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邪氣

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雖三部,至於淫泆,不可勝數。(百病治生,無非外感內傷,上中下三部之分也,至其浸淫流泆,則變有不可勝數矣。)然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

白話文:

情緒過激會損傷內臟。內臟受損,會引發從身體下部開始的疾病,表現為冷濕侵襲虛弱部位。而風雨侵襲虛弱部位,則會引發從身體上部開始的疾病。

雖然疾病分為上、中、下三部,但實際上由於邪氣的浸淫流竄,會產生無數種變化的疾病。不過,風、雨、寒、熱等外邪並不能直接侵襲人體,如果沒有虛弱的部位,外邪就無法獨自致病。突然遇到疾風暴雨卻不生病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虛弱部位。

故邪不能獨傷人,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從沖後來者為虛風,傷人者也。

白話文:

因此,邪氣不能單獨傷害人體,必須藉助風邪,與人身體的虛弱相配合,才能侵犯人體。如果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無法侵入。人體的虛實結合,加上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就會形成嚴重的疾病。氣具有固定的歸屬,根據其所在部位而命名。人體分為上下中外三部分。

(附註:人體從足底向上逐漸通暢的氣稱為「衝脈」,後天之氣便是從衝脈進入人體的。虛邪之風是來自後天之氣的,它能傷害人體。)

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者也,若人氣不虛,雖遇虛風,不能傷人,故必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也,若天有實風,人有實氣,兩實相逢,而眾人肉堅,邪不能入矣。三員,如虛邪之中人,病因表也;積聚之已成,病因內也;情欲之傷臟,病在陰也。

白話文:

從居住地帶來的風是實風,主要的目的是生長和滋養萬物。如果人的正氣充足,即使遇到虛風,也不會受到傷害。因此,必須同時具備身體虛弱和天時虛弱的條件,兩虛相合,才能使邪氣入侵身體。如果天氣有實風,人的正氣也充足,兩實相逢,因為身體強健,邪氣就無法入侵了。從病因來看,虛邪之中人,屬於外感病;積聚已成,屬於內傷病;情慾傷臟,屬於陰虛病。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邪之中人,必由表入里,始於皮膚。表虛則皮膚緩,故邪得乘之。邪在表則毛髮豎立,因而淅然。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滯,故皮膚為痛。

白話文:

因此,邪氣侵犯健康的人,通常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腠理就會開啟,開啟後,邪氣就會從毛孔進入,進入後就會深入,深入後,毛髮就會直立,毛髮直立後就會發抖,所以皮膚會疼痛。(以下說明陽邪傳播的順序。邪氣侵犯人體,必定從表而入,從皮膚開始。表虛則皮膚鬆弛,所以邪氣得以趁虛而入。邪氣在表則毛髮豎立,因而發抖。寒邪傷及衛氣則血氣凝滯,所以皮膚會疼痛。

凡寒邪所襲之處必多痠痛,察系何經,在陰在陽,或深或淺,從可知矣。診表證者,當先乎此也。)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邪在皮毛,當治於外。留而不去,其入漸深,則傳舍於絡脈,絡淺於經,故痛於肌膚之間。若肌肉之痛時漸時息,是邪將去絡而深,大經代受之矣。

白話文:

凡是寒邪侵襲的地方,一定會有許多痠痛。仔細觀察是哪條經絡受影響,是陰經還是陽經,是深層還是淺層,這樣就可以瞭解病情。診斷表證時,應先考慮這些因素。寒邪如果不離開,就會傳播到絡脈中。在絡脈中的時候,會引起肌肉疼痛。當肌肉疼痛時有時無,說明寒邪即將從絡脈中深入,由大經代替。

(邪氣在皮毛之間,應當從體外治療。但若寒邪持續存在,逐漸深入,就會傳播到絡脈中。絡脈比經絡淺,所以會引起肌肉間的疼痛。如果肌肉疼痛時有時無,說明寒邪正從絡脈中深入,由大經代替。)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絡浮而淺,經隱而深。邪氣自絡入經,猶為在表,故灑淅惡寒,然經氣連臟,故又喜驚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其所留止,必在關節溪谷之間,故邪氣自經傳舍於輸,則六經為之不通,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

白話文:

