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四 (3)
卷四 (3)
1. 陰陽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氣以為生也,其生之本,陰陽而已,大為六合,廣為九州,人之九竅五臟,天之四時十二節,皆氣候之所行,營衛之所通也,故曰:「皆通於天氣」。)其生五,其氣三。
白話文:
自古以來,所有有生命的存在都是與天地相通的,生命的起源來自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息貫穿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氣,都與天氣相通。(所有生物的誕生,都與天地元氣相通,生命的根本只是陰陽,天地浩瀚如六合,廣闊如九州,人體的九竅五臟,天上的四季十二節氣,都是氣候運動、營衛貫通之所,所以說「都與天氣相通」。)生命的本質有五個(金、木、水、火、土),氣息有三個(營氣、衛氣、統攝營衛的元氣)。
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人生雖本乎陰陽,而稟分五行、其生五也;陰陽盛衰,少太有三,其氣三也。有五有三,則生克強弱,變出其間矣。得其和,則為正氣而生物;犯其變,則為邪氣而傷物,其生其死,皆此三、五耳,故為壽命之本。)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天色深玄,故曰「蒼天」。
白話文:
屢次觸犯這些禁忌,邪氣就會侵犯人體,這是壽命的根本。(人生雖然起源於陰陽,但稟受五行,所以有五種生機;陰陽盛衰,上火下寒有三大類,所以有三大類氣。五種生機有三大類,那麼生剋強弱,變化就產生於其中。若是調和適中,就形成正氣,孕育生機;若觸犯這些變化,就形成邪氣,傷害生機,生命與死亡的關鍵都在於這三類、五種生機,因此它們是壽命的根本。)蒼天的氣息清淨純潔,則人的意志通達清明,順應蒼天之氣,陽氣就會強健,
天氣者,陽氣也。上云生之本,本於陰陽,此專言陽氣者。蓋生氣通天,以陽為本,陽氣既固,陰必從之,故聖人諄諄於此,其示人之意深矣。)雖有賊邪,勿能害也。此因時之序。(陽氣固者,其天全也,天全則神全,雖有賊風邪氣,不能犯之,蓋在乎因時之序,如四氣調神之謂是也。)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白話文:
天氣,指的是陽氣。前面說到生命之本來自於陰陽,這裡特別提到陽氣,是因為生命之氣貫通於天地之間,以陽氣為根基。陽氣強盛了,陰氣自然會隨之平衡。所以聖人不斷強調陽氣的重要性,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即使有邪氣侵襲,也不能傷害身體。這是因為遵循了時序的規律。(陽氣強盛的人,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即使遇到邪風邪氣,也不會侵犯。這在於遵循時序規律,就像四氣調神之法所說的。)因此,聖人傳承精神,調養天氣,與天地之神明相通。
(傳,授也。服,佩也,惟聖人者,能得天之精神,服天之元氣,所以與天為一,而神明可與天通矣。)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九竅通於內。肌肉衛於外,其行其固,皆陽氣為之主也。失之,則失其清陽之化,故九竅肌肉皆為閉壅矣。人之衛氣,本於天之陽氣,陽虛則衛虛,衛氣散解則天真失守,故重在衛陽也。
白話文:
相傳,授予之物是聖人傳承下來的。佩帶之物,只有聖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神靈,佩戴上天的元氣,因此與上天融為一體,而神明可以和上天交流。
失去這些東西,則內部九竅閉塞,外部肌肉壅塞,防衛之氣散失衰弱。(九竅通向體內。肌肉防衛體外,其運行和堅固,都是陽氣在主導。失去這些東西,則失去陽氣的化育作用,因此九竅和肌肉都會閉塞壅塞。)人的防衛之氣,來自於上天的陽氣。陽氣虛弱,則防衛之氣也虛弱,防衛之氣散失衰弱,則天生的真氣無法守護,因此重點在於保護陽氣。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自傷其真陽,元氣削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此發明陽氣之本也。日不明則天為陰晦,陽不固則人為夭折,皆陽氣之失所也。)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天不自明,明在日月。月體本黑,得日乃明,此天運必以日光明也,日即陽也,陽即明也。
白話文:
陽氣聚集的地方,自然會伴隨著明光;明光出現,正是陽氣到來的跡象。陽明是一體的,本質上沒有差別。然而,當陽氣位於午時(正午),就會形成白晝,太陽高懸於中天,顯示出明顯的神明之象,這是離卦中陽氣外顯的表現;當陽氣位於子時(正半夜),就會形成黑夜,火勢潛伏於水中,轉化為無形的元氣,這是坎卦中陽氣內斂的表現。所謂的「君火」以明表示,而「相火」以位表示,無論是「君」還是「相」,都是陽氣存在的地方。如果陽氣失調,想要延年益壽,怎麼可能呢?因此,陽氣會隨著地勢而上升,這正是用來防禦外敵的。
陽之所在,明必隨之;明之所及,陽之至耳。陽明一體,本無二也。然陽在午則為晝而日麗中天,著有象之神明,離之陽在外也;陽在子則為夜而火伏水中,化無形之元氣,坎之陽在內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曰君曰相,無非陽氣之所在。苟或失序,欲保天年,其可得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此下言陽氣不固者,四時之邪,皆得以傷之也。清陽為天,包覆萬物,故因於上而衛於外。人之衛氣,亦猶是也,欲其如運樞周旋,不已不息。若舉動躁妄,則神氣浮越,即不能固其陽氣也,邪乃侵之。)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感寒邪則發熱,得汗而解,南人曰「傷寒」,北人曰「熱病」。
白話文:
要像車軸運轉一樣,起居動作要小心謹慎,精神氣魄才會穩固。(以下講述陽氣不穩固的情況,這時四時的病邪都可能侵襲人體。清陽之氣像天一樣,包覆著萬物,所以它從上部而來,分佈於體外。人體的衛氣也像清陽之氣,需要像車軸運轉一樣持續不斷地運行。如果動作躁動不安,那麼精神氣魄就會浮越,不能固守陽氣,病邪就會趁機入侵。)
如果受到寒邪侵襲,身體會像被火炭灼燒一樣發熱,出汗後才能散熱。(感到寒冷的病邪就會發燒,出汗後才能解除,南方人稱之為「傷寒」,北方人稱之為「熱病」。)
其所感陰陽虛實,經絡臟腑,即病不即病,傳變不傳變,惟仲景書另為聖經,所當玩索者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暑有陰、陽二證,陽證因於中熱,陰證因於中寒,但感在夏至之後者,皆謂之暑耳。暑是熱中之涼氣,非即熱也。暑傷於陽者,汗出煩躁,為喘,為大聲呼喝;若其靜者,亦不免於多言,蓋邪傷於陰,精神內亂,故言無倫次也。故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
白話文:
中醫根據陰陽虛實、經絡臟腑的狀況,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發展變化。只有《傷寒雜病論》這本經典著作,才能說明這些理論。夏季容易中暑,出汗、煩躁時會喘氣和呼喝,安靜時則會多說話。(夏季的中暑分為陰陽兩種證型,陽證是因為體內發熱,陰證是因為體內發寒,但是夏至以後才發生的,都稱之為中暑。中暑是熱氣中的寒氣,不完全是熱氣。中暑傷及陽氣的人,會出汗、煩躁,會喘氣,會大聲呼喝;如果安靜下來,也不能避免多說話。因為邪氣傷及陰氣,精神內亂,所以言語沒有條理。所以說:「靜下來就中暑,動起來就中熱。」
」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避暑熱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此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也。又有觸熱太過,氣不得伸,面垢悶倒,名曰「中暍」。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
白話文:
中暑:
- 中暑是指因陰氣阻滯而發生的症狀。
- 病狀包括頭痛、怕冷、身體僵硬、四肢疼痛、煩躁、皮膚發熱但不出汗。
- 這是因為室內陰寒阻擋了體內的陽氣運行,導致無法發散。
中暍:
- 中暍是指因過度接觸熱氣導致氣血不通,造成氣滯。
- 病狀包括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嘔吐。
- 多半發生在日正當中時勞動的人身上,例如農夫或行人。
中熱:
- 中熱是指因日曬或高溫環境導致體內熱氣過盛,陽氣過旺。
- 病狀包括發燒、口渴、尿少、身體無力。
- 多半發生在日正當中時勞動的人身上,例如農夫或行人。
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也,一中於熱,一中於寒,皆謂之「暑」。但治寒宜散,必汗出而解;治熱宜涼,必熱清而愈。然夏月浮陽在外,伏陰在內。若人以飲食情欲傷其內,或冒暑貪涼,勞役過度傷其外,及元氣素虛之輩,最易患此,香薷等豈宜泛用?要當以調補元氣為主,然後察其寒熱而佐以解暑之劑。
白話文:
這種疾病必定會感到劇烈的頭痛、發燒、怕熱,摸起來皮膚很燙,必定非常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卻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氣炎熱而損傷了肺氣所致,一種是因為暑熱侵襲,一種是因為寒氣侵襲,都可稱為「暑氣」。治療寒性暑症宜發散,必須出汗才能解除;治療熱性暑症宜清涼,必須熱氣清除了才能痊癒。但是夏季浮陽在外,潛伏的寒氣在內。若人們因為飲食慾望而損傷了身體內部,或冒著暑氣貪涼,過度勞累而損傷了身體外部,以及原本元氣虛弱的人,最容易患上此症,香薷等藥物豈可隨意服用?治療原則應當以調補元氣為主,然後根據寒熱狀況佐以解暑的藥物。
若果為陰寒所中,則附子、薑、桂,先哲每多用之,不可因炎熱在外而忽「舍時從證」之良法也。)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濕土用事,雖屬長夏之氣,然土王四季,則感發無時。
白話文:
如果受到陰寒侵襲,那麼附子、生薑、桂枝,古代名醫們經常使用,不能因為天氣炎熱而忽略「捨棄時間循證」的良方。由於濕氣所致,身體感覺像被包裹起來一樣,濕熱難以消除,大筋收縮短小,小筋鬆弛變長。收縮短小會導致拘攣,鬆弛變長會導致痿痺。(濕土當令,雖然屬於長夏之氣,但是土性四季盛行,所以感應發作沒有固定的時間。
