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二 (1)
卷二 (1)
1. 脈色上第四
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平旦者,陰陽之交也。陽主晝,陰主夜;陽主表,陰主裡。凡人身營衛之氣,一晝一夜五十周於身,晝則行於陽分,夜則行於陰分,迨至平旦,復皆會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
白話文:
診脈的最佳時機通常是在清晨,因為這時陰氣尚未升起,陽氣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運行和諧,氣血未亂,因此可以診出脈象的真實情況。(清晨是陰陽交接的時刻。陽氣主白天,陰氣主夜晚;陽氣主表,陰氣主裡。人體的營衛之氣,白天和夜晚各運行身體五十週天,白天運行於陽分,夜晚運行於陰分,等到清晨,又都匯聚於寸口。寸口是脈象的大會,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終始的地方。)
夫脈,氣血之先也。盛則脈盛,衰則脈衰,熱則脈數,寒則脈遲,微則脈弱,平則脈和;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人脈急,性緩人脈緩。此皆其常也,反者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切者,以指按索之謂。
白話文:
脈搏是氣血運行的先導。氣血旺盛,脈搏就強勁。氣血衰弱,脈搏就微弱。身體發熱,脈搏就加快。身體發冷,脈搏就變慢。氣血虛弱,脈搏就無力。氣血平和,脈搏就勻和。身材高的人,脈搏較長。身材矮的人,脈搏較短。性子急躁的人,脈搏較快。性子緩慢的人,脈搏較慢。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象出現相反的變化,就說明身體出現了問題。
切脈時注意脈搏的動靜,觀察精神狀態,察看皮膚、嘴脣、眼睛、指甲等五色變化,就能瞭解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通過這些綜合判斷,可以推斷病人的虛實盛衰,預測病情的生死。
切脈之動靜,診陰陽也。視目之精明,診神氣也。察五色之變見,診生克邪正也。觀臟腑虛實以診其內,別形容盛衰以診其外。故凡診病者必合脈色,內外參伍以求,則陰陽、表裡、虛實、寒熱之情無所遁,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差,故可以決死生之分,而況於疾病乎?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伍相類謂之「伍」。搜其隱微,通其變,極其數也。
白話文:
通過切脈的動靜,可以診斷陰陽的平衡。通過觀察眼睛的神情,可以診斷神氣的狀態。通過觀察五個部位的色澤變化,可以診斷邪氣與正氣的盛衰。通過觀察臟腑的虛實,可以診斷病情的內部情況;通過觀察形體的盛衰變化,可以診斷病情的外部情況。因此,凡是診病,必須結合脈象和氣色,內外參照比較,這樣才能對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情況瞭如指掌,治療上先後緩急、真假逆從的原則纔不會有偏差。由此可以決定病人的生死,更何況一般的疾病呢?「參伍」的意思是,通過三個方面相互比較稱為「參」,通過五個方面相互對應稱為「伍」。這樣就可以探求病情的隱微之處,通曉病情的變化,充分了解病情。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者,關前曰寸,關後曰尺,故曰「尺內」。季脅,小肋也,在脅下兩旁,為腎所近,故自季脅之下皆尺內主之。夫尺對寸而言,人身動脈雖多,惟此氣口三部一寸九分,總曰「寸口」。分言之,則外為寸部,內為尺部。外為陽,故寸內得九分,陽之數也。
白話文:
在距離關脈兩側的一寸範圍內的地方,就是季脅。所謂「尺內」,關脈之前稱為寸,之後稱為尺,所以稱為「尺內」。季脅,就是小的肋骨,位於脅下兩側,靠近腎臟,因此季脅以下的部分都歸屬尺脈管轄。尺脈相對應的是寸脈,人體的動脈雖然很多,但只有氣口這三部一寸九分的地方,總稱為「寸口」。分開來說,在外側的是寸部,在內側的是尺部。外側為陽,所以寸脈取九分,是陽數。
內為陰,故尺內得一寸,陰之數也。關前曰「寸」,關後曰「尺」。寸前曰「魚際」,尺後曰「尺澤」。所謂關者,乃間於尺寸之間,為陰陽之界限,正當掌後高骨處是也。故於寸內取九分為寸,尺內取一寸為尺。以契陽九陰十之數耳。)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尺外,尺脈前半部也。
白話文:
手掌內側屬陰,因此手掌的第一寸屬於陰的範圍。手腕前緣的脈位稱為「寸」,手腕後緣的脈位稱為「尺」。「寸」前緣的脈位稱為「魚際」,「尺」後緣的脈位稱為「尺澤」。所謂「關」,是指寸脈和尺脈之間的界限,位於手掌後方隆起的骨頭處。因此,在手掌內側第一寸處,取十分之九作為「寸」的範圍;在手掌內側第二寸處,取十分之一作為「尺」的範圍。這樣做是為了符合陽九陰十的數字規律。
在手掌外側,「尺」脈前半部用來觀察腎臟的健康狀況;「尺」脈後半部用來觀察腹部臟器的健康狀況。
尺裡,尺脈後半部也。前以候陽,後以候陰。人身以背為陽,腎附於背,故外以候腎,腹為陰,故里以候腹。所謂腹者,凡大小腸、膀胱、命門皆在其中矣。諸部皆言左右而此獨不分者,以兩尺皆主乎腎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者,即關脈也。
白話文:
尺脈
尺脈是尺脈後面的部分。前面用來診脈陽氣,後面用來診脈陰氣。人體背部為陽,腎臟附著在背部,所以尺脈的外側可以診脈腎臟;腹部為陰,所以尺脈的裡側可以診脈腹部。這裡所說的腹部,包括大小腸、膀胱、命門等臟腑。
其他的脈位都分左右兩側,只有尺脈不分左右,這是因為兩尺脈都與腎臟相關。
中附上脈
中附上脈位於尺脈之上,靠近中線,也就是關脈。左邊外側可以診脈肝臟,內側可以診脈膈肌。
左外言左關之前半部,內言左關之後半部。肝為陰中之陽臟,而亦附近於背,故外以候肝,內以候膈。舉膈而言,則中焦之膈膜、膽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右關之前所以候胃,右關之後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裡言之,則胃為陽,脾為陰,故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白話文:
左關:是指脈象在左手腕寸口脈的外側前半段。內 是指脈象在左手腕寸口脈的內側後半段。肝臟雖然是陰性的髒器,但是它也靠近後背,所以外側脈象可以反映肝臟的情況,內側脈象可以反映橫膈膜的情況。說到橫膈膜,它還包括中焦的膈肌和膽腑。
右關:是指脈象在右手腕寸口脈的外側前半段。內 是指脈象在右手腕寸口脈的內側後半段。胃是中焦的陽性髒器,脾是中焦的陰性髒器。從表裡關係來看,胃為陽,脾為陰,所以外側脈象可以反映胃的情況,內側脈象可以反映脾的情況。
寸口者,手太陰也。太陰行氣於三陰,在手而主五臟。胃亦腑也,此獨言之,是臟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亦無不見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上附上,言上而又上,則寸脈也。五臟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後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
白話文:
「寸口」,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脈象。手太陰肺經的氣血運行於三陰經脈中,在手部主導五臟的機能。胃雖然也是腑,但這裡單獨提到它,是因為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出於胃,反映在氣口脈象上,也能從中看出。
上附上的脈象,右寸脈的外側反映肺部,內側反映胸中之氣。這裡的「上附上」,是指寸脈的位置在前臂上方。五臟之中,肺位於最高處,因此右寸脈的前部反映肺部,後部反映胸中之氣,胸中指的是膈膜以上的部位。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後以候膻中。膻中者,兩乳之間,謂之氣海,當心包所居之分也。前以候前,後以候後。此重申上下內外之義而詳明之也。統而言之,寸為前,尺為後;分而言之,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蓋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
白話文:
(中指)的外側用於診斷心臟,內側用於診斷胸中(心肺都位於橫膈膜上方,所以左寸關之前用於診斷心臟,左寸關之後用於診斷胸中。胸中是指兩乳之間,稱為氣海,相當於心包所在的位置。前面用於診斷前面,後面用於診斷後面。這句話重複說明瞭上下內外的含義,並詳細闡述了它們。總體來說,寸代表前面,尺代表後面;具體來說,上半部分代表前面,下半部分代表後面。這就是說上面用於診斷上面,下面用於診斷下面。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竟,盡也。言上而盡於上,在脈則盡於魚際,在體則應於胸喉。下而盡於下,在脈則盡於尺部,在體則應於少腹足中。此脈候上下之事也。首言尺內,次言中附上而為關,又言上附上而為寸,皆自內以及外者;蓋以太陰之脈,從胸走手,以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也。故凡人之脈,寧可有根而無葉,不可有葉而無根。
白話文:
脈的上竟上者,指的是胸喉部的事情;脈的下竟下者,指的是少腹、腰股、膝窩、足中的事情。(竟,盡也。意思是脈在上部盡於上部,在脈絡上盡於魚際,在身體上應於胸喉。脈在下部盡於下部,在脈絡上盡於尺部,在身體上應於少腹足中。這是脈象的上竟下竟的情況。)
首先提到尺脈,然後提到中附上而為關脈,又提到上附上而為寸脈,這都是從內到外的;因為太陰脈從胸走手,以尺脈為根本,以寸脈為枝葉。所以,人的脈象,寧可有根脈而沒有葉脈,不可有葉脈而沒有根脈。
審其尺之緩急、浮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是蓋所重在本耳。又上竟上者,言胸喉中事,下竟下者,言少腹足膝中事。分明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不易之理,後世脈經,紛紛鑿說,其謬甚矣。)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白話文:
觀察脈搏的快慢、浮沉、滑澀,以及肌肉的堅硬程度,就能確定病人的病症。這纔是診脈的重點所在。而且上部脈象主要反映胸喉部位的狀況,下部脈象主要反映腹部、足膝部位的狀況。很明顯地,上部脈象反映上半身,下部脈象反映下半身,這是永遠不變的道理。後世的脈經著作,胡亂解釋,錯誤百出。
人吸一口氣,脈搏跳動兩次;人呼一口氣,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停止時,脈搏跳動五次;再緩慢地呼吸一次,這就是正常人的脈象。
平人者,不病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一呼一吸,總名曰息。動,至也。再動,兩至也。常人之脈,一呼兩至,一吸亦兩至;呼吸定息,謂一息既盡而換息未起之際也;脈又一至,故曰五動。閏,余也,猶閏月之謂。言平人常息之外,間有一息甚長者,是為閏以太息,而又不止五至也。
白話文:
健康的人不會生病。(呼氣叫做呼,吸氣叫做吸,呼一次吸一次,總稱為呼吸。動,指脈搏跳動。再動,指脈搏跳動兩次。健康人的脈搏,呼氣時跳動兩次,吸氣時也跳動兩次;呼吸之間有停頓,指呼氣結束而吸氣還沒開始的時候;脈搏又跳動一次,所以說五動。閏,指多餘的,就像閏月一樣。意思是說,健康的人在正常呼吸之外,偶爾會有一口很長的呼吸,這被稱為閏息,而且跳動的次數不止五次。
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總計定息太息之數,大約一息脈當六至,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不病者,其息勻;病者,其息亂。醫者不病,故能為病人平息以調之,以其息勻也。是為調診之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白話文:
以上描述的是健康人的正常狀況。一般來說,一息六脈,呼吸一次脈行六寸,所以一寸等於一脈。醫生常常用健康人的脈搏來診斷病人的情況。因為醫生自己不生病,所以能用自己的平穩氣息來調和病人的氣息。(健康的人呼吸均勻;生病的人呼吸紊亂。醫生自己不生病,所以能用自己的平穩氣息來調和病人的氣息,因為醫生的氣息均勻。這就是調診的方法。) 人一呼脈搏動一次,一吸脈搏動一次,就是所謂的少氣。
(脈為血氣之道路,而脈之運行在乎氣,若一呼一吸脈各一動,則一息二至,減於常人之半矣。以正氣衰竭也,故曰「少氣」,謂之離經。)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動,是一息六至矣,亦謂之離經。
白話文:
脈象是血氣運行的外在表現,而脈象的運行取決於氣。如果一呼一吸之間,脈象只跳動一次,那麼一分鐘的脈搏次數只有常人的一半。這是因為正氣虛弱所致,因此稱為「少氣」,也稱為「離經」。
如果一個人呼氣時脈象跳動三次,吸氣時脈象也跳動三次且急促,手太陰肺經(尺部)發熱稱為「溫病」。如果尺部不熱,脈象滑利稱為「風病」。脈象澀滯稱為「痹證」。
如果沒有通過控制呼吸(定息、太息)而調節,導致呼氣和吸氣時脈象都跳動三次,那麼一分鐘的脈搏次數就會達到六次,這也稱為「離經」。
躁者,急疾之謂。尺熱,言尺中近臂之處有熱者,必其通身皆熱也。脈數躁而身有熱,故知為病溫。數滑而尺不熱者,陽邪盛也,故當病風。然風之傷人,其變不一,不獨在於肌表,故尺不熱也。澀為血不調,故當病痹。滑,不澀也,往來流利;澀,不滑也,如雨沾沙。滑為血實氣壅,澀為氣滯血少。
白話文:
躁,指急躁的意思。尺脈發熱,說明靠近手臂的尺部有熱象,那麼患者全身必然發熱。脈象數且躁,身體有熱,可判斷為溫病。脈象數且滑而尺脈不熱,表示陽邪盛,故應判定為風病。然而,風邪侵犯人體,其變化多端,不只會影響肌表,所以尺脈不熱。脈象澀,表示血氣運行不暢通,故應判定為痺病。滑,不澀,血氣運行順暢;澀,不滑,猶如雨水灑在沙地上。脈象滑,表示血實氣壅;脈象澀,表示氣滯血少。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一呼四動,則一息八至矣,況以上乎?謂之奪精。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脈絕不至則元氣已竭,乍疏乍數則陰陽敗亂無主,均為死脈。)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白話文:
- **人一呼吸脈搏跳動超過四次以上,代表死亡。**脈搏完全停止跳動,也代表死亡。脈搏時而稀疏時而急促,也是死亡的象徵。
(因為一呼吸脈搏跳動四次,表示每呼吸一次,脈搏就跳動八次,超過四次以上,表示奪取了精氣。脈搏跳動四次叫脫精,五次叫死亡,六次叫命盡。這都是一呼吸脈搏跳動四次以上的表現,所以會導致死亡。脈搏完全停止表示元氣耗盡,脈搏時而稀疏時而急促表示陰陽失衡,沒有主導,都是死亡的脈象。)
- **一天一夜體內會循環五十次,用來運送五臟的精氣。**如果循環的次數不對,那就叫做「狂生」。
(營,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太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
白話文:
營,就是指氣血的運行。人的經脈在身體裡運行,一天一夜總共運行 50 圈,用來運送五臟的精氣。總共有 28 條經脈分佈在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總長度為 16 丈 2 尺。人體的宗氣積於胸中,負責呼吸,運行於經脈當中。每次呼氣,氣運行三寸,每次吸氣,氣運行三寸,呼氣和吸氣之間脈運行六寸。以一息六寸來計算,一天一夜大約有 13500 次呼吸,50 次繞身運行,脈運行長度達 810 丈。如果有超過或不足這個數值,就稱為「狂生」。
狂猶妄也,言雖生未可必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凡此五十營者,即五臟所受之氣也。但診持脈口而數其至,則臟氣之衰王可知矣。)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耎弱,或乍數乍疏,或斷而復起,蓋其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變易若此,均名為代。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受氣皆足,乃為和平之脈。
白話文:
「狂」就是「妄」,意思是症狀出現了,但病情是否確定還不能肯定。所謂的「五十營」是指五臟都接收到了氣,通過把持脈搏,數出脈搏的次數。(這裡的「五十營」就是五臟接收到的氣。但是通過診斷把持脈搏數出脈搏的次數,就能知道臟氣的強弱了。)「五十動而不一代」的脈象是指五臟都接收到了氣;(「代」指更替的意思。是指在正常的脈象中突然出現虛弱,或者時而急促時而稀疏,或者斷斷續續又突然恢復,這是因為臟器受損導致氣血不足,所以脈象才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都稱為「代」。如果「五十動而不一代」,就說明五臟接收的氣血充足,是平和的脈象。
)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四十動一代者,是五臟中一臟虧損也。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五臟病者氣脈短。觀此一臟無氣,必先乎腎,二臟、三臟、四臟、五臟,當自遠而近,以次而短,則由腎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故凡病將危者,必氣促似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陰絕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也。
白話文:
40歲左右突然發病的,一定是某個臟腑虧損了。臟腑沒有氣的原因,是腎氣先衰竭。五臟協調的人,氣脈綿長;有臟腑疾病的人,氣脈短促。由此看來,一臟沒有氣,一定是先從腎開始,然後是兩個臟、三個臟、四個臟、五個臟,依次距離越來越近,氣脈也越來越短,所以從腎臟影響肝臟,再影響脾臟,再影響心臟,最後影響肺臟。因此,凡是病情危重將亡的人,一定會氣促像喘一樣,只能在胸中幾寸的範圍呼吸,這是因為他們的腎陰在下面完全衰竭,孤陽浮在上部,所以氣短到了極點。醫生在這種情況下,還想用平肝或散寒的藥物治療,沒有不被病情擊垮滅亡的。
)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予、與同。短期,死期也。言五臟無氣,可與之定死期矣。終始,十二經終之義。)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白話文:
每三十次脈搏跳動纔有一次呼吸,說明兩個臟腑沒有生氣了;每二十次脈搏跳動纔有一次呼吸,說明三個臟腑沒有生氣了;每十次脈搏跳動纔有一次呼吸,說明四個臟腑沒有生氣了;還不到每十次脈搏跳動一次呼吸,說明五個臟腑都沒有生氣了。對於這種情況,可以預測其死亡期限(「與」和「予」同音,意為「給予」;「短期」指死亡期限。這裡的意思是,五臟沒有生氣,可以確定其死亡期限。終始,指十二經脈結束的意思。)一般情況下,脈搏跳動50次才呼吸一次,這算作正常。根據這個規律,可以推算出五臟的死亡時間。那些預計死亡期限的人,他們的脈搏有時候密,有時候疏。
(以為常者,言人之常脈當如是也,故可因此以察五臟之氣。若欲知其短期,只在乎乍疏乍數。此其時相變代,乃與常代者不同,蓋以臟氣衰敗,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故云「乍疏乍數」者死。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經名曰「代」。又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
白話文:
將脈象視為常態,是指人的正常脈搏應該這樣。因此,可以通過脈象來觀察五臟之氣。如果要預測病情的時間,關鍵在於脈象突然變疏或變數(頻率)。此時脈象發生變化,與正常情況不同,這是因為臟氣衰弱,無法主導,才會出現這種異常脈象。所以說「突然變疏變數」的人會死亡。脈搏跳動後停止,不能自行恢復,然後又繼續跳動,這在書中稱為「代」。此外,脈搏每跳五次後停一次,不再增減,這樣的人也會死亡。
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正死不疑。後世以結、促、代並言,均目之為止脈,豈足以盡其義哉!夫緩而一止為結,數而一止為促,其止則或三、或五、或七八至不等,然皆至數分明,起止有力。所主之病,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此自結、促之謂也。至於代脈之辨,則有不同,非謂代而止也。
