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一 (4)
卷一 (4)
1. 陰陽第二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
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
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肌表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腠,音湊。)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水為陰,火為陽。
(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氣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
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陽為氣,陰為味。(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味歸形,形歸氣。(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氣歸精,(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精歸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物之原,故精歸於化。)精食氣,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化生精,(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
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氣生形。(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味傷形,氣傷精。(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反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精化為氣,(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前雲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精化氣,是精生氣也。
二者正精氣互根之妙,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云之類,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云,氣歸精也;云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氣傷於味。(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為陰,故降。
白話文:
陰陽第二
地上的氣上升變成雲,天上的氣下降變成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以下說明陰陽精氣的升降,以說明天人合一的道理。天地是陰陽的形體,雲雨是天地精氣的表現。 陰在下者為精,精是水,精上升就化為氣,雲因雨而生。陽在上者為氣,氣就是雲,氣下降就化為精,雨由雲而生。 由下往上,地氣交於天,所以地氣上升為雲,也說「雲出天氣」。
由上往下,天氣交於地,所以天氣下降為雨,也說「雨出地氣」。 上升之後下降,下降指的是天;下降之後上升,上升指的是地。天氣下降,氣流向地;地氣上升,氣騰向天,可見天地升降的現象就是雲雨,人體升降的現象就是精氣。天人一理,這就是最根本的道理。)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這是因為來自天的,就傾向向上;來自地的,就傾向向下。
上竅七個:指耳、目、口、鼻;下竅兩個:指前後二陰。)清陽之氣散佈於肌膚,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腠理,指肌膚。陽氣散佈於皮膚,所以清陽之氣歸於肌膚;陰氣受五臟之氣的影響,所以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腠,音còu。)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所以清陽之氣充實四肢。六腑負責消化吸收水穀精微,所以濁陰之氣歸於六腑。)水屬陰,火屬陽。
(水向下流動且寒冷,所以屬陰;火向上燃燒且溫熱,所以屬陽。水火就是陰陽的徵兆;陰陽就是水火的特性。凡天地萬物之氣,無一不是水火運行的結果,所以天以日月比喻水火,《易經》以坎卦和離卦比喻水火,中醫以心臟和腎臟比喻水火,煉丹術以精氣比喻水火。腎屬水,水中生氣,就是真火;心屬火,火中生液,就是真水。
水火互相包容,這就是至道的所在。)陽屬氣,陰屬味。(氣無形體而上升,所以屬陽;味有形質而下降,所以屬陰。這裡是以藥食的氣味來說的。)味滋養形體,形體依賴於氣。(歸,指依附、歸宿。五味滋生精血以成形體,所以味歸於形。形體的存亡,取決於氣的聚散,所以形體依賴於氣。)氣滋養精氣,(氣,指真氣,受之於天,與谷氣共同充盈全身。
人體精血由氣化生,所以氣滋養精氣。)精氣化生萬物。(精,指坎水。天一生水,為五行之始,所以萬物初生,其形體皆如水,由精化氣,由氣化神,所以水是萬物之源,所以精氣化生萬物。)精氣吸收氣,形體吸收味。(食,如同嬰兒吸吮母乳一樣。氣滋養精氣,所以精氣吸收氣;味滋養形體,所以形體吸收味。)化生精氣,(萬物化生,都必須從精氣開始,所以化生精氣。
前面說精氣化生萬物,是指未化生之前,由精氣來化生萬物。這裡說化生精氣,是指化生之後,由化生精氣。)氣化生形體。(氣聚集則形體生成,氣散佈則形體死亡。)味傷形體,氣傷精氣。(味滋養形體,但飲食不節制,必然反過來損傷形體;氣滋養精氣,但氣息失調,必然反過來損傷精氣。)精氣化為氣,(精氣化為氣,指元氣由精氣化生。前面說氣滋養精氣,是指氣生精;而精氣化氣,是指精生氣。
這兩者正是精氣互相依存的奧妙,如同天地雲雨的道理。陽氣化為氣,如同雲;陰氣化為形體,如同雨。雨不是生於地而降於天之雲,是氣滋養精氣;雲不是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是精氣化為氣。人體精氣,完全是如此,所以氣聚集則精氣充盈,精氣充盈則氣盛,精氣充盈則形體自然強壯。)氣受損於味。(上文說「味傷形體」,那麼沒有形體受損而氣不受損的情況是不存在的,例如「味過於酸,肝氣受損,脾氣衰竭」之類,這些都是味損傷氣。)陰之味從下竅排出,陽之氣從上竅排出,(味屬陰,所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