蟬雖然不洗澡,但不會污穢。(因為蟬的翅膀和身體上有蠟質可以清潔污垢。)蟬雖然沒有骨頭,但不會不通氣。(因為蟬的身體上有許多管道,可以呼吸。)蟬雖然沒有大腦,但不會發瘋。(因為蟬的神經系統簡單,不需要複雜的大腦。)

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伏沖之脈,即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邪自經輸留而不去,深入於此,故為體重身痛等病。)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向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邪氣自經入臟,則傳舍於腸胃,而為奔向腹脹之病。

白話文:

當衝脈沉伏於脊椎時,會導致身體沉重和疼痛。(衝脈沉伏於脊椎最深處,因此稱為「伏沖」。如果邪氣長期滯留經脈而不排出,就會深入到伏沖,引起身體沉重和疼痛等症狀。)邪氣長時間滯留而不排出,就會傳播到腸胃。當邪氣在腸胃時,會導致胸悶腹脹;寒邪過多會引起腸鳴、腹瀉和消化不良;熱邪過多則會導致腹瀉稀水。

寒則澄澈清冷,水穀不分,故為腸鳴飧泄,食不化;熱則濁垢下注,故為溏為麋,以麋穢如泥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腸胃之外,募原之間,謂皮裡膜外也,是皆隱蔽曲折之處,氣血不易流通,若邪氣留著於中,則止息成積,如瘧痞之屬也。

白話文:

寒冷時,身體清冷澄澈,水和食物的分別不清,因此會腸鳴、腹瀉,食物無法消化。

炎熱時,污濁和垢穢向下流注,因此會大便稀爛或如泥漿一樣黏稠。這些污濁停滯不散,積聚在腸胃之外、肌肉與皮膚之間、隱蔽曲折之處,氣血難以流通,若邪氣滯留於此,則會停積不散,形成積聚,例如瘧疾、痞塊等疾病。

)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此下言邪氣所著,淫泆之變也。募原,如手太陰中府為募,太淵為原之類也。緩筋,支別之柔筋也。)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孫絡之居也。

白話文:

或者影響孫絡脈,或者影響絡脈,或者影響經脈,或者影響輸脈,或者影響隱藏的衝脈,或者影響脊髓,或者影響腸胃的交會穴位,向上連接到柔韌的筋。邪氣肆虐,無法一一列舉。(接下來講解邪氣的影響和變化的情況。交會穴位,就像手太陰的中府穴是交會穴,太淵穴是原穴等。柔韌的筋,指支別柔軟的筋。)邪氣影響孫絡脈並形成積塊的,積塊會在手臂和手部的孫絡脈中往來移動。

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䐜脹滿,雷引,故時切痛。(凡絡脈之細小者,皆孫絡也。句,拘也。邪著孫絡成積者,其積能往來上下,蓋積在大腸、小腸之絡,皆屬於經,其絡浮而淺,緩而不急,不能句積而留止之,故移行於腸胃之間,若有水則湊滲注灌,濯濯有聲。若有寒則為脹滿及雷鳴相引,時為切痛。

白話文:

浮游而緩慢,無法固定成積塊,因此在腸胃中來回滯留。水液聚積滲入,發出水聲,遇寒氣則膨脹,引發雷鳴聲,時不時會在小血管和經絡交會處引起疼痛。

「句」指約束、拘留。「邪」指病邪,附著在小血管和經絡交會處形成積塊時,這些積塊可以在上下徘徊。由於這些積塊位於大腸和小腸的經絡,而這些經絡又浮淺而不急迫,無法約束和停留住積塊,所以積塊會在腸胃中遊走。若有水液聚積,就會滲入並灌注,發出水聲。若遇寒氣,就會脹滿並引發雷鳴聲,時常引發疼痛。

句,音垢。)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飢則益小。(足陽明經挾臍下行,故其為積則挾臍而居也,陽明屬胃,受水穀之氣,故飽則大,飢則小。)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飢則安。(緩筋,在肌肉之間,故似陽明之積。飽則肉壅,故痛;飢則氣退,故安。

白話文:

句,音垢。如果堆積在陽明經上,就會集中在肚臍下方,吃飽了就會變大,餓了就會變小。(足陽明經從肚臍下方經過,所以堆積在那邊就會集中在肚臍下方。陽明經屬於胃部,會接收水和穀類的能量,所以吃飽了就會變大,餓了就會變小。)如果堆積在緩筋上,會像堆積在陽明經上一樣,吃飽了會疼痛,餓了就會好轉。(緩筋位於肌肉之間,所以類似於堆積在陽明經上。吃飽了肌肉會腫脹,所以會疼痛;餓了氣會消退,所以會好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飢則痛。(腸胃募原,痛連緩筋,飽則內充外舒,故安,飢則反是,故痛。)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伏沖,其上行者循背裡,終於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於股則應手而動,若起其手,則熱氣下行於兩股間,此邪著伏沖之驗也。)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白話文:

如果痛症源於腸胃,疼痛會延伸到背部的筋脈,吃飽了就會緩解,餓了就會疼痛。(痛症的根源在腸胃的募穴,疼痛會連帶緩筋穴,吃飽了胃氣充足,筋脈舒緩,所以會緩解疼痛,反之如果餓了,就會疼痛。)

如果痛症源於伏沖脈絡,按壓少腹時會感到疼痛,鬆開手後,熱氣會沿著兩條腿往下流,像用熱水淋一樣。(伏沖脈,其上行分支循著背部內側,最終與督脈相連,其下行分支與少陰經的大絡相連,出氣街穴,沿著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膕窩中,所以按壓大腿時會感到疼痛,如果鬆開手,熱氣就會沿著兩腿間往下流,這是邪氣著於伏沖脈的徵兆。)

如果痛症源於膂筋,位於腸道後面,餓的時候積塊會凸顯,吃飽了積塊就看不見,按壓也按不到。

(膂,脊骨也,脊內之筋曰「膂筋」,故在腸胃之後,飢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按之亦不可得也。)其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輸脈者,所以通血氣,若閉塞不通,則津液干壅。)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此總結上文邪氣之起於陽者,必自外而內,從上而下也。

白話文:

背部骨骼叫做「膂」,脊椎內的筋膜稱為「膂筋」;因此在腸胃的後面,當飢餓時腸子是空的,所以積食可以被看到;當飽食時腸子是滿的,會遮蓋積食,所以積食就不會被看見,按壓也找不到。

如果積食堆積在輸脈(疏通氣血的脈絡)上,就會阻塞不通,導致津液不足,孔竅乾燥阻塞。

輸脈阻塞不通,這是邪氣從外面侵入內部,從上面到下面的原因。(這段話總結了上文所述,陽氣引發的邪氣必定從外而內,從上而下侵入人體。)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此言寒氣下逆之成積者也。厥氣,逆氣也。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謂肢節痛滯不便利也。由脛寒而血氣凝澀,則寒氣自下而上,漸入腸胃,腸胃寒則陽氣不化,故為䐜脹,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則日以成積矣。

白話文:

積病一開始發生,是由於受寒而引發的。寒氣積聚便形成了積病。寒氣會先引起足部疼痛,疼痛延伸至小腿,小腿受寒則血脈凝滯,血脈凝滯導致寒氣上升進入腸胃,進入腸胃後就會產生腹脹,腹脹後腸道外的津液會被迫聚集在一起無法散開,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病。(這段話描述了寒氣從下往上逆行的積病形成過程。寒氣,逆行之氣也。寒氣在下方逆行,所以會造成足部疼痛,也就是肢體關節疼痛不順暢。由小腿受寒導致血氣凝滯,然後寒氣從下往上漸漸進入腸胃,腸胃受寒後陽氣無法運化,因此會腹脹,而腸道外的津液被迫聚集在一起無法散開,這樣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病。)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胃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此言食飲、起居失節之成積者也。卒然多食飲,謂食不從緩,多而暴也、腸胃運化不及,則汁溢膜外,與血相搏,乃成食積,如嬰童痞疾之類是也。

白話文:

突然暴飲暴食會導致腸胃飽脹。起居失常、用力過度會傷及經絡。陽經受傷會導致出血,出血則會流鼻血;陰經受傷會導致內出血,內出血則會導致便血。腸胃經絡受傷會導致出血到腸道之外,腸胃中冷汁與血液混合,就會凝固在一起無法散開,最後積結成塊。(這是說飲食和作息不規律導致的疾病。突然暴飲暴食,是指吃東西不節制,又多又快。腸胃消化不及,就會導致胃液溢出腸道,與血液混合,形成食積,類似於嬰兒的消化不良。)