白話文:
脈搏每呼吸半次,不再增加或減少,也稱為「代脈」,表示人已死亡無疑。後世將「結脈、促脈、代脈」並提,都視為脈搏停止的徵兆,因此「代」字就能充分表達其意思!緩脈突然停止稱為「結脈」,數脈突然停止稱為「促脈」,其停止的次數可能為三、五、七、八次不等,但每次的脈數都清晰分明,脈搏起落有力。導致結脈和促脈的病症,可能是氣息逆行阻隔脈道,可能是血氣不暢導致脈道斷續,也可能是平時體弱多病導致脈道不暢通。至於代脈的辨別,有一種說法,並非指脈搏停止。
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乃至數之代。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乃形體之代。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乃氣候之代。脈無定候,更變不常,均謂之代。當因其變而察其情,庶得其妙。
白話文:
-
五十歲以前,脈搏正常,但突然變動,表示壽命可能會減少。
-
如果脈搏原本平穩,但突然忽強忽弱,表示身體狀況出現變動。
-
如果脾臟的脈象隨著四季而變化,表示氣候對身體的影響。
-
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經常變動,都稱為變動。
-
醫生應該根據脈象的變化來瞭解病人的情況,這樣才能掌握治病的精妙之處。
若本無病而脈得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後三歲麥熟而死;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後五日而死。是從無事中而預測其危,固有足理,惟達者能之,勿謂是說出自後人而謾詆其非也。
白話文:
四十萬有餘房屋,而其中的三分之一歸各個機關所有,三分之一歸各個軍隊所有,三分之一歸各個民兵所有,而剩下的一部分則歸那些什麼事情都沒有幹的人所擁有,重要的是,這些房屋都是別人誹謗我的話語中引用的。
)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數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自然之數也。以天而言,歲則一歲統四季,一季統九十日,是天數之九也:以地而言,位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位中宮,是《洛書》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則黃鐘之數起於九,九而九之,則九九八十一分,以為萬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九數之外是為十,十則復變為一矣。
白話文:
天地中最重要的數字,從一開始到九結束。
(數字從一到九結束,這是天地間自然存在的數字。從天的角度來說,一年包含四季,一季包含九十天,這是天的九數;從地的角度來說,北方坎位在頂端,南方離位在下端,東方震位和西方兌位在左右,乾坤二位在肩部,巽艮二位在足部,中宮戊己屬於土位,這是《洛書》中的九數;從人的角度來說,音樂中的黃鐘之數以九為始,九九相乘,得到八十一,作為萬事萬物的基礎,這是人的九數。九數之後是十,十又變成了一。)
故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也。)—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一者,奇也,故應天;二者,偶也,故應地;三者,參也,故應人。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所謂三才也。三而三之,以應九野。九野者,即《洛書》九宮,《禹貢》九州之義。
白話文:
天地終於要毀滅了。
這是上天給予我們的啟示。
上天給予我們啟示,就是為了告誡我們,不要再做醜惡的事情,要過上有益於人生的生活。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以天地人言,上中下謂之三才;以人身而言,上中下謂之三部。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謂之三候。三而三之,是謂三部九候。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故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而除邪疾也。三部九候,非獨以寸口為言也。
白話文:
人體有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有三個穴位,統稱為「三部九候」。這些穴位可以判斷生死,治療百病,調整虛實,祛除邪氣疾病。
「三部」指的是人體的上、中、下三部分;「九候」指的是每一部分的三個穴位。這些穴位分佈在全身的經絡上,因此可以通過它們來判斷生死、治療疾病、調整虛實和祛除邪氣。
「三部九候」不僅僅限於寸口脈,還包括全身的其他穴位。
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陽,可以三隅反矣。)上部天,兩額之動脈;(額旁動脈,當頷厭之分,足少陽脈氣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兩頰動脈,即地倉、大迎之分,足陽明脈氣所行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耳前動脈,即和髎之分,手少陽脈氣所行也。
白話文:
張仲景的脈診方法中,上面取寸口脈,下面取趺陽脈,這樣就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診斷。
上面屬於「天」,指的是兩額的動脈(位於額頭兩側,靠近下巴和耳朵的分界處,是足少陽經氣流經的地方);
中間屬於「地」,指的是兩頰的動脈(位於兩側的顴骨區域,是足陽明經氣流經的地方);
下面屬於「人」,指的是耳前的動脈(位於耳前,是手少陽經氣流經的地方)。
)中部天,手太陰也;(掌後寸口動脈,經渠之次,肺經脈氣所行也。)中部地,手陽明也;(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合谷之次,大腸經脈氣所行也。)中部人,手少陰也。(掌後銳骨下動脈,神門之次,心經脈氣所行也。)下部天,足厥陰也;(氣衝下三寸動脈,五里之分,肝經脈氣所行也,臥而取之;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下部地,足少陰也;(內踝後跟骨旁動脈,太谿之分,腎經脈氣所行也。
白話文:
中部天:手太陰經
(手腕後,寸關動脈處,是經渠穴,肺經氣血流經之處。)
中部地:手陽明經
(拇指和食指虎口之間的動脈,合谷穴,大腸經氣血流經之處。)
中部人:手少陰經
(手腕後,銳骨下方的動脈,神門穴,心經氣血流經之處。)
下部天:足厥陰經
(足背,三寸動脈處,五里穴,肝經氣血流經之處,取穴時需仰臥;女性則取太衝穴,在足大拇指根部,後兩寸的凹陷處。)
下部地:足少陰經
(腳踝內側,跟骨旁的動脈,太谿穴,腎經氣血流經之處。)
)下部人,足太陰也。(魚腹上越經間動脈,直五里下箕門之分,沉取乃得之,脾經脈氣所行也。若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之衝陽。)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厥陰脈也,故以候肝。)地以候腎,(足少陰脈也,故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陰脈也,脾胃以膜相連,故可以候脾胃之氣。
白話文:
) 下部之人體部位,屬足太陰脾經。(在肚臍上面的筋脈之間,直往下走五里到小腹分岔處,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找到,這是脾經脈氣流經的地方。如果要檢查胃氣,應該按壓腳背上面的衝陽穴。)因此,下部的天徵用於檢查肝臟(屬足厥陰肝經);下部的徵兆用於檢查腎臟(屬足少陰腎經);人體用於檢查脾胃之氣(屬足太陰脾經);脾胃之間有膜相連,所以可以檢查脾胃之氣。
)中部之天以候肺,(手太陰脈也,故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大腸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脘通於胸中,故以候胸中。)人以候心。(手少陰脈也,故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兩額動脈,故以候頭角。)地,以候口齒之氣;(兩頰動脈,故以候口齒。
白話文:
(頭部)中部的天象與肺氣的變化相應。(手太陰肺經所經過的部位,所以與肺氣的變化相應。)(頭部)中的大地與胸中之氣的變化相應。(手陽明大腸經所經過的部位,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胃脘通到胸中,所以與胸中之氣的變化相應。)(頭部)中的人與心氣的變化相應。(手少陰心經所經過的部位,所以與心氣的變化相應。)(面部)上部的的天象與頭角之氣的變化相應。(兩額動脈經過此處,所以與頭角之氣的變化相應。)(面部)中的大地與口齒之氣的變化相應。(兩頰動脈經過此處,所以與口齒之氣的變化相應。)
)人,以候耳目之氣。(耳前動脈,故以候耳目。)三部者,各有天、地、人。三天、三地、三人。(是為三部九候。)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九藏,即九候之謂。神藏五,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也。
白話文:
人體的體表部位,可以用來觀察耳目精神氣色的變化。(耳前有動脈,所以觀察耳目就能反映氣血。)人體的上下左右三部分,分別對應天、地、人。(天、地、人各分上下,共有三部。)三部之中又各自包含天、地、人。(一共是三部乘以三候,共九候。)三乘三得到九,九分成九野,九野對應九臟。(九臟即九候所指。其中,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稱為「神藏五」;脾胃、大腸、小腸、膀胱,稱為「形藏四」,加起來稱為「九藏」。)
形藏四,即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共為九藏。此言人之九藏,正應地之九野,乃合於天地之至數。)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色者神之幟,臟者神之舍。其色夭者其神去,其神去者其臟敗,故必死矣。夭者,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謂其氣之虛實。
白話文:
人體結構有四個部位,即頭顱、耳朵眼睛、嘴巴牙齒、胸膛,加起來共有九個部位。這九個部位對應地上的九個區域,符合天地的極致數字。
五臟一旦衰敗,面色就會枯槁,枯槁必然導致死亡。(面色是神氣的標誌,五臟是神氣的居所。面色枯槁說明神氣消散,神氣消散表明五臟衰敗,所以必然導致死亡。枯槁是指皮膚乾燥、暗淡無光、顏色異常。)
因此,必須先觀察人的外形是否肥胖或消瘦,以此推斷氣血的虛實。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候謂診候其病情;度謂度量其虛實。形之肥瘦者,針有淺深之異,病之虛實者,治有補瀉之殊,雖以針法為言,而用藥者亦如是也。)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必先刺去壅滯,而後可調虛實也。)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凡病甚者,奏功非易,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
白話文:
虛弱就要補,實熱就要瀉。(候:診斷其虛實;度:衡量其虛實。體形的肥瘦不同,針灸的深淺程度也不同,病情的虛實不同,治療的方法也有補瀉之別,雖然這裡針對針灸之法而言,但用於藥物治療時也適用。)必須先去除血脈中的淤血,然後才能調和虛實。(凡是有淤血在脈中導致壅塞的,必須先刺出淤血,然後纔可以調和虛實。)不要問療效,以血氣平和為目標。(凡是病情嚴重的,見效不易,所以不要問療效的快慢,只要以血氣平和為目標就可以了。)
)欲知病之所在,必明七診,察其九候: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寒者病,獨熱者病,獨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而復有七診之法。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獨小者、獨疾者、獨遲者、獨寒者、獨熱者、獨陷下者,皆病之所在也。獨寒、獨熱,謂其或在上,或在下,或在表,或在裡也。
白話文:
要了解疾病所在,必須掌握七種診脈的方法,觀察九種脈象變化:
- 單獨出現脈搏增強,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減弱,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增快,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減慢,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涼冷,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溫熱,表示有病。
- 單獨出現脈搏下陷,表示有病。
(這句話說明在九候中,還有七診的方法。如果脈搏失常,出現單獨增強、減弱、增快、減慢、涼冷、溫熱、下陷的現象,這些都表示有病存在。單獨涼冷或溫熱,是指脈象可能位於人體的上部、下部、體表或體內。)
陷下,沉伏不起也。此難以三部九候為言,而於氣口部位類推為用。)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十度,謂脈、臟、肉、筋、俞五度,左右各一,二五為十也。度人之度,音鐸。)陰陽氣盡,人病自具。(凡此十度者,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於此。
白話文:
陷下:沉伏不起。這個難以用三部九候來說明,只能類推氣口部位的變化。)診斷有十個層次:脈搏層次、臟腑層次、肌肉層次、筋絡層次、俞穴層次。(十個層次,是指脈搏、臟腑、肌肉、筋絡、俞穴五個層次,左右各一個,兩五合起來就是十個。度人的「度」,讀作「鐸」。)陰陽之氣耗盡,人體的疾病就自己出現了。(這十個層次,是人體陰陽法則的全部體現。因此,人的疾病,沒有不可以在這裡發現的。
)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脈動無常,言脈無常體也。散陰頗陽,言陰氣散失者脈頗類陽也。浮大者,氣實血虛也。脈浮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真陰散而孤陽在,脈頗似陽而無根者,非真陽之脈也,此其脈有所脈而陰陽不全具矣。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
白話文:
脈象變化無常,陰氣散失而陽氣顯著,脈象不連貫且不完整,診脈時沒有常規規律。
脈象無常是指脈象沒有正常的特徵。陰氣散失而陽氣顯著是指陰氣衰弱,而脈象類似於陽氣旺盛的脈象。
脈浮而大表示氣足而血虛。脈浮而無根主死亡。脈象外有浮象而無裡象也主死亡。
真正的陰氣散失而只有陽氣存在,脈象類似於陽脈但無根源,並不是真正的陽脈。這種脈象雖然有脈,但陰陽不全具備。診斷時不能按照常規的陰陽法則推斷。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貴賤、尊卑,勞逸有異;膏粱、藜藿,氣質不同,故當度民君卿,分別上下以為診。)受師卒術不察逆從,棄陰附陽,診故不明。(卒,盡也。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故凡善診者,見其陰必察其陽,見其陽必察其陰,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診焉得明?)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至陰、至陽,即天地之道也。
白話文:
-
診病一定要考慮患者的上下尊卑。(貴賤、尊卑、勞逸程度不同;飲食營養不同,氣質也不同,因此要分辨上下尊卑而診治。)
-
治療時,醫者必須熟練手法,判斷陽氣和陰氣的盛衰,不能偏重一方,否則治療不明確。(「卒」是「盡」的意思。陰陽分離,精神就會消失。因此,優秀的診斷者在看到陰氣時,必須觀察陽氣;看到陽氣時,必須觀察陰氣,這樣才能瞭解陰陽盛衰的原理,診斷才能準確。)
-
陰氣極度虛弱時,陽氣就會消失;陽氣極度旺盛時,陰氣就會不足。(「至陰」、「至陽」是天地之道的體現。)
至陰虛者,地氣衰而不升,不升則無以降,故天氣絕。至陽盛者,天氣亢而不降,不降則無以升,故地氣不足。蓋陰陽二氣,互藏其根,更相為用,不可偏廢。此借天地自然之道,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並交者,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此其調攝之妙,惟至人者乃能行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極度虛寒,地氣衰弱無法上升,不能上升就無法下降,所以天氣就會斷絕。如果身體極度陽盛,天氣旺盛無法下降,不能下降就無法上升,所以地氣就會不足。陰陽二氣,它們彼此蘊含著根源,相互作用,不可偏廢。這是借用天地自然法則,來比喻人體陰陽貴在調和。陰陽交合適度,是健康人的生活方式。(交合適度的意思是,陰陽不會失去平衡,保持在和諧狀態。這種調節的精妙之處,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做到。)
)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里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是以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奇恆之勢,乃六十首。
白話文:
陰陽交合時,陽氣先到,陰氣後至。因此,診脈的方法是,先後察覺陰陽的變化。
(在陰陽之道中,陽氣運動,陰氣靜止;陽氣剛強,陰氣柔弱;陽氣主動,陰氣隨動;陽氣施發,陰氣接受;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陽氣在前,陰氣在後;陽氣在上,陰氣在下;陽氣在左,陰氣在右。凡是這些特質的,都屬於陽;相反的,則是陰。表面的屬於陽,裡面的屬於陰;到來的屬於陽,離開的屬於陰;進來的屬於陽,退出的屬於陰;滋生的屬於陽,收藏的屬於陰。陽氣的運行快速,陰氣的運行緩慢。因此,陰陽交合時,必定是陽先至,陰後至。所以,持診者需要觀察陰陽先後,以此來測知其精微之處。)
恆定的脈象,共有六十個。
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奇,異也。恆,常也。六十首,即所謂《九針》六十篇之義,今失其傳矣。診合微之事者,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追陰陽之變者,求陰陽盛衰之變也。章,明也。五中,五臟也。五度,即前十度也。
白話文:
診察細微的病情,追查陰陽盛衰的變化,瞭解五臟的情形,掌握虛實的關鍵,確認病情的程度,懂得這些就能進行診斷。
(奇,指的是特殊。恆,指的是常態。六十首,指的是《九針》中記載的六十個篇章,現在已經失傳了。診斷微細的病情,指的是綜合診斷的方法而掌握它的精微之處。追查陰陽盛衰的變化,指的是探求陰陽盛衰的變動。章,指了解。五中,指五臟。五度,指前面提到的十個程度。)
會此數者,參伍其妙,斯足以言診矣。)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故治不久。(切陰不得陽,診消亡者,言但知有陰陽而不知陰陽互根、互用之義,及陰平陽秘之道者也。湛,明也。偏守其學,終屬不明。
白話文:
掌握這些原則,融會貫通,就能具備診斷病情的基礎知識。因此,如果只把脈陰部而不瞭解陽部,診斷就會出現偏差;如果只把脈陽部而不瞭解陰部,學識就不算深厚。只瞭解陽而不瞭解陰,只瞭解陰而不瞭解陽,只瞭解上部而不瞭解下部,只瞭解過去而不瞭解未來,因此,治療疾病的時間不會長久。(只把脈陰部而不瞭解陽部,診斷就會出現偏差,是因為只知道有陰陽卻不知道陰陽相生相用的道理,以及陰平陽祕的道理。湛,明也。只偏守自己的學識,最終還是不明。
左右、上下、先後,皆陰陽之道也。使不知左右,則不明升降之理;不知上下,則不明清濁之宜;不知先後,則不知緩急之用,安望能治,治而能久哉?)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凡此數者,皆有對待之理,若差之毫釐,則謬以千里。
白話文:
辨別左右、上下、先後,是陰陽運行的法則。如果不懂得左右,就不能明白升降的道理;不懂得上下,就不能把握清濁的適宜;不懂得先後,就不能掌握緩急的運用。這樣如何能治理疾病,即使能治也難以持久?
