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序 (3)
序 (3)
1. 序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
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子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
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攖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而後意決。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
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寸位矣,故二曰陰陽類。
白話文:
《序》譯文:
《黃帝內經》是古代三大經典之一。相傳由軒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位臣子共同探討,闡發深奧醫理以教化後世。其文辭古雅精微,上究天文,下探地理,中通人事,大至陰陽變化,小至草木昆蟲,從音律曆法的起源,到臟腑經絡的循行,無不詳盡闡述。
偉大啊!這部經典垂示不朽仁德,開創生命康寧之境,其功德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豈僅是治病之術?晉代皇甫謐在《甲乙經》序言中指出:《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含《針經》九卷與《素問》九卷。雖有質疑認為《素問》《針經》《明堂》非黃帝所著而似戰國作品,但戰國文字豈能如此精妙?宋代高保衡等學者已予駁斥,此類臆測實不足辯。
更有視醫學為小道、將此經典束之高閣者,豈是慧眼明心之人?蘇東坡曾贊《難經》字字珠璣,卻不知《難經》僅得《內經》十之一二。由此推知,《內經》濟世之功,不亞於十三經教化民心。玄晏先生(皇甫謐)有言:人身受之父母,若不通醫道,猶如遊魂。縱有忠孝之心,至親危難時卻束手無策,故聖賢窮究醫理。儒者豈能不研習此經?
當今從醫者竟忽視《靈樞》《素問》,不明生命奧旨,診治失誤致人夭亡,豈配稱專業?究其因,乃經文深奧難解。雖唐代王冰作注多有發明,然遺漏仍多,或遇難而默,或釋義未當,或散見各處難以查考。後世注家多浮於表面,疑難未明,精要未發。
余初研此經時曾作摘要,後覺字字珍貴無從取捨,遂立志闡幽發微,化難為易,公開秘奧以利後學。考量古法:周代扁鵲作《難經》,晉代皇甫謐分類整理,唐代王冰補注,元代滑壽摘抄,受此啓發決意改編。因醫經不同於十三經,需分類明晰以指引迷津。
遂遍考《靈》《素》,反復推敲,終將二經合一,命名為《類經》。分類原則是以《靈樞》闡發《素問》之微義,《素問》揭示《靈樞》之奧秘,互為表裡。全書分十二類:人生首要莫過於養生延年,故首列"攝生類";萬物生成由陰陽主宰,故次列"陰陽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