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一 (9)
卷一 (9)
1. 陰陽第二
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也。)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既言陰矣,而陰中又有陰,既言陽矣,而陽中又有陽,此陰陽之道所以無窮。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則陽中之陰也。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也,故以一日分為四時,則子,午當二至之中,卯、酉當二分之合,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夫人亦應之,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言。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言。)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五臟屬裡,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治也。(此舉一歲之候,以明病治之陰陽也。
冬氣伏藏,故在陰,夏氣發越,故在陽。春病在陰者,以春陽尚微而余陰尚盛也;秋病在陽者,以秋陰尚微而余陽尚盛也。必當體察氣宜,庶無誤治。)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心、肺居於膈上,連近於背,故為背之二陽臟。肝、脾、腎居於膈下,連近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臟。然陽中又分陰陽,則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臟」,為陽中之陽;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故天體雖陽而實包藏陰德,較乎日之純陽者似為有間,故肺曰「牝臟」,為陽中之陰。
若陰中又分陰陽,則腎屬人之水,故曰「牝臟」,陰中之陰也;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曰「牡臟」,陰中之陽也;脾屬人之土,其體象地,故曰「牝藏」,為陰中之至陰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雌雄,即牝牡之謂。輸應,轉輸相應也。
此總結上文以人應天之義。)
白話文:
陰陽第二
人體的淚、鼻涕、口水、尿液等分泌物,都是陰陽的體現。即使耳朵看似沒有水分,但耳垢也是體內津液氣化而成,說明水氣相依,氣到則水到,水到則氣到。我們以天地來闡述陰陽,賢人養生都遵循天地陰陽的規律。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陰陽之道因此無窮無盡。
從清晨到中午是天的陽氣最盛,為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是天的陽氣漸衰,為陽中之陰;黃昏到雞鳴是天的陰氣最盛,為陰中之陰;雞鳴到清晨是天的陰氣漸衰,為陰中之陽。因此,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子時前為陰中之陰,子時後為陰中之陽。一日可分為四個時辰,子時與午時為二至,卯時與酉時為二分,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人體也遵循同樣的規律。從外內而言,外為陽,內為陰;從前後而言,背為陽,腹為陰;從臟腑而言,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五臟屬內,藏精氣而不瀉,所以屬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質而不藏,所以屬陽。
那麼如何區分陰中之陰、陽中之陽呢?例如,冬天生病屬陰,夏天生病屬陽;春天生病屬陰,秋天生病屬陽,治療時需根據季節和病症的性質來判斷陰陽。這是因為冬季氣機收藏,故屬陰;夏季氣機發散,故屬陽;春天生病屬陰,是因為春陽尚弱,余陰尚盛;秋天生病屬陽,是因為秋陰尚弱,余陽尚盛。必須仔細觀察氣候和病情,才能避免治療錯誤。
因此,背部屬陽,陽中之陽是心臟;背部屬陽,陽中之陰是肺臟;腹部屬陰,陰中之陰是腎臟;腹部屬陰,陰中之陽是肝臟;腹部屬陰,陰中之至陰是脾臟。
心肺位於膈膜之上,靠近背部,所以是背部的兩個陽性臟器;肝脾腎位於膈膜之下,靠近腹部,所以是腹部的三個陰性臟器。但是,陽中又分陰陽,心臟如同太陽,為陽中之陽;肺臟如同天空,天空深邃而不自明,雖然屬陽,卻也包含陰德,與太陽的純陽相比略有不同,所以肺屬陽中之陰。
同樣,陰中也分陰陽,腎臟如同水,為陰中之陰;肝臟如同木,木火相通,為陰中之陽;脾臟如同大地,為陰中之至陰。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對應的關係,與天地陰陽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