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氣味第七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黃、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酸、辛、甘、苦、咸,五味之正也,然味有厚薄優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即此五色五味之變,已不可窮,而天地萬物之化,又烏得而量哉!)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白話文:

植物長出的各種顏色,變化無窮,美不勝收;植物具有各類味道,美味無以倫比。

(以上以植物為例,樹木也在其中。青、黃、赤、白、黑,這是基本顏色,但顏色有深淺濃淡之分,所以五顏六色的變化令人眼花繚亂;酸、辛、甘、苦、鹹,這是基本味道,但味道有濃淡厚薄之別,所以美味的種類極其豐富。由此可見,僅五色五味就已經變化萬千,而天地間萬物的變化,何其浩瀚啊!)

每個人喜好不同,對口味的偏好也不一樣。

(物性不齊,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所宜,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也。清陽化氣出乎天,濁陰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

白話文:

萬物天生各不相同,喜惡也各有差異,聲色香味,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所以才能與之相通。天地賜予人五氣五味,就如同人吃五穀雜糧一般。天以五氣食人,是指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地以五味食人,是指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清氣陽光來自天,濁氣陰霾來自地,所以天以氣食人,地以味食人。

此即天地之運,陽陰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氣入鼻,由喉而藏於心肺,以達五臟。心氣充則五色修明,肺氣充則聲音彰著,蓋心主血,故華於面,肺主氣,故發於聲。)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白話文:

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陰陽交替變化,人體也因此而形成。

五種氣息透過鼻子進入身體,貯藏在心肺,可以讓面部紅潤,聲音清晰。(五種氣息從鼻子進入,順著喉嚨貯藏在心肺,再傳送到五臟。心氣充沛則面部紅潤,肺氣充沛則聲音響亮,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影響面部的氣色,肺主氣息,所以影響聲音。)

五種味道通過口腔進入,貯藏在腸胃。這些味道有特定的貯藏地點,用來滋養五種氣息;氣息調和而產生,津液相互生成,人的精神才得以產生。

(五味入口,由咽而藏於腸胃。胃藏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氣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於是耳。而其所以成之者,則在於天之氣,地之味。氣味之以於用者,則在乎藥食之間而已。)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五臟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

白話文:

當各種味道入口後,會經過食道而進入腸胃之中。胃臟儲存著各種味道,用來滋養五臟之氣,並將其轉化為津液,形成精華。精氣充足,自然就會產生神智。人生的道理,不過如此罷了。而這一切的形成,離不開天地的氣息和地上的各種味道。這些氣息和味道,在藥物和食物中都能找到,也是它們發揮作用的地方。

不同的味道進入胃中,會根據各自的喜好而被吸收:酸味歸肝;苦味歸心;甘味歸脾;辛味歸肺;鹹味歸腎。

(五臟的偏好不同,因此五味也各有歸屬。)

然既有所先,必有所後,而生克佐使,五臟皆有相涉矣。)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穀氣入於營衛,其糟粕之質,降為便溺,以次下傳而出於大腸、膀胱之竅。)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谷之精氣,先出於胃,即中焦也,而後至上、下兩焦,以溉五臟。

白話文:

如果有一方強勢,必定會有一方弱勢,而生剋制化,五臟之間都有相互關聯。穀物精氣津液已經運行了,營衛氣血暢通,然後將糟粕轉化,依次傳送下去。(穀物精氣進入營衛,它的糟粕部分下降為大便,依次傳送下去,從大腸、膀胱的孔竅排出。)較為精微的部分,先從胃部出來,進入上下兩焦,滋養五臟,再分出兩路,成為營衛的通道。(穀物的精氣,先從胃部出來,也就是中焦,然後再到上焦和下焦,滋養五臟。

之,至也。溉,灌注也。兩行,言清者入營,營行脈中,濁者入衛,衛行脈外,故營主血而濡於內,衛主氣而布於外,以分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大氣,宗氣也。摶,聚也。蓋人有三氣,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宗氣積於上焦,出於肺,由喉嚨而為呼吸出入,故膻中曰「氣海」。)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白話文:

「之」是「到達」的意思,「溉」是「灌溉、注水」的意思。「兩行」指清氣進入營氣系統,營氣在脈中運行,濁氣進入衛氣系統,衛氣在脈外運行,所以營氣主管血液滋潤內部,衛氣主管氣血分佈外部,這就是營衛之道的分工。

