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一卷 (3)

回本書目錄

一卷 (3)

1.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惟是氣義有二:曰先天氣,後天氣。先天者,真一之氣,氣化於虛,因氣化形,此氣自虛無中來;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谷,因形化氣,此氣自調攝中來。此一形字,即精字也。蓋精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龍虎經曰: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後天之氣,精化為氣,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為養生,殊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

釋氏有戒欲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氣、存三守一詳按,見運氣類四十一。又氣內為寶義,見論治類十八。膻,世連切。)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敝,盡也。

真人體合於道,故後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終,形去而心在,氣散而神存,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至,極也。淳,厚也。至極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和,合也,合陰陽之變化。調,順也,順時令之往來。)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聚精會神也。)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至道之人,動以天行,故神遊宇宙。

明察無外,故聞見八荒。)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此雖同歸於真人,然但能延壽而不衰,已異於壽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間之辭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次真人、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有圖。)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適,安便也。

恚?怒也。嗔,惡也。欲雖同俗,自得其宜,隨遇皆安,故無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行不欲離於世,(和其光,同其塵也。)被服章,(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舉不欲觀於俗,(聖人之心,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離於世;內不化所以全道,故舉不欲觀於俗。

觀俗者,效尤之謂。)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恬,靜也。愉,悅也。敝,壞也。外不勞形則身安,故形體不敝;內無思想則心靜,故精神無傷。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

白話文: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關於「氣」的意義可分為兩種:先天氣與後天氣。先天氣是「真一之氣」,由虛無中化生,因氣而形成形體,此氣源自虛無;後天氣則是血脈之氣,由飲食穀物化生,因形體而轉化為氣,此氣來自日常調養。這裡所說的「形」,其實就是「精」。因為精由天一所生,是形體的根源。《龍虎經》提到:「水能生萬物,唯有聖人明白此理。」《經脈篇》也說:「人的生命始於精的形成,精成後才生出腦髓。」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精能化為氣。」因此,先天之氣可化為精,後天之氣則能將精轉化為氣。精與氣本就能相互生成,精氣充足後,神自然旺盛。雖然神由精氣而生,但統御精氣、主導運用的關鍵在於心神。三者合一,方能稱之為「道」。現代人只知禁慾是養生之道,卻不明白若心神妄動,氣會隨之散失,氣散則精隨氣耗。

佛家談戒欲時說:「斷絕情慾不如斷除妄心。心如同主事官員,若主事者停止,隨從自然平息;若邪念不止,斷絕情慾又有何用?」這番話深刻點出克制慾望的要領,對初學者頗有助益。(關於「呼吸精氣」、「存三守一」的詳細說明,可參閱《運氣類四十一》;「氣內為寶」的涵義,則見於《論治類十八》。)

因此,真人能與天地同壽,無終無盡,這是因為他們與道合一。(「敝」意為窮盡。真人與道相融,雖生於天地之後,卻能探究天地之始;雖先於天地而化,卻能掌握天地之終。形體雖逝而心神長存,氣散而神不滅,故能壽與天地同盡,與道共生。)

中古時期有「至人」,德行深厚、道行圓滿。(「至」為極致,「淳」為深厚。至極之人德行敦厚,道法完備。)他們調和陰陽變化,順應四時更迭;(「和」是契合陰陽,「調」是順應時令。)超脫世俗,隱跡藏形,積聚精氣、凝練心神。(「去世離俗」指隱居避世,「積精全神」指專注修養。)他們的精神遨遊天地之間,耳目通達八方之外。(至人行為合乎天道,故能神遊宇宙;洞察無邊,故能感知寰宇。)這類人得以延年益壽、身體強健,境界接近真人。(雖同歸於真人,但僅能延壽不衰,尚未達「壽敝天地」之境,故用「亦」字表示差異。)

次於至人的是「聖人」,他們順應天地和諧,遵循八風規律。(聖人僅次於真人、至人。「聖」意為偉大而能感化萬物。聖人之道與天地德行相合,與日月光明相應,與四時秩序協調,與鬼神吉凶相通,故能居於天地和氣之中,順應八風正理,不受邪氣侵害。八風的涵義見《運氣類三十五》,附有圖解。)

他們在世俗中調節慾望,不生怨恨惱怒;(「適」意為安適,「恚」為憤怒,「嗔」為厭惡。雖與常人慾望相同,卻能自得其宜,隨遇而安,故無嗔怒之心。)行為不脫離世間,(和光同塵,與世無爭。)衣著合乎禮制,(五服五章是彰顯德行的服飾。《皋陶謨》雲:「天命眷顧有德者,以五服五章彰顯。」)舉止不盲從流俗。(聖人外在隨俗而內在守道。外在隨俗是為了與人相處,故行為不離世間;內在守道是為了保全本真,故舉止不效仿俗流。「觀俗」意為盲目跟從。)

外不因事務勞累形體,內無思慮煩擾,以恬淡愉悅為本,以自在滿足為功。形體不衰敗,精神不渙散,壽命可達百歲。(「恬」是靜謐,「愉」是喜悅,「敝」是損壞。外不勞形則身體安康,故形體不衰;內無憂思則心境平和,故精神無損。內外皆得養護,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因此壽命可至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