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陰陽第二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鉅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然陽亦能殺,陰亦能長,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

始,終始也。)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於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裡,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誠哉疏矣!)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厚,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陰靜陽躁。(陰性柔,陽性剛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陰陽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

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五臟之道,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成」也。一曰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又以陰陽之淑慝言也。

)陽化氣,陰成形。(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

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飧泄,完穀而泄也。䐜脹,胸膈滿也。飧,音孫。

䐜,音嗔。)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雲「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而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白話文:

陰陽第二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這個規律指的是陰陽的道理。陰陽,可以一分為二來看待。太極運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天是動的產物,地是靜的產物,所以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萬物的綱領和條理(大的叫綱,小的叫紀,總體而言是綱,具體細節是紀,無論事物大小,都遵循這個規律,所以陰陽是萬物的綱領和條理)。萬物變化的根本(事物產生叫變化,事物達到極點叫變異。《易經》說:「在天體現為景象,在地體現為形體,變化就這樣顯現出來了。」然而變化雖然很多,都脫離不了陰陽的產生,所以陰陽是萬物變化的根本)。生命與死亡的本源(生殺之道,就是陰陽。陽氣來到,萬物就生長;陽氣消失,萬物就死亡。然而陽氣也能致死,陰氣也能滋長,所以,生於陽氣的,陰氣可以殺死它;生於陰氣的,陽氣可以殺死它。萬物的生死都源於此,所以稱為「本源」。「本」指根本,「始」指始終)。神明藏匿之所(「神」指變化莫測,「明」指日月星辰的光芒,「府」指收藏東西的地方。神明源於陰陽,所以陰陽是神明藏匿之所)。治療疾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本」指致病的根源。人的疾病,有的在體表,有的在內臟,有的寒,有的熱,有的受五運六氣影響,有的傷及臟腑經絡,這些都不脫離陰陽二氣,必然有其根源,所以有的根源在陰,有的根源在陽。病變雖然很多,但其根本只有一個。知道疾病從何而來,直接治療它,這就是掌握根本之道。如果只看到疾病就治療疾病,而不追究致病的原因,就會無休止地流散下去,實在是疏忽了!)所以,陽氣積聚成天,陰氣積聚成地(陰陽的形象,大小不同,形氣的生成,不積累就不能厚重,所以必須積聚陽氣達到很大才成為天,積聚陰氣達到很厚才成為地)。陰靜陽躁(陰性柔順,陽性剛強)。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陽氣殺伐,陰氣收藏(這就是四象的道理。陽氣生長,陰氣滋長,指的是陽氣中的陰陽;陽氣殺伐,陰氣收藏,指的是陰氣中的陰陽。蓋陽氣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靠陰氣才能形成,例如萬物生長依靠陽氣的溫暖,而成長則依靠雨露,這就是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陰氣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陽氣才能運作,例如閉藏依靠寒冷,而肅殺則來自風霜,這就是陽氣殺伐,陰氣收藏。這是在陰陽對待的基礎上,又包含了五臟的道理,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成」。一說,陽氣的平和是萬物生長的基礎,陰氣的平和是萬物成熟的基礎,所以叫陽氣生長,陰氣滋長;陽氣過盛則焦枯,陰氣凝滯則閉塞,所以叫陽氣殺伐,陰氣收藏。這又是從陰陽的善惡方面來說的)。陽氣化為氣,陰氣化為形(陽氣運動而散布,所以化為氣;陰氣靜止而凝結,所以化為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是陰陽的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熱極生寒,陽變為陰。運動開始陽氣產生,運動到極致陰氣產生;靜止開始陰柔產生,靜止到極致陽剛產生。例如人受寒則病為熱,本是寒邪而變為熱邪;內熱極度而反寒慄,本是熱邪而變為寒邪。所以陰陽的道理,達到極點就必然變化)。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寒氣凝滯,所以產生濁陰;熱氣上升散布,所以產生清陽)。清氣在下,則會產生飧泄,濁氣在上,則會產生脹滿(清陽主升,陽氣衰弱於下而不能上升,所以產生飧泄;濁陰主降,陰氣滯留在上而不能下降,所以產生脹滿。飧泄,指吃飽了就瀉;脹滿,指胸膈滿悶。飧,音sūn;脹,音zhǎng)。這是陰陽作用相反,疾病逆轉的現象(「作」指為。「此」字承接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例如陰氣滋長,陽氣殺伐,寒生熱,熱生寒,清氣在下,濁氣在上,都是陰陽作用相反而疾病逆轉的現象。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轉雖然不同,但都有其根本,所以必須追究其根本而治療)。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