懂得醜態和美態、懂得有病和無病、懂得高尚和卑賤、懂得坐和起、懂得進和退,並有規律地運用這些知識,才能完備診斷之道,萬世不變。
所有這些道理,都是有對應關係的。如果稍有偏差,就會差之千里。
故凡病之善惡,形之動靜,皆所當辨。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診道斯備,故可萬世無殆矣。紀,條理也。殆,危也。)起所有餘,知所不足。(起,興起也。言將治其有餘,當察其不足。蓋邪氣多有餘,正氣多不足。若只知有餘而忘其不足,則取敗之道也。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
白話文:
因此,對於所有疾病的吉凶與好壞,以及身體表現出來的動態和靜態,我們都應該仔細辨別。能夠理解這個道理,並且有條理地運用它,醫術就能夠完備,這樣就可以萬世無憂了。(「紀」指條理,「殆」指危險。)從有剩餘的地方入手,瞭解不足之處。(「起」指興起,意思是將要治療有剩餘的,應當審察它的不足之處。因為邪氣大多有剩餘,而正氣大多不足。如果只知道有剩餘而忘記了不足,那麼肯定是會失敗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事從根本上就要慎重。)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能度形情之高下,則脈事因之可格致而知也。)是以形弱氣虛死;(中外俱敗也。)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外貌無恙,臟氣已壞也。)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臟氣未傷者形衰無害,蓋以根本為主也,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而形肉既脫,脾元絕矣,故脈氣雖調亦所不治。與此互求,其義更明。
白話文:
從外形觀察病人的高低貴賤,然後根據脈象來格致推求。
如果外形虛弱,氣血不足,就會死亡(因為內外都衰敗了)。
如果外形氣血充盈,但脈氣不足,也會死亡(雖然外貌看起來沒問題,但內臟氣血已經衰敗)。
如果脈氣充盈,但外形氣血不足,還能活命(內臟氣血沒有受損,外形衰弱無礙,因為以根本為重;如果肌肉已經脫落九候脈象雖然正常還是會死亡,因為脫落和不足的性質不同,肌肉既已脫落,脾臟元氣已經斷絕,所以脈氣雖調也無法治癒。
相互參照,道理更加明瞭。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大法也。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於外,心必隨之,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轉神明。(行,德行也。醫以活人為心,其於出入之時,念念皆真,無一不敬,則德能動天,誠能格心,故可以轉運周旋而無往弗神矣。行,去聲。
白話文:
因此,看診要有大氣魄,坐臥要有規矩。(大氣魄是指重要的法規。坐臥有規矩,則舉止不隨便,先端正身體,身體端正於外,心一定會跟著端正,所以看診的大氣魄必定先從這裡開始。)進出要有德行,以轉動神明。(德行是指道德品行。醫生以救人為心,在進出問診時,每一念頭都真實不虛,無一不恭敬,如此德行就能感動上天,誠意就能感應人心,所以可以轉動運籌帷幄,而無所不到達的靈妙境界。行讀去聲。)
)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色、聲、音,下觀之以察其形、體、逆、順。)司八正邪,別五中部。(司,候也。別,審也。候八節、八風之正邪以察其表,審五臟、五形之部位以察其里。)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
白話文:
(必須心靈清淨專一,才能精神(神明)顯現,然後往上觀察以察看病人的精神、面色、聲音,往下觀察以察看病人的形體、體態、病勢的發展。)根據八節和八風的病邪來判斷病症的表證,根據五臟和五形的部位來判斷病症的裡證。依序按診脈搏的動靜,分辨尺脈的滑、澀、寒、溫等脈象。
(按脈動靜,可別陰陽,滑澀寒溫,可知虛實。凡脈滑則尺之皮膚亦滑,脈澀則尺之皮膚亦澀,脈寒則尺之皮膚亦寒,脈溫則尺之皮膚亦溫,故循尺即可以知之。循,揣摩也。)視其大小,合之病能。(大小,二便也。二便為約束之門戶,門戶不要則倉廩不藏,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故視其大小以合病能。
白話文:
通過按脈搏的動靜,可以分辨陰陽,滑澀寒溫,從而判斷虛實。脈搏滑動的,尺部的皮膚也滑動;脈搏澀滯的,尺部的皮膚也澀滯;脈搏寒涼的,尺部的皮膚也寒涼;脈搏溫和的,尺部的皮膚也溫和。因此,通過按尺部就可以知道這些脈象。按脈,指觸摸和揣摩。
查看大小便的量和性狀,與患者的病情相結合,可以幫助診斷。大小便,就是二便。二便是約束身體機能的門戶,如果門戶不固,那麼食物就不能貯藏,能守住門戶則生,失守則死。因此,查看二便的量和性狀,可以判斷患者的病情。
能,情狀之謂。)逆從以得,復知病名。(反者為逆,順者為從。必得逆從,必知病名,庶有定見而無差謬。)診可十全,不失人情。(診如上法,庶可十全,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視息視意,不失調理。(視息者,察呼吸以觀其氣,視意者,察形色以觀其情,故能不失調理。
白話文:
「能」是指身體的狀態。「逆從」是指採取與病情相反或順應的治療方法。「得」是指治病成功。「復知病名」是指進一步瞭解病情。診斷必須逆從分明,才能確定病情,避免錯誤。診斷方法應全面,符合人情道理。觀察呼吸和神色,才能掌握治療原則。
)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不知此道則亡言妄期,未有不殆者矣。)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物在天中,天包物外,天地萬物,本同一氣。凡天地之變,即陰陽之應,故春之暖為夏暑之漸也,秋之忿為冬怒之漸也。
白話文:
春天萬物生長、夏天枝葉繁茂、秋天收穫果實、冬天沉寂藏匿,這是陰陽四種變化的運作,而人體的脈象也會隨著季節變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即陰陽四變之動,而脈亦隨之以上下也。)以春應中規,(規者,所以為圓之器。春氣發生,圓活而動,故應中規,而人脈應之,所以圓活也。)夏應中矩,(矩者,所以為方之器。夏氣茂盛,盛極而止,故應中矩,而人脈應之,所以洪大方正也。)秋應中衡,(衡,平也。
春天應對圓規,因為春氣蓬勃,運行流暢,如同圓規描繪出圓形,而人的脈象也會圓滑舒暢。
夏天應對矩尺,因為夏氣旺盛,達到極盛後就會停止,如同矩尺劃出方正形狀,而人的脈象也會洪大端正。
秋天應對秤桿,因為秋天平穩,秤桿可以保持平衡,而人的脈象也會平穩而緩。
白話文:
春夏秋冬,脈象與器具
春天應對圓規,因為春氣生發蓬勃,運行流暢,如同圓規描繪出圓形,而人的脈象也會圓滑舒暢。
夏天應對矩尺,因為夏氣旺盛,達到極盛後就會停止,如同矩尺劃出方正形狀,而人的脈象也會洪大端正。
秋天應對秤桿,因為秋天平穩,秤桿可以保持平衡,而人的脈象也會平穩而緩。
秋氣萬寶俱成平於地面,故應中衡,而人脈應之,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冬應中權。(權,秤錘也。冬氣閉藏,故應中權,而人脈應之,所以沉石而伏於內也。凡茲規矩權衡者,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白話文:
秋季萬物成熟,平攤在地面,所以人體應處在中衡,而人體脈搏也應之,所以浮現於外。
冬季應處在中權,(權:秤錘,冬季氣候封閉,所以人體應處在下沉的權重狀態,而人體脈搏也應之,所以沉藏於內。
凡是這類規矩權衡,都是闡明陰陽升降的道理,以符合四時脈氣的變化現象。
因此,冬至後四十五日,陽氣微微上升,陰氣微微下降;夏至後四十五日,陰氣微微上升,陽氣微微下降。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冬至一陽生,故冬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春,陽氣以漸而微上,陽微上則陰微下矣。夏至一陰生,故夏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秋,陰氣以漸而微上,陰微上則陽微下矣。此所謂陰陽有時也。與脈為期者,脈隨時而變遷也。
白話文:
陰陽消長有規律,和脈搏的變化相呼應。當陰陽出現失衡,就像脈搏的節律被打亂了一樣。脈搏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可以通過觀察脈搏來預知死亡。
冬至後四十五天到立春,陽氣逐漸上升,陰氣則逐漸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到立秋,陰氣逐漸上升,陽氣則逐漸下降。這就是所謂的陰陽有規律。
脈搏的變化也和陰陽消長相呼應,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
期而相失者,謂春規、夏矩、秋衡、冬權不合於度也。如脈所分者,謂五臟之脈各有所屬也。分之有期者,謂衰王各有其時也。知此者,則必知死生之時矣。)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脈之微妙,亦惟陰陽五行為之經紀,而陰陽五行之生各有其度:如陽生於冬至,陰生於夏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金生於巳,水土生於申,此四時生王各有其宜也。紀,綱紀也。
白話文:
如果(四季)按時相差,就是指春天的規矩、夏天的矩尺、秋天的秤桿、冬天的權重與標準不合。就像脈象的分類,五臟的脈絡各有所屬。分類有規律,就是指衰弱和旺盛各有其時。知道這些,就能知道生死時機。
脈象微妙,不得不小心察覺。察覺它有法則,從陰陽開始。開始有規律,從五行生起。生長有分寸,四時為宜。(脈象的微妙,全靠陰陽五行來經紀,而陰陽五行之生各有分寸:比如陽氣生於冬至,陰氣生於夏至,木生於亥月,火生於寅月,金生於巳月,水土生於申月,這些四時的生長旺衰各有其適宜。紀,指綱紀和法則。)
經,經常也。即大綱、小紀之義。)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天地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補瀉不失其宜,則與天地之道如一矣。)得一之精,以知死生。(一之精者,天人一理之精微也。天地之道,陽主乎動,陰主乎靜,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則知人之所以死生矣。)所以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白話文:
經:經常,既有綱領又有條例的意思。
補益和瀉除不要失當,要像天地一樣。(天地之道,是減少多餘的並補充不足的。補益和瀉除適宜的話,那便與天地之道一致了。)
領悟「一」的精髓,就能理解生與死。(「一」的精髓,就是天地萬物遵循的精微道理。天地之道,陽氣主宰運動,陰氣主宰靜止,陽氣到來則生,陽氣離開則死,明白了天道永不停息的道理,就能明白人為什麼會生與死。)
所以聲音能與五音相合,顏色能與五行相合,脈搏能與陰陽相合。
(聲合宮商角徵羽,色合金木水火土,脈合四時陰陽,雖三者若乎有分,而理則一也。)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凡持脈之道,一念精誠,最嫌擾亂。虛心靜志,纖微無間,診道全矣。保,不失也。)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脈得春氣,雖浮動而未全出,故如魚之遊在波也。
白話文:
聲音可以歸納為宮、商、角、徵、羽五種音階,顏色可以分類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脈象可以對應四季的陰陽變化。這三者看似不同,但其原理是一致的。
把脈應遵循一定的方法,以保持心神寧靜為要。(要把脈,必須心念專注,最忌浮躁。心平氣和,就能細微入裡地體察到脈象的變化,才能全面掌握診斷的方法。保,指保持心神不亂。)
春天的脈象浮起,就像魚在波浪中游動。(脈象受到春氣的影響,雖然浮動,但尚未完全浮出,就像魚在波浪中游動一樣。)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脈得夏氣,則洪盛於外,故泛泛乎如萬物之有餘也。)秋日下膚,蟄蟲將去。(脈得秋氣,則洪盛漸斂,故如欲蟄之蟲將去也。)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脈得冬氣,沉伏在骨,故如蟄蟲之周密,君子之於斯時,亦當體天地閉藏之道,而居於室也。)故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
白話文:
夏季,陽氣旺盛,遍佈於肌膚,萬物欣欣向榮。
秋季,陽氣收斂,潛藏於肌膚之下,蟲類準備冬眠。
冬季,陽氣沉伏於骨髓深處,蟲類冬眠,君子也應閉門居家,順應自然規律。
因此,善於內察脈象的人能夠順應時令進行記錄,善於觀察外界變化的人能夠把握時機,適時而變。
此六者,持脈之大法。(「內」言臟氣,臟象有位,故可按而紀之;「外」言經氣,經脈有序,故可終而始之。此四時、內外六者之法。)春脈如弦。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弦者,端直以長,狀如弓弦有力也,然耎弱輕虛而滑,則弦中自有和意,肝臟主之。
白話文:
把握脈象的六種基本方法:
-
從「內」部觀察臟氣:由於臟器的功能和位置固定,所以可以按壓脈搏來瞭解其狀況。
-
從「外」部觀察經氣:由於經絡有規律,所以可以從頭到尾依序按壓脈搏,來瞭解經氣的流動。
-
配合四季變化:脈象會隨著四季而變化。
-
綜合內外六法:以上四個方法需要綜合運用。
春天脈象如弦。春天脈象反映肝氣,肝屬東方木,主生發。此時脈象應輕微虛浮而滑順,筆直而持久,就像琴絃一樣。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則表示有病。
(「弦」脈:筆直而持久,狀如拉緊的弓弦,但稍稍帶有輕微虛浮感,反映肝臟功能正常。)
)何如而反?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其氣來實而強,弦之過也;其氣來不實而微,弦之不及也。皆謂弦脈之反。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蓋外病多有餘,內病多不足也。)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白話文:
為什麼脈象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如果脈象來得有力又強勁,這是過盛,病在體表;如果脈象來得虛弱又微弱,這是過虛,病在體內。(有力又強勁的脈象,是弦脈過盛的表現;虛弱又微弱的脈象,是弦脈過虛的表現。這些都是指弦脈的異常情況。過盛的病症多在體外,過虛的病症多在體內。因為體表的病症多有餘邪,體內的病症多氣血不足。)過盛的脈象會導致健忘,頭暈目眩,甚至癲癇;過虛的脈象會使人胸痛、背痛,甚至兩脅疼痛、腹脹滿。
(忘,當作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忽忽,恍忽不爽也。冒,悶昧也。巔疾,疾在巔頂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上,貫膈,布脅肋,故其為病如此。胠,音區,腋下脅也。)夏脈鉤。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鉤者,舉指來盛,去勢似衰,蓋脈盛於外,而去則無力,陽之盛也,心臟主之。
白話文:
古文:
忘,當作怒。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忽忽,恍忽不爽也。冒,悶昧也。巔疾,疾在巔頂也。足厥陰之脈,會於巔上,貫膈,布脅肋,故其為病如此。胠,音區,腋下脅也。
遺忘,實際上是由於憤怒。肝氣虛弱時會感到恐懼,肝氣充盈時會發怒。忽忽,指神志恍惚不清醒。冒,指精神抑鬱昏沉。巔疾,指頭頂疾病。足厥陰肝經的經脈相會於頭頂,貫穿橫膈,分佈在肋部,所以此經脈發病時會出現這些症狀。胠,讀音為「區」,指腋下的肋部。
夏脈鉤。
夏脈指的是心臟,南方屬火,是萬物生長繁盛的根源。心氣來盛去衰,故稱之為「鉤」。與此相反的脈象則為病態。(「鉤」指測脈時,來脈勢盛而去脈勢衰,這是因為陽氣在脈外充盛,而脈退之後力量不足,是心臟陽盛的表現。
)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其氣來盛去亦盛,鉤之過也;其來不盛去反盛,鉤之不及也,皆為鉤脈之反。去反盛者,非強盛之謂。凡脈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謂之去。
白話文:
針灸中如何引起反效果?針刺時氣勢強勁,拔針時也一樣強勁,說明針刺過度,病在體表;針刺時氣勢不強,拔針後反而強勁,說明針刺不足,病在體內。(針刺時氣勢強勁,拔針時也一樣強勁,說明針刺過度;針刺時氣勢不強,拔針後反而強勁,說明針刺不足,這都是針脈的反現象。拔針後氣勢強勁,並非指脈象強盛。一般而言,脈氣從骨肉的分界處向皮膚表層運動稱為「來」;從皮膚表層向骨肉的分界處運動稱為「去」.
