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一卷 (1)
一卷 (1)
1. 一卷
類經名義(類經者,合兩經而匯其類也。兩經者,曰靈樞,曰素問,總曰內經。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神靈之樞要,是調靈樞。)
白話文:
[一卷]
《類經》的名義,《類經》是將兩部經書合在一起,歸納整理其相同類別的內容。《靈樞》和《素問》這兩部經書,統稱為《內經》。「內」指的是性命之道,「經」指的是記載道理的書籍。《素問》記載的是平時所講授和詢問的內容;《靈樞》則記載的是關於神靈樞要的精妙知識。
2. 攝生類
3.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素問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聰明之至也,以質言。徇,順也。齊,中正也。敦,厚大也。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
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稟賦之異,發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其於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自古帝王,無出其右者。成而登天,謂治功成,天年盡,在位百年,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歸於天,今人云死為昇天者,蓋本諸此。
世傳黃帝后鑄鼎於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昇天者,似涉於誕。徇,徐俊切。長,上聲。)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內經一書,乃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講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獨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稱之為天師。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調也。術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術數也。)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節飲食以養內,慎起居以養外,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則形神俱全,故得盡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歲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臟俱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今時之人不然也,(不同於古也。)以酒為漿,(甘於酒也。)以妄為常,(肆乎行也。)醉以入房,(酒色並行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正此之謂。)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持,執持也。御,統御也。不知持滿,滿必傾復。不時御神,神必外馳。)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快心事過,終必為殃,是逆於生樂也。起居無節,半百而衰,皆以斫喪精神,事事違道,故不能如上古之盡其天年也。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謂歟。樂音洛。)
白話文: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古時候的黃帝,天生聰明,年幼就能說話,孩提時代行為舉止端正,長大後更是厚道敏捷,成就非凡,享盡天年。 這段記載描述了黃帝非凡的稟賦和早慧,他從小就行為端正,長大後更是厚道敏捷,因此才能垂拱而治,教化廣行,在治理國家和教化後世方面,古往今來的帝王都無法與他相比。他最終壽終正寢,享年一百一十一歲。 凡人死亡,魂魄歸天,現代人稱死亡為升天,便是源於此。 關於黃帝鑄鼎升天之說,則似有誇張成分。
黃帝於是向天師岐伯請教:我聽說上古之人,都能活到一百歲,而且行動自如,不像現在的人,五十歲就衰老了,這是時代不同嗎?還是人們失去了什麼?
岐伯回答說: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遵循陰陽法則,調和身心,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勞作,所以形神俱在,都能活到盡其天年,活到一百歲才離世。
現在的人則不然,他們嗜酒如命,行為放縱,醉酒後行房事,縱慾耗損精氣,不懂得節制,不能調控身心,只圖一時痛快,違背養生之道,生活沒有規律,所以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4. 二、上古聖人之教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虛邪,謂風從沖後來者主殺主害。故聖人之畏虛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及疾病類四。夫音扶。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安靜也。
憺,樸素也。虛,湛然無物也。無,窅然莫測也。恬憺者,泊然不願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所以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又何病之足慮哉?此治內之道也。又無為恬憺詳義見陰陽類二。恬音甜。憺音淡。窅音杳。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志閒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氣得所養,則必從順。
惟其少欲,乃能從欲,故無所往而不遂。)故美其食,(精粗皆甘也。)任其服,(美惡隨便也。)樂其俗,(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皆歸於樸,知止所以不殆也。)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嗜欲,人慾也。
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樸,則嗜欲不能勞其目;目視不妄,則淫邪焉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白話文:
上古聖人的教誨,都說要避開虛邪賊風,這是在教導人們遠離禍害。所謂虛邪,是指從四面八方襲來的風,能致人死傷。因此,聖人畏懼虛邪,如同躲避弓箭石頭一樣,這是治外的道理。
保持身心安靜平和,虛無恬淡,真氣就會自然而然地運行,精神內守,疾病又從何而來呢?(恬淡指安靜樸素,虛無指心境空明,不執著於外物。)恬淡的人,不會被外物所牽絆;虛無的人,內心不受外物干擾。因此,真氣自然運行,精神內守,又何必擔心疾病呢?這是治內的道理。
所以,要保持心志閒適,少私寡欲,心安神定,不憂不懼,即使身體勞累也不至於疲倦。(心志閒適沒有貪慾,又何來慾望?心安理得沒有憂慮,又何來恐懼?身體勞累但精神舒暢,又何來疲倦?)氣血自然順暢,各得其所,都能如願以償。(氣血得到滋養,自然順暢。因為少欲,才能隨心所欲,所以所求都能實現。)飲食方面,精粗皆可,穿著方面,美惡隨意,生活方面,遵循自然和諧的規律,樂天知命,與人為善。不慕名利,百姓因此淳樸。(達官顯貴不炫耀地位,平民百姓安於本分,彼此不互相攀比,都歸於淳樸,懂得知足才能免除危險。)
所以,外界的誘惑不能迷惑他們的精神,邪惡淫亂不能迷惑他們的心。(外界的誘惑,指人的慾望。精神的注視點,是人的精神所關注的。心神淳樸,外界的誘惑就無法迷惑精神;精神不妄動,淫邪就無法迷惑人心。)無論愚笨聰明,賢能還是不肖,都不畏懼外物,都能契合養生之道。(無論愚笨聰明,賢能還是不肖,只要注重內在修養,就不會畏懼外物,都能契合養生之道。)所以他們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行動依然矯健,是因為他們的德行完善,沒有危殆。(遵循道法者德行完善,德行完善者形體健康,形體健康者是聖人的法則,又何來危殆呢?)
