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論治第八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凡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神明之道,總不外乎陰陽之理,故陰陽為萬事之本。)治病必求於本。(萬事萬變,既皆本於陰陽,而病機、藥性、脈息、論治則最切於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於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求得其本,然後可以施治。

白話文:

陰陽就像自然界的規律,萬物生長的綱領,變化的規律,生死之始,以及精神靈魂的根本。所有萬物、生老病死、神靈奧妙的現象,都離不開陰陽的規律。因此陰陽是萬物的根本。(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著手。萬物的變化和疾病的生發,都源於陰陽,而疾病的機理、藥物的性質、脈搏的變化以及治療方法,都與陰陽最密切。所以所有治療疾病的方法都必須從根本著手,或者從陰著手,或者從陽著手。找到根本原因,才能進行治療。)

「本」之一字,合之則惟一,分之則無窮。所謂「合之惟一」者,陰陽也,未有不明陰陽而能知事理者,亦未有不明陰陽而能知疾病者,此天地萬物之大本,必不可不知也。所謂「分之無窮」者,有變必有象,有象必有本,凡事有必不可不顧者,即本之所在也。

白話文:

所謂「本」,合起來就是一個整體,分開來看就是無窮無盡。所謂「合之惟一」,指的是陰陽。如果不懂得陰陽,就無法理解事物的道理;不懂得陰陽,也無法理解疾病。陰陽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所謂「分之無窮」,是指任何變化必定有相應的現象,而任何現象都有一個根本。凡事都有必須考慮的因素,而這個因素就是根本所在。

死以生為本,欲救其死,勿傷其生;邪以正為本,欲攻其邪,必顧其正;陰以陽為本,陽在則生,陽盡則死;靜以動為本,有動則活,無動則止;血以氣為本,氣來則行,氣去則凝;證以脈為本,脈吉則吉,脈凶則凶;先者後之本,從此來者,須從此去;急者緩之本,孰急可憂,孰緩無慮;內者外之本,外實者何傷,中敗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虛者實之本,有餘者拔之無難,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之本,淺陋者只知見在,精妙者疑似獨明;至若醫家之本在學力,學力足以盡求本之妙,始可與言治矣。《淮南子》曰:所以貴扁鵲者,知病之所從生也;所以貴聖人者,知亂之所由起也。

白話文:

生命以死亡為基礎,要挽救生命,不能損害生存力;不正之風以正道為基礎,要根除不正之風,必須顧全正道;陰氣以陽氣為基礎,有陽氣就能生長,陽氣耗盡則死亡;靜止以運動為基礎,有運動才能存活,沒有運動就會停止;血液以氣為基礎,有氣則運行,氣絕則凝固;病情以脈象為基礎,脈象吉利則病情好轉,脈象兇險則病情加重;先發生的疾病是後發疾病的基礎,從這裡發展來的疾病,須從這裡治起;急性病是慢性病的基礎,急症令人憂慮,慢性病則無需擔憂;內傷病是外傷病的基礎,外在的損傷並不嚴重,而內部的潰瘍卻令人畏懼;下半身的健康是上半身的基礎,滋養樹苗應先鞏固根部,砍伐樹根必然導致樹梢枯萎;虛證是以實證為基礎的,有餘的病症容易去除,不足的病症怎麼忍心攻伐?真實的疾病是假象疾病的基礎,淺陋的人只看表面,精妙的人才能分辨疑似症狀;至於醫者的基礎在於學識,學識淵博才能透徹理解事物的根本,然後纔可以談論治療。 《淮南子》說:之所以重視扁鵲,是因為他能找出疾病的根源;之所以重視聖人,是因為他們能預知動亂的起因。

)順其志。(順之為用,最為肯綮。不順,不能因其勢以利導之,非通變之士也。)故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問病人之所便,即取順之道也。)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此下皆言治病之所便也。中熱者,中有熱也。消癉者,內熱為癉,善飢渴而日消瘦也。

白話文:

順應病人的意願。(順應是治療的關鍵。不順應,就不能因勢利導,不是通變的醫生。)所以進入一個國家要詢問風俗,進入一個家庭要詢問禁忌,上廳堂要詢問禮儀,臨牀上要詢問病人的習慣。(詢問病人的習慣,就是取順應之道的原則。)人體有熱就會消瘦,有寒就會發熱。(以下都談論治療疾病的順應原則。有熱就是體內有熱。消瘦就是內熱形成消瘦,表現為容易飢渴,每天消瘦。)

凡熱在中,則治便於寒;寒在中,則治便於熱。是皆所以順病情而救之也。)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消穀者,穀食易消也。懸心者,胃火上炎,心血被爍而懸。懸,不寧也。胃熱消穀,故令人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上者,胃與小腸之分也,故臍以上皮熱者,腸中亦熱也。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熱,就用寒涼的方法治療;如果體內有寒,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這都是為了順應病情而採取的措施。

如果胃中有熱,就會消化食物快,讓人心慌口渴,容易感到飢餓。(消化食物快是指食物容易消化。心慌是指胃火上炎,心血被灼傷而不安。不安即心慌。)肚臍以上皮膚熱。

如果腸道中有熱,就會排出黃色的稀便。(肚臍以上是指胃和小腸的分界處,所以肚臍以上皮膚熱,說明腸道也有熱。)

出黃如糜者,以胃中濕熱之氣傳於小腸所致也。糜,腐爛也。上二節皆熱證便寒之類。)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臍以下皮寒者,以腸胃中寒也。胃中寒則不能運化而為腹脹,腸中寒則陰氣留滯,不能泌別清濁而為腸鳴飧泄,是皆寒證便熱之類。)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

白話文:

  • **大便呈黃色稀爛如粥者,**是由於胃中濕熱之氣傳達至小腸所致。糜,指腐爛。上述兩種情況都屬於熱證便寒之類。

  • **肚臍以下皮膚寒冷者,**是由於腸胃中寒氣所致。胃中寒氣會導致腹脹,腸中寒氣則會導致腸鳴腹瀉。

  • **肚臍以下皮膚寒冷者,**是由於腸胃中寒氣所致。胃中寒氣會導致消化不良而引起腹脹,腸中寒氣則會導致陰氣滯留,使得清濁不能分別而引起腸鳴腹瀉。這都屬於寒證便熱之類的症狀。

  • 胃中寒,腸中熱,則會腹脹且腹瀉。

(上文言腸中寒者泄,而此言腸中熱者泄,所以有熱泄、寒泄之不同,而熱泄謂之「腸垢」,寒泄謂之「鶩溏」也。)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胃中熱則善消穀,故疾飢。腸中寒則陰氣聚結不行,故小腹切痛而脹。上二節皆當因其寒熱,而隨所宜以調治者也。)胃欲寒飲,腸欲熱飲,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其病。

白話文:

(上文說腸子寒冷的人會腹瀉,而這裡說腸子熱的人會腹瀉,所以有熱性腹瀉和寒性腹瀉之分,熱性腹瀉稱為「腸垢」,寒性腹瀉稱為「鶩溏」。)胃中熱,腸中寒,就會經常感到飢餓,小腹疼痛脹悶。(胃中熱能很好地消化食物,所以經常感到飢餓。腸中寒會導致陰氣凝結不能運行,所以小腹會疼痛脹悶。上面兩節都應該根據寒熱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調理。)胃喜歡喝冷飲,腸子喜歡喝熱飲,如果禁止它們這樣做,就會違背它們的意願,順從它們的意願就會加重疾病。

(胃中熱者欲寒飲,腸中寒者欲熱飲,緩急之治,當有先後。而喜惡之欲,難於兩從,且以貴人多任性,此順之所以難,而治之當有法也。)告之以其敗,導之以所便。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此言治有一定之法,有難以順其私欲而可為假借者,故特舉標本之治,以言其概耳。

白話文:

胃部有熱的人,會想喝冷飲;腸胃有寒的人,會想喝熱飲。緩急的治療,必須按照先後順序進行。但喜惡的慾望,難以同時滿足。況且貴人多任性,所以順應他們的要求很難,治療時必須有方法。

告訴他們他們的錯誤,引導他們向著對他們有利的方向。

春天和夏天,先治療表面的症狀,再治療根本原因;秋天和冬天,先治療根本原因,再治療表面的症狀。(這句話說明治療有一定的規律,不能隨意順應個人的私慾而有所取捨,所以特別提出標本治療的原則,說明治療的大概做法。)

春夏發生,宜先養氣以治標;秋冬收藏,宜先固精以治本。)便其相逆。(便其相逆者,委曲以便其情也。)飲食衣服,適其寒溫:寒無悽愴,暑無出汗;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適,當也。此言於便之之中而欲得其當也。即如飲食衣服之類,法不宜寒欲寒,但可令其微寒,而勿使至於悽愴;法不宜熱欲熱,但可令其微熱,而勿使至於汗出。又如飲食之欲熱者,亦不宜灼灼之過,欲寒者,亦不宜滄滄之甚。

白話文:

在養生風。

寒熱適其中和,則元氣得以執持,邪僻無由而致,是即用順之道也。否則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

白話文:

寒性和熱性適當地調和平衡,那麼正氣就能得到堅持,邪氣沒有機會侵襲,這就是運用順應之道的方針。否則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治理自己,治理別處還是治理這裡,治理小事還是治理大事,治理國家還是治理家庭,都沒有聽說過違逆自然原則還能治理好的。

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五運六氣,各有太過不及,故曰「氣有多少」。人之疾病,必隨氣而為盛衰,故治之緩急,方之大小,亦必隨其輕重而有要約也。)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歲有司天在泉,則氣有高下;經有臟腑上下,則病有遠近。

白話文:

中醫認為,氣的盛衰變化會影響疾病的輕重緩急,因此治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氣候條件和時間節氣會導致氣的過盛或不足。人體的疾病也會隨著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因此治療的緩急和藥方的用量應根據疾病的輕重而定。

此外,氣的升降也會影響疾病的遠近和表裡。歲運有主管天象的星宿,會導致氣的升降變化;人體的經絡臟腑也有上下之分,因此疾病可以分為遠近和表裡。

在裡曰中,在表曰外。緩者治宜輕,急者治宜重也。適其至所為故,言必及於病至之所,而務得其已然之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大要》,古法也。主病之謂君,君宜倍用;佐君之謂臣,臣以助之。

白話文:

在疾病的內部,稱之為裡;在疾病的外表,稱之為表。病情發展緩慢的,治療應輕柔;病情發展快速的,治療應重劑。治療時必須針對疾病的本質,探求病因,才能得到病情的確切根源。

《大要》中說:一味主藥搭配兩味輔藥,屬於奇數的配伍方式;兩味主藥搭配四味輔藥,屬於偶數的配伍方式;兩味主藥搭配三味輔藥,屬於奇數的配伍方式;兩味主藥搭配六味輔藥,屬於偶數的配伍方式。(《大要》,是古代醫法。主治疾病的藥物稱為君藥,君藥用量應加倍;輔助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臣藥用量幫助君藥。)

奇者陽數,即古所謂「單方」也;偶者陰數,即古所謂「複方」也。故君一臣二其數三,君二臣三其數五,皆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其數六,君二臣六其數八,皆偶之制也。奇方屬陽而輕,偶方屬陰而重。)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近者為上為陽,故用奇方,用其輕而緩也;遠者為下為陰,故用偶方,用其重而急也。

白話文:

奇數代表陽氣,在古時候叫做「單方」;偶數代表陰氣,在古時候叫做「複方」。因此,一君二臣的組合數量為三,二君三臣的組合數量為五,都是屬於奇數的組合;二君四臣的組合數量為六,二君六臣的組合數量為八,都是屬於偶數的組合。奇方屬陽氣而較為輕,偶方屬陰氣而較為重。近距離使用的藥方用奇數,遠距離使用的藥方用偶數;發汗的藥方不用偶數,瀉下的藥方不用奇數。

(近距離代表上方屬陽,所以使用奇方,因為奇方較輕緩;遠距離代表下方屬陰,所以使用偶方,因為偶方較重急。)

汗者不以偶,陰沉不能達表也;下者不以奇,陽升不能降下也。舉奇偶陰陽,以分汗下之概,則氣味之陰陽,又豈後於奇偶哉!故下文復言之,此其微意,正不止於品數之奇偶。而實以發明方制之義耳。學者當因之以深悟。奇,音箕。)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白話文:

出汗不能偶數次,是因為陰氣沉降,無法達到身體表面;泄瀉不能奇數次,是因為陽氣上升,無法下降到下焦。用奇數和偶數來區分汗出和泄瀉的大致情況,那麼氣味中的陰陽屬性又怎麼會比奇數和偶數次數落後呢?所以下文中又再次提到,這裡的深意,不僅在於奇數和偶數的數量上,實際上是用來闡明方劑配製的原則。學習者應由此深加體會。奇,讀音「箕」。補益上焦的藥向上部作用,方劑配製以緩和為原則;補益下焦的藥向下部作用,方劑配製以急促為原則。急促則藥物的氣味厚重,緩和則藥物的氣味淡薄,適應藥效作用的部位,這就是這個道理。

(補上治上制以緩,欲其留布上部也;補下治下制以急,欲其直達下焦也。故欲急者,須氣味之厚;欲緩者,須氣味之薄。若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峻而去速;用急方而氣味薄,則柔而不前。惟緩、急、厚、薄得其宜,則適其病至之所,而治得其要矣。此制方主治之要領,故重言以申明之。

白話文:

為了緩解上焦的病症,應採用補益上焦、調理上焦的治法,讓藥物停留在上部發揮作用。為了急治下焦的病症,應採用補益下焦、調理下焦的治法,讓藥物直接到達下焦。

因此,想要治療急症,需要使用藥性濃烈的藥物;想要治療緩症,需要使用藥性平和的藥物。如果使用緩治的方劑,但藥性濃烈,就會讓藥物瀉得過快。如果使用急治的方劑,但藥性平和,就會讓藥物作用緩慢。

只有緩、急、厚、薄四者的運用恰當,才能讓藥物到達病變部位發揮最佳作用,達到治療要點。這四者是制定方劑和主治病症的重要原則,所以特意重複強調以闡明其重要性。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言病所有深遠,而藥必由於胃。設用之無法,則藥未及病而中道先受其氣味矣,故當以食為節,而使其遠近皆達,是「過之」也。如欲其遠者,藥在食前,則食催藥而致遠矣;欲其近者,藥在食後,則食隔藥而留止矣。

白話文:

那些病情深遠的(需要藥物作用於遠處),但藥物氣味在半路就被胃所吸收的,吃藥時一定要適量,不要超過一定的劑量。(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病情深遠的疾病,用藥必須通過胃腸吸收。如果用藥不當,藥物還沒有到達病竈,就會在半路先被胃腸吸收了。因此,吃藥時要適量,讓藥物既能到達遠處,又能作用於近處,這就是「適量」的意思。比如,想讓藥物作用於遠處,就要在飯前吃藥,這樣食物可以促進藥物到達遠處;想讓藥物作用於近處,就要在飯後吃藥,這樣食物會阻隔藥物,讓它留在近處。)

