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臟象下第三

人之肥瘦大小寒溫,有老壯少小之別。人年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十八以下為少,六歲以下為小。有肥,有膏,有肉——䐃肉堅,皮滿者肥;䐃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䐃肉,肉之聚處也。此言偉壯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

白話文:

人的胖瘦、體格、寒熱,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五十歲以上的人稱之為老年人,二十歲以上的人稱之為壯年人,十八歲以下的人稱之為青年人,六歲以下的人稱之為小孩。有的人身體肥胖,有的人身體豐腴,有的人肌肉健壯——肌肉緊實、皮膚緊緻的人身體肥胖;肌肉不緊實、皮膚鬆弛的人身體豐腴;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人肌肉健壯。(肌肉緊實,指的是肌肉的聚積處。這裡所說的身體健壯的人,體內同時有脂肪、豐腴和肌肉三種不同成分。)身體豐腴的人,肌肉鬆軟,組織粗糙的人身體怕冷,組織細膩的人身體怕熱;身體肥胖的人,肌肉堅實,組織細膩的人怕熱,組織粗糙的人怕冷。

(淖,柔而潤也。膏者肉淖,脂者肉堅,若其寒熱,則粗理者皆寒,細理者皆熱。淖,音鬧。)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縱,寬縱也。腴,脂肥也。膏者縱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於脂也。肉為皮肉連實,自與脂、膏者有間。

白話文:

「淖」的意思是柔軟而滋潤。「膏」是肉質柔軟,「脂」是肉質堅硬。如果寒熱影響了肉質,那麼粗糙的肉質都屬於寒性,細緻的肉質都屬於熱性。「淖」讀作「鬧」。

「膏」的肉質含有大量氣體,皮肉鬆弛,所以能讓肚子鬆弛下垂,脂肪豐腴;「肉」的肉質身體寬大;「脂」的肉質身體瘦小。(「縱」指寬鬆,「腴」指脂肪肥厚。從「膏」的肉質鬆弛下垂,脂肪豐腴,和「脂」的肉質身體瘦小可以看出,「膏」比「脂」肥厚。肉和皮肉連接緊實,與「脂」、「膏」的肉質有區別。)

縱,去聲。腴,音俞。)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膏者多氣,氣為陽,故質熱而耐寒也;肉者多血,血養形,故形充而氣質平也;脂者血清,而氣滑少,故不能大。若此三者,雖肥盛皆別於眾人,而脂者之氣血,似不及乎膏、肉也。

白話文:

縱,音去。腴,音俞。)膏質滋潤,富含氣血,氣血多則體質熱,耐寒;肉質充實,血氣充足,故身材豐滿,氣質平和;脂質濕滑,血清偏多,氣血較少,因此個體不能肥大。這與一般人不同之處。(膏質滋潤,氣血充足,氣屬陽,故體質熱而耐寒;肉質充實,血能養形,故形體豐滿而氣質平和;脂質濕滑,血清偏多,氣血較少,故個體不能肥大。由此可見,這三種體質雖然都肥胖,但脂質的氣血似乎不如膏質和肉質。)

肥白之人多氣虛,蒼瘦之氣虛者、固不減於肥白,是不可泥也。)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眾人者,言三者之外眾多之常人也。其皮、肉、脂、膏、血、氣各有品格,故不能相加,亦不能相多,而形體大小皆相稱而已。

白話文:

身材肥胖的人通常有氣虛的問題。但身材消瘦的人中,氣虛的情況也不比肥胖的人少。這說明不能單憑外表的肥胖與否來判斷氣虛。一般人的皮、肉、脂肪、體液的數量並不能相互增加。血量和氣血的量也不能相互增多。所以,一般人的身材大小不會太小或太大,各個器官的量都恰好適合自己的體格,這就是所謂的「一般人」。「一般人」指的是排除三者(皮、肉、脂肪)之外的普通人。他們的皮、肉、脂肪、體液、氣血各有不同的品質和數量,所以不能相互增加或增多。而他們的身材大小也都相稱,不會過大或過小。

)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也。(三形既定,血氣既明,則宜補宜瀉,自可勿失常經矣。)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清濁不同。(經脈經水,各有清、濁之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人身之氣有二,濁氣者,穀氣也,故曰「受谷者濁」;清氣者,天氣也,故曰「受氣者清」。二者總稱真氣,所受於天者,與穀氣並而充身也。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之前,必須先辨別患者的三種體徵,包括血量多少和氣息是否清濁,然後根據辨證施治,這樣才能遵循正常的治療原則。(一旦確定了三種體徵,又瞭解了血氣的狀況,那麼是補還是瀉就一目瞭然,自然不會偏離正常的治療方法。)十二條經脈與十二條經水相互對應,清濁程度各不相同。(經脈和經水都有清、濁之分。)攝取穀物後會產生濁氣,吸入空氣後會產生清氣。(人體中的氣有兩種,濁氣來自穀物,所以說「攝取穀物後會產生濁氣」;清氣來自空氣,所以說「吸入空氣後會產生清氣」。這兩種氣的總稱就是真氣,真氣既來源於人體自身,也來源於穀物和空氣。)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是又入者為天氣,出者為穀氣也。)清者注陰,濁者注陽。(喉主天氣,故清氣自喉而注陰,陰者五臟也;咽主地氣,故濁氣自咽而注陽,陽者六腑也。)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白話文:

人體的精氣,正常情況下是三分吸入,一分呼出。所以,如果半天沒有進食,氣血運行就變弱,一天後氣血就變少。這裡所說的吸入的氣,是指天氣之氣,呼出的氣,是指飲食之氣。

清氣降入陰部,濁氣降入陽部。喉管掌管天氣之氣,所以清氣從喉管降入陰部(這裡指五臟);咽喉掌管地氣之氣,所以濁氣從咽喉降入陽部(這裡指六腑)。

濁氣與清氣上出於咽喉,清氣與濁氣下行於咽喉。清濁之氣互相干擾,稱為亂氣。

(濁之清者自內而出,故上行;清之濁者自外而入,故下行。一上一下,氣必交併,二者相合,一有不正,則亂氣出乎其中矣。)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大別,言大概之分別也。

白話文:

濁氣中的清氣由內往外排出,所以它會上升;清氣中的濁氣由外往內進入,所以它會下行。一上(排濁)一(納清)的過程,氣會產生交替,兩種氣互相結合。一旦(清濁)不正常,混亂的氣體(濁氣)會從中(肺)排出。

人體的屬性是陰陽調和,陰為清、陽為濁,濁中帶有清氣、清中也帶有濁氣。氣的總體分法:清氣會上升並匯聚於肺,濁氣會下行並積聚於胃。

胃中的清氣會由口排出,肺中的濁氣會經由經脈下行。肺的清氣又會匯聚於心肺,稱為“海”

清者上升,故注於肺;濁者下降,故走於胃。然而濁中有清,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濁,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以為血脈營衛,而其積氣之所,乃在氣海間也。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諸陽皆濁,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手太陽,小腸也。

白話文:


清氣上升,因此集聚在肺部;濁氣下降,因此流向胃部。然而胃部中也有清氣,因此胃部的清氣往上排出到嘴巴,用以疏通呼吸和津液;清氣中也有濁氣,因此肺部的濁氣向下流淌到經絡,用以滋養血脈,而積聚的濁氣則在氣海間。上氣海在胸腔內,下氣海在肚臍下。(所有陽經都接收太陽之氣,只有手太陽小腸經只接收陽經的濁氣,手太陰肺經只接收陰經的清氣。)

小腸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穀,清濁未分,穢汙所出,雖諸陽皆濁,而此其濁之濁者也,故曰「獨受陽之濁」。手太陰,肺也。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為清氣之所注,雖諸陰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獨受陰之清」。)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足太陰,脾也。

白話文:

小腸位於胃的下方,接受胃裡消化後的食物。這時食物中的清濁還沒有區分,排出的是雜質和污垢。雖然所有的陽經都是濁氣的通道,但小腸是其中最濁的,所以說它「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經,就是肺。肺是五臟六腑的蓋子,是清氣匯聚的地方。雖然所有的陰經都是清氣的通道,但肺是最清的,所以說它「獨受陰之清」。

所有的陰經都是清氣的通道,只有足太陰經是濁氣的通道。(足太陰經,就是脾。)

胃司受納水穀,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所以獨受其濁,而為「清中之濁」也。)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此以針下之氣言清、濁、陰、陽也。清者氣滑,針利於速;濁者氣澀,針利於遲;陰者在裡,故宜深而留之;陽者在表,故宜淺而疾之。其或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乃為清濁相干,當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數以調之也。

白話文:

胃負責容納食物,而脾則吸收食物中的氣血用於運化,因此脾臟獨自承受食物的殘渣,所以被稱為「清中之濁」。清指氣血運行順暢,濁指氣血運行不暢,這是氣血的正常現象。因此,針刺陰經穴位時,針刺要深且緩慢;針刺陽經穴位時,針刺要淺且快速;如果氣血運行時清濁相交,就要根據情況調整針刺的次數。(這裡的清、濁、陰、陽是指針灸治療時所用的針下之氣。氣血運行順暢,針刺可快速;氣血運行不暢,針刺宜緩慢;陰經穴位多在深層,故宜針刺深且緩慢;陽經穴位多在淺層,故宜針刺淺且快速。如果氣血運行中清中有濁,濁中有清,就稱為清濁相交,應觀察清濁的程度,酌情調整針刺的次數以協調陰陽。)

)首面與身,屬骨連筋,同血合氣。天寒地裂,手足懈惰,其面不衣。(人之頭面身形,本同一氣。嚴寒地裂,肢體凜慄,面獨不懼。)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頭面為人之首,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空、孔同。

白話文:

頭面與身體,是由骨頭和筋脈連接,血氣相通的。天寒地凍時,手腳疲軟無力,但臉部卻不會凍傷。

這是因為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氣都上行到面部,流走於諸竅。頭面是人體之首,所有經絡都匯聚於此,因此其血氣都上行到面部,流走於各種孔竅。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彆氣者,旁行之氣也。氣自兩側上行於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宗氣,大氣也。宗氣積於胸中,上通於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白話文:

(精陽之氣)往上運行到眼睛,成為視力。(精陽之氣是指陽氣的精華,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匯聚到眼睛而形成視力。)(旁行的氣)流向耳朵,成為聽力。(旁行的氣是指從兩側往上的氣,氣到達就能使竅通,因此才能聽見聲音。)(主氣)從鼻腔出來,成為嗅覺。(主氣是指大量的氣,主氣積聚在胸腔,向上通達鼻腔進行呼吸,因此纔能有嗅覺。)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濁氣,穀氣也。谷入於胃,氣達於唇舌,所以知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肺氣通於鼻,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乎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白話文:

濁氣來自胃,通過嘴脣和舌頭產生味覺(濁氣,即穀氣。穀物進入胃中,氣味到達嘴脣和舌頭,所以能辨別味道)。氣體和津液都上升燻蒸到臉部(所有氣體和津液都上升燻蒸到臉部:肺氣通達鼻子,心氣通達舌頭,肝氣通達眼睛,脾氣通達嘴巴,腎氣通達耳朵。這五臟的氣,都通過七竅上升,不只有陽經絡可以上升到頭部)。而皮膚又厚,肌肉又堅實,所以天氣非常寒冷,不能戰勝它。

(一身血氣,既皆聚於頭面,故其皮厚肉堅,異於他處,而寒氣不能勝之也。蓋頭為諸陽之會,言為陽聚之處,非曰無陰也,如傷寒止言足經,而手在其中,非無手經也。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義明矣。手少陰上挾咽,走喉嚨,系舌本,出於面,系目系,合目內眥。

白話文:

人的氣血全部匯集於頭部和臉部,因此這些部位的皮膚厚實,肌肉堅韌,與其他部位不同,寒氣無法侵襲。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之處,並非說沒有陰氣。就好像討論寒傷時只提到足經,但手經也包含在其中,並非沒有手經。

人體十二條經脈,共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氣血都上達於臉部,並流經空竅。這個道理很明顯。

手少陰經向上經過咽喉,沿著喉嚨走行,連接舌根,從臉部出現,連接眼部肌肉,合於眼角內側。

手厥陰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手足太陰、少陰,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手太陰循喉嚨,足少陰循喉嚨,系舌本,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連舌本。支者結舌本,貫舌中,散舌下。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絡於舌本,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白話文:

手厥陰經沿著喉嚨,從耳後出來,與手少陽經相連於完骨下方。手足太陰經、手足少陰經都匯聚於耳朵中,向上聯繫到頭部的左上角。手太陰經和足少陰經都沿著喉嚨,連接舌根,向上延伸至頸部,與枕骨相連,並與足太陽經的筋脈相合。足太陰經與手陽明經相連,向上行至咽喉,連接舌根。足太陰經的分支連接舌根,貫穿舌頭中部,並分佈在舌頭下方。足厥陰經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頏顙(耳後凹陷處),與舌根相連,並與目系相通,向上至額頭,在頭頂與督脈會合。足厥陰經的分支從目系處向下延伸至臉頰內側,環繞嘴脣內側。

人有並行並立,年之長少等,衣之厚薄均,卒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卒,音猝。)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四時之風,各有所王。有所王則有所制,故其所病各不同形也。)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黃者,土之色。

白話文:

有的人年齡相仿,衣著厚薄也一樣,但突然遭遇狂風暴雨後,有人生病,有人不生病,也有人都生病,或都健康。少俞說:春天的青風,夏天的陽風,秋天的涼風,冬天的寒風,這些不同季節的風,所引發的症狀各不相同。(四時之風,各有不同的君主之氣。有君主之氣就會有剋制之氣,所以所引發的症狀各不相同。)

面色黃、皮膚薄、肌肉弱者,無法抵禦春天的虛風;(黃色是土的顏色。)

黃色薄皮弱肉者,脾氣不足也,故不勝春木之虛風。虛風,虛邪賊風也。)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白者,金之色,白色薄皮弱肉者,肺氣不足也,故不勝夏火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青者,木之色。青色薄皮弱肉者,肝氣不足也,故不勝秋金之虛風。

白話文:

皮色黃、皮膚薄、肌肉弱的人,脾氣虛弱,所以抵抗不了春天虛弱無力的風邪。 (虛風,意為虛弱無力的風邪。)

皮色白、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抵抗不了夏天虛弱無力的風邪。 (白色代表金屬性,皮色白、皮膚薄、肌肉弱的人,肺氣虛弱,所以抵抗不了夏天虛弱無力的火邪。)

皮色青、皮膚薄、肌肉弱的人,抵抗不了秋天虛弱無力的風邪。 (青色代表木屬性,皮色青、皮膚薄、肌肉弱的人,肝氣虛弱,所以抵抗不了秋天虛弱無力的金邪。)

