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

《醫經原旨》~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經臟

肺,手太陰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言變也,變常而為病也,肺脈起於中焦,循胃口,上膈屬肺,故病如此,少陰司天,熱淫所勝,亦病乎此,火剋金也。)缺盆中病,(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故肺病則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瞀,木痛不仁也。

白話文:

肺臟屬於手太陰經,如果手太陰經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引起肺部脹滿,呼吸急促和咳嗽。(「動」指變化,當經絡氣血發生異常變化時,就會導致疾病。肺經氣血從腹部生發,循著胃口向上,並通過橫膈膜與肺臟相連,因此肺經受影響會出現上述症狀。同時,如果體內熱氣過盛,也會侵犯肺臟,因為火熱屬陽,能剋制金屬性的肺臟。)如果出現缺盆中(胸部前側)疼痛的症狀,(缺盆雖然是十二經脈的交會處,但肺臟與其距離最近,因此肺臟有病就會引起疼痛。)嚴重時會兩手交叉後感到麻木,這是因為臂厥(手臂麻痺)。(「瞀」指木頭般的疼痛和麻痺。)

手太陰脈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間,故為臂厥。瞀,茂、莫、務三音。)是主肺所生病者,(手之太陰,肺所生病也。)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喝,聲粗急也。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脈絡從中府穴出來,經過腋下,再沿著肘部和手臂之間前進,因此當此經脈不通暢時會導致手臂麻木。瞀(同“愗”)是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狀,包括咳嗽、氣喘、心煩、胸悶、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心發麻、發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手太陰筋結於肩,藏附於背,故邪氣盛則肩背痛;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肺為腎母,邪傷其氣,故小便數而欠。欠,呼欠也。)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肩背者,上焦之陽分也。

白話文:

如果氣態過盛,就會肩背疼痛。如果風寒入體,出汗太多會中風,小便頻繁且容易打哈欠。(手太陰經絡的筋結在肩膀,藏匿在背部,所以邪氣旺盛時會肩背疼痛。肺部主管皮膚,風寒在體表就會出汗中風。肺是腎之母,邪氣傷及肺氣,就會小便頻繁且打哈欠。)如果氣態虛弱,就會肩背疼痛發冷,呼吸不暢,小便變色,導致上述諸種病症。(肩背屬於上焦的陽性部位。氣血虛弱會導致陽氣不足,影響筋骨,引起疼痛、發冷等症狀。)

氣虛則陽病,故為痛,寒則怯然少氣;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而黃赤。)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瀉虛補,雖以針言,藥亦然也。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不盛不虛,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諸經之治,與此同義也。)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氣虛則會出現陽性疾病的症狀,因此會疼痛,寒性體質則會導致氣虛膽怯;金(肺金)衰弱則會導致水(腎水)乾涸,因此小便的顏色會變成黃赤色。

病盛則需要瀉除,病虛則需要補益,熱性體質需要加快治療,寒性體質需要延緩治療,陷入或墜下的疾病需要施灸,不盛不虛的疾病則按照經絡的規律治療。

(雖然這裡以針灸為例來說明,但藥物治療也是同樣的道理。熱性體質需要加快治療,因為氣至速;寒性體質需要延緩治療,因為氣至遲。陷下的疾病需要施灸,因為陽氣內衰,脈不起。不盛不虛的疾病,是因為疾病不因為血氣的虛實而產生,而是逆於經絡的,因此要根據經絡所在的位置,或服用藥物,或針灸來治療。下文中各經絡的治療,與此義相同。)

病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病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寸口主陰,肺為大腸之臟、手太陰經也,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反小也。人迎者,足陽明動脈,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之至也。)大腸,手陽明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閉,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白話文:

  • 中醫認為,寸口脈主陰,肺是主管大腸的臟腑,也是手太陰經脈。因此,肺氣旺盛的人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三倍,而肺氣虛弱的人則反之。人迎脈是足陽明經的動脈,位於喉結旁邊一寸五分處,是三陽經氣匯聚的地方。
  • 大腸屬手陽明經,如果大腸經氣運行不暢,就容易出現牙齒疼痛、頸部腫脹等症狀。手陽明經的支脈從缺盆穴上行到頸部,貫通臉頰,進入下齒之中。
  • 大腸和肺臟是表裡關係,肺臟主管氣,津液是由氣化而生。因此,所有大腸的病症,無論是腹瀉還是便祕,都與津液失調有關,而津液失調的病症主要表現在大腸上。
  • 除了牙齒疼痛、頸部腫脹外,津液失調還會引起黃疸、口乾、鼻出血、喉嚨痛、肩前胸部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靈活性下降等症狀。