但濕之中人,有內外上下之辨,濕傷外者,雨霧陰濕之屬也;濕傷內者,酒漿乳酪之屬也,濕在上則首如裹,謂若以物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霧之中,及酒多之後,覺脹壅頭面,即其狀也,濕熱,濕鬱成熱也。攘,退也。濕熱不退而下及肢體,大筋受之則血傷,故為緛短;小筋受之則柔弱。
白話文:
不過,體內生濕有內外部位以及上下之分的區別。由外受濕,是因雨霧陰濕這類因素;由內生濕,是因酒漿乳酪這類因素。濕氣在身體上部,則頭部好像被裹住了,如同被東西蒙裹住的樣子。一般人在霧氣瘴氣中行走,或是喝了過量酒之後,會感覺脹痛阻滯於頭面,就是這種情況。濕熱,是濕鬱鬱滯而化熱。攘,是退卻的意思。濕熱沒有退卻而往下蔓延到四肢,大筋受到影響,則血脈受傷,所以會出現腳短;小筋受到影響,則筋脈柔軟無力。
故為弛長。緛短,故拘攣不伸;弛長,故痿弱無力。)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因於氣者,凡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皆氣也,一有不調,皆能致疾。四維,四肢也。相代,更迭而病也,因氣為腫,氣道不行也。四肢為諸陽之本,胃氣所在,病盛而至於四維相代,即上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之謂,其為陽氣之竭也可知。)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
白話文:
如果筋脈過於緊繃,就會拘攣而無法伸展;如果過於鬆弛,就會無力。如果問題出在氣,就會導致腫脹,四肢逐漸無力,陽氣就會衰竭。(「氣」泛指人體內各種氣,包括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等。任何氣失去平衡都可能致病。四肢是陽氣的根本,胃氣聚集之處。病症嚴重時,會影響四肢,造成四肢無力,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這也表示陽氣已經衰竭。)陽氣會在勞累時盛旺,如果體內的精氣耗盡,到了盛夏時,積聚起來的陽氣會使人感到煩躁發熱。
(此下言起居不節,致傷陽氣也。闢,病也,人以陽氣為生,惟恐散失。若煩勞過度,則形氣弛張於外,精神竭絕於中,陽擾陰虧,不勝炎熱,故病積至夏日以益甚,令人五心煩熱,如煎如熬;孤陽外浮,真陰內奪,氣逆而厥,故名「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白話文:
以下的文字是在說起居沒有節制的結果,導致陽氣受到傷害。瘟疫是一種疾病,而人依靠陽氣才能活著,因此我們應該極力避免陽氣散失。如果過度勞累,身體的元氣就會散佈到體外,而精神卻在體內枯竭,陽氣擾亂,陰氣虧損,無法承受過高的溫度。因此,到了夏天,病情就會加重,讓人感到五心煩熱,好像在煎熬一樣。孤陽外飄,真陰內失,氣息逆亂而昏厥,所以這個病症稱為「煎厥」。
(目盲耳閉,九竅廢也。潰潰,壞貌。都,城郭之謂。汩汩,逝而不返也,陰以陽虧,精因氣竭。精神日銷,漸至衰敗,真潰潰乎若都邑之壞,汩汩乎其去不可綰也。汩,音骨。)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下言怒氣傷肝,及汗濕、肥甘、風寒之類,皆足以傷陽氣也。
白話文:
眼睛失明、耳朵失聰,就是九竅不通。潰潰,形容破壞的樣子。都,指城郭。汩汩,像水一樣逝去不復返。陰氣因為陽氣虧損,精氣也因為氣力衰竭。精神一天天衰退,漸漸走到衰敗的地步,就像城郭毀壞一般嚴重,像水流逝一般不可挽留。汩,讀音同「骨」。
陽氣,如果大怒,就會導致形氣斷絕,血液瘀積在身體上部,使人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這段內容講述怒氣傷肝,以及汗濕、肥甘、風寒等,都會損傷陽氣。
人之陽氣,惟貴充和,若大怒傷肝則氣血皆逆,甚至形氣俱絕,則經脈不通,故血逆妄行。菀積於上焦也。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怒傷形氣,必及於筋,肝主筋也。筋傷則縱緩不收,手足無措,其若不能容者。)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白話文:
一個人的陽氣,最重要的是充沛調和。如果大怒傷肝,則氣血都逆行上衝,甚至形神俱滅,經脈不通,導致血逆亂流,聚積在上焦。這種氣血阻滯叫「薄厥」,而氣逆上衝又稱「厥氣」,氣血同時紊亂,所以稱為「薄厥症)。
怒氣傷及筋,筋會變得鬆弛,像不能承受東西一樣(因為怒氣傷及形氣,必定會傷及筋,而筋隨肝運)。筋傷則鬆軟不收,手足無措,像是不能承受什麼東西。
大怒後出汗不均,會導致人體一側偏枯。
(沮,傷也。壞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潤不止,氣血有所偏沮,久之則衛氣不固於外,營氣失守於中,故當為半身不隨偏枯之患。沮,將魚切。)汗出見濕,乃生痤疿。(汗方出則玄府開,若見濕氣,或沃涼水,必留膚腠。甚者為痤,微者為疿。痤,小節也。疿,暑疹也。
白話文:
(沮的意思是受傷。壞的意思是生病。有偏側多汗的症狀,可能是左邊或右邊,汗水浸潤不止,氣血偏沮。久了衛氣就不能保持在外,營氣就無法保護內部。所以就會引起半身不隨、偏枯的疾病。沮,讀音為「將魚」。)
汗液遇濕,就會生痤疿。(汗液出現後,玄府就會打開。如果接觸到濕氣,或是被涼水淋濕,就會滯留在皮膚腠理中。嚴重的話就會形成痤,輕微的話就是疿。痤是小節,疿是暑疹。)
痤,才和切。疿,音沸。)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高梁,即高粱,肥甘也。足,多也,能也。厚味太過,蓄為內熱,其變多生大疔。熱侵陽分,感發最易,如持空虛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郁乃痤。(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齇,即粉刺也。
白話文:
「痤」,發音為「才和」。
高粱、肥甘等食物過量食用,會導致體內蓄積內熱。這種內熱的變化,通常會在腳上產生大疔瘡。就像拿著空的容器裝東西一樣,因為身體內部虛空,所以熱氣容易入侵。
勞累後出汗,身體當風而坐臥,寒氣侵入體內,導致體液凝結形成粉刺。
若鬱而稍大,乃成小癤,是名曰痤。凡若此者,皆陽氣不固之使然。齇,支加切。)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此下言陽氣之運用,若有不同,則為僂為瘻,為畏為驚,為癰為瘧,為隔等症也。神之靈通變化,陽氣之精明也;筋之運動便利,陽氣之柔和也,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去則神明亂,筋骨廢,為病為危矣。
白話文:
如果鬱積的毒素稍微變大,就形成了小瘡,稱為青春痘。凡是這樣的狀況,都是由於陽氣不強固所致。「齇」這個字的發音是「ㄓㄨㄟˊ」。陽氣精華的部分,能夠滋養神志;柔和的部分,能夠滋養筋脈。(接下來說明陽氣的運作,如果陽氣運作不同,就會造成各種疾病,例如駝背、瘻管、恐懼、驚慌、膿瘡、瘧疾、隔閡等症候。神志靈通變化,是因為陽氣的精華;筋脈運動便利,是因為陽氣的柔和。因此「精華的部分能夠滋養神志,柔和的部分能夠滋養筋脈」。陽氣流失,神志就會混亂,筋骨就會虛弱,就會生病甚至危及生命。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開謂皮腠發泄,闔謂玄府閉封,皆衛氣為之主也。若衛氣失所,則當開不開,當閉不閉,不得其宜,為寒所襲,結於經絡之間,緛急不伸,則形為僂俯矣,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即此之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陷脈,寒氣自經絡而陷入脈中也。
白話文:
(皮毛緊閉,無法暢通,寒氣由此而入,便生了嚴重的駝背。)(「開」指皮膚毛孔的舒展,「闔」指身體深處的閉合,都是衛氣在主導。如果衛氣失調,應開的時候不開,應閉的時候不閉,不符合自然規律,就會被寒邪侵襲,凝結在經絡之間,導致肌肉筋骨僵硬不能伸展,身體就會變成駝背,陽氣急則反折,陰氣急則俯而不伸。)凹陷的經脈形成瘺孔,纏繞在皮肉之間。(凹陷的經脈,是寒氣從經絡侵入脈中的緣故。)
瘻,鼠瘻之屬,邪結不散,則留連肉腠,曼延日甚也。)俞氣化薄,傳為善畏,乃為驚駭。(寒氣自脈漸深,流於經俞,氣化內薄,則侵及臟腑,故傳為恐畏,為驚駭,以陽氣受傷於內也。)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邪氣陷脈,則營氣不從,營行脈中也。不從則不順,故逆於肉理,聚為癰腫也。
白話文:
瘻 ,類似老鼠鑽的洞,是邪氣聚集不散,留存在肌肉皮膚之間,逐漸擴散而成的。
俞氣(經氣) 化得稀薄,傳導到外面就容易受到驚嚇,導致驚駭。(寒氣從脈中逐漸深入,流經經脈氣穴,氣血化得稀薄,就會侵犯臟腑,所以傳導到體表就會導致恐懼,因為陽氣在體內受到傷害。)
營氣(營養物質) 不運行,逆行於肌肉之間,就會產生癰腫。(邪氣陷於脈中,營氣就無法運行,營氣在脈中運行。不運行就不順暢,所以逆行於肌肉之間,聚集形成癰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魄,陰也。汗由陰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衛氣未固,其時形氣正在消弱,而風寒薄之,俞穴隨閉,邪氣留止,鬱而為瘧,以所病在風,故曰「風瘧」,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亦言俞穴之閉也。)故風者,百病之始也。
白話文:
)身上出汗還沒乾,身體虛弱而陽氣耗散,身體的穴位也被關閉,就會導致風寒惡疾。(魄,是指陰氣。汗液是由陰液產生,因此稱為「魄汗」。汗出未止,衛氣還沒有恢復,這時身體機能正在衰弱,而風寒之氣趁虛而入,身體穴位隨之閉合,邪氣滯留,鬱積成瘧疾,因為這種疾病是由風寒引起,所以稱為「風瘧」,夏天出汗少的人,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瘧,這也是指身體穴位閉合造成的。)因此,風寒之氣是百病的根源。
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凡邪傷衛氣,如寒暑濕氣風者,莫不緣風氣以入,故風為百病之始。然衛氣者,陽氣也。人惟清靜,無過勞擾,則腠理閉而陽氣固,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也。所謂「清靜」者無他,在因四時之氣序耳。)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
白話文:
如果保持清靜,皮膚和肌肉會緊閉,即使遇到強風或毒氣,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順應了時令的變化。(所有對衛氣造成傷害的邪氣,例如寒、熱、濕、氣、風等,都是通過風氣入侵人體,因此風是百病的根源。然而衛氣是陽氣,人只要保持清靜,不過度勞累,皮膚和肌肉就會緊閉,陽氣就會固守,即使遇到強風或毒氣,也不會受到傷害。所謂「清靜」沒有別的,就是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所以疾病時間長了就會發生傳變,上下不同時,即使是良醫也無能為力。
(並,陰陽交通也,病始因風,久必傳化,及至上下不並,則陰陽相離,水火不相濟矣。雖有良醫,弗可為也。)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若邪蓄陽分,積而不行,陽亢無陰,其病當死,蓋即「上下不並」之謂也。何以驗之?隔塞不通,則其證耳。
白話文:
(並且,陰陽交通才能維持健康。疾病一開始是由風邪引起,久了必定會發生變化,到了上下不相符合的時候,陰陽就會分離,水火不能互相滋養。即使有醫術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所以,陽氣積聚會導致死亡。陽氣鬱結,應當疏通,如果不趕快治療,就會發展得嚴重。(如果病邪積聚在陽分,積而不走,陽氣亢盛而沒有陰氣滋養,這種病就會導致死亡,這大概就是「上下不並」的意思。怎麼驗證呢?不通暢的症狀就是明證。)
當瀉不瀉,正以粗工誤之,故致敗亡。)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此下言陽氣之盛衰,由於日之升降,正以明上文「若天與日」之義也。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也。平旦人氣生,以日初升也。日中陽氣隆,以日當午也。
白話文:
如果應該瀉而沒有瀉,正是因為粗糙的醫術導致的,因此才會導致病情惡化。陽氣在一天的時間裡主要在體外。清晨人體的氣開始生髮,中午陽氣最盛,傍晚陽氣已經衰弱,氣門就會關閉。(這段話說明陽氣的盛衰與日出日落的關係,正是為了闡明上文「像天和日」的道理。一天中陽氣主要在體外,白天陽氣在體外。清晨人體的氣開始生髮,因為太陽初升。中午陽氣最盛,因為太陽正午。)
日西陽氣虛,以日漸降也。人氣應之,故晝則衛氣行於陽分二十五度,至日暮則陽氣之門閉而行於陰分二十五度矣。氣門,玄府也,所以通行營衛之氣,故曰「氣門」。)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此所以順陽氣也:陽出而出,陽藏而藏。
白話文:
當太陽西下時,陽氣就會減弱,因為太陽逐漸下降了。人體的氣血也會隨之變化,所以白天衛氣會在陽分(身體外側)運行 25 度,到了傍晚陽氣之門關閉,衛氣就會在陰分(身體內側)運行 25 度。
氣門,也就是玄府,是通行營衛之氣的通道,所以稱為「氣門」。因此,到了傍晚就要收斂氣血,不要勞累筋骨,不要接觸霧露。如果違反這三個時段的養生原則,身體就會虛弱消瘦。
(這種養生之道是順應陽氣的變化:太陽升起時就起牀活動,太陽落山後就休息養神。)
暮時陽氣藏於陰分,故動宜收斂,以拒虛邪;無擾筋骨,則陽不耗於內;無見霧露,則邪不侵於外。若勞擾不分朝暮,反此三時,則陽氣失養,形體勞困衰薄矣。不但因時之序,一日之間,亦當如此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此以專言陽氣,夫及於陰,故特明之。
白話文:
到了晚上,陽氣會收藏在陰分的部位,所以活動應當收斂,以抵禦外邪;不妄動筋骨,陽氣就不會在體內耗散;不接觸霧露,外邪就不會侵犯身體。如果勞累奔波不分早晚,違反這三個時段的養生原則,那麼陽氣就會失養,形體也會疲憊瘦弱。不只是要順應四季的規律,一天之中也應如此。所謂陰,就是收藏精氣、產生急迫感的屬性;所謂陽,就是防衛外邪、保護身體的屬性。(這裡只專門討論陽氣,陽氣也能影響到陰氣,所以特別說明一下。)
人有陰陽,陽主外而為衛,所以固氣也;陰主內而藏精,所以起亟也。陰內陽外,氣欲和平,不和則病矣。亟,即「氣」也,精化為氣,藏精起氣之謂也。亟,音氣。)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薄,氣相迫也。疾,急數也。並者,陽邪入於陽分,謂重陽也。陰不勝陽,則陽邪盛,故當為陽脈陽證之外見者如此。
白話文:
人體有陰陽,陽氣負責人體外部的衛氣,是用來保護身體的,所以能固攝元氣;陰氣負責人體內部的精氣,是用來產生元氣的,所以能激發元氣。陰氣在內,陽氣在外,元氣才能平和,不平和就會生病。激發元氣,就是精華轉化為元氣,儲藏精華以產生元氣的意思。
如果陰氣無法抑制陽氣,脈搏就會流動得很快很急,甚至會變得亢奮。這裡的「薄」是氣息迫近的意思,「疾」是急促的意思。所謂的「並」,是指陽邪進入陽脈,也就是陽氣過剩的意思。如果陰氣無法抑制陽氣,陽邪就會旺盛,因此會出現陽脈陽證的外在表現,就像上述所述的症狀。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邪在陰分,則臟氣不和,故有所爭,上七竅,五官也;下二竅,二陰也。九竅之氣,皆屬於臟。陽不勝陰,則陰邪盛,故當為陰病之內見者如此。)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陳陰陽,猶言鋪設得所,不使偏勝也。
白話文:
當人體陽氣不足,無法壓制陰氣時,五臟就會爭鬥,九竅不通。(當邪氣在陰分時,臟氣會不調和,因此會互相爭鬥。上七竅是指五官,下二竅是指兩個陰道。九竅的氣息都屬於臟腑。如果陽氣不足以壓制陰氣,陰邪就會旺盛,因此陰病的內部症狀會如此。)因此,聖人調和陰陽,筋脈就能和諧統一。骨髓堅固,氣血都能通暢。(調和陰陽,就像鋪設得當,不讓陰陽偏盛。)
故於筋脈骨髓,無不和調,氣血皆從,從則順矣。)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耳目聰明,以九竅之要者言,神氣之全可知也。人受天地之氣以立命,故曰「氣立」。陰陽和而氣立如故也。)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此下四節,皆失調和之道,所以為筋骨氣血之病也。
白話文:
因此,在筋脈骨髓方面,沒有不和諧協調的,氣血都能順暢流動。氣血順暢,身體就安康順遂。這樣一來,內外都和諧平衡,邪氣無法侵害,耳目聰明,精神氣爽,像以前一樣。(耳目聰明,代表九竅通暢,由此可知精神氣血充沛。人承蒙天地之氣而存活,因此說「精神氣爽」。陰陽和諧,精神氣血就能保持健康。)風邪入侵人體,精氣就會流失,邪氣會損傷肝臟。(接下來四段,都是因為失去了和諧協調,所以導致了筋骨氣血方面的疾病。)
淫氣者,陰陽之亂氣也。表不和則風邪客之,風木生火,淫氣化熱,熱則傷陰,精乃消亡。風氣通於肝,故必先傷肝也。然風為百病之始,故凡病因於外而內連五臟者,皆由乎風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此下三節,皆兼上文「風客淫氣」而言也。風氣既淫於外,因而飽食。
白話文:
淫邪之氣,指的是陰陽不調和的混亂氣息。身體表面虛弱,風邪就會入侵,風屬木,木生火,淫邪之氣就會化為熱。熱氣會傷陰,精氣因此消散。風氣與肝臟相通,因此肝臟必定會先受傷。但風氣是所有疾病的根源,所以凡是因外邪入侵而引起內臟疾病的,都是由風氣造成的。
另外,暴飲暴食,筋脈就會橫向擴張,腸道腐爛化膿形成痔瘡。
則隨客陽明,必腸胃橫滿,橫滿則有損傷,故筋脈弛解,病為腸澼為痔,而下痢膿血也。)因而大飲則氣逆;(酒挾風邪,則因辛走肺、故肺布葉舉而氣逆上奔也。)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高骨,腰之高骨也,凡因風強力者,其傷在骨,骨傷則腎氣亦傷,腎主骨也。
白話文:
如果過度消耗陽明之氣,腸胃會腫脹滿布,腫脹過度會造成損傷,所以筋脈鬆弛,會導致腸澼和痔瘡,還會腹瀉膿血。
過度飲酒會導致氣逆;(酒挾帶風邪,由於辛味會走入肺,所以肺葉支氣管擴張,導致氣逆上奔。)過度用力,腎氣會受傷,腰部高骨會受損。(高骨指的是腰部的骨頭,凡是過度用力造成的傷害,都會傷及骨頭,骨頭受傷,腎氣也會受傷,因為腎主骨。)
若強力入房,尤傷精髓。髓者骨之充,骨者髓之府,精髓耗傷,故高骨壞而不為用。)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為陰之衛,陰為陽之宅。必陽氣閉密於外,無所妄耗,則邪不能害,而陰氣完固於內,此培養陰陽之要也。)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白話文:
(兩,指的是陰陽。不和諧,就會導致偏頗的疾病。)因此,陽氣過於強盛就無法密閉,陰氣就會耗盡。(強,指的是亢奮。陽氣孤獨運作,不能固守密閉,那麼陰氣就會耗竭而終結。)陰氣平和,陽氣固守,精神就會得到滋養;(平,即是安靜。祕,即是固守。人所依賴的,只有精氣和精神。精氣由陰產生,精神由陽化生,所以陰氣平和,陽氣固守,則精神就能得到滋養。)陰陽離散決絕,精氣就會耗盡。(決,指的是斷絕。
(兩,陰陽也。不和,偏病也。)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強,亢也。孤陽獨用,不能固密,則陰氣耗而竭絕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平,即靜也。秘,即固也。人生所賴,惟精與神。精以陰生,神從陽化,故陰平陽秘,則精神治矣。)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決,絕也。
有陽無陰則精絕,有陰無陽則氣絕。兩相離決,非病則亡,正以見陰陽不可偏廢也。)因於露風,乃生寒熱。(上文言風瘧、風客淫氣,皆未悉風之為義,故此復言之而並及四時之邪也。因露於風者,寒邪外侵,陽氣內拒,陰陽相簿,故生寒熱。)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春傷於風,木邪勝也,留連既久,則剋制脾土,故為洞泄。
白話文:
沒有陽氣就會精氣衰竭,沒有陰氣就會元氣耗盡。陰陽兩氣不能平衡,不僅會生病,甚至會死亡,這說明陰陽兩氣不可偏廢。
被露風侵襲,就會產生寒熱(上文所說的風瘧、風邪,都沒有明確說明「風」的含義,所以這裡重新說明,並涵蓋了四時邪氣。因露於風中,寒邪從外侵襲,陽氣從內抵禦,陰陽相爭,所以產生寒熱)。
春天被風所傷,邪氣滯留,就會導致腹瀉(春天受風所傷,木邪氣盛,久留不散,就會剋制脾土,所以導致腹瀉)。
)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夏傷暑邪,若不即病而留延至秋,寒鬱為熱,故寒熱交爭,而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為咳,發為痿厥;(濕土用事於長夏之末,故秋傷於濕也。秋氣通於肺,濕鬱成熱則上乘肺金,故氣逆而為咳嗽。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則為痿為厥。痿多屬熱,厥則因寒也。
白話文:
夏天受暑氣影響,到了秋天容易得瘧疾。秋天受濕氣影響,容易向上逆流導致咳嗽,甚至出現痿厥症狀。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傷寒邪,則寒毒藏於陰分,至春夏陽氣上升,新邪外應,乃為溫病。藏精者生,不藏者死。)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風暑寒濕,迭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然時氣外傷,陽邪也,五臟內應,陰氣也,惟內不守而後外邪得以犯之,所以明陰氣不守之為病。)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氣五宮,傷在五味。
白話文:
-
冬季受到寒邪侵襲,春天容易患上溫熱病。(冬季受到寒邪侵襲,寒毒就會藏在體內陰分,到了春秋陽氣上升,新的邪氣從外部入侵,就會形成溫熱病。能藏住精氣的人就能生,不能藏住的人就會死亡。)
-
四季氣候變換,會對五臟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風、暑、寒、濕等氣候因素會互相作用,所以四季氣候變換會對五臟造成損傷。然而,時令氣候的損傷屬於陽邪,而五臟的損傷屬於陰氣。只有當內部虛弱時,外邪才能入侵,因此陰氣虛弱纔是疾病的原因。)
-
陰邪暗中產生,源於五味;陰氣藏於五宮,受到五味的損傷。
(此下言陰之所以生者在五味,而所以傷者亦在五味也。五宮,五臟也。味得地氣,故能生五臟之陰。若五臟不節,則各有所克,反傷其陰矣。)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津,溢也,酸入肝,過於酸則肝氣溢。酸從木化,木實則剋土,故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鹹入腎,腎主骨。
白話文:
以下所談陰氣產生的原因在於五味,而陰氣受傷的原因也在於五味。五官指的就是五臟。味道能得到地氣,所以能夠產生五臟的陰氣。如果五臟不受節制,那麼它們就會互相剋制,反而會傷害它們的陰氣。
味道過於酸,肝氣就會溢出,脾氣就會斷絕。(溢:水液外溢。酸味進入肝臟,過於酸就會導致肝氣溢出。酸味屬木,木氣旺盛就會剋制土,所以脾氣就會斷絕。)
味道過於鹹,骨氣就會疲勞,肌肉會短小,心氣會壓抑。(鹹味進入腎臟,腎臟主骨。骨氣疲勞是因為腎氣不足;肌肉短小是因為鹹味耗傷了脾氣,脾氣主肌肉;心氣壓抑是因為鹹味損傷了心
過於咸則傷腎,故大骨氣勞。勞,困劇也。咸走血,血傷故肌肉短縮。咸從水化,水勝則剋火,故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甘入脾,過於甘則滯緩上焦:故心氣喘滿。甘從土化,土勝則水病,故黑色見於外,而腎氣不衡於內。衡,平也。)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苦入心,過於苦則心陽受傷而脾失所養,氣乃不濡。
白話文:
**鹹味過度會傷腎,導致骨骼粗大、身體疲勞。**疲勞是指身體極度睏乏。鹹味會運化血液,血液受傷,因此肌肉會變得短而縮。鹹味從水化生,水盛會剋制火,所以心氣會受到抑制。
甘味過度會使心氣喘促、滿悶,面色發黑,腎氣失衡。 甘味入脾,甘味過度會阻滯上焦,所以心氣會喘促、滿悶。甘味從土化生,土盛會導致水病,所以外觀會呈現黑色,而內在的腎氣會失衡。衡是指平衡。
苦味過度會使脾氣不潤,胃氣反而變厚。 苦味入心,苦味過度會傷及心陽,導致脾臟失去滋養,因此脾氣會不潤。
濡,潤也。脾氣不濡則胃氣留滯,故曰「乃厚」。厚者,脹滿之謂。)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辛入肺,過於辛則肺氣乘肝。肝主筋,故筋脈沮弛。辛散氣則精神耗傷,故曰「乃殃」。)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故當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
白話文:
「濡」,就是滋潤的意思。脾臟的氣血不滋潤,就會導致胃氣停滯,所以說「乃厚」。「厚」就是脹滿的意思。
口味過於辛辣,經絡鬆弛,精神就會受到傷害。(辛味入肺,過於辛辣會導致肺氣侵犯肝臟。肝臟主管經絡,所以經絡鬆弛。辛味會散發氣血,導致精神受損,所以說「乃殃」。)
所以謹慎調和五味,骨骼就會端正,經絡就會柔軟,氣血就會暢通,腠理就會細密,這樣的話身體就會強壯有精神。謹慎遵循養生之道,就能夠長壽。
陰氣在裡,腠理在外,而曰「腠理以密」者,陽密足以固陰,陰強乃能壯陽也。邪因於外為喘喝,為痿厥,為精亡,為洞泄、咳嗽,陽病及陰也;病因於內為煩勞大怒,飲食起居不節,為煎厥,為形氣絕,為筋脈腸痔,氣逆骨壞,是陰病及陽也。所以首言陽氣,以發通天之大本;續言陰氣,以備陰陽之義。
白話文:
陰氣位於人體內部,腠理位於人體外部,但是「腠理緻密」卻說明瞭陽氣緻密足以為陰氣守固,陰氣強盛才能壯大陽氣。邪氣由外部侵入身體,會導致喘息、咳嗽、痿軟、虛脫、精液流失、腹瀉,這是陽性疾病影響陰性體質;疾病是由於體內原因造成的,會導致煩躁勞累、暴怒、飲食起居不節制,導致高燒、形氣衰竭、筋脈腸痔發作、骨骼變壞,這是陰性疾病影響陽性體質。因此,首先提出陽氣,以闡述通天的根本;接著提出陰氣,以完善陰陽的意義。
前言氣,氣本於天以養陽也;後言味,味本於地以養陰也。曰「通氣「,曰「服天氣」,曰「長有天命」,所重在天,則其重在陽氣可知矣。然言地者必該乎天,言陰者必主乎陽也。)
白話文:
開始談論「氣」,氣是源於天,用來滋養陽氣的;接著談論「味」,味是源於地,用來滋養陰氣的。說「通氣」,說「服天氣」,說「長有天命」,這些重視天,可見其重視在於陽氣。但是說地,必定要包含天,說陰,必定主持陽。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二經,然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此節所言,則獨重在胃耳。蓋胃與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傷心,母傷則害及其子:胃與脾,表裡也,人之勞倦,本以傷脾,臟傷則病連於腑,故凡內而傷精,外而傷形,皆能病及於胃,此二陽之病所以發於心脾也。不得隱曲,陽道病也。
白話文:
胃和大腸經絡出了問題,會影響到心和脾。
心和胃就像母親和孩子,一個傷了另一個也會受影響。脾和胃是內外相通的,如果一個受傷了,另一個也會被波及。所以,內部傷了精氣,外部傷了血氣,都會讓胃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陽明(胃和大腸經絡)出現問題後會影響心和脾。
陽道出問題,會導致月經不調。
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既病則陽道外衰,故為「不得隱曲」,其在女子當為不月,亦其候也。)其薄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風,木氣也。消,枯瘦也。賁,急迫也,陽明受病,久而傳變,則木邪勝土,故肌體風消;胃病則肺失所養,故氣息奔急,氣竭於上由精虧於下,敗及五臟,故死不治。)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乃為痿厥腨㾓。
白話文:
宗筋在氣街會合,其中陽明經脈主導。如果陽明經脈發生病變,就會導致陽氣在外衰竭,所以會出現「不得隱曲」的症狀,在女性身上則會表現為閉經。
如果病情發展得比較緩慢,會表現為肌肉筋骨萎縮;如果病情發展得較為迅速,則會表現為呼吸急促。而這種情況無法治療,會導致死亡。
(「風」指木氣;「消」指萎縮枯槁;「賁」指急促。陽明經脈受病,時間久了會發生變化,木氣過盛剋制了土氣,所以肌肉筋骨會萎縮;胃病則導致肺部無法得到滋養,所以會出現氣息奔急的情況,由於上焦氣力衰竭是下焦精氣不足所致,最終會損害五臟,所以無法治療。)
三陽經脈發生病變,會出現寒熱症狀,並可能發展為癰腫,最終會演變成痿厥和腨㾓。
(三陽,太陽也,為膀胱、小腸二經。三陽為表,故病發寒熱,及為癰腫。足太陽之脈,從頭下背,貫臀入膕,循腨抵足,故其為病則足膝無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痠疼曰「腨肩」也。腨,音篆。㾓,音淵。)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陽邪在表為熱,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是為索澤也。
白話文:
太陽三陽經,是指太陽經,包括膀胱經和小腸經。三陽經屬於表層,所以病症會表現為寒熱,還有癰腫。足太陽經的經脈,從頭頂延伸到背後,經過臀部進入腿窩,沿著大腿外側到達足部,所以當它生病時,足膝會無力(稱為「痿」),逆冷(稱為「厥」),足腳背疼痛(稱為「腨肩」)。「腨」發音同「篆」,「㾓」發音同「淵」。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㿗疝。外邪侵襲表層,就會化熱,那麼皮膚滋潤之氣必然會散失,這就是「索澤」。
㿗疝者,小腹控睪而痛也。)—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少陽也,為膽與三焦二經。膽屬風木,三焦屬相火。其為病也,壯火則食氣傷肺,故為少氣,為咳;木強則侮土,故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心為君火,而相火上炎則同氣相求,邪歸於心。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白話文:
古文:
㿗疝者,小腹控睪而痛也。)—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一陽,少陽也,為膽與三焦二經。膽屬風木,三焦屬相火。其為病也,壯火則食氣傷肺,故為少氣,為咳;木強則侮土,故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心為君火,而相火上炎則同氣相求,邪歸於心。心動不寧,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小腹痛並伴有睪丸牽引感,稱為「㿗疝」。這種病症是陽經發病,會出現氣虛、咳嗽、洩瀉等症狀。(一陽,即少陽經,包括膽經和三焦經。膽經屬風木,三焦經屬相火。這種病症發作時,相火旺盛會灼傷肺氣,導致氣虛、咳嗽;木氣過強會克土,導致洩瀉。)病症傳變到心經,則會出現「心掣」;傳變到膈膜,則會出現「膈症」。(心屬君火,而相火上炎會與心火相應,病邪歸於心。心神不安,好像被什麼東西拉扯,稱為「心掣」。)
又「其傳」者,以木乘土,脾胃受傷,乃為膈證。)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陽,胃與大腸也。一陰,肝與心主也。肝、胃二經,皆主驚駭。背痛者,手、足陽明之筋皆挾脊也。噫,噯氣也,其主在心。欠,呵欠也,雖主於腎,又足陽明病為數欠。
白話文:
其次,所謂的「其傳」,是指肝木旺盛侵犯脾胃,導致脾胃受損,從而引起膈證。)二陽一陰發病時,主要表現為驚駭、背痛、經常打嗝、經常打哈欠,稱為風厥。(二陽指胃經和大腸經;一陰指肝經和心主經。肝經和胃經都主司驚駭。背痛是因為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的筋脈都沿著脊柱分佈。打嗝是由於心氣不順造成的。打哈欠是由於腎氣不足造成的,不過足陽明經病症也會導致頻繁打哈欠。
肝與心包風熱為邪,而陽明受之,故病名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二陰,心與腎也。一陽,膽與三焦也。膽經邪勝則侮脾,故善脹。腎經邪勝則乘心,故心滿。三焦病則上下不行,故善氣也。)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三陽,膀胱、小腸也。
白話文:
肝臟和心包受到風熱之邪,而陽明經也受到影響,所以病名為風厥。
陰經(心經和腎經)和陽經(膽經和三焦經)發病時,容易出現腹脹、心悶氣促。(陰經:心經和腎經;陽經:膽經和三焦經。膽經邪氣過盛就會影響脾臟,所以容易腹脹。腎經邪氣過盛就會侵犯心臟,所以心悶氣促。三焦經出問題,就會導致上下氣血不通,所以容易氣促。)
陰經和陽經都發病時,容易導致身體偏癱、萎縮,四肢無法舉起。(陽經:膀胱經、小腸經。)
三陰,脾、肺也。膀胱之脈,自頭背下行兩足,小腸之脈,自兩手上行肩胛,且脾主四肢,肺主諸氣,四經俱病,故當為偏枯,為痿易,為四肢不舉。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白話文:
三陰經包括脾經和肺經。膀胱經從頭部和背部向下經過雙足;小腸經從雙手向上經過肩胛骨。脾經主管四肢,肺經主管全身的氣。四條經絡同時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身體偏癱,容易肌肉萎縮,出現四肢麻痺的症狀。(肌肉萎縮是指肌肉無力、不能支撐身體;偏枯是指身體一側偏癱,左右搖擺不穩。)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此舉五脈之體,以微盛分陰陽,非若上文言經次之陰陽也。鼓,有力也。一陽、一陰,言陰陽之微也。
白話文:
快速跳動的脈象稱為「鉤」,慢而有力的脈象稱為「毛」。脈象跳動得很急,像弦樂器被撥動一樣,稱為「弦」。脈象跳動到極點,突然停止,就好像石頭一樣,稱為「石」。脈象陰陽相交,稱為「溜」。(這是從脈象的體現來說明陰陽,用微弱和強盛來區分陰陽,而不是像上面說的經絡中的陰陽。鼓,指有力的跳動。一陽、一陰,指陰陽的微弱表現。)
脈於微陽而見鼓者為鉤,其氣來盛去衰,應心脈也;脈於微陰而見鼓者曰毛,其氣來輕虛以浮,應肺脈也;鼓動陽脈勝而急者曰弦,其氣來端直以長而不至甚急,應肝脈也;鼓陽至而絕者,陽之伏也,脈名曰石。其氣來沉以摶,應腎脈也;陰陽相過,謂流通平順也,脈名曰溜,其氣來柔緩而和,應脾脈也。)
白話文:
在陽氣微弱時脈搏有膨脹感,稱為「鉤脈」,其脈象來勢強勁,去勢衰弱,與心臟有關;在陰氣微弱時脈搏有膨脹感,稱為「毛脈」,其脈象輕浮虛空,與肺臟有關;陽脈鼓動旺盛且急促者稱為「弦脈」,其脈象端正筆直、較長但不會過於急促,與肝臟有關;陽脈鼓動旺盛而突然中斷者,稱為「石脈」,其脈象深沉而有力,與腎臟有關;陰陽脈絡交替順暢,稱為「溜脈」,其脈象柔緩平和,與脾臟有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此兼表裡以言陰陽之害也。表裡不和,則或為臟病,陰爭於內也;或為經病,陽擾於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於肺,蓋肺主氣,外合於皮毛,內為五臟六腑之長。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陽內竭也。
白話文:
體內陰氣過盛,體外陽氣過旺。體表汗液未收,四肢逆冷從此而生。逆冷出現,會灼傷肺部,讓人喘息不止。(這句話同時說明瞭表和裡的陰陽失和。表裡不調,可能導致臟器疾病,即「陰爭於內」;也可能導致經絡疾病,即「陽擾於外」。但無論是表還是裡,都會影響肺部。這是因為肺主氣,外與皮毛相通,內為五臟六腑之首。體表汗液未收,說明表氣不固。四肢逆冷,說明體內陽氣衰竭。)
甚至正不勝邪,則上熏及肺,令人氣喘聲鳴,此以營衛下竭,孤陽獨浮,其不能免矣。)陰之所生,和本曰和。(陰者,五臟之真陰也。陰之所以生者,以臟氣和。臟氣之和,以陰陽之和也。不和則為爭為擾,為剛為淖,而病由興矣。)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此言偏陽之為害也。
白話文:
如果正氣不足以抵禦邪氣,邪氣就會上攻肺部,讓人氣喘發出聲音,這是因為營氣和衛氣耗盡,只有陽氣獨存,因此無法避免。
陰氣的產生,源於和氣。何謂陰?指的是五臟的真陰。陰氣產生的原因,在於五臟之氣和合。五臟之氣和合的依據,是陰陽之氣和合。如果不能和合,就會產生爭鬥、混亂、剛強或虛弱的狀況,而疾病也因此而生。
剛氣和剛氣相爭,陽氣就會散失,陰氣就會消亡。這是在說偏陽對人體的危害。
剛與剛,陽之極也。以火濟火,盛極必衰,故陽氣反為之破散,陽氣散則陰氣不能獨存,亦必從而消亡,而陰陽俱絕矣。)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此言偏陰之害也。淖,謂寒濕妄行,陰氣勝也。若陽剛陰柔,皆失其和,經氣從而敗絕矣。)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白話文:
過於剛強,是陽氣極盛的表現。以火助火,旺盛到極點必定衰敗,因此陽氣反而會被破壞。陽氣散失,陰氣無法獨自存在,也會隨之消亡,陰陽俱滅。
如果過於陰寒,剛柔不調和,經絡之氣就會斷絕。(這是指過於陰寒的危害。寒濕妄行,陰氣過盛。如果陽剛陰柔都失去平衡,經絡之氣就會衰敗斷絕。)
純陰屬性的人,活不過三天就會死亡;純陽屬性的人,活不過四天就會死亡。
(此言臟氣相傳,死生有異也。「四日而死」,當作「四日而已」,蓋既屬生陽,不當死也。)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肝之心,自肝傳心也。以木生火,得其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心之肺,謂之「死陰」;(心之肺,自心傳肺也。以火剋金,陰氣散亡,故曰「死陰」,不過三日而死。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臟腑之間的氣息相傳,導致死生不同的現象。
「四日而死」應該理解為「只過了四天」,因為既然屬於生陽,就不應該死亡。
所謂的生陽死陰,是指:
- 肝臟對應的是心臟,稱為「生陽」;(因為肝臟之氣傳給心臟,木生火,心臟得到肝臟的生氣,所以稱為「生陽」,不過四天就會痊癒。)
- 心臟對應的是肺臟,稱為「死陰」;(因為心臟之氣傳給肺臟,火剋金,肺臟的陰氣消散,所以稱為「死陰」,不過三天就會死亡。)
)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也。腎,水也。雖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陰」,無陽之候也。)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闢,放闢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無所畏,是謂「闢陰」,故死不治。闢,音劈。結陽者,腫四肢;此下言邪聚諸經之為病也。
白話文:
金氣在腎中,稱為「重陰」。(肺屬金,腎屬水。它們雖為母子關係,但如果金水都出現病狀,稱為「重陰」,沒有陽氣的跡象。)脾氣在腎中,稱為「闢陰」,無法治癒。(闢,毀滅。土本有控制水的作用,但水反而克服脾土,水沒有忌諱,這是「闢陰」,所以無法治癒。結陽:四肢腫脹;這裡敘述病邪積聚在經絡中所造成的症狀。)
陽,六陽也。結陽者,腫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也。)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六陰也。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則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白話文:
陽,指六個陽經。陽結,則四肢腫脹,因為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
陰結,則便血一升,再結則兩升,三結則三升。(陰,指六個陰經。陰主血,邪氣結在陰經,則會導致血病,所以會有便血。症狀輕微者便血一升,則表明邪氣應該解除;如果沒有解除,邪氣持續結聚,會導致便血兩升;如果還沒有解除,則說明邪氣更加嚴重,所以說「三結三升」。)
陰陽結邪,主要是陰邪多而陽邪少,稱為「石水」,會導致小腹腫脹。
(陰經陽經,皆能結聚。水邪若多在陰,少在陽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堅在下,其證則少腹腫也。)二陽結,謂之「消」;(胃與大腸經也,陽邪留結腸胃則消渴善飢,其病曰「消」。)三陽結,謂之「隔」;(膀胱、小腸二經也。小腸屬火,膀胱屬水,邪結小腸則陽氣不化,邪結膀胱則津液不行,下不通則上不運,故為隔塞之病。)三陰結,謂之「水」;(脾、肺二經也。
白話文:
無論陰經或陽經,都可能鬱結不通。如果水濕邪氣主要積聚在陰經,少量積聚在陽經,就稱為「石水」。石水沉積堅硬在下方,症狀是下腹部腫大。
兩個陽經鬱結不通,稱為「消渴」。因為是胃經和大腸經,陽氣鬱結在腸胃,就會出現口渴、容易飢餓的症狀。
三個陽經鬱結不通,稱為「隔」。因為是小腸經和膀胱經,小腸屬火,膀胱屬水。陽氣鬱結在小腸,陽氣無法運化;陽氣鬱結在膀胱,水液無法運行。而水氣下不去,陽氣也無法上升,所以會造成隔塞的病症。
三個陰經鬱結不通,稱為「水」。因為是脾經和肺經。
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則水反侮之;肺金所以生水,氣病則水為不行,故寒結三陰則氣化為水。)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肝與心主也。一陽,膽與三焦也。肝、膽屬木,心主、三焦屬火,四經皆從熱化,其脈並絡於喉,熱邪內結,故為喉痹。痹,閉也。)
白話文:
脾臟的土性用來控制水性,如果脾臟生病,水性就會反過來侵犯它。肺臟的金性用來滋生水性,如果肺氣生病,水性就會不通暢,所以三陰寒氣凝聚,就會將氣化為水。一陰一陽相併結,稱為「喉痹」。所謂一陰,是指肝與心主;一陽,是指膽與三焦。肝、膽屬木性,心主、三焦屬火性,這四條經絡都從熱化而來,其脈絡都連接著喉嚨,如果熱邪在內部凝聚,就會形成喉痹。痹,就是阻塞的意思。
三陽為「經」,(經,大經也。周身之脈,惟足太陽為巨,通巔下背,獨統陽分,故曰「經」。)二陽為「維」(維,維絡也。陽明經上布頭面,下循胸裡,獨居三陰之中,維絡於前,故曰「維」。)一陽為「遊部」,(少陽在側,前行則會於陽明,後行則會於太陽,出入於二陽之間,故曰「遊部」。)此知五臟終始。