由此類推,則服食之疾徐,根梢之升降,以及湯、膏、丸、散,各有所宜,必無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平氣之道,平其不平之謂也。如在上為近,在下為遠,遠者近者,各有陰陽表裡之分,故遠方近方,亦各有奇偶相兼之法,如方奇而分兩偶,方偶而分兩奇,皆互用之妙也。

白話文:

由此類推,服用藥物的時間和劑量,以及藥劑種類(湯、膏、丸、散)的選擇,都應該根據病情而定,不可違背藥物固有的規律。)因此,要讓氣血平和,如果是近處的病症,就用奇數服藥,偶數休息;如果是遠處的病症,就用偶數服藥,奇數休息。藥物劑量大,服藥次數就少;藥物劑量小,服藥次數就多,多的話可以服九次,少的服兩次。(讓氣血平和,就是讓它不平的地方恢復平衡。比如上半身長病症,就是近處;下半身病症就是遠處。遠處和近處,都有陰陽表裡之分,所以遠處和近處,都應考慮奇偶數相結合的原則。例如,藥方整體是奇數,但分兩次服用是偶數;藥方整體是偶數,但分兩次服用是奇數。這些都是靈活應用的妙方。

故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則數多而盡於九,蓋數多則分兩輕,分兩輕則性力薄而僅及近處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少而止於二,蓋少則分兩重,分兩重則性力專而直達深遠也,是皆奇偶兼用之法,若病近而大其制,則藥勝於病,是謂誅伐無過;病遠而小其制,則藥不及病,亦猶風馬牛不相及耳。

白話文:

因此,近距離的病症和遠距離的病症,治療時使用奇數或偶數的藥材有不同。近距離的病症,製作小劑量的藥劑。因為劑量小,所以數量較多,最多到九種。這是因為劑量多,分量就輕,分量輕,藥性就弱,只夠作用在近距離的部位。遠距離的病症,製作大劑量的藥劑。因為劑量大,所以數量較少,最少到兩個。這是因為劑量少,分量就重,分量重,藥性就強,可以直接作用於遠距離的部位。這些都是奇數和偶數搭配使用的治療方法。假如近距離的病症用大劑量藥劑,藥物的效力就會超過病症,這叫做「過度治療」。如果遠距離的病症用小劑量藥劑,藥物的效力就會達不到病症部位,這就像風中的馬和牛毫無關聯一樣。

上言「近者奇之,遠者偶之」,言法之常也;此言「近而奇偶」,「遠而奇偶」言用之變也。知變知常,則應變可以無方矣。)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此示人以圓融通變也。如始也用奇,奇之而病不去,此其必有未合,乃當變而為偶,奇偶迭用,是曰「重方」,即後世所謂「複方」也。若偶之而又不去,則當求其微甚真假,而反佐以取之。

白話文:

之前講到「近用奇數,遠用偶數」,這是治療方法的常規;現在說的「近而奇偶」,「遠而奇偶」是說治療方法的變化。知道變化和常規,應變就能無所不至了。

奇數用不了就用偶數,這就是所謂的重方;偶數用不了,就反過來用藥性相反的藥物來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寒、熱、溫、涼,反過來順從疾病的變化。

(這段話告訴人們要圓融通變。比如一開始用奇數,但疾病沒有好轉,這一定是藥方出了什麼問題,就應該變為偶數,奇偶交替使用,這就是「重方」,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複方」。如果偶數也用不了,那麼就需要弄清楚疾病的輕重真假,然後反過來用藥性相反的藥物來治療。)

反佐者,謂藥同於病,而順其性也。如以熱治寒而寒拒熱,則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熱而熱格寒,則反佐以熱而入之。又如寒藥熱用,借熱以行寒;熱藥寒用,借寒以行熱,是皆反佐變通之妙用,蓋欲因其勢而利導之耳。)

白話文:

所謂「反佐」,是指使用與病情相反的藥物,但順應藥物的特性而發揮作用。例如:用熱藥治療寒症時,寒氣會排斥熱氣,因此反過來使用寒藥才能讓熱氣進入體內;用寒藥治療熱症時,熱氣會阻擋寒氣,因此反過來使用熱藥才能讓寒氣進入體內。另外,例如使用寒藥時同時使用熱藥,藉由熱氣幫助寒藥發揮作用;或者使用熱藥時同時使用寒藥,藉由寒氣幫助熱藥發揮作用。這些都是反佐變通的妙用,目的是利用疾病本身的勢頭,來達到更有效率的治療效果。

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湧,吐也。泄,瀉也。滲泄,利小便及通竅也。辛、甘、酸、苦、咸、淡六者之性,辛主散主潤,甘主緩,酸主收主急,苦主燥主堅,咸主耎,淡主滲泄。五味之用,升而輕者為陽,降而重者為陰,各因其利而行之,則氣可調而平矣。

白話文:

五種味道對陰陽的影響: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酸味和苦味具有湧泄作用,屬於陰;鹹味具有湧泄作用,屬於陰;淡味具有滲泄作用,屬於陽。這六種味道可以收斂或發散,可以緩和或急促,可以乾燥或滋潤,可以疏鬆或緊致,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使用,調整氣血,使其平衡。湧是吐的意思。泄是瀉的意思。滲泄是通利小便和暢通竅道的功能。辛、甘、酸、苦、鹹、淡六種味道的特性分別是:辛味主散主潤,甘味主緩,酸味主收主急,苦味主燥主堅,鹹味主耎,淡味主滲泄。五種味道的作用,升而輕的是陽,降而重的是陰,根據各自有利的情況使用它們,就可以調節氣血,使之平衡。

)病有非調氣而得者,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非調氣,謂病有不因於氣而得者也。病生之類有四: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謂積聚癥瘕、瘤氣癭氣、結核癲癇之類;二者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謂癰腫瘡瘍、疣疥疽痔、掉瘛浮腫、目赤熛疹、胕腫痛癢之類也;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謂留飲癖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也;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謂瘴氣賊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所射、刺割捶撲之類也。

白話文:

有些疾病並不是因為調氣失常而引起的。這些疾病可以有毒,也可以無毒,治療時應以對應疾病為主,適當地進行調理。

所謂非調氣,是指疾病並非由氣的運行失常而引起。疾病的種類主要有四種:

一、起因於氣的運行,導致體內出現積聚,例如腫瘤、疝氣、結核、癲癇等;

二、起因於氣的運行,導致體外出現問題,例如癰腫、瘡瘍、疣疥、痔瘡、浮腫、眼疾、腫痛瘙癢等;

三、並非起因於氣的運行,而是由體內原因引起的疾病,例如飲食積滯、飢餓疲勞、食物中毒、情緒失常等;

四、並非起因於氣的運行,而是由體外原因引起的疾病,例如瘴氣、蟲蛇毒害、外力傷害、風寒暑濕侵襲等。

凡此四類,有獨治內而愈者,有兼治內而愈者,有獨治外而愈者,有兼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內後治外而愈者,有先治外後治內而愈者,有須齊毒而攻擊者,有須無毒而調引者,其於或重或輕,或緩或急,或收或散,或潤或燥,或耎或堅,用各有所宜也。或有宜毒者,有不宜毒者,但以所治為主,求當於病而已。

白話文:

所有這些種類,有些只需要治療內部就能痊癒,有些需要同時治療內部和外部才能痊癒,有些只需要治療外部就能痊癒,有些需要同時治療外部和內部才能痊癒,有些需要先治療內部再治療外部才能痊癒,有些需要先治療外部再治療內部才能痊癒,有些需要使用有毒藥物強力攻治,有些只需要使用無毒藥物調理調引。至於藥物的輕重、緩急、收散、潤燥、軟堅,各有所宜。有些情況適合使用毒藥,有些情況則不適合。但治療時主要是根據病症,以治療好疾病為目的。

故其方之大小輕重,皆宜因病而為之制也。)制之道,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法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病之微者,如陽病則熱,陰病則寒,真形易見,其病則微,故可逆之,逆即正治也。病之甚者,如熱極反寒,寒極反熱,假證難辨,其病則甚,故當從之,從即反治也。

白話文:

因此,方劑的劑量大小和輕重,都應根據病情來決定。配製方劑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君一臣二:配製較小。
  • 君一臣三佐五:配製中等。
  • 君一臣三佐九:配製較大。

治病原則:

  • 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治療(以熱治寒,以寒治熱,這是正治法則)。
  • 病情輕微的順治,病情嚴重的逆治(病情輕微的,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病邪易見,故可順治,順治即正治。病情嚴重的,如熱極反寒,寒極反熱,假象難辨,故當逆治,逆治即反治)。

)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溫之,溫養之也。逸者,奔逸潰亂也。行之,行其逆滯也。

白話文:

對於堅實的,削弱它;對於外來的,除去它;對於疲勞的,溫養它;對於結成塊的,化解它;對於停留不出的,攻破它;對於乾燥的,滋潤它;對於急促的,緩和它;對於散亂的,收聚它;對於損傷的,補充它;對於逸散的,聚集它;對於驚恐的,平息它;對於上逆的,瀉下它;通過按摩和沐浴,緩解它;通過針灸和拔罐,刺激它;通過導引和氣功,打開它;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相反的病症用相反的方法治療,相應的病症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從少到多,觀察其具體情況。

平之,安之也。上之,吐之也。摩之,按摩之也。薄之,追其隱藏也。劫之,奪其強盛也。適事為故,適當其所事之故也。正治,反治、注見上文。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同而一異,必觀其事之輕重而為之增損。然則宜於全反者,自當盡同無疑矣。治有逆從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證有真假也。

白話文:

平穩,就是讓它平息。吐出,就是將它吐出來。按摩,就是用手法揉按。追蹤,就是追查到它的隱藏部位。奪取,就是消除它的強盛之氣。適當地順應病情,就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反治,是指與通常的治療方法相反的方法,詳見上文。從少治,是指在同一類病證中,治療方法稍有不同;從多治,是指在不同類病證中,治療方法有相同之處。必須根據病情的輕重,適當增減治療手段。如果需要完全採用相反的治療方法,那麼治療方法必然完全相同,沒有任何疑問。治療分為順治和逆治,是因為病情的輕重不同;病情的輕重不同,是因為證候的真假不同。

寒熱有真假,虛實亦有真假。真者正治,假者反治。如寒熱之真假者,真寒則脈沉而細,或弱而遲,為厥逆,為嘔吐,為腹痛,為飧泄下利,為小便清頻,即有發熱,必欲得衣,此浮熱在外,而沉寒在內也;真熱則脈數有力,滑大而實,為煩躁喘滿,為聲音壯厲,或大便秘結,或小水赤澀,或發熱掀衣,或脹疼熱渴。此皆真病。

白話文:

寒熱和虛實都有真的和假的,真的就用正治,假的就用反治。比如寒熱的真假,真寒的脈象沉細或弱遲,會有厥逆、嘔吐、腹痛、腹瀉、小便清頻等症狀,即使發熱也會想要穿衣,這是浮熱在外,沉寒在內的表現;真熱的脈象數有力,滑大而實,會有煩躁、喘滿、聲音洪亮、便秘、小便赤澀、發熱掀衣、脹痛口渴等症狀。這些都是真正的病症。

真寒者宜溫其寒,真熱者宜解其熱,是當正治者也。至若假寒者,陽證似陰,火極似水也,外雖寒而內則熱,脈數而有力,或沉而鼓擊,或身寒惡衣,或便熱秘結,或煩渴引飲,或腸垢臭穢,此則惡寒非寒,明是熱證,所謂「熱極反兼寒化」,亦曰「陽盛隔陰」也;假熱者,陰證似陽,水極似火也,外雖熱而內則寒,脈微而弱,或數而虛,或浮大無根,或弦芤斷續,身雖熾熱而神則靜,語雖譫妄而聲則微,或虛狂起倒,而禁之即止,或蚊跡假斑,而淺紅細碎,或喜冷水而所用不多,或舌苔面赤而衣被不撤,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結,此則惡熱非熱,明是寒證,所謂「寒極反兼熱化」,亦曰「陰盛隔陽」也。此皆假病。

白話文:

對於真正的寒證,應該溫補其寒氣;對於真正的熱證,應該清解其熱氣。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是假寒,這種陽虛證象很像陰虛證,火氣極盛就像水一樣。外表雖然寒冷,但內部卻是發熱的,脈搏數而有力,或者沉而有力。身體可能發冷怕穿衣服,或者大便不通又發熱,或者煩躁口渴,或者大便臭穢。這些情況下,雖然感覺惡寒,但實際上是熱證,也就是「熱極反兼寒化」,又叫「陽盛隔陰」。

還有一種情況是假熱,這種陰虛證象很像陽虛證,水液極少就像火一樣。外表雖然發熱,但內部卻是寒冷的,脈搏細而弱,或者數而虛,或者浮大而無力,或者弦緊而間歇。身體雖然發燒,但精神卻安靜,說話雖然胡言亂語,但聲音卻微弱。或者虛弱狂躁而禁不住,或者皮膚上有細小的假斑,而且是淺紅色的,或者喜歡冷水但用的不多,或者舌苔發紅但身體不發熱,或者小便多而清利,或者大便不乾燥。這些情況下,雖然感覺發熱,但實際上是寒證,也就是「寒極反兼熱化」,又叫「陰盛隔陽」。

這些情況都是假病。

假寒者清其內熱,內清則浮陰退舍矣;假熱者溫其真陽,中溫則虛火歸原矣。是當從治者也。又如虛實之治,至虛有盛候,則有假實矣;大實有羸狀,則有假虛矣。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形疲,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夢遺精滑,或嘔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氣短似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也;實者邪氣實也,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不行,或血留而凝滯,必脈病俱盛者,乃實證之當攻也。然則虛實之間,最多疑似,有不可不辨其真耳。

白話文:

虛實之治,至虛有盛候,則有假實矣;至實有羸狀,則有假虛矣。總之虛者正氣虛也,為色慘形疲,為神衰氣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夢遺精滑,或嘔吐隔塞,或病久攻多,或氣短似喘,或勞傷過度,或暴困失志,雖外證似實而脈弱無力者,皆虛證之當補也;實者邪氣,或外閉於經絡,或內結於臟腑,或氣壅而鬱滯,或血留而凝滯,必脈病俱盛者,乃實證之當攻也。然則虛實之際,最多疑,或有,有假,有真,有,或有氣或有血之俱者,有或氣或血之分者,虛中或有實,或有虛,或有氣有血之俱者,或有氣或血之分者,得其或補 或攻,或補攻之當,或補先攻後先攻後補之當,或補攻之先後之當其,或攻先補後之,乃能正,真,乃,其或其或或或先或或或或先或有補或其或有其或有先或補或先攻或補或先,乃守或有攻或守或有補或有攻或

若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呼吸變生,措手無及。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於害,且補中自有攻意,蓋補陰即所以攻熱,補陽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氣復而邪氣不退者,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如必不得已,亦當酌量緩急,權宜多少,寓戰於守,斯可矣。

白話文:

如果正氣已經虛弱,即使邪氣很盛,也不可以急於攻邪,因為擔心邪氣還沒去除,正氣就先衰竭了,呼吸可能會突然發生變化,到時措手不及。所以治療虛邪時,應該首先顧及正氣,正氣存在就不會造成傷害,而且補中本身就有攻邪的作用。例如,補陰就是為了攻熱,補陽就是為了攻寒,從來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情況,也沒有正氣耗竭而生命不傾覆的情況。如果不得不攻邪,也應該權衡輕重緩急,適當調整用藥的多少,在防守中寓含進攻,這樣纔可以。

)至於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熱因寒用者,如大寒內結,當治以熱,然寒甚格熱,熱不得前,則以熱藥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熱因寒用」之法也。

白話文:

至於以熱治寒,以寒治熱,以塞治塞,以通治通,務必先針對主要的病因,然後再針對誘因。一開始的治療方法相同,但最後的結果不同,可以化解積滯,可以潰散堅硬,可以調和氣血,可以讓疾病痊癒。

熱因寒用:例如寒氣嚴重內結,應以溫熱之藥治療。然而,寒氣過盛阻隔熱氣,熱氣難以發揮作用,於是採用溫熱藥冷服的方式,經過胃部以後,寒氣消退,溫熱藥性便能發揮,既不違背病理,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就是「熱因寒用」的方法。

寒因熱用者,如大熱在中,以寒攻治則不入,以熱攻治則病增,乃以寒藥熱服,入腹之後,熱氣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協和而病以減,此「寒因熱用」之法也。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亦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之義。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如果遇到既有熱症又有寒症的情況,使用寒性藥物時,由於胃中熱氣旺盛,寒性藥物無法奏效;而使用熱性藥物,反而會加重熱症。這時,可以將寒性藥物用熱水服下,讓藥物進入腹中後,熱氣消散,寒性才得以發揮作用,寒熱相協調,病情就能減輕。這就是「寒因熱用」的方法。

同樣的道理,在治療熱症時使用寒藥,要先溫熱藥物再服用,讓寒性緩和地起作用;在治療寒症時使用熱藥,也要先使熱藥涼一下再服用,讓熱性緩和地起作用。這也是「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的原理。

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通因通用者,如大熱內蓄,或大寒內凝,積聚留滯,瀉利不止,寒滯者以熱下之,熱滯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以上四治,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白話文:

塞因塞用

這種治療方法可以用於氣虛乏力、胸腹脹滿的患者。如果只消散胸腹脹滿,會加重虛弱。如果只補虛,會加重脹滿。如果不瞭解根本原因而直接治療脹滿,藥物服用後可能暫時減輕,但停藥後症狀會復發。氣虛會更嚴重,病情也會逐漸加重。

正確的治療方法是:少量服用補藥滋養脾胃,大量服用通便藥疏通腸道。這樣一來,下焦虛弱可以得到補益,中焦脹滿自然就能消除。這就是「塞因塞用」的方法。

通因通用

這種治療方法可以用於內熱積聚或寒氣凝結、導致腹瀉或便祕的患者。如果寒氣積聚,就用溫熱藥物瀉下;如果熱氣積聚,就用寒涼藥物瀉下。這就是「通因通用」的方法。

以上四種治療方法,必須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找出致病的原因,然後再針對原因進行治療。

既得其本,而以真治真,以假治假,其始也類治似同,其終也病變則異矣。是為反治之法。故可使破積、潰堅、氣和而病必已也。)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氣調而得者。言氣本調和而偶感於病,則或因天時,或因意料之外者也。其治法亦無過逆從而已,或可逆者,或可從者,或先逆而後從者,或先從而後逆者,但疏其邪氣而使之調和,則治道盡矣。

白話文:

掌握了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用真藥物治療真病,用假藥物治療假病。治療的開始階段,兩種方法看起來相似,但隨著病情發展,結果就會出現差異。這就是反治法。因此,這種方法可以化解積聚、潰散硬塊、調和氣血,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順應與逆反,逆反而順應,順應而逆反,疏導氣血,使其調和,這就是治病的道理。(氣調而得者。意思是氣血原本調和,只是偶爾受到疾病影響,這種情況可能由天氣變化或意外因素引起。其治療方法不過是順應與逆反而已,有時可以逆反,有時可以順應,有時先逆反後順應,有時先順應後逆反,只要疏導邪氣,讓氣血調和,治療的方法就完成了。

)方制有君臣,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兩重,賴之以為主也。佐君者謂之臣,味數稍多而分兩稍輕,所以匡君之不逮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兩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

白話文:

中藥處方有「君、臣、佐、使」四個級別。其中,「君藥」是針對病情的關鍵藥物;「臣藥」是輔佐君藥的藥物;「佐藥」是配合臣藥的藥物。這個分類並非上下級關係,而是為了區分藥物的作用和主次。

君藥用量少,藥效強,是方劑中最重要的藥物。臣藥用量稍多,藥效稍弱,輔助君藥治療。佐藥的用量可以增加或減少,藥效較弱,配合臣藥使用。

此則君臣佐使之義,非上下三品如善惡殊貫之謂也。處方之制,有君臣佐使。三品,言藥性善惡,故有上、中、下之殊。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所謂「善惡之殊貫」也。)病有中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白話文:

此則君臣佐使之義,非上下三品如善惡殊貫之謂也。處方之制,有君臣佐使。三品,言藥性善惡,故有上、中、下之殊。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所謂「善惡之殊貫」也。)病有中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

(從內之外者,內為本;從外之內者,外為本。但治其本,無不愈矣。)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病雖盛於標,治必先其本而後可愈,此治病之大法也。)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謂既不從內,又不從外,則但求其見在所主之病而治之,此即「三因」之義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從內部向外發展的話,內部纔是根本原因;如果疾病從外部向內發展的話,外部纔是根本原因。只要治療好根本原因,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治癒。

從內部發展到外部並在外部嚴重發展的,先調養內部,然後再治療外部;從外部發展到內部並在內部嚴重發展的,先治療外部,然後再調養內部。

(雖然疾病在表面上很嚴重,但治療必須先從根本原因著手才能痊癒,這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

如果內部和外部的疾病無關,那麼就針對主要的病症進行治療。所謂內外無關,是指既不是從內部發展而來的,也不是從外部發展而來的,那麼就只針對當下正在發作的主要疾病進行治療,這就是「三因」的原理。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也。故《三因方》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蓋本諸此耳。疢,昌震切,病也。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方,法也。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不外乎三個原因:

  1. **經絡受邪侵犯臟腑:**這是內部原因造成的。

  2. **四肢九竅,血脈不通暢:**這是外部皮膚受邪所致。

  3. **房事不節、金刃刺傷、蟲獸咬傷等:**這是其他的原因。

所以,《三因方》中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之分,就是根據這三個原因的。

治療疾病時,必須區分陰陽,確定病因是內部還是外部。內部原因用內治法,外部原因用外治法。輕微的疾病用調理法,稍重的疾病用平復法,嚴重的疾病用祛除法。根據具體情況,可以發汗、瀉下、溫裡、清熱、滋陰等。

陰陽之道,凡病治脈藥,皆有關係,故必當詳別之。中外,表裡也。微者調之,謂小寒之氣,和之以溫,小熱之氣,和之以涼也。其次平之,謂大寒之氣,平之以熱,大熱之氣,平之以寒也。盛者奪之,謂邪之甚者,當直攻而取之,如甚於外者汗之,甚於內者下之。凡宜寒宜熱,宜溫宜涼,當各求其屬以衰去之,惟隨其攸利而已。

白話文:

陰陽法則在人體疾病、脈象和藥物中都密切相關,因此必須仔細分辨。

表裡,指身體外部和內部。

如果陰陽失衡輕微,就要調整它。例如,寒邪可以溫暖調和,熱邪可以寒涼調和。

如果失衡較為嚴重,就要平息它。例如,寒邪過盛可以使用溫熱的方法緩解,熱邪過盛可以使用寒涼的方法緩解。

如果失衡十分嚴重,就要直接奪取體內的邪氣。例如,外邪過盛就要發汗驅邪,內邪過盛就要瀉下驅邪。

不論是寒、熱、溫、涼,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目的是減弱邪氣,恢復陰陽平衡。

攸,所也。)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積者,有形之病。有積在中,則堅實不散矣。今其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者,無積可知也。無積而病在中者,臟之虛也,故當隨病所在,求其臟而補之。

白話文:

攸,是所在的的意思。)疾病在身體內部,症狀不具體不明顯,時而聚集時而分散,沒有明顯的積聚。治療時應根據虛弱的臟腑進行補益,用藥物祛除病邪,用飲食調理調養,配合水療法,使內外協調,就可以完全康復。(積聚,是有形的病變。如果體內有積聚,症狀會表現為堅實不散。現在症狀不具體不明顯,時而聚集時而分散,說明沒有積聚。病在體內而沒有積聚,是因為臟腑虛弱導致的,所以應根據病症所在,找出虛弱的臟腑進行補益。

藥以祛之,去其病也。食以隨之,養其氣也。行水漬之,通其經也。若是則中外和調而病可已矣。祛者,非攻擊之謂,凡去病者皆可言「祛」。漬,資四切,浸洗也。)治寒以熱,治熱以寒,繩墨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是治王氣,所以反也。

白話文:

用藥物去除疾病,以恢復健康。食用藥材來滋養元氣。用水藥浸洗,以打通經絡。如此內外調和,疾病就能痊癒。去除疾病並非指直接攻擊,只要能消除病症的都能稱為「去除」之法。浸洗是慢慢浸潤、滋養。

用熱藥治寒冷,用寒藥治發熱,這猶如法規一樣。患有發熱疾病的,用寒藥就能緩解發熱症狀;患有寒冷疾病的,用熱藥就能緩解寒冷症狀,這兩種方法都是針對新發的疾病而施行的。這是治在「王氣」,所以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

(病有陰陽,氣有衰王。不明衰王,則治之反盛。如陽盛陰衰者,陰虛火王也,治之者不知補陰以配陽,專用苦寒,是治火之王也;陽衰陰盛者,氣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補陽以配陰,專用辛溫,是治陰之王也。如夏令本熱,而伏陰在內,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陽在內,每多內熱。

白話文:

疾病有陰陽之別,人體氣息也有強弱之分。如果不瞭解症狀的強弱,就會導致治療適得其反。例如:

  • 陽氣旺盛、陰氣衰弱的患者,往往是陰寒體質,火氣旺盛。如果醫生不懂得補陰以平衡陽氣,只用苦寒之藥,實際上是在治療火熱之症。
  • 陽氣衰弱、陰氣旺盛的患者,往往是由於氣血不足導致寒冷。如果醫生不懂得補陽以平衡陰氣,只用辛溫之藥,實際上是在治療陰寒之症。

就像夏季本來炎熱,但如果身體有潛藏的陰寒,就容易中寒。而冬季本來寒冷,但如果身體有潛藏的陽氣,就容易出現內熱。

設不知此,而必欲用寒於夏,治火之王,用熱於冬,治寒之王,則有中寒隔陽者,服寒反熱,中熱隔陰者,服熱反寒矣。是皆治王之謂而病之所以反也。春、秋同法。)而不知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諸寒之而熱者,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之有餘,乃真陰之不足也。

白話文:

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而堅持在夏天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火熱的疾病,在冬天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證,就會出現「中寒隔陽」和「中熱隔陰」的情況。中寒隔陽的人,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導致發熱;中熱隔陰的人,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會導致感到寒冷。這些都是因為錯誤治療疾病,導致病情加重的結果。(春天和秋天的治療方法相同。)

另外,不知道諸寒病是因為陰虛而導致發熱,諸熱病是因為陽亢而導致寒冷,也就是要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所謂「求其屬」,就是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諸寒病而發熱,是指用苦寒藥物治療發熱,但發熱反而加重,並不是因為體內火氣太盛,而是因為真陰不足。)

陰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故當取之於陰,不宜治火也。只補陰以配其陽,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矣。熱之而寒者。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餘,乃真陽之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有餘而為寒,故當取之於陽,不宜攻寒也,但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白話文:

陰氣不足,陽氣就會過剩而產生熱氣,因此應該從陰氣著手治療,不適合直接治療熱氣。只要補益陰氣來平衡陽氣,陰氣就會恢復,熱氣自然就會消退。

熱而發寒的狀況,是指使用辛熱藥物治療寒氣,卻反而使寒氣更嚴重。這並不是因為寒氣過剩,而是真正的陽氣不足。陽氣不足,陰氣就會過剩而產生寒氣,因此治療時應該從陽氣著手,不適合直接攻寒。只要補益水中的火氣,陽氣就會恢復,寒氣自然就會消除。這樣透過壯大火氣的源頭來消散陰氣的陰影,補強水中的火氣來抑制陽光的過盛。

臟腑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故或治熱以熱,治寒以寒,所謂「求其屬」也。屬者,根本之謂,水火之本,則皆在命門之中耳。)不治王而然者,五味之屬,治有不當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

白話文:

人體臟腑的根本,有寒熱溫涼的特性,要滋養心臟不必一味追求溫熱,要強壯腎臟不必一味追求寒涼,只要能益心陽,寒也能通行,只要能強腎陰,熱也能接受。所以有的時候用熱治熱,用寒治寒,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屬」指的是根本,水火之本都在命門之中。不按道理用藥就如同治病不治王一樣,這是因為五味入胃,各歸其所,並非都能互相攻伐。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不因治王而病不愈者,以五味之屬,治有不當也。凡五味必先入胃,而後各歸所喜攻之臟。喜攻者,謂五味、五臟各有所屬也。如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犯之者,即所謂五味之屬不當也。五味之性,各有所入。

白話文:


隨著時間推移,人的元氣會不斷增加,這是自然規律。但如果元氣過多且持續過久,就會導致早逝。(對於無法治癒的疾病,原因在於藥物的選擇不當。)所有食物都會先進入胃部,然後再進入各自偏好的器官。所謂「偏好」,是指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器官有著特定的對應關係。比如:

  • 筋病不能食用酸性食物
  • 氣病不能食用辛辣食物
  • 骨病不能食用鹹味食物
  • 血病不能食用苦味食物
  • 肉病不能食用甘甜食物

違反這些規則,就是所謂的「五味之屬不當」。每種食物都有各自的功效,進入體內後會對特定的部位產生作用。

若味有偏用,則氣有偏病。偏用既久,其氣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則臟有偏勝,臟有偏勝,則必有偏絕矣。此致夭之由也。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之類是也。言寒熱者,言病機也。後言五味者,言藥餌也。藥餌、病機,必審其真,設有謬誤,鮮不害矣。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不均衡,身體就會出現偏頗的病症。偏頗的飲食習慣持續久了,身體就會逐漸失衡,這是自然的變化規律。身體失衡後,某些臟腑會變得強盛,而另一些臟腑會變得衰弱。臟腑強弱不均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過度攝入酸味的食物,會導致肝氣旺盛,脾氣虛弱;過度攝入鹹味的食物,會導致骨骼勞損,肌肉萎縮,心氣抑鬱」等等。談論寒熱的內容,是為了理解疾病的機理。而後談論五味,則是為了指導藥物和飲食的應用。在使用藥物和飲食時,必須仔細辨別其性質和用途。如果出現錯誤,很容易導致身體受到損害。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邪風中人疾速如此。)故善治者治皮毛,(皮毛尚淺,用力少而成功易也。)其次治肌膚,(深於皮毛矣。)其次治筋脈,(深於肌膚矣。)其次治六腑,(深於筋脈矣。)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邪愈深則治愈難,故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白話文:

當邪風襲來時,疾速如暴風雨。

因此,醫術高明的人會先治療皮毛,因為皮毛較淺,治療起來省力又容易見效。

其次是治療肌膚,因為肌膚比皮毛深一點。

再其次是治療筋脈,因為筋脈比肌膚深一點。

再其次是治療六腑,因為六腑比筋脈深一點。

最後纔是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病,患者已經是半死半活了(邪氣侵犯得太深,難以治癒)。所以,高明的醫生會在疾病萌芽時就出手治療,而較差的醫生只能在疾病形成後才能出手治療。

救其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凶吉相半矣。)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天之邪氣,即風、寒、暑、濕、火、燥,受於無形者也。喉主天氣而通於臟,故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即穀食之氣味,受於有形者也。咽主地氣而通於腑,故感則害於六腑。

白話文:

想要治療已經發病的患者,需要花費很大力氣,但成功率卻不高,結果好壞各佔一半。天上的邪氣入侵人體,就會傷害五臟;食物的寒熱變化,就會損害六腑。天上的邪氣,指的是風、寒、暑、濕、火、燥等無形之氣,人體通過喉嚨吸入這些氣息,因此會影響五臟。食物的寒熱變化,指的是穀物食物的氣味,人體通過咽喉吞食這些食物,因此會影響六腑。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人之應土者肉也,濕勝則營衛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此下皆言診法。「診」之一字,所該者廣,先別陰陽,不可緩也。)審清濁而知部分;(色者神之華,故可望顏察色,審清濁而知部分。如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中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

白話文:

地上的濕氣,如果感受到了,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人對應的五行屬性為土,土性過旺則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所以感受到濕氣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善於診斷的醫生,會觀察面色和按脈,首先分辨陰陽;(以下都是診斷的方法。「診」這個字涵蓋的範圍很廣,首先分辨陰陽,不能拖延。)察看清濁來判斷身體的各個部位;(面色是神氣的外在表現,所以可以通過觀察面部顏色來察看清濁,進而判斷身體的各個部位。例如,患者的面色出現以下表現:「鼻頭發青,腹部疼痛,畏寒,這是死亡的徵兆;鼻頭略微發黑,有水氣;面色發黃,胸中有寒氣;面色蒼白,失血過多。如果面色稍微發紅且不是正常時間,也是死亡的徵兆。

」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之類是也。)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病苦於中,聲發於外,故可視喘息、聽音聲而知其苦也。如肝在音為角,聲為呼;心在音為徵,聲為笑;脾在音為宮,聲為歌;肺在音為商,聲為哭;腎在音為羽,聲為呻之類。

白話文:

「青色表示疼痛,黑色表示勞累,紅色表示風症,黃色表示便難,鮮明的顏色表示有積飲」等。

觀察喘息的方式、傾聽出聲,可以得知病苦的所在;(病苦在身體內部,聲音在體外表現出來,所以可以觀察喘息的方式、傾聽出聲,得知病苦的所在。例如肝臟在音階中對應「角」,聲音是「呼」;心臟在音階中對應「徵」,聲音是「笑」;脾臟在音階中對應「宮」,聲音是「歌」;肺臟在音階中對應「商」,聲音是「哭」;腎臟在音階中對應「羽」,聲音是「呻」等。)

又如「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白話文:

例如:「病人說話時聲音沉寂,突然驚叫,是骨節之間有病;說話時聲音沙啞,聽不清楚,是心臟或橫膈膜有病;說話時聲音尖細而悠長,是頭部有病。」

「呼吸時肩膀顫抖,是心中有瘀堵;呼吸時胸中出現氣往上衝,是咳喘;呼吸時張開嘴巴,氣息短促,是肺部萎縮,咳出黏液。」

「吸氣微弱且次數稍多,病在中焦,是實症,瀉下就能治癒,虛症則無法治療;吸氣急促的是病在上焦;吸氣悠長的是病在下焦,這些都難以治療。呼吸動盪不穩,顫抖不止的,無法治癒。」

又設令病人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但言此病大重,須服吐下藥,及針灸數十百處當自愈,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痛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者,心痛也。人病恐怖者,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人愧者,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白話文:

此外,另一個判斷方法是讓病人面向牆壁躺下,當聽到醫生來了也不驚慌起來而回頭看,而且說三言兩語就停下來,脈象上又有吞嚥口水的跡象,這種情況可能是裝病。

還有一種方法是,當醫生診脈時,脈象本身很和緩,病人卻說自己的病很嚴重,需要服用催吐藥、瀉藥,還要針灸幾十上百處才能好。如果醫生在診脈時,病人欠身,說明沒有生病。

如果脈象有呻吟聲,說明有疼痛感;說話遲緩,說明有風邪;搖頭說話,說明內部疼痛;走路遲緩,說明表證很強;坐著並彎下身,說明氣息短促;坐著並放下其中一隻腳,說明腰部疼痛;腹部內部有東西抵住,就像懷孕一樣,說明有心痛。

如果一個人害怕,他的脈象會像一條線一樣連續不斷,而且面部會失去血色;如果一個人感到羞愧,他的脈象會浮起,面部顏色會時而發白時而發紅。

此皆疾病之聲、色。總之,聲由氣發,氣充則聲壯,氣衰則聲怯,陽候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然則音聲不惟知所苦,而且可知死生矣。)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權衡規矩,所包者多。權言其重,衡言其輕,規言其圓,矩言其方。能明方圓輕重之理,則知變通之道矣。

白話文:

這些都是疾病的聲音和顏色表現。總的來說,聲音是由氣產生的,氣足則聲音洪亮,氣弱則聲音低弱,陽證患者多言,陰證患者無聲。多言的人容易恢復,無聲的人難以復原。所以,音聲不僅能知道病痛在哪裡,還能預測生死。)通過觀察秤砣、規矩等工具,可以瞭解疾病的主要症狀。(秤砣、規矩包含的內容很多。秤砣表示重,規矩表示圓,方正。如果能明白方圓輕重的道理,就能知道變通之道。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所以別陰陽表裡也。)無過以證,則不失矣。(過,失也。言無失諸法,則治亦可以無失矣。)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輕者浮於表,故宜揚之,揚者散也;重者實於內,故宜減之,減者瀉也;衰者氣血虛,故宜彰之,彰者補之益之,而使氣血復彰也。於此三者,而表裡虛實之治盡之矣。

白話文:

按中醫規範,透過觀察藥材的浮動、下沉、滑潤或澀滯的現象,判斷疾病的起因以便對症下藥。(由此可知辨別陰陽表裡虛實,就能對症下藥。)如果遵循這些規範,就不會出錯。(「過」是錯誤的意思。意思是如果遵循這些規範,治療就能避免出錯。)因此,針對病症較輕的藥材,要將它們揚起;針對病症較重的藥材,要將它們減少;針對病症較虛弱的藥材,要將它們彰顯出來。(病症較輕的藥材浮在表層,所以要揚起它們,揚起是分散的意思;病症較重的藥材實於內層,所以要減少它們,減少是瀉下的意思;病症較虛弱的藥材氣血較虛,所以要彰顯它們,彰顯是補充它們,讓氣血重新彰顯。針對這三種情況,表裡虛實的治療方法就能涵蓋其中了。)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以形精言,則形為陽,精為陰;以氣味言,則氣為陽,味為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陽之衰也,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陽性暖,故曰溫;陰性靜,故曰補。

白話文:

形態不足的人要用氣來溫補,精氣不足的要用味來補充。(這是強調顯示的方法,重點在藥物和食物的氣味。)從形精的角度來看,形是陽,精是陰;從氣味的角度來看,氣是陽,味是陰。陽氣可以保護身體表面使其堅固;陰氣可以儲存精氣並產生活力。所以,形不足的人是因為陽氣衰弱,如果不借助氣來達到體表,就無法溫補;精不足的人是因為陰氣衰弱,如果不借助味來充實體內,就無法補充。陽性溫暖,因此用「溫」;陰性安靜,因此用「補」。

按本篇有云「味歸形」,「形食味」,「氣歸精」,「精食氣,」可知形以精成,精以氣化;氣以味生,味以氣行。以陰陽言,則形與氣皆陽也,故可以溫;味與精皆陰也,故可以補。以清濁言,則味與形皆濁也,故味歸形;氣與精皆清也,故氣歸精。然氣不能外乎味,味亦不能外乎氣,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而實則相須為用者也。

白話文:

本文說「味道滋養形體」、「形體耗損味道」、「氣血滋養精氣」、「精氣耗損氣血」,說明形體由精氣生成,精氣由氣血轉化;氣血由味道產生,味道由氣血傳導。從陰陽角度來說,形體和氣血都屬於陽,所以可用溫補;味道和精氣都屬於陰,所以可用滋補。從清濁角度來說,味道和形體都屬於濁,所以味道滋養形體;氣血和精氣都屬於清,所以氣血滋養精氣。然而,氣血離不開味道,味道也離不開氣血,陰陽清濁之分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其高者因而越之,(越,發揚也。謂升散之,湓湧之,可以治其上之表裡也。)其下者引而竭之,(竭,祛除也,謂盪滌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中滿者瀉之於內,(「中滿」二字,最宜詳察,即痞滿大實堅之謂,故當瀉之於內。若外見浮腫,而脹不在內者,非「中滿」也,妄行攻瀉,必至為害。

白話文:

對於上部的病症,應該發散提升,讓病氣向外排出,從而治療表面的症狀。

對於下部的病症,應該引導病氣排出,疏通水道,從而治療裡面的病症。

對於中間有積滯的病症,應該從內部瀉下,排出不通暢的氣血。但需要注意「中滿」一詞,它指的是痞滿、大實、堅硬等病症,需要從內部瀉下。如果只是外表浮腫,而內部沒有脹滿,不算「中滿」,不要盲目攻瀉,以免造成損害。

此節之要,在一「中」字。)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邪在肌表,故當漬形以為汗。漬,浸也,如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以蒸汗,張苗燒地加桃葉於上以蒸汗,或用藥煎湯熏之沐之,皆漬形之法也。)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前言有邪者,兼經絡而言,言其深也。

白話文:

這段話的重點在於一個「中」字。當人體有邪氣時,邪氣會深入體內,形成汗液(邪氣在外在體表,所以會浸入體內形成汗液。浸入,就像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桶放在牀下,用它散發的蒸氣來出汗;張苗燒地,並在上面加桃葉,用它散發的蒸氣來出汗;或者用藥煎湯,用它的蒸氣來燻蒸或沐浴,這些都是「漬形」的方法)。當邪氣在皮膚層時,會出汗而發作(前面說「有邪者」,同時包含經絡,說明邪氣已經深入)。

此言在皮者,言其淺也。均為表證,故皆宜汗。)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此兼表裡而言。凡邪氣之急利者,按得其狀,則可收而制之矣。如今之刮痧、揣摩、推拿、收驚之類,亦其遺也。)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形證有柔剛,脈色有柔剛,氣味尤有柔剛。

白話文:

古人說「在皮上」是指病症很淺。這都是表證,所以都適合發汗治療。)那些發作猛烈(邪氣急利)的,按壓後就能收斂(控制)。(這同時考慮了表裡兩方面。凡是邪氣發作急促激烈的,只要按壓到病竈所在,就可以控制止息。現在的刮痧、揣摩、推拿、收驚等方法,也是這個道理。)而實證,則要散開或瀉出。(陽實宜散,陰實宜瀉。)要仔細分辨陰陽,才能區分柔剛。(症狀有柔剛之分,脈象顏色也有柔剛之分,氣味尤其有柔剛之分。)

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剛柔之化者,知陰陽之妙用矣。故必審而別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陽勝者陰必病,陰勝者陽必病,如「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類,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道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白話文:

性質柔和的屬於陰,性質剛強的屬於陽。瞭解剛柔變化的人,就能明白陰陽的奇妙作用。所以一定要審慎並區分它們。陽性病症要用陰性方法治療,陰性病症要用陽性方法治療。當陽盛時,陰氣必定會虛弱;當陰盛時,陽氣必定會虛弱。比如「感覺寒冷卻有熱感,需要從陰下手治療;感覺燥熱卻有寒感,需要從陽下手治療」;「提升水的力量,來抵制陽光的強烈,增添火的力量,來消除陰影」,這些都是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道理。保持氣血平衡,讓它們各歸其位。

(病之或在血分,或在氣分,當各察其處而不可亂也。)血實宜決之,(決,謂泄去其血。)氣虛宜掣引之。(掣,挽也。氣虛者,無氣之漸。無氣則死矣,故當挽回其氣而引之使復也。如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要麼是血氣不通暢,要麼是氣血虛弱,應該分別檢驗其所在部位,不可混淆。

  • **血實宜決之:**血氣過盛時,應進行針灸或放血等手段進行泄血。
  • **氣虛宜掣引之:**氣血虛弱時,應採用補益氣血的方法進行挽回。具體方法如下:
  • 上氣虛者,應升提氣血,使氣血上行。
  • 下氣虛者,應納補氣血,使氣血下行。
  • 中氣虛者,應溫補氣血,使氣血充盈。

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者,地勢使然也。(地勢不同,則氣習有異,故治法亦隨而不一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天地之氣,自東而升,為陽生之始,故發生之氣,始於東方,而在時則為春。)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地不滿東南,故東南低下而多水。魚鹽、海濱,皆傍水之地利也。

白話文: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但都能治好,這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風俗也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隨之而異。)因此,東方的地區,是天地初生的地方。(天地之氣,從東方升起,是陽氣生發的開始,所以生長之氣,始於東方,在季節上就是春天。)魚鹽產地和海濱,都靠近水(東南地區低窪,所以多水。魚鹽產地和海濱,都是靠近水的有利地方。

)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得魚鹽之地,故居安食美。)魚者使人熱中,(魚,鱗蟲也。魚生水中,水體外陰而內陽,故能熱中,然水從寒化,亦脾寒者所忌。)鹽者勝血,(食鹹者渴,勝血之徵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血弱故黑色疏理,熱多故為癰瘍。

白話文:

他們的人民以吃魚和嗜好鹹味為特色,大家都安居樂業,對自己的食物讚不絕口。(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盛產魚和鹽,所以生活安穩,飲食美好。)魚會讓人身體發熱,(魚是鱗蟲,生長在水中,水的外部屬陰而內部屬陽,所以能讓人體發熱,但水是由寒轉化而來的,脾氣虛寒的人應避免食用。)鹽會導致氣血較弱,(吃鹹食容易口渴,這是氣血較弱的徵兆。)所以當地人普遍皮膚黝黑、毛髮稀疏,常見的疾病是膿腫。(黑色疏毛是氣血較弱的表現,發熱過多會導致膿腫。)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砭石,石針也,即瓷鋒之屬。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即砭也。東方之民,疏理而癰瘍,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淺,凡後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東方來也。來,起見也。砭,音邊。)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白話文:

東方人適合用砭石治療疾病,所以砭石也是從東方傳來的。(砭石就是石針,類似於瓷質手術刀。高氏山上有種像玉的石頭,可以用來做針,就是砭石。東方人身體疏鬆而容易生瘡,他們的疾病都表現在肌膚表面,所以用砭石治療。砭石治療作用淺表,後世使用的砭石療法也是從東方傳過來的。「來」是開始的意思。「砭」讀作「邊」。)西方是出產金玉和沙石的地方,是天地收納之處。

(地之剛在西方,故多金玉沙石。然天地之氣,自西而降,故為天地之收引,而在時則應秋。)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陵居,高處也,故多風。金氣肅殺,故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不衣,不事服飾也。褐,毛布也。薦,草茵也。華,濃厚也。

白話文:

由於西方的地勢剛硬,所以盛產金玉沙石。然而,天地之氣是由西方下降的,導致西方被天地吸納,在時序上則對應著秋天。

那裡的人民居住在高處,所以經常有風。此外,金屬之氣肅殺,導致水土也變得剛硬。

那裡的人民不注重服飾,而是用褐色毛布和草蓆來蔽體。他們的飲食豐盛,導致體型肥胖。

謂酥酪膏肉之類,飲食華厚,故人多脂肥。)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水土剛強,飲食肥厚,肌肉充實,膚腠閉密,故邪不能傷其外,而惟飲食、男女、七情,病多生於內也。)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病生於內,故非針灸按導所能治,而宜用毒藥也。

白話文:

意思是說,飲食豐厚肥美,如酥、酪、膏、肉等,導致人體脂肪肥厚。這種情況下,邪氣不容易傷到身體的形體,疾病則產生於內部。(水土剛強,飲食豐厚,肌肉充實,皮膚腠理閉塞緊密,所以邪氣不能傷及身體的外部,而飲食、男女房事、七情所致的疾病,往往產生於內部。)其治療方法應當使用毒藥,所以毒藥也是從西方傳來的。(疾病產生於內部,所以針灸、按摩等方法不能奏效,而應當使用毒藥。)

毒藥者,總括藥餌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稱為毒藥,然治此輩,正不必純甘至靜也。凡後世所用毒藥之法,亦自西方來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天之陰在北,故其氣閉藏,而在時則應冬。)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地高陵居,西北之勢也。風寒冰冽,陰氣勝也。

白話文:

毒藥泛指所有能治病的藥物。能治病的都可以稱為毒藥,但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不一定是完全甘甜平和的。

後世所使用的毒藥之法,也是從西方傳來的。北方是一個天地閉塞藏匿的地方。(北方的陰氣最重,所以氣候閉塞,在季節上對應冬季。)那個地方地勢高峻,風寒凍冽。(地勢高峻是西北地區的特點,風寒凍冽是陰氣旺盛造成的。)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野處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猶然。地氣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臟寒。臟寒多滯,故生脹滿等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灸焫,艾灸火灼也,亦火針之屬。凡治牛馬,類行此法,北人宜用之,故後世所用灸焫之法,亦自北方來也。

白話文:

那些民眾喜歡住在荒郊野外,以奶水為食物,導致臟腑受寒而產生脹滿病。(住在荒郊野外、以奶水為食,是北方人的習性;胡地至今仍是如此。當地的天氣寒冷,奶水也偏寒性,因此容易使人臟腑受寒。臟腑受寒容易滯留,因此會產生脹滿等疾病。)治療這種疾病應當採用艾灸之法,所以艾灸之法也是來自北方。(艾灸,是用艾草點燃後灼燒肌膚的治療方法,類似於現代的火針療法。凡是治療牛馬,一般都會使用這種方法;北方人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所以後世所使用的艾灸之法,也是源自於北方。)

焫,如瑞切。)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天之陽在南,故萬物長養,而時應夏。)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南方低下而濕,故水土弱而多霧露。)其民嗜酸而食胕,(胕,腐也。物之腐者,如鼓鮓曲醬之屬是也。胕,音父。)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

白話文:

南方是天地所滋養的地方,是陽光最強的地方。天的陽光在南方,因此萬物在那裡茁壯生長,特別適合夏季。南方的地下水分和土壤較弱,因為那裡濕潤,經常有霧氣和露水聚集。南方的人們喜歡吃酸的食物,並且有消化不良的問題,這類腐敗的食物像是醃製的食物。因此,南方的人們常常面色紅潤,但也容易出現痙攣和疼痛的病症。

(嗜酸者收,食胕者濕,故其民致理而攣痹。攣痹者,濕熱盛而病在筋骨也。南方屬火,故其色赤,致,密也。)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病在筋絡,故宜用九針。凡後世所用針法,亦自南方來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土體平,土性濕,土王於四方之中而為萬物之母,故其生物也眾。

白話文:

喜歡吃酸性食物的人容易收斂陽氣;嗜食脂肪的人容易濕氣重,所以那裡的人體質強健但容易攣縮麻痹。攣縮麻痹是由於濕熱過盛,導致筋骨受損。南方屬火,所以人們的膚色是紅色;「致」有緊密的含義。

治療這些情況應該採用微針。因此,九針也是源自南方。(因為病竈位於筋脈,所以適用於九針。所有後世的針灸方法,也都是源自南方。)

中央地域,土地平坦而濕潤,是天地孕育萬物的根源。

)其民食雜而不勞,(四方輻輳,萬物所歸,故民食雜。土性和緩,故不勤勞也。)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土氣通脾而主四肢,故濕滯則為痿,寒熱則為厥,中央者,四方之氣交相集,故或寒或熱也。)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導引,謂搖筋骨、動肢節以行氣血也。

白話文:

(那裡)的人們飲食多樣,但不辛苦,(各方匯集,萬物歸於此地,所以飲食種類繁多。土地性情溫和,所以不用辛勞。

(所以)那裡的人多得萎靡、寒熱病,(土地之氣通於脾臟而主掌四肢,所以濕氣阻滯會導致萎靡,寒熱則會導致厥症,四方之氣交集,所以有時寒有時熱。

治療宜用導引和按摩推拿的法子,(所以)導引按摩推拿的方法也源於這裡。導引,就是搖動筋骨、舒展關節以運行氣血。

按,捏按也,蹺,即陽蹺、陰蹺之義,蓋謂推拿溪谷蹺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節,故用此法。凡後世所用導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蹺,音喬,又極虐切。)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雖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雜合五方之治而隨機應變,則各得其宜矣。

故治法雖異,而病無不愈。知變通之道者,即聖人之能事也,豈特治病而已哉!)

白話文:

按,就是捏的意思。蹺,是指陽蹺陽維和陰蹺陰維。整體來說,就是推拿足部的陽蹺和陰蹺穴位來祛除疾病。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四肢關節的疾病。後世使用的導引、按摩等療法,也是起源於中國。蹺,讀音同「喬」,又讀「極虐」。

因此,聖人將各種治療方法綜合運用,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雖然治療方法不同,但都能治癒疾病。這是因為聖人掌握了疾病的本質,瞭解治療的大體原則。(將五方的治療方法綜合運用並靈活應變,就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者,身無勞也。志苦者,心多慮也。心主脈,深思過慮,則脈病矣。脈病者當治經絡,故當隨其宜而灸刺之。)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樂者逸,志樂者閒。飽食終日,無所運用,多傷於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為衛氣留,或為膿血聚,故當用針石以取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輕鬆,但精神憂慮,病症會出現在脈絡上,可用灸法和針刺治療。(「身體輕鬆」是指身體沒有勞累。「精神憂慮」是指心事重重。心臟主導脈絡,過度思考和憂慮會導致脈絡疾病。脈絡疾病應治療經絡,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灸法和針刺。)

如果身體輕鬆,精神也輕鬆,病症會出現在肌肉上,可用針灸和湯藥治療。(「身體輕鬆」是指安逸。「精神輕鬆」是指閒適。整日飽食終日,卻沒有運動,容易損傷脾臟。脾臟主導肌肉,因此會產生疾病。肌肉疾病可能是由於衛氣鬱結或膿血積聚,因此應使用針灸和湯藥進行治療。)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者身多勞,志樂者心無慮。勞則傷筋,故疾生於筋。熨,以藥熨。引,謂導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形苦志苦,必多憂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脾肺氣傷,則虛而不行,氣必滯矣。脾肺之脈,上循咽嗌,故病生於咽嗌,如人之悲憂過度,則喉嚨哽咽,食飲難進;思慮過度,則上焦痞膈,咽中核塞,即其徵也。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白話文:


(形態勞苦而精神輕鬆,病症會出現在筋脈,可以用藥物熨貼和導引治療;)

(形態勞苦而精神也勞苦,病症會出現在咽喉,可以用甘味的藥物治療;)

原因:

(形態勞苦就是身體勞累,精神輕鬆就是心中沒有憂慮。勞累會傷筋,所以病症才會出現在筋脈。熨貼是用藥物敷貼,導引是用導引術疏通氣血。)

(形態勞苦而精神也勞苦,必定會有許多憂慮。憂慮會傷肺,思考會傷脾。脾肺之氣受傷,就會虛弱不暢通,氣血就會停滯。脾肺的脈絡上通咽喉,所以病症會出現在咽喉,就像人悲傷過度時,喉嚨會哽咽,進食困難;思考過度時,上焦會痞悶,咽喉裡會堵塞,這些都是徵兆。痞悶就是閉塞不通,上下不通暢,就是暴怒導致的病症。)

病在嗌者,因損於臟,故當以甘藥調補之。)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驚者氣亂,恐者氣下,數有驚恐則氣血散亂而經絡不通,故病不仁。不仁者,頑痹耎弱也,故治宜按摩以導氣行血,醪藥以養正除邪。醪藥,藥酒也。醪,音勞。)是謂五形志也。

(重申形志不同,以足上文之意。)

白話文:

如果疾病出現在咽喉部,是因為內臟受損,因此應該用甘味藥物調理補益。

如果是因為驚恐過度,導致經絡不通暢,疾病是因為「不仁」而產生。治療方法是按摩和服用醪藥。(驚恐會導致氣息混亂,恐懼會使氣息下沉,如果經常驚恐,就會導致氣血散亂,經絡不通暢,因此會產生不仁的病症。不仁是指頑固、麻木、虛弱的狀態,因此治療宜採用按摩以疏導氣血,服用醪藥以滋養正氣、祛除邪氣。醪藥是一種藥酒。)

這就是「五形志」的理論。

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病重者宜大,病輕者宜小,無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皆常制也。)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藥性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去病有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之制者,蓋以治病之法,藥不及病則無濟於事,藥過於病則反傷其正而生他患矣,故當知制而進止有度也。)穀肉果菜,食養盡之。

白話文:

生病有輕有重,治療方法有大小、有毒性和無毒性的區別,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嚴重的病症需要用大劑量的藥物,輕微的病症則需要用小劑量的藥物,沒有毒性的藥物可以用得較多,有毒性的藥物則需要少用,這些都是調整治療方案的一般原則。)

毒性大的藥物治療疾病,能治癒十成的疾病當中的一成;毒性一般的藥物治療疾病,能治癒七成;毒性小的藥物治療疾病,能治癒八成;無毒的藥物治療疾病,能治癒九成。(根據藥物的毒性程度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種,能治癒疾病的程度分為六分、七分、八分、九分四種,這是因為治療疾病時,藥物過於毒烈起不到作用,藥物過於猛烈反而會傷及正氣並產生其他疾病,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並控制治療方法和劑量。)

用果蔬肉類調理身體,可以達到滋補的效果。

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病已去其八九而有餘未盡者,則當以穀肉果菜飲食之類培養正氣,而餘邪自盡矣。如飲食亦貴得宜,皆不可使之太過,過則反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如此而猶有未盡,則再行前法以漸除之,寧從乎慎也。)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

白話文:

不要進補太多,以免損傷正氣。(疾病已經痊癒了八九成,但仍有餘邪未盡,應當以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食物調養正氣,餘邪便會自行消散。進補也要適量,不可過度,否則反而會傷及正氣。)如果病症沒有完全消除,仍然按照此法調理。(如果進補後病症仍有餘邪,可以再次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調理,循序漸進地去除病症,寧可謹慎一些。)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時。(五行運轉、六氣變化、四時更替、陰陽交替,這些都是自然規律,也是歲氣的一部分。)

人氣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設不知歲氣變遷而妄呼寒熱,則邪正盛衰無所辨,未免於犯歲氣,伐天和矣。夭枉之由,此其為甚。)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邪氣實者復助之,盛其盛矣;正氣奪者復攻之,虛其虛矣。以致真氣日消,病氣日甚,遺人夭殃,醫之咎也。

白話文:

人體的陽氣回應天地陽氣,因此人體才能生長發育,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如果遇到一年中的氣候變化,卻胡亂稱之為寒症或熱症,那麼人體的邪氣與正氣盛衰就難以分辨,很容易就會冒犯到季節之氣,破壞天人合一。因此,人體出現意外死亡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如果人體正氣不盛,邪氣就會乘機作亂,讓正氣更加衰弱;如果人體正氣被奪走,邪氣就會進一步攻擊,讓正氣更加衰敗。這樣一來,人體的元氣就會一天天衰減,病氣就會一天天加重,最終導致人體死亡,這都是醫生的過錯。

)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盛其盛,是致邪也;虛其虛,是失正也。重言之者,所以深戒夫伐天和而絕人長命,以見歲氣不可不慎也。)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化,造化也。時,時候也。)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

白話文:

不遭受外邪侵襲,也不失去自身正氣,就能長壽。身體過度旺盛,容易招致外邪;身體過度虛弱,則失去正氣。反复強調這些道理,是为了深刻告誡人們不要違背天道,損害自身健康,從而導致短命,由此可見,一定要謹慎地順應季節變化。

久病的人,元氣衰弱,疾病痊癒後仍然體虛,身體的變化無法逆轉,時機也不容錯過。要好好調養,使身心平和,靜靜等待時機。謹慎守護自身元氣,不要讓它有所損耗,這樣身體才能恢復健康,生命力才能延續。

(養者養以氣味,和者和以性情。靜以待時者,預有修為,而待時以復也。如陽虛者喜春夏,陰虛者喜秋冬,病在肝者愈於夏,病在心者愈於長夏,病在脾者愈於秋,病在肺者愈於冬,病在腎者愈於春,皆其義也。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則固有弗失。日新可期,是即復原之道,而生氣可漸長矣。

白話文:

滋養身體要靠氣味,調理身體要靠性格和情緒。靜心等待時機的人,預先做好準備,等待時機來恢復健康。比如陽虛的人喜歡春天和夏天,陰虛的人喜歡秋天和冬天。肝病的人在夏季會好轉,心臟病的人在長夏會好轉,脾臟病的人在秋季會好轉,肺病的人在冬季會好轉,腎臟病的人在春季會好轉,這些都是這個道理。慎重保持氣息,不讓它傾斜失去,這樣才能固守自身健康,不讓它流失。每天都能進步,這是恢復健康的方法,生命力也就能逐漸增長。

)《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大要》,上古書名。此引古語以明化不可代,時不可失,不可不養,不可不和,以待其來復,未有不復者矣。)婦人重身毒之,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重身,孕婦也。毒之,謂峻利藥也。故有是故而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故孕婦可以無殞,而胎氣亦無殞也。

白話文:

《大要》中說:不能代替化解疾病,不能違背時機,一定要保養身體,保持和諧,等待(身體)自然康復。這就是它所說的。(《大要》,古代醫書的名字。引用這句話來說明疾病不能用藥代為化解,不能錯失時機,不能不注重保養,不能不注重和諧,等待自然康復,沒有不康復的。)對於懷孕的婦女,服用峻利藥物,有原因才會服用,沒有原因就不會服用。(懷孕的婦女,孕婦。毒之,指峻利藥物。有原因是因為這樣的病症而服用這種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所以孕婦可以保住性命,胎兒也不會胎死腹中。)

殞,傷也。重,平聲。殞,音允。)大積大聚,其故可犯也,然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身雖孕而有大積大聚,非用毒藥不能攻,攻亦無害,故可犯也。然但宜衰其大半,便當止藥,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若或過用,則病未必盡而胎已受傷,多致死矣。)

白話文:

「殞」字表示受傷。「重」字讀平聲。「殞」字讀音同「允」。如果胎兒積聚過大過多,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必須減少大半積聚才停止治療,如果過度治療就會死亡。(儘管懷孕期間有大量的積聚,不使用毒藥是無法治療的,治療也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所以可以治療。但是隻能減少大半的積聚,然後就應該停止治療,就像「使用強烈的毒藥治療疾病,應該減少六成的劑量」的原則。如果使用過量的藥物,那麼疾病可能還沒完全治癒,胎兒已經受到傷害,導致許多人死亡。)

揆度奇恆,所指不同。(揆度,揣度也。奇恆,異常也。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脈色者,有言臟腑者,有言陰陽者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淺也;奇恆者,言奇病也。(奇病,異常之病也。病而異常,非揣度淺深之詳,不易知也。)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色脈奇恆,其變雖多,其道則一。

白話文:

揣測非凡奇特的現象,各家所指不同。(揣測:推測;非凡奇特:不同尋常;所指不同:各家所說的不同。)有些人指的是疾病,有的人指的是脈象顏色,有人指的是臟腑,還有人指的是陰陽。揣測是指推測疾病的深淺;非凡奇特指的是奇異的疾病。(奇異的疾病:不同尋常的疾病;奇異的疾病異常,難以從疾病的深淺來推測,不易得知。)人的五色(面部顏色)和脈象發生變化,揣測非凡奇特的現象,其中規律是一致的。(面部顏色、脈象和非凡奇特的現象,雖然變化多端,但規律是統一的。)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神者,陰陽之變化也。轉,運行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機之用,循環無窮,故在天在人,無不賴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轉不回也。設其回而不轉,則至數逆,生機失矣,故曰「神去則機息」,又曰「失神者亡」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

白話文:

神氣轉動不停滯,如果轉動停止,就會逆向而行,這就失去了適應時機的靈活性。(神氣,指的是陰陽之氣的變化。轉動,指不間斷地運行。回,指逆行和邪氣。神氣的運作,迴圈無窮,因此天人之間,沒有不依賴它的,以完成化育萬物的功用,這就是神氣轉動而不停止。假設它停止轉動而開始逆行,那麼就會逆亂自然規律,生機就會喪失。所以說:「神氣離去,機巧就停止」,又說:「失去神氣的人就會死亡」。把握時機關鍵在於迫近而微小。

(至數,即神之機也。要在乎機,機在乎神。神機之道,纖毫無間,至精至微,無往不切,故曰「迫近以微」。)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天之神機,見於氣候;人之神機,見於脈色。凡此「上下左右」,及下文淺深、逆從、日數之類,皆色脈至數之要,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針灸的次數,就是神妙的關鍵。針灸時要把握這個關鍵,而這個關鍵在於神意。神妙的關鍵所在,微妙精細,無處不切,所以說「微小的時候就可以逼近」。容貌的顏色在頭部、四肢各部位展示,各個都達到了關鍵部位。(天神的關鍵在於氣候;人的關鍵在於脈象顏色。以上提到的「頭部、四肢」以及後文提到的淺深、正逆、日期等,都是脈象顏色達到關鍵的關鍵,不能不觀察。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色淺則病微,故可以湯液主治,而愈亦速也。湯液者,五穀之湯液,蓋調養之道,非後世湯藥之謂。)其色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色深則病深,故當以齊主治而愈稍遲。齊、劑同,藥劑也。)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白話文:

那些病症顏色比較淺的,用湯液治療,十天就會好。(顏色淺表示病情輕,所以可以用湯液治療,痊癒得也會比較快。湯液指五穀的湯液,是調理的方法,不是後世藥湯的意思。)那些病症顏色比較深的,一定要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就會好。(顏色深表示病情重,所以要使用藥劑治療,痊癒得會比較慢。劑和齊是通假字,指藥劑。)那些病症顏色很深很重的,要用醪酒治療,一百天就會好。

(色大深者病尤甚,故必以醪酒主治。醪酒,藥酒也,如雞矢醴之類。)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色夭面脫者,神氣已去,故不可治。百日盡則時更氣易,至數盡而已。上言病已,此言命已也。)脈短氣絕,死;(脈短氣絕者,中虛陽脫也,故死。)病溫虛甚,死。(病溫,邪有餘;虛甚,正不足。

白話文:

(臉色越深越暗代表病情越嚴重,所以必須以藥酒為主治。醪酒是一種藥酒,類似雞糞酒之類。)如果臉色蠟黃、變形,就無法治癒,一百天內就會離世。(臉色蠟黃、變形表示神氣已散,所以無法治癒。一百天內會因為時間變換而氣息改變,直到生命終結。)

脈搏短促氣息微弱,會死亡;(脈搏短促氣息微弱,表示體內虛弱陽氣散失,所以會死亡。)如果溫熱病的虛弱症狀非常嚴重,也會死亡。(溫熱病代表邪氣過剩;虛弱症狀嚴重代表正氣不足。)

正不勝邪,故死。)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要,即逆從之要也。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故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為陰,右亦為陰。色在右則陰病甚矣,故女以右為逆。男為陽,左亦為陽。

白話文:

邪氣盛過正氣,就會死亡。氣色依據上下左右不同的位置,各有其意義:上走表示病情加重,下走、像雲霧散開一樣,表示病情好轉。因此上走為逆,下走為順。女性以右側為逆,左側為順;男性以左側為逆,右側為順。(女性屬陰,右側也屬陰。氣色在右側,表示陰證嚴重,所以女性以右側為逆。男性屬陽,左側也屬陽。

色在左則陽病甚矣,故男以左為逆。此雖以色為言,而病之逆從,亦猶是也。)易,重陽死,重陰死。(易,變易也。男以右為從而易於左,則陽人陽病,是重陽也;女以左為從而易於右,則陰人陰病,是重陰也。重陽、重陰者,陰陽偏勝也。有偏勝則有偏絕,故不免於死矣。

白話文:

如果面色偏在左邊,說明陽病嚴重,因此男性若出現左側病變,便屬於逆症。這裡雖然是以面色來論病,但病情的順逆變化也是如此。

「易」是指變化。男性以右為順,若右側的病變轉移到左側,就是陽人在患陽病,這稱為「重陽」;女性以左為順,若左側的病變轉移到右側,就是陰人在患陰病,這稱為「重陰」。重陽和重陰是陰陽失衡的表現。當陰陽其中一方過度強盛時,就可能導致另一方偏絕,最終難免會危及生命。

)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反作,反順為逆也。逆則病生矣。治在權衡相奪,謂度其輕重而奪之使平,猶權衡也。)奇恆事也,揆度事也。(此承上文而言陰陽反作者,即奇恆事也;權衡相奪者,即揆度事也。)搏脈,痹躄寒熱之交。(上文言奇恆之色,此下言奇恆之脈。

白話文:

陰陽失衡反序,治療方法在於調整平衡,讓它們相抵消。(反序:反常為逆,逆則生出疾病。平衡:評估輕重並調整,就像使用權衡一樣。)這是異常的現象,需要特別的考量。(這裡承接上文提到的陰陽反序,即異常現象;平衡則是特別的考量。)奇異的脈象,夾雜著寒熱。(上文提到異色的症狀,這裡提到異色的脈象。)

搏脈者,搏擊於手也,為邪盛正衰,陰陽乖亂之脈,故為痹為躄,為或寒或熱之交也。痹,頑痹也。躄,足不能行也。)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脈孤者,孤陰孤陽也。孤陽者洪大之極,陰氣必消;孤陰者微弱之甚,陽氣必消。故脈孤為消氣也。脈虛兼泄者,必亡其陰,陰亡則血虛,故虛泄為奪血也。

白話文:

搏脈:

通過按壓脈搏,可以發現病邪盛,正氣衰弱,陰陽不平衡的徵兆,因此會出現麻痺、癱瘓,以及時而發冷發熱交替發生的情況。其中,「麻痺」指四肢關節活動不靈活,「癱瘓」指足部無法行走。

脈孤:

脈搏細弱,表示氣血不足。

脈虛泄:

脈搏又弱又下陷,表示陰血不足,導致氣血虛損。

)孤為逆,虛為從,(孤者,偏絕之謂。絕者不可復生,故為逆。虛者,不足之稱,不足者猶可補,故曰從。)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肺為百脈之朝會,故脈變奇恆之辨,當以太陰始。太陰者,手太陰之氣口也。)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不勝,克我者也。如以木見金、以金見火之類是也。

白話文:

太過為逆,虛證為從。(太過指的是極度偏絕的狀態,偏絕到無法復原,所以稱為逆。虛證指的是不足的狀態,不足還可以補救,所以稱為從。)

脈象表現出奇特異常的變化,應以肺經的脈位作為起始點。(肺經作為百脈的匯合處,因此判斷脈象的奇恆變化時,應以肺經的脈位作為起始點。肺經的起始點是手太陰肺經的氣口穴。)

脈象表現為剋制自身者的脈象,叫做逆證,逆證則會導致死亡。(脈象表現為剋制自身者的脈象,表示被對方剋制。例如木脈遇到金脈、金脈遇到火脈等情況。)

)行所勝曰從,從則活。(行所勝,我克者也。如以木見土、以土見水之類是也。)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八風之至,隨四時之勝。至數有常,則終而復始,此順常之令也。)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設或氣令失常,逆行一過,是為回則不轉而至數紊亂,無復可以數計矣。

白話文:

)按照相剋的規律來運轉叫從,從而生動活潑地按照相剋的規律運行,是我所剋制的。就像木克土、土克水之類。

)按照八種風向和四個季節的規律運行,終而復始

)八種風向的到來,隨著四個季節的規律運行。運行到一定的數目有規律,那麼終結後又重新迴圈,這是順應規律的運轉。

)一旦逆行,就再也不能夠計算,論述就完結了

)如果五行相剋的規律出現異常,一旦逆行運行超過次數,那麼運行就混亂了,再也不能夠用數來計算了。

過,失也。喻言人之色脈,一有失調,則奇恆反作,變態百出,亦不可以常數計也。此則天人至數之要,在逆從之間,察其神而畢矣。)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不從毫毛生,病生於內也。

白話文:

過度,是身體失去平衡的意思。診斷時觀察面部氣色和脈象,一有失調,就會出現奇特的徵狀和變化,難以用一般的標準來衡量。這時醫生需要逆向思考,從異常中察覺神氣的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患者發病後,毛孔會逐漸打開,陽氣也隨之消散。 津液充斥全身,患者獨自一人,精神孤立在內,氣息消耗在體外,身體無法與衣服接觸。這時患者的四肢會急促地動彈,是因為氣體阻滯在體內,而形體只在外層活動。

如果毛孔沒有打開,則說明疾病產生於體內。

五臟陽已竭,有陰無陽也。津液,水也。郭,形體胸腹也。陰無陽不行,水無氣不化,今陽氣既竭,不能通調水道,故津液妄行,充於郭也。魄者,陰之屬,形雖充而氣則去,故其魄獨居也。精中無氣,則孤精於內,陰內無陽,則氣耗於外。三焦閉塞,水道不通,皮膚脹滿,身體羸敗,故形不可與衣相保也。

白話文:

內臟的陽氣已經耗盡,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津液就好比水,胸腹就是身軀。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運作,水沒有氣就無法化生。現在陽氣已經耗盡,無法疏通水道,所以津液亂竄,充盈在身軀中。

魄屬陰,雖然身體被填滿了,但氣卻散失了,所以魄只能孤獨地存在。精中沒有氣,孤精就存在於內部。內部沒有陽氣,氣就散失在外。

三焦閉塞,水道不通,皮膚脹滿,身體衰敗,所以身體無法與衣服相符。

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行,故四極多陰而脹急也。脹由陰滯,以胃中陽氣不能制水而肺腎俱病,喘咳繼之,故動中也。此以陰氣格拒於內,故水脹形施於外而為是病也。)平治於權衡。(平治之法,當如權衡者,欲得其平也。且水脹一症,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如五臟陽已竭,魄獨居者,其主在肺。

白話文:

四肢是陽氣的根源,如果陽氣運行不暢,四肢容易出現寒氣凝滯,導致腫脹疼痛。腫脹是由於陰氣滯留,因為胃中的陽氣不能控制水液,導致肺和腎臟同時出現病症,接著就會出現喘咳,所以這屬於內部疾病。這種情況是體內陰氣阻隔陽氣,導致水液積聚在體外而形成水腫。

治療方法應取調和平衡之法。(取調和平衡之法的原則,就像使用權衡一樣,目的是達到平衡。水腫這一症狀,其根本原因在於腎臟,而表徵則在於肺。如果五臟陽氣已經耗盡,只有魂魄獨存,那麼主要病症就會表現在肺部。)

肺主氣,氣須何法以化之?津液充郭,孤精於內,其主在腎。腎主水,水須何法以平之?然肺金生於脾,腎水制於土,故治腫脹者必求脾、肺、腎三臟,隨盛衰而治得其平,是為權衡之道也。)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宛,積也。

白話文:

肺主宰著人體的氣,氣需要什麼方法才能轉化呢?津液充盈於身體,精華藏於內,這主要由腎臟掌管。腎臟主管著水,水需要什麼方法才能保持平衡呢?然而,肺金生於脾土,腎水被土所制,所以治療腫脹必須關注脾、肺、腎三臟,根據它們的盛衰情況進行治療,才能達到平衡,這就是權衡之道。去除積聚的陳舊廢物,因此輕微運動四肢,穿暖衣服,用針灸刺激相關部位,以恢復形體,打開鬼門關,潔淨內府,精華按時服用,五陽氣已經佈滿全身,疏通五臟,所以精氣自然生成,形體自然強壯,骨肉相依,巨氣也自然平穩。宛,指的是積聚。