又或起居用力過度,致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瘀血得寒汁沫相聚於腸外,乃成血積,此必縱肆口腹,及舉動不慎者多有之。)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此言情志內傷而挾寒成積者也。

白話文:

過度勞累或用力過度,會損傷體內的陰陽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在體內凝結成塊狀。如果這些瘀血得不到及時化解,又遇上寒氣,便會凝結在腸道外,形成血積。這種情況多見於飲食不節制、行事不謹慎的人。

如果突然受寒,或者因為憂鬱憤怒等情緒導致內傷,也會導致氣血上逆。氣血上逆會阻礙經絡運行,使溫暖的氣血無法傳送到身體各處。凝結的瘀血在體內擴散開來,津液無法濡養身體,從而形成積塊。這句話指出了情緒內傷與寒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積塊的病理機制。

寒邪既中於外,憂怒復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暖氣不行則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其生於陰者,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此言情欲傷臟,病起於陰也。

白話文:

當寒氣入侵身體後,內心的憤怒又加重了寒氣的傷害。由於寒氣逆運,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溫暖的氣息無法運行,使得陰血凝結;因為氣血運行逆亂,導致血液瘀積。這類情況在個性乖張,情緒不穩的人身上較常見。

寒氣從陰性體質中產生:

  • 思念過度傷心
  • 寒氣過重傷肺
  • 憤怒傷肝
  • 房事過度,汗出受風傷腎
  • 用力過度,若房事後汗出,或洗澡則傷脾。

(上述所提的都是由情慾過度而導致的身體傷害,疾病起源於體質中的陰性部分。)

傷心者病在陽,傷肺者病在氣,傷肝者病在血,傷脾者病在營衛,傷腎者病在真陰,凡傷臟者,皆病生於陰也。)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白話文:

傷心的人病在陽氣,傷肺的人病在氣息,傷肝的人病在血液,傷脾的人病在營衛之氣,傷腎的人病在真陰。無論哪個臟器受傷,疾病都起因於陰分。這是身體內外三部分發生疾病的原因。

邪氣之中人,高下有度: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陽受風氣,陰受濕氣也。)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陰之與陽,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或於陰,或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

白話文:

外邪入侵人體,受影響的部位不同,區分如下:

  1. 身體上半身受到侵襲:代表受邪氣侵犯。

  2. 身體下半身受到侵襲:代表受濕氣侵犯。(因為陽氣受風氣影響,陰氣受濕氣影響。)

侵犯陰氣會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侵犯陽氣會影響經絡的運行。陰陽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會互相影響。

經絡貫通全身,相互聯繫,就像一個無始無終的環。外邪可以侵犯陰經或陽經,在身體上下左右遊走,沒有固定的位置。

所有陽經會合於面部。外邪入侵人體常在身體虛弱或用力過度時發生。

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言邪之中於陽經也。手、足六陽,俱會於頭面,故為諸陽之會。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中於面則自胸腹下行於陽明經也,中於項則自脊背下行於太陽經也,中於頰則自脅肋下行於少陽經也。脈遍周身者,惟足六經耳,故但言足也。

白話文:

如果在飲食後出汗,皮膚毛孔打開,受外界邪氣侵入,侵入面部則會引發陽明經的疾病,侵入頸部則會引發太陽經的疾病,侵入頰部則會引發少陽經的疾病。(這句話是指邪氣侵犯陽經。手足六條陽經都匯聚於頭面,所以頭面被認為是諸陽交會的地方。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一直延伸到足部,因此邪氣侵犯面部,就會從胸腹沿著陽明經向下傳導;邪氣侵犯頸部,就會從脊背沿著太陽經向下傳導;邪氣侵犯頰部,就會從脅肋沿著少陽經向下傳導。脈絡遍佈全身的,只有足部六條經絡,所以文中只提到了足部。)

)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膺在前,陽明經也;背在後,太陽經也;兩脅在側,少陽經也。中此三陽經與上同。)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此言邪之中於陰經也。胻,足脛也。淖澤,柔潤也。臂胻內廉曰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

白話文:

(疾病)如果深入到前胸和後背、兩肋,也是這三條經絡受到侵襲。(前胸在前,屬於陽明經;後背在後,屬於太陽經;兩肋在側,屬於少陽經。侵襲這三條陽經的情況與上述相同。)如果侵襲到陰經,常從手臂和足脛開始。因為手臂和足脛的陰皮薄,其肌肉柔潤,所以都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單獨損傷陰經。(此句話說明邪氣侵襲陰經的情況。胻指足脛。淖澤意為柔潤。手臂和足脛的內側稱為陰,手、足三條陰經所經行的部位。)