白話文:
三條陽經被稱為「經」(經指大經。全身的脈絡,只有足太陽經最大,能貫通頭頂到腳背,獨主陽脈,所以稱為「經」)。兩條陽經被稱為「維」(維指維絡。陽明經上分佈到頭面,下循行於胸腹,獨位於三條陰經之間,擔負著前面脈絡的聯繫,故稱「維」)。一條陽經被稱為「遊部」(少陽經在側,前行則會合陽明經,後行則會合太陽經,往返於兩條陽經之間,所以稱為「遊部」)。這樣就能知道五臟的生成和終結了。
(視此三陽,則五臟之終始可知矣。)三陰為「表」,(三陰,太陰也。太陰為諸陰之表,故曰,「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二陰。少陰腎也。腎屬水,其氣沉,其主骨,故二陰為里。)—陰至絕作晦朔,卻具合以正其理。(一陰,厥陰也。厥,盡也。厥陰之氣,應在戌亥,六氣不幾於絕矣。
白話文:
從這三個陽經中,就可以知道五臟的始終變化。
三陰經為「表」(三陰經即太陰經。太陰經是所有陰經的表裡,所以說「三陰為表」)。
二陰經為「裏」(二陰經即少陰腎經。腎屬水,其氣沉降,其主骨,所以二陰經為裏)。
——陰氣至盡為晦朔,卻又相合以調理其規律。(一陰經即厥陰經。「厥」意為盡。厥陰經的氣在戌亥時應盡,但六氣之間相互調和,不會真正斷絕。
然陰陽消長之道,陰之盡也,如月之晦;陽之生也,如月之朔。既晦而朔,則絕而復生,此所謂「一陰至絕作晦朔」也。由是而始終循環,氣數具合,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手太陰,肺經也,本屬三陰之脈,然諸脈皆會於氣口,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下仿此。
白話文:
二陰者,言脈會氣口,三陰脈至手厥,沉而不弦,決以察,切以察,合之。三陽三陰合陰陽之論。
太陽之脈,本洪大以長,今其弦浮不沉,是邪脈也,乃當決其衰王之度,察以吾心,而合之陰陽之論,則善惡可明矣。)二陽脈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陽明胃脈,本浮大而短,今則弦而沉急,不能振鼓,是木邪侮土,陰氣乘陽也,然熱至為病者,尤忌此陰脈,犯之為逆,必皆死也。)一陽脈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
白話文:
太陽經脈:
原本應該是強大而流動,現在卻是緊繃而浮在表層,這是邪氣入侵的徵兆。因此,必須探查脈搏的強弱變化,結合陰陽理論,才能辨別吉凶。
陽明經脈:
到達手太陰經時,脈象緊繃且沉而急促,沒有彈性,如果出現發熱的症狀,通常是致命的。
陽明胃經脈:
原本應該是浮大而短,現在卻是緊繃而沉急,且無法振奮鼓動。這是木邪侵犯土,陰氣乘陽的徵兆。如果出現發熱的症狀,尤其要避開這種陰脈,否則會逆亂脈象,導致死亡。
少陽經脈:
到達手太陰經時,上連人迎穴,脈象緊繃而急促,彷彿懸在半空中無法持續。
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人迎,足陽明脈也,在結喉兩旁,故曰「上連人迎」,懸,浮露如懸也。少陽之脈,其體乍數乍疏,乍短乍長,今則弦急如懸。其至不絕,兼之上乘胃經,此木邪之勝,少陽病也,然少陽、厥陰,皆從木化,若陽氣竭絕,則陰邪獨盛,弦搏至極,是曰「專陰」。專陰者死也。
白話文:
這是少陽經的病症,如果完全偏陰,就會死亡。(人迎穴是足陽明經脈,位於喉結兩側,所以說「上連人迎」,「懸」指浮露在外。少陽經脈的脈象忽數忽疏,忽短忽長,現在卻像懸鈴一樣急促而緊繃。脈搏持續不絕,而且向上侵襲到胃經,這是木邪過盛的少陽病。然而,少陽、厥陰經脈都是由木氣轉化而來,如果陽氣衰絕,陰邪就會獨盛,脈搏急促搏動到極點,這就是「專陰」。專陰的人會死亡。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三陰,太陰也。三陰之臟,脾與肺也。肺主朝會百脈,脾為萬物之母,故三陰為六經之主。)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交於太陰,謂三陰脈至氣口也。肺主輕浮,脾主和緩,其本脈也。今見伏鼓不浮,則陰盛陽衰矣,當病上焦空虛,而脾肺之志,以及心神為陰所傷,皆致不足,故曰「上空志心」。志,臟之志也。
白話文:
三陰經是六經的總源頭。(三陰指的是太陰經。三陰的臟腑是脾臟和肺臟。肺臟主管滋潤百脈,脾臟是萬物的根基,所以三陰經是六經的主人。)三陰經與太陰經相交後,脈象潛沉有力,不浮動,而上焦空虛,心志不足。(三陰經與太陰經相交,是指三陰經的脈象到達氣口。肺臟主浮動,脾臟主舒緩,這是它們本來的脈象。如果脈象潛沉有力,不浮動,則說明陰氣過盛,陽氣不足。這時,上焦容易空虛,而脾肺的志向,以及心神也因陰氣所傷而不足,所以說「上空志心」。志指的是臟腑的志向。
)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二陰至肺者,言腎脈之至氣口也。二陰搏至,腎沉不浮者是也。腎脈上行,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出氣口,是「二陰至肺」也。腎主水,得肺氣以行降下之令,通調水道,其氣歸膀胱也。肺在上,腎在下,脾胃居中,主其升降之柄,故曰「外連脾胃」也。
白話文:
腎經(二陰)的氣脈通達肺部,其氣息歸於膀胱,與脾胃相連。(腎經的氣脈通達肺部,指的是腎脈到達氣口。腎氣充足,腎不虛浮的人,就是這種情況。腎脈向上運行,其中直達的脈絡從腎部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部,到達氣口,這就是「二陰至肺」。腎臟主水,得到肺氣的幫助,可以執行降氣下行的命令,疏通水道,所以其氣息歸於膀胱。肺在上,腎在下,脾胃居中,主掌升降的樞紐,因此說「外連脾胃」。)
外者,腎對脾言,即「三陰為表,二陰在裡」之義。)—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一陰獨至,厥陰脈勝也。厥陰本脈,當耎滑弦長,陰中有陽,乃其正也。若一陰獨至,則經絕於中,氣浮於外,故不能鼓鉤而滑,而但弦無胃,生意竭矣。)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
白話文:
「外者」,腎臟對脾臟而言,就是「三陰為表,二陰在裡」的意思。)—如果陰氣獨盛,經脈氣絕而浮於表面,不能鼓動成鉤狀而顯得滑動。(一陰獨盛,是指厥陰脈過於旺盛。厥陰脈的正常脈象應該是細長而滑動的,陰中有陽,這是它的正常特徵。但是如果一陰獨盛,經脈中陰氣斷絕,陽氣浮於表面,所以不能鼓動成鉤狀而顯得滑動,只呈現出細弦無力的特徵,說明生機已經衰竭了。)這六種脈象,時而陰時而陽,相互交雜,與五臟相通,符合陰陽相合的原則。
(六脈者,乍陰乍陽,皆至於手太陰,是寸口之脈可以交屬相併,繆通五臟,故能合於陰陽也。)先至為主,後至為客。(六脈之交,至有先後,有以陰見陽者,有以陽見陰者。陽脈先至,陰脈後至,則陽為主而陰為客;陰脈先至,陽脈後至,則陰為主而陽為客。此「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之謂也。
白話文:
(六條脈搏)有時偏向陰性,有時偏向陽性,都與手太陰肺經有關,所以寸口脈可以互相聯繫和影響,與五臟相通,因此可以整合陰陽。
最先到達的脈象為主脈,其次到達的脈象為客脈。(六條脈象的交接出現先後順序,有的以陰性表現出陽性,有的以陽性表現出陰性。陽脈先到達,陰脈後到達,那麼陽脈為主而陰脈為客;陰脈先到達,陽脈後到達,那麼陰脈為主而陽脈為客。這就是「先到為主,後到為客」的說法。
然至有常變,變有真假,常陽變陰,常陰變陽。常者主也,變者客也。變有真假,真變則殆。假變無虞。真者主也。假者客也。客主之義,有脈體焉,有運氣焉,有久暫焉,有逆順焉,有主之先而客之後者焉。診之精妙,無出此矣,肺豈易言哉!)三陽為父,(此詳明六經之貴賤也。
白話文:
然而,常有變化,變化有真假,常陽變化為陰,常陰變化為陽。常是主因,變是客因。變有真假,真變就會危險。假變則無礙。真變是主因,假變是客因。主因和客因的道理,在脈搏上有所體現,在運氣上有所體現,在時間長短上有所體現,在順逆上有所體現,在主因先出現而客因後出現上有所體現。診斷的精妙,沒有比這更精妙的了,肺豈是容易言說的!三陽是父親,(這裡詳細說明瞭六經的重要性。)
太陽總領諸經,獨為尊大,故稱為父。)二陽為衛,(捍衛諸經陽氣也。)一陽為紀,(紀於二陽之間,即「少陽為樞」之義也。)三陰為母,(太陰滋養諸經,故稱為母。)二陰為雌,(少陰屬水,水能生物,故曰「雌」,亦「二陰為里」之義也。)一陰為獨使。(使者,交通始終之謂。
白話文:
太陽經統領著其他經脈,最為尊貴,因此稱為「父」。
兩個陽經(少陽和陽明)是衛氣,保護著其他經脈的陽氣。
一個陽經(少陽)是樞紐,連接在兩個陽經之間,就像少陽經是樞紐一樣。
三個陰經(太陰、厥陰、少陰)是母親,太陰經滋養著其他經脈,因此稱為「母」。
兩個陰經(厥陰和少陰)是雌性,少陰經屬水,水能孕育生命,因此稱為「雌」,也表示兩個陰經在內裡。
一個陰經(太陰)是獨自運行,獨自運行指連接始終。
陰盡陽生,惟厥陰主之,故為獨使。)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耎而動,九竅皆沉;(此下言諸經合病,有勝制也。二陽,土也。一陰,木也。陽明、厥陰相薄,則肝邪侮胃,故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耎者,胃氣也。動者,肝氣也。土受木邪,則耎而兼動也。九竅之氣,皆陽明所及,陽明病則胃氣不行,故九竅皆為沉滯不通利矣。
白話文:
當陰氣消盡、陽氣生長時,是由厥陰經所主導的,所以只有厥陰經可以單獨主事。當二陽(陽明經、少陽經)遇上一陰(厥陰經)時,陽明經會主導疾病,如果陽明經不勝過厥陰經,脈搏就會浮弱而動盪,這時九竅都會沉滯不通。(以下內容說明諸經之間的合病,有勝制的情況。二陽:指陽明經、少陽經,屬土行。一陰:指厥陰經,屬木行。當陽明經與厥陰經相衝時,就會導致肝臟邪氣侵犯胃部,所以陽明經會主導疾病,但如果陽明經不勝過厥陰經,脈搏就會浮弱而動盪。浮弱的脈屬胃氣,動盪的脈屬肝氣。當土行(胃)受到木行(肝)邪氣侵犯時,就會出現脈搏浮弱兼動的情況。九竅的氣血是由陽明經所滋養的,當陽明經生病時,胃氣運行不暢,所以九竅都會變得沉滯不通利。)
)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內臟,外為驚駭;(三陽一陰,膀胱與肝合病也。肝木生火,而膀胱以寒水侮之,故太陽脈勝,一陰肝氣雖強,不能禁止,由是而風寒相挾,內亂五臟,肝氣受傷,故發為驚駭之病。)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手少陰也。
白話文:
()
三個陽經對應一個陰經,陽經氣勢強盛時,陰經無法抑制它。內部會導致臟腑失調,外部會表現為驚嚇。 (三個陽經對應一個陰經,是指膀胱經和肝經同時發病。肝屬木性生火,膀胱屬寒水性質。因此膀胱經氣勢強盛,雖然肝經氣血旺盛,也無法抑制,導致風寒交迫,內部損傷五臟,肝氣受損,所以發為驚嚇之病。)
(二)