陳,久也。莝,斬草也。謂去其水氣之陳積,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四極,四肢也。微動之,欲其流通而氣易行也。溫衣,欲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也。然後繆刺之,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去其大絡之留滯也。鬼門,汗孔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陰之屬也,故曰「鬼門」。

白話文:

「這個目的是清除身體長期滯留下來的水分濕濁物質就像砍下的植物一樣一點一點慢慢清除乾淨 四趟指的是身體上的 四 元那個運動身體這樣血液就能暢快的活動身上自然就會舒服很多 身上的衣服也要保持溫度這樣身體就能微微有點溫度這樣身體就會舒適很多 不舒服的地方可以用鍼灸進行治療這樣就能除去身體上的淤滯問題 鬼是指面板上的開始皮膚來了身上就像多了很多的眼睛一樣 身上的大量的血液是由身體上的器官生產出來的因此身體有很多地方都能成為開始就會出現問題因此這一方面就要特別關注平常的時候就要好好保護身體這樣就會減少問題出現的情況出現問題不要害怕這種情況就可以得到改善身體就會舒服很多 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的身體就會舒服很多 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 就這樣一點一點慢慢改善身體狀況好好的照顧身體的問題身體狀況就會得到改善這樣身體就會舒服很多 保身體健康開心快樂的生活每天保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體就會舒服很多的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的開始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很多身上一般情況來說是很容易照顧好的好好保護就會減少出現問題情況出現問題也不可怕只要好好照顧就會解決問題好的身體狀況自然就會維持下去身體就會舒服

淨府,膀胱也,上無入孔,而下有出竅,滓穢所不能入,故曰「淨府」。邪在表者散之,在裡者化之,故曰「開鬼門,潔淨府」也。水氣去則真精服。服,行也。陰邪除則五陽布,五陽,五臟之胃氣也。由是精生形盛,骨肉相保而巨氣可平矣。宛、郁同。莝,音剉。)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白話文:

淨府,指的是膀胱。它上面沒有入口,下面有出口,不讓污垢進入,所以稱為「淨府」。邪氣表現在體外,就散發掉;在體內,就化解掉,所以說「打開鬼門,潔淨淨府」。水氣消散後,真精就會運行。運行,就是流動。陰邪消除後,五臟之氣就會散發出來。這樣,精氣旺盛,骨肉相依,巨氣(巨大之氣)就能平息。

宛、鬱是同一個意思。莝,讀音同「剉」。古代人在禽獸之間居住,動作以躲避寒冷,住所以躲避暑熱,內心沒有貪慕的牽絆,外在沒有官宦的形跡,這是恬淡安然的世界,邪氣不能深入。所以毒藥治不了他們的內臟,針灸治不了他們的體表,因此他們只用移精祝由的辦法。

(古人巢居穴處,天真完固,氣血堅實,邪不能入,故無事於毒藥針石,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氣而愈其病也。祝、咒同;由,病所由生也,故曰「祝由」。)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內傷五臟,外逆四時,則表裡俱傷,為病必甚,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

白話文:

(古代的人居於洞穴,生活簡單純樸,氣血充盈,邪氣無法侵犯,因此不需要服用藥物或針灸,只要通過祈禱就能夠調整精氣,治癒疾病。祈禱和咒語相同,而「由」指疾病的成因,所以稱之為「祝由」。)

而如今的情況不同,內心憂愁苦惱,外在勞累損傷,而且不遵循四季規律,違背寒暑適應原則。盜賊般的風邪時常侵襲,虛弱的邪氣日夜纏繞,從內部侵害五臟和骨髓,從外部損傷空竅和肌膚。因此,小病必定嚴重,大病必定致死,所以祝由術無法奏效。(內部損傷五臟,外部違背四季規律,則表裡俱傷,病情一定會加重,所以無法用祝由術來治療。)

)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知其要,如日月之光,上古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理色脈,察內外之精微也。通神明,色脈辨而神明見也。色脈之應,無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時之往來,八風之變,六合之氣,消長相依,無不有常度也。)變化相移,以觀其妙,則色脈是矣。

白話文:

面對患者,察看生死的表徵,判斷疑難,瞭解關鍵,就像日月的光芒一樣清晰。上古的醫者,通過觀察面部氣色和脈象來瞭解病人的病情,並通過五行、四時、八風、六合的理論來分析,始終遵循自然規律。(觀察面部氣色和脈象,是瞭解內外精微變化的方法。瞭解病情,是讓神明顯現的途徑。氣色脈象的變化,無一不符合五行衰旺、四時更替、八風變異、六合之氣消長相依的自然規律。)通過觀察這些變化的轉移,就能瞭解它們的微妙之處,那麼觀察氣色脈象的方法就是正確的。

(五行、四時、八風之氣迭有盛衰,則變化相移,色脈隨之而應,故可以觀其妙。凡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必由乎氣,氣必合乎天,雖其深微難測,而惟於色脈足以察之,故曰:「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變,日有十干,而陰晴是其變,故色以應日。

白話文:

五行、四時、八風的氣息盛衰變化,彼此交替相移,我們的臉色和脈象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觀察這些變化來瞭解其中的奧妙。凡是五臟六腑的病症、百病九疾,脈象必定會反映氣的變化,而氣的變化必定與天地自然相符合。即使是深奧難測的病症,也可以透過觀察臉色和脈象來察覺。所以說:「如果知道其中的關鍵,那麼臉色和脈象就能提供線索。」

臉色與日間相應,脈象與夜間相應,我們要經常探求其中的關鍵,就能掌握線索。因為臉色與五行相應,而明暗是臉色的變化;日間有十個天干,而陰晴是日間的變化,所以臉色與日間相應。

脈有十二經,而虛實是其變,月有十二建,而盈縮是其變,故脈以應月。常求色脈之要,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古之所以合於神明,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上古知色脈之應,故能見機察微,合於神明,常遠於死,常近於生,生道永昌。

白話文:

脈象有十二經,虛實是其變化。月亮有十二建星,盈虧是其變化。因此,脈象以應和月亮。常求觀察脈象顏色的要領,就可以像日月一樣瞭解它的變化規律。

顏色的變化,以應和四季的脈象。這是上古時期的人們與神明相合的原因,他們能見微知著,遠離死亡而接近生命,生命之道因此得以長久。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後治之。其治也先以湯液,湯液者,五穀所制而非藥也。服之十日,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使十日不已,則治以草蘇草荄之枝。

白話文:

(古代)治療疾病,在疾病出現後才進行治療。用湯液(藥液)治療十天,可以祛除八風五痹之病;十天過後,用草蘇和草荄的枝葉治療,根莖用作輔助。標本兼治,病邪自然會服從。

蘇,葉也。荄,根也。枝,莖也。根枝相佐,故云「本末為助」,即後世之煎劑也。病源為本,病變為標,得其標木,邪無不服,此中古之治,雖不若上古之見於未然,而猶未若後世之誤也。荄,音該。)莫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既不能防於未然,又不能察其見在,心粗見淺,針藥亂施也。)所謂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白話文:

蘇,指的是葉子。荄(音該),指的是根。枝,指的是莖。根和枝互相配合,所以說「本末為助」,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煎藥。病的根源是本,病的表現是標。找到病的表現,就能消除邪氣,這是中醫的治療方法。雖然比不上上古時期在疾病未發作前就預防,但也比後世錯誤的治療方法要好。後世的治療方法不是這樣,不根據四時變化,不考慮日月運行,也不分清楚寒熱虛實。等到病情已經形成,纔想用細小的針灸治療外在,用藥湯治療內在。(既不能預防疾病發生,又不能察覺現有的病情,心粗淺薄,針藥胡亂使用。)所謂的粗糙工匠,兇狠粗暴,以為可以攻治疾病,所以舊病未癒,又生新病。

(粗工,學不精而庸淺也。凶凶,好自用而孟浪也。若輩者,意其為實而攻之,則假實未去而真虛至;意其為熱而寒之,則故熱未除而新寒起。是不足以治人,而適足以害人耳。)必也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貴後賤者,其心屈辱,神氣不伸,雖不中邪,而病生於內。

白話文:

(粗糙地治療,學藝不精而水平淺薄。莽撞地治療,自作主張而輕率。對於這種人,如果以為是實症而攻補,那麼假象中的實證還沒消除,真正的虛證就來了;如果以為是熱症而用寒藥,那麼原有的熱症還沒去掉,新的寒症又產生了。這種治療方法不足以治病,反而會害人。)

必須專注於一種治療方法,一種方法就能找到病因。(病因就是導致疾病的原因。找到了病因,又有什麼不能治癒的呢!)凡是診脈看病的人,一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曾經歷過榮華富貴後落魄失意,即使沒有邪氣侵襲,疾病也可能是由內部產生,稱為「脫營」。(曾經歷過榮華富貴後落魄失意的人,心靈會受到屈辱,精神無法舒展,即使沒有邪氣侵襲,也會產生內部疾病。)

營者,陰氣也。營行脈中,心之所主,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脈日以竭,故為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嘗富後貧者,憂煎日切,奉養日廉,故其五臟之精日加消敗,是為失精。精失則氣衰,氣衰則不運,故為留聚而病有所並矣。)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

白話文:

營氣是陰氣。營氣在脈絡中運行,由心主導。如果人心神不調適,血就不能產生,脈絡就會逐漸枯竭,所以稱為脫營。

曾經富裕後變貧窮,這叫做「失精」,五臟的氣血精華都減弱了,就會引發各種疾病。

(失精的原因是:曾經富裕的人變貧窮後,憂慮煩惱日益加劇,飲食起居日漸簡陋,所以五臟之精日漸衰敗,這就是失精。精氣虧損則氣血衰弱,氣血衰弱則運行不暢,因此精氣積聚停滯,導致疾病產生。)

這種病不在臟腑,也不會改變身體外形,診察時容易令人疑惑,不知道病因。

(如前二病者,求之內證,則臟腑無可憑,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診者不明其故,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其病漸深,則體為瘦減;其氣日虛,則精無以生。)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及其病深,則真氣消索,故曰「無氣」。無氣則陽虛,故灑然畏寒也。

白話文:

(就像前兩種疾病一樣,如果從內部證據尋找,臟腑沒有依據;如果從外部證據尋找,形體沒有依據。醫生不明其原因,難免會疑惑不解,不知道是什麼病。)身體日漸消瘦,氣虛無力。(疾病逐漸深入,身體就會消瘦;氣虛日盛,精氣無法產生。)病入膏肓,氣血衰竭,時常驚恐。(病情加重,真氣耗盡,所以說「氣血衰竭」。氣血衰竭則陽氣虛,所以會發冷戰慄。)

陽虛則神不足,故心怯而驚也。)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精氣俱損,則表裡受困,故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此其所以為深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雖曰良工,而不能察此,則不得其情,焉知其本,此過誤之一也。)凡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飲食有膏粱藜藿之殊,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因常知變,必詳問而察之。)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白話文:

陽氣虛弱則精神不足,因此會心生畏懼和恐慌。)病情嚴重的,是因為外在耗損衛氣,內在奪走榮氣。(精氣都受損害,因此表裡都受到影響,所以外耗衛氣,內奪榮氣,這就是導致病情嚴重的緣故。)醫術高明的人失誤,是因為不知道病情的真實情況,這也是治病中的失誤之一。(雖然說是醫術高明,但不能瞭解病情的真實情況,那麼就無法掌握病情的根本,這是失誤之一。)凡是診斷疾病的人,一定會詢問飲食和住所的情況,(飲食有豐盛和粗劣的區別,住所有寒冷、溫暖、乾燥、潮濕的不同,因為常常有變化,所以一定要詳細詢問和了解。)暴飲暴食,先樂後苦,都會損傷精氣。

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樂則喜,喜則氣緩;苦則悲,悲則氣消。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甚至竭絕,則形體毀沮。沮,壞也。)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傷肝,肝藏血,故傷陰;喜傷心,心藏神,故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氣化。凡喜怒過度而傷其精氣者,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

白話文:

精神和元氣枯竭,身體虛弱破敗。(快樂的時候就欣喜,欣喜就氣息緩慢;痛苦的時候就悲傷,悲傷就氣息消散。所以喜怒失常,都會損傷精氣,甚至枯竭,就會導致身體衰敗。)

暴怒傷害陰氣,暴喜傷害陽氣。(暴怒傷害肝臟,肝臟貯藏血液,所以傷害陰氣;暴喜傷害心臟,心臟主神志,所以傷害陽氣。)

逆氣上行,脈搏微弱到看不見形狀。(逆氣,是指氣息逆行。凡是喜怒過度而損傷精氣的人,都會導致氣息逆行上沖。)

氣逆於脈,故滿脈;精脫於中,故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不明虛實,故不知補瀉;不察所因,故不知病情;以致陰陽敗竭,故精華日脫。陽脫者,邪並於陰;陰脫者,邪並於陽,故曰「邪氣乃並」。此愚醫之所誤過之二也。

白話文:

當氣逆流在脈中,所以會導致脈搏充盈;精氣從體內流失,所以會使形體消瘦。庸醫治療時,不懂得補瀉之道,也不知道何時需要疏導,導致精華日漸流失,邪氣便乘虛而入。這是治療上的兩個過失。(不明白虛實的情況,所以不知道何時需要補瀉;不探究病因,所以不知道何時需要疏導;以致陰陽失衡衰竭,所以精華日漸流失。陽氣衰竭的,邪氣就會侵襲陰;陰氣衰竭的,邪氣就會侵襲陽,所以說「邪氣便乘虛而入」。這是庸醫過失的第二點。)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比類,比別例類也。奇恆,異常也。從容,安詳靜察也。凡善診者,必比類相求,故能因陰察陽,因表察里,因正察邪,因此察彼,是以奇恆異常之脈證,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白話文:

一位優秀的中醫把脈者,必定能通過比較不同類型、觀察異常徵兆來從容不迫地判斷病情。如果僅僅會把脈,不懂得仔細辨別,這樣的診斷就不值得稱道,這樣的治療也會出現三個方面的過失。(比類:比較其他類似的案例。奇恆:異常。從容:安靜祥和地觀察。凡是擅長診脈的人,必定能通過比較相似的案例來推求,所以能夠從陰脈中觀察出陽脈的異常,從表象中看出裡面的狀況,從正脈中看出邪脈的影響,從此脈中看出彼脈的症狀,因此凡遇奇異異常的脈象和病證,都能通過從容觀察的方法來認識它們。進一步闡發,觸及類似的案例就能夠進一步認識它們,掌握天下所有的事物已不再遙遠。

工不知此,何證之有?此過誤之三也。又如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惟從容而後得之。)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三常,即常貴賤,常貧富,常苦樂之義。封君敗傷者,追悔已往,及欲侯王者,妄想將來,皆致病之因。

