。「虛邪」指從背後襲來的風,主殺伐傷害。因此聖人畏懼虛邪,如同躲避箭矢和飛石,這是防禦外邪的準則。)

保持內心安寧淡泊,真氣便能自然運行,精神內守,疾病從何而來?(「恬」是安靜,「憺」是樸素,「虛」是清澈無雜念,「無」是深遠難測。恬憺之人淡泊不慕外物,虛無之人漠然不為所動。如此真氣自然順暢,精神內斂,又何須擔心疾病?這是修養內在的方法。)

因此,心志閒適而慾望少,內心安定無憂懼,身體勞作卻不疲倦。(心志閒適便無貪念,何來慾望?心安則無憂慮,何來恐懼?形體勞作而精神安逸,何來倦怠?)氣血調和順暢,各自隨心所欲,皆能實現願望。(氣血得養則順應自然。正因慾望少,才能隨心所欲,無往不利。)

滿足於飲食(無論精粗皆覺美味),隨意穿著(不拘美醜),樂於習俗(順應天地者樂天時,和諧人際者樂風俗),地位高低不相羨慕,百姓因此質樸純真。(居高位者不恃貴,處低位者安本分,彼此無羨慕之心,回歸純樸,知足故無危殆。)

因此,嗜慾不能耗損其目光,淫邪不能迷惑其心志。(嗜慾是人為的慾望。目光是精神的投射。心神質樸,嗜慾便無法勞累雙眼;視覺不妄動,淫邪又如何迷惑內心?)無論愚笨、聰明、賢能或平庸,皆不為外物所擾,故符合養生之道。(只要內在修養充足,便無懼外物,皆合於道。)

之所以能活到百歲而行動不衰,正是因德行完備無缺。(堅守正道者德行圓滿,德行圓滿則形體健全,形體健全便是聖人之道,又何來危險?)

3.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是即提挈把握之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呼接於天,故通乎氣。吸接於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故曰守神。

神守於中,形全於外,身心皆合於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按此節所重者,在精氣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獨詳,今並先賢得理諸論,採附於左以助參悟。白樂天曰;王喬赤松,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揚曰:凡亡於中者,未有不取足於外者也。

故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張虛靜曰: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此言守神以養氣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靜可養神也。金丹大要曰: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

此言精氣之互根也。契秘圖曰:坎為水為月,在人為腎,腎藏精,精中有正陽之氣,炎升於上;離為火為日,在人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於下。此言坎離之交構也。呂純陽曰: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此言修真之道,在於精氣神也。

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須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銘曰: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

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養生之道,在乎存神養氣也。張紫陽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遊之宅,神遊於眼而役於心,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靜心在目也。

又曰: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而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求精氣神於化生之初也。李東垣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此言養身之道,以養氣為本也。愚按諸論,無非精氣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雲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故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白話文: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真人」,他們能掌握天地的運行規律,調和陰陽的變化。(「真」指的是天性純真,不需刻意修持就能自然合道,因此稱為「真人」。他們的心境與宇宙本源相通,德行契合天地法則,所以能調節自然造化,平衡陰陽,這就是所謂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他們呼吸天地間的精微之氣,超然獨處而精神內守,形體與心神渾然一體。(呼氣與天相通,故能調和氣機;吸氣與地相連,故能涵養精華。因得道而超脫,故能獨立無擾;神識不向外散逸,故稱「守神」。

神識內斂於中,形體健全於外,身心皆與大道相合,因此說「肌肉若一」,也就是前文「形與神俱」的意思。此段關鍵在於「精、氣、神」三字,道家對此闡述尤為透徹,以下摘錄先賢精論以供參悟:

  • 白居易說:仙人王喬、赤松子,吸納陰陽之氣,攝取天地精華,呼出舊氣,吸入新氣。
  • 方揚說:凡內在虧虛者,必從外在補益。因此,善養植物者護其根,善養生者調其息。此言養氣需從呼吸入手。
  • 曹真人說:神是性,氣是命,神不外散則氣自然安定。
  • 張虛靜說:神若外馳,便收回體內,神歸身中則氣自回轉。此言守神以養氣。
  • **《淮南子》**說:刻意操弄心神者反失神,靜養心神者神自駐。此言靜能養神。
  • **《金丹大要》**說:氣聚則精充盈,精足則氣旺盛。此言精氣互為根本。
  • **《契秘圖》**說:坎卦屬水、屬月,對應人體為腎,藏精而含陽氣,升發於上;離卦屬火、屬日,對應人體為心,藏血而含真陰,降潤於下。此言陰陽交濟之理。
  • 呂洞賓說: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為真道無他途。此言修真的核心在於精氣神。

**《胎息經》**提到:生命本源由調息凝結,氣息因生命本源而綿長。氣入身則生,神離形則死。知神氣可長生,守虛無以養神氣——神動則氣行,神靜則氣住。欲得長生,須神氣專注,心無雜念,不執不離,自然長存。勤修此法,方為正道。

**《胎息銘》**說:呼吸吐納以綿長細緩為要,無論坐臥行立皆須自然。遠離喧囂,忌食腥羶。此法名為胎息,實則內丹,不僅治病,更能延年。久修不輟,可登仙列。

張紫陽說:心能驅使神,神亦能影響心。眼為神遊之處,神遊於眼而受制於心。欲求心靜,先制眼識,使神歸於心,則心神俱靜。此言存神關鍵在於心,靜心關鍵在於目。

他又說: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豈無「元精」?精依氣生,精足則氣和。失元精則元氣不生、元陽不顯;元神現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成。此言元精、元氣、元神皆源於生命初始之本。

李東垣在《省言箴》中說:氣為神之祖,精為氣之子。氣是精神的根基,至關重要!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持守清靜,以道駕馭,可達天人合一之境。此道唯有得道者能行,我輩當慎言寡語以養氣。

綜觀諸論,皆不離精氣神之理。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皆賴氣運。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萬象,在天地之內則推動運行——日月星辰因之而明,風雨雷電因之而作,四時萬物因之而生滅。人之生命,全憑此氣。如《天元紀大論》所言:「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