來不盛去反盛者,言來則不足,去則有餘,即消多長少之意。故扁鵲於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微為不及,病在內。辭雖異而意則同也。)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白話文:
來不旺而走旺的,就是說來的時候不夠,走的時候有餘,也就是消的多,長的少的意思。所以扁鵲在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腎的時候,都以實體強健為過度,病在外面;虛弱微小為不足,病在內面。雖然說法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過度的話會讓人身體發熱、皮膚痛,叫做浸淫;不足的話會讓人心煩,上面表現為咳嗽吐痰,下面表現為氣虛。
(夏脈太過,則陽有餘而病在外,故令人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體;不及則君火衰而病在內,故上為心氣不足而煩心,虛陽侵肺而咳唾,下為不固而氣泄,以本經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又從心系卻上肺故也。)秋脈如浮。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
白話文:
-
夏季脈象太過,表示陽氣過剩,疾病會表現在體外,所以會讓人感到身體發熱、皮膚疼痛,這些症狀會逐漸擴散到全身。如果脈象不足,表示心臟的陽氣衰弱,疾病會表現在體內,因此會出現心氣不足而心煩、虛陽侵犯肺部而咳唾、下焦固攝無力而氣泄的症狀,這是因為心經脈從心中發出,連接心包絡,經過橫膈,與小腸相絡,又從心包絡迴上至肺部。
-
秋季脈象應當像浮脈。秋季脈象對應肺臟,五行屬金,是萬物收穫的季節。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浮者,輕虛之謂。來急去散者,以秋時陽氣尚在皮毛也。肺臟主之。)何如而反?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凡浮而太過,浮而不及,皆浮之反,而病之在外在內,義與前同。
白話文:
所以它的氣浮現時表現為輕飄虛浮,出現快、消失也快,因此稱為浮。相反的情況就是疾病。(浮:指輕飄虛浮。出現快、消失也快:是因為秋季時陽氣還在皮毛上。肺臟主導這個過程。)怎麼會相反?如果氣浮現於皮膚表面而中心部位堅實,兩側虛弱,則說明是過於偏盛,病症在外;如果氣浮現於皮膚表面而微弱,則說明是偏弱,病症在內。(中心部位堅實:浮脈且中心部位堅實。所有浮脈中,過於偏盛的和偏弱的都是浮脈相反的情況,而它們在外或在內的性質與前面所說的相同。)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肺脈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其臟附背,故太過則逆氣為壅而背痛見於外。慍慍,悲鬱貌。其不及則喘咳短氣;氣不歸原,所以上氣;陰虛內損,所以見血。下聞病音,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
白話文:
肺气过盛会导致逆气上涌,背部疼痛,闷闷不乐;肺气不足则容易喘息,呼吸短促,咳嗽,甚至吐血,还会听到胸腔内部的病变声音。
)冬脈如營。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營者,營壘之謂,如士卒之團聚不散,亦沉石之義也,腎臟主之。)何如而反?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來如彈石者,其志至強,營之太過也;其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
白話文:
冬天的脈象就像「營」。所謂冬脈,是指腎臟的脈象。北方五行屬水,是萬物收斂收藏之處。因此,腎脈的氣血運行沉穩有勁,故稱之為「營」。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則表示有病。
(「營」字來源於「營壘」,指軍隊屯駐的地方,士兵們團結一心,不輕易分散。腎臟主管「營」,因此「營」也指沉穩有力的脈象。)
脈象相反的情況有哪些?
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如彈射出的石子,表示營氣過盛,疾病在外。
如果脈象微弱而快速,如數豆子一般,表示營氣不足,疾病在內。
(脈象強勁有力,表示營氣過盛,就像強盛的軍隊一樣;脈象微弱而快速,表示營氣不足,就像動輒倉皇的軍隊。)
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然愈虛則愈數,原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云「如數」,則辨析之意深矣。此而一差,禍如反掌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冬脈太過,陰邪勝也。
白話文:
脈象數本來屬於熱症,但陰虛虧損的脈象也必緊數,然而越虛弱就越數,這跟陽盛實熱的數脈不同,所以說「如數」,就能精準辨別病情。若判斷錯誤,後果不堪設想。脈象太過,病症表淺;太不及,病症深藏。脈象過於太過,容易感到疲乏,背部疼痛,呼吸短促,不想說話;脈象太不及,則心神不寧,好像餓了一樣,口乾舌燥,背部疼痛,下腹部脹滿,小便異常。冬天脈象過於太過,表示陰邪盛行。
陰邪勝則腎氣傷,真陽虛,故令人四體懈怠,舉動不精,是謂解㑊。脊痛者,腎脈之所至也。腎藏精,精傷則無氣,故少氣不欲言,皆病之在外也。其不及則真陰虛,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飢也。季脅下空軟之處曰䏚中,腎之旁也。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故為脊痛、腹滿、小便變等病。
白話文:
如果體內陰邪過盛,就會損傷腎氣,使真陽虛弱。因此,會導致人感到四肢倦怠,動作遲鈍。這就是所謂的「解㑊」。脊椎疼痛,是因為腎經通過脊椎。腎臟儲藏精氣,精氣受傷就會導致氣虛。所以,說話沒力氣,不愛說話,這些都是病症的外在表現。如果真陰不足,那麼心腎就不能相交,導致人心懸浮,膽怯,就像飢餓的感覺一樣。在季肋下,靠近腎臟旁的空虛柔軟的地方叫作「䏚中」。腎經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並連通膀胱,所以會引起脊椎疼痛、腹脹、小便異常等疾病。
變者,謂或黃,或赤,或為遺淋,或為癃閉之類,由腎水不足而然,是皆病之在中也。㑊,音跡。)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脾屬土,土為萬物之本,故運行水穀,化津液,以灌溉於肝、心、肺、腎之四臟者也。土無定位,分王四季,故稱為孤臟。)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白話文:
變證,是指尿液顏色異常,如變黃或變紅,或者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暢等情況,這些都是由於腎水不足所致,屬於內部疾病。
脾臟屬土,是一個獨立的臟器,負責灌溉周圍的臟腑。(脾臟屬土,土是萬物的根本,所以脾臟可以運化水穀,化生津液,以灌溉肝、心、肺、腎等四臟。土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分主四季,所以稱脾臟為孤臟。)
健康的人脾臟運作良好,不易看出異常;只有脾臟出現問題時,才會表現出異常症狀。
(脾無病則灌溉周而四臟安,不知脾力之何有,故善者不可得見;脾病則四臟亦隨而病,故惡候見矣。)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如水之流者,滑而動也。如鳥之喙者,銳而短也。太過病在外,不及病在中。喙,音誨,咮也。
白話文:
脾臟健康時,中醫認為水分和營養可以輸送至全身各處,使得其他四臟也能正常運作。但是,一般人很難看到脾臟強健的表現。
然而,一旦脾臟出問題,其他四臟也會受到波及並出現病症,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不健康的徵兆。
這些徵兆猶如水流一般,連續不斷地出現,表示脾臟的功能過於旺盛,病症表現於外部;而徵兆像鳥喙一般,短促而尖銳,則表示脾臟的功能不足,病症表現於內部。(「水流」形容滑動且持續,「鳥喙」形容銳利且短小。過於旺盛的病症表現於外部,功能不足的病症表現於內部。「喙」,讀音同「誨」,意為「啄」)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脾土太過病在外,故令人四肢不舉,以脾主四肢而濕勝之也。不及病在中,故令人九竅不通,以脾氣弱則四臟皆弱而氣不行也。重強,不柔和貌,沉重拘強也。其來如水之流,滔滔洪盛者,其太過也。濺濺不返者,其將竭也。
白話文:
脾臟太旺盛,會導致四肢無法抬高。脾臟太衰弱,則九竅會阻塞。這種情況稱為「重強」,意指沉重僵硬。
脾臟太強的情況,表現得像洪水氾濫一樣,氣勢洶洶。脾臟太弱的情況,則表現得像水流細小而無法回返,瀕臨枯竭。
均謂之流,一盛一危,迥然有異。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以在外之標言之,若脾虛不能勝濕者,則不可言太過矣。濺,音箋,淺而疾也。)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
白話文:
所有的氣都叫做「流」,盛衰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氣太盛,會讓人四肢無法動彈;但如果從外在的現象來看,像是脾氣虛弱無法剋制濕氣的人,就無法說是氣太盛了。
「濺」這個字的發音同「箋」,意思是指淺而快的流動。平常人正常的氣息都來源於胃,胃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胃氣,就會逆亂而死。
(因為土取得了天地中和之氣,才能滋養萬物,支配四季。而人體的胃與土相應;所有健康的人一般都從穀物中攝取氣息,穀物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可以得到氣息的滋養,所以胃是五臟六腑的根本。)
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徐而和,無太過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也。)春胃微弦曰平,(春令木王,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充和也,故曰平。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分四季所屬者,明時令之脈,不得不然也。
白話文:
胃氣是維持健康人正常機能的氣,它是不可或缺的,一旦失去它就會產生逆亂,逆亂就會導致死亡。胃氣在脈象上表現為和緩平穩,不過度也不不足,有一種從容不迫、和緩舒暢的狀態。
- 春天:脈象稍微緊繃,稱之為平;(春天屬木,脈象應當緊繃,但只宜微微緊繃而不應過度,這符合春天胃氣的充盛與和緩,所以稱為平。春應弦脈、夏應鉤脈、秋應毛脈、冬應石脈,分別對應不同的季節,這樣才能明確不同時節的脈象。)
然脈之迭見,有隨時者,有不隨時者。故或春而見鉤,便是夏脈;春而見毛,便是秋脈;春而見石,便是冬脈。因變知病,圓活在人,故有二十五變之妙。若謂春必弦,夏必鉤,則殊失胃氣之精義矣。)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者,過於弦也;胃少者,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故為肝病。
白話文:
然而脈象的不同出現,有隨時的,也有不隨時的。因此有時春天出現鉤形脈,卻屬於夏季的脈象;春天出現毛樣脈,卻屬於秋季的脈象;春天出現石樣脈,卻屬於冬季的脈象。根據這些變化來判斷疾病,運用時應靈活變通,因此有二十五種微妙的變化。如果認為春天必定是弦脈,夏天必定是鉤脈,那就太不符合胃氣的精義了。)弦脈過於明顯,而胃氣不足,稱為肝病,(弦脈過於明顯,是指過於緊張;胃氣不足,是指胃氣不舒緩。這是因為肝臟邪氣旺盛,胃氣虛弱所致,所以叫做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但有弦急,而無充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已絕,而肝之真臟見也,故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為秋脈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而後病。)毛甚曰今病,(春脈毛甚,則木被金傷,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臟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白話文:
**但弦無胃曰死:**如果脈象緊繃,卻沒有胃氣充盈和暢,表示春天時胃氣已經衰竭,而肝臟的本體質氣已經顯現出來,因此稱之為「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 如果脈象滑動柔順,但有「毛」的脈象,表示這是秋天脈象,屬金,在春天出現,是外邪侵入。因為胃氣仍在,所以到了秋天以後才會發病。
毛甚曰今病: 如果春天脈象的「毛」脈特別明顯,表示木氣被金氣所傷,因此不必等到秋天,現在就已經發病了。
臟真散於肝: 「臟真」是指肝臟的本體質氣,肝臟主藏筋膜之氣。
(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臟真之氣散於肝,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藏,上、去聲,下平聲。)夏胃微鉤曰平,(夏令火王,其脈當鉤,但宜微鉤,而不至太過,是得夏胃之和也,故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鉤多者,過於鉤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勝,胃氣偏衰,故為心病。
白話文:
春天是木元素當令,它的氣息是向上升散的,所以臟腑的真氣會散佈到肝臟,而肝臟所儲藏的是筋膜之氣。(「藏」字,上聲、去聲,下平聲。)
夏天胃氣微鉤,稱為「平」。(夏季火旺,脈象應該呈鉤形,但不能過於彎曲,這樣才能符合夏季胃氣的調和,所以稱之為「平」。)
如果脈象彎曲過多,而胃氣偏弱,則稱為「心病」。(「鉤多」指脈象過於彎曲;「胃少」指胃氣虛弱。這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胃氣過於衰弱所致,故而稱為「心病」。)
)但鉤無胃曰死,(但有鉤盛,而無平和之氣者,是夏時胃氣已絕,而心之真臟見也,故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為冬脈屬水,夏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冬而後病。)石甚曰今病,(夏脈石盛,則無胃氣,火被水傷已深,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白話文:
желу
(夏火用事,其氣炎上,故臟真之氣通於心,而心之所藏,則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耎弱曰平,(長夏屬土,雖主建未之六月,然實兼辰、戌、醜、未四季之月為言也。四季土王之時,脈當耎弱,但宜微有耎弱,而不至太過,是得長夏胃氣之和緩也,故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弱多胃少,則過於弱而胃氣不足,以土王之時而得之,故為脾病。
白話文:
什麼是六腑
(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
六腑主要功能是水谷的運輸和消化,不像臟腑那樣儲藏精氣。
六腑不能藏精
(即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
六腑主要功能是運輸和消化,而不能夠儲存精氣。
)但代無胃曰死。(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脈當隨時而更,然必欲皆兼和耎,方得脾脈之平。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臟也,故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石為冬脈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沉石之脈,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也,故至冬而病。)石甚曰今病,(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白話文:
如果沒有胃氣活動的徵兆,那就是死。("代"指更替。脾主控四季,脈象應隨著季節而變化,但必須同時兼具和緩。如果四季更替時,脈象只出現弦、鉤、毛、石等徵兆,那就是隻有更替而沒有胃氣,反映出臟器的真實狀態,所以說會死亡。)
脈象柔弱中有石脈,說明將患冬病。(石脈為冬天的脈象,屬水。長夏時節,陽氣正盛,如果出現沉石脈,說明火土之氣衰弱而水氣反盛,所以到了冬天就會生病。)
石脈特別明顯,說明現在就已經生病了。(長夏時節石脈特別明顯,說明火土之氣大衰,不必等到冬天,現在就會生病。)
)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長夏濕土用事,其氣濡潤,故臟真之氣濡於脾,而脾之所藏,則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秋令金王,其脈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毛者,脈來浮澀,得羽毛之輕虛也。)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白話文:
- 身體的元氣滋潤於脾臟,脾臟儲藏著筋肉的精氣。(長夏時節濕土當令,空氣濕潤,所以臟腑元氣滋潤於脾臟,而脾臟所儲藏的正是筋肉的精氣。)
- 秋季胃氣微浮,稱為平脈。(秋季金氣當令,脈象應浮起,但以微微浮起為佳,不應過度浮大,這樣才能保持胃氣的調和,故稱平脈。微浮的脈象如同鳥羽般輕盈。)
- 脈象浮大而胃氣不足,說明肺部有病。(脈象浮大而胃氣不足,表示金氣偏盛而缺少調和之氣,故為肺部有病。)
)但毛無胃曰死,(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已絕,而肺之真臟見也,故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為春脈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弦甚曰今病,(秋脈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於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只見毛脈(無胃氣),表示秋天的胃氣已經消散,肺部的真臟顯現出來,所以會死亡。
如果脈象有弦脈,表示春天得的病(弦脈為春脈屬木,秋天出現弦脈,是金氣衰弱,木氣反而旺盛所致),到了春天木氣旺盛的季節就會發病。
如果弦脈特別明顯,表示目前的病症(秋脈弦脈明顯,說明金氣極度衰弱,木氣無所畏懼),不需要等到春天,現在就會發病。
肺部的真臟(指肺實質)位於肺的上方,以運營榮衛之氣和陰陽之氣。
(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臟真之氣高於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冬令水王,脈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石者,脈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石多胃少曰腎病,(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白話文:
(秋季由金主事,其氣息清肅。肺位於上焦,所以臟腑之氣高於肺。肺主氣,在脈中運行的營氣和在脈外運行的衛氣,都是由肺宣發出來的,所以肺能運行營衛陰陽。)冬令胃脈略微沉實稱為平。(冬季水旺,脈象應沉實如石,但只需略微沉實,不應過度,這樣才符合冬季胃氣平和的狀態,所以稱為平。石指脈象來得沉穩有力,就像石頭沉入水中的樣子。)
沉實的脈象多而胃氣少,顯示為腎病。(沉實的脈象多而胃氣少,說明水氣過盛,反制了屬土的脾胃,所以為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已絕,而腎之真臟見也,故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為夏脈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鉤甚曰今病,(冬脈鉤甚,其水氣大衰,而火寡於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白話文:
但是,人體陽氣(石)一旦失去收藏(胃),就代表人將會死亡。(但是,人體陽氣(石)一旦失去收藏(胃),代表冬季的胃氣已經消失殆盡,而腎臟的真氣就會顯現,因此人會死亡。)人體陽氣(石)如果出現彎曲(鉤),代表夏季會出現疾病。(彎曲(鉤)代表夏季的脈象,屬火,如果在冬季出現彎曲(鉤),是因為水氣衰弱,而火氣反而變強所致,因此到了火氣旺盛的夏季就會發病。)彎曲(鉤)的程度如果很深,代表疾病已經出現。(冬季脈象彎曲(鉤)的程度很深,表示水氣已經極度衰弱,而火氣幾乎沒有什麼害怕的,因此不一定要等到夏季,當下就會發病。)人體的真氣會降到腎臟,腎臟儲藏骨骼和骨髓的精氣。
(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臟真之氣下於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土為萬物之母,故四時之脈,皆以胃氣為主。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脈從胃貫膈,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脈之宗,故曰「脈宗氣也」。宗,主也,本也。
白話文:
腎臟是腎上腺所在之處。)但如果膈膜(將身體分為胸腔和腹腔的肌肉層)虛弱(不強壯)。(由於膈膜虛弱,導致下焦十二指腸等臟腑下垂)。
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谷,而出於胃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胃氣之出,必出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凡患症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氣積滯而然。如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者,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
白話文:
人體的宗氣積聚在膻中穴,作用於水和食物,然後從胃中排出。
如果出現快速而頻繁的喘息,那麼疾病發生在胸中。(如果虛熱內動嚴重,出現喘息,或者喘息頻繁急促並伴有呼吸斷絕,這是因為中氣不守所致,所以說「病在中」。)
(宗氣)聚集阻塞,橫在胸中,形成積聚。(胃氣的排出,一定從左乳下方排出。如果出現阻滯,則會結橫成積。因此,患有中症的人,大多在左肋下方,這是由於胃氣積聚所致。例如,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方,這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和左右分佈而言的。)
此實胃氣所主也。)絕不至曰死。(虛里脈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按,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
白話文:
胃氣主導這個現象。絕不會導致死亡。(虛裏脈搏斷絕的人是因為宗氣絕了,所以一定會死亡。)乳房下方震動並隨著衣服起伏,這是宗氣外泄的表現。(前面提到的「應衣」,是指微小的震動,就像衣服飄動一樣,可以檢驗胃氣虛裏的情況。這裡提到的「應衣」,是指大幅度的震動,真的像與衣服一起顫動一樣,這是宗氣不穩固而大量外泄的表現,是中虛的徵兆。虛裏時跳動是最虛弱的病症根本,所以凡是患有陰虛勞損的人,心下多半會跳動,或者感到驚悸慌張,這就是這個證據。人們只知道心臟跳動,卻不知道這是虛裏的緣故。
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凡患此者,當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夫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泄於上。
白話文:
如果輕微活動就會感到不適,表明病情較輕;如果劇烈活動後不適加重,則病情嚴重,可以據此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患有這種病症的人,應該使用純甘壯水的中藥來補充腎精。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傳遞到肺部,五臟六腑都能從肺部得到氣,這是因為胃氣上升形成宗氣。宗氣是腎水的母親,宗氣聚集就會產生腎水,這是因為肺氣下降而產生腎水。現在胃氣傳到肺部,但腎氣虛弱不能攝納,所以宗氣泄漏到上半身。
則腎水竭於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陰病得陰脈,陽病得陽脈謂之從,從者易已。脈病相反者為逆,逆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白話文:
腎水在下面耗盡了。腎氣越虛弱,氣就越沒有歸處,氣不歸位,陰氣就會越虛。氣和水是同類的,應該互相補益,所以凡是想讓氣歸於本位的,只有用補陰來配陽的方法。)脈象順應陰陽,病情容易好轉;脈象違背陰陽,病情難以好轉。(陰虛證遇到陰脈,陽虛證遇到陽脈,叫做順應,順應的容易好轉。脈象與病症相反的叫違背,違背的難以好轉。)脈象符合四時順序的,說明病情無大礙;脈象違背四時或不分臟腑的,說明病情難以好轉。
(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無他虞也。脈反四時及不間臟,皆為難已。不間臟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脈證得此,均名鬼賊,其氣相殘,其病必甚。若間其所勝之臟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臟,如肝不傳脾而傳心,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間者並行,指間臟而言也;甚者獨行,指不間臟而言也。
白話文:
春天脈象弦緊,夏天脈象像鉤子一樣,秋天脈象像絨毛,冬天脈象像磐石,這叫做順應四時。即使有病,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脈象與四時相反,或者不遵循五臟相生相剋的規律,都比較難治。不遵循相生相剋規律的意思是,例如肝木一定會剋制脾土,所以肝病就會傳染到脾臟;脾土一定會剋制腎水,所以脾病就會傳染到腎臟之類,都是傳染給被自己剋制的臟腑,不假借別的臟腑。脈象和症狀有這種情況,都叫做「鬼賊」,它們的氣相互殘害,病情一定很嚴重。
如果間隔剋制的臟腑再傳染給生自己的臟腑,這叫做「間臟」,例如肝不傳染給脾而傳染給心,心不傳染給肺而傳染給脾,它們的氣相互生助,雖然有病,但病情較輕。「間」字是同時進行的意思,指間臟而言;「甚」字是單獨進行的意思,指不間臟而言。
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如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肺勝肝,腎間之;腎勝心,肝間之;肝勝脾,心間之之謂也。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即此「不間臟」之謂也。間,去聲。
白話文:
病情經過「七傳」的會死亡,「間臟」的會生還。「七傳」是指傳給它所剋勝的臟器;「間臟」是指傳給它生出的臟器。例如:
- 心剋勝肺,脾間之(介入化解)。
- 脾剋勝腎,肺間之。
- 肺剋勝肝,腎間之。
- 腎剋勝心,肝間之。
- 肝剋勝脾,心間之。
五臟有病,就會傳給它所剋勝的臟器。如果不治療,病情發展法則為:三月、六月、三日、六日,傳遍五臟,就會死亡。這是順傳所剋勝之臟器的順序,也就是所謂的「不間臟」。「間」,讀去聲。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臟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脈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脈當沉細而反見浮大,是皆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白話文:
脈象與四季有所對應,即使臟腑形體還未完全形成,也應當順應四季變化。春季和夏季,脈象應當浮大,而秋冬應當沉細。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例如春季和夏季脈象瘦小,秋冬脈象浮大,便是「逆四時」的表現。
(「逆四時」是指:雖然真臟的形體尚未顯現,但如果春季和夏季本來應該脈象浮大(因木火當令),卻出現脈象瘦小;秋冬本來應當脈象沉細(因金水當令),卻出現脈象浮大,這些都是「逆四時」的表現。)
此外,風熱病卻脈象平和;腹瀉脫血卻脈象有力;疾病在內部卻脈象虛弱;疾病在外卻脈象澀滯堅硬,這四種情況都難以治療,稱為「反四時」。
(風熱者,陽邪也,脈宜大而反靜;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脈宜虛而反實;病在臟中,脈當有力而反虛;病在肌表,脈當浮滑而反澀堅者,皆為相反難治之證,亦由脈之反四時也。)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
白話文:
(風熱體質的人,是陽氣旺盛,脈象應該強勁而平穩;如果脈象虛弱卻強勁,可能是陰虛所致,傷及血液;如果病在臟腑,脈象應該有力卻虛弱;如果病在肌表,脈象應該浮滑卻粗糙,這些都是反常難治的徵兆,也是因為脈象與四季相反。)人以食物和水為生,所以人如果沒有食物和水就會死亡,脈象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是指脈象只顯示內臟,沒有胃氣。
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本。若脈無胃氣,而真臟之脈獨見者死。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臟,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臟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臟無胃者等耳。)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白話文:
所謂脈搏中摸不到胃氣,是因為肝不緊張,腎不硬。
(人賴以為生的東西是糧食和水,所以胃氣以糧食和水為根本,而五臟又以胃氣為根本。如果脈搏中摸不到胃氣,而只有真正臟腑的脈象存在,那麼人就會死亡。但是,即使只有緊繃、堅硬的脈象,儘管是真正臟腑的脈象,如果肝沒有氣,就不能緊繃,如果腎沒有氣,就不能堅硬,這也是因為五臟得不到胃氣而造成的,和真正臟腑沒有胃氣是一樣的。)
凡是治療疾病,都應該觀察病人的體形、氣色,脈搏的強弱,疾病的輕重緩急,然後再進行治療,以免耽誤時機。
(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者,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自深。)形氣相得,謂之可治;(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色澤以浮,謂之易已;(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已也。)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順四時者,其氣盛,故可治。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外貌、氣色、舌苔,聽取病人的聲音,詢問病史,測量脈象的強弱和病情的輕重,這就是所謂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一旦瞭解病情,就應該立即治療。如果延誤時機,病情必定會加重。
病人的形體和氣色相符,就說明可以治療。(形體強壯,氣色紅潤;形體虛弱,氣色蒼白,這叫做相符。)舌苔滋潤發亮,就說明容易治癒。(「澤」指滋潤,「浮」指明亮。舌苔明亮滋潤,病情必定容易治癒。)脈象符合四時變化,就說明可以治療。(脈象順應四時節令變化,氣血旺盛,所以可以治療。)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穀氣來也徐而和,故脈弱以滑者,是得胃氣,命曰易治也。)形氣相失,謂之難治;(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為相失。此下四節,皆言難治也。)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夭,晦惡也。不澤,枯焦也。)脈實以堅,謂之益甚;(邪氣來也緊而疾,故實以堅者,病必益甚。
白話文:
-
脈弱而滑,說明有胃氣存在,叫做容易治療,在適當時機治療即可。(胃氣的到來會緩慢而平和,所以脈弱而滑的人,是因為得到了胃氣,因此稱為容易治療。)
-
形氣相失,稱之為難治;(身體健壯而氣虛,或氣盛而身體虛弱,都屬於相失。以下四節,都說明難治的情況。)
-
面色晦暗無光澤,稱之為難以痊癒;(「夭」指晦暗難看,「不澤」指枯槁無光澤。)
-
脈搏堅實有力,稱之為病情加重;(邪氣侵襲會迅速而急迫,所以脈搏實而堅的人,病情必定會加重。)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脈逆四時,賊克也。)必察四難而明告之。(形氣色脈,如上四節之難治者,謂之「四難」。必察其詳而明告之,庶無後怨。)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春得肺脈,金剋木也;夏得腎脈,水剋火也;秋得心脈,火剋金也;冬得脾脈,土剋水也。加之懸絕沉澀,則陰陽偏絕,無復充和之胃氣矣。
白話文:
脈象違反四時節氣,這是外邪侵襲脈絡所致。
必須仔細觀察四種難治的症狀,並明確告知患者他們的形氣色脈。上述四節中所提到的難治之症,稱為「四難」。必須仔細觀察其詳狀,並明明白白地告訴患者,這樣才能避免日後產生怨恨。
所謂逆四時,是指春天出現肺脈(金克木),夏天出現肝脈(水克火),秋天出現心脈(火克金),冬天出現肝脈(土克水)。這些脈象往往細弱無力,而且沉而渋,稱為逆四時。這種情況下,陰陽偏絕,正氣無法運化。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白話文:
在臟器尚未形成時,春天夏天脈搏沉而澀,秋冬脈搏浮而大,稱之為「逆四時」。發燒時脈搏靜止,泄瀉時脈搏大,失血時脈搏有力,如果疾病在身體內部脈搏堅硬,疾病在外表脈搏不堅硬,這些情況都很難治療。
病在中脈虛,言內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病在中脈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病在外脈澀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澀堅,以澀堅為沉陰也;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脈,故曰難治。反復推詳以申明之,與前節詞若相反,而理則同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徵兆顯示中脈虛弱,這表示體內實證的脈象不應該虛弱。相反地,如果中脈實堅,則表示體內虛證的脈象不應該實堅。如果疾病的徵兆顯示外脈澀滯堅硬,這表示外邪過盛的脈象不應該澀滯堅硬,因為澀滯堅硬代表沉陰。如果外脈不實堅,這表示外邪正在蔓延,脈象不應該無力,因為不實堅代表無陽。以上四種情況,都是正氣不勝邪氣的脈象,因此被稱為難以治療。反覆推敲這些論點以闡明其意義,雖然與前一段的說法看似相反,但其原理是一致的。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琅玕,玉而有光者。脈來中手如連珠,如琅玕者,言其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是為心之平脈。前分四時,已悉五臟平、病、死脈,此則詳言其形也。琅玕,音良干。)夏以胃氣為本,(鉤而和也。)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
白話文:
如果心臟脈搏規律,連續如串起的珠子,又好像滑過光滑的玉珠,這就是心脈正常的狀態(「琅玕」指玉器,具有光澤。脈搏摸起來像串起的珠子,又像滑過琅玕,說明脈搏充盈通暢,略微彎曲,這是心脈正常的脈象。前面已經分述了四季中五臟的正常、病態和死證脈象,這裡詳細描述了心脈正常的脈象形狀。「琅玕」讀作「良幹」)。夏季以胃氣為中心(脈象彎曲而調和)。如果心臟脈搏急速連續,其中略微彎曲,這就是心臟生病的脈象(「喘喘連屬」指脈搏急促連續)。
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故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操,持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而全失充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故曰「心死」。)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白話文:
**微曲:**指鉤子多而胃袋少,所以稱為「心病」。
死心脈來脈象: 前段彎曲,然後逐漸變直,就像拿著帶鉤的帶子。這種脈象稱為「心死」。(拿,即拿著。前段彎曲,是指輕輕按壓時脈象較硬且不柔軟;逐漸變直,是指用力按壓時脈象很實且不動。就像拿著革帶的鉤子,卻失去了均勻調和的氣,只有鉤子而沒有胃袋,所以稱為「心死」。)
平肺脈來脈象: 緩慢而無力,就像榆樹果實掉落。這種脈象稱為「肺平」。
(厭厭聶聶,眾苗秀齊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是為肺之平脈。聶,鳥結切。)秋以胃氣為本,(毛而和也。)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不上不下,往來澀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亦毛多胃少之義,故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白話文:
-
鬱鬱蔥蔥,眾多花卉齊放。
-
如同落下的榆莢,輕盈飄逸。這就是細毛的意思。屬於肺部正常脈象。聶,音同「捏」。
-
秋天以胃氣為根本。如果肺脈來了,不上不下,就像撫摸雞毛一樣,稱為肺病。
-
死肺脈來了,像東西漂浮,或像風吹毛髮,稱為肺死。
(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亦但毛無胃之義,故曰「肺死」。)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柔耎,即和緩弦長之義,是為肝之平脈。)春以胃氣為本,(弦而和也。)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
白話文:
(像東西浮在水上,空虛沒有根基一樣。就像風吹羽毛,散亂無章一樣。羽毛也沒有胃臟,所以說「肺死」。)如果肝臟脈搏平穩,脈象微弱且飄忽不定,就像提著長竿子的末端,叫做「肝平」。(飄忽不定,猶如遙遠的樣子。提,就是高舉。高高舉起長竿子,末梢必然柔軟飄動,也就是和緩而延長的脈象,這是肝臟平穩的脈象。)春季以胃氣為基礎,(脈象柔和而細長。)如果肝臟脈搏異常,脈象飽滿而滑利,就像沿著長竿子移動,叫做「肝病」;(飽滿而滑利,是細長的極端情況。
如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勁,強急也。如新張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無胃之義,故曰「肝死」。)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勻淨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像長竿,沒有末梢的輕柔和緩,這也表示弦多胃少,所以稱為「肝病」。
如果脈象來得急促有力,就像新張開的弓弦,這就是「肝死」(勁:強硬有力。新張弓弦:弦非常緊)。但弦脈沒有胃脈,所以稱為「肝死」。
如果脈象來得平和、柔順,脈象之間有明顯的分佈,就像雞踩在地上的樣子,這就是「脾平」(和柔:從容不迫。相離:均勻清晰。雞踐地:從容輕緩)。
此即充和之氣,亦微耎弱之義,是謂脾之平脈。)長夏以胃氣為本,(耎而和也。)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實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前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白話文:
所謂充和之氣,也就是微弱的意義,因此稱作脾的平脈。長夏時節以胃氣為根本,(微弱而平衡。)如果脾脈呈現,又實又數,就像雞舉起腳一樣,這就是脾病。(實而數,強勁不和。就像雞舉起腳一樣,輕快不緩慢。前面提到虛弱多於胃,這裡提到實而數,都是失去中和之氣,所以說「脾病」。)死脾脈出現時,尖銳堅硬如鳥喙、鳥距,就像屋頂漏水、水流一樣,這就是脾臟已死。
(鳥喙、鳥距,言堅銳不柔也。屋漏,點滴無倫也。水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脈見,亦但代無胃之義,故曰「脾死」。距,權輿切,雞足鉤距也。)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脈沉石,故按之而堅。若過於石,則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是為腎之平脈。
白話文:
(鳥喙(喙:鳥的嘴巴)、鳥距(距:雞的腳爪),指堅硬銳利,不柔軟。屋漏,雨點滴落,沒有規律。水流,水流走後不會再回來。這些都是脾氣衰竭,出現異常脈象的表現,也是指沒有胃氣的緣故,所以說「脾死」。距,讀音為「權輿」,指的是雞爪的彎鉤。)
腎脈的平脈來的時候,會喘喘累累,像鳥喙一樣,按壓上去很硬,這就是腎脈的平脈。(冬季的脈象就像沉入石頭中,所以按壓上去會很硬。如果超過了石頭的硬度,那就表示脈象沉伏,沒有生氣了。所以,腎平脈一定是喘喘累累,像鳥喙一樣,在陰中藏著陽氣,呈現出微微的硬度,這纔是腎脈的平脈。)
)冬以胃氣為本,(石而和也。)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脈如引葛,堅搏牽連也。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亦石多胃少之義,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如彈石,其堅必甚。即但石無胃之義,故曰「腎死」。
白話文:
冬天以胃氣為主。(石頭堅硬而調和。)腎脈來的脈象,好像牽引葛藤,按壓時更加堅硬,稱為腎病。(脈象如牽引葛藤般堅硬搏動,表示石氣太過不調和。同時,也表示胃氣不足,石氣過多,所以稱為「腎病」。)死腎脈象,脈搏發動如搶奪繩索,堅硬如彈射石頭,稱為腎死。(脈搏如搶奪繩索般有力,表示石氣很強。堅硬如彈射石頭,表示石氣很硬。由於只有石氣,沒有胃氣,因此稱為「腎死」。)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於穀雨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疏短為陰而進退未定也。)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白話文:
太陽脈的脈象:洪大而長。(這句話說的是人體的脈氣,一定會隨著天地陰陽的變化而發生收縮和舒展。太陽之氣在穀雨後60天達到極盛,這時候陽氣太旺,所以脈象洪大而長。)
少陽脈的脈象:忽快忽慢,忽短忽長。(少陽之氣在冬至後60天達到極盛,這時候陽氣還很微弱,陰氣還沒有退去,所以脈象忽快忽慢是陽氣,忽短忽長是陰氣,進退不定。)
陽明脈的脈象:浮大而短。
(陽明之氣王於雨水後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脈浮大而仍兼短也。此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因《難經》有「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則固已補其缺略矣。)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此言臟氣不和而有一臟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證不同,針治亦異也。太陽者,膀胱經也。
白話文:
陽明經氣在雨水節氣後60天達到極盛,此時陽氣開始旺盛,陰氣逐漸減弱。因此,脈象浮大並略帶短促。
以上只提到三陽經,而未涉及三陰經,是因為《難經》中已經補充說明:「太陰經氣達到頂峯,脈象緊大而長;少陰經氣達到頂峯,脈象緊細而微弱;厥陰經氣達到頂峯,脈象沉短而敦厚。」
太陽經臟腑獨立亢盛,就會出現氣喘、虛氣逆行的症狀,這是陰氣不足、陽氣有餘造成的。治療時應針對表裡同時瀉下,取下俞穴治療。
(注:這段話提到,如果臟腑氣血失和,導致某一臟腑過度亢盛,就會出現氣血獨至的症狀。不同的臟腑會出現不同的證狀,針灸治療方法也不同。太陽經指膀胱經。)
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為虛氣衝逆於上。蓋膀胱與腎為表裡,皆水臟也。以水臟而陽氣獨至,則陽有餘、陰不足矣,當於二經取其下俞。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谿。腎陰不足而亦瀉之,以陽邪俱盛也,故必表裡兼瀉,而後可遏其勢。)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
白話文:
當太陽經的陽氣過強時,會導致厥逆(氣逆上衝),氣喘,虛弱的陽氣衝擊到上面。因為膀胱經和腎經是表裡關係,都是水屬性臟腑。水屬性臟腑而陽氣過強,則陽氣過剩,陰氣不足。這時應該從這兩個經絡的下俞穴位取穴治療。膀胱經的下俞穴位是束骨穴,腎經的下俞穴位是太谿穴。雖然腎陰不足,但也要瀉,因為陽邪過盛,所以必須表裡兼瀉,才能遏制其勢。
當陽明經的臟腑陽氣過強時,是陽氣過度集中,這時應該瀉陽補陰,取下俞穴治療。(陽明經指的是足陽明胃經。)
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而行氣於三陽,若其獨至,則陽氣因邪而重並於本臟,故當瀉胃之陽,補脾之陰而取之下俞也。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
白話文:
陽明經是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處,運行三陽經的氣血。如果陽明經氣血獨盛,就會導致陽氣因邪氣而過度集中在主臟胃部,因此需要瀉掉胃部的陽氣,補益脾臟的陰氣,並取其下俞穴(陽明經的下俞穴叫陷谷)。
陽明經的下俞穴叫陷谷,太陰經的下俞穴叫太白。
少陽經的臟氣獨盛,會表現為厥氣,也就是血管收縮、氣血運行不暢。這種情況下,需要取少陽經的下俞穴(少陽經為足少陽膽經,膽經病症會影響肝臟,其氣血容易逆行,因此少陽經獨盛時會出現厥氣)。
然厥氣必始於足下,故於蹺前察之。蹺,陽蹺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脈。陽蹺之前,乃少陽之經,少陽氣盛則蹺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卒、猝同。蹺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臟之太過。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矣。
白話文:
病氣一定從足底開始,所以可以從蹺前檢查。蹺,就是陽蹺脈,屬於足太陽經的申脈。陽蹺脈之前,就是少陽經。少陽氣盛,則蹺前脈會突然變大,所以應該取少陽經的下俞穴,名叫臨泣。突然,同於猝發。蹺有五種讀音,蹺、皎、喬、腳,另外還有極虐切。)少陽經獨自到達,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這裡解釋「獨至」是指一臟的陽氣太過。舉例來說少陽,那麼太陽、陽明獨至,就是三陽、二陽的陽氣太過,由此可知。
一陽,少陽也。)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搏,堅強之謂,即所謂伏鼓也。太陰脾脈,本貴和緩,今見鼓搏,類乎真臟。若真臟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今太陰臟搏,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臟之脈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是為三陰之太過也;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瀉足太陰之太白。)二陰獨嘯,少陰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白話文:
一陽,也就是少陽。太陰臟搏動,表示用心過度耗神,五臟脈氣虛弱,胃氣不調,屬於三陰病。應治療下俞穴,補陽氣、瀉陰氣。(太陰指足太陰脾經。搏動意為堅硬有力,類似於鼓聲。太陰脾脈,本應柔和舒緩,現在出現鼓動,類似於真臟脈象。若真是真臟脈象,不可治療,所以需要仔細辨別真假。現在太陰臟搏動,表明太陰獨盛;太陰獨盛,則五臟脈氣都虛弱,胃氣也不調了,這是三陰過盛。所以應治療下俞穴,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瀉足太陰經的太白穴。)
二陰獨跳動,也就是少陰厥證。陽氣全部上浮,四條脈氣爭相膨脹,氣血歸於腎臟。應治療經絡,瀉陽氣、補陰氣。
(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獨嘯,獨熾之謂,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則為少陰熱厥,而陽並於上,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宜治其表裡之經絡而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也。太陽經穴名崑崙,絡穴名飛揚,少陰經穴名復溜,絡穴名大鐘。
白話文:
「二陰」,指足少陰腎經。
「獨嘯」,是指獨自發熱的意思。由於嘯是一種由陽氣發出的聲音,而陽氣是在陰中發出的,相火(心、肝、脾、肺)上炎,就會導致少陰熱厥(發熱、昏迷)。這時陽氣都集中在上部,所以心、肝、脾、肺四條經脈會互相競爭,而它們的氣血則會歸於腎經。
因此,稱為「獨嘯」,治療時應同時治療表裡經絡,瀉除足太陽經的熱,補益足少陰經的虛。
足太陽經的穴位名為「崑崙」,絡穴名為「飛揚」;足少陰經的穴位名為「復溜」,絡穴名為「大鐘」。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㾓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一陰者,足厥陰肝經也。至,即獨至之義。治,主也。肝邪獨至,真氣必虛,木火相干,故心為㾓痛。厥氣,逆氣也。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氣虛不固,則表為白汗;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針治之,乃在下俞。厥陰之俞,名曰太衝。
白話文:
當足厥陰肝經獨盛時,會主導身體。此時真氣不足、心火旺盛,逆氣鬱積導致出白汗,治療時應調和飲食與藥物,運用針灸治療在下俞穴。
(註:足厥陰肝經,簡稱一陰;獨盛稱至;治療稱治;真氣虛弱稱虛,心火旺盛稱㾓;逆氣稱厥氣;留滯於經絡稱留薄;表現在皮膚的出汗稱白汗;適當調理飲食與藥物稱調食和藥;在下俞穴針灸治療稱治在下俞。)
按調食和藥,不獨一經為然,古經多略,當會其意。㾓,音淵,痠疼也。)太陽臟象三陽而浮也;少陽臟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陽明臟象大浮也。(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少陽之象一陽者,少陽為陽之裡,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裡,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
白話文:
並用飲食和藥物來調理,不只一個方式是正確的,古代醫書多有簡略,但要理解其意。痠疼之意。(太陽病的臟象是三陽,所以脈浮於外;少陽病的臟象是一陽,一陽的臟腑是滑脈但不實;陽明病的臟象是大浮。)(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脈浮於外。少陽之象一陽者,少陽為陽之裡,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裡,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
陽明雖太陽之裡,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伏鼓者,沉伏而鼓擊,即堅搏之謂。仲景曰: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也。
白話文:
陽明經雖然屬於太陽經的內部,但實際上是少陽經的外側。與那些外表虛浮的人相比,陽明經的脈象則是顯著的浮大。仲景說:寸脈和尺脈都浮大的,是太陽經受病;寸脈和尺脈都長的,是陽明經受病;寸脈和尺脈都弦的,是少陽經受病。
太陰臟經搏動,指的是隱伏的鼓擊。(隱伏的鼓擊,是指沉伏在裡面而鼓動,也就是堅硬搏動的意思。仲景說:寸脈和尺脈都沉細的,是太陰經受病。)陰經搏動到,腎臟會下沉而不浮動。
(二陰,少陰腎經也。二陰搏而獨至者,言腎但沉而不浮也。仲景曰: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氣口也。短為陽不及,陽不及則陰湊之,故頭痛。短者,短於下也。脈短於下,則邪並於上,故頭痛。
白話文:
「二陰」指的是少陰腎經。當「二陰」搏動而只沉下去,不浮起來的時候,就表示腎經氣血虛弱,沉而不浮。
張仲景說:如果寸口脈沉而無力,就代表少陰經受到病邪侵犯;如果寸口脈微弱而緩慢,就代表厥陰經受到病邪侵犯。
想要知道寸口脈的盛衰,就要觀察寸口脈的位置。如果寸口脈在手腕的中間位置偏短,就表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導致陰氣過盛,因此會頭痛。脈短是指脈搏在手腕上摸起來比正常位置偏低,這表示病邪上犯,所以也會頭痛。
中,去聲。)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湊之,故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來急促而上部擊手者,陽邪盛於上也,故為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沉為在裡,堅為陰實,故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浮為在表,盛為陽強,故病在外。
白話文:
寸口脈中的手部分較長的,(長代表陰氣不足,陰氣不足,陽氣就會趁機上來,因此會足脛疼痛。)
寸口脈中的手部分較短,而且往上跳動的,(脈搏跳動急促,且上部跳動到手上,代表陽邪盛於上部,因此會肩背疼痛。)
寸口脈很沉且很堅硬的,(沉代表在體內,堅硬代表陰氣很盛,因此會內傷。)
寸口脈很浮且很盛的,(浮代表在體表,盛代表陽氣過強,因此會外傷。)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沉為陽虛,弱為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故為寒熱也。然沉弱之脈,多陰少陽,陰寒在下,故為疝為瘕,為少腹痛。瘕,積聚也。)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橫,急數也。沉主在內,橫主有積,故脅腹有積而痛。
白話文:
寸口脈沉弱,表示有寒熱併發,還有疝氣和腹結塊,下腹部疼痛。(沉脈主陽虛,弱脈主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所以稱作寒熱。然而沉弱之脈大多陰盛陽衰,陰寒在下,所以會產生疝氣、結塊,以及下腹部疼痛。瘕是指積聚。)
寸口脈沉而橫,表示肋骨下有積塊,腹部有橫向積塊疼痛。(橫指急促而有規律。沉主在體內,橫主有積,所以肋腹有積塊而疼痛。)
仲景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
白話文:
張仲景說:積是臟的疾病,不會移動位置;聚是腑的疾病,發作時間不固定,疼痛的位置會移動,是可以治療的。治療各種積症的大法,脈搏細而貼近骨頭的是積:
- 寸口脈:積在胸中
-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
- 關上脈:積在臍旁
- 上關上脈:積在心下
- 微下關脈:積在小腹
- 尺中脈:積在氣衝
- 脈搏出現在左側:積在左側
- 脈搏出現在右側:積在右側
- 脈搏出現在兩側:積在中央
根據脈搏出現的位置,可以判斷積症的部位。寸口脈沉重且有喘息,表示有寒熱之證。
(喘,急促也。脈沉而喘,熱在內也。熱在內而為寒熱,即「諸禁鼓慄,皆屬於火」之謂。)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陽脈而堅,故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陰脈而堅,故病在內。)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小弱者氣虛,澀者血少,氣虛血少,久病而然。)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白話文:
(喘息,是指呼吸急促。脈搏沉緩而喘息,說明體內有熱。)體內有熱而發作寒熱,正應了「各種發作都屬於火熱」的說法。
脈博強盛滑利堅硬的,表示病在體外;(陽脈強硬,所以病在體外。)脈博細小而實堅的,表示病在體內。(陰脈強硬,所以病在體內。)
脈博細小虛弱而澀滯的,表示慢性病;(細小虛弱是氣虛,澀滯是血少,氣虛血少,所以是慢性病。)脈博滑利浮淺而快速的,表示急性病。
(滑而浮者,脈之陽也。陽脈而疾,邪之盛也。邪盛勢張,是為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病。)脈滑曰風,(滑脈流利,陽也,風性動,亦陽也,故脈滑曰風。)脈澀曰痹,(澀為陰脈,血不足也,故當病痹。)緩而滑曰熱中,(緩因胃熱,滑以強陽,故病熱中。
白話文:
- 脈滑而浮動的,是人體陽氣的表現。陽氣的脈象而來勢洶洶,代表邪氣正盛。邪氣勢力強大,稱為新病。
- 脈跳得很急促的,說明有疝氣、瘕阻、小腹疼痛。(脈弦緊而急促的,代表陰邪過盛,所以會導致疝氣、瘕阻和小腹疾病。)
- 脈象滑動的,說明有風證。(脈滑動流利,說明陽氣旺盛,而風性活動,也屬陽性,所以脈滑稱為風。)
- 脈象澀滯的,說明有痺證。(澀滯屬於陰脈,代表血氣不足,所以會患上痺證。)
- 脈緩弱而滑動的,說明有熱中證。(脈緩弱是因為胃熱,脈滑動是因為陽氣強盛,所以患熱中證。)
夫緩為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盛而緊曰脹,(盛則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臂多青脈曰脫血,(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疑,疑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尺脈緩澀,謂之解㑊,(尺主陰分,緩為氣衰,澀為血少,故當病解㑊。解㑊者,困倦難狀之名也。
白話文:
「緩」是形容一種鬆弛緩慢的狀態,而不是動作上的遲鈍。
「盛而緊」叫做「脹」,(盛表示中氣滯塞,緊表示邪氣過剩,所以會脹起來。)
手臂上有許多青色血管叫做「脫血」,(血氣脫離後,氣就會散失,氣散失後就會產生寒氣和疑慮,疑慮就會導致青黑色,所以手臂會呈現青色。說了手臂,其他的部位也就可以知道了。)
尺脈緩而澀,叫做「解㑊」,(尺脈主導陰分,緩表示氣虛,澀表示血少,所以會出現解㑊的症狀。解㑊是一個形容疲倦困頓無法形容的詞彙。)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脈盛者邪必盛,邪盛者臥必不安。今脈盛而臥安,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此亦承尺脈而言,凡尺脈盛者多陰虛,故當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尺膚澀者,營血少也;尺脈滑者,陰火盛也。陽盛陰虛,故為多汗。
白話文:
1. 安穩睡覺,脈搏強盛,稱為脫血。
(凡是脈搏強盛的人,邪氣一定很盛,邪氣盛的人一定睡不安穩。現在脈搏強盛而睡眠安穩,知道不是氣分陽邪,而是陰虛脫血。)尺脈澀而脈搏滑,稱為多汗。
(指尺膚發澀而尺脈滑利。尺膚發澀,說明營血不足;尺脈滑利,說明陰火旺盛。陽盛陰虛,所以會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膚寒者,脾之陽衰,以脾主肌肉四肢也。尺脈細者,腎之陽衰,以腎主二陰下部也。脾腎虛寒,故為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尺粗為真陰不足,常熱為陰火有餘,故謂之熱中也。)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
白話文:
尺寒脈細:稱為後泄。(尺部皮膚冰冷,表示脾的陽氣衰弱,因為脾主掌肌肉和四肢。而尺脈細弱,表示腎的陽氣衰弱,因為腎主掌下部的兩個陰經。脾腎虛寒,所以稱為後泄。)
尺脈粗常熱 :稱為熱中。(尺脈粗大表示真陰不足,經常發熱則表示陰火過盛,因此稱為熱中。)