(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故目黃,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與肺同受,病在金也。)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當脈所過,手陽明之次也。)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寒慄不復,不易溫也。此皆手陽明之諸病。)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別脈與宗脈相連,因此眼睛會發黃。其他疾病,都是由於這條經絡的脈絡影響所致。少陰經主管天,熱邪侵襲時,與肺部同時受到影響,根源在於金元素。

氣盛時,脈絡經過的地方會出現發熱腫脹(指手陽明經經過的地方)。氣虛時,會出現寒顫,難以恢復,導致這些疾病(寒顫難以緩解,不易溫暖。這些都是手陽明經的疾病)。氣盛時,人迎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三倍;氣虛時,人迎脈搏反倒比寸口脈搏小。

(人迎主陽,大腸為肺之腑,手陽明經也,故盛則人迎大於寸口,虛則人迎小於寸口也。)胃,足陽明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胃屬土,土病而洒洒振寒者,風之勝也。善呻數欠,胃之郁也。厥陰在泉,木勝亦病。黑,水色也,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顏面。

白話文:

人迎穴反應陽氣盛衰,大腸是肺的附屬臟器,屬於手陽明經,因此陽氣盛時,人迎穴會比寸口脈大;陽氣虛時,人迎穴會比寸口脈小。

胃屬於足陽明經,陽氣運行不暢就容易產生體寒、哆嗦、喜歡呻吟、頻頻打哈欠、臉色發黑等症狀。(胃屬土,土氣盛而產生體寒、哆嗦,是風氣盛的緣故。喜歡呻吟、頻頻打哈欠,是胃氣鬱結的表現。厥陰經在泉穴也反應風木盛時會產生類似症狀。黑色是水的顏色,土氣盛則水氣不能剋制,所以臉色會發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病至而惡人者,陽明厥逆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惡火者,邪客陽明則熱甚也。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欲閉戶而處者,陰陽相薄而陰勝陽也。欲上高而歌者,陽勝則四肢實也。

白話文:

(當)疾病發作時厭惡與人接觸和靠近火,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則驚恐,心想要動,只將門窗關閉在室內,嚴重時想要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當疾病發作時厭惡與人接觸)這是因為陽明脈氣逆亂,導致喘息和呻吟,呻吟則厭惡與人接觸。厭惡火則是因為邪氣侵擾陽明脈,導致體溫過高。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則驚恐,是因為土脈厭惡木脈。想要關閉門窗在室內則是因為陰陽脈氣交雜,陰脈勝過陽脈。想要爬上高處唱歌,則是因為陽脈勝過陰脈,導致四肢充實。

棄衣而走者,熱甚於身也。)賁響腹脹,是為骭厥。(賁響,腸胃雷鳴也。骭,足脛也。陽明之脈,自膝臏下脛骨外廉,故為脛骭厥逆。骭,音干。)是主血所生病者,(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主血所生病也。)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喎,歪也。

白話文:

脫掉衣服急忙奔跑,是因為身體過熱。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響聲,並且腹脹,這是小腿脛骨抽筋。小腿脛骨抽筋,是因為腸胃雷鳴。膝蓋下的脛骨外側邊緣是陽明經脈的走向,所以是小腿脛骨抽筋。這是血氣所致的疾病。(陽明經脈是氣血豐富的一條經絡,因此與血氣有關的疾病有關。)發高燒不退,因溫熱而身體出汗,鼻出血,嘴巴歪斜、嘴脣吐沫,脖子腫脹,喉嚨發炎。

胗,瘡也。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鼽衄、口喎等症,皆陽明經脈之所及也。鼽,音求。衄,女六切。喎,孔乖切,胗,音疹。)大腹水腫,胃在中焦,土病則不能制水也。)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陽明脈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趾,故為病如此。

白話文:

胗,就是一種瘡。陽明經的熱氣過盛會導致狂熱,風氣過盛會導致瘧疾。溫熱之氣過度濕潤,則會出現盜汗、流鼻血、嘴巴歪斜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經脈受到影響的表現。(**注:**鼽讀作「求」,衄讀作「女六」,喎讀作「孔乖」,胗讀作「疹」)

大腹水腫,是因為胃位於中焦,屬土。土屬性病變時,就無法控制水濕,導致腹水。

膝蓋骨腫痛,並伴有胸部、乳房、氣街(胸腹交界處)、大腿、伏兔穴(膝外側)、小腿外側、腳背上部疼痛,中趾無法正常使用。(**注:**陽明經脈從缺盆穴(膝蓋後側)經過乳房內側,繞著肚臍、腹部、陰部,再沿著大腿和小腿走行,最後到達中趾,因此病變時會出現這些症狀。)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足陽明為太陰之表,三陽也,故盛衰見於人迎。

白話文:

當氣勢強盛時,身體的前部都會感到發熱。如果胃氣過剩,則會消化好,容易飢餓,小便呈黃色;(這是陽明經和腑有實熱的區別。)當氣血不足時,身體的前部都會感到寒冷發抖。如果胃中寒冷,則會脹滿,導致各種疾病。(這是陽明經和腑有虛寒的區別。)氣勢強盛時,人迎穴脈搏比寸口脈搏大三倍;氣血不足時,人迎穴脈搏反而比寸口脈搏小。(足陽明經是足太陰經的表經,也是三陽經之一,所以氣血盛衰可以通過人迎穴脈搏表現出來。)

)脾,足太陰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脈連舌本,故強。脾病則不連,故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為痛為脹。噫,噯嘆聲,陰盛而上走於陽明,故氣滯而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脾氣通也。)身體皆重。(脾主肌肉也。厥陰在泉,木勝克脾,亦如是也。

白話文:

脾(足太陰):

  • 活動時舌頭根部強硬

  • 吃東西時嘔吐(脾脈連接舌根,脾虛弱時不連接,所以嘔吐)

  • 胃脘疼痛腹脹經常打嗝(脾脈進入腹部,連接脾胃,所以出現疼痛和脹氣。打嗝是陰氣盛向上運行到陽明經,造成氣滯所致)

  • 解除氣滯後,會感到輕鬆舒暢,好像疲倦感退去了一樣(脾氣通暢)

  • 身體感到沉重(脾主肌肉。厥陰經在泉穴,木氣強盛會剋制脾土,也會出現上述症狀)

)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太陰土也。)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為此諸病。(太陰脈支者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痛。脾寒則為溏泄。脾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為水閉,黃疸,不能臥。

白話文:

這些都是因為脾臟生病所導致的病症(因為脾臟屬足太陰土)。舌頭根部疼痛,身體無法動彈,吃不下東西,心情煩躁,心口疼痛,大便稀溏,有脹塊,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躺,只能勉強站著,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腳抽筋,腳趾沒力,這些都是脾臟疾病的表現。(足太陰脾經的支脈向上膈膜,通往心臟,所以會導致心煩和心痛。脾臟寒涼會導致腹瀉。脾臟滯氣會導致脹塊。脾臟有病不能控制水分,就會導致腹瀉、水腫、黃疸、失眠。)

脾脈起於足拇,以上膝股內廉,故為腫為厥,為大趾不用諸病。厥陰司天,風淫所勝,亦病於脾也。)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足太陰為陽明之裡,三陰也,故脈之盛衰候於氣口。)心,手少陰也,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故為嗌乾,心痛。心火炎則心液耗,故渴而欲飲。

白話文:

脾經的脈絡起於腳的大拇指,沿著膝蓋內側往上走,因此脾經出現問題會導致腫脹、麻木、以及大拇趾無法正常活動的疾病。

厥陰經掌管天空,如果風邪作祟,也會影響脾臟。

脾經脈象強盛時,寸口脈會比人迎脈大三倍;脾經脈象虛弱時,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

足太陰經是陽明經的內側,也是三陰經之一,因此脾經脈象的盛衰可以由氣口脈來推測。

心經是手少陰經,如果心經出現問題,會導致喉嚨乾澀、心痛、口渴想喝水。

(因為心經支脈從心臟連接到喉嚨,所以心經出問題會導致喉嚨乾澀、心痛。心火旺盛時會消耗心臟津液,所以會感到口渴想喝水。)

)是為臂厥。(手少陰循臂內後廉,出小指之端,故為臂厥。手太陰脈行肘臂間,亦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手少陰經心所生病也。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少陰之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臑臂內入掌內後廉,故為熱痛諸病。

白話文:

(針灸)被稱為臂厥。(手少陰經脈循行手臂內側後方,到達小指尖,所以被稱為臂厥。手太陰肺經脈行於肘部手臂之間,也屬於臂厥。)主治因心臟疾患引發的疾病。(手少陰經心經疾患引發的疾病。)症狀表現為:眼睛黃、脅痛、手臂內側後方疼痛、手腳冰冷、手掌發熱疼痛,就是這些疾病。(少陰經脈聯繫眼睛,所以眼睛發黃;經過腋下,所以脅痛;循行手臂內側進入掌內後方,所以導致發熱疼痛等疾病。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少陰為太陽之裡,三陰也,故脈之盛衰見於寸口。)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本經之脈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頸上頰,故為是病。太陽在泉,寒淫所勝,而亦病及火腑也。)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白話文:

脈象盛: 寸口脈跳動有力,比人迎脈大一倍。 脈象虛: 寸口脈跳動微弱,比人迎脈小。

(寸口屬手少陰經,為太陽經的表裡,也是三陰經,所以脈象的盛衰可以從寸口脈上看出。)

小腸經: 屬手太陽經,受邪後會引起咽喉痛、腮腫。

(本經脈絡經過咽喉和橫膈,其支脈沿著頸部和麪頰向上走,所以會引起這些疾病。太陽經起於湧泉穴,寒氣侵襲後,也會影響到火腑。)