不能運行的太氣積聚在胸中,從肺部而出,通過喉嚨和咽喉排出體外,所以呼氣時排出,吸氣時吸入。(太氣就是宗氣。摶是聚集的意思。人體有三大氣: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宗氣積於上焦,從肺部排出,通過喉嚨形成呼吸。因此膻中被稱為「氣海」。)

天地間的精氣,其運行的規律通常是出氣三次,入氣一次,所以如果不進食半天,氣血就會衰弱,一天不進食,氣血就會不足。

(人之呼吸,通天地之精氣,以為吾身之真氣。故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然天地之氣,以吸而入,穀食之氣,從呼而出,總計出入大數,則出者三分,入止一分,惟其出多入少,故半日不食,則谷化之氣衰,一日不食,則谷化之氣少矣。知氣為吾身之寶,而得養氣之玄者,可以語道矣。

白話文:

我們呼吸時,吸入天地間的精氣,轉化為我們身體的真氣。因此,真氣是從天地中吸取的,加上從食物中轉化的氣,充盈在我們的身體中。然而,天地之氣通過吸入而進入身體,而穀物之氣則隨著呼氣而排出。總計出入的數量,呼出的氣量是吸入氣量的三倍,所以呼出的氣較多,吸入的較少。正因如此,半天的時間不吃東西,由食物轉化的氣就開始衰弱;一天不吃東西,食物轉化的氣就會很少。明白氣對我們身體的重要性,並懂得養護氣的奧祕,就可以談論養生之道了。

)谷之五味,秔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秔,俗作「粳」。麻,芝麻也。大豆,黃、黑、青、白等豆,均稱大豆。黍,糯小米也,可以釀酒、北人呼為黃米,又曰黍子。此五穀之味合五行者。秔音庚。)果之五味,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此五果之味合五行者。

白話文:

穀物的五味:

  • 粳米:甘
  • 芝麻:酸
  • 大豆(黃豆、黑豆、青豆、白豆等):鹹
  • 小麥:苦
  • 黃小米(又稱黍子):辛

水果的五味:

  • 棗:甘
  • 李子:酸
  • 慄子:鹹
  • 杏:苦
  • 桃:辛

)畜之五味,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此五畜之味合五行者。)菜之五味,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藿,大豆葉也。薤,野蒜也。薤似韭而無實。此五菜之味合五行者。薤,音械。)五色:黃色宜甘,清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五宜所言五色者。

白話文:

家畜的五味

  • 牛:甘味
  • 狗:酸味
  • 豬:鹹味
  • 羊:苦味
  • 雞:辛味

這五畜的口味與五行相符。

蔬菜的五味

  • 葵菜:甘味
  • 韭菜:酸味
  • 藿葉(大豆葉):鹹味
  • 薤菜(野蒜):苦味
  • 蔥:辛味

五行對應:

  • 甘味:黃色
  • 酸味:青色
  • 鹹味:黑色
  • 苦味:紅色
  • 辛味:白色

(此五色之合於五味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此下言臟病所宜之味也。脾屬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心屬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腎病者,宜食豆黃卷、豬肉、慄、藿;(大豆黃卷,大豆芽也。腎屬水,鹹入腎,故宜用此咸物。

白話文:

(這五種顏色與五種味道的搭配。)脾臟有問題的人,適合吃粳米飯、牛肉、紅棗、葵花子;(以下說明各個臟腑的疾病適合的口味。脾臟屬土,甘味入脾,所以適合吃這些甘味食物。)心臟有問題的人,適合吃小麥、羊肉、杏仁、薤白;(心臟屬火,苦味入心,所以適合吃這些苦味食物。)腎臟有問題的人,適合吃大豆黃芽、豬肉、栗子、藿香;(大豆黃芽是大豆芽。腎臟屬水,鹹味入腎,所以適合吃這些鹹味食物。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肝屬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肺屬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節,皆用本臟之味,以治本臟之病也。)五禁:肝病禁辛,(辛味屬金,能克肝木。)心病禁咸,(鹹味屬水,能克心火。

白話文:

肝臟疾病:

適合食用芝麻、狗肉、李子、韭菜。(肝臟屬木,酸味入肝,因此適合使用酸性食物。)