觀察病人氣色,可以知道他的病情,稱為明;按壓脈搏,可以知道他的病情,稱為神;詢問病人病情,可以知道病症所在,稱為工。
(見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脈者,切其寸口之陰陽也;問病者,問其所病之緣由也。知是三者,則曰明、曰神、曰工而診法盡矣。)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此言色、脈、形、肉,皆當詳察。
白話文:
觀察面容顏色的人,是為了觀察五色;把脈的人,是為了了解寸口的陰陽;詢問病情的人,是為了了解發病的原因。掌握了這三項,就可以稱之為「明」、稱之為「神」、稱之為「工」,診斷方法也就齊全了。
面容顏色、脈象和手寸之間的相互對應,如同鼓槌和鼓相互作用一樣,不可分離。這也是根本和末梢、根葉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根一旦枯死,葉子就會枯萎。同樣,面容顏色、脈象、形體和肌肉也不可分離。因此,掌握一項就稱得上「工」,掌握兩項就稱得上「神」,掌握三項就稱得上「神且明」。
(這句話的意思是:面容顏色、脈象、形體、肌肉,都需要仔細觀察。)
在色可望,在脈可按,其於形肉,則當驗於尺之皮膚。蓋以尺之皮膚,診時必見,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夫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色之與脈,脈之與形肉,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三者皆當參合,故知三則神且明矣。桴,擊鼓槌也。桴,孚、浮二音。
白話文:
從面色可以看出,從脈象可以觸診,而對於形體和肌肉,則應從手臂皮膚上驗證。因為在診斷時,手臂的皮膚必定會看到,在此處驗證就知道形體和肌肉的盛衰了。體內有狀況一定會反映在外,所以面色與脈象,脈象與形體和肌肉,就像鼓槌敲擊鼓面而產生迴音一樣相應,就像樹木的根、葉、枝條一樣相互呼應。三者都應該一起參合觀察,所以懂得這三方面的道理,診斷方法就會很精明。桴:擊鼓的槌子。
)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以金剋木之類是也。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白話文:
面色青色的,其脈象為弦弦的;面色赤色的,其脈象為鉤曲的;面色黃色的,其脈象為代脈(即間歇脈);面色白色的,其脈象為浮弱的;面色黑色的,其脈象為堅硬的。如果只看到面色,卻摸不到相符的脈象,反而摸到相剋的脈象,那麼則會死亡;摸到相生的脈象,那麼說明疾病已經好轉了。(「不得其脈」是指摸不到與面色相符的正常脈象。「相勝之脈」是指,比如青色面色摸到浮弱脈,即為金剋木之類。「相生之脈」是指,比如青色面色摸到堅硬脈,即為水生木之類。)
)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色、脈已定,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澀以形體言。滑,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
白話文:
身體五臟的相生相剋會導致不同的疾病表現。首先要確定五種顏色和五種脈象的對應關係,才能辨別疾病。顏色和脈象確定後,調整脈搏的緩急、大小、滑澀,就能確定病情的變化。(緩急指的是脈搏的快慢,大小指的是脈搏的粗細,滑澀指的是脈搏的流暢與否。滑脈不澀,往來流利,就像珠子在盤中旋轉;澀脈不滑,虛細而緩慢,往來感覺困難,就像雨滴沾濕砂石,或刀刮竹子。這六種表現是相互對應的,調整這六種表現,就能確定病情的變化。)
此以緩、急、大、小、滑、澀而定病變,總諸脈之綱領也。後世諸醫論疾微有不同者,又當參互,然必宗越人、仲景為主。夫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里,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臟,為寒為冷;數為在腑,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似亦得矣。
白話文:
這些(脈象的特徵)根據緩和、急促、大、小、滑動、滯澀等特徵來確定疾病的變化,總括了所有脈象的綱領。後來各代醫家對於疾病的細微症狀有不同的論述,也應該互相參照,但一定要以扁鵲和仲景的學說為根本。浮脈是陽氣在表,診斷為風邪或虛證;沉脈是陰氣在裡,診斷為濕邪或實證;遲脈是病在臟腑,診斷為寒證或冷證;數脈是病在腑臟,診斷為熱證或燥證;滑脈是血氣有餘,滯澀的脈象是氣獨自停滯,這些論述也有一定道理。
殊不知其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而在裡,則細、小而伏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澀、結之屬可類也;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也。此其大概,人所易知者。
白話文:
但不知道他們的浮脈出現在體表,就會像散亂、大脈、浮脈一樣;沉脈藏在身體裡面,就會像細脈、小脈、伏脈一樣;脈搏遲緩是寒證,就會像緩慢、遲鈍、澀滯、凝滯的脈象一樣;脈搏跳動過快是熱證,就會像洪大、滑潤、急促、短促的脈象一樣;虛證是氣血不足,就會像短促、濡緩、微弱的脈象一樣;實證是氣血過剩,就會像弦脈、緊脈、動脈、革脈一樣。這些都是大概的情況,人人都容易知道。
即此六者之中,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人多不能識也。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可升散乎?沉為里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脈必先見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可攻內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脈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可消伐乎?夫如是者,於綱領之中,復有大綱領者存焉。
白話文:
在這些六個脈象中,還有更重要的需要區別的地方,但很多人不能辨別。浮象代表表證,而凡是陰虛的人,脈搏肯定浮而無力,所以浮脈不能概括為表證,能升散治療嗎?沉象代表裡證,但凡是表邪剛開始入侵得很嚴重,陰寒束縛在皮毛上,陽氣不能達到體外,脈搏肯定先出現沉緊,所以沉脈不能概括為裡證,能攻裡治療嗎?遲象代表寒證,但傷寒剛剛退去,餘熱未清,脈搏大多遲緩而滑,所以遲脈不能概括為寒證,能溫中治療嗎?數象代表熱證,但凡是虛損的病症,陰陽兩虛,氣血混亂的人,脈搏肯定急數,脈搏越數越虛,越虛脈搏越數,所以數脈不能概括為熱證,能用寒涼治療嗎?微、細脈象類似虛證,但疼痛極度閉塞的人,脈象大多隱伏,所以伏脈不能概括為虛證,能一下子補治嗎?洪、弦脈象類似實證,但真陰極度虧虛的人,關格脈象一定異常,所以強脈不能概括為實證,能消散治療嗎?像這樣的脈象,在綱領中還有更大的綱領存在。
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浪任意,則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脈道之所以難言,毫釐不可不辨也。)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凡此變者,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
白話文:
如果不能綜合運用四診(望、聞、問、切),而輕率隨意地診斷,那麼必定會在轉瞬間誤診,這也是脈象難以言表的緣故,分毫之間的差異都不能不加以辨別。脈搏急促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緊繃;脈搏和緩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鬆弛;脈搏細弱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變薄變窄,氣血不足;脈搏洪大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膨脹鼓起;脈搏滑利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光滑;脈搏澀滯的人,尺脈部位的皮膚也會粗糙。所有這些變化,都有輕微的,也有嚴重的,因此擅長診斷尺脈的人不需要再看寸脈,擅長診脈的人不需要再看面色。能夠綜合運用不同診斷方法的人,可以稱為上工,其準確率達十分之九;擅長運用兩種以上診斷方法的人,可以稱為中工,其準確率達十分之七;只會運用一種診斷方法的人,可以稱為下工,其準確率達十分之六。(這正和本末根葉的道理相符。
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脈為根本,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乎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也。然必能兼合三者而參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斯足稱為上工,而十可全其九;若知二知一者,不過中下之材,故所全者亦惟六七而已。)調其尺,言其病,從外知內,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寸口之脈,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脈,其內可知。
白話文:
從尺長來推測,一尺是根本,一寸是枝葉;從脈色來判斷,脈象是根本,脈色是枝葉。因此,擅長調校尺長的醫生不用看寸口,擅長把脈的醫生不用看脈色。
不過,必須能夠同時兼顧三者並參照檢查,才能做到根本和枝葉都兼得,萬無一失。這種醫生才能稱為上等,成功率可達九成。如果只知道其中兩項或一項,則只能算中下等,成功率大約只有六七成。
調校尺長,便能判斷疾病,從外在特徵推測內在病症。仔細觀察尺部的緩急、大小、滑澀,以及肌肉的堅硬或脆弱,就可以確定病症的形狀。
寸口的脈象,從尺部到寸口,因此只要診斷尺部的脈象,就能推知內部脈象。
通身形體,難以盡見,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伏,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頸脈,人迎脈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窩也。
白話文:
人體各處經脈相通,很難全面觀察。但是,肌肉的盛衰一定會表現在手腕的後方,所以只要觀察手腕的肌肉,就能瞭解全身的情況。因此,只要調和手腕的氣血,就能確定疾病的徵兆。
如果觀察到一個人的眼窩上方有輕微的腫脹,像剛睡醒一樣浮腫,且他的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按壓他的手腳,會出現按壓處凹陷而不抬起的情況,那麼此人患有風水膚脹的疾病。(眼窩指眼睛下方的臥蠶處。壅指腫脹,即新發生的輕微水腫。頸脈指人迎脈。凹陷而不抬起指的是按壓後會留下凹陷。)
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窠,間科。癰,去聲。窅,音夭。)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㑊。解㑊者,身體困倦,故欲安臥。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
白話文:
這些都是風水腫之外在表徵。
水腫 ,間歇性發作。 癰腫 ,發音為ㄩㄥ。 窅腫 ,發音為夭。
尺皮膚光滑且潮濕的,是風證。(陽氣受風邪侵襲,所以患有風病的人尺脈皮膚會光滑潮濕。)
尺部肌肉柔軟的人,容易疲倦想睡;肌肉脫落的,寒熱交替的治療無效。(尺部肌肉柔軟的人,肌肉一定會消瘦。肌肉消瘦表示陰虛,應當緩解疲勞。緩解疲勞是指身體疲倦,所以想安靜地睡覺。沒有病邪而肌肉脫落、寒熱交替的,是真陰虧虛,所以無法治癒。)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澤脂,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澀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痹。)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如枯魚之鱗,乾澀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泆、溢同。)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白話文:
-
**尺膚滑而油亮:**代表風邪入侵。(油亮,是指前面提到的淖澤之狀。風為陽氣,陽氣在肌膚,因此肌膚滑而油亮。)
-
**尺膚乾燥粗糙:**代表風寒痺痛。(尺膚乾燥粗糙,表示血氣不足,無法濡養肌膚,因此產生風寒痺痛。)
-
**尺膚粗糙如枯魚鱗片:**代表水腫。(像枯魚的鱗片一樣乾枯。因為脾土虛衰,肌肉消瘦,導致水液趁虛而入,引起水腫。)
-
**尺膚發熱明顯,脈搏強而快:**代表瘟疫。脈搏強而滑利,表示病情即將發作。
(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膚寒脈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白話文:
如果手背摸起來很熱,身體一定也發熱;脈搏強勁而跳動急促,表示陽氣過盛,這屬於溫病。如果脈搏雖然強勁,但摸起來又滑,表示脈象已經不急促,正氣正在恢復,不久就會痊癒。這說明病情正在逐漸好轉。
手背摸起來冰冷,脈搏微弱,說明陽氣不足,因此會出現身體虛弱、氣短的症狀。
手背摸起來灼熱,先熱後冷,說明病情屬於寒熱交戰。手背先冰冷一段時間,之後才變得發熱,也是屬於寒熱交戰。
(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臂膊之節也。一曰曲池以上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下也。)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
白話文:
(火熱的樣子。有的先發熱後發冷,有的先發冷後發熱,這些都是寒熱交替的徵兆。)如果只有肘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如果只有手部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肘部,即手臂關節。一種說法是曲池穴以上為肘部。肘部在上,手部在下,所以肘部對應腰部以上,手部對應腰部以下。)如果只有肘部前面發熱,表示胸前發熱;如果只有肘部後面發熱,表示肩背發熱。(肘部前面,指內側,是手三陰經循行的部位,所以對應於胸前。
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肘後粗以下三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白話文:
- 肘後,就是外側邊緣,是手太陽經循行的部位。所以與肩部、背部相關應對。
- 只有手臂發熱的,是腰腹有熱;(肘以下為手臂,手臂在下,所以對應腰腹。)
- 肘後粗糙部位以下三四寸發熱的,是腸中有寄生蟲。(肘後粗糙部位以下三四寸,指的是三里穴以下,內關穴以上的位置,這屬於陰經部位。陰經部位有熱,所以應對腸中有寄生蟲。)
- 手掌心發熱的,是腹部有熱;手掌心發冷的,是腹部有寒。
(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魚上脈青,胃之寒也。)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尺炬然熱,火在陰也,人迎大者,陽之勝也,故當失血。若尺膚堅大,而脈則小甚,形有餘而氣衰少也。
白話文:
手掌心是三條陰經會聚的地方,所以有時會發熱,有時會發冷,這些徵兆都反映在腹部。
魚肉表面如果有白色肉質和青色血脈,說明胃中有寒氣。(魚肉上的脈絡發青,表示胃寒。)
尺部(脈部位於手腕內側)觸摸起來很熱,人迎穴(位於喉結兩側)很寬大,這種情況需要放血。如果尺部很堅實且寬大,但脈搏很細弱,人顯得精神不振,病情還會加重,可能很快死亡。(尺部發熱,說明陰火上升;人迎穴寬大,說明陽氣過盛,所以需要失血。如果尺部皮膚堅實而且很寬,但脈搏卻很細弱,說明表象旺盛而身體虛弱。)
陰虛既極,而煩悗再加,故當立死。悗,美本切。)脈之緩、急、大、小、滑、澀之病形,五臟之病變也。(六者為脈之提綱,五臟之病變系焉。)心脈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急者,弦之類。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瘛瘲。筋脈引急曰瘛,弛張曰瘲。
白話文:
當陰虛到了極點,煩躁焦慮的情況再度加劇,表示即將死亡。焦慮的本字發音為「美本切」。脈搏的緩、急、大、小、滑、澀等異常症狀,都是五臟疾病的徵兆。(這六個特徵是脈搏的綱領,五臟的病變都與它們有關。)心脈跳動很急促的,是癲癇;跳動稍急的是心痛,會牽引到背部,吃不下飯。(急脈類似弦脈,急主風寒,心主血脈,因此心脈跳動很急促,就是癲癇。筋脈緊繃抽動稱為瘛,鬆弛擴張稱為瘲。)
弦急之脈多主痛,故微急為心痛引背。心胸有邪,食當不下也。大抵弦急之脈,當為此等病,故急甚亦可為心痛,微急亦可為瘛瘲,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若微緩則為伏梁,在心下,而能升能降,及時而唾血。
白話文:
脈象緊而急促,多主疼痛,所以微急的脈象可能引發心痛、背痛。心胸有邪氣阻隔,就會吃不下東西。凡是脈象緊而急促者,應當是此類疾病,所以脈象特別急促也可能引起心痛,微急的脈象也可能是瘛瘲,學者應當根據道理靈活變通。
脈象非常緩慢的人可能會放聲狂笑,脈象微緩的人則可能是伏梁,伏梁位於心下,往來運行不定,有時會咳血。
(說明:心氣過熱,脈象就會舒緩而緩慢,所以精神散亂而狂笑,心主聲音,狂笑就是心的表現。如果脈象微緩,可能是伏梁,在心下,時而上升時而下降,到了一定時候就會吐血。)
此皆心臟之不清也。)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心脈大甚,心火上炎也,故喉中吤然有聲;若其微大而為心痹引背,善淚出者,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也。吤,音介。痹,音秘。)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心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胃上寒,故善噦。
白話文:
以上症狀都是由於心臟功能不佳所致。
嚴重的會導致喉嚨發出「吤」的聲音,較輕微的會引起心臟疼痛並延伸到背部,並且容易流淚。(心脈較強時,心火上炎就會導致喉嚨發出「吤」的聲音;如果心脈較弱導致心臟疼痛且延伸到背部,容易流淚,這是因為手少陰經經過咽喉,與眼睛相連。「吤」的發音為「介」,「痹」的發音為「祕」。)
較輕微的會經常打嗝,極度虛弱的會消瘦、虛弱。(心脈較弱,陽氣虛弱導致胃部寒冷,因此會經常打嗝。
若其微小,亦為血脈枯少,故病消癉。消癉者,肌膚消瘦也。噦,於決切。癉,音丹。)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心脈滑甚則血熱,血熱則燥,故當為渴。若其微滑,則熱在於下,當病心疝而引臍腹。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也。)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白話文:
如果脈象細微,也表示血脈氣血不足,所以疾病就會消退。消瘦是說肌肉皮膚消瘦。嘔吐,音同「於決切」。消瘦,音同「丹」。
脈象滑利明顯的,容易口渴;脈象稍微滑利,表示心疝導致臍帶疼痛,小腹部會有鳴響。
脈象澀滯明顯的,會出現失聲;脈象稍微澀滯,表示吐血、維厥(抽搐)、耳鳴、頭暈。
(心脈澀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喑也。微澀為血溢,澀當傷血也。維厥者,四維厥逆也,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為耳鳴、為顛疾者,心亦開竅於耳,心虛則神亂也,喑,音音,聲啞也。)肺脈急甚為顛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肺脈急甚,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主顛疾。若其微急,亦以風寒有餘,因而致熱,故為寒熱、怠惰等病。
白話文:
古文:
心地脈搏急甚,則血氣上沖,發出陽氣之聲,阻塞則成為咳嗽。輕微的咳是血液溢出,咳嗽則會損傷血液。維維是指四肢脈絡逆亂,因為四肢是所有陽經的根源,而血氣衰弱,氣息阻塞。出現耳鳴和氣喘,是因為心氣也通向耳部,心氣急促則精神錯亂,聲音嘶啞。