白話文:

醫生若是不瞭解這些(病理變化),用什麼證據來證明呢?這是第三個錯誤。又比如脾氣虛而浮腫像肺病,腎氣不足而浮腫像脾虛,肝火旺而沉散像腎虛,這些都是醫生常弄混的,只有從容不迫才能弄清楚。

診病有三項常規,一定要詢問貴賤、貧富和苦樂。貴賤是指追悔過去,貧富是指妄想未來,這些都是致病原因。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抑鬱不伸,故精神內傷。迷而不達,不亡不已也。)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故為是病。)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白話文:

所以重視脫離僵局,即使沒有外邪入侵,精神內傷,身體必定虧損。(抑鬱不通暢,所以精神內傷。迷惘而不通達,不消亡就不會停止。)原本富有後來貧窮,即使沒有受到外傷,皮膚乾枯肌肉萎縮,癱瘓縮手。 (憂愁思慮則心肺俱傷,氣血俱損,所以導致這種疾病。)醫生不能嚴謹,不能觸動神氣,外表柔弱,混亂到失常,疾病無法轉移,那麼醫治的事就不會順利,這是治療的四個過失。

(戒不嚴,則無以禁其欲;言不切,則無以動其神。又其詞色外為柔弱而委隨從順,任其好惡,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如是則病不能移,其於醫也何有?此過誤之四也。)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必知終始」,謂原其始,要其終也。「有知餘緒」,謂察其本,知其末也。

白話文:

(戒律不嚴格,就不能約束自己的慾望;話語不切合實際,就不能感動對方的心靈。況且,對方表面上表現出柔弱順從的樣子,任由你喜歡或討厭,沒有不擾亂常態而最終失常的。如此一來,疾病就無法消除,那麼對醫生還有什麼用呢?這是治療中的第四個過失。)凡是診斷的人,一定要明瞭疾病的始末,瞭解疾病的餘緒,切脈問診,要結合男女的生理特點。(「一定要明瞭始末」,意思是追究疾病的起因,預測其最終的結果。「瞭解疾病的餘緒」,意思是診察疾病的根源,知道其後果。

切其脈必問其名,欲得其素履之詳也。男女有陰陽之殊,脈色有逆順之別,必辨男女而察其所合也。)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離者,失其親愛。絕者,斷其所懷。菀,謂思慮抑鬱。結謂深情難解。憂則氣沉,恐則氣怯,喜則氣緩,恚則氣逆,凡此皆傷其內,故令五臟空虛,血氣離守。

白話文:

每次看脈時,一定要詢問病人的姓名,目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基本情況。男女之間有陰陽之分,脈象也有順逆之別,所以要先分辨男女,再根據病人的性別來查看脈象是否符合規律。

如果脈象有離絕、菀結、憂恐、喜怒等異常表現,或是五臟虛弱,氣血離散,醫生卻無法準確判斷病情,這是什麼原理呢?

「離」是失去親人或愛人;「絕」是斷絕希望或願望;「菀」是思慮憂鬱;「結」是情感難以解開。憂鬱會使氣機下沉,恐懼會使氣機怯懦,喜悅會使氣機緩和,憤怒會使氣機逆行。這些情緒都會損傷內臟,導致五臟虛弱,氣血離散。

醫不知此,何術之有?)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大傷,謂甚勞甚苦也,故其筋如斬,脈如絕,以耗傷之過也。雖身體猶能復舊而行,然令澤不息矣。澤,精液也。息,生長也。)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故,舊也。言舊之所傷,有所敗結,血氣留薄不散,則鬱而成熱,歸於陽分,故膿血蓄積,令人寒炅交作也。炅,居永切,熱也。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還有什麼醫術可言?從前有位富翁勞累過度,筋脈斷裂,後來身體雖恢復了,但卻一直遺精不斷。(勞累過度,指過度勞累和辛勞,因此他的筋就像被斬斷,脈就像被切斷,都是因為耗損過度。雖然身體還能恢復原狀行走,但是卻一直遺精不止。澤,指精液。息,指滋生。)所以舊時受傷的地方,有損傷後形成的結塊,氣血瘀積不散,就會鬱積成熱,歸於陽分,所以膿血會積聚,讓人覺得又冷又熱交替出現(炅,居永切,指熱)。

)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粗工不知寒熱為膿積所生,膿積以勞傷所致,乃治以常法,急刺陰陽,奪而又奪,以致血氣復傷,故身體解散,四肢轉筋,則死日有期。謂非粗工之誤之者耶?)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白話文:

粗劣的醫生治療,急急忙忙扎針,使身體崩解,四肢抽搐,離死亡不遠。(粗劣的醫生不知道寒熱是由膿液積存造成的,而膿液積存又是由勞損造成的,於是用一般的方法治療,急急忙忙扎針,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血,導致氣血再次受損,所以身體崩解,四肢抽搐,離死亡不遠。能說不是粗劣的醫生弄錯了嗎?)醫生不明瞭病情,不問發病原因,只說離死亡不遠,也是粗劣的表現,這是治療方法的第五個過錯。

(但知死日而不知致死者,由於施治之不當,此過誤之五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不通者,不通於理也。物理不通,焉知人事?以上五條,所不可不知也。)故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陰陽氣候之變,人身應之以為消長,此天道之不可不知也。)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

白話文:

(只知道死亡時間卻不知道導致死亡的原因,這是由於醫治不當所致,這是五個過錯中的第五個。)凡是這五種過錯,都是因為不懂得醫術,也不明白人世間的道理。(不懂得,就是不懂得道理。不懂得自然界的法則,怎麼能明白人世間的道理?以上這五條,都是不可不知的。)所以治療疾病,必須要知道天地陰陽,四季運行規律,(陰陽氣候的變化,人體會相應地生長衰退,這是自然界的法則,不可不知。)五臟六腑,陰陽表裡,針灸砭石,毒藥的使用方法。

(臟腑有雌雄,經絡有表裡,刺灸石藥,各有所宜,此臟象之不可不知也。)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經道,常道也。不從容於人事,則不知常道。不能知常,焉能知變?人事有不齊,品類有同異,知之則隨方就圓,因變而施,此人事之不可不知也。)審於部分,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白話文:

(臟腑有陰陽之分,經絡有表裡之別,鍼灸藥石,各有適用的範圍,這是臟象學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

沉穩從容地處理人際關係,才能明瞭人生的道理。高低貴賤、貧富差距,各有不同的規律。瞭解年輕與年長、勇敢與怯懦的道理。(人生道理是恆定的。如果不沉穩從容地處理人際關係,就不能理解恆定的道理。不能理解恆定的道理,又怎能理解變化的道理?人際關係各有不同,但道理卻有相通之處。知道這些道理,就能根據不同情況靈活應變,從而處理好人事關係,這是人際相處的基礎知識。)

仔細觀察身體部位,瞭解疾病的根源和發展過程,掌握八正九候的方法,診斷才能準確。

(八正,八節之正氣也。副,稱也。能察形色於分部,則病之本始可知;能察邪正於九候,則脈之順逆可據。明斯二者,診必稱矣。此色脈之不可不知也。上言「五過」,未明「四德」。而此四節,一言天道,一言臟象,一言人事,一言脈色,即「四德」也。明此四者,醫道全矣,誠缺一不可也。

白話文:

「八正」和「八節」是正氣的展現。所謂「副」,就是相對應的意思。如果能從身體的分區辨別外形和顏色,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如果能在九種脈象中分辨邪氣和正氣,就能根據脈搏的順逆來判斷病情。弄清楚這兩點,診斷就能夠準確。所以,這些關於顏色和脈搏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前面說了「五過」,但沒有詳細說明「四德」。而這四節中,一節講述天道,一節講述臟象,一節講述人事,一節講述脈搏和顏色,這正是「四德」。明白這四點,醫道就能夠圓滿,缺一不可。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裡。(氣內者,氣之在內者也。即元氣也。凡治病者,當先求元氣之強弱。元氣既明,大意見矣。求元氣之病而無所得,然後察其過之在表在裡以治之,斯無誤也。此下五節,亦皆四德內事。按氣有外氣,天地之六氣也;有內氣,人身之元氣也。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內在的元氣十分重要。我們必須探究元氣盛衰的道理,如果無法確切把握,可能是因為過於注重外在表徵或內在實質。

(內在元氣指的是人體自身的元氣,它對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治療疾病時,首先要判斷元氣的強弱。瞭解元氣的狀況後,治療方向也就大致明確了。如果找不到元氣虛衰的症狀,再根據其他表徵來判斷是外感表邪還是內傷裏邪,這樣可以避免誤診。)

以下五個條款也都是關於內在元氣的。需要注意的是,“氣”有外在之氣,即天地間的六氣;也有內在之氣,即人體自身的元氣。

氣失其和,則為邪氣;氣得其和,則為正氣,亦曰真氣。但真氣所在,其義有三:上有氣海,曰膻中也,其治在肺;中有水穀氣血之海,曰中氣也,其治在脾胃;下有氣海,曰丹田也,其治在腎。人之所賴,惟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故曰「氣內為寶」,此誠最重之辭,醫家最切之旨也。

白話文:

當人體氣機運行失調時,外氣侵入體內,稱為邪氣;氣機運行和順時,則稱為正氣,又稱真氣。但真氣存在的位置有三處:

  • 上部:稱為氣海,即胸中膻中穴,其經絡運化肺氣。
  • 中部:稱為中氣,即脾胃運化水穀精氣血氣的場所。
  • 下部:稱為氣海,即丹田,其經絡運化腎氣。

人體健康全靠這些氣的運作。氣聚合則人體得以存活,氣散失則人體死亡,因此說「氣內為寶」,這句話非常強調氣的重要性,也是醫學家最關鍵的旨意。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循,依順也。此言經絡之略,人所知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師不卒,妄作離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此治之二失也;(受師不卒者,學業未精,苟且自是也。妄作離術者,不明正道,假借異端也。

白話文:

那些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這些都是人所知道的,醫家治療時所依據的。(依循,按照。這裡說經絡的大略,人所知道的。)之所以不能全部掌握,是因為精神不專注,志向不明確,內外不能協調,所以有時猶豫不決。不知道陰陽反覆的道理,這是治療中的一個過失;跟隨老師學習沒有完成,就自以為是地胡亂使用奇特的治療方法,胡說八道自稱有道理,用新名詞美化自己的功績,這是治療中的第二個過失。(跟隨老師學習沒有完成,指學業還沒有精通,卻粗心自滿。胡亂使用奇特的治療方法,指不明確正道,借用歪門邪道。)

謬言為道,更名自功者,侈口妄談,巧立名色以欺人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世人之語,馳千里之外。

(工之得失,則譭譽之遠聞也。)不明不中,棄術於市,自遺其咎。

白話文:

妄稱自己的見解為正道,擅自更名以顯示自己的功勞,都是胡言亂語,用巧妙的言辭和名分來欺騙別人。

不知道適應不同生活條件,坐具的軟硬,環境的冷暖,飲食的適宜與否,不區分別人的勇氣和膽怯,不懂得類比,足以讓自己混亂,不能使自己明智,這是治療的第三個錯誤。

診病時不瞭解病情的起因,不詢問生活習慣和飲食失調,不詢問起居過度或中毒的情況,不先說明這些原因,直接把脈,怎麼能判斷出正確的病因?妄稱病名,被經驗豐富的人揭穿,這是治療的第四個錯誤。

世人的話語,可以傳到千里之外。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五疫,即五運疫癘之氣。移易,傳染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疫癘乃天之邪氣,若吾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故不相染也。天牝,鼻也。

白話文:

當五種瘟疫流行時,大家都很容易互相傳染,無論大人小孩,症狀都很相似。如果不施救治療,怎麼能避免互相傳染呢?(五疫,即五運瘟疫之氣。傳染也叫做「移易」。)只要正氣存於體內,邪氣就無法入侵。避開瘟疫之毒,鼻孔自然暢通,呼吸順暢,氣息從頭部呼出,邪氣就不會入侵。(疫癘是天生的邪氣,如果我們體內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入侵,所以不會互相傳染。鼻孔叫做「天牝」。)

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氣自空虛而來,亦欲其自空虛而去,故曰「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也,蓋以氣通於鼻,鼻連於腦中,流布諸經,令人相染矣。氣出於腦為嚏,或張鼻泄之,則邪從鼻出,毒氣可令散也。)氣出於腦,即先想心如日。(日為太陽之氣,應人之心。

白話文:

鼻子接受上天之氣,所以稱為「天牝」。氣息從虛空而來,也想要從虛空而去,因此說「避開有害的氣息,天牝從來,又能回到它原本的地方」。這是因為氣息通過鼻子,鼻子連接大腦,流佈於全身經絡,會影響到人的精神和身體。氣息從大腦出來就會打噴嚏,也可以張開鼻子將它疏散出去,這樣邪氣就會從鼻子出來,可以將有毒氣息排出。氣息從大腦出來,首先要想像自己的心像太陽。(太陽是太陽之氣,與人的心臟相應。

想心如日,即所以存吾之氣,壯吾之神,使邪氣不能犯也。)將欲入於疫室,先想青氣自肝而出,左行於東,化作林木;(心之所至,氣必至焉,故存想之則神有所注而氣可王矣,左行於東,化作林木之狀,所以壯肝氣也。)次想白氣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所以壯肺氣也。

白話文:

想要心神安寧自在,就必須保持體內的氣血充盈,精神健旺,讓邪氣無法侵犯。

當要進入疫區時,先想像青色的氣從肝臟發出,向東邊流動,幻化成茂盛的樹林。(心念所到,氣血必隨,所以專注於這個意念,就能讓精神有所寄託,氣血也能隨之旺盛。向東流動,幻化成樹林的形狀,這樣可以增強肝氣。)

然後想像白色的氣從肺臟發出,向西邊流動,幻化成兵器和盔甲。(這樣可以增強肺氣。)

)次想赤氣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所以壯心氣也。)次想黑氣自腎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所以壯腎氣也。)次想黃氣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所以壯脾氣也。)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後可入於疫室。(煌煌,輝耀貌。天行疫癘,傳染最速,凡入病家,男病坐其床尾,女病坐其床頭,蓋癘氣男從上出,女從下出也。故當謹避之耳。

白話文:

接著想像從心臟出來了紅色的氣,往上面南方移動,變成火光一樣;(所以可以壯旺心氣。)接著想像從腎臟出來的黑色氣,往下面北方移動,變成水;(所以可以壯旺腎氣。)接著想像從脾臟出來的黃色氣,停留在身體的中間,變成土。(所以可以壯旺脾氣。)五種氣護衛著身體後,再想像在頭的上方,就像北斗七星那樣明亮閃耀,然後纔可以進入疫病室。(明亮閃耀,形容光亮耀眼。天降疫病,傳染非常快速,凡是要進入病人家中,男性病人坐在病牀後面,女性病人坐在病牀前面,因為男性的病氣從上面而出,女性的病氣從下面而出。所以要謹慎避開病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