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陰陽第二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並,聚也。

天地之道,東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從左升而並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從右降而並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裡分。

紀,考記也。里,道里也。故能為萬物之父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陽升陰降也。)天地之動靜,神明之綱紀。(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陰陽往來,然後能變化。)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中,故五臟傍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臟為言,而實謂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天氣通於喉,地氣通於嗌,(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

清氣通於五臟,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風氣通於肝,(風為木氣,肝為木臟,同氣相求,故通於肝。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詳明天氣通喉以及於五臟者也。)雷氣通於心,(雷為火氣,心為火臟。

)穀氣通於脾,(山谷土氣,脾為土臟。)雨氣通於腎。(雨為水氣,腎為水臟,故相通也。)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之海。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九竅為水注之氣。(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

白話文:

陰陽第二

日月星辰是天的四種象徵,如同人有耳、目、口、鼻一樣。因此,人的左耳目比右耳目明亮,因為陽氣盛於東南。水、火、土、石是地的四種組成,如同人的皮、肉、筋、骨一樣。因此,人的右手足比左手足有力,因為陰氣盛於西北。陽氣的精華聚集在上,聚集在上則上部明亮而下部虛弱,所以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陰氣的精華聚集在下,聚集在下則下部充實而上部虛弱,所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方便。(「並」的意思是聚集。)

天地之道,是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上升的為陽,下降的為陰。陽氣產生於子時(夜間十一點到一點),在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達到極盛,從左邊上升並聚集在上,所以左邊的耳目明亮,而左邊的手足不便。陰氣產生於午時,在子時達到極盛,從右邊下降並聚集在下,所以右邊的手足有力,而右邊的耳目不聰明。都受到邪氣侵犯,在上則右側更甚,在下則左側更甚,這是天地陰陽不能完全調和的結果,所以邪氣就侵犯了這些部位。(「俱」指上下都這樣。)

邪氣之所以會聚集,必定是因為身體的虛弱之處。所以在上則右側更甚,在下則左側更甚,這是因為天的陽氣在上右側不充實,地的陰氣在下左側不充實,所以邪氣得以侵入並造成疾病加重。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個節氣的記載,地有五方地域的區分。五行精氣,在天上形成的景象就是七政二十八宿,用來確定天的度數;佈列在地面上則形成山川河海,構成地的形狀。「紀」是記錄的意思,「里」是距離的意思。所以天地能成為萬物的父母。(乾卦代表天,主導萬物開始;坤卦代表地,孕育萬物生長。陽氣用來變化氣息,陰氣用來形成形體。陰陽和合,就能產生變化。所以天地是萬物的父母。)

清氣上升歸於天,濁氣下降歸於地。(陽升陰降。)天地之間的運動和靜止,是神明的綱紀。(神明指陰陽的狀態。陰陽的往來,才能產生變化。)生長、收藏,終止又開始。(一陰一陽,互相消長,所以消長無窮,終止又開始。)只有賢人才能以上面效法天來養護頭部,下面效法地來養護足部,中間效法人事來養護五臟。(清陽在上,所以頭部效法天來養護其清氣;濁陰在下,所以足部效法地來養護其靜氣;五氣在中間運行,所以五臟效法人事來養護其和氣,雖然這裡提到頭、足、五臟,實際上是指上、中、下,這跟天、地、人是一樣的道理。)

天氣通於喉嚨,地氣通於咽喉。(天氣是清氣,指呼吸之氣;地氣是濁氣,指飲食之氣。清氣通於五臟,由喉嚨先進入肺;濁氣通於六腑,由咽喉先進入胃。「嗌」就是咽喉。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五氣進入鼻腔,貯藏於心肺;五味進入口中,貯藏於腸胃。喉嚨主管天氣,咽喉主管地氣,其意義都相同。)風氣通於肝臟。(風屬木氣,肝屬木臟,同氣相求,所以相通。上文兩句總括天地陰陽通於人體,下面四句則分別說明五行氣候通於人體,詳細說明天氣通於喉嚨並影響五臟。)雷氣通於心臟。(雷屬火氣,心屬火臟。)穀氣通於脾臟。(山谷之氣屬土氣,脾屬土臟。)雨氣通於腎臟。(雨屬水氣,腎屬水臟,所以相通。)六經如同河流,腸胃如同大海。(六經指三陰三陽,周流氣血,所以比作河流。腸胃盛受水穀,所以比作大海。這詳細說明地氣通於咽喉。)九竅是水氣注入的通道。(七竅在上,二竅在下,合稱九竅。水氣注入的通道指水氣注入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