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二卷 (3)
二卷 (3)
1.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
白話文:
岐伯說:天空西北方向欠缺陽氣,因此西北方向是陰性,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邊清晰明亮。大地東南方向陽氣不足,因此東南方向是陽性,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手強壯。(天屬於陽性,西北是陰性方位,所以天空西北方向陽氣不足。地屬於陰性,東南是陽性方位,所以大地東南方向陽氣不足。日月星辰是天空中的四種現象,就像人有耳目口鼻一樣,所以人的左耳和左眼比右邊清晰明亮,這是因為東南方向的陽氣比西北方向旺盛的緣故。)
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並,聚也。
白話文:
水、火、土、石是地上的四大組成部分,就像人體有皮膚、肌肉、筋骨一樣。因此,右側的手足比左側強壯,是因為西北方的陰氣較強。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
岐伯答:「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都聚集在上面,聚集在上面就會導致上面清明而下面虛弱,所以讓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都聚集在下面,聚集在下面就會導致下面強盛而上面虛弱,所以其耳目不明而手足便利。」(「並」,聚集的意思)
天地之道,東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從左升而並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從右降而並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白話文:
自然界的規律是這樣,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升起的為陽氣,落下的為陰氣。陽氣在半夜開始生長,正午時達到頂峯,沿著左側上升到上方,所以左耳目敏銳,但左手腳不太靈便。陰氣在正午開始生長,半夜時達到頂峯,沿著右側下降到下方,所以右腳手有力氣,但右耳目聽力較差。所以如果同時受到病邪侵襲,上半身則右邊較嚴重,下半身則左邊較嚴重,這是因為天地陰陽無法完全平衡,所以病邪就侵犯了這些部位。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
白話文:
「俱」是同時兼顧上下之意。病邪聚集的地方,必定是因為那裡虛弱。所以,在上半身,右邊容易受到病邪侵襲;在下半身,左邊容易受到病邪侵襲。這是因為天地的陽氣不能完全布滿上半身的右側,陰氣不能完全布滿下半身的左側,因此病邪得以聚集在那裡,導致疾病特別嚴重。
2. 四、天精地形氣通於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裡分。紀,考記也。里,道里也。)故能為萬物之父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陽升陰降也。
白話文:
因此,天擁有精氣,地具有形體。天有八個紀,地有五種地形。(五行精氣在天上形成,就成為七政二十八宿,以確定天的度量;它們分佈在地上,就成為山川河流,以形成地形的形狀。只有天擁有精氣,所以八節的紀才會正確;只有地具有形體,所以五方的裡才會分明。紀,是考證記錄的意思;裏,是道里的意思。)所以,(天地)能成為萬物的父母。(乾卦瞭解萬物的開始,坤卦成就萬物,陽氣用來化生,陰氣用來成形,陰陽結合,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天地是萬物的父母。)清澈的陽氣上升到天,濁重的陰氣歸附於地。(陽氣上升,陰氣下降。)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天地動靜,陰陽往來,即神明之綱紀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者。
白話文:
因此宇宙萬物的運行變化,都是由陰陽的神妙作用所維繫的。(神明指陰陽的特性。宇宙萬物的運行變化,就是陰陽的往來循環,也是神妙作用的綱紀。易經說:神就是能使萬物神奇靈妙的因素。能夠讓萬物運行得最快的是雷,能夠讓萬物變化的是風,能夠讓萬物乾涸的是火,能夠讓萬物暢達的是澤,能夠讓萬物滋潤的是水,能夠終結萬物又開始萬物的是艮。所以水和火可以相互作用,雷和風不會相互抵觸,山和澤可以相通,這樣才能變化產生萬物。
是皆神明綱紀之義。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中,故五臟傍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臟為言,而實謂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
白話文:
以上都是神明綱紀的道理。所以能夠以生長收藏,循環不息。一陰一陽,相互進退,所以消長無窮,循環不息。只有賢人能上應天象來養護頭部,下象地勢來養護足部,中和人事來養護五臟。
(陽氣在上,所以頭部配合天象來養護其清氣。陰氣在下,所以足部象徵地勢來養護其寧靜。五氣運行於中,所以五臟配合人事來養護其和諧。雖然這裡以頭部、足部和五臟為例,但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焦,都符合天地人之間的法則。)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清氣通於五臟,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白話文:
天地之氣相通,天之氣通於肺,地之氣通於喉嚨。天氣指清氣,也就是呼吸之氣。地氣指濁氣,也就是飲食之氣。清氣通達五臟,從喉嚨進入肺。濁氣通達六腑,從喉嚨進入胃。喉嚨是咽喉。
古書《六節藏象論》說:天以五氣餵養人,地以五味餵養人。五氣從鼻子進入,貯藏在心肺;五味從嘴巴進入,貯藏在脾胃。古書《太陰陽明論》說:喉嚨主導天氣,咽喉主導地氣。