肺部疾病:

適合食用黃小米、雞肉、桃子、蔥。(肺臟屬金,辛味入肺,因此適合使用辛辣食物。這五項建議都使用了對應臟器的味道,來治療臟器的疾病。)

五種禁忌:

  • 肝臟疾病禁忌辛辣。(辛辣味道屬金,會剋制肝臟的木氣。)
  • 心臟疾病禁忌鹹味。(鹹味屬水,會剋制心臟的火氣。)

)脾病禁酸,(酸味屬木,能克脾土。)腎病禁甘,(甘味屬土,能克腎水。)肺病禁苦。(苦味屬火,能克肺金。)肝色青,宜食甘,梗米飯、牛肉、棗、葵皆甘;(此下言臟氣所宜之味,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意也。)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也。

白話文:

腎臟。

腎臟。

藥用。

(對應於豬臟器。)牛肉的腎臟。

)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此乃調利機關之義也。腎為胃關,脾與胃合,故假咸柔耎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脾之宜味,與他臟不同,亦即「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之意也。)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白話文:

脾氣色黃,應該吃味道鹹的食物,例如大豆、豬肉、栗子、藿香,這些都是鹹味的;(這是為了調理利於脾胃運作的意思。腎臟是胃部的關卡,脾臟與胃部相合,因此借用柔順帶鹹味的食物來暢通關卡,關卡暢通後,胃部的氣才能運行,胃部運行後,脾臟的氣才能運化,因此脾臟適合的味道與其他臟腑不同,也就是「脾臟怕濕氣,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乾燥祛濕」的意思。)肺氣色白,應該吃味道苦的食物,例如小麥、羊肉、杏仁、薤白,這些都是苦味的;(肺臟怕氣往上逆,趕緊吃苦味的食物來宣洩。)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以通氣也。)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蓋謂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白話文:

腎臟的顏色屬黑色,適宜食用辛味食物,如黃黍、雞肉、桃子、蔥等。因為腎臟本質屬燥,急需辛味食物來滋潤,疏通腠理,引津液滋養臟腑。

食物味道進入人體後,各有所歸,也可能引發不同的疾病:

  • 酸味走筋絡,過多食用會導致小便不通。
  • 鹹味走血脈,過多食用會導致口渴。
  • 辛味走氣血,過多食用會導致胸中空虛。
  • 苦味走骨骼,過多食用會導致嘔吐。
  • 甘味走肌肉,過多食用會導致胸悶。

這主要是因為:

  • 酸味進入胃後,其性質收斂,會阻滯氣血運行在兩焦之間,導致小便不通。

(謂上、中二焦澀結不舒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綣,不分也。約,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過於酸,則上之兩焦弗能出入:若留於胃中,則為吞酸等疾;若胃中溫和不留,則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則縮,故為癃也。胞者,如女子胞。

白話文:

所謂上、中二焦澀結不舒展。如果不能排出,就會停留在胃中。胃中溫和,就會下注膀胱。膀胱的胞薄而軟弱,遇到酸性物質就會收縮,捲曲而不通暢,水道不通,所以小便不利。(捲曲,不分開;束縛,收緊;小便不利,排尿困難。)味道過於酸,那麼上焦和中焦不能出入:如果停留在胃中,就會得吞酸等疾病;如果胃中溫和不停留,就會下注膀胱,膀胱遇到酸性物質就會收縮,所以小便不利。胞就像女性的子宮。

胞移熱於膀胱者,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也。胞,音包,皆指子宮為言也。此「膀胱之胞」者,因音拋,以溲脬為言也。蓋胞音有二,而字則相同,特加「膀胱」二字,以明此非子宮,乃俗名「尿脬」也。)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陰者,陰器也。積筋者,宗筋之所聚也。

白話文:

當子宮內的熱氣轉移到膀胱時,衝脈和任脈都源於子宮。其中,「胞」字的發音為「包」,都指子宮。而「膀胱之胞」中的「胞」字,發音為「拋」,指的就是膀胱。因為「胞」字的發音有兩個,但字是相同的,所以特別加上「膀胱」二字,說明這裡指的不是子宮,而是俗稱的「尿脬」。

「陰」指陰器,是宗筋聚集的地方,因此酸味進入後會沿著筋脈運行。

肝主筋,其味酸,故內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經之筋也。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血為水化,咸亦屬水,咸與血相得,故走注血脈。