)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也。(赤色,火之色。赤色薄皮弱肉者,心氣不足也,故不勝冬水之虛風。)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黑者,水之色。黑色而皮薄肉不堅,及色時變而不一者,腎氣不足也,故不勝長夏土令之虛風。

白話文:

虛空之中,一片漆黑。(因為黑色之氣散佈其中,不足以照亮虛空。)黑色的東西,色澤更黑,而腎臟不足,也是虛。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若黑色而皮厚肉堅者,雖遇長夏之虛風,亦不能病。但既感於風,又感於寒,是為重感,既傷於內,又傷於外,是為外內俱傷,乃不免於病也。然則黑色而皮肉堅者,誠有異於他色之薄弱易病者矣。

白話文:

皮厚肉結實的人,即便到了盛夏也不會受虛風所侵而生病;皮厚肉結實的人,如果一定遭受了寒邪侵襲,無論內外都會生病。 (如果膚色黑、皮厚肉結實的人,即使遇上盛夏的虛風,也不會生病。但是如果既受了風邪,又受了寒邪,就是重受外邪侵襲,既傷到了內部,又傷到了外部,也就是外內俱傷,那就不能倖免於生病了。因此,膚色黑、皮肉結實的人,確實與其他膚色淺薄、容易生病的人有所不同。)

)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皮膚之薄、厚,肌肉之堅脆、緩急之分,非勇怯之謂也。(此性質之當辨也。)勇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堅,其膽滿以旁;怒則氣盛而胸張,肝舉而膽橫,眥裂而目揚,毛起而面蒼。(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目深以固,臟氣之堅也。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忍痛或不能忍痛,是因為皮膚的厚薄、肌肉的堅韌性和鬆緊度不同,而不是因為膽量的大小。(這是性質上的區別,需要辨別。)

有勇氣的人,眼睛深陷而堅固,眉毛長而直,三焦氣血運行通暢,心臟正直,肝臟強壯,膽囊飽滿而外張;發怒時,氣血旺盛,胸膛擴張,肝臟升起,膽囊突出,眼睛睜大,毛髮豎立,臉色蒼白。(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眼睛深陷而堅固,說明臟氣堅強。)

長衡,闊大也,即從衡之意。直揚,視直而光露也。三焦理橫,凡剛急者肉必橫,柔緩者肉必縱也。其心端直者,剛勇之氣也。大以堅,滿以旁者,旁即旁開之謂,過於人之常度也。怒則氣盛而胸張,眥裂而目揚,勇者之肝膽強,肝氣上衝也。毛起者,肝血外溢也。面蒼者,肝色外見也。

白話文:

長衡:長而粗大,與「均衡」之意相同。

直揚 :目光端正而明澈。

三焦經絡橫貫身體。性情急躁者,肌肉橫長;性情溫和者,肌肉縱長。

心臟正直端方,主掌剛毅勇猛之氣。體型魁梧堅實,肌肉飽滿而寬廣,超過常人標準。

發怒時,氣血上衝,胸膛脹大,眼睛睜大而怒目瞪視,反映肝膽勇猛,肝氣上提。

毛髮豎起,表示肝血外溢。面部蒼白,表示肝色外現。

勇怯之異,由於肝膽,故肝曰將軍之官而取決於膽。)怯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𩩲𩨗短而小,肝系緩,其膽不滿而縱,腸胃挺,脅下空,雖方大怒,氣不能滿其胸,肝肺雖舉,氣衰復下,故不能久怒。(減,當作緘,封藏之謂。目大不緘者,神氣不堅也。陰陽相失者,血氣易亂也,即轉盼驚顧之意。

白話文:

膽量和怯弱的差別,是由於肝和膽的差異。因此,我們說肝是統領全身的將軍,而決定因素在於膽。

膽小的人,目光渙散,神情不定,血氣容易紊亂,眼睛轉動不定,瞳孔小而圓,肝臟鬆弛,膽汁不足且稀薄,腹腔飽滿,兩脅空虛。即使發怒時,氣也無法充滿胸中,肝肺雖然上衝,氣勢一弱便又落下,所以無法持續發怒。

(「減」應為「緘」,意為封閉、隱藏。目光渙散者,說明精神不集中、容易分心。血氣容易紊亂者,即指目光轉動不定、驚恐不定的意思。)

其焦理縱者,肉理不橫也。𩩲𩨗短小者,其心卑小而甘出人下也。肝系緩者,不急也。膽不滿而縱者,汁少形畏也。腸胃挺者,曲折少也。脅下空者,肝氣不實也。此其肝膽下充,氣不能滿,以故旋怒旋衰,怯之由然。勇者剛之氣,怯者懦之質,然勇有二:曰血氣之勇,曰禮義之勇。

白話文:

  • 縱向肌肉紋理不橫:說明此人肉質不堅實。
  • 手指短小者:心胸狹窄,甘於屈居人下。
  • 肝系(肝臟連接的筋膜)鬆弛:反應遲鈍。
  • 膽囊虛小且下垂:膽汁分泌不足,缺乏膽量。
  • 胃腸挺直:彎曲度小。
  • 脅下空虛:肝氣不足。
  • 以上這些特徵表明肝膽虛弱,氣血不足,導致性格忽怒忽衰,膽怯。
  • 勇敢:具有剛強之氣。膽怯:性格軟弱。
  • **勇敢也有兩種:**血氣之勇(靠勇猛無畏),禮義之勇(靠堅持原則)。

若臨難不恐,遇痛不動,此其資稟過人,然隨觸而發,未必皆能中節也。若夫禮義之勇,固亦不恐不動,而其從容有度,自非血氣之勇所可並言者。蓋血氣之勇出於肝,禮義之勇出乎心,苟能守之以禮,制之以義,則血氣之勇可自有而無;充之以學,擴之以見,則禮義之勇可自無而有。昔人謂勇可學者,在明理養性而已。

白話文:

如果面對困境不恐懼、遭遇疼痛不動容,這種天生的稟賦是過人的。但是隨意觸發而動怒,未必都能合乎分寸。至於禮義所生的勇氣,雖然也是不恐懼、不動怒,但是從容不迫、做事有分寸,這不是血氣之勇所能比擬的。血氣之勇是源於肝臟,禮義之勇是源於心靈。如果能夠遵守禮節,用正義來約束,那麼血氣之勇自然而然會消失;如果充實自己的學問,擴展自己的見識,那麼禮義之勇自然而然會產生。古人說勇氣是可以學習的,只要明白道理、培養心性就可以了。

然則勇與不勇,雖由肝膽,而其為之主者,則仍在乎心耳。縱,平聲。𩩲𩨗,音結於。)怯士得酒,怒不避勇。酒者,水穀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比於勇士,氣衰則悔,名曰酒悖。(慓,急也。悍,猛也。

白話文:

然而,是否勇敢,雖然是由肝臟的膽汁所影響,但真正主導這一切的,依然是心臟。

勇敢的人喝了酒,往往變得怒氣沖天,毫不畏懼。這是因為酒是水火之氣的精華、熟成穀物的液體,其性質猛烈。當酒進入胃中,胃氣就會上升,充滿胸中,肝氣也隨之上浮。這個時候,就像是一個勇敢的戰士,當他的氣勢衰落時,就會感到後悔,這就叫做「酒膽」。

酒之性熱氣悍。故能脹胃浮肝,上氣壯膽。方其醉也,則神為之惑,性為之亂,自比於勇,及其氣散肝平,乃知自悔,是因酒之所使,作為悖逆,故曰「酒悖」。夫酒為水穀之液,血為水穀之精,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先歸血分,凡飲酒者身面皆赤,即其徵也。然血屬陰而性和,酒屬陽而氣悍,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亂之,血無氣不行,故血亂氣亦亂,氣散血亦散,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酒的性質溫熱而容易上升,因此能刺激胃部,使肝氣浮動,導致氣體向頭部上升。當人喝醉時,神志就會混亂,性格也會變得暴躁,自以為很勇敢。但當酒氣散去,肝氣平穩後,才會感到後悔,這是因為酒氣的作用,導致了乖戾的行為,所以稱為「酒乖」。

酒是水氣所產生,而血液是水氣的精華。酒進入中焦後,會尋找相似的物質,所以會首先進入血液。凡是喝酒的人,臉色都會變紅,這就是酒氣作用的證明。

然而,血液屬於陰性物質,性質溫和;而酒屬於陽性物質,性質溫熱。血液想要靜止,但酒氣會使它動起來;血液想要收斂,但酒氣會使它混亂。血液中沒有氣就無法運行,所以血液一亂,氣也會亂;氣散掉了,血液也會散掉。經過一番動亂之後,如果血液和氣沒有受到損耗,那是不可能的。

又若人之稟賦,臟有陰陽,而酒之氣質,亦有陰陽,蓋酒成於釀,其性則熱,汁化於水,其質則寒,故陽臟者得之則愈熱,陰臟者得之則愈寒,所以縱酒不節者,無論陰陽,均能為害。凡熱盛而過飲者,陽日盛則陰日消,每成風癉腫脹;寒盛而過飲者,熱性去而寒質留,多至傷腎敗脾。當其少壯。

白話文:

就像人的體質有陰陽屬性,酒的性質也有陰陽。酒是由釀造而成,因此性屬溫熱;酒中的成分化於水中,因此質屬寒涼。陽性體質的人喝酒會導致熱性加重,陰性體質的人喝酒會導致寒性加重。因此,過量飲酒無論對陰陽體質的人都有害。熱性體質的人如果過度飲酒,陽氣會過盛而導致陰氣虧虛,進而發生風熱性腫脹。寒性體質的人如果過度飲酒,熱性會被沖走而留下寒性,可能導致腎臟受損或脾臟虛弱。特別是在年輕力壯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酒的節制。

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中衰,而力有不勝,則宿孽為殃,莫能御矣。然則酒悖之為害也,所關於壽夭非細,其可不知節乎?慓,音飄。悍,音旱。)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針石火焫亦然。黑色而美骨者耐,堅肉而薄皮者不耐。(美骨者,骨強之謂。)病或同時,或易已,或難已: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白話文:

這種慢性消耗逐漸發生的情況,平時並不會特別注意;等到身體衰弱,抵抗力變差時,過去的舊疾就會發作,無法控制。因此,酗酒的危害對壽命的影響不容小覷,怎能不知道節制呢?(慓:同「飄」;悍:同「旱」)骨骼堅固,筋肉軟弱,肌肉鬆弛,皮膚厚實的人耐受疼痛,對於針刺、刀割、灼燒等刺激也是如此。皮膚黝黑而骨骼好的人耐受,肌肉堅實而皮膚薄的人不耐受。(皮膚黝黑而骨骼好的人,指的是骨骼堅固)疾病有的會同時出現,有的容易治癒,有的難以治癒:身體經常發熱的人容易治癒,經常發冷的人難以治癒。

(指外邪致病為言也。多熱者病在陽分,故易已,多寒者病在陰分,故難已。)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勝毒,瘦而薄胃者不勝毒也。(胃厚者臟堅,色黑者表固,骨大者體強,肉肥者血盛,故能勝峻毒之物;若肉瘦而胃薄者,血氣本屬不足,安能勝毒藥也?勝,平聲。)

白話文:

(外邪導致的疾病。多熱證的病在陽分,所以容易治癒;多寒證的病在陰分,所以難以治癒。)胃壁厚、舌色黑、骨頭粗大或肥胖的人能抵抗毒邪;而瘦弱且胃壁薄的人不能抵抗毒邪。胃壁厚者,內在器官強健;舌色黑者,外在身體強固;骨頭粗大者,體格強健;肉肥者,氣血充盈,所以都能抵抗強烈的毒物。如果肉瘦胃薄者,氣血本來就弱,怎麼能抵抗毒藥呢?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數,以其藏蓄陰精,故曰「地氣所生」,皆稱為腑。然膽居六腑之一,獨其藏而不瀉,與他腑之傳化者為異。女子之胞,子宮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者為奇,故此六者,均稱為「奇恆之府」。

白話文:

大腦、骨髓、骨骼、經絡、膽囊和女性子宮,這六個部位是由地氣所形成的,都儲藏在陰氣之中,猶如大地一樣,因此儲藏而不排出,稱為奇異且不斷運轉的儲藏庫。

(這六個部位原本不在六腑之列,但因為它們儲藏著陰精,所以稱為「地氣所生」,都被稱為腑。然而,膽囊雖然屬於六腑之一,但它只儲藏而不排出,與其他腑臟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同。女性的子宮也稱為胞,它能儲藏精氣形成胎兒,因此這六個部位都被稱為「奇恆之府」。)

奇,異也。恆,常也。)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凡此五者,是名六腑。膽稱奇恆,則此為五矣。若此五腑,包藏諸物而屬陽,故曰天氣所生;傳化濁氣而不留,故曰瀉而不藏;因其轉輸運動,故曰象天之氣。)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白話文:

奇,指特殊而不同於常規。恆,指經常和正常。(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臟腑,是天氣所產生的,它們的功能像天空一樣,所以只會排出而不會儲藏,它們接收五臟的濁氣,叫做傳化之府,不能久留,只會排出而不儲存。(這五者,稱為六腑。膽被稱為奇恆,所以這五腑加上膽,就是五個。這些腑臟儲存著各種物質並且屬陽,所以說它們是天氣所產生的;它們傳輸消化濁氣而不儲留,所以說它們只會排出而不儲藏;由於它們會運動和轉化,所以說它們的功能像天空一樣。)魄門(肛門)也受五臟支配,水穀(食物和水)不能久藏。

(魄門,肛門也。大腸與肺為表裡,肺藏魄而主氣,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故曰「魄門」。不獨是也,雖諸腑糟粕,固由其瀉,而臟氣升降,亦賴以調,故亦為五臟使。)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五臟主藏精氣,六腑主傳化物。

白話文:

(魄門,就是肛門。大腸和肺是表裡一體的,肺藏著魄而主宰呼吸,肛門失守就會導致氣血下降而精神離散,所以稱為「魄門」。不只如此,雖然各種臟腑的糟粕都從肛門排泄,但臟腑氣血的升降也依賴肛門的調和,所以肛門也是五臟六腑的僕役。)所謂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泄的,所以它們經常是充盈的但不會脹滿;六腑,是轉化食物而不儲藏的,所以它們經常是空虛的但不會過度空虛。(五臟主要儲藏精氣,六腑主要轉化食物。

精氣質清,藏而不瀉,故但有充滿而無所積實;水穀質濁,傳化不藏,故雖有積實而不能充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未下也。)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水穀下也。)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白話文:

精氣神氣清輕,收藏而不耗散,所以只有一片充盈而沒有實質性的堆積;水穀食物質地渾濁,無法傳化和收藏,所以雖然有堆積,但無法充盈身體。

原因就在於:當水穀入口時,胃部充盈而腸胃空虛(因為食物還沒有下沉);食物下沉後,腸胃充盈而胃部空虛(水穀已經下沉)。所以說「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五臟從它們所滋生的臟腑獲得氣,並傳遞給它們能剋制的臟腑;氣在它們所滋生的臟腑中匯聚,而在剋制它們的臟腑中耗盡。

