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序
序
1. 序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白話文:
《黃帝內經》是上古三部經典著作之一。傳說中黃帝與岐伯、鬼臾區等六位大臣辯論醫學理論,總結出了深刻的醫學道理,留給後世。書中的文字思想深奧,涵蓋天文、地理、人體,從宏觀的陰陽變化到微觀的草木昆蟲,從音律到數學的起源,從臟腑到經絡的走向,事無巨細,都一一列舉記載。
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白話文:
多麼偉大啊!無與倫比啊!傳播永垂不朽的仁慈,開啟百姓長壽的時代。它的功德,與天地齊名,與日月同輝,豈止是治病的方術而已!
晉朝皇甫士安在《甲乙經敘》中說:黃帝的《內經》有十八卷,現在的《針經》九卷和《素問》九卷,就是《內經》。有人說《素問》、《針經》、《明堂》三本書不是黃帝所著,可能是出自戰國時期。難道戰國時期的文字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嗎?宋朝大臣高保衡等人已經駁斥了這種說法,這種推測毫無根據,不值得探討。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
白話文:
一些眼科醫生認為眼科是小道,甚至不屑於學習相關書籍,這樣的人豈不是真正的明眼人嗎?
盧山道士在《楞伽經跋》中說:經典中有難以理解的經典,每一句都是道理,每個字都包含法門。他難道知道《難經》出自《內經》,而《難經》只包含了《內經》的十分之一嗎?《難經》如此,《內經》可想而知了。
《內經》對於養生有極大的幫助,豈能與啟發人心的十三經相提並論?所以玄晏先生說:人從先人那裡繼承了身體,擁有高大的身軀,卻不懂得醫學常識,這就是所謂的「遊魂」了。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
白話文:
即使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遇到君主或父親危難、嬰孩受苦,卻無能為力,這正是聖賢們絞盡腦汁、深入探討、窮究其理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儒家門徒怎麼可以不全心全意研讀這部經典呢?然而,現在學習醫術的人,竟然把《黃帝內經》視而不見,不明白生命和養生的深奧道理,輕描淡寫、胡亂行事,導致別人死亡,讓邪惡戰勝正義,讓人的壽命縮短。所謂專門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就是這樣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因為醫書內容深奧博大,研讀起來確實困難。他們對於醫學的至高境界還沒有理解,卻期待著能通曉微妙玄通,通曉古代聖賢的至高智慧,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子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
白話文:
自唐朝以來,雖然有啟玄子的註解,許多玄妙深奧的地方得以闡明,但遺漏的地方也不少。有些地方遇到困難而沉默不語,有些地方意義上並不完全合適,有些地方深藏不露,不便檢閱。總之,所有闡釋未盡之處,靈樞未加註解的地方,都讓人感到遺憾。到了近代,許多學者只是依文解釋,難懂的地方仍然無法明晰,精妙的地方仍然無法發掘,這有什麼用呢?我一開始研究這本書時,曾試圖摘錄重點,以便自己學習。後來深入鑽研,越讀越覺得言簡意賅,字字珠璣,不知哪些可以摘錄,哪些可以省略。於是奮起精神,希望能夠發掘隱藏的奧妙,化難為易,盡可能揭示其中的秘密,並將它公諸於世,讓後學能夠一目瞭然,見而生趣,從入門到精通,完全掌握其精髓,這樣就不會誤己誤人,共同達到至善的境界。
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攖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而後意決。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
白話文:
因此仔細探討它的方法,發現只有徹底改變舊有模式,徹底顛倒一番,按類別分門別類,然後再補充解釋,才能將其精華顯露出來。然而,我擔心擅自變動聖賢經典,所以還不敢這麼做。我查考過古代,發現周朝有扁鵲對疑難病症的分析,晉朝有玄晏先生的類別分類,唐朝有王太僕的補充修改,元朝有滑攖寧的摘鈔。鑑於這四位賢達的作為,我才下定決心。而且,這部書並非十三經那樣,十三經沒有必要分類,而這部書旨在喚醒迷茫者,指引迷津,所以不能不分類以便於查閱。
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寸位矣,故二曰陰陽類。
白話文:
於是仔細研究了《靈樞》和《素問》這兩部經典,先從難度較小的部分入手,反覆推敲推敲,逐漸理清頭緒,然後將兩部合而為一,取名為《類經》。之所以稱之為「類」,是因為《靈樞》能闡明《素問》中的精妙之處,《素問》也能揭示《靈樞》中的奧祕,兩者相互印證,融會貫通。兩部經典合二為一後,再將其分為十二大類。人世間最重大的事情莫過於生死,要想保持自身本性與天地合一,所以第一類稱為「攝生類」。生成的規律由陰陽二氣主導,陰陽一確立,身體的三寸氣海也就形成了,所以第二類稱為「陰陽類」。
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
白話文:
人體的健康基礎在於內臟功能正常,如果內臟氣息暢通,身體無異狀,那麼身體三元(上、中、下焦)運作良好,所以第一部分為「臟象類」。想要了解內臟狀況,必須觀察外在表現,因為脈搏和臉色與身體健康狀態息息相關,可以判斷吉凶狀況,所以第二部分為「脈色類」。內臟負責調節內部,經絡負責調節外部,如果能瞭解經絡運行,那麼身體四大系統(血、氣、津液、精氣)就能保持平衡,所以第三部分為「經絡類」。萬事萬物都有其本末順序,掌握其先後,就能抓住要點,所以第四部分為「標本類」。人體的生存有賴於藥物和食物,藥物的氣味和食物的口味若合宜,那麼五官就能強健,所以第五部分為「氣味類」。
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
白話文:
一個人一輩子的時間,就像車輪的縫隙一樣,轉眼即逝。誰能保證自己一生無病無災呢?所以當得了病時,治病不能馬虎,這樣才能消除危險,保全性命。因此,第八部分叫做「論治類」。
疾病的變化莫測,讓人捉摸不透。只有明察秋毫的人,才能發現疾病的根源,讓潛伏的病害無處遁形。因此,第九部分叫做「疾病類」。
對於藥物無法治療的疾病,古人發明瞭針灸的療法。九種針刺手法精妙深奧,具有超凡的療效。因此,第十部分叫做「針刺類」。
至於天地運行之道,浩瀚無邊,貫穿古今。萬物包羅其中,遵循著同一規律。我們可以用理性的方法推演,像掌紋一樣清晰明瞭。因此,第十一部分叫做「運氣類」。
此外,經書中的內容互相關聯,難以硬性區分。有些內容可能被歸類到其他部分,但想查找時卻找不到。因此,我們把它們一一列出,脈絡清晰。這一部分叫做「會通類」。
全書共分為三十二卷,另外還附有圖像說明,共十五卷。
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鉅細通融,歧貳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妙,無不信手可拈矣。是役也,余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白話文:
因為義理深刻,用言語難以完整表達,不輔以圖像,其精髓難以聚集;圖像雖明晰,但意境未盡,不輔以解說,其奧妙難以窺視。從此條理分明、綱目清晰,晦澀之處變為明朗、隱藏之處變得顯露,鉅細相通、歧異之處皆得以辨明,一翻卷冊,重重的門戶便豁然洞開,事物清晰可見,不僅可以廣泛啟迪後學,即使是關心養生的人,想要探求這其中的奧妙,也可以信手拈來。這一工作,我誠心希望能承前賢之志,補全他們注釋中的不足,改正其中的錯漏,讓被掩蓋的價值得以顯露,使大道不再晦澀於世,讓它得以延續四千多年。
因敢忘陋效顰,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籲!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
白話文:
由於我膽敢自不量力地效仿他人,勉強著書寫作,當然不敢在專家面前班門弄斧,但是我不屑於沿街乞討,因此每當遇到有錯誤的地方,我常常毫不避諱。我知道這是不雅之舉,但是人心的積習已經很久,錯誤以訛傳訛,即使決心徹底糾正,也恐怕難以根除。如果辯駁不力,錯誤將永遠無法糾正,這就是我之所以不得不公開自己的想法而不避諱的原因。唉!我算什麼人,竟敢妄自糾正先賢的言論?話沒說完,我就知道一定有人會指出我的錯誤,並隨後提出不同的意見。真假是非,不在於我,而在於後世的明哲之士。
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白話文:
儘管外物的幫助可以成就偉業,流動的水能夠映照人的形貌,洞中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光芒都能激勵志士,竹頭的木屑也曾幫助過軍事家。如果這本著作中也能有一得之見,將會受到聖人的賞識,這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只不過撰寫這本書需要考慮許多問題,我這支筆卻只有我一個人使用。寫每一句話、字字句句,都需要在時間的縫隙中完成。歷經三十個年頭,修改了無數次才完成這部著作。正如大海的河流匯入同一個大海,泰山的泥土也是堆積而成的,這部著作的目的是希望共同推進醫學的發展。
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黃鐘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白話文:
後世如果有學者能體恤我的辛勞,並給我指正,這豈不是幸運中的幸運嗎?這種相互成就的美德,誰能說後學不是我的老師呢。
明朝天啟四年,甲子年,黃鐘吉日,景岳子在通一齋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