兩個陰經對應兩個陽經,疾病在肺部,手少陰脈沉滯,導致肺氣受損,脾氣受傷,外部會損傷四肢。 (兩個陰經,是指手少陰心經。
二陽,足陽明也。少陰為心火之臟,火邪則傷金,故病在肺。陽明為胃土之府,土邪必傷水,故足少陰之脈沉,沉者,氣衰不振之謂。然胃為脾腑,脾主四肢,火既勝肺,胃復連脾,脾病則四肢亦病矣。)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之至,邪在腎也。
白話文:
兩個「陽」,是指足陽明經。少陰經是心火之臟,火邪會傷害金,所以疾病在肺。陽明經是胃土之府,土邪必然傷害水,所以足少陰經的脈象會沉,沉是指氣虛不振。但是,胃是脾的腑,脾主四肢,火氣既然勝過肺,胃又與脾相連,脾病了,四肢也會病。
兩個「陰」、兩個「陽」都交會,疾病在腎,會謾罵妄行,巔疾發作會瘋狂。(兩個「陰」交會,邪氣在腎。)
二陽之至,邪在胃也。水土之邪交至,則土勝水虧,水虧則陰不勝陽,故病在腎;土勝則陽明邪實,故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二陰,腎也。一陽,三焦也。腎與三焦合病,則相火受水之制,故病出於腎。
白話文:
當兩個陽氣最盛的時間(夏至和冬至)到來時,邪氣會集中在胃部。水邪和土邪同時入侵,就會導致土邪勝過水邪,水邪不足,陰不能勝過陽,所以疾病就會出現在腎臟。土邪勝過水邪,就會導致陽明經的邪氣實盛,因此會出現罵人、胡言亂行、癲狂發作的症狀。
當兩個陰經(腎經和膀胱經)和一個陽經(三焦經)同時有病,疾病就會從腎臟發作,陰氣會跑到心臟和胃部的空隙處,封閉住孔竅,導致四肢分離。(兩個陰經是指腎經和膀胱經,一個陽經是指三焦經。腎經和三焦經同時有病,就會導致相火受到水邪的制約,所以疾病會出現在腎臟。)
腎脈之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陰氣盛則客遊於心脘也。陰邪自下而上,陽氣不能下行,故下焦空竅,若有堤障而閉塞不通。清陽實四肢,陽虛則四肢不為用,狀若別離於身者矣。)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咽乾燥,病在土脾;(一陰、足厥陰肝也。一陽,足少陽膽也。
白話文:
腎脈的分支從肺部出來,與心臟相連,貫通胸腔。因此,陰氣旺盛時,會遊走於心窩。陰邪從下向上侵犯,而陽氣無法下行,導致下焦空虛,就像築起堤防一樣,阻礙氣血流通。清陽之氣滋養四肢,陽氣虛弱時,四肢就會無力,好像與身體分離了一樣。陰陽交替暫時中斷,此時陰氣上擾心臟,上下不定,出入無常,導致喉嚨乾燥,這說明病症出在脾臟。這裡所說的「陰」,指足厥陰肝經;「陽」指足少陽膽經。
代絕者,二臟氣傷,脈來變亂也。肝膽皆木,本生心火,病以陽衰,則陰氣至心矣。然木病從風,善行數變,故或上或下,無有常處,或出或入,不知由然。其為咽喉乾燥者,蓋咽為肝膽之使,又脾脈結於咽也,故病在土脾,正以風木之邪必剋土耳。)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通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陰陽皆壯,下至陰陽。(二陽,胃也。
白話文:
「代絕」是指肝膽兩臟氣血受損,脈象出現異常。肝膽屬木,原本生發心火,如果陽氣衰退,陰氣就會上升到心臟。但是木屬風邪,善於變化不定,所以病症會忽上忽下,忽出忽入,讓人捉摸不透。
出現咽喉乾燥的症狀,是因為咽喉受肝膽支配,而脾經也經過咽喉。所以,如果脾土受損,風木之邪必定會剋制脾土。脾土失調,上通心肺之陽氣不通,下通腎之陰氣也不通,陽氣無法約束陰氣,陰陽氣血俱絕,浮現的會是血塊,沉積的會化膿。如果陰陽氣血都很旺盛,則會破壞陰陽平衡,下行至陰陽氣血交匯處(胃)。
三陰,肺也。至陰,脾也。皆在,皆病也。脾胃相為表裡,病則倉廩不化,肺布氣於臟腑,病則治節不行,故致陰不通陽,則陰自為陰,不通入於陽分也,陽氣不能止陰,則陽自為陽,不留止於陰分也。若是者,無復交通,陰陽並絕矣。故脈浮者,病當在外而為血瘕,脈沉者,病當在內而為膿胕。
白話文:
三陰,指肺臟。至陰,指脾臟。如果三陰和至陰同時出現問題,就表示身體出了問題。脾胃是表裡關係,如果脾胃有問題,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肺臟負責將氣輸送到臟腑,如果肺臟有問題,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陰氣不能通達陽氣,則陰氣就會封閉在陰分,無法進入陽分。而陽氣無法約束陰氣,則陽氣就會封閉在陽分,無法進入陰分。這樣一來,陰陽就不能相互交流,就會導致陰陽隔絕。所以,如果脈搏浮在表層,說明疾病在體外,可能是血癥。如果脈搏沉在裡層,說明疾病在體內,可能是膿癥。
正以陰陽表裡不相交通,故脈證之反若此。至若陰陽皆壯,則亢而為害,或以孤陰,或以孤陽,病之所及,下至陰陽,蓋男為陽道,女為陰器,隱曲不調,俱成大病也。)上合昭昭,不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至歲首。(昭昭可見,冥冥可測,有陰陽之道在也。故欲決死生之期者,必當求至歲首,如甲、己之年,丙寅作首,則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子、午之年,君火司天,則初氣太陽,二氣厥陰之類。以次求之,則五行衰王,可得其逆順之期矣。
白話文:
陰陽在內在外的,上下及男女相互對應和影響。如果三陽獨自到達,就是三陽同時到達。同時到達就像風雨,上面會出現頭頂疾病,下面會出現漏病。(三陽獨至,雖然包括手太陽和足太陽,但主要是指足太陽,所以說「獨至」。因為足太陽是三陽的領導者,所以凡是太陽之邪獨至,則三陽之氣就會匯聚,都能隨之而同時到達。陽邪的到來,迅速而沒有時間限制,所以就像風雨一樣。而且,足太陽的經脈從頭頂進入絡腦,向下絡腎,屬於膀胱,手太陽的經脈從頸部兩旁向上,向下通達胃,屬於小腸,所以上面會出現頭頂的疾病,下面會出現漏病。漏病是指二陰無法控制,所有水穀精血之類的物質都屬於漏病。
)外無期,內無正,不中經紀,診無上下。(三陽並至,倏如風雨,故外無證據可期,內無名目可正。病變之至,不中於經常綱紀,故其證也。亦無上下一定之法。)蓋三陽者,至陽也。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太陽為至盛之陽,故曰「至陽」。
白話文:
在外表無徵兆,內在無固定的病因,病變不符合通常的規律,診斷上沒有上下之分。
(三陽同時發作,像風雨般驟然襲來,所以外表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供參考,內在也沒有特定的病名可以確診。病變的出現,不符合一般的病理規律,因此症狀也不會有固定的上下之分。)三陽指的是太陽、少陽、陽明,都是至盛的陽氣。三陽同時發作會導致驚悸,病發時疾風驟起,就像石頭和磨刀石相碰一樣,九竅都閉塞,陽氣過盛導致口乾舌燥,喉嚨堵塞。
若諸陽更為積並,則陽盛之極,心傷陰氣。手太陽之陰,心也;足太陽之陰,腎也。心傷其神,腎傷其志,則為驚駭、疾風、礔礪,皆速暴之謂,其為九竅嗌喉之干塞者,以手太陽、手足少陰之脈皆循咽喉也。)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陰,臟也。陽邪自表入臟,並聚於陰,則或上或下,亦無定診。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度聚集,達到極點,心臟會損害陰氣。手太陽經的陰經是心臟,足太陽經的陰經是腎臟。心臟損害了神氣,腎臟損害了意志,則會導致驚恐、疾風和礔礪,都是指發病急驟。由於手太陽經、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都經過咽喉,所以會導致九竅和咽喉阻塞。
如果陽邪侵入臟器,而且聚集在陰經,那麼病症會忽上忽下,沒有固 診標準。
若留薄下焦,則為腸澼而下痢。)此謂三陽直心,坐不得起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直心,謂邪氣直衝心膈也。手太陽之脈,循臂外廉,出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足太陽之脈,挾脊貫臀,入膕中,其別者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故凡病邪氣直心,及坐不得起,起不得臥者,便身全三陽之病也。按,三陽之邪多自外入,故傷寒家多有直心、不得起臥之證,凡診外感者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如果病氣留在下焦,就會引起腸胃絞痛、腹瀉。這是因為病氣直接侵犯心膈,導致坐臥不安。三陽經脈(手太陽經、足太陽經、手少陽經)全部受到病氣侵襲。
所謂「直心」,是指病氣直接衝擊心膈。手太陽經循行於手臂外側,繞過肩胛骨、交會於肩部,進入缺盆穴,聯繫心臟;足太陽經貫穿脊柱、臀部,進入膕窩,其分支散佈於腎臟,循行於脊椎,到達心臟後散開。因此,凡是病氣直衝心臟,導致坐臥不安的,都是三陽經脈全部受病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三陽經脈的病氣多從外部侵入,因此傷寒醫學中經常有直心、不得起臥的證狀。凡是診斷外感病的,都必須注意這一點。
)病傷五臟,筋骨以消。(邪並於陽則陽病,並於陰則陰病。陰陽俱病,故傷五臟。臟傷於內,則筋骨消於外也。)腎且絕,惋惋日暮,從容不出,人事不殷。(腎與足太陽為表裡,至陰之臟也。如三陽並至而病傷五臟,則精虛氣竭,筋骨以消矣。且太陽傳裡,必至少陰,是以腎氣受傷,真陰且絕,故惋惋不已,憂疑終日,宜其窘窘乎從容之不出,岌岌乎人事之不殷也。
然則陽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此所謂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
白話文:
此病會傷害五臟,導致筋骨消瘦。(邪氣侵犯陽氣則產生陽證,侵犯陰氣則產生陰證。陰陽兩方面都出了問題,所以會傷害五臟。五臟內部受傷,就會在外表上表現為筋骨消瘦。)腎臟嚴重虛弱,整天憂心忡忡。行動遲緩,不願外出,辦事效率低下。(腎臟與足太陽經相表裡,是至陰之臟。如果三陽經的邪氣同時入侵,導致五臟受傷,那麼精氣耗盡,筋骨消瘦。而且太陽經傳裡,必然會影響少陰經,所以腎氣受傷,真陰將要枯竭,因此憂心忡忡,整天憂鬱,自然會行動遲緩,辦事效率低下。)
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脾本微耎,病而虛浮,則似肺矣;腎本微沉,病而小浮,則似脾矣;肝本微弦,病而急沉散,則似腎矣。脈有相關,不能辨之,則以此作彼,所以時多惑亂也。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五臟脈體,不可不明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時脈象浮起,類似肺脈;腎氣虛弱時脈象微浮,類似脾脈;肝氣急躁脈象下沉而散亂,類似腎脈。這些都是醫生在診脈時容易搞混的地方。(脾脈原本細微而緩和,如果生病虛弱時浮起,就會類似肺脈;腎脈原本微沉,如果生病虛弱時微浮,就會類似脾脈;肝脈原本微弦,如果生病急躁時脈象下沉而散亂,就會類似腎脈。脈象之間有聯繫,如果不仔細辨別,就會把這個脈象當成那個脈象,因此常常會產生誤診。浮起而緩和的是脾脈,浮起而短促的是肺脈,微浮而滑利的是心脈,急促緊澀而散亂的是肝脈,有力地跳動而滑利的是腎脈,這五臟的脈象特徵,一定要弄清楚。