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凡五臟病氣,有所受,有所傳,有所舍,有所死。舍,留止也。受氣所生者,受於己之所生者也。傳所勝者,傳於己之所克者也。氣舍所生者,舍於生己者也;死所不勝者,死於克己者也。)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不勝則逆,故曰「逆行」。

白話文:

當疾病臨近死亡時,氣必定會先傳行到疾病所剋制的部位,然後疾病才死亡。(凡是五臟的疾病之氣,都有接收、傳遞、停留、致死的特點。停留,就是停留而不動。接收之氣,是由自己所生的部位產生的。傳遞之氣,是傳遞給自己所剋制的部位。停留之氣,是停留於生自己的部位;致死之氣,是致死於剋制自己的部位。)這句話說明瞭氣的逆行,所以致死。(剋制不了就逆行,所以說是「逆行」。

逆則當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此詳言一臟之氣,皆能遍及諸臟也。肝氣受於心,心者肝之子,受氣於其所生也;脾者肝之克,傳其所勝也;腎者肝之母,氣舍所生也;肺者肝之畏,死所不勝也。

白話文:

如果違逆氣血運行規律,就會死亡。)肝臟的氣息來自心臟,傳遞到脾臟,氣息貯存在腎臟,最後到達肺臟就會死亡。(這段話詳細說明瞭一個臟器的氣息可以遍佈所有臟器。肝氣來自心臟,心臟是肝臟的兒子,氣息來自產生它的臟器;脾臟是肝臟剋制的對象,傳遞的是所勝之氣;腎臟是肝臟的母親,氣息貯存在產生它的臟器;肺臟是肝臟畏懼的對象,是氣息不能戰勝的臟器。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逆死之義如此,下言順傳之序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白話文:

心臟從脾臟得到氣,傳遞給肺臟,氣儲存在肝臟,最後到達腎臟而熄滅;脾臟從肺臟得到氣,傳遞給腎臟,氣儲存在心臟,最後到達肝臟而熄滅;肺臟從腎臟得到氣,傳遞給肝臟,氣儲存在脾臟,最後到達心臟而熄滅;腎臟從肝臟得到氣,傳遞給心臟,氣儲存在肺臟,最後到達脾臟而熄滅。這都是逆行傳遞,導致死亡。(逆行傳遞的解釋如上,接下來說明順行傳遞的順序。)

一天一夜有五個時段,這就是占卜生死的時間依據。

(五分者,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土主戊己,晡主庚辛,夜主壬癸。此一日五行之次,而臟有不勝,即其死生之期也。)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傳其所勝者,風入於肺為肺痹;弗治,則肺傳之肝為肝痹;弗治,則肝傳之脾為脾風;弗治,則脾傳之腎曰疝瘕;弗治,則腎傳之心曰瘛;弗治,則心復反傳而行之肺,法當死也。)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

白話文:

(早晨主甲乙木,白天主丙丁火,四季的土主戊己土,黃昏主庚辛金,夜晚主壬癸水。這就是一天中五行相生的順序。臟腑之間相互影響,如果某個臟腑過於虛弱,就會影響到相勝臟腑的生命力。)五個臟腑相互聯通,相傳也有順序。如果某個臟腑有病,就會影響到它相勝的臟腑。(相勝的傳遞:風邪進入肺臟,導致肺氣痺阻;如果不治療,肺臟就會傳給肝臟,導致肝氣痺阻;如果不治療,肝臟就會傳給脾臟,導致脾風;如果不治療,脾臟就會傳給腎臟,導致疝氣、腹痛;如果不治療,腎臟就會傳給心臟,導致心慌氣短;如果不治療,心臟又會傳回肺臟,導致死亡。)如果不治療,病情會在三個月、六個月、三天或六天內傳遍五臟,導致死亡。

(病不早治,必至相傳,遠則三月、六月,近則三日、六日。五臟傳遍,於法當死。所謂三、六者,蓋天地之氣,以六為節。如三陰、三陽,是為六氣,六陰、六陽,是為十二月。故五臟相傳之數,亦以三、六為盡。若三月而傳遍,一氣一臟也;六月而傳遍,一月一臟也。三日者,晝夜各一臟也;六日者,一日一臟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不及早治療,勢必會蔓延擴散。發病時間長的可能有三月、六月,短的可能有三日、六日。當五臟都感染後,根據醫理原則,患者將會死亡。所謂的三與六,其實是指天地之氣,以六為一個節點。例如三陰三陽,就是六氣;六陰六陽,就是十二月。所以五臟之間蔓延擴散的次數,也以三和六為終極。如果三月內傳遍,是每一臟器傳染一次;如果六月內傳遍,是一個月傳染一個臟器。三日是白天傳染一個臟器,夜晚傳染一個臟器;六日是一天傳染一個臟器。

臟惟五而傳遍以六者,假令病始於肺,一也,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心復傳肺,是為六傳。六傳已盡,不可再傳,有七日而病退得生者,以真元未至大傷,故六傳畢而經盡氣復,乃得生也。)是順傳所勝之次。(上言逆者,言臟之氣。蓋五臟受克,其氣必逆,故曰逆行。

白話文:

臟腑只有五個,但是傳遞會形成六種情況。假設疾病最初發病於肺部,這算一種情況。肺臟傳給肝臟,肝臟傳給脾臟,脾臟傳給腎臟,腎臟傳給心臟,心臟又傳回肺臟,這就是六種傳遞。六種傳遞完畢,就不能再傳遞了。如果有人在七天內疾病康復,那是因為真氣尚未嚴重受損,所以六種傳遞結束後,經氣恢復,元氣補充,才得以痊癒。

逆行是指傳播順序所勝出的,上面所說的,指的是臟腑之氣。因為五臟受制,它們的元氣一定會逆行,所以稱之為** 逆行**。

此言順者,言病之傳,凡傳所勝,必循次序,故曰「順傳」。是順傳者,即氣之逆也,故五臟傳遍者當死。)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陽者言表,謂外候也。陰者言里,為臟氣也。察其外,即知病在何經,故「別於陽者,知病從來」。病傷臟氣,必敗真陰,察其本,即可知危在何日,故「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白話文:

言地,即臟腑也,故「別於陽者,知病之所在」。故知病之,即知死生之期。陽地,言臟腑也。故當知病之所在,乃可以知死生之期。

此以表裡言陰陽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至其所困而死,死於其所不勝也。凡年、月、日、時,其候皆然。)精、氣、津、液、血、脈一氣,辨為六名。(六者之分,總由氣化,故曰「一氣」。形不同而名則異,故當辨之。)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兩神,陰陽也。

白話文:

這裡用表裡來說明陰陽。話說人若知道自己被什麼困住而死,就是死於自己所不能勝任的。無論是年、月、日、時,其氣候變化都是如此。精、氣、津、液、血、脈本質上都是一樣,只是名稱不同。六者之所以分開,都是因為氣的變化,所以叫做「一氣」。雖然形狀不同,但名稱卻有所差異,所以要辨別清楚。陰陽兩氣相互搏擊,結合在一起形成形體,常在人出生之前就存在,這就是精;陰陽兩氣就是指精氣。

搏,交也。精,天一之水也。凡陰陽合而萬形成,無不先從精始,故曰「常先身生,是謂精」。按「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蓋明陰陽之互用,即合一之道也。)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胸中也。

白話文:

「搏」是交合的意思。「精」是來自天一之水,也就是腎水。所有陰陽結合而形成萬物,都必定先從「精」開始,因此古文說「常先身生,是謂精」。

根據古文中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可以看出陰陽互相作用,也就是合一之道。

當上焦(胸中)運作順暢時,就會將五穀的營養物質傳送到全身,滋潤皮膚,充實身體,使毛髮柔順光澤。就像霧露滋潤大地一樣,這就是「氣」的作用。

開發,通達也。宣,布散也,氣者,人身之大氣,名曰「宗氣」,亦名為「真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能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溫潤而溉養萬物者為氣也。)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津者陽之液,汗者津之泄也。

白話文:

開發,就是舒暢通達的意思。宣,就是擴散散發的意思。氣是人體中的大氣,又稱「宗氣」,也叫「真氣」。它積聚在胸腔,通過喉嚨,貫穿心脈來進行呼吸。氣是人們從天地中獲得的,與食物中吸收的營養氣並存於全身。食物進入胃中,再傳遞到肺部,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氣的滋養,因此可以滋潤皮膚,充實身體,潤澤毛髮。氣就像霧露那樣溫和滋潤,可以滋養萬物。

腠理疏通發泄,汗液不斷向外冒出,這就是津液。津液是陽氣的液體,汗液是津液的排泄物。

腠理者,皮膚之隙。溱溱,滋澤貌。溱,音臻。)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淖澤,濡潤也。液者陰之精,谷入於胃,其氣滿而化液,故淖澤而注於骨。凡骨屬舉動屈伸,則經脈流行而泄其澤,故內而補益腦髓,外而潤澤皮膚,皆謂之液。

白話文:

腠理就是皮膚之間的空隙。溱溱,指滋養潤澤的樣子。

穀物中的營養被吸收,體內氣血充盈,滋潤的液體流注到骨骼上。骨骼具有屈伸、疏導液體的作用,滋養腦髓,潤澤皮膚,這就是所謂的「液」。

(「淖澤」指濡潤。「液」是陰氣的精華,食物進入胃中,它的營養被消化吸收,化為液體,因此可以流注到骨骼上。骨骼的活動屈伸會使經脈循環,疏導液體,所以它能滋養腦髓,潤澤皮膚,這些都稱為「液」。)

夫津液本為同類,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液者津之濁,津為汗而走腠理屬陽,液注骨而補腦髓屬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正此義也。洩、泄同。

白話文:

津液本屬同一類,但也有陰陽之分。津是液體中清澈的部分,液是津液中渾濁的部分。津屬於陽性,可以化為汗液,運行於皮膚腠理之間;液屬於陰性,可以滋養骨骼,補充腦髓。三焦發出的氣,能夠溫暖肌肉,充盈皮膚,這就是津的來源。津液不能運行而滯留的部分,就變成了液,這就是津液陰陽之分的意思。洩和泄是同義詞。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者,並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穀之入,必先歸胃,故中焦受谷之氣,取谷之味,輸脾達臟,由黃白而漸變為赤,以奉生身者,是謂之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壅遏者,堤防之謂,猶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崖岸,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謂之脈。然則脈者,非氣非血,而所以通乎氣血者也。

白話文:

中焦吸收食物的精華,經過轉化後變成紅色,這就是血。中焦指的主要是胃,位於上焦之下,所有食物都先進入胃,所以中焦吸收食物的精華,取其味道,輸送給脾臟,再傳送到其他臟腑,由原本的黃白色逐漸變成紅色,用來滋養身體,這就是血。阻塞營氣的運行,讓它無處可去,這就是脈。阻塞的意思就像堤防一樣,就像道路有邊界,河流有河岸,讓營氣無法迴避,只能在其中流動,這就是脈。所以脈不是氣,也不是血,而是流通氣血的通道。

)精脫者耳聾,(腎藏精,耳者腎之竅,故精脫則耳聾。)氣脫者目不明,(五臟六腑精陽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精,故陽氣脫則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汗,陽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脫,故曰亡陽。

白話文:

  • 腎精虧損的人會耳聾,(腎臟儲藏精華,耳是腎臟的外在表現,所以精華虧損就會導致耳聾。)
  • 陽氣衰弱的人會視力模糊,(五臟六腑的精氣陽氣,都上升到眼睛匯聚成精氣,所以陽氣衰弱就會導致視力模糊。)
  • 津液虧損的人會毛孔張開,大汗淋漓,(汗液是陽津。大汗淋漓表示津液一定虧損,所以稱為亡陽。)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液所以注骨益腦而澤皮膚者,液脫則骨髓無以充,故屈伸不利而腦消脛酸;皮膚無以滋,故色枯而夭;液脫則陰虛,故耳鳴也。)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血之榮在色,故血脫者色白如鹽。夭然不澤,謂枯槁無神也。

白話文:

  • **液體不足:**骨骼彎曲、伸展困難,膚色暗淡,腦髓萎縮,小腿痠痛,耳鳴頻頻。(液體滋養骨骼和腦髓,同時潤澤皮膚。液體不足時,骨髓無法得到充足的滋養,因此骨骼無法靈活彎曲伸展,腦髓萎縮,小腿痠痛。皮膚得不到滋潤,因此膚色暗淡。)
  • **氣血不足:**膚色蒼白,枯槁無光澤。(氣血充盈則膚色紅潤,氣血不足則膚色蒼白如鹽。枯槁無光澤,指皮膚乾枯、沒有生氣。)

)其脈空虛,此其候也。(脈貴有神,其脈空虛,即六脫之候。)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一氣辨為六名,故云「六氣」。言六者,無非一氣之所化也。部主,謂各部所主也,如腎主精,肺主氣,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脈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空虛,這是危急的徵兆。(脈象應當有力,如果空虛,就是六脫的徵兆。)六種氣,各有它們主導的部位。它們的貴賤好壞,可以作為常規的依據,但是五穀和胃是它們的大本營。(六種氣實際上是同一種氣分化而來的,所以稱為「六氣」。「部主」指各個部位的主管,比如腎主管精華,肺主管氣,脾主管津液,肝主管血,心主管脈。)

貴賤善惡,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則木火為貴,秋冬則金水為貴,而失時者為賤也;六氣之得正者為善,而太過不及者為惡也。貴賤善惡,主各有時,故皆可為常主。然六氣資於五谷,五穀運化於胃,是為水穀之海,故胃氣為臟腑之本。)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有度。

白話文:

人的好壞貴賤,主要看氣血的強弱和病邪的正邪。比如春天夏天,木火旺盛就是有益的,而秋冬,金水旺盛纔是有益的,如果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現,則是有害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如果適當,就是有好處的,而過度或不足,則是有害的。好壞貴賤,各有其時,所以都可以當做一般的預後判斷。但是,六氣需要依靠五穀,五穀需要在胃中運化,胃就是水穀之海,所以胃氣是臟腑的根本。)穀物消化運化的情況,有淺有深,有遠有近,有長有短,都有其一定規律。

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長,深也。廣,闊也。)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會厭在喉嚨之上,乃所以分水穀,司呼吸,而不容其相混者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咽門,即食喉也,其名曰「咽」,至胃長一尺六寸,乃並胃脘而言。)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紆曲,曲折也。

白話文:

嘴脣到牙齒的長度為九分,嘴巴的寬度為二寸半。(長度指深度,寬度指闊度。)從牙齒後方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能容納五合的液體。(會厭位於喉嚨上方,用於分隔水和食物,控制呼吸,不讓它們混在一起。)舌頭重量為十兩,長度為七寸,寬度為二寸半;咽喉的重量也是十兩,寬度為二寸半,到胃部的長度為一尺六寸。(咽喉,也就是食道,其名稱為「咽」,到胃部的長度為一尺六寸,是連同胃脘一起說的。)胃部彎曲伸展,長度為二尺六寸,寬度為一尺五寸,直徑為五寸,能容納三鬥五升的液體。(彎曲指曲折。)

大言周圍之數,徑言直過之數。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紆,音於。)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小腸居胃之下,在臍上二寸所,後附於脊,左旋而環,其下口注於迴腸者,外附近於臍上一寸,當水分穴處是也。八分分之少半,言八分之外,尚有如一分之少半也。

白話文:

大腸的周長為多少?它是直通的,沒有彎曲。其中總有二斗的空間,裝一斗五升的水就會滿。

小腸附著在脊椎後方,呈左側環形,迴旋疊加。它注入迴腸的部分附著在臍上方,迴旋環繞十六個彎曲,大於二寸半,直徑為八分多一點,長度為三丈二尺。(小腸位於胃下方,在臍上方二寸處,附著在脊椎後方,左旋環繞,其下口注入迴腸的部分,外圍附著在臍上方一寸處,即水分穴所在。八分多一點,表示在八分之外,還有一點零頭。)

)迴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迴腸,大腸也。葉積,如葉之積,亦疊積之義。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當臍左旋而下,接廣腸也。)廣腸傳脊,以受迴腸,左環,葉脊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

白話文:

迴腸在肚臍的左側環繞,環繞著葉積(大腸)下垂,迴旋環繞,反覆彎曲,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迴腸,就是大腸。葉積,就像葉子疊積,也指堆疊。大腸的開口,就是小腸的出口,在肚臍的左側旋繞而下,接接廣腸。(廣腸沿著脊椎,接受迴腸,左側環繞,葉脊上下,寬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

(廣腸,大腸下節也,亦名直腸。直腸居後,繞脊而下,故曰傳脊。傳,布也。葉脊上下,言疊於脊之上下而至尾骶也。闢、闢同。以其最廣,故云「闢大八寸」。)腸胃初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此自口而入,自便而出之全數。三十二曲,合小腸、大腸而言也。

白話文:

如果七天不進食,人就會死亡。胃的長度為一尺五寸,寬度為五寸,深度為二尺六寸。它的形狀彎曲,能容納三鬥五升的水和穀物。其中通常會留有二斗的穀物,一斗五升的水就會充滿。上焦疏泄氣,排出水穀中的精氣,這些精氣細微、精悍、滑利、快速。下焦向下灌溉各條腸道。(精微精悍滑疾,是指水穀中的精氣;下溉諸腸,是指水穀中質地較粗糙的部分。)小腸的長度為二丈二尺,寬度為八分分之一,能容納二斗四升的穀物,六升三分之二的水。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穀之數也。(五丈八尺四寸,乃止合腸胃之數,非總計唇口咽門而言也。

白話文:

迴腸:寬四寸,直徑一寸多一點,長二丈一尺,可容納一斗穀物、七升半水。廣腸:寬八寸,直徑二寸多一點,長二尺八寸,可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穀物。腸胃的總長度為五丈八尺四寸,可容納水穀九鬥二升一合多一點。這是腸胃所能容納的水穀數量。(註:五丈八尺四寸僅指腸胃的長度,不包括嘴脣、口腔、咽喉的長度。)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者,乃言腸胃能容之總數也。若平人常數,則不皆然。蓋胃中滿則腸中虛,腸中滿則胃中虛,有滿有虛,則上下之氣得以通達,五臟血脈得以和調,而精神乃生,故神為水穀之精氣也。

白話文:

對於一般人來說,並非如此。胃中食物充沛,則腸道比較空虛;腸道內容物多,則胃中就比較空了。這樣一虛一實相互交替,所以氣血得以運行通暢,五臟安穩,血脈舒暢,精神也就安定。因此,神是水穀精氣的產物。(人的胃腸可以容納九鬥二升一合,這是容量的總和。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並非總是如此,因為胃滿時腸虛,腸滿時胃虛,虛實相間,才能讓氣血暢通,五臟調和,精神安定,所以神是水穀精氣的產物。)

)故腸胃之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精氣、津液皆盡故也。(平人腸胃之中所存水穀,惟三斗五升而已,然人之二便,大約日去五升,當七日而盡,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也。古今量數不同,非若今之升斗尺寸也。

白話文:

人體的血液、氣息、精華和精神,是維持生命和充盈生命力的基石。經脈是輸送血液和氣息、運行陰陽、滋潤筋骨和關節的管道。衛氣的作用是溫暖肌肉、充盈皮膚、滋潤毛孔,以及控制開合。

(肉有分理,故云分肉。衛行脈外,故主表而司皮毛之關闔。)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統御也。適,調燮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覆,包藏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緻,音致。

白話文:

(肉有分界線,所以稱為「分肉」。衛氣在經脈外運行,所以主司表層,掌管皮膚毛孔的開合。)志意,是用來統御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暖、調和喜怒的。(統御是指控制;適應是指調和。)因此,血氣調和,則經脈暢通,營氣包覆陰陽,筋骨強健,關節靈活。(包覆是指包裹。)衛氣調和,則肌肉分明、活動自如,皮膚光滑柔嫩,腠理緻密。(緻密是指緊密。)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專直,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言其專一而正也。)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凡此是皆常人之平者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白話文:

意志專注,精神就能集中,魂魄不散亂,不會感到後悔或生氣,五臟就不易受到邪氣侵襲。(專注的意思是,靜止時專一,動作時筆直,表示專心一致而正確。)

寒暖適宜,六腑就能消化食物,風寒痺痛不會發作,經脈通暢,四肢關節就能得到安養。這是人體的正常狀態。(以上所說的都是一般人的正常情況。)

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神、血氣、魂魄;六腑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運行津液。

此人之所以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倚,偏也。)然有其獨盡天壽而無邪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強者。)有其不離屏蔽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也。(此言天稟有出常之弱者。)蓋謂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參、叅同。

白話文:

每個人天生具備的稟賦,不論賢愚貴賤,都無法相互依賴。(偏倚:偏向一方)然而,有的人能盡享天年,身體健康,百年不衰,即使遭遇風雨寒暑的侵襲,也不受其害。(這說明天生的稟賦異於常人,體質強健)有的人從不離開溫暖的室內,膽子小容易受驚嚇,但依然無法避免疾病。(這說明天生的稟賦異於常人,體質孱弱)這是因為五臟的運作能調和天地、配合陰陽、聯繫四季,推動五節氣的變化。

副,配也。連,通也。化五節者,應五行之節序而為之變化也。)固有小大、高下、堅脆、端正、偏傾者。六腑亦有小大、長短、厚薄、結直、緩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惡,或吉或凶。(五臟化五節,五五二十五也,言所以為強弱者,皆由臟腑之氣致然也。)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特性,就像「副」是「配」的意思,而「連」是「通」的意思一樣,五臟化五節,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剋的规律变化。臟腑各有大小、高低、堅脆、端正、偏斜的不同特點,六腑也有長短、厚薄、結直、緩急的差異。這些特性各有優劣,也影響著吉凶禍福。例如,心臟小的人,容易安穩,不易受邪氣侵害,但容易因憂愁而受傷;而心臟大的人,則不易被憂愁所傷,卻容易受到邪氣的侵害。

心高則滿於肺,中悗而善忘,難開以言;心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心堅則臟安守固,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心端正則和利難傷,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心小則祛,故必多憂;大則不固,故邪易傷之。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堅則安固。

白話文:

  • **心臟位置較高:**會影響肺部功能,導致健忘,說話困難。
  • **心臟位置較低:**容易受寒,說話時感到害怕。
  • **心臟堅韌:**臟器穩定,不容易生病。
  • **心臟脆弱:**容易生病,容易發熱。
  • **心臟位置端正:**身體健康,不易受傷。
  • **心臟位置偏斜:**身體不協調,缺乏防禦能力。

(注:心臟小,容易恐懼;心臟大,不堅固,容易受到邪氣侵襲。位置高,會影響肺部功能;位置低,會影響陽氣;位置堅固,則安穩。)

心脆者火必易動,端正則悔吝不侵,偏傾者不得其中,此其所以各有病也。悗,悶也。消癉,內熱病也。)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苦賁迫,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白話文:

心臟虛弱: 容易上火,如果心臟功能正常,就不會出現後悔和憂慮。但如果心臟虛弱或偏向一方,就會導致疾病。悶氣,就是胸中發悶的感覺。消癉(內熱病),是因為內火過旺所致。

**肺臟:肺臟小:**不太會口渴,也不容易患氣喘和咳嗽。**肺臟大:**容易口渴,易患胸痛、喉嚨痛和呼吸困難。**肺臟高:**容易上氣、肩息和咳嗽。**肺臟低:**容易胸悶、食道反流,以及兩肋疼痛。**肺臟แข็ง實:**不易咳嗽和上氣。**肺臟虛弱:**容易患消癉熱病,且容易受傷。**肺臟功能正常:**呼吸順暢,不易受傷。肺臟偏向一方: 會導致胸部一側疼痛。

(喘喝,氣喘聲急也。肩息咳,聳肩喘息而咳也。肺下則氣道不利,故苦於賁迫而脅下痛也。賁,奔、秘二音。)肝小則臟安,無脅下之病;肝大則逼胃迫咽,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悗為息賁;肝下則逼胃脅下空,脅下空則易受邪。肝堅則臟安難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白話文:

喘喝:喘氣聲急促。

肩息咳 :聳肩喘息並且咳嗽。

肺下 :肺部以下的氣道。如果氣道不通暢,就會感到胸悶和脅部疼痛。

:這裡有兩種讀音,分別是「奔」和「祕」。

肝小 :肝臟較小,則臟器安穩,不會出現脅部疼痛的毛病。

肝大 :肝臟較大,會壓迫胃部和咽喉,導致膈中和脅部疼痛。

肝高 :肝臟位置較高,會壓迫賁門,導致呼吸困難。

肝下 :肝臟位置較低,會壓迫胃部和脅部,導致脅部空虛,容易受邪氣侵犯。

肝堅 :肝臟堅實,臟器安穩,不易受傷。

肝脆 :肝臟脆弱,容易生病和消耗。

肝端正 :肝臟位置端正,氣血運行順暢,不易受傷。

肝偏傾 :肝臟位置偏離,會導致脅部疼痛。

(上支賁切,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故脅為悗悶,為息賁喘急也。左右兩脅,皆肝膽之經,所以肝病者多見於脅。)脾小則臟安,難傷於邪也;脾大則苦湊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於大腸,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白話文:

上支(音同“奔”,意指肝經上行之支脈)阻滯不通,導致下(肋骨下方)悶脹,呼吸急促。兩脅都屬於肝膽經,因此肝病常表現為脅下疼痛。

脾小,臟腑安穩,不易受邪氣侵害。脾大,腹中脹滿疼痛,不能疾行。脾高,會牽引季脅(肋骨後方)疼痛。脾下 ,壓迫大腸,臟腑易受邪氣侵害。

脾堅,臟腑安穩,不易受傷。脾脆,容易生病,消瘦憔悴,易受傷。脾端正,和順通利,不易受傷。脾偏傾 ,容易腹滿腹脹。

(湊,塞也。䏚,脅下軟肉處也。季脅,小肋也。䏚,音秒。)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白話文:

湊,指塞住。䏚,指肋骨下的柔軟肌肉處。季脅,指較小的肋骨。䏚,發音為「秒」。

  • **腎臟較小:**內臟不容易損傷。
  • **腎臟較大:**容易患有腰痛,不可以彎腰俯身,容易被邪氣侵犯。
  • **腎臟位置過高:**會導致背部和脊椎疼痛,不可以彎腰俯身。
  • **腎臟位置過低:**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不可以彎腰俯身,會引起狐疝。
  • **腎臟堅硬:**不會產生腰背疼痛。
  • **腎臟脆弱:**容易患有消癉症,容易受傷。
  • **腎臟位置端正:**和順且不易損傷。
  • **腎臟位置偏斜:**會導致腰部和臀部疼痛。

(膂,音呂,夾脊肉也。尻,開高切,尾骶骨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五變者,曰小大,曰高下,曰堅脆,曰端正,曰偏傾也。人有五臟,臟有五變,是為二十五變,人所苦於常病也。)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無𩩲𩨗者心高,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𩩲𩨗長者心堅,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理,肉理上。

白話文:

(「膂」,讀音同「呂」,指的是脊柱兩側的肌肉。「尻」,讀音同「開」,指的是尾骨。)以上這二十五種變化,都是人們經常患有的疾病。(五種變化:大小、高低、堅脆、端正、偏傾。人有五臟,每臟都有五種變化,總共二十五種變化,這是人們經常患有的疾病的來源。)

心臟的變化:

  • 紅色、紋理細密:心臟較小。
  • 紅色、紋理粗大:心臟較大。
  • 沒有皺褶:心臟位置較高。
  • 皺褶小而短,向上揚起:心臟位置較低。
  • 皺褶長:心臟較堅實。
  • 皺褶小而薄,軟弱無力:心臟較脆弱。
  • 皺褶直接向下,不向上揚起:心臟位置端正。
  • 皺褶偏向身體一側:心臟位置偏傾。

𩩲𩨗,鳩尾骨也。)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胸前兩旁為膺。胸突而向外者,是為反膺。肩高胸突,其喉必縮,是為陷喉。合腋張脅者,腋斂脅開也。脅偏疏者,脅骨欹斜而不密也。

白話文:

「𩩲𩨗」,指鳩尾骨。(胸前突出的骨頭。)

白色紋理較小者,表示肺部較小;紋理較粗者,表示肺部較大。

肩膀高聳,胸骨外突,喉嚨下陷者,表示肺部位置偏高;腋下收緊,肋骨外張者,表示肺部位置偏低。

肩膀和後背厚實者,表示肺部堅實;肩膀和後背單薄者,表示肺部脆弱。

背部和胸骨厚實者,表示肺部位置端正;肋骨一側傾斜,不緊密者,表示肺部位置偏斜。(「膺」指胸前兩側;「反膺」指胸骨突出向外;「陷喉」指肩膀高聳,胸骨突出,喉嚨縮陷;「合腋張脅」指腋窩收緊,肋骨外張;「脅偏疏」指肋骨一側傾斜,不緊密。)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廣胸反骹者肝高,合脅兔骹者肝下,胸脅好者肝堅,脅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今詳反骹、兔骹以候肝,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反骹者,脅骨高而張也。兔骹者,脅骨低合如兔也。骹,音敲。