(受邪後)不能向後看,肩部疼痛好像要脫臼,手臂痠痛好像要折斷。

(手太陽脈循臑外後廉,繞肩胛,交肩上,故肩臑之痛,如拔如折。)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泌別清濁,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是主液所生病也。)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皆小腸經脈之所及也。)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在前臂外側後緣,繞過肩胛骨,交會在肩膀上部。因此,肩膀前臂疼痛,像拔掉或折斷一樣。

這是由體內液體過多所致。小腸負責區分水液和食物,一旦發病,水液和食物無法區分,就會無節制地流動,導致體內液體過多。

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頷、肩膀、前臂、肘部和手臂外側後緣疼痛,都是由這些疾病引起的。這些部位都屬於小腸經脈的循行範圍。

如果體內液體過多,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脈大一倍。如果體內液體虛少,人迎穴的脈搏就會比寸口脈小。

(手太陽為少陰之表,故候在人迎。)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本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故邪氣上衝而為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脈起目內眥,還出別下項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本經挾脊抵腰中,過髀樞,循髀外,下合膕中,貫腨內,故病如是。太陰在泉、司天,濕淫所勝,土邪傷水,亦如是病也。

白話文:

手臂太陽穴的經脈是肺經的表層,所以它的病候出現在人迎穴。膀胱經是腳上太陽穴的經脈,當它有病時會引起頭頂痛。(本經脈從額頭上行到前額中央,並與腦相連,因此邪氣往上沖就會引起頭痛。)眼睛好像要脫落,脖子像被人拔著。(經脈從眼睛內角開始,再繞到脖子後面。)脊椎疼痛,腰好像要折斷,大腿不能彎曲,膝窩好像打了結,小腿好像要裂開。(本經脈沿著脊椎兩側到腰部,經過膝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向下與膝窩相合,貫穿小腿內側,所以病症會這樣表現。而手臂太陰經在湧泉穴和足少陽經在絲竹空穴相交,如果受到濕氣入侵的話,就會導致土氣損傷水氣,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病症。

)是為踝厥。(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筋結於外踝也。)是主筋所生病者,(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為臣,其下者結於踵,結於腨,結於膕,結於臀,其上者挾腰脊,絡肩項,上頭,為目上綱,下結於頄,故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脈入肛,故為痔。

白話文:

(腳踝扭傷)稱為踝厥。(足太陽經在出外踝後,其筋絡與外踝結合。)這是筋絡疾病引起的問題,(全身的筋脈中,以足太陽經最多、主導其他經脈。它的下行支脈連接腳後跟、小腿肌肉、膝蓋後面,以及臀部。它的上行支脈分佈在腰脊、肩頸,並上行到頭部,連接眼睛上方的經絡,下連後腦。所以,所有抽筋、鬆弛、肌腱反張、視力模糊等症狀,都是由於足太陽經水氣不足,導致筋絡疾病所引起。)痔瘡、瘧疾、狂癲之疾,(足太陽經進入肛門,所以會導致痔瘡。

經屬表,故為瘧,邪入於陽,故為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為此諸病。(皆足太陽之所及,故為此諸病。)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足太陽為少陰之表,故候在人迎。)腎,足少陰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飢而不欲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色見於面,故如漆。

白話文:

此經絡屬於表,所以會得瘧疾。邪氣侵犯陽經,所以會得狂癲之疾。

頭、囟門、頸項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子出血,頸項、背部、腰部、臀部、小腿、大腿、腳都疼痛,小腳趾無法使用,會出現這些病症。(這些部位都屬於足太陽經所經過的地方,所以會出現這些病症。)

正盛的脈象,人迎脈比寸口脈強兩倍;虛弱的脈象,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足太陽經是少陰經的表,所以要診斷人迎脈。)

腎臟屬於足少陰經,它的氣血運行異常時,會導致飢餓感但不想吃東西。(雖然腎臟是陰臟,但元陽寄居其中,水中有火,是脾胃之母,如果陰氣運行異常,陽氣就會衰弱,陽氣衰弱就會導致脾胃虛弱,所以即使飢餓也不想吃東西。)臉色像漆器一樣黑且枯槁。(水色是黑色,陰邪之氣在臉上顯露,所以像漆器一樣黑。)

腎藏精,精衰則枯,故如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及其母也。)坐而欲起,(陰虛不能靜也。)目䀮䀮如無所見,(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腎氣內奪則目䀮䀮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於腎也。䀮,音荒。)心如懸,若飢狀。(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

白話文:

腎臟儲存精華,精華衰竭就會乾枯,所以像柴火一樣。咳血、喘鳴(這是真陰傷及它的根源)。坐下時想起身(陰虛不能安靜)。眼睛昏花,像什麼也看不見(眼睛的視力在瞳孔。瞳孔是骨頭的精華。腎氣被內部奪走,就會眼睛昏花,像什麼也看不見。所以,凡是眼睛常昏黑的人,肯定是腎中真水不足。昏花,讀音同「荒」)。心像懸著一樣,好像飢餓的樣子(心腎不交,精神就會散亂,所以心像懸著)。

