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四 (1)
卷四 (1)
1. 病機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氣之正者為化,氣之邪者為變,故曰「之化之變」也。)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病隨氣動,必察其機,治之得要,是無失也。)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類不一,故曰「諸風」。掉,搖也。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因素引起的,它們的變化導致了疾病的發生。(氣的正常運作稱為化氣,氣的異常運作稱為變氣,所以說「化氣之變」。)對於盛實的疾病,要瀉除邪氣;對於虛弱的疾病,要補充正氣。仔細觀察病情,掌握疾病的機理,這樣治療纔不會偏離氣的變化規律。(疾病隨氣而動,必須仔細觀察它的機理,治療時切中要害,這樣就不會偏離氣的變化規律。)各種頭暈目眩,都與肝臟有關;(風的種類有很多,所以說「諸風」。掉,搖晃的意思。)
眩,運也。風主動搖,木之化也,故屬於肝。其虛其實,皆能致此。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厥陰之復,筋骨掉眩之類者,肝之實也。又如陽明司天,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者,燥金之盛,肝受邪也;太陰之復,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木不制土,濕氣反勝,皆肝之虛也。下虛則厥,上虛則眩,實者宜涼宜瀉,虛則宜補宜溫。
白話文:
即使在搖晃時感到虛弱,實際上並不會發生眩暈症狀。眩暈是當平衡感受到影響時所發生的。
反而為之,禍不旋踵矣。余治仿此。掉,提料切。)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斂也。引,急也。腎屬水,其化寒。凡陽氣不達則榮衛凝聚,形體拘攣,皆收引之謂。如太陽之勝為筋肉拘苛,血脈凝泣。歲水太過為陰厥,為上下中寒。水之實也;歲水不及為足痿清厥,涸流之紀,其病癃閉,水之虛也。
白話文:
如果不照此方法治療,那麼禍害很快就會降臨。我治療此病時也是依此原則。(掉,提料切。)各種寒症的收斂和收縮,都與腎臟有關;(收,收斂的意思。引,緊縮的意思。腎屬水,其化身為寒。凡是陽氣達不到的地方,則氣血就會凝結,身體拘縮和攣急,都稱為收斂。比如太陽經勝格表現為肌肉拘攣,血脈凝結。歲水太過會導致陰厥,或上中下寒。水實證;歲水不足會導致足痿清厥,枯竭流失的症狀,其病症會閉塞,水虛證。)
水之虛實,皆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膹,喘急也。郁,痞悶也。肺屬金,其化燥。燥金盛則清邪在肺而肺病有餘,如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之類是也;金氣衰則火邪勝之而肺病不足,如從革之紀,其發喘咳之類是也。肺主氣,故諸氣膹郁者,其虛其實,皆屬於肺。
白話文:
水液(津液)的虛實,都源於腎。
各種胸悶氣喘的症狀,都與肺有關。(這裡的「喘」,是指氣喘;「鬱」,是指胸悶。肺屬金,性燥。燥金太盛,則肺部有餘邪,比如金氣太過,嚴重時會出現喘咳逆氣等症狀。金氣衰弱,則火邪會乘虛而入,導致肺部虛損,比如從革之氣,會出現喘咳等症狀。肺主氣,所以各種胸悶氣喘的症狀,無論虛實,都與肺有關。
膹,音憤。)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屬土,其化濕,土氣實則濕邪盛行,如歲土太過,則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之類是也。土氣虛則風木乘之,寒水侮之:如歲木太過,脾土受邪,民病腸鳴,腹支滿,卑監之紀,其病留滿痞塞;歲水太過,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脾主肌肉,故諸濕腫滿等症,虛實皆屬於脾。
白話文:
「膹」讀音為「憤」。各種濕氣所致的腫脹,都與脾氣相關。(脾屬土,有化濕作用,土氣強盛則濕邪盛行,就像年份土氣過盛時,會出現胸腹脹滿、食慾下降、四肢無力等症狀。土氣虛弱則容易被風木乘虛而入,寒水侵襲:就像年份木氣過盛時,脾土被侵犯,會出現腸鳴、腹脹,嚴重時會導致痞塞;年份水氣過盛時,甚至會出現腹大、小腿腫脹等症狀。脾主肌肉,所以各種濕氣所致的腫脹等症狀,無論虛實,都與脾氣有關。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瞀,昏悶也,瘛,抽掣也。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故皆屬於火,然歲火不及,則民病兩臂內痛,鬱冒矇昧;歲火太過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渴而妄冒,此又火之所以有虛實也。)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熱甚則痛,熱微則癢。心屬火。