5.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是即提挈把握之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呼接於天,故通乎氣。吸接於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故曰守神。
神守於中,形全於外,身心皆合於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按此節所重者,在精氣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獨詳,今並先賢得理諸論,採附於左以助參悟。白樂天曰;王喬赤松,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揚曰:凡亡於中者,未有不取足於外者也。
故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張虛靜曰: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此言守神以養氣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靜可養神也。金丹大要曰: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
此言精氣之互根也。契秘圖曰:坎為水為月,在人為腎,腎藏精,精中有正陽之氣,炎升於上;離為火為日,在人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於下。此言坎離之交構也。呂純陽曰: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此言修真之道,在於精氣神也。
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須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銘曰: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
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養生之道,在乎存神養氣也。張紫陽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遊之宅,神遊於眼而役於心,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靜心在目也。
又曰: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蓋精依氣生,精實而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求精氣神於化生之初也。李東垣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此言養身之道,以養氣為本也。愚按諸論,無非精氣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運行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雲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故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惟是氣義有二:曰先天氣,後天氣。先天者,真一之氣,氣化於虛,因氣化形,此氣自虛無中來;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谷,因形化氣,此氣自調攝中來。此一形字,即精字也。蓋精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龍虎經曰: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後天之氣,精化為氣,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王矣。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為養生,殊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
釋氏有戒欲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氣、存三守一詳按,見運氣類四十一。又氣內為寶義,見論治類十八。膻,世連切。)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敝,盡也。
真人體合於道,故後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終,形去而心在,氣散而神存,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至,極也。淳,厚也。至極之人,其德厚,其道全也。)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和,合也,合陰陽之變化。調,順也,順時令之往來。)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聚精會神也。)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至道之人,動以天行,故神遊宇宙。
明察無外,故聞見八荒。)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此雖同歸於真人,然但能延壽而不衰,已異於壽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間之辭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次真人、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有圖。)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適,安便也。
恚?怒也。嗔,惡也。欲雖同俗,自得其宜,隨遇皆安,故無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行不欲離於世,(和其光,同其塵也。)被服章,(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舉不欲觀於俗,(聖人之心,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離於世;內不化所以全道,故舉不欲觀於俗。
觀俗者,效尤之謂。)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恬,靜也。愉,悅也。敝,壞也。外不勞形則身安,故形體不敝;內無思想則心靜,故精神無傷。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
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次聖人者,謂之賢人。賢,善也,才德之稱。法,效也。則,式也。天地之道,天圓地方,天高地厚,天覆地載,天動地靜。乾為天,乾者健也;坤為地,坤者順也。君子之自強不息,安時處順,能復能載,能包能容,可方可圓,可動可靜,是皆效法天地之道。)象似日月,(象,放也。
似,肖也。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月以夜見,日以晝明,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日去則死,日來則生,故賢人象似之。)辨列星辰,(辨,別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為星之經,金木水火土為星之緯,經有度數之常,緯有進退之變,日月所會謂之辰,辰有十二謂之次,會當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賢人辨列之。)逆從陰陽,(逆,反也。
從,順也。陽主生,陰主死,陽主長,陰主消,陽主升,陰主降,升者其數順,降者其數逆,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賢人逆從之。)分別四時,(四時義見下章。)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將,隨也。極,盡也。賢人從道於上古,故亦可益壽,而但有窮盡耳。
嗚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運,烏飛兔走,誰其免之?獨怪夫貪得者忘殆,自棄者失時,時其有止也,若之何?蓋不知時命耳,彼賢人者則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