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太陰司天,土邪淫勝,病亦本於腎也。)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在志為恐,腎氣怯,故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厥逆在骨,腎主骨也。)足主腎所生病者,(足少陰經腎所生病也。)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故病如是。)黃疸,腸澼,(陰虛陽實,故為黃疸。

白話文:

陰虛導致身體內部空虛,所以常有飢餓的感覺。太陰主導人體,土邪過度旺盛,疾病也源於腎臟。

氣虛時容易恐懼不安,心神不寧,好像有人要捉住自己一樣(腎臟在情緒上與恐懼相關,腎氣虛弱,就會心神不寧,像有人要抓自己)。這稱為骨厥 (厥逆位於骨頭,腎臟主骨)。

腎臟相關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口熱、舌乾、咽喉腫痛、氣促、喉嚨乾澀疼痛、煩躁、心痛(足少陰經循行喉嚨,夾住舌根,其支脈從肺部連接到心臟,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

另外還有黃疸、腸胃不適(陰虛陽實,故為黃疸)。

腎開竅於二陰,故為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足少陰之脈,自小趾斜趨足心,上腨出膕,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故為此諸證。嗜臥者多陰少陽,精神匱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

白話文:

腎臟通往兩個陰部,因此它與腸道(的排泄)有關。脊椎、大腿內側後部疼痛,麻痺虛弱,喜歡睡覺,腳底發熱疼痛,都是因這個原因而發生的疾病。(足少陰經脈,從小腳趾斜向腳心,向上經過小腿肚,再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部,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因此會導致這些症狀。喜歡睡覺的人往往是陰氣過少陽氣過多,精神不振。腎臟是水臟,主管津液,也主管睡眠和喘息。)

針灸會使人食慾大增,可以吃生肉,解開束帶,披散著頭髮,拿著大柺杖,穿著厚重的鞋子走路。

(生肉,厚味也,味厚所以補腎。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節勞也,安靜所以養氣。諸經不言此法,而惟腎經言之者,以真陰所在,精為元氣之根也。)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少陰為太陽之裡,故候在寸口。)心主,手厥陰心胞絡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皆本經之脈所及。

白話文:

(大量的肉食,味道濃鬱,濃鬱的味道可以補腎。寬鬆衣帶,披散頭髮,拿著粗大的柺杖,穿著厚重的鞋子行走,這樣可以減少勞動,安靜可以養氣。其他經絡都沒有提到這種方法,只有腎經提到,是因為腎經是真陰所在,精氣是元氣的根源。)身體強壯的人,寸口脈(手腕內側撓動脈搏動處)的跳動比人迎脈(喉結旁動脈搏動處)大一倍;身體虛弱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小。(足少陰腎經屬於太陽經的內部,因此可以通過寸口脈來判斷。)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絡脈,動則病在手心發熱、手臂肘部痙攣、腋窩腫痛。(這些症狀都是本經脈絡所及。)

)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手厥陰出屬心包絡,循胸出脅故也。憺,音淡,動而不寧貌。)面赤,目黃,(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則面赤。目黃。以上諸證,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心火受病,亦如此也。)喜笑不休,(心在聲為笑。)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也。

白話文:

更嚴重的話就會胸部和兩肋脹滿,心裡非常不安。(這是手厥陰經循行胸部和兩肋,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症狀。憺,讀音同「淡」,形容心裡不安穩。)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心氣華發於面部,眼睛是心的使者,因此心氣受病就會出現面色發紅和眼睛發黃。上述這些症狀,是太陽司天時,寒邪過盛,心火受病,也會出現這些症狀。)不停地喜笑。(心主發聲為笑。)這是心脈受病所導致的症狀。(心主脈絡。)

)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脈起心胸,入掌中也。)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厥陰為少陽之裡,故候在寸口。)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渾渾焞焞,不明貌。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故為是病。大陰在泉,亦同是病,蓋濕土所以勝水也。

白話文:

心煩、心痛、手掌發熱,會引起這些疾病。(脈搏從心胸部位開始,進入手掌中。)脈搏強盛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脈搏虛弱的人,寸口脈比人迎脈小。(手厥陰經是少陽經的內層,所以脈象在寸口處反應出來。)

三焦經屬於手少陽經,若是活動就容易發病:耳聾、耳鳴、咽喉腫痛。(耳鳴耳聾,形容聽力不清。三焦經脈向上經過耳後,所以會產生這些疾病。足太陰經在泉穴處,也會產生相同的疾病,因為濕土能剋制水氣。)