其義皆同。嗌音益。)風氣通於肝,風為木氣,肝為木臟,同氣相求,故通於肝。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此詳言天氣通肺,以及於五臟者也。)雷氣通於心,(雷為火氣,心為火臟,故相通。)穀氣通於脾,(山谷土氣,脾為土臟,故相通。
白話文:
這些觀點的意思都一樣。(「嗌」字發音為「益」。)風氣與肝相通,風屬木氣,肝屬木臟,同類相求,因此相通於肝。上文兩句話,總述天地陰陽與人體相通;接下來四句話,分別說明五行氣候與人體相通。這部分詳細說明天氣與肺相通,以及延伸到其他五臟的情況。)雷氣與心相通,(雷屬火氣,心屬火臟,因此相通。)穀氣與脾相通,(山谷屬土氣,脾屬土臟,因此相通。
)雨氣通於腎。(雨為水氣,腎為水臟,故相通。)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人之海。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九竅為水注之氣。(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
白話文:
雨水之氣與腎相通。(雨是水氣,腎是水臟,所以相通。)經脈就像河流,腸胃就像大海。(經脈有六條,包括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它們運行氣血,所以被稱為人體的河流。腸胃能盛裝食物,所以被稱為人體的大海。這是詳細說明天氣影響咽喉。)九竅是水氣注入的地方。(九竅包括七個上竅和兩個下竅。水氣注入的地方,是指水氣流入的地方,例如眼睛的眼淚、鼻子的鼻涕、口中的唾液,以及男女的尿液和穢物等。
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愚按:陰陽合一之妙,於氣水而見之矣。夫氣者陽也,氣主升;水者陰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氣,水即氣也;氣中藏水,氣即水也。升降雖分陰陽,氣水實為同類。何也?請以釜觀,得其象矣。
白話文:
雖然耳朵聽不到水聲,但耳朵中的津液濕潤而凝結成耳垢,這是水氣造成的。氣到了,水也一定會到;水到了,氣也一定會到,所以說水注之氣。我認為:陰陽結合的奧妙,在氣水之間就可以看到。氣是陽的,氣主升;水是陰的,水主降。但是水中蘊藏著氣,水就是氣;氣中蘊藏著水,氣就是水。陰陽雖分升降,但氣水本質上屬於同類。為什麼?請看鍋裏的水,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夫水在釜中,下得陽火則水乾,非水乾也,水化氣而去也;上加復固則水生,非水生也,氣化水而流也。故無水則氣從何來?無氣則水從何至?水氣一體,於斯見矣。而人之精氣亦猶是也,故言氣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氣亦可;然不曰氣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氣者,至哉妙哉!此神聖發微之妙,於顛倒中而見其真矣。
白話文:
水在鍋中,接觸底部的火就會乾涸,並不是水乾了,而是水蒸發成氣體散去了;在上層蓋上密封物,水就會產生,並不是水產生了,而是氣體凝結成水而流下來。因此,沒有水,氣體從哪來?沒有氣體,水從哪來?水和氣是一體的,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而人體的精氣也是如此,所以說氣注於水也可以,說水注於氣也可以;但是不說氣注於水,而說水注於氣,真是至理妙論!這神聖而微妙的道理,從顛倒中才能看到真實。
)以天地為之陰陽,(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如天氣地氣、風雷穀雨、川海九竅之類皆是也。)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於陽而本於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白話文:
古代醫學文本:
以天地為陰陽的依據,(這重複了上文,說賢人養身之道,都依照天地陰陽的法則。例如天上的氣候、地下的氣息、風雷穀雨、川海九竅等,都是如此。)陽氣的汗液,以天地間的雨水來命名;(汗液由陽氣產生,但源於陰,所以用天地的雨水來命名。雨水就是人的汗液,汗液就是天上的雨水,都是陰精轉化的。明白了「雨」的含義,就可以理解「汗」了。)陽氣的氣息,以天地間的大風來命名。
氣本屬陽,陽勝則氣急,故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知陰陽之權衡,動靜之承製,則可與言氣矣。)暴氣象雷,(天有雷霆,火鬱之發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逆氣象陽。(天地之氣,升降和則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則陽亢於上,人之氣逆亦猶此也。
白話文:
氣質本屬陽性,陽氣過盛就會氣急,因此用天地間的狂風來形容這種情況。知道陰陽的平衡,動靜的規律,才能談論氣。
- 暴烈的氣質就像雷聲。天上有雷鳴,是因為火氣鬱結而爆發;人有暴烈的脾氣,是因為怒氣逆流而上。所以有俗語說「雷霆之怒」。
- 逆行的氣質就像陽光。天地間的氣,升降調和就沒有逆行了。天不降雨,地不升氣,陽氣就會在上面過於亢盛,人的氣逆也是這樣。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上文言人之陰陽,無不合乎天地,故賢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設不知此,而反天之紀,逆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此理字與前五里之裡不同,蓋彼言廣輿之裡,此言理氣之理。)
白話文:
因此,如果我們的行為違反天地的規律,不遵循大自然的原則,就會引來災禍。(上一段文本強調,人體的陰陽平衡必須與天地協調一致,因此賢德之人必定效法天規,以維持自身健康。如果忽略這一點,違背天地的規律,就會招致災禍。這裡的「理」與前面「五里之裡」中的「裡」不同,前者指廣闊的地域,後者指事物的道理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