其皮薄,其肉柔,故邪中於此,則傷其陰經。)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入於陰經,臟氣實不能客,還之於腑,故曰:「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邪中陰經,當內連五臟,而臟氣固者,邪不能客,未必動臟,則還之於腑,仍在表也,故邪中陽者溜於三陽之經,邪中陰者溜於三陰之腑,如心之及小腸,脾之及胃,肝之及膽,包絡之及三焦,腎之及膀胱,此以邪中三陰,亦有表證,明者所當察也。)邪之中人臟者,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

白話文:

它的皮薄,它的肉柔軟,所以邪氣入侵這裡,就會損傷陰經。身體被風寒侵襲,不一定會傷害臟腑。如果邪氣進入陰經,臟氣旺盛無法為邪氣所傷,邪氣就會被轉移到腑。所以說:「邪氣侵襲陽經,會在經絡中流竄;邪氣侵襲陰經,會在腑中流竄。」(邪氣侵襲陰經,會與五臟相連,但臟氣旺盛,邪氣不能為害,不一定會損傷臟腑。於是邪氣轉移到腑,仍在表層。所以邪氣侵襲陽經,會流竄於三陽經;邪氣侵襲陰經,會流竄於三陰腑,比如心與小腸、脾與胃、肝與膽、包絡與三焦、腎與膀胱。這說明邪氣侵襲三陰,也會出現表證,這是明醫需要觀察的。)邪氣侵襲臟腑的人,如果憂愁恐懼會損傷心臟,如果受寒飲冷會損傷肺臟。

以其兩相感觸,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此下言邪之中於五臟也。然必其內有所傷,而後外邪得以入之。心藏神,憂愁恐懼則神怯,故傷心也;肺合皮毛,其臟畏寒,形寒飲冷故傷肺也。若內有所傷而外復有感,則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在表則為寒熱疼痛,在裡則為喘咳嘔噦等病。

白話文:

由於內外兩方面受到刺激,中虛外邪同時受傷,所以導致氣息逆流而上行。(以下將說明邪氣進入五臟的情形。但必須先有內傷,外在邪氣才能侵入。心臟主宰神志,憂愁恐懼會使神志怯弱,所以會傷心;肺臟與皮膚相通,畏懼寒冷,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會傷肺。如果內部有傷,外部又受到刺激,那麼內外都會受傷,導致氣息逆流而上行,表現在體表上就是寒熱疼痛,表現在內部則是氣喘、咳嗽、嘔吐等疾病。)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肝藏血,其志為怒,其經行脅下也。)有所擊僕,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主肌肉,飲食擊僕者傷其肌肉,醉後入房,汗出當風者因於酒食,故所傷皆在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腎主精與骨,用力舉重則傷骨,入房過度則傷精,汗出浴水則水邪犯其本臟,故所傷皆在腎。)五臟之中風者,陰陽俱感,邪乃得住。

白話文:

(有一些遭受跌打損傷的,惡血滯留在體內,有一些大發雷霆,氣上行而不下降,積聚在脅肋之下,就會損傷肝臟。(肝臟藏血,志在發怒,經絡循行在脅肋之下。)有一些遭受擊打或沉醉入房,汗出時吹風,就會損傷脾臟。(脾臟主掌肌肉,受到擊打或進食後沉醉入房,汗出時吹風,都是因為酒食,所以所損傷的都在脾臟。)有一些用力舉重物,或過度房事,汗出後洗澡,就會損傷腎臟。(腎臟主掌精氣和骨骼,用力舉重就會損傷骨骼,過度房事就會損傷精氣,汗出後洗澡就會導致水邪侵犯本臟,所以所損傷的都在腎臟。)在五臟當中,如果受到風邪侵襲,則是陰陽兩者都受了影響,邪氣才能停留在體內。

(此承上言必由中外俱感,而後邪乃得往。往,進也。)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形。

白話文:

(上文提到疾病必需由內外因素同時引起,邪氣才能進入體內。進,指邪氣進入。)虛邪在身體內部,表現為遊走不定、搖動形體。正邪在人體內部,表現得很微弱,起初只出現在面色上,身體沒有異常感覺,猶如存在又不存在,若無若有,有形又無形,無法看清其具體形態。

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痹或不仁,變化無窮,皆邪氣之所生也。(一脈,猶言一經也。邪氣,即風也。虛邪賊風,善行數變,故其為病變化無窮。)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

白話文:

一條經絡出現了許多疾病,有的疼痛、有的化膿、有的發熱、有的寒冷、有的發癢、有的麻木、有的感覺遲鈍,變化無窮,這些都是邪氣引起的。(一脈,猶如一條經絡。邪氣,就是風。虛邪賊風,容易產生各種變化,所以它所引起的疾病變化無窮。)氣有真氣、正氣和邪氣。真氣,是從天而來,與食物中的精氣一起充盈全身的。(真氣,就是元氣。在天地間的氣,通過鼻子進入身體,由喉嚨主導;在食物中的氣,通過嘴巴進入身體,由咽喉主導。

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已生之後者曰「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

白話文:

在人尚未出生時便有的,稱為「先天之氣」;出生後形成的,稱為「後天之氣」。氣在陽的部位就叫「陽氣」,在陰的部位就叫「陰氣」。在人體表面的是「衛氣」,在人體內的叫「營氣」。在脾臟的是「充氣」,在胃的是「胃氣」。在上焦的是「宗氣」,在中焦的是「中氣」,在下焦的是「元陰、元陽之氣」。這些都是不同名稱而已。

正氣指的是正風,從一個方向而來,既不是實質的風,也不是虛無飄渺的風。

(從一方來,謂太乙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從沖後來者為虛風,其中人也甚,故深入不能自去。

白話文:

從一個方向而來,指的是太乙居住的方向。適逢季節的正風就稱之為正風。然而,正風和實風,本質上來自同一個方向,但此處說「非實風」,是因為正風來的和緩溫和,所以稱為「正氣」;而實風來的猛烈急驟,所以與虛風相對應。邪氣是虛風所化,它會傷害人體,其中傷人最深,無法自行消散。因為虛風從衝脈而來,它對人體的侵害非常深,所以深入其中而無法自行消散。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合而自去,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灑淅,寒慄也。

白話文:

正氣強盛時,邪氣淺薄,正氣自然會將邪氣驅逐,因為邪氣柔弱,無法戰勝正氣。

虛邪侵襲時,會導致發抖、寒顫,使汗毛豎起,皮膚表面出現寒疙瘩。邪氣侵入較深時,會深入體內與骨頭抗衡,導致骨頭痠痛;與筋絡抗衡,導致筋縮痙攣;與經脈抗衡,導致血流不通,形成腫脹;與肌肉和衛氣抗衡,陽勝則發熱,陰勝則發寒。寒邪會驅逐正氣,導致正氣虛弱,虛弱則會讓寒邪侵入皮膚之間。

邪之中人,變不可測,故無分皮肉筋骨,著則為病也。若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搏聚於皮膚之間矣。)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

白話文:

當邪氣侵犯人體時,其變化難以預測,無論侵犯皮肉筋骨何處,都會引發疾病。如果邪氣與人體正氣(即衛氣)相互作用,陽氣過盛則表現為發熱,陰氣過盛則表現為發寒,這些都是邪氣導致的病症。

古人說:「寒邪侵襲,會導致真氣離開,真氣離開,人體就會虛弱。」這是因為氣屬於陽性,人體以氣為主導,寒邪過盛就會導致陽氣虛弱,而陽氣虛弱主要表現為氣虛。陽氣虛弱後,陰寒之氣就會聚集在皮膚之間。這種情況下,氣機無法外發,皮膚毛孔打開,汗毛會晃動,氣機來回運行就會發癢,如果氣機阻塞不散就會導致麻痺,衛氣運行不暢,就會出現感覺遲鈍的症狀。

(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瘁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白話文:

當邪氣在體表時,其氣會外發,如果腠理(皮膚)張開,汗液就會無法收斂;如果體毛顫動,就會毛髮枯萎;如果邪氣遊走,就會引起瘙癢;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產生疼痛和麻痺;如果衛氣受損,虛弱到無法運行,就會感覺不到疼痛和瘙癢,這就是所謂的「不仁」。