肺脈急甚為氣喘,輕微急促為肺寒熱,咳嗽,咳血,牽引腰背胸部,如果鼻息不通。
肺脈搏動急促嚴重時會導致氣喘,輕微急促可能是因為肺部有寒熱症狀。咳嗽、咳血,牽扯腰背和胸部,鼻息不通暢。
(肺脈急促嚴重,是風邪佔優,木反過來克金,所以會氣喘。如果輕微急促,也是因為風寒過多,導致發熱,所以會出現寒熱、咳嗽等症狀。)
)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肺脈緩甚者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若其微緩而為痿瘻,偏風,頭下汗出,亦以陽邪在陰也。)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肺脈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若其微大,亦由肺熱,故為肺痹引胸背。
白話文:
肺脈極度虛緩者,會出現大量出汗;稍微虛緩者,會導致痿疾、瘻管、半身不遂,以及頭部以下不停出汗。
肺脈極度亢大者,會出現小腿腫脹;稍微亢大者,會因肺熱而導致肺氣鬱結,並引發胸背疼痛以及對陽光過敏。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甚而陰精衰也。)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肺脈小甚,則陽氣虛而腑不固,病當為泄。若其微小,亦以金衰,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肺脈滑甚者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
白話文:
患有肺氣閉阻的人,會出現煩躁、胸悶、喘息和嘔吐。害怕陽光,是因為陽氣過盛,陰精衰弱所致。)()肺脈搏動較強,說明陽氣虛弱,臟腑失固,病情會表現為泄瀉。如果脈搏較弱小,也是因為金行衰弱,金行衰弱,水行也會虛弱,所以會出現消瘦和乾枯。)肺脈滑利且較強,說明氣血都很充實,導致呼吸急促和氣血上逆。如果脈搏較滑弱,會導致上下出血;(肺脈滑利且強勁的人,氣血實熱,所以會出現呼吸急促和氣血上逆。呼吸急促是指喘息急促。
若其微滑,亦為上下出血。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賁,音奔。)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酸矣。(澀脈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澀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澀,氣當有滯,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
白話文:
脈象如果稍微滑利,也表示上下都有出血。上面說的「上」是指口鼻,下面說的「下」是指二陰(指陰道和肛門)。脈象「賁」,發音為「奔」,表示氣血上逆。
如果脈象非常澀滯,可能是嘔血;如果脈象微澀,可能是頸部或腋下的鼠瘻(一種皮下膿腫)。氣血上逆,陽氣偏盛,所以下焦虛弱,不能制約上焦,這種情況會導致足膝痠軟。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肝脈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嗔惡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肥氣者,肝之積也,當在左。)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緩為脾脈,以肝脈而緩甚,木土相剋也,故善嘔。
白話文:
肝脈跳動很快的人容易說惡言,跳動稍微快一點的則容易發胖,胖起來像在肋骨下蓋了一個杯子一樣;肝脈跳動很緩慢的人容易嘔吐,跳動稍微慢一點的則容易出現水腫、積聚和痺痛。
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痹者,皆土為木製,不能運行而然。水瘕,水積也。)大甚為內癰,善嘔氣,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肝脈大甚,肝火甚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血熱不藏,故為嘔衄。若其微大而為肝痹,為陰縮,為咳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衄,泥六切,鼻血也。
白話文:
如果水氣稍微遲緩一點,就成了水腫,如果發生了鼻血,都是因為脾臟屬木剋制不了屬土的腎臟,導致腎臟功能失調而造成的。水腫就是水液積聚,嚴重的話會形成內熱,稍微嚴重一點的會導致肝熱、陰虛,出現咳嗽和腹痛;(肝脈過於強盛,表示肝火過於旺盛。肝屬木,火屬火,所以會導致內熱;血熱無法儲存,所以會導致鼻血。如果水氣稍微嚴重一點,進而導致肝熱、陰虛、咳嗽和腹痛,這些都是因為火熱存在於陰分。)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肝藏血,肝脈小甚,則血少而渴,故多飲。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滑甚為㿉疝,微滑為遺溺;(肝脈滑甚者,熱壅於經,故為㿉疝,若其微滑而為遺溺,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攣、筋痹。(脾脈澀甚,血氣衰滯也。
白話文:
脈象如果過於細小,就會經常口渴,多喝水。如果脈象稍微細小,則可能是陰虛血燥導致消瘦。脈象過於滑利,就會出現疝氣,如果脈象稍微滑利,則可能是肝火下降導致遺尿。脈象過於澀滯,就會出現溢飲,如果脈象稍微澀滯,則可能是脾氣虛弱,血氣運行不暢,導致筋骨麻痺、抽搐。
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濕溢肢體,是為溢飲,若其微澀而為瘛攣,為筋痹,皆血不足以養筋也。瘛,翅、系二音。攣,音欒。筋急縮也。)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脾脈急甚,木乘土也。脾主肢體,而風氣客之,故為瘛瘲。若其微急,亦為肝邪侮脾,則脾不能運而膈食還出,土不制水而復多涎沫也。
白話文:
肝氣不足,脾土反過來壓制肝,導致體內濕氣過盛,肢體水腫,這是「溢飲」的症狀。如果濕氣較輕,則會導致筋脈攣縮不舒展,形成「筋痹」,都是因為血氣不足,不能滋養筋脈所致。
「瘛」有「翅」和「系」兩個讀音,「攣」讀作「欒」,是指筋脈急縮。
脾脈過於急促會導致「瘛瘲」,脾脈微急會導致「膈中」,吃進的食物會被吐出,還會吐出水沫。
(脾脈過於急促,是肝氣侵犯脾土所致。脾主管肢體,受到風氣侵襲,所以會導致瘛瘲。如果脾脈微急,也是肝邪侵犯脾臟,導致脾臟運化功能失常,食物滯留在膈肌處,而脾土不能制約水濕,所以產生大量的涎沫。)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脾脈宜緩,而緩甚則熱。脾主肌肉四肢,故脾熱則為肉痿及為厥逆。若微緩而為風痿、四肢不用者,以土弱則木生風也,亦曰脾風痿。弱在經而臟無恙,故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脾主中氣,脾脈大甚為陽極,陽極則陰脫,故如擊而仆地。若其微大為疝氣,以濕熱在經,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白話文:
脈象緩慢嚴重,就叫做痿厥,微微緩慢就叫做風痿,四肢無力,但神志清醒,看起來好像沒病;脈象稍微快一些,就叫做疝氣,肚子很大,膿血在腸胃外。
腹裡大者,以膿血在腸胃之外,亦脾氣壅滯所致。)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脾脈小者,以中焦之陽氣不足,故甚則為寒熱,而微則為消癉。)滑甚為㿉癃,微滑為蟲毒蛕蠍,腹熱;(脾脈滑甚,太陰實熱也。太陰合宗筋,故為㿉癃疝。若其微滑,濕熱在脾,濕熱熏蒸,故生諸蟲及為腹熱。
白話文:
腹裡大
- 由於膿血聚積在腸胃外,加上脾氣壅滯所導致。
腹裡小
- 嚴重的表現為寒熱,輕微的表現為消瘦。
- 脾脈小,是因為中焦陽氣不足。嚴重的會出現寒熱,輕微的會導致消瘦。
腹裡滑
- 嚴重的表現為疝氣,輕微的表現為蟲毒或蠍子造成的腹熱。
- 太陰脾脈滑甚,表示太陰實熱。太陰脾經與宗筋相合,所以會引起疝氣。
- 太陰脾脈微滑,表示脾中有濕熱,濕熱燻蒸就會產生各種蟲子或腹熱。
蛕、蛔同。)澀甚為腸㿉,微澀為內㿉,多下膿血。(脾脈澀甚而為腸㿉,微澀而為內㿉及多下膿血者,以澀為氣滯血傷,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腸㿉、內㿉,遠近之分耳,一曰下腫病,蓋即疝漏之屬。)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腎脈急甚者,風寒在腎。
白話文:
腸胃澀痛
- 嚴重澀痛為腸結,微澀為內結,常伴有膿血下痢。(脾脈嚴重澀痛則為腸結,微澀則為內結,以及多下膿血,這是因為澀表示氣滯血傷,而足太陰(脾經)的別脈進入腸胃所致。腸結、內結只是距離遠近的區別,也稱作下腫病,大體上就是疝氣之類的疾病。)
腎臟急痛
- 嚴重急痛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部不能收縮,不能前進後退。(腎脈嚴重急痛,表示風寒在腎臟。)
腎主骨,故為骨癲疾。若微急而為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經也。為奔豚者,寒邪在臟也。為不得前後者,寒邪在陰也。按,腎之積曰奔豚,當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突然。)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腎脈緩甚者陰不足,故為折脊,以足少陰脈貫脊循脊內也。
白話文:
腎臟主司骨骼,因此導致骨科疾病。如果症狀較輕微,會出現手腳冰冷、下肢無法收縮的「沉厥」;如果症狀較劇烈,會出現「奔豚」的症狀,表示寒邪侵入臟腑;如果無法前後移動,則寒邪入侵陰部。
註解:腎臟積寒稱為「奔豚」,發作時會從小腹向上延至心窩,就像豬突然奔跑一樣。如果症狀緩慢且嚴重,會導致「折脊」;如果症狀緩慢且輕微,會導致「洞」,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吞下去後會從嘴巴吐出來(腎脈緩慢且嚴重表示陰氣不足,因此導致「折脊」,因為足少陰脈貫穿脊柱、沿著脊柱內側運行)。
若其微緩,腎氣亦虧,腎虧則命門氣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則復而上出,故病為洞而食入還出也。)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腎脈大甚,水虧火王也,故為陰痿。若其微大,腎陰亦虛,陰虛則不化,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
白話文:
如果腎氣虛微緩慢,也會導致腎氣虧損。腎氣虧損,命門之氣就會衰弱,下焦不能進行轉化。下焦不能轉化,就會再次上吐而出,因此出現像洞一樣的症狀,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病情嚴重者會出現陰痿,微重者會出現石水。石水從肚臍以下到小腹,會出現腫脹的症狀,向上蔓延到胃脘部,最後會死亡;(腎脈過於嚴重,水虧損,火氣旺盛,因此會導致陰痿。如果病情較輕,腎陰也會虛弱,陰虛就會導致不能轉化,不能轉化就會導致氣停水積,形成石水。
若至胃脘,則水邪甚極,反乘土臟,氾濫無制,故死不治。腄,重墜也,音垂。)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腎脈小甚則元陽下衰,故為洞泄。若其微小,真氣亦虧,故為消癉。按,五臟俱有消癉,心肺肝三臟專指陰血而言,脾與腎則兼陽氣言之,可見陰陽互倚,未有此傷而彼能獨全者也。
白話文:
如果水邪過度,反過來侵襲脾胃,泛濫無法控制,就會導致死亡。
「腄」表示重墜,發音同「垂」。
水邪嚴重時會導致腹瀉,輕微時會導致消瘦。
(腎臟的水脈如果嚴重虛弱,就會導致元陽下衰,從而引起腹瀉。如果虛弱程度較輕,真氣也會受損,從而引起消瘦。需要注意的是,五臟都會出現消瘦的症狀,心、肺、肝這三個臟器主要是指陰血方面的消瘦,脾和腎則兼指陽氣方面的消瘦。由此可見陰陽相互依存,不會出現一種受損而另一種能完全不受影響的情況。)
)滑甚為癃㿉,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腎脈滑甚,陰火盛也,故為癃㿉。癃,膀胱不利也。㿉,疝也。若其微滑,亦由火王,火王則陰虛,故骨痿不能起,起則目暗無所見。)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腎脈澀者為精傷,為血少,為氣滯,故甚則為大癰,微則為不月,為沉痔。
白話文:
- 脈象非常滑利,會導致排尿或排便困難、疝氣等症狀。微滑的脈象,說明身體骨骼虛弱,坐著時起不來,起來後眼睛看不見東西。(腎脈脈象滑利嚴重,表示腎陰火旺盛,因此會導致排尿困難和疝氣。如果脈象微滑,也是由於腎火旺盛,腎火旺則腎陰虛,因此骨骼虛弱而無法站立,站起來時眼睛模糊看不清東西。)
- 脈象非常澀滯,會導致大膿瘡。如果脈象微澀,會導致閉經,痔瘡下墜。(腎脈脈象澀滯,表示腎精受損,氣血不足,氣機不通暢。因此,脈象嚴重澀滯時會導致大膿瘡,脈象微澀時會導致閉經和痔瘡下墜。)
)病有六變:諸急者多寒,(急者,弦緊之謂。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緊則為寒,緊則陰氣勝,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而氣化從乎肝也。)緩者多熱,(緩者,縱緩之狀,非遲緩之謂。緩則陽氣長,胃氣有餘,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大者多氣少血,(大為陽有餘,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
白話文:
疾病中脈象有六種變化:
- 緊急的脈象大多是寒證。(緊急是指弦緊的脈象。浮而緊的脈象稱為弦脈。緊則為寒,緊則陰氣盛,所以凡是緊急的脈象大多是因風寒所致,而氣化的變化來自於肝。)
- 緩慢的脈象大多是熱證。(緩慢是指平緩的脈象,不是遲緩的意思。緩則陽氣長,胃氣有餘,所以凡是平緩的脈象大多是身體中熱,而氣化的變化來自於脾胃。)
- 脈象較大者大多是氣多血少。(大代表陽氣有餘,陽盛則陰衰,所以氣多血少。)
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故脈之大者多浮陽,而氣化從乎心也。)小者血氣皆少,(小者,近於微細,在陽為陽虛;在陰為陰弱。脈體屬陰,而氣化從乎腎也。)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滑脈為陽,氣血實也。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滑者胃氣實,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故滑脈從乎胃也。
白話文:
- 如果脈象浮大,說明氣血充足,血液不足。因此,脈象大的人大多浮陽,氣血化生於心臟。
- 脈象小者,血氣都少。脈象小,接近微細,在陽脈代表陽氣虛弱;在陰脈代表陰氣虧虛。脈體屬陰,氣血化生於腎臟。
- 脈象滑利,說明陽氣旺盛,微有熱氣。滑脈屬於陽脈,氣血充足。因此,脈象滑利是因為陽氣旺盛,微有熱氣。滑脈代表胃氣旺盛,脈象虛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所以滑脈與胃部有關。
)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澀為氣滯,為血少。血既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也。曰多血者,言虛於血分為多,故令氣亦虛少,雖有寒而不甚也。澀脈近毛,故氣化從乎肺也。)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急者多寒,寒從陰而難去也。內,與納同。)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緩者多熱,熱從陽而易散也。
白話文:
澀脈 (脈搏走動不順):大多是血虛氣弱,並伴有輕微的寒氣。(澀脈是氣滯血虛的表現。血虛會導致陽氣不足,所以會伴有輕微的寒氣。說是血虛,是指血分虛得多,所以氣也會虛弱,雖然有寒氣,但也不嚴重。澀脈靠近皮毛,所以氣血的化生來源於肺。)
因此,治療澀脈時:
- 脈搏急促者,針刺要深一些,留針時間長一些。(脈搏急促的多半是寒證,寒證屬於陰證,難以去除。深,同納,指針刺得深。)
- 脈搏緩慢者,針刺要淺一些,出針要快一些,以祛除熱氣。(脈搏緩慢的多半是熱證,熱證屬於陽證,容易消散。)
)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大者多陰虛,故無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與刺緩者略同。)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髮針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脈澀者,氣血俱少,難於得氣。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以脈澀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循,摩按也。
白話文:
針刺的力度大時,輕微地宣發它的氣,不要刺出血。(力度大時多為陰脈隱伏,所以不要刺出血。)針刺的力度滑時,快速地刺入針,並且向內刺入,以激發它的陽氣,抑制它的熱氣。(與針刺力度緩慢時大致相同。)針刺的力度輕時,必須刺中脈絡,順應脈絡的逆流或順流而長時間留針,必須先按壓並循著脈絡,已經刺入針時快速按壓它的病竈,不要讓它的血流出,以調和它的脈絡。(脈絡輕微時,氣血都很少,難以得到它的氣。所以適宜必須刺中它的脈絡而觀察它的逆流或順流,長時間快速按壓而不要刺出血,與其他針刺相比,更適宜詳細謹慎,因為脈絡輕微本身就有損傷,而擔心損傷它的真氣。循,是指撫摸按壓。)
痏,委、偉二音,刺瘢也。)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脈小者為不足,勿取以針,可見氣血俱虛者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按,甘之一字,用意深矣。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臟得稟其氣。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胃屬土而喜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
白話文:
痏(發音同「委」或「偉」),是指刺傷留下的疤痕。如果刺傷面積較小,說明陰陽之氣和形體之氣都不足,不適合針灸治療,應該使用溫和的補益藥物調養。脈象細弱表示氣血虛弱,不宜針刺,而應當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調養。請注意,這裡提到的「甘」字很重要。藥物和食物進入人體後,首先會到達脾胃,然後才會被五臟吸收。胃氣強盛,五臟就會強健;胃氣虛弱,五臟就會衰落。胃屬土,喜甘味,因此氣血不足的人必須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
土強則金王,金王則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甘藥也。五味各有補瀉,以五行生剋之理言之,此則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庶足補中,如四季無土氣不可,五臟無胃氣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鉤之義,皆是也,況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為補則可,若用苦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無是理也。氣味攻補之學,不可不詳也。
白話文:
當脾胃功能強盛時,肺金之氣旺盛,肺金旺盛時,腎水充足。因此脾胃是萬物的根本,而陰陽兩虛的人,必須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
五味各有補瀉作用,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五味應適當兼顧,但以甘味為主,這樣才能充分補益脾胃。就像四季都需要有土氣一樣,五臟都需要胃氣。春天只要滋潤,夏天只要調和,這都是這個意思。
況且身虛體弱的人可以用藥氣溫暖,精氣不足的人可以用藥味滋補。所以藥氣藥味適合人體的,就稱為補益;如果使用苦寒難受的藥味來求得補益,這是沒有這個原理的。氣味攻補的學問,不可不詳細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