白話文:

肝臟主宰筋腱,它的味道是酸的,所以內部會引起膀胱閉塞,而外部則會沿著肝經的筋脈運行。酸味會影響筋脈,所以筋脈有病的人不應該多吃酸味的食物。鹹味進入胃,它的氣會往上走入中焦,灌溉脈絡,讓血氣運行。血和鹹味相得益彰,則會凝固,凝固後胃液就會灌注,灌注後胃液就會耗盡,耗盡後咽喉會灼熱,所以舌根會乾枯,而且容易口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後就會沿著血脈運行。(血是由水轉化而成,鹹味也屬水,鹹味和血相得益彰,所以沿著血脈灌注。)

若味過於咸,則血凝而結,水液注之,則津竭而渴。然血脈必化於中焦,故鹹入中焦而走血。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洞心,透心若空也。

白話文:

如果味道過於鹹,會導致血液凝結成塊,水分會被吸收,導致口渴。然而,血液的循環必須通過中焦(胃部),因此鹹味的食物進入中焦後會作用於血液。鹹味作用於血液,所以血液疾病不會因吃過多鹹味食物而加重。

辛辣味進入胃部,其氣味會上升到上焦(肺部)。上焦的功能是接收氣味,並運轉陽氣。薑和韭菜的氣味會刺激上焦,導致營氣和衛氣不能及時得到滋養,長時間滯留在心臟下方,因此會導致透心涼的感覺。辛辣味與氣味同時運行,所以辛辣食物吃下去之後,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透心涼:指感覺心臟空空的。)

營諸陽,營養陽分也。辛味屬陽,故走上焦之氣分。過於辛則開竅而散,故為洞心,為汗出。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苦味性堅而沉,故走骨。

白話文:

營養陽分的部分叫「營」,辛味屬陽,所以能通達上焦的氣分。過度辛辣會散氣,所以會導致心胸空洞、出汗。辛味能走氣,有氣病的就不宜吃太多辛辣食物。

苦味進入胃裡,五穀之氣都無法抵擋苦味。苦味進入腹部,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不通,所以會引起嘔吐。牙齒是骨頭的末端,所以苦味進入身體後會走骨,因此進入了又會出來,這說明苦味走骨。

味過於苦,則抑遏胃中陽氣,不能運化,故五穀之氣不能勝之。三焦之道閉而不通,所以入而復出,其變為嘔。又如齒為骨之所終,苦通於骨,內不能受其氣,復從口齒而出,正因其走骨也。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

白話文:

如果味道過於苦,就會抑制胃中的陽氣,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運化,所以五穀的營養無法被吸收。三焦的氣機不通暢,因此食物會吃進去後又吐出來,呈現嘔吐的現象。

此外,牙齒是骨骼的終點,苦味與骨骼相關。如果身體內部無法承受苦味,苦味就會從口腔和牙齒中排出,這是因為苦味會運行於骨骼的緣故。苦味運行於骨骼,因此患有骨頭疾病的人不宜過量食用苦味食品。

甘味進入胃中,它的氣性柔弱,無法上升至上焦,而會與食物殘留在胃中,使人感到柔潤滋養。

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甘性柔緩,故其氣弱小,不能至於上焦。味過於甘,則與穀氣留於胃中,令人柔潤而緩。久則甘從濕化,致生諸蟲。蟲動於胃,甘緩於中,心當悗矣。悗,悶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白話文:

胃部功能較弱、運化緩慢,則會導致食物停滯,滋生寄生蟲。寄生蟲在胃中蠕動,會讓人產生心悶、壓抑的感覺。這種感覺的氣會通過經絡外達於肌肉,所以吃甜食容易導致肌肉疾病。(甜食性質柔和緩慢,所以其能量較弱,無法到達上焦。甜味過度,則會與穀物中的精氣停滯在胃中,使人感到柔潤而緩慢。時間久了,甜味就會化為濕氣,導致各種寄生蟲產生。寄生蟲在胃中蠕動,而甜味在胃中緩慢產生,就會導致心悶的感覺。悶,指胸悶。甜味會進入脾臟,脾臟主管肌肉,所以甜味最終會作用到肌肉上。甜味作用到肌肉上,肌肉疾病就不會喜歡吃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