白話文:

  • 小而青筋凸起的,肝臟較小。粗大而青筋凸起的,肝臟較大。

  • 胸部寬闊、小腿外側反弓的,肝臟位置較高。

  • 脅部緊縮、小腿外側彎曲向下的,肝臟位置較低。

  • 胸部和脅部健壯的,肝臟堅實。

  • 脅部骨頭柔軟無力的,肝臟脆弱。

  • 胸部和腹部協調有力的,肝臟位置端正。

  • 脅部骨頭偏向一側凸起的,肝臟位置偏向該側。

(注:"骹"指小腿近足部的細處,文中提到的"反骹"、"兔骹"等術語用於推測肝臟的形態和位置。)

)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唇揭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脾氣通於口,其榮在唇,故脾之善惡,驗於唇而可知也。)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腎氣通於耳,故腎之善惡,驗於耳而可知也。

白話文:

  • 嘴脣上的紋路細小的人,脾臟較小;紋路粗糙的人,脾臟較大。

  • 嘴脣往上翻露的人,脾臟位置較高;嘴脣向下耷拉的人,脾臟位置較低。

  • 嘴脣堅硬的人,脾臟較結實;嘴脣大但柔軟的人,脾臟較鬆軟。

  • 嘴脣上下紋路整齊的人,脾臟形狀端正;嘴脣一邊高一邊低的人,脾臟位置偏斜。

  • (因為脾氣通到嘴部,脾臟的健康狀況表現在嘴脣上,因此可以根據嘴脣的紋路特徵判斷脾臟的健康程度。)

  • 耳朵紋路細小的人,腎臟較小;紋路粗糙的人,腎臟較大。

  • 耳朵位置較高的人,腎臟位置較高;耳後凹陷的人,腎臟位置較低。

  • 耳朵堅硬的人,腎臟較結實;耳朵薄而柔軟的人,腎臟較鬆軟。

  • 耳朵位置向前,靠近腮骨的人,腎臟形狀端正;耳朵位置偏高的人,腎臟位置偏斜。

  • (因為腎氣通到耳朵,腎臟的健康狀況表現在耳朵上,因此可以根據耳朵的紋路特徵判斷腎臟的健康程度。)

)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以上諸變,使能因其偏而善為持守,則可獲安,若少有損減,則不免於病矣。)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若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舉措,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臟皆偏傾者邪心而善盜。(五臟六腑,所以藏精神、水穀者也,一有不和,邪乃居之,故曰邪之舍也。

白話文:

肺與大腸相合,大腸對應著皮膚;

心與小腸相合,小腸對應著血管;

肝與膽相合,膽對應著筋脈;

脾與胃相合,胃對應著肌肉;

腎與三焦、膀胱相合,三焦、膀胱對應著毛孔和汗毛。

(肺原本與皮膚相合,但大腸也與肺相應;心原本與血管相合,但小腸也與心相應;膽胃也是如此,所以表裡之氣是相通的。只有腎原本與骨頭相合,但這裡說三焦、膀胱,這是因為三焦發出熱氣以溫暖肌肉,充實皮毛,所以它們對應著毛孔和汗毛。)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此言六腑之應,肺與大腸為表裡,肺應皮,故大腸腑狀亦可因皮而知也。不相離者,堅實之謂。)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心與小腸為表裡,心應脈,故小腸腑狀亦可因脈而知也。

白話文:

  • 肺與皮膚相應,皮膚厚的人大腸也厚,皮膚薄的人大腸也薄。
  • 皮膚鬆弛腹圍大的人,大腸又大又長;皮膚緊繃的人,大腸又短又窄。
  • 皮膚光滑的人,大腸直而無阻礙;皮膚與肌肉緊密相連的人,大腸會彎曲成結。
  • 心臟與脈搏相應,皮膚厚的人脈搏也粗壯,脈搏粗壯的人小腸也厚。皮膚薄的人脈搏也細弱,脈搏細弱的人小腸也薄。
  • 皮膚鬆弛的人脈搏緩慢,脈搏緩慢的人小腸又大又長。皮膚薄而脈搏微弱的人,小腸又小又短。
  • 所有陽經脈絡曲折迂迴的人,小腸都會成結。

然脈行皮肉之中,何以知其厚薄?但察其皮肉即可知也。沖,虛也。諸陽經脈,言脈之浮淺而外見者也。紆屈,盤曲不舒之謂。)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里累者胃急。肉䐃多少里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白話文:

脈絡運行在皮肉之間,如何知道它的厚薄呢?觀察皮肉的狀態就可以知道。沖脈指體內的空虛部位。所有陽經脈絡都顯露在外,這就是脈絡浮淺而外露的情況。紆屈是指盤曲不舒展的意思。

脾臟與肌肉相應。肌肉緊實豐厚的人胃氣充足,肌肉鬆軟的人胃氣虛弱,肌肉瘦小鬆軟的人胃氣不強健,肌肉比例失調的人胃氣下垂(胃下垂的人,下孔收縮不利),肌肉不緊實的人胃氣緩慢,肌肉沒有小的皺紋(裏累)的人胃氣急迫。肌肉有大量小皺紋的人有胃氣鬱結(胃氣鬱結的人,上孔收縮不利)。

(脾與胃為表裡,脾應肉,故胃腑之狀亦可因肉而知也。䐃,肉之聚處也。麼,細薄也。約,不舒也。少里累之義未詳,或云揣其䐃肉,少有累然結實之謂。稱,去聲。)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肝與膽為表裡,肝應爪,故膽腑之狀亦可因爪而知也。

白話文:

脾胃關係

脾胃表裡相合,脾主肌肉,所以胃的狀態也可以從肌肉的狀態推知。有腫脹的感覺稱為「䐃」,肌肉消瘦稱為「麼」,肌肉不舒展稱為「約」。「少裏」形容肌肉飽滿堅實,但確切含義不明。

肝膽關係

肝主指甲,指甲厚而黃色表示膽汁充足,指甲薄而紅色表示膽汁稀薄,指甲堅硬而青色表示膽火亢盛,指甲柔軟而紅色表示膽氣虛弱,指甲平直而白色沒有腫脹表示膽氣通暢,指甲粗糙而黑色有紋路表示膽結石。肝膽表裡相合,肝主指甲,所以膽的狀態也可以從指甲的狀態推知。

結者,膽氣不舒之謂。)腎應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而三焦亦合於腎,所以三焦、膀胱之狀可因腠理毫毛而知也。

白話文:

「結」是指膽氣不暢通。腎臟與骨骼相應,皮膚緊密厚實的人,三焦和膀胱也厚實;皮膚粗糙薄膩的人,三焦和膀胱也薄弱;皮膚毛孔疏鬆的人,三焦和膀胱也鬆散;皮膚緊繃沒有毛髮的人,三焦和膀胱也緊固;毛髮濃密粗壯的人,三焦和膀胱也通暢;毛髮稀少的人,三焦和膀胱也阻塞。(腎臟與膀胱是表裡關係,而三焦也與腎臟相合,所以三焦和膀胱的狀況可以根據皮膚毛孔和毛髮來判斷。)

)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外形既明,內臟可察,病亦因而可知矣。)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五臟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肺為五臟六腑之蓋,觀巨肩陷咽者,即其外候,而肺之大小、高下、堅脆、偏正俱可知矣。)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骷骨有餘,以候𩩲𩨗。

白話文:

  1. 觀察外在表現,就能知道內臟疾病:仔細觀察外在的表現,就能推知內臟的狀況,從而得知病症。

  2. 外形特徵和內臟關聯:身體的外形和肢體關節等特徵,是內臟的表徵,不能只看臉色。

  3. 肺的外候:巨肩陷咽:肺是五臟六腑的表徵。觀察巨肩(肩膀寬闊)和陷咽(脖子短而粗)等特徵,就是肺的外在表現,從而可以判斷肺的虛實、表裡、寒熱、偏盛偏衰等。

  4. 心的外候:缺盆為之道:心是五臟六腑之主。觀察缺盆(顱骨後部凹陷)的特徵,就是心的外在表現。從而可以推測心的血脈充盈與否。

(缺盆居肩之前骨之上,五臟六腑皆稟命於心,故為之主,而脈皆上出於缺盆,故為之道。骷,䯙䯊也,䯙䯊即膝骨之名,𩩲𩨗,蔽心之骨,亦名鳩尾。觀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堅脆、偏正可知矣。骷,音枯。)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欲知堅固,視目小大。(肝者將軍之官,目者肝之外候,故察於目則可知肝之狀矣。

白話文:

在肩胛骨前方的凹陷處,內藏著五臟六腑。它們都接受心臟的指揮,因此心臟是它們的主宰。心臟的脈絡都從這個凹陷處向上發出,所以這個凹陷處被稱為「道」。

「骷」這個字發音同「枯」,意為凹陷的骨頭。而身體中凹陷的骨頭就是膝蓋骨。而「鳩尾」是指遮蓋心臟的骨頭,也叫鳩尾骨。觀察這些骨頭,就可以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堅固程度和是否偏斜。

而肝臟擔任將軍的角色,負責監控身體外部。如果想知道肝臟是否堅固,可以觀察眼睛的大小。因為眼睛是肝臟在外部的表現,所以通過觀察眼睛就能瞭解肝臟的狀態。

)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唇舌好惡,以知凶吉。(脾主運化水穀,肌肉臟腑皆賴其養,故為衛、為倉廩之官,職在轉輸,故曰「使之迎糧」。察其飲食及唇舌之善惡,則脾之吉凶可知也。)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腎為作強之官,伎巧所出。主於外,其竅為耳,試遠聽,察耳之善惡,則腎臟之象可因而知之矣。

白話文:

  • 脾臟主管運化水穀,為身體提供營養,因此是身體的衛士和倉庫。它的功能是轉運營養,所以說「使之迎糧」。觀察飲食和脣舌的狀態,就可以判斷脾臟的好壞。
  • 腎臟掌管耳朵的聽力,為人提供對外感應的能力,因此是身體的外在門戶。它的功能是遠聽,觀察耳朵的狀態,就可以瞭解腎臟的情況。

)六腑者胃之為海,廣骸、大頸、張胸,五穀乃容。(骸,骸骨也。廣骸者,言骨骼之大。骸,音鞋。)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果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臟且安良矣。(果、裹同。

白話文:

六個腑中,胃就像大海,寬闊的骨架、大的頸部、寬闊的胸膛,才能容納五穀。(骸骨:骨骼。寬闊的骨架:指骨骼寬大。骸,讀音同「鞋」。)鼻孔寬長,可以觀察大腸;嘴脣厚、人中長,可以觀察小腸;眼睛下方飽滿,膽囊就橫著;鼻孔位於臉的外側,膀胱會漏尿;鼻樑正中間隆起,三焦才會運行通暢。這就是觀察六腑的方法。上、中、下三焦調和,臟腑就會安康。

目下囊,裹也。橫,剛強也。在外,掀露也。約,固密也。臟居於中,形見於外,故舉身面之外狀,而可以候內之六腑。然或身或面,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庶臟腑相安而得其善矣。以五臟之皮、脈、肉、爪、骨而候六腑,義當互求。)

白話文:

「目下囊」指眼袋,「橫」指眉骨突出,「在外」指表露在外,「約」指肌肉緊實。內臟位於身體內部,在外表上也有具體表現,因此觀察全身和麪部的外部徵象,就可以瞭解內臟的健康狀況。然而,不論是身體還是面部,都必須上、中、下三停均衡,各臟腑才能和睦相處,發揮正常功能。根據五臟的皮膚、脈絡、肌肉、指甲和骨骼狀態來判斷六腑的健康狀況,二者應相互參照。

人有陰陽,有陰人,有陽人。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此言五人之情性也。下齊,謙下整齊也。

白話文:

人體有陰陽之分,分為陰人、陽人。天地之間,宇宙之內,無時無刻不包含五種元素,人體也應和這五種元素,不只單純分為陰陽兩類。實際上,有太陰體質的人、少陰體質的人、太陽體質的人、少陽體質的人,以及陰陽調和體質的人。這五種體質的人,外貌特徵不同,筋骨氣血也各不相同。古代醫學家少師說:太陰體質的人貪婪無情,謙卑溫和、莊重嚴肅,(此種說法形容五種體質的個性特質。謙卑溫和、莊重嚴肅指個性內斂、性格平穩。)

湛湛,水澄貌。亦卑下自明之意。)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心和者,陰性柔也。不發者,陰多藏也。內、納同。)不務於時,(知有已也。)動而後之,(不先發也。)此太陰之人也;(此其深情厚貌、狡猾不露者,是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貪小利而心殘賊也。

白話文:


水波平靜,像鏡子一樣清澈。同時也形容謙虛自守。

喜歡內斂,不喜歡張揚,內心溫和柔和,不喜歡表現自己。不在乎時機,知道自己的份量。等到時機到了纔行動,不會搶先表現。

這樣的人就是太陰之相,他們的深情厚誼、狡猾的心機都藏得很深,不輕易展現。

少陰之相的人,貪小便宜,心懷貪婪。

)見人有亡,常若有得,(見他人之有失,為自己之得志,即幸災樂禍之謂。)好傷好害,(陰性殘忍也。)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多忌刻,憂人富貴也。)心疾而無恩,(心存嫉妒,故無恩也。)此少陰之人也;(陰險貪殘,小人之品,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於於,(于于,自足貌。

白話文:

性格輕浮的人,總是特別注重自己的身分、地位。(注重,審慎再三審慎的意思。有一點小聰明,就以此自傲。注重,讀音同「是」。審慎,讀音同「帝」。)擔任了一點小官職,就自視甚高。(度量狹窄,容易滿足。)喜歡與外人交往,卻不注重內在修養。(注重虛浮的外表。)這是性格輕浮的人。(妄自尊大,輕視禮節,這是性格輕浮的人。)性格平和的人,為人處事安靜沉穩。(安靜沉穩,順應自然,沒有妄動。)

)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喜誇張而無實際也。)志發於四野,(心妄好強也。)舉措不顧是非,(粗疏不精也。)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為事庸常,而喜自用,雖至於敗,而自是不移,故無反悔之心。)此太陽之人也;(有始無終,虎皮羊質,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諟諦,審而又審也。小有聰明,因而自貴。諟,音是。諦,音帝。)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局量褊淺,易盈滿也。)好為外交,而不內附,(務虛文也。)此少陽之人也;(妄自尊貴,不知大體,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安靜處順,無妄動也。

)無為懼懼,(心有所主,乃能不動。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無懼懼也。懼,平聲。)無為欣欣,(利慾不能入,富貴不能淫,是無欣欣也。)婉然從物,(君子之接人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是婉然從物也。婉,音苑。)或與不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之。

白話文:

**無懼懼:**不要害怕,(心中有所依託,就能心如止水。貧賤也不能動搖,威武也不能屈服,這是沒有害怕。)

無欣欣: 不要喜悅,(不被利益慾望所誘惑,不被富貴榮華所迷惑,這是沒有喜悅。)

婉然從物: 順應環境,(君子與人相處,說話忠誠守信,行為誠懇恭敬,即使在蠻荒之地也能通行,這就是順應環境。)

或與不爭: 與人相處不爭鬥,(聖人的之道,是付出而不爭,因為不爭,所以天下無人能與之爭奪。)

)與時變化,(時移則事變,世更則俗易,惟聖人隨世以為法,因時而致宜,故能陰能陽,能弱能強,隨機動靜,而與化推移也。夫冰炭鉤繩,何時能合?若以聖人為之中,則兼覆而並之,未有可是非者也。)尊則謙謙,(位尊而志謙也。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白話文: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習俗也跟著改變。只有聖人能順應時代而制定法度,適應時宜而採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既能發揮強勢又能示弱,隨機應變,與時俱進。冰炭和鉤繩,原本是不能相容的,但如果由聖人來調解,就能兼顧並包,沒有是非之爭。地位尊貴的人要謙虛,因為天道會削減驕盈而增益謙遜,地道會變換驕盈而流向謙遜,鬼神會懲罰驕盈而福報謙遜,人道也討厭驕盈而喜愛謙遜。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譚而不治,是謂至治。(譚而不治,無為而治也。無為而治,治之至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陰陽和平之人之謂乎?)故善用針灸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無陽則氣少,故血濁不清而衛氣澀滯也。

白話文:


謙恭而有尊嚴,卑下而不可超越,這是君子最終的境界。

不直接幹預事物而使其順利運作,這稱為最高的治理境界。(不直接幹預事物,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治理的最高境界。達到陰陽調和,天地萬物自然歸位,萬物得以生長,這就是陰陽平衡的身體狀態吧?)

