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一 (7)
卷一 (7)
1. 陰陽第二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胸,則喘粗不得臥,故為俛仰。汗閉於外,則熱鬱於內,故齒乾。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
冤,鬱而亂也。俛、俯同。能、耐同。)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慄,戰慄也。厥,厥逆也。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形,言陰陽之病形。能,作「態」。)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
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夫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觀《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自剝而盡,生道不幾乎息矣。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減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較,至若彭殤椿菌,稟賦不齊,而太極初中,則又各有其局象。夫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起居衰矣。(真陰已半,所以衰也。)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陰痿,陽不舉也,陰氣內虧,故九竅不利。
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於上,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損益之道。)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陰陽也。名異者,盛衰也。)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能於同處體察,愚者止能察其異也。不特自察如此,所察皆然。)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此智者有餘之徵驗。)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
白話文:
陰陽第二
岐伯說:陽氣盛則身體發熱,皮膚毛孔閉塞,呼吸粗重,身體前仰後合,出不了汗卻發熱,牙齒乾燥,因煩悶、腹脹而死,冬天能耐受,夏天卻不能耐受。陽氣盛者,如同火盛,所以身體發熱;陽氣盛者,外在表現實證,所以皮膚毛孔閉塞;陽氣積聚於胸部,則呼吸粗重無法平臥,所以身體前仰後合;汗液被阻於體表,則熱氣鬱積於內,所以牙齒乾燥;陽氣極盛則損傷陰氣,所以因煩悶、腹脹而死。陰氣耗竭者,憑藉冬天的寒冷尚可勉強支撐,遇到夏天的炎熱就無法承受了。「冤」是指鬱結而紊亂。「俛」與「俯」同義。「能」與「耐」同義。
陰氣盛則身體寒冷,出汗而且汗液常清稀,經常顫抖發冷,寒冷則厥逆,厥逆則腹脹而死,夏天能耐受,冬天卻不能耐受。陰氣盛則陽氣衰弱,所以身體寒冷;陽氣衰弱則肌體表面不堅固,所以出汗而且身體冰冷;「慄」是指戰慄。「厥」是指厥逆。陰氣極盛則陽氣在體內耗竭,所以腹脹而死;陽氣衰弱者喜歡溫暖厭惡寒冷,所以夏天能耐受冬天卻不能耐受。陽氣有餘則身體發熱不出汗,陰氣有餘則多汗且身體寒冷。
這是陰陽此消彼長的變化,是疾病的表現形態。 「更勝」指此消彼長,即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之意。「形」指陰陽失調的病理表現。「能」作「態」解。能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能調和陰陽;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就會早衰。上文講陰陽變化導致疾病,此處講的是生死根本。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是指陽氣漸漸衰退;八益是指陰氣逐漸增長。
陰陽是生死之根本。生命來自陽氣,陽氣不宜衰減;死亡來自陰氣,陰氣不宜增長。如果能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掌握陰陽消長的規律,就能掌控陰陽的平衡,因此陰陽可以調和,否則還沒到壽命終點就衰老了。陽氣旺盛則陰氣衰退,陽氣衰退則陰氣增長,陽氣來到則萬物生長,陽氣離去則萬物死亡,所以陰邪的進退,都取決於陽氣的盛衰。觀察《周易》三百八十四爻,都著重於扶助陽氣抑製陰邪,大概擔心陽氣自行衰退而剝落,最終耗竭,生命之道的延續便岌岌可危了。聖賢憂慮之初衷,都與此相符。
人到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陰」指真陰。)四十歲以後,精氣日漸衰退,陰氣減少一半。然而這只是常人的大致情況,至於長壽或短命,體質各有不同,太極的初盛中衰,也有各自的規律。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氣藏於水中,陰氣藏於氣中。氣主升,氣中含有真水;水主降,水中含有真氣。真水就是真陰,真氣就是真陽。
由此可見,真陰是真陽的根本。後世有人用苦寒之物來補益陰氣,那是伐傷陰氣的做法。「起居衰矣」指因為真陰已減半,所以身體機能衰退。「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指肝臟依靠血液才能視物,足部依靠血液才能行走。現在精血漸漸衰退,所以身體沉重,耳目也不靈敏了。「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指陰痿,是陽氣不舉,陰氣內虛,所以九竅失調。陰虛則陽氣無處歸宿而浮於上,所以上實下虛,涕泣俱出。「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指知道陰陽損益的道理就能強健,不知道則會衰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指陰陽同出一源,但名稱不同,指的是盛衰不同。「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指智者能從相同之處體察陰陽的根本,愚者只能察覺其差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指愚者有所缺失,智者有所得。「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這是智者有所得的表現。「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屬陽,西北屬陰,所以說天不足西北;地屬陰,東南屬陽,所以說地不滿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