焞,屯、吞二音。)是主氣所生病者,(三焦為水瀆之府,水病必由於氣也。)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津,耳、目、心、耳皆不用,乃得此疾者。(三焦出氣,故為,溫,盈,故虛時,耳、目、心、皆不用,故得此疾。)是故,三焦之疾者,耳、目、皆不用,故得此疾。)是故,三焦之疾,耳、目、不用,故得此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耳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耳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此,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故三耳朵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朵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朵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朵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朵目之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耳、目、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此,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此,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是,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疾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故,三焦之疾,耳、目、治之疾也。

(手少陽為厥陰之表,故候在人迎。)膽,足少陽也,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膽病則液泄,故口苦。膽鬱則不舒,故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裡也。)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少陽之別,散於面。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陽明在泉、司天,病亦如之。

白話文:

手少陽經是厥陰經的表,所以它的病候出現在人迎脈上。膽經是足少陽經,它主管人的運動,所以膽經生病時人會感覺口苦,容易嘆氣。膽經生病時,膽液外泄,所以口苦。膽氣鬱結時,不能舒暢,所以容易嘆氣。膽經生病時,人會感到心脅疼痛,不能翻身。足少陽經的別支,穿過心臟,沿著脅肋內側運行。病情嚴重時,臉上會微微泛黃,身體沒有光澤。足少陽經的別支,散布在臉部。膽經生病,會燥金,所以臉上泛黃,身體沒有光澤。陽明經主管人體的泉脈,也是司天之經,生病時症狀也類似。

)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本經循脾陽,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熱。木病從火,故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證也。)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馬刀,瘰癧也。

白話文:

腳外側發熱,這是陽厥證。(本經循脾陽經,出膝外側,下行至外踝前面,所以腳外側發熱。木病化火,所以是陽厥證。)

這主要是由骨頭疾病引起的。(膽經味苦,苦能走骨,所以膽經主管骨頭疾病。而且骨頭像樹幹一樣แข็ง直,膽經是中正之官,其氣質也剛強,膽經病了就會失去剛性,所以疾病會影響骨頭。凡是驚嚇損傷膽經的人,骨頭必定會軟弱,這就是其證據。)

(陽厥證的症狀包括:)頭痛,下巴痛,眼睛銳利,眼角疼痛,後腦勺腫痛,腋下腫大,馬刀俠癭(馬刀,指瘰癧)。

俠癭,俠頸之瘤屬也。)汗出,振寒瘧,(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為此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也。)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俠癭:指脖子外側的瘤。

症狀:盜汗、發冷發熱(少陽經位於三陽經之中間,半表半裡,陽氣過剩會盜汗,風邪過多會發冷發熱)。胸部、肋骨、大腿、膝蓋以至於小腿,骨頭關節處都疼痛,小腳趾和次趾無法正常使用。

脈象:病情嚴重時,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病情虛弱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足少陽為厥陰之表,故候在人迎。)肝,足厥陰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為腰痛。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婦人少腹腫,即疝病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是足厥陰肝經的表經,所以足少陽膽經的病候會在人迎穴出現。

肝屬足厥陰,如果肝氣運行不暢,會導致腰痛,不能彎腰和仰頭。(足厥陰肝經的一支,與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的脈絡相連接於腰踝下的中髎穴和下髎穴之間,因此會引起腰痛。足厥陰肝經的氣血不暢會導致腰痛,腰部像拉滿弓弦一樣僵硬。)

男人會得睪丸腫痛,女人會得小腹腫脹。(足厥陰肝經氣血逆亂,會導致睪丸腫脹和突然發生的疝氣。女人小腹腫脹也是疝氣的表現。)

)甚則嗌乾,面塵,脫色。(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故為此病。陽明在泉,司天,燥淫所勝,亦同此病於肝也。)是主肝所生病者,(足厥陰經肝所生病也。)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本經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故為此諸病。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足厥陰為少陽之裡,故候在寸口。)

白話文:

如果情況嚴重,會出現喉嚨乾燥、臉色灰暗、失去血色的症狀。(肝經從喉嚨後方經過,向上進入頭骨後方,向上延伸至額頭,其分支從眼眶經面頰內側向下,所以會導致這些疾病。)陽明經主管泉水,掌管天,如果受到燥淫侵犯,也會和肝經一樣產生這些疾病。

這些主要是肝臟造成的疾病(足厥陰經肝所造成的疾病),包括胸悶、嘔吐、腹瀉、陰囊腫大、小便失禁、小便困難,都會產生這些病症。(本經向上走時會經過胃部貫穿膈膜,向下走時會經過生殖器,抵達小腹,所以會導致這些疾病。)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此足上文六經為病之義也。脽,尻臀也。正月建寅,三陽月也。三陽者,太陽也。故足太陽病為腫、腰脽痛也,應正月三陽之候。脽,音誰。)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正月之候。