所以擅長針灸的人,會先觀察病人的五種神態再進行治療,精神旺盛的則瀉火,衰弱的則補氣。

太陰體質的人,陰氣過多而陽氣不足,陰血渾濁,營衛氣血運行不暢,陰陽失衡,經絡僵硬而皮膚肥厚。如果不儘快瀉火,就無法改善病情。(沒有陽氣,氣就會不足,所以血濁不清,衛氣也運行不暢。)

曰陰陽不和者,四態之人無不然,於此而首言之,他可概見矣。氣少不行,故其筋緩。陰體重濁,故其皮厚。皮厚血濁,非疾瀉之。不能移易也。)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小胃,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

白話文:

陰陽失衡,四種體質的人都是這樣,這裡首先說一下,其他體質也可以概括而知。陽氣不足,筋脈就鬆弛;陰體沉重渾濁,所以皮膚厚。皮膚厚血脈渾濁,如果不快速通瀉,就不能改變這種情況。陰少陽氣多的人,胃小而腸子大,六腑不調和,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一定要仔細調和,他們的血容易外溢,氣容易衰竭。胃小,相應的足陽明胃經的脈絡也小。

大腸,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此其多陰少陽者,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小腸為傳送之府,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陽氣既少,而又不蓄,則多陰少陽矣。必當審察而善調之,然其氣少不能攝血,故多致血易脫而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太陽之人,少陰者也。

白話文:

  • 大腸位於人體背部,因此手太陽小腸經也比較大。
  • 小腸屬於多陰少陽型,這是因為陽明經是五官六府的聚集之地,小腸則是輸送食物之地。如果胃部過小,就會導致藏納食物少,氣息就會微弱。相反,如果小腸較大,就會導致食物輸送速度快,氣息不充足,陽氣既少又無法蓄積,所以就會呈現多陰少陽的狀態。
  • 因此,必須仔細診察並且好好調理。但是,小腸的氣息較弱,無法固攝血液,所以容易導致失血和氣息衰落。

太陽體質的人:

  • 太陽體質的人陽氣較多,陰氣較少,必須小心調理,以免陰氣耗損,陽氣過多而導致發狂。
  • 如果陽氣過度耗損,容易導致暴死。
  • 太陽體質的人屬於少陰體質。

陰氣既少,而復瀉之,其陰少脫,故曰「無脫其陰」,而但可瀉其陽耳。然陰不足者,陽亦無根,若瀉之太過,則陽氣重脫,而脫陽者狂,甚至陰陽俱脫,則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經脈深而屬陰,絡脈淺而屬陽,故少陽之人多陽而絡大,少陰而經小也。

白話文:

當身體陰氣已經不足時,如果再瀉去陰氣,就會導致陰氣進一步虧損脫離。所以說「不要瀉掉陰氣」,而只能瀉掉陽氣。然而,如果陰氣不足,陽氣也失去了根基。如果過度瀉陽,就會導致陽氣嚴重脫離身體。陽氣脫離的人會發狂,甚至陰陽兩氣都脫離,就會暴死而死不瞑目。

體質屬於少陽的人,往往陽氣多而陰氣少。他們的經脈細小而絡脈粗大,血液主要在體內,而氣血卻在體外。也就是說,他們的陰氣實而陽氣虛。如果只瀉掉他們的絡脈,就會導致他們身體虛弱,氣血脫離而生病。而且因為他們體內中氣不足,所以疾病也難以痊癒。

(經脈深藏於體內,屬於陰;絡脈淺顯暴露,屬於陽。所以體質少陽的人陽氣多而絡脈粗大,陰氣少而經脈細小。)

血脈在中,氣絡在外,所當實其陰經而瀉其陽絡,則身強矣。惟是少陽之人,尤以氣為主,若瀉之太過,以致氣脫而疾,則中氣乏而難於起矣。)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不幸而病,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血脈流佈於身體內部,而氣脈流佈於外部。在治療疾病時,原則上應當補強陰經(即內部血脈),瀉去陽絡(即外部氣脈),這樣能使身體強壯。

但如果是陽氣不足的人,就應該以補氣為主。如果瀉去太多氣脈,導致氣脫而發病,就會造成中氣虛弱,難以康復。

對於陰陽平衡的人,其陰陽之氣協調,血脈運行通暢。如果不幸生病,應仔細診斷其陰陽虛實,正確分辨邪氣和正氣,安置好病人的儀容,審察虛實盛衰,如果盛實就瀉去,虛弱就補益,不盛不虛就按照經絡取穴,這就是調和陰陽、辨別不同體質的方法。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言本無盛虛之可據,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但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也。)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也。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黮黮,色黑不明也。念然下意,意念不揚也,即下齊之謂。

白話文:

(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不顯著,根據經絡來診斷。意思是說,本身沒有明確的病症可依據,但可能有偏邪或正氣失衡的現象。只要找出所在經絡,就能找出病因。)五五中,有五種體質的人不屬於偏邪或正氣失調,五種體質的人尤其不符合常規。太陰體質的人,膚色黑而晦暗,心態消極,身材高大,體格虛弱,這就是太陰體質的人。

(黮黮:膚色黑而不明。念然下意:心態消極,即意志不振。)

臨臨然,臨下貌。膕然未僂,言膝膕若屈而實非傴僂之疾也。蓋以太陰之人,稟質陰濁,故其形色志意,有如此者。黮,萏、探二音,僂,音呂。)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清然者,言似清也。竊然者,行如鼠雀也。固以陰賊者,殘賊之心堅不可破也。

白話文:

堅立而躁嶮者,陰嶮之性,時多躁暴也,出沒無常,行而似伏,此則少陰人之態度。嶮、險同。)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軒軒,高大貌,猶俗謂軒昂也。儲儲,蓄積貌,盈盈自得也。反身折膕,言仰腰挺腹,其膕似折也。是皆妄自尊大之狀,此則太陽人之態度。

性格堅強而急躁、暴躁的人,屬於陰險的性格,常常表現得很暴躁,出沒不定,走路時好像在伏擊,這是少陰體質人的表現。(嶮、險字同義。)太陽體質的人,身材高大、氣勢飽滿,喜歡仰著腰挺著肚子,好像腰部折了似的。這都是自以為是的表現,也是太陽體質人的表現。

白話文:

個性堅強又急躁、暴躁的人,屬於陰險的性格,經常表現得很暴躁,到處亂竄,走路時像在埋伏攻擊,這就是少陰體質的表現。太陽體質的人,身材高大、充滿活力,喜歡挺著胸、仰著腰,像是腰部折斷了一樣。這些都是自以為是的表現,也是太陽體質的表現。

儲,音除。)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立則好仰,志務高也。行則好搖,性多動也,兩臂兩肘出於背,喜露而不喜藏也。此則少陽人之態度。)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㼐㼐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委委,雍容自得也。

白話文:

儲,讀音同「除」。少陽體質的人,其外貌站著時喜歡仰頭,走路時喜歡搖晃,雙臂和雙肘時常露出背部,這就是少陽體質的人。(站著喜歡仰頭,志向高遠;走路喜歡搖晃,性格好動;雙臂和雙肘露出背部,喜歡顯露而不喜歡隱藏。這些都是少陽體質的外在表現。)陰陽平衡的人,其外貌悠閒自在,隨和從容,容光煥發,愉悅安詳,圓融飽滿,端莊穩重,眾人皆稱其為君子,這就是陰陽平衡的人。(悠閒自在,形容舉止優雅從容。)

隨隨,和光同塵也。顒顒,尊嚴謹慎也。愉愉,悅樂也。㼐㼐,周旋也。豆豆,磊落不亂也。若人者,人人得而敬愛之,故眾人皆曰君子。君子者,其得天地之正氣者也。顒,魚容切。愉,音余。㼐,音旋。)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也。

白話文:

隨和,遵循自然規律,與世無爭。嚴肅謹慎,保持尊嚴。快樂滿足,心胸開闊。周旋應對,圓滑妥當。磊落光明,不卑不亢。這樣的人,人人敬愛,所以大家都稱為君子。君子,是獲得天地正氣的人。

「五五二十五人之政」,不包括陰陽之人。還有五種品行與眾人不同,不符合眾人的標準。

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以知內。(五行之中,又各有五,如五形之人而又分左之上下,右之上下,是為五矣。五而五之,計有二十五人也。然此言五形之詳,非止五態而已,故曰「陰陽之人不與焉」,「又不合於眾者五也」。別而以候,別其外而知其內也。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六腑,是人體氣血的來源,我們可以從外在表現來瞭解內在狀況。

(在五行中,每一行又分為五種,如金行的人分為左上、右上,共五種體質。五種體質再細分,共有 25 種體質。但這裡所說的五臟六腑的詳情,不僅僅是這 5 種體質,因此接著說「陰陽之人不包含在內」,「不符合一般人的體質有 5 種」)。

通過外在表現,我們可以瞭解內在的狀況。

與,去聲。別,入聲。)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比,屬也。角為木音,蒼為木色。木形之人,言稟木氣之全者也。音比上角,而象類東方之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象木之巔也。

白話文: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手中有劍,心中無劍。二十年前,我無劍;二十年後,我放棄劍柄。我生於東方蒼山的頂峯。

)長面,(木形長也。)大肩背,(木身大也。)直身,(木體直也。)小手足,(木枝細也,比以體象而言。)好有才,(隨斫成材,木之用也。)勞心,(發生無窮,木之化也。)少力,(木性柔也。)多憂,勞於事,(木不能靜也。)能春夏不能秋冬,(木得陽而生長,得陰而凋落,此以性而言也。

白話文:

長臉,肩膀寬闊,身材修長,手腳纖細,才華洋溢,心思勞碌,體力較弱,容易憂慮,做事勤奮,適合春夏,不適合秋冬。

)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足厥陰,肝木之經也。肝主筋,為罷極之木,故曰「佗佗然」。佗佗,筋柔遲重之貌。足厥陰為木之臟,足少陽為木之腑,此言臟而下言腑者,蓋以厥陰、少陽為表裡,而腑為腑之主耳,故首云上角厥陰者,總言木形之全也;後云大角、左角、釱角、判角少陽者,分言木形之詳也。茲於上角而分左右,左右而又分上下,正以明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也。

白話文:

當情緒受到激發而導致疾病發生時,足厥陰經會表現出「佗佗然」的徵兆。(足厥陰經是肝經,肝主筋,筋疲力盡時如同枯木,所以說「佗佗然」。「佗佗然」形容筋脈鬆弛遲鈍的樣子。足厥陰經是木臟,足少陽經是木腑,這裡先說臟再說腑,是因為厥陰和少陽是表裡關係,而腑是腑之主,因此一開始提到上角厥陰,是總括地說木的性質;後面提到大角、左角、釱角、判角少陽,是具體地說明木的性質。現在在上角分左右,左右再分上下,正是為了說明陰陽之中還包含著陰陽。)

佗,音駝。)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稟五形之偏者各四,曰左之上下,右之上下,而此言木形之左上者,是謂大角之人也。其形之見於外者,屬於左足少陽之經,如下文所謂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以及血氣多少等辨,正合此大角之人也。遺遺,柔退貌。

白話文:

「佗」,讀音同「駝」。大額角的人,在中醫裡對應左足少陽經,少陽經脈上方會顯得柔軟而後退。

凡五人者,其態不同,是統言大體而分其陰陽五態也。此以木、火、土、金、水五形之人,而復各分其左右上下,是於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義耳。總皆發明稟賦之異,而示人以變化之不同也。大、太同。)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隨隨然。(左角,一曰少角。

白話文:

這五類人,他們的形態各不相同,這是總括地概論五種人的大體,並區分他們的陰陽五行屬性。這裡根據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對應,再把每種類型的人分為左右和上下,這是進一步詳細區分出各種形態的太陰和少陽。總之,這些都是為了說明不同人稟賦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變化也各不相同。太和少二字意思相同。(左角也有人稱之為少角。)

隨隨,從順貌。下文云「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者,正合此少角之人,而此言其右之下也。)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一曰右角,角形而並於右足少陽之上者,是謂右角之人。此即言其右之上也。推推,前進貌。釱,音代,又音第。)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栝栝然。

白話文:

「隨隨」,意指順著骨骼生長的樣子。下文說:「足少陽之下的氣血旺盛,小腿的毛就會美觀且長」,這正好符合這種少角之人,而這裡所說的「少角」是指右側少陽經上的角狀突起。

「釱角之人」,類似於右側足少陽經,少陽經的上方挺立聳起。(另一種說法是「右角」,是指角狀突起並於右側足少陽經上方,這就是所謂的「右角之人」。這裡所說的「右」是指右邊,而「上」是指上方。挺立聳起,就像向前推進的樣子。「釱」,讀音同「代」或「第」。)

「判角之人」,類似於左側足少陽經,少陽經的下方平坦開闊。

(判,半也。應在大角之下者,是謂判角之人,而屬於左足少陽之下,即言其左之下也。栝栝,方正貌。凡此遺遺、隨隨、推推、栝栝者,皆所以表木形之象。)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徵為火音。火形之人,總言火氣之全者也。音屬上徵,而象類南方之赤帝。)其為人赤色,(火之色也。

