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一 (6)
卷一 (6)
1. 陰陽第二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
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逆也。
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其斯之謂歟?)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固,堅也。)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天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然而重陽必變為陰,重陰必變為陽。
下文八句,即其徵驗。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互求。重,平聲。)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為外邪喚出,名為「溫病」。
所藏者少陰,所合者太陽,與少陰為表裡也;所發者少陽,所病者寒熱,由內出外而未及於表也。然溫病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飢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冬不藏精者死多生少,冬傷於寒者死少生多,在根本之拔與不拔耳。
又有天地間一種乖戾之氣,時行傳染,沿村闔戶,虛者先受,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皆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飢而近其氣,自無可慮。)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病為飧泄也。飧,完穀而泄也。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症,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郁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臟,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搏乘肺,病為咳嗽。
白話文:
陰陽第二
人體五臟會產生五種氣,進而產生喜、怒、悲、憂、恐等情緒。五臟分別是心、肺、肝、脾、腎,五氣則是五臟所產生的氣。由五氣而生五志: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因此,喜怒會傷氣,寒暑會傷形體。喜怒傷的是內在的氣,所以傷氣;寒暑傷的是外在的形體,所以傷形。喜怒的例子可以推論到悲、憂、恐;寒暑的例子可以推論到燥、濕、風。
先前提到「寒傷形,熱傷氣」,那是從陰陽的角度區分形體和氣;這裡則是從內外來區分形體和氣。暴怒會傷陰,暴喜會傷陽。氣屬陽,血屬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會導致肝氣逆衝,血氣紊亂,所以傷陰;暴喜則會使心氣虛弱,神氣渙散,所以傷陽。陽氣旺盛的人容易喜,陰氣旺盛的人容易怒,這也是各因其性。
厥氣上逆,脈象充實卻形體消瘦。厥,是指氣逆。意思是寒暑喜怒之氣暴逆上衝,陽氣獨盛而實滿,所以脈象充實;陽氣亢盛則陰氣離散,所以形體消瘦。這是孤陽獨盛的徵象。《脈經》說: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大概就是指這種情況。
喜怒不節制,寒暑過度,則身體的機能就不穩固。所以,陰氣過盛必然轉為陽,陽氣過盛必然轉為陰。重,指的是疊加的意思。例如,在陰寒的季節又受寒,在陽熱的季節又受熱,或者陽氣被過度的暑熱所傷,陰氣被過度的寒冷所傷,都稱為「重」。因為陰陽之道是同氣相求,所以陽氣受陽氣所傷,陰氣受陰氣所傷,然而過盛的陽氣必然轉為陰,過盛的陰氣必然轉為陽。
以下八句話,就是其驗證。先前所說的「重寒則熱」、「寒極生熱」,意思相近,應該互相參照理解。「重」讀平聲。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冬天受寒,因為同類相求,寒氣入腎,寒邪侵犯骨骼。若立即發病,就是直接傷及陰經的傷寒;若沒有立即發病,到了春夏,陽氣發越,營氣漸虛,體內潛藏的寒邪就會被外邪引發出來,稱為「溫病」。潛藏的寒邪在少陰經,與太陽經表裡相應;發病時在少陽經,症狀是寒熱交替,從內向外發展,尚未到達肌膚表面。然而溫病多發生在冬天不注重保養精氣,以及辛勞飢餓的人身上,因為冬天不保養精氣,邪氣容易深入;而辛勞的人,身體經常溫暖,衣服穿得少,溫暖時毛孔張開,寒冷時又忍耐寒冷,加上飢餓勞累,損傷了中氣,所以寒邪容易入侵,等到春天就發病了。冬天不保養精氣的人,死亡的多,生存的少;冬天受寒的人,死亡的少,生存的多,關鍵在於能否及時治療。
還有一種天地間乖戾的邪氣,會流行傳染,一家一家地蔓延,體虛的人最先受害,不必等到冬天受寒才會生病。避免的方法,都在於節慾節勞,不要忍飢挨餓,遠離這種邪氣,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春天受風寒,夏天就會腹瀉。春天受風寒,木氣通於肝膽,如果立即發病,就是外感;如果不立即發病,延續到夏天,脾土當令,木邪相侮,就會腹瀉。飧,指飽食後腹瀉。
夏天受暑熱,秋天就會得瘧疾。夏天受暑熱,金氣受邪,如果立即發病,就是暑症;如果不立即發病,暑熱鬱積,汗出不暢,延續到秋天,天氣轉涼,外邪收斂,邪氣鬱結化熱,金火相克,寒熱交爭,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邪,冬天就會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當令,秋天受濕邪,如果立即發病,濕氣入脾,就會出現濡泄等症狀;如果不立即發病,濕邪積聚於金臟,久之化熱,到了冬天,外寒內熱,互相搏擊,乘虛而入肺,就會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