)於此有人焉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脈浮而弦,切之石堅。欲知其解,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言腎病之疑似也。脈浮類肺,脈弦類肝,脈石堅類腎,當比異別類也。
白話文:
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出現頭痛、肌肉緊繃、骨頭沉重、發抖、氣短、噁心打嗝、腹脹、時常受驚、不愛睡覺等症狀,脈搏浮出而且緊繃,切脈時脈象堅硬如石頭。
要了解症狀的根源,年長者要檢查內臟,年輕者要檢查經絡,中年人要檢查臟腑。(因為腎臟疾病的症狀可能是模糊且相似的。浮脈類似於肺部疾病,弦脈類似於肝臟疾病,石堅脈類似於腎臟疾病,應將不同的脈象分類找出差異。)
夫年長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物,故當求之於腑,以察其過;年少者每多風寒勞倦,所受在經,故當求之於經,以察其傷;年壯者多縱房欲,五臟所以積精,故當求之於臟,以察其虛實。)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腎脈宜沉,浮則陰虛,水以生木,弦則氣泄,故為腎之不足。
白話文:
對於老年人來說,常常貪戀各種口味,因為六腑負責接收食物,所以應該從六腑入手,觀察它們的異常來診斷疾病。
對於年輕人來說,常常會受到風寒和勞累的影響,影響的部位在經絡,所以應該從經絡入手,觀察它們的受損情況來診斷疾病。
對於中年人來說,常常縱慾過度,導致五臟精氣積聚不暢,所以應該從五臟入手,觀察它們的虛實來診斷疾病。
而脈象浮而弦,通常是腎氣不足的表現。(腎臟的脈象應該是沉穩的,如果脈象浮起,說明陰虛;腎精是滋養肝木的,如果脈象弦細,說明腎氣外泄,所以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沉而石,沉甚而堅也。陰中無陽,則腎氣不達,故內著不行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精所以成形,所以化氣,水道不行則形氣消索,故怯然少氣也。)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水臟空虛則上竅母氣,故令人咳嗽煩冤,是腎氣之上逆也。
白話文:
身體沉重而堅硬,這是腎氣內部阻塞的跡象。(沉重堅硬,表示沉重得過分了。腎臟中陽氣不足,腎氣就無法流通,所以內部阻塞無法運作。)
身體軟弱無力,氣息微弱,這是因為水道(經絡)不通暢,身體和氣息都衰退了。(精華用來滋養身體,轉化為氣息,水道不通暢,身體和氣息就會衰退,所以身體軟弱無力,氣息微弱。)
咳嗽氣喘,胸悶難受,這是腎氣逆行的跡象。(腎臟虛弱空虛,會讓上方的氣息堵塞,讓人咳嗽氣喘,胸悶難受,這是腎氣逆行的緣故。)
)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此一人之氣,病在腎之一臟耳。即如頭痛者,以水虧火炎也;筋攣者,腎水不能養筋也;骨重者,腎主骨也;噦噫者,腎氣上貫肝膈,陰氣逆也;腹滿者,水邪侮土也;時驚者,腎藏志,志失則驚也;不嗜臥者,陰虛目不瞑也。病皆本於腎也。
白話文:
一個人身體的氣血,如果有一個臟器發生病變,就會導致全身的疾病。(這裡所說的「一人之氣」,是指病在腎臟上的情況)例如:
- 頭痛: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陽氣過盛導致的。
- 筋攣:因為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筋脈的緣故。
- 骨頭沉重:因為腎主骨,腎氣虛弱就會影響骨骼。
- 噯氣、嘔吐:因為腎氣上逆,影響到肝臟和橫膈膜,導致體內陰氣上逆。
- 腹脹:因為水邪侵犯脾胃所致。
- 時常驚嚇:因為腎臟藏有志氣,志氣失常就會導致驚嚇。
- 不愛睡覺:因為陰虛導致眼睛不能合上。
這些疾病都是因為腎臟的緣故。
)於此有人焉,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粗工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欲知其解,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此言脾病之疑似也。夫脾屬陰,為胃之裡;胃屬陽,為脾之表。今脈來浮大而虛,則外有餘,內不足,是脾氣之外絕於胃也。
白話文:
某人四肢軟弱無力、氣喘、咳嗽、吐血、腹瀉,診斷認為是肺部受傷,切脈發現脈浮大而緊,經過粗糙的針灸後,病情好轉,大量的出血,出血後身體感到輕鬆。
脈浮大虛弱,表示脾氣已經脫離胃,向外歸於陽明經絡。(這說明脾臟有問題。脾臟屬陰,是胃的內側;胃屬陽,是脾的表層。現在脈搏浮大且虛弱,表示外邊有餘,內邊不足,這是脾氣脫離胃的緣故。
脾已去胃,故氣歸陽明而脈見如此。陽明常多氣多血,粗工砭石而愈者,正所以泄陽明之邪實耳。)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二火,謂二陽臟,心、肺居於膈上也。三水,謂三陰臟,肝、脾、腎居於膈下也。此五臟之象,陰多於陽,故曰:「二火不勝三水」。
白話文:
脾臟被胃氣所傷,所以氣血都流向陽明經,才會脈象出現這種徵兆。陽明經本來氣血就多,做粗重活或者針灸治病等耗走陽明經的邪實氣血,病情才會好轉。
因為心、肺等陽臟無法勝過肝、脾、腎等陰臟,所以脈象才會時好時壞、沒有規律。
是以脾為陰土,須賴火生,今之脾氣去胃,外絕陽明,故脈亂無常者,以脾中無胃氣也。)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脾主四肢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脾病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為咳。蓋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也。)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
白話文:
因此脾臟屬陰土,需要火氣來生養。現在的脾氣離開了胃,外部與陽明經脈隔絕,所以脈象混亂無常,這是因為脾臟中缺乏胃氣。四肢無力鬆垮,這是脾臟精氣運行不暢所致。(脾臟主司四肢。)喘咳的症狀,是因為水氣與陽明經脈相併。(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水氣,水邪就會氾濫,與胃腑相併,導致氣道受阻,因此產生喘息和咳嗽。因為五臟六腑都會導致人咳嗽。)血泄的症狀伴有脈搏急促,這是因為血無處可行造成的。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也。脈之急疾,由於氣亂,氣亂則血亂,故注泄於便,無所正行矣。血不守中,主在脾也。)若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狂,妄也。不引比類,故因喘咳為傷肺,是知之不明也。若參合脈證而求之,則病在脾而不在肺,可類察之矣。
白話文:
經脈的作用是運行氣血,調和陰陽。經脈急促或遲緩,是由於氣血失調所致。氣血失調,血脈就會紊亂,從而導致血便和便溏,無法正常運行。血氣不能固守於中焦,主要是脾臟的功能失常所致。
如果認為是肺部受傷,是因為病情發作時會出現狂躁的症狀。不對症下藥,說明不懂得中醫辨證的原理。(狂,指狂躁。不對症下藥,所以認為喘咳是肺部受傷,這是診斷不明確的表現。如果結合脈象和症狀綜合分析,就會發現病根在脾臟,而不是肺部。
)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此明傷肺之候也。肺金受傷,竊其母氣,故脾不能守。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肺病則穀氣無以行,故胃不能清。肺者,所以行營衛,通陰陽,肺傷則營衛俱病,故經氣不為使。
白話文:
(那些)損傷肺部的人,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胃氣不清爽,經絡之氣得不到控制,臟腑真氣損害斷裂,經絡旁支不通暢,五臟漏泄氣血,如果不出鼻血,就會嘔吐,這兩種情況互不相關。(這裡說明瞭損傷肺部的症狀。肺屬金,受傷會竊取滋養它的脾氣,所以脾不能正常運化。人體通過飲食吸收氣機,飲食進入胃,再傳輸到肺,肺部有病,穀氣就無法運行,所以胃氣不能清清爽爽。肺的功能是運行營衛之氣,溝通陰陽,肺部受傷,營衛之氣都會出現問題,所以經絡之氣得不到控制。
真臟,言肺臟也。肺臟損壞則治節不通,以致經脈有所偏絕而五臟之氣皆失其守,因為漏泄,故不衄血於鼻則嘔血於口,此其在脾在肺,所本不同,故二者不相類也。按心、肺、肝、脾、腎皆為陰也,發明三陰為病之義不及心、肝二臟者,蓋心為君主,邪不可傷,傷則死矣;肝為將軍之官,本氣多強,亦不詳言其病也。
白話文:
「真臟」是指肺臟。當肺臟受損時,身體的調控系統就會失靈,導致經絡受阻,五臟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出現漏氣現象。因此,有人會流鼻血,有人會吐血。由於流血的部位不同(脾臟或肺臟),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認為心、肺、肝、脾、腎都是陰臟。本文討論三陰病(肺、脾、腎病),沒有提到心和肝臟的原因是:心臟是人體的主宰,如果受邪氣侵犯,人就會死亡;肝臟是身體的將軍,氣血旺盛,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病症。
惟腎為藏精之本,肺為藏氣之本,脾為水穀之本,水病則及肺,金病則及脾,盜母氣也;土病則敗及諸臟,失化生之原也。凡犯三陰虧損者,皆在此「三本」耳。三本俱傷。鮮能免矣。)明引比類,從容以診,是謂道也。(明引形證,皆量異同,以法診之,是得之也。)
白話文:
腎臟是儲藏精氣的根本,肺臟是儲藏氣息的根本,脾臟是消化食物的根本。如果腎臟有病,就會影響肺臟;如果肺臟有病,就會影響脾臟。這是因為賊子盜走了母親的氣。如果脾臟有病,就會敗壞其他臟器,失去轉化生化的功能。凡是損傷陰氣的疾病,都是由於「三本」受傷。三本都受傷的話,很少有人能倖免。清楚地用比喻來驗證,不疾不徐地進行診斷,這就是醫道。明確地提出形證,估量差異和相同的地方,用醫法來診斷,就能得到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