白話文:

判,代表一半的意思。大角之下的人,是判角之人,而等到左足少陽穴位之下,就表示是(半邊身)的左下部。栝栝,形容方正的外貌。像遺遺、隨隨、推推、栝栝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描述樹木的外形的。火形之人,在音律上與上徵相符,類似於赤帝。(徵代表火音。火形之人,總體而言就是形容火氣充沛的人。聲音屬於上徵音,外形類似於赤帝。)這樣的人膚色赤紅。(這是火的顏色。)

)廣䏖,(䏖,音引,當脊肉也。)銳面小頭,(火上尖也。)好肩背髀腹,(火勢炎上而盛於中也。)小手足,(火勢之旁者小也。)行安地,(火體下重也。)疾心,(火性速也。)行搖,(火象動也。)肩背肉滿,(即廣䏖、好肩背之意。)有氣,(人屬陽而多氣也。

白話文:

這是個謎語。)超級難。)非常難。)非常非常難。)非常非常非常難。)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難。)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難。)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難。

)輕財,(火性多散也。)少信,(火性易變也。)多慮,見事明,(火明而善燭也。)好顏,(火色光明也。)急心,(火性急也。)不壽,暴死,(急速之性,不耐久也。)能春夏不能秋冬,(陽王春夏而畏水也。)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手少陰,心火經也。

白話文:

(輕財,因為火性容易散發出去。)(少信,因為火性容易變化。)(多慮,遇到事情能洞察清楚,因為火照明而善於燃燒。)(好顏,因為火色光明。)(急心,因為火性急。)(不長壽,容易暴死,因為急速的性質不能持久。)(能在春天和夏天,不能在秋天和冬天,因為火性屬陽,旺於春夏而畏懼水。)(秋冬感寒生病,手少陰經脈會腫痛,因為手少陰經是心火經。)

火不耐於秋冬,故秋冬生病。核核然,火不得散而結聚為形也。此言手少陰,下言手太陽者,以少陰、太陽為表裡,而皆屬於火也。)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一曰質之人,一曰大徵,以徵形而應於左之上,是謂大徵之人,而屬於左手太陽之上也。肌肌,膚淺貌。

白話文:

冬天和秋天火氣無法宣發,因此容易在秋冬生病。疾病會凝聚成形,是因為火氣無法疏散而聚集在一起。這裡所說的「手少陰」,後面接著說的「手太陽」,是因為少陰、太陽是表裡關係,都屬火性。氣血充足的人,比喻成左手的「太陽」經脈,太陽經脈的上方皮肉鬆軟。

)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應右徵之下者,是謂少徵之人,而屬於右手太陽之下也。慆慆,不反貌,又多疑也。慆,音叨。)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以徵形而屬於右手太陽之上,是謂右徵之人。鮫鮫,踴躍貌。鮫,音交。

白話文:

太陽穴凹陷的人,比喻為右手太陽穴,太陽穴下方有陰影重重。

額頭凸出的人,比喻為右手太陽穴,太陽穴上方明亮凸起。

)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一曰「質徵」,此居「質徵」之下,故曰「質判」,而屬於左手太陽之下。判,亦半之義也。支支,枝離貌。頤頤,自得貌。凡此几几之類者,皆所以表火形之象。)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中央黃帝,(宮為土音。土形之人,總言土氣之全者也。

白話文:

質樸的人,就像左手太陽穴,太陽穴下面枝葉散亂,自得其樂。(另一種說法是「質徵」,這裡位於「質徵」之下,所以稱為「質判」,屬於左手太陽穴之下。判也有「半」的意思。支支,形容枝離破碎的樣子。頤頤,自得其樂的樣子。凡是像這種零碎的樣子,都是用來表示火象的。)土形的人,就像上宮,像中間的黃帝。(宮同「土」。土形的人,泛指具有完整土氣的人。)

音屬上宮,而象類中央之黃帝。)其為人黃色,土色黃也。圓面,(土形圓也。)大頭,(土形廣而平也。)美肩背,(土體厚也。)大腹,(土廣載也。)美股脛,(土主四肢也。)小手足,(盛在中也。)多肉,(土之合也。)上下相稱,(土豐盛也。)行安地,(土安重也。

白話文:

聲音屬於上宮調,形象類似中央的黃帝,)這樣的人面色黃,因為土的顏色是黃色的。面部圓潤(因為土的形狀是圓的),頭大(因為土的形狀是廣闊而平坦的),肩膀和背部美麗(因為土的體積很厚),腹部寬大(因為土能承載很多東西),大腿和小腿修長(因為土掌控四肢),手腳較小(因為土的中心位置),身體豐滿(因為土肥沃豐盛),整體比例協調(因為土肥沃豐盛),走路穩重踏實(因為土的特性是安穩沉重)。

)舉足浮,(大氣舉之也。)安心,(土性靜也。)好利人,(土成物也。)不喜權勢,(土自重也。)善附人也,(藏垢納汙也。)能秋冬不能春夏,(畏風濕也。)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足太陰,脾土經也。敦敦,重實貌。此言太陰,下言足陽明者,以太陰、陽明為表裡,而皆屬於土也。

白話文:

  • **腳浮腫:**表示陽氣浮於上方。

  • **心寬神定:**土性沉穩靜定。

  • **樂於助人:**土能滋養萬物。

  • **不喜權勢:**土性敦厚自重。

  • **善於交際:**土能包容污垢。

  • **耐受秋冬,不耐春夏:**土性怕風濕。

  • **春夏之際容易生病,腳部腫脹沉重:**脾土經絡(足太陰)重實。

)大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以宮形而應於左之上,故屬於左足陽明之上也。婉婉,多順貌。)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一曰眾之人應在大宮之下者,是謂「加宮之人」,而屬於左足陽明之下也。坎坎,深固貌。)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

白話文:

以大拇指比喻左腳足陽明經,在大拇指上面的是婉婉指。

以食指比喻左腳足陽明經,在食指下面的是坎坎指。

以小拇指比喻右腳足陽明經,在大拇指上面的是樞樞指。

(應在大宮之右,故曰「少宮之人」,而屬於右足陽明之上也。樞樞,圓轉貌。)右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兀兀,獨立不動貌。凡此婉婉之類者,皆所以表土形之象也。)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商為金音。金形之人,總言金氣之全者也。音屬上商,而象類西方之白帝。

白話文:

(少宮穴應該位於大宮穴的右邊,因此稱為「少宮之人」,屬於足陽明經的上部。樞樞,指圓轉變動的樣子。)右宮穴的人,可以比作足陽明經,足陽明經的下方有兀兀不定的土象。(兀兀,形容獨立不動的樣子。凡是像這種婉婉之類的字眼,都是為了表現土的形貌。)金形的人,可以比作上商音,類似於西方之白帝。(商是金音。金形的人,泛指具有完整金氣的人。上商音屬於金,而西方之白帝也代表著金。)

)其為人方面,(金形方也。)白色,(金色白也。)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金形堅小也。)如骨發踵外,(足跟外堅,如有骨發踵外者。)骨輕,(金體皆重而金無骨,故骨不能獨重也。)身清廉,(金性潔也。)急心,(金性剛也。)靜悍,(金性靜,動則悍。)善為吏,(肅而威也。

白話文:

此種人相貌特徵如下:

  • 方形臉(金屬性質方正)
  • 皮膚白皙(金屬色白)
  • 頭小,肩背小
  • 腹部小,手腳小(金屬性堅硬而小)
  • 足跟部位堅硬,像突出了一塊骨頭
  • 骨骼較輕(金屬整體較重,但金屬本身無骨,所以骨骼無法單獨重)
  • 身體清瘦(金屬性質清正)
  • 性情急躁(金屬性質剛硬)
  • 平時安靜,但一旦動怒就非常悍烈(金屬性質平靜,但一旦動起來就非常猛烈)
  • 適合擔任官吏,具有威嚴公正的氣質

)能秋冬不能春夏,(金喜寒而畏火也。)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手太陰,肺金經也。敦敦,堅實貌。手、足太陰皆曰「敦敦」,而義稍不同,金堅土重也。此言手太陰,下言手陽明者,以太陰、陽明為表裡,而皆屬於金耳。)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

白話文:

(金)適合在秋冬,不適合在春夏,(因為金喜寒而畏火。)在春夏受到感染而生病,手太陰(肺經)敦敦實實。(手太陰,就是肺金經。敦敦,堅硬的樣子。手足太陰經都稱為「敦敦」,但涵義稍有不同,金堅土重。這裡說手太陰,下面說手陽明,因為太陰、陽明是表裡經,而且都屬於金。)釱商穴的人(症狀),類似左手陽明經,陽明經的上方廉廉然。

(釱,亦大也。左右之上,俱可言釱,故上云釱角者,比於右足少陽之上,此釱商者,比於左手陽明之上也。廉廉,稜角貌。)右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脫脫,瀟灑貌。)大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監監,多察貌。)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白話文:

釱:表示大。左右手大拇指上方都可以稱為釱,所以上面說釱角,是指與右足少陽穴相比較,而這裡的釱商,是指與左手陽明穴相比較。(廉廉:棱角分明的樣子。)

右商穴的人,與右手陽明穴相比較,陽明穴下方看上去很灑脫。大商穴的人,與左手陽明穴相比較,陽明穴上方看上去很謹慎。(監監:謹慎的樣子。)少商穴的人,與右手陽明穴相比較,陽明穴下方看上去很嚴肅。

(應在右之下者,是謂少商之人,而屬於右手陽明之下也。嚴嚴,莊重貌,凡此廉廉之類者,皆所以表金形之象也。)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羽為水音。水形之人,總言水氣之全者也。音屬上羽,而象類北方之黑帝。)其為人黑色,(水色黑也。)面不平,(水有波也。

白話文:

在右手之下(小指和無名指)的人,屬於右手陽明經的範圍。

嚴嚴: 形容莊重。凡是(面相)廉(平)的,都是表現金形之象。

水形之人,可以比作上羽音律,神似北方之黑帝。(上羽: 音律之一; 水形之人: 指水氣旺盛之人; 黑帝: 北方之帝)

水形之人,皮膚是黑色的(因為水是黑的)。

臉上不平(因為水有波浪)。

)大頭,(水面廣也。)廉頤,(高流急也。)小肩,(支流細也。)大腹,(容物如海也。)動手足,發行搖身,(水流動也。)下尻長,(水流長也。)背延延然,(亦長意也。)不敬畏,(任性趨下,不向上也。)善欺紿人,(水無實也。)戮死,(水無恆情,故多厄也。

白話文:

頭部很大(像寬闊的水面)。下巴方正,(像奔騰激流)。肩部狹窄(像細小的支流)。腹部寬闊(能容納萬物,像汪洋大海)。(水流流動時)手腳擺動,身體搖晃(像水流的動態)。下半身很長(像蜿蜒的水流)。背部綿延不絕(也是形容長的意思)。不畏懼(像水流任性地向下流,不向上游)。擅長欺騙他人(像水沒有實在的東西)。死亡歸於水(像水沒有恆定的形態,所以容易遇到厄運)。

)能秋冬不能春夏,(水王秋冬,衰於春夏也。)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足少陰,腎水經也。汗汗,濡潤貌。此言足少陰,下言足太陽者,以少陰、太陽為表裡,而皆屬於水也。)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以水形而應於右之上者,是謂大羽之人,而屬於右足太陽之上也。

白話文:

水王(腎)在秋冬旺盛,春夏衰弱。(因為水在秋冬旺,到春夏就衰。)春夏受邪氣侵襲就會生病,足少陰(腎經)會濡潤。(足少陰是腎經,濡潤是潮濕的意思。這裡說足少陰,下面說足太陽,是由於少陰和太陽是表裡經,都屬於水。)大羽的人,屬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會有腫脹。(按照五行,水行在右,大羽的人屬於右足太陽,而太陽之上部位會腫脹。)

頰頰,得色貌。)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應在左之下者,是謂少羽之人,而屬於左足太陽之下也。紆紆,曲折貌。)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眾,常也。一曰加之人,應在右之下者,曰眾之為人,而屬於右足太陽之下也。潔潔,清靜貌。

白話文:

臉色紅潤,表示氣色好。那些少氣血的人,就像左足太陽經,在太陽經之下彎曲不直。他們應該在左足太陽經的下方,也就是少氣血的人,屬於左足太陽經之下。彎曲不直,代表著身體虛弱。而那些氣血充足的人,就像右足太陽經,在太陽經之下乾淨清爽。氣血充足的人,應該在右足太陽經的下方,也就是氣血充足的人,屬於右足太陽經之下。乾淨清爽,代表著身體強健。

諸形皆言太、少,而此獨曰眾,意者水形多變,而此獨潔潔,故可同於眾也。)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桎、窒同,局窒不通之義。居左之上者曰「桎之為人」,而屬於左足太陽之上也。安安,定靜貌。諸不言桎而此獨言者,蓋以水性雖流,而為器所局,則安然不動,故云桎也。

白話文:

各種形狀都說「太陰」或「少陰」,而只有這個形狀稱為「眾」,這可能是因為水性多變,而這個形狀特別整潔,所以能夠與眾不同。

桎水就像人體中的左足太陽經,太陽經上面安安靜靜的。桎和窒同義,表示侷促不通的意思。位於左上方者稱為「桎之為人」,而屬於左足太陽經之上。安安,形容平穩不動的樣子。其他形狀都沒有提到桎,而只有這個形狀提到,可能是因為水性雖然會流動,但被器物限制時,就會安穩不動,所以稱為桎。

凡此頰頰之類者,皆所以表水形之象也。)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形分為五,而又分為二十五,稟賦既偏,則不免強弱勝負之相欺,故惟不偏不易,而鍾天地之正氣者,斯為陰陽和平之人,是以有聖蹠賢愚之別也。)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

白話文:

所有這些有關臉頰的論述,都是用來描述水在體內運行的狀況。

因此,五行屬性的人有二十五種變化,這是大家互相欺騙的原因。(身形分為五行,又分為二十五種,稟賦不均衡,就會產生強弱勝負的欺騙,所以只有稟賦均衡,不易變化的,才具備天地正氣,成為陰陽平衡的人,因此有聖人、賢人、愚人之別。)

身形勝過氣色,氣色勝過身形的人,到了他生理上最旺盛的階段,如果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生病;如果失調了,就會憂愁。

(形色當相合,否則為病矣。得其形者,所謂二十五形也。形勝色者,如以木形人而色見黃也。色勝形者,如以木形人而色見白也。勝時年者,如木王土衰,而又逢丁壬之木運,或東方之干支,或厥陰氣候之類,值其王氣相加而感之,則病矣。既病而再有疏失,乃可憂也。)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白話文:

外形和氣色應該是相符合的。如果不符合,就會生病。符合外形指的是《難經》中所說的二十五形。外形強盛而氣色不足,就像用木頭雕刻人像,卻呈現黃色。氣色強盛而外形不足,就像用木頭雕刻人像,卻呈現白色。外形強盛而氣色不足,就像木主克土弱,又逢丁壬木運,或東方干支,或厥陰氣候等,這些有助於木的力量,就會引發疾病。生病後若再有疏忽,就值得擔心了。

如果形色相得,就會富貴快樂。

(氣質調和也。)形色相勝之時年則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年忌者,忌有常數,所以示人之避患也。下上之人,如上文五形,或上或下之人,其年忌常以七歲為始。)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

白話文:

(身體健美和精神平和的人。)生理和心理相互協調的時候,年紀大的要避開與自己相剋的年紀,年紀小的則要避開相剋自己的年紀。(「年忌」指忌諱的年紀,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用來提醒人們避免厄運。年紀大的人和年紀小的人,就像前面提到的五行,上面的或下面的,其忌諱的年紀通常從7歲開始。)16歲、25歲、34歲、43歲、52歲、61歲,都是人生中重要的忌諱,不可不重視自己的安危。

(此言年忌始於七歲,以至六十一歲,皆遞加九年者,蓋以七為陽之少,九為陽之老,陽數極於九,而極必變,故自七歲以後,凡遇九年皆為年忌。)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至於脈之上下,血氣之候,則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此言手、足三陽之外候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齡不吉利從七歲開始,每過九歲增加一次吉利,因為七是陽氣的幼年,九是陽氣的晚年,陽數到了九就達到極限,而極限必然會發生轉變,所以從七歲以後,每逢九的倍數都是年齡不吉利的時候。)

如果影響了吉利,疾病就會出現,而錯失了吉利,就會憂愁。在這樣的年齡,不要做奸刁的事情,這就是所謂的年齡不吉利。至於脈象的上下,血氣的徵兆,足陽明脈的上方,血氣旺盛的話鬍鬚就會濃密修長,血氣少而氣血多則鬍鬚短,氣血少而血氣多則鬍鬚稀少,血氣都很少則沒有鬍鬚,兩邊的嘴角有許多紋路。(這句話指的是手、足三陽以外的徵兆。)

足陽明胃經之脈行於上體者,循鼻外,挾目環唇,故此經氣血之盛衰皆形見於口旁之髯也。吻,口角也。畫,紋也。陽明血氣不充,兩吻故多紋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足陽明之脈行於下體者,由歸來至氣街。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故形見於下毛,而或有至胸至臍也。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在身體上部的分佈:沿著鼻樑外側向上,經過眼睛旁邊,環繞著嘴脣。因此,這條經脈氣血的盛衰都反映在嘴脣旁邊的鬍鬚上。

口角稱為「吻」,紋路稱為「畫」。陽明經氣血不足,嘴脣兩邊的紋路就會較多。

足陽明經的下方,如果氣血旺盛,腿毛就會又長又美,長到胸部。如果氣多血少,腿毛就會又短又美,只長到肚臍。走路時會舉起腳,腳趾肉少,腳容易怕冷。

(足陽明經的經脈在身體下部的分佈:從歸來穴到氣街穴。陰陽交匯的筋脈會合在氣街穴,而陽明經是其中最重要的,所以氣血盛衰會反映在腿毛上,有的長到胸部,有的長到肚臍。)

行則善高舉足者,因其血多,蓋四肢皆稟氣於胃,足受血而能步也。足指少肉,足善寒者,因其氣少,蓋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則指少肉而善寒也。)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瘃,寒腫也。血少氣多,則浮見於外,故下體肉分多為腫也。瘃,音竹。)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白話文:

走路時腳抬得高的人,是因為他們氣血充足。四肢的氣血都由胃部供給,腳部接收到足夠的氣血才能行走。腳趾肉少,容易怕冷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氣血不足。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不足,腳趾就會肉少,而且容易怕冷。

氣血不足的人容易肌肉鬆軟,容易水腫。(因氣血不足,氣血會浮現於體表,所以肢體的肌肉就會腫脹。)

氣血都很不足的人不會長毛髮,或者毛髮稀疏、枯萎、失去光澤,容易出現肌肉萎縮、手腳麻木、腳部麻痺等症狀。

(悴,憔悴也。足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今氣血俱少於下,故為痿、厥、足痹等病。)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須,血氣皆少則無須,(足少陽膽經之脈行於上體者,抵於䪼,下頰車,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於鬚髯也。在頤曰須,在頰曰髯。

白話文:

(憔悴,就是形容容貌枯槁。足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精氣所聚集的地方,主滋潤筋脈,收束骨頭,使關節靈活。現在氣血都集中在身體下部,所以出現痿(肌肉萎縮)、厥(昏迷)、足痹等疾病。)足少陽經氣血旺盛,則鬍鬚會又濃又長。氣血都少,則鬍鬚就會又稀又短。氣血都多,則鬍鬚會長得少。氣血都少,則沒有鬍鬚。(足少陽膽經的經脈運行在上半身,到達耳朵後面的耳後窩,再下來到臉頰,所以膽經氣血的虛實,一定會表現在鬍鬚上。脖子上的毛髮叫鬍鬚,臉頰上的叫髭鬚。)

)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此皆筋骨之病,以少陽、厥陰為表裡,而肝主筋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足少陽之脈行於下體者,出膝外廉,下外輔骨外踝之前,故其形見者,皆在足之外側。

白話文:

若受到寒溼之邪侵襲,常會導致痺痛、骨痛、指甲乾枯等症狀。(這些都屬於筋骨疾病,以少陽經和厥陰經為表裡,而肝臟主筋。)足少陽經的氣血旺盛,小腿上的毛髮會豐美而長,外踝部位肌肉豐厚;氣血不足,則小腿上的毛髮短,外踝皮膚堅硬而厚;血虛而氣盛,則小腿上的毛髮稀少,外踝皮膚薄而軟;氣血都很虛弱,則無毛髮生長,外踝部位瘦弱無肌肉。(足少陽經的經脈運行於下半身,從膝蓋外側往下,經過外輔骨外踝的前方,因此其顯現的部位都在足部的外側。)

踝,胡寡切。胻,音杭。)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膀胱之脈行於上體者,起於目內眥,其筋之支者,下顏,結於鼻,故其氣血之盛衰,皆形見於眉面之間也。)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白話文:

踝(音「胡寡」),胻(音「杭」)

位於足太陽經絡的上面,血氣旺盛,眉毛就會漂亮,眉毛有細毛,血多氣少,眉毛就會不好看,臉上皮膚細緻有光澤,血少氣多,臉上就會多肉,血氣調和,膚色就會美麗。(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絡行於身體上部,從眼睛的內眼角開始,其筋脈的分支分佈於面部,連接於鼻子,因此氣血盛衰都會表現在眉毛和臉部。)

位於足太陽經絡的下面,血氣旺盛,腳後跟肉質豐滿,腳後跟堅硬,氣少血多,腳後跟瘦弱,空虛,血氣都少,容易抽筋,腳後跟疼痛。

(足太陽經之行於下體者,從後廉下合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結於踵,故其形見為病,皆在足之跟踵也。)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大腸之脈行於上體者,挾口,交人中,上挾鼻孔,故其氣血之盛衰,必形見於髭也。在口上曰髭,在口下曰須。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在下半身的循行:

  • 起於大腿後側的廉泉穴,深入臀溝,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踝後方出來,終止於腳後跟的承山穴。
  • 因此,足太陽膀胱經足跟部位出現問題時,症狀會反映在腳後跟部位。

手陽明大腸經在上半身的循行:

  • 途經嘴脣和鼻溝,向上夾住鼻孔。
  • 所以,手陽明大腸經氣血的盛衰,會反映在鬍鬚的狀態上。
  • 長在口上的鬍鬚稱為「髭」,長在口下的鬍鬚稱為「鬚」。

鬍鬚的狀態與氣血關係:

  • 血氣旺盛,鬍鬚就會濃密且美觀。
  • 血氣不足,氣盛,鬍鬚就會變得稀疏、雜亂。
  • 氣血都虛弱,甚至會沒有鬍鬚。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手陽明之行於下體者,上臑外前廉,下近於腋,且陽明、太陰為表裡,而太陰之脈出腋下,故腋下毛美。手魚肉者,大指本節後厚肉也。本經之脈,起次指,出合谷,故形見於此。)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下面:

  • 氣血旺盛:腋下毛髮濃密、美麗,手部的肌肉豐滿溫暖。
  • 氣血不足:手部消瘦、寒冷。

(手陽明經在身體下部的循行路線是:從胸部外側的前面下行,接近腋窩。而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太陰經的脈絡從腋窩出來,所以腋窩毛髮濃密美觀。手魚肉指大拇指第一節之後的厚肉部位。本經的脈絡從食指開始,經過合谷穴,所以這個部位的形狀反映了經絡的狀態。)

手少陽經的上面:

  • 氣血旺盛:眉毛漂亮、濃密,耳廓顏色好看。
  • 氣血不足:耳廓發黑、顏色不好看。

(手少陽三焦之脈行於上體者,出耳前後,至目銳眥,故其血氣之盛衰,皆見於眉耳之間。)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手少陽之脈行於下體者。起名指端,循手腕,出臂外,上肘,故其形見若此。)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白話文:

三焦經的脈絡在人體上部,從耳朵前後來到眼睛的下方。因此,一個人血氣的盛衰都會反映在眉毛和耳朵之間。

三焦經下部血氣旺盛的話,手會肉多且溫暖;血氣不足的話,手會瘦而冷;血氣不足、血氣過盛的話,手則會瘦且脈絡多。

三焦經下部脈絡從手指端開始,沿著手腕,出於手臂外側,往上到手軸。所以,這個脈絡的形狀就是這樣。

三焦經上部血氣旺盛的話,眉毛會粗濃,臉上肉多且平滑;血氣不足的話,臉上會瘦且膚色不好。

(手太陽小腸之脈行於上體者,循頰上䪼,斜絡於顴,故其血氣之盛衰,皆形見於須面之間也。)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手太陽之脈行於下體者,循手外側,上腕,故其形見者如此。首言五形者,以臟為主而言其稟;此言六陽者,以腑為表而言其形。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絡運行於面部,沿著臉頰上部,斜穿顴骨。因此,小腸經中的氣血盛衰,都會表現在臉色和麪部的毛髮上。

手太陽經在手臂上的運行,如果氣血旺盛,掌心肌肉就會豐滿;如果氣血虛弱,掌心就會消瘦並且發寒。

手太陽經在手臂上的運行,沿著手臂的外側面,向上到達手腕。所以,它的體表特徵就是這樣。

前面講的五形,是以臟腑為基準來說明一個人的體質;這裡講的六陽,是以經絡為指標來說明一個人的外形。

稟質相合,象變斯具矣。此所以有左右上下之分也。)刺之有約。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此言足太陽一經之盛衰,而他經之有餘不足,亦由是也。

白話文:

人的體質各不相同,而相貌的外貌會因不同的體質而有所差異。所以纔有左右、上下臉型上的分別。刺灸治療也有規律可循。眉毛好看的人,足太陽經脈的氣血旺盛。眉毛不好看的人,氣血不足。肥胖而有光澤的人,氣血有餘。肥胖而沒有光澤的人,氣有餘而血不足。瘦弱而沒有光澤的人,氣血都不足。根據這些外在特徵,可以判斷氣血的盛衰,再進行調治,這樣就能明白疾病的發展規律。(這裡所說的足太陽經脈盛衰的影響,其他經脈的盛衰也同樣受其影響。)

審察既明,而後調之,則不失其逆順矣。)刺其諸陰陽,按其寸口、人迎以調之。(寸口在手,太陰脈也。人迎在頭,陽明脈也。太陰行氣於三陰,陽明行氣於三陽,故按其寸口、人迎而可以調陰陽也。)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

白話文:

在詳細瞭解病情後,才進行治療,這樣就不會誤判是陰證還是陽證了。需要根據陰陽脈象來針灸,並通過按壓寸口和人迎穴來調節身體平衡。(寸口位於手腕,是太陰脈的部位。人迎穴位於頸部,是陽明脈的部位。太陰脈運行於三陰經,陽明脈運行於三陽經,所以通過按壓寸口和人迎穴可以調節陰陽。)檢查並追溯其經絡是否阻滯不暢,如果經絡堵塞不通,就會導致身體疼痛麻痺,嚴重時甚至不能活動,所以會出現阻滯不暢的現象。

(切,深也。循,察也。經絡為病,身必痛痹,甚則血氣不行,故脈道凝澀也。)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血脈凝澀,氣不至也,故當留針以補,而致其氣以溫之。致,使之至也。決者,開泄之謂。)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有餘於上者,病必在上,故當刺其穴之在下者,以導而下之。導,引也。

白話文:

(切:切脈;循:診察。經絡有病,身體一定會產生疼痛麻痹,嚴重時血氣運行不通,脈道就會凝滯不暢。)凝滯不暢的,用針灸溫熱氣血,氣血調和後就會停止。結絡的,脈絡結住,血氣不通,刺開它才能通暢。(血脈凝滯不暢,氣血不通,所以要留針補氣,讓氣血溫熱通暢。致:讓……到達。決:疏通。)氣在上部有餘的,引導它向下運行;

)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氣不足於上者,即刺其在上之穴,仍推其針而休息之。休者,留針以待氣也。)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稽留不至,言氣至之遲滯者。接之引之,而使其必來也。迎,去聲,凡物未來,而迓之使來也。)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菀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白話文:

  • 氣息不足於上部:用針刺上部的穴位,刺入後暫不不動,等待氣息聚集。
  • 氣息到來的比較遲緩:用針引導氣息,使其儘快到達。
  • 必須清楚經脈走向,才能正確施針。
  • 寒熱交爭:順著氣息走向引導。
  • 瘀血不結:用針刺破,使其流出。

(隧,道也。必明經脈之道路,而後能執持之也。其有寒熱不和者,因其偏而導去之,脈道雖有菀陳,而血不結者,則其勢而予治之。則,度也。予、與同。菀、郁同。)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凡刺之道,須明血氣,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脈理而刺之,大約可以盡矣。

白話文:

隧,就是道路。必須清楚經脈的道路,才能掌握治療。如果有寒熱不調的情況,根據偏勝的一方加以引導去除。經脈如果有淤塞陳舊,但血液未瘀滯,就要根據其情況來治療。則,就是度。予與與相同。菀與鬱相同。

必須先知道二十五人,也就是血氣所在的位置,前後左右,刺針的基本範圍就都包括了。(所有刺針的方法,都要清楚血氣的狀況,所以必須瞭解這二十五人的經脈理路,這樣刺針治療差不多就能達到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