白話文:
各種發熱、頭暈目眩、抽搐的症狀,都屬於火證。 (頭暈昏悶稱為「瞀」,抽搐稱為「瘛」。邪熱傷及神魂就會頭暈昏悶,亢陽傷及血液就會抽搐,所以都屬於火證。但如果歲火不足,就會出現兩臂內側疼痛、鬱悶昏昧的症狀;如果歲火過旺,就會出現身體發熱、煩躁、心悸、口渴、神志不清的症狀。這說明火證也有虛證和實證之分。)
各種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證。 (熱盛則痛,熱輕則癢。而心屬火。
其化熱,故瘡瘍皆屬於心也。然赫曦之紀,其病瘡瘍,心邪盛也;太陽司天,亦發為癰瘍,寒水勝也。火盛則心實,水勝則心虛,於此可見。)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厥,逆也。厥有陰陽二證: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固,前後不通也。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熱結也,泄,二陰不固也。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寒泄也;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熱泄也。
白話文:
發熱的部分歸屬於心。然而,心氣旺盛時會出現瘡瘍;太陽司掌天庭,也可以引起癰瘍,這是因為寒水旺盛所致。火旺則心臟充實,水旺則心臟虛弱,從這裡可以看出這種情況。
各種厥陰固體泄瀉都屬於下焦。厥,就是逆。厥分為陰厥和陽厥:下焦陽氣衰弱,則為寒厥;下焦陰氣衰弱,則為熱厥。固,就是前後不通。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導致寒閉;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導致熱結;泄,指二陰不固。命門火衰,則陽氣虛弱失控,導致寒泄;命門水衰,則火氣迫使遺尿,導致熱泄。
下,腎也。蓋腎居五臟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痿有筋痿、脈痿、骨痿、肉痿之辨,故曰「諸痿」。凡肢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五臟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屬於上。
白話文:
「下」是指腎臟。腎臟位於五臟的最下方,是水火陰陽交會的地方,於體表則通於兩個陰部。因此,各種閉塞和泄瀉,都跟腎有關。
各種痿喘嘔吐,都跟肺有關。痿有筋痿、脈痿、骨痿、肉痿之分,所以說「諸痿」。凡是肢體痿弱,大多發生在下半身,而說「胚上」的原因是,例如五臟導致的痿弱,是因為肺部有熱,葉脈焦枯,導致肢體痿弱。肺部在上焦,所以說「胚上」。
氣急曰喘,病在肺也。吐而有物有聲曰「嘔」,病在胃口也。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禁,噤也。寒厥咬牙曰「禁」,鼓,鼓頷也。慄,戰也。凡病寒戰,而精神不能主持,如喪失神守者,皆火之病也。然火有虛實之辨,若表裡熱甚而外生寒慄者,所謂熱極生寒,重陽必陰也。
白話文:
氣喘急:這是肺部的疾病。嘔吐時有東西並發出聲響:這是胃部的疾病。氣逆而不能下降:這些都是上焦(胸腔)的疾病。
各種禁閉、戰慄,好像失去神智一樣:這些都屬於火症。(禁:口不能開或合。寒厥咬緊牙關稱為「禁」,鼓:腮幫鼓起。慄:顫抖。凡是因寒戰而精神不能支配,好像失去神智的,都是火症。不過火症又分虛實,如果表裡熱氣太盛而外發寒慄,就是所謂的「熱極生寒」,過度的陽氣必定會化為陰氣。)
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為寒慄者,皆言火之實也。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慄者,陽虛畏外寒,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皆言火之虛也,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其人本虛,是以作戰。有痎瘧之為寒慄者,瘧之發也,始則陽並於陰,既則陽復陰仇,並於陽則陽勝,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更寒更熱,更實更虛也。由此觀之,可見諸禁鼓慄,雖皆屬火,必有虛實之分耳。
白話文:
當心火極度旺盛時,亢奮到了極點,反倒會將水分化解掉,所以會出現寒慄,這都是火熱太盛的表現。如果因為陰氣旺盛、陽氣虛弱而產生寒慄,那是因為陽氣虛弱畏懼外寒,而陰氣過盛導致寒冷,寒冷時人體的真氣就會離開身體,離開後就會虛弱,虛弱後寒氣就會在皮膚之間搏鬥,這都是火熱虛弱的表現。有些傷寒即將痊癒時會出現戰汗,這是因為這個人本身虛弱,所以會出現戰慄。瘧疾發作時也會出現寒慄,瘧疾發作時,一開始是陽氣結合陰氣,接著陽氣又與陰氣相剋,結合陰氣時陽氣會過盛,結合陽氣時陰氣會過盛,陰氣過盛會導致寒冷,陽氣過盛會導致發熱,因此會出現交替發寒發熱,實虛交替的情況。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儘管出現鼓慄症狀,儘管都與火熱有關,但一定要分清虛證實證。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侵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為寒水反勝之虛邪矣。痙,音敬。)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故諸逆衝上者,皆屬於火。然諸臟諸經,皆有逆氣,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其在心、脾、胃者,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白話文:
所有痙攣和頸部強直的疾病都與濕氣有關。(痙攣是一種由風引起的疾病。後頸是足太陽經的循行部位,濕氣與風結合後,侵入寒水之經,這是濕氣的極致,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導致屈伸不利;太陽經的復發,會引起腰部和臀部反覆疼痛,屈伸不便,說明寒水反勝,邪氣虛弱。)所有逆氣上衝的疾病都與火熱有關。(火性炎上,所以所有逆氣上衝的疾病都與火熱有關。但是,各個臟腑和經絡都會出現逆氣,它們的陰陽虛實不同:位於心、脾、胃的逆氣,太陰經說「上行到心成為噯氣」。陰氣盛而上行到陽明經,陽明經絡屬於心,所以說「上行到心成為噯氣」。)
有在肺者,肺苦氣上逆也;有在脾者,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有在肝者,肝脈若搏,令人喘逆也;有在腎者,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也;有在奇經者,如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也。
白話文:
肺部有病,肺氣上逆。
脾部有病,足太陰經厥氣上逆,就會腹瀉嘔吐。
肝部有病,肝脈好像搏動,會讓人喘不過氣。
腎部有病,少陰經所說的「嘔咳上氣喘」,是因為陰氣在下面,陽氣在上面,全身的陽氣都往上走,沒有依附的地方。
奇經有病,比如衝脈生病,逆氣會從裡面往外衝;督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而疼痛,無法前後活動,這就是「沖疝」。
凡此者,皆諸逆衝上之病,雖諸衝上皆屬於火,但陽盛者火之實,陽衰者火之虛,治分補瀉,於此詳之。)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如歲火太過,民病脅支滿;少陰司天,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少陽司天,身面胕腫,腹滿仰息之類,皆實熱也。然歲水太過,民病腹大脛腫;歲火不及,民病脅支滿,胸腹大,流衍之紀,其病脹。
白話文:
上述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體內逆氣向上衝擊造成的。雖然所有逆氣向上衝擊都歸屬於火證,但陽氣旺盛的是實火,陽氣衰弱的是虛火,在治療上需要分清補瀉,具體情況如下:
各種腹脹腹大的症狀,都屬於熱證。熱氣內盛時,在肺部會表現為脹滿於上,在脾胃會表現為脹滿於中,在肝腎會表現為脹滿於下。這是因為火邪侵襲導致心煩氣滿,所以說「各種腹脹腹大的症狀,都屬於熱證」。比如歲火旺盛時,百姓會出現脅部和腹部脹滿;少陰主宰天時,肺氣鬱結,腹部脹滿,伴有喘咳;少陽主宰天時,身體和麪部浮腫,腹滿仰臥呼吸困難等,這些都是實熱證。
然而,歲水旺盛時,百姓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浮腫;歲火衰弱時,百姓會出現脅部和腹部脹滿,胸腹脹大,體液運行不暢等,這些都是脹證。
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脹。太陽之勝,腹滿食減;陽明之復,為腹脹而泄。又如適寒涼者脹,臟寒生滿病,胃中寒則脹滿,是皆言熱不足,寒有餘也。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言實脹也;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言虛脹也,治此者,不可不察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煩躁不寧也。
白話文:
水濕滯留而引起的浮腫,如果發作很快,容易氣逆、腹脹結實。如果與寒氣相結合,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陽明經氣復發時,會導致腹脹和腹瀉。還有的情況是,適應了寒冷的人出現腹脹,臟腑寒氣導致腹滿,胃中寒氣也會導致腹脹。這些都說明瞭熱量不足,寒氣過剩。如果腹脹不消退,不能說是虛弱引起的,需要用瀉藥,可以服用大承氣湯,這是實性腹脹;如果腹脹時好時壞,反反覆覆,這是寒氣引起的,應該服用溫熱藥物,這是虛性腹脹。治療時,一定要注意辨別。煩躁不安、越軌的行為,都屬於火熱症狀;(煩躁是指心神不安。)
狂,狂亂也,越,失常度也。熱盛於外,則肢體躁擾;熱盛於內,則神志燥煩。蓋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耳。如少陰之勝,心下熱,嘔逆躁煩;少陽之復,心熱躁煩;便數憎風之類,是皆火勝之躁也,然有所謂陰躁者,如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心熱、煩心、躁悸、陰厥、譫妄之類,陰之勝也,是為陰盛發躁,名曰「陰躁」。
白話文:
狂:心神狂亂的意思;越:行為失常的意思。
火氣盛行於身體外部,則四肢會感到燥熱不安;火氣盛行於身體內部,則精神會感到燥熱不安。因為火氣入侵肺部就會導致心神不安,火氣入侵心部就會導致心神狂亂。不安是火氣較輕的症狀,狂亂則是火氣較重的症狀。
例如:少陰經氣盛行,心下燥熱,出現反胃、心神狂亂的症狀;少陽經氣復發,心火旺盛,出現心神狂亂的症狀;大便次數頻繁、怕吹風等症狀,這些都是火氣過盛導致的狂亂。
但也有所謂的「陰性狂亂」,例如:歲水(指冬季)過盛,寒氣內侵,邪氣損害心火,導致心火旺盛、心神不安、心神狂亂、陰部冰冷、胡言亂語等症狀,這是陰氣過盛而發生的狂亂,稱為「陰性狂亂」。
凡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病多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之火也,病多屬寒,此所以熱躁宜寒,陰躁宜熱也。狂,陽病也。邪入於陽則狂,重陽者狂,如赫曦之紀,血流狂妄之類,陽狂也。然復有虛狂者,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
白話文:
**凡是內熱而煩躁的,**是由於邪氣的熱氣導致,這種疾病多屬於火熱證。外熱而煩躁的, 是沒有根源的虛火,這種疾病多屬於寒證。這就是為什麼熱躁的證狀適合用寒涼的藥物治療,而陰虛導致的煩躁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發狂,是陽氣過盛的疾病。**邪氣進入陽經就會導致發狂,陽氣旺盛的人容易發狂,就像太陽過於猛烈,血脈流動過於旺盛導致的發狂一樣,這都是陽狂的表現。但是還有一種虛狂, 比如悲傷過度會損傷魂魄,魂魄受傷就會導致發狂糊塗;喜樂無度會損傷魄神,魄神受傷也會導致發狂。
狂者意不存人,陽重脫者陽狂,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是狂亦有虛實,補瀉不可誤用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強直,筋病,強勁不柔和也,肝主筋,其化風。風氣有餘,如木鬱之發,善暴僵仆之類,肝邪實也;風氣不足,如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緩之類,肝氣虛也。
白話文:
狂躁的人,意念不在自己身上, 陽氣過度外泄,導致狂躁。而陽氣不足,同樣會導致狂躁。因此,狂躁也有虛實之分,治療時不能用錯方法。
各種急性的強直,都是由風邪造成的。(暴,指突然發病。強直,指筋骨病,表現為強勁不柔和。肝主筋,其化生風氣。風氣有餘,就像鬱結鬱結的樹木發芽一樣,會突然僵硬倒地,這是肝邪實證;風氣不足,就像柔軟的繩子一樣,運動起來拘謹緩慢,這是肝氣虛證。)
此皆肝木本氣之化,故曰「屬風」,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正以風位之下,金氣乘之,燥隨風生,其燥益甚,治宜補陰以制陽,養營以潤燥,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最善之法也。設誤認為外感之邪,而用疏風愈風等劑,則益燥其燥,非惟不能去風,而適所以致風矣。
白話文:
上述症狀都是肝臟本質的變化,所以稱為「風」,並非外來的虛風或八風。凡是因風而導致筋脈僵硬的疾病,正是因為風位下降,肺氣趁虛而入,導致燥熱隨風而生,燥熱愈發嚴重。治療時應滋陰以制陽,養血以潤燥,故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為治風的最佳法方。假若誤以為外邪入侵,而使用疏鬆風氣的藥劑,只會讓燥熱更甚,不但無法祛風,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風症。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然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胕腫,浮腫也。胕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臟也。