如果虛弱的邪氣偏倚在身體的一側,並且深入體內,寄居於營衛之間,當營衛稍有衰弱,正氣就會離去,邪氣獨留,就會發展成偏癱;如果邪氣較淺,就會引起偏側的疼痛。

(虛邪若中於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則營衛衰,真氣去,乃發為偏枯,若邪之淺者,亦當為半身偏痛也。)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邪中於外者必寒,氣蓄於內者必熱。寒邪深入,與熱相搏,欠留不去,必內有所著,故寒勝則傷陽而為痛為枯,熱勝則傷陰而為膿為腐,其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為侵蝕及骨也。)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白話文:

  • 外邪若深入人體半身,侵犯得深且重,則營衛之氣衰弱,正氣離散,就會發作偏癱;若外邪較淺,也會造成半身疼痛。
  • 外邪進入體內後,寒熱之氣交戰,久留於體內:寒氣勝過熱氣,則骨頭疼痛、肌肉枯竭;熱氣勝過寒氣,則肌肉腐爛、化膿,傷及骨頭,導致骨蝕(骨頭被侵蝕)。
  • (外邪入侵身體,必定是寒邪;氣蘊積於內部,必定是熱邪。寒邪侵入,與熱邪交戰,久留不去,勢必在內部造成損傷,因此寒邪勝則傷陽氣,引起疼痛和枯竭;熱邪勝則傷陰氣,導致化膿和腐爛,最嚴重的會傷及骨頭,形成骨蝕,也就是骨頭被侵蝕。)
  • 有些人偶爾會覺得肌腱發緊,肌腱彎曲而無法伸直,這是因為邪氣侵入肌腱,無法排出,故發作為肌腱拘攣。

(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於筋也。筋之初著於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蓄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

白話文:

有所疾前筋 :指疾病最初從筋脈部位開始。

筋之初著於邪 :筋脈最初受到邪氣侵襲。

筋屈不得伸 :筋脈彎曲無法伸展。

若久居其間而不退 :若邪氣長時間滯留,且不退散。

則發為筋溜 :就會演變成筋溜(一種腫瘤)。筋溜是指邪氣流注並聚集於筋脈中,也就是贅瘤之類的疾病。

下仿此 :以下類似的情況,可以此例推知。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 :邪氣有所聚集,歸於衛氣(一種保護人體的氣),無法排出體外。

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 :津液長時間積聚,相互結合形成腸溜(一種腸胃疾病)。(邪氣聚集,衛氣失常,不能排出,導致津液積聚,流注於腸胃之間,形成腸溜。)

)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後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結;及其久也,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於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一夕之謂。

白話文: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數年),腫塊才形成。用手按壓時柔軟,但已經有些結塊;邪氣彙集於此,津液積聚,邪氣進入其中,結塊越來越嚴重,持續聚集,最後形成腫瘤(昔瘤)。(有的腫瘤存在很久,一定經過好幾年才會形成。然而在一開始,按壓時雖然柔軟,但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已經出現了一些結塊;時間久了,邪氣逐漸彙集,津液積聚,又遭受邪氣侵襲,就會很容易日漸加重,最後結成了腫瘤。昔瘤,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於骨而然。骨與氣並,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疽」也。)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又有結於肉中者,則宗氣歸之。

白話文:

用手指按壓時感覺堅硬,按壓的地方有硬塊,深入骨頭,氣滯留在骨頭裡,骨頭和氣一起逐漸變大,這種情況稱為骨疽。(還有按壓時感覺堅硬的,這種情況可能是氣滯留在骨頭裡造成的。骨頭和氣一起,它的硬塊逐漸變大,這種情況也稱為「附骨疽」。)硬塊在肌肉中,中氣歸附於此,邪氣停留無法散去,如果有熱,硬塊會化膿,沒有熱,硬塊就會形成肌肉疽。(還有硬塊在肌肉中的,這種情況會導致中氣歸附於此。)

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白話文:

「宗」指龐大。這裡指的是陽明之氣。如果邪氣滯留化為熱氣,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形成膿包;如果沒有熱氣,就會凝結成粉狀漿體,積聚而不散開,形成肉疽。

這些病氣發生的位置不固定,但都有特定的名稱。(雖然有特定的名稱,但發生的位置不固定。位置不固定,所以症狀表現也就不固定,這就是它們變化無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