白話文:
1. 各種疾病發出聲音,敲擊起來像鼓一樣,都屬於熱證
(敲擊起來像鼓,腹部脹滿有聲音。這是因為陽氣逆亂造成的,所以屬於熱證。但是,如果胃中寒氣過盛會導致腹部脹氣,腸中寒氣過盛會導致腸鳴、腹瀉。中氣不足,腸子會發出痛苦的鳴叫,這些都是寒性脹滿的症狀,也可以伴有聲音。)
2. 各種疾病出現浮腫,疼痛酸楚,驚嚇不安,都屬於火證
(浮腫指身體浮腫。浮腫且疼痛酸楚,說明陽氣實於體外,火熱在經絡中。驚嚇不安,說明熱氣侵犯了陰分,火熱在臟腑中。)
故如少陰、少陽司天,皆為瘡瘍、胕腫之類,是火之實也。然伏明之紀,其發痛;太陽司天為胕腫,身後癰;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股脛、足膝中痛之類,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是又火之不足也。至於驚駭,虛實亦然,如少陰所至為驚駭,君火盛也;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陽明之復,亦為驚駭,此又以木衰金勝,肝膽受傷,火無生氣,陽虛所致,當知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轉反戾,轉筋拘攣也。
白話文:
如果少陽、少陰掌管人體,就會出現瘡瘍、腫脹等症狀,這是火氣過盛造成的。但是,如果明陽之氣隱伏,就會出現疼痛;太陽掌管人體,會出現腫脹,背後長瘡;太陰主導的部位腫脹嚴重;太陽在泉穴時,寒氣再次侵入身體,就會導致腰、臀、大腿、小腿、膝蓋等部位疼痛,這些都是寒濕過剩造成的腫脹和疼痛,這又是火氣不足造成的。
至於驚嚇,虛實也是如此,例如少陰主導的部位出現驚嚇,這是君火過旺;如果委和之氣隱伏,就會出現驚嚇;陽明主導的部位復發,也會出現驚嚇,這是因為木氣衰弱,金氣過剩,導致肝膽受損,火氣無法生長,陽氣虛弱造成的。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如果肢體轉動拘攣,水液混濁,這些都屬於熱症。(轉動拘攣,就是筋骨痙攣。)
水液,小便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為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小便渾濁者,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此所謂「皆屬於熱」,宜從寒者是也。
白話文:
水液就是小便。熱氣在筋脈中發作,就會導致痙攣疼痛,因為火性主灼熱乾燥,乾燥會引起痙攣疼痛。小便渾濁,是因為天氣熱,水液就會渾濁;天氣冷,水液就會清澈,這是因為水性清淨,而火性渾濁。又比如清水煮成湯,自然會變得渾濁。所以說這些情況都屬於熱證,應該從寒證的角度來治療。
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之火者,熱之屬也;如感冒非時風寒,或因暴雨之後濕毒中臟而為轉筋霍亂,宜用辛溫等劑理中氣以逐陰邪者,寒之屬也。大抵熱勝者必多煩躁焦渴,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故太陽之至為痙;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
白話文:
然而其中也有實際的不同,比如中暑後出現轉筋(小腿肚抽筋)等情況,應使用甘涼調和等藥物來清熱解毒,因為是熱症;比如受涼後出現非時風寒,或者因為暴雨過後感邪而導致轉筋霍亂,應使用辛溫等藥物來溫中散寒,因為是寒症。一般來說,熱症者必定會出現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寒症者必定會出現嘔吐、腹痛、畏寒等情況。所以熱症會導致腰背疼痛;寒症會導致腰部和腿部反覆疼痛,屈伸不利,而且水氣會導致關節不利。
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水液之濁,雖為屬火,然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欲傷腎,三陰損虧者多有是病,又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則陰陽盛衰,又未可盡為實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水體清,其氣寒,故凡或吐或利,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白話文:
這些都是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所造成的疾病。水液雖然屬於火性,但過度思慮會損傷心臟,過度勞累會損傷脾臟,縱慾過度會損傷腎臟,這三陰受損就會導致這種疾病。另外,如果中氣不足,小便和大便也會發生變化,則陰陽失衡,不能完全認為是實熱。
如果出現水液澄澈、清冷的症狀,都屬於寒症。(水液包括從上往下排出的所有液體。水性清,其氣寒,所以無論是嘔吐還是腹瀉,食物未被消化而呈澄澈、清冷狀的,都是受到了寒水的影響,就像秋冬天氣寒冷,水自然會變得澄清一樣。)嘔吐酸水、突然腹瀉等症狀,都屬於熱症。
(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後重裡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是皆就熱為言,亦屬暴病故耳。或有屬虛,屬寒,屬濕,又當久病,宜臨病而察之,不可捫籥以為日也。
白話文:
胃脘部的熱氣過盛,會導致呃逆。這是由於火氣上炎造成的。酸味屬於肝臟的屬性,當火勢過旺抑制金性,無法控制木性時,肝臟的木性就會過強,因此會產生酸味。呃逆發作突然,是因為腸胃的熱氣過盛,導致消化傳導功能異常,火氣迅猛造成的。下迫感、後重感和裡急感,是因為疼痛是由於火氣過於旺盛,能使物質乾涸所造成的。這些症狀都是由於熱引起的,也屬於急性發作的疾病。但是也有一些呃逆是屬於寒症、屬於寒痰、或屬於慢性發作的疾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呃逆發作時會有「哦、哦」的聲音,這是由於脾胃虛弱,氣息難以通暢所造成的。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上文一十九條,即病機也。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凡或有或無,皆謂之機。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夫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
白話文:
)
要謹記疾病的機理,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有症狀的要探求其原因,沒有症狀的也要探求其虛實。症狀明顯的要責之於盛,症狀不顯的要責之於虛。必須先調理五臟,疏通氣血,使其調和而達到平衡。(上文共十九條,即指疾病的機理。機理是關鍵,是變化,是疾病變化的根源。凡有或無的表現,都稱之為機理。有是指實證,無是指虛證,探求其原因,是要找出有無的根本。比如大寒而發熱不熱,是因為沒有火氣,應當扶助心陽。)
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白話文:
體溫過高嚴重的,用寒涼藥物治療卻不退燒,這是因為身體缺少水分;體溫忽冷忽熱,來回交替,時而發熱時而退燒,這是因為身體缺少水分,應該幫助腎臟恢復機能。
內臟發熱嘔吐,食物無法順利進入體內,這是因為體內有火熱;噁心嘔吐,吃進去的食物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熱。
突然間大便迅速流出,食物還沒來得及消化,這是因為身體缺乏水分;腹瀉持續很久,時好時壞,這是因為身體缺乏水分。
因此,心臟功能亢盛會產生熱症,腎臟功能亢盛會產生寒症。腎虛則導致體內發冷,心虛則導致體內發熱。
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適其中外。疏其雍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
白話文:
如果感到熱卻無法發寒,是因為身體缺水;感到冷卻無法發熱,是因為身體缺火。寒症發作時如果無法散寒,應認為是身體缺水;熱症發作時如果無法退熱,應認為是身體缺火。熱症持續不退,應認為是心氣虛弱;寒症持續不退,應認為是腎氣不足。如果身體有過剩的狀況,就要瀉掉它;如果身體有不足的狀況,就要補強它;如果身體虛弱,就要補強它;如果身體旺盛,就要瀉掉它,這樣才能讓身體達到平衡。疏通阻塞的地方,讓上下氣血暢通無阻,氣血調和暢通,寒熱自然會平衡,陰陽也會調和通達。所以,藥方有以寒治熱的方式,但使用寒涼藥物後,如果產生火氣大,無法進食的情況;也有以熱攻寒的方式,但使用溫熱藥物後,如果產生昏迷煩躁的情況。
此則氣不疏通,雍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
白話文:
空氣不通暢,聚集起來就形成腫脹,積聚於水火之間,其他氣的狀況也可以由此得知,所以說:「有腫的地方要找原因,沒有腫的地方也要找原因,腫大處要疏通,虛弱處也要疏通。」讓氣暢通調達,是妙不可言的治療方法。五行相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剋制。首先用五行、寒熱溫涼濕和酸鹹甘苦辛的關係來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