白話文:

太陽病中的腫脹、腰臀疼痛,是因為正月是太陽經旺盛的月份。寅時是太陽經當令的時間。(這一段話是承接上文,說明六經發病的原因。)脽指的是臀部。正月開始於寅月,是三陽月。三陽指的是太陽經。因此,太陽經有病會導致腫脹、腰臀疼痛,這符合正月三陽主氣的時令。脽這個字讀作「誰」。正月陽氣上升,而陰氣仍然旺盛,陽氣還沒有得到平衡,所以會導致腫脹、腰臀疼痛。(這是正月時令的特性。)

三陽雖出,而時令尚寒,陰氣尚盛,陽氣未有次第,以陰勝陽,故腫、腰脽痛,正以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貫臀也。)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正月東風解凍,陽氣尚微,足太陽病,有或左或右,偏虛為跛者,應三陽不足於下也。

白話文:

雖然陽氣開始出現,但天氣仍然寒冷,陰氣依然旺盛,而陽氣還沒有逐漸增強。由於陰盛於陽,所以會導致腫脹、腰痛和股部疼痛,這是因為足太陽經的經絡沿著脊椎旁通往腰部和臀部。

疾病偏於虛弱會導致跛行,因為正月時陽氣初生,地氣升發。所謂偏於虛弱,是指冬天寒冷時身體較虛弱,所以偏於虛弱的人容易跛行。

正月時東風解凍,陽氣仍然微弱,足太陽經的疾病可能會偏於左側或右側,因虛弱而偏跛的人,往往是由於三陽經氣在下肢不足所致。

足太陽下行之脈,循髀膕,下出外踝之後,故有是證。跛,補火切。)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太陽之脈,下項挾背,若陽氣大上而爭,則與三陽之氣上升者同,故為強上引背也。)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太陽支者,從巔至耳上角,陽邪上盛,故為耳鳴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下行的經絡,沿著大腿、小腿後面,在腳踝外側下方出來,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症狀。(「跛」,音同「補」。)所說的「強上引背」,是指陽氣大量上衝而相互競爭,所以會強行上衝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絡,沿著臉頰,下行到背部,如果陽氣大量上衝,就會和三陽經的氣往上衝的情形相同,所以會產生「強上引背」的症狀。)所說的「耳鳴」,是指陽氣充滿萬物,往上衝盛而奔騰,所以才會耳鳴。(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從頭頂到耳後上方的角,陽氣邪氣往上衝盛,所以會出現耳鳴症狀。)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巔,癲同。所謂甚者,言陽邪盛也。陽邪實於陽經則陽盡在上,陰氣在下,上實下虛,故當為狂癲之病。)所謂浮而聾者,皆在氣也。(陽實於上則氣壅為聾,亦以其脈至耳也。)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白話文:

所謂極度癲狂的疾病,是陽氣過剩浮於頭面,而陰氣聚於身體下方,導致下虛上實,所以會出現狂躁癲癇的症狀。

所謂耳朵嗡鳴而聽力下降,都是因為氣血上實。陽氣過盛於頭面,導致氣血瘀堵而耳鳴,同時也阻礙了脈氣傳達到耳朵。

所謂聲音嘶啞,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逐漸衰退。陽盛傷陰,導致陰津虧損,因此會出現聲音嘶啞。

(聲由氣發,氣者陽也。陽盛則聲大,陽虛則聲微。若陽盛已衰,故喑瘂不能言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內奪者,奪其精也。精奪則氣奪而厥,故聲喑於上,體廢於下。元陽大虧,病本在腎,腎脈上挾舌本,下走足心,故為是病。俳,當作「痱」,音沸。

白話文:

聲音是從氣中發出來的,氣屬於陽氣。陽氣旺盛,聲音就響亮;陽氣虛弱,聲音就微弱。如果陽氣旺盛但已衰落,會導致啞巴,無法說話。

內臟受損導致陰氣過盛,則會出現口舌不能言的症狀,這是腎虛造成的。("俳"在這裡指廢棄。)內臟受損指的是精氣被奪走。精氣被奪,氣氣也會跟著被奪而衰弱,因此聲音會在上面變得喑啞,而肢體會在下方變得廢棄。原本的陽氣大虧,病根在腎臟,腎經連接於舌頭根部,又向下延伸至足底,因此會引發這種疾病。俳這個字,應該唸作"痱",發音是"沸"。

)少陰不至者厥也。(此釋上文「內奪而厥」之義也。少陰者,腎脈也,與太陽為表裡。若腎氣內奪則少陰不至。少陰不至者,以陰虛無氣,無氣則陽衰致厥之由也。)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少陽之脈,下胸中,循脅裡,故心脅痛者,言少陽之邪盛也,然少陽屬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膽,其表在心。表者,標也。

白話文:

少陰

少陰氣血不足的人會出現厥證。(這是解釋上文「內奪而厥」的含義。少陰指腎經脈絡,與太陽經互為表裡。如果腎氣內虛,則少陰氣血不足。少陰氣血不足的人之所以會出現厥證,是因為陰虛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則陽氣衰弱,從而導致厥證。)

少陽

所謂心脅疼痛,是少陽經氣過盛。過盛是心臟所主控的部位。(少陽經脈在下胸中,循著脅肋內側,所以心脅疼痛,說明少陽經邪盛。不過,少陽屬木,木生火,所以邪氣過盛的根本在膽,而表現在心。表,指標象。)

)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膽有相火,心有君火,火墓在戌,陽不勝陰則心脅為痛,故應九月之氣。)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陰邪凝滯,藏伏陽中,喜靜惡動,故反側則痛。)所謂甚則躍者,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是天地之氣去陽而之陰也。

白話文:

九月份,陽氣盡退,陰氣增盛,所以會心臟疼痛。因為人心中有相火,心君有君火,它的火藏在膽,陽氣不勝陰氣,則心臟會疼痛,因此應順應九月份的氣候。所謂的不可反側,是說陰氣收藏萬物。萬物收藏則不變動,所以不能反側。陰邪凝聚,潛伏於陽中,喜歡靜止討厭動,所以反側就會疼痛。所謂的甚則躍,是說九月份萬物都衰敗,草木凋零,則氣息離開陽氣進入陰氣,陰氣盛而陽氣衰落,所以說躍。九月份萬物衰敗,草木凋零,這是天地之氣離開陽氣進入陰氣的表現。

人身之氣亦然,故盛於陰分則所長在下。其有病為跳躍者,以足少陽脈下出足之外側,陰覆於上,陽鼓於下也,故應九月之氣。)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五月陽氣明盛,故曰「陽明」。夏至一陰初生,加以陽極之候,故病洒洒振寒者,以陽明應五月之氣也。

白話文:

人體內的氣也是如此,因此,它在陰分旺盛時就會在下面增長。跳躍的疾病,是因為足少陽經從足外側而出,陰氣覆蓋在上,陽氣鼓動在下,所以它對應九月之氣。)陽明經所說的「灑灑振寒」,陽明就是午月,五月,陽氣旺盛的陰月,陽氣旺盛,陰氣附加於上,所以出現灑灑振寒的症狀。(五月陽氣明顯旺盛,所以稱為「陽明」。夏至後,一陰初生,加上陽氣極盛,所以得灑灑振寒病的人,是因為陽明經對應五月之氣。)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足陽明脈;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脛足附,入中趾內間。若陰生於下,上與陽爭,則為脛腫而股不收,亦應五月一陰之氣。)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白話文:

意思是腿腫而大腿卻收不起來,這是因為五月陽氣最盛的時候,陰氣開始出現。陽氣在五月開始衰弱,而陰氣開始上升,與陽氣開始爭奪,所以才會出現腿腫而大腿收不起來的現象。

(足陽明脈從大腿內側的髀關穴開始,經過伏兔穴,再往下走到膝蓋,然後沿著脛骨外側到達足部的中趾內側。如果陰氣從下往上生長,與陽氣爭奪,就會導致腿腫而大腿收不起來,這也符合五月陰氣初生的現象。)

至於說呼吸急促,身體也浮腫,這是因為陰氣下降後又回升,上升的時候就會停留在臟腑之間,因此導致身體浮腫。

(陽明土病則不能制水,故陰邪自下而上,客於臟腑之間,乃化為水。水之本在腎,末在肺,標本俱病,故為上喘也。)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邪氣之陰,非真陰也。陰邪在中,故為胸痛;陰盛則陽衰,故為少氣,少氣則氣短而喘矣。

白話文:

(如果陽明屬土的機能失調,就無法控制水,導致陰寒之邪自下而上,侵犯臟腑之間,轉化為水。水的根本在腎臟,末梢在肺部,根本和末梢都出現問題,所以就會出現胸悶氣喘。)所謂胸痛氣短,就是水氣停滯在臟腑。水是陰寒之氣。陰寒之氣在臟腑內,所以會導致胸痛氣短。(邪氣的陰寒,和真正的陰氣不同。陰寒之邪在臟腑內,所以造成胸痛;陰盛則陽衰,所以會氣短,氣短就會導致喘氣。)

)所謂盛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薄,氣相迫也。陰陽之氣,正則相和,邪則相惡。陰邪薄於陽明,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奪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陰邪盛則陽明之衰,故欲靜也。

白話文:

所謂「盛則厥」的意思是,陽氣旺盛的時候會發熱,就像遇到火一樣,聽到木頭摩擦的聲音就會突然驚醒,那是因為陽氣和陰氣互相衝擊,就像水和火互相排斥,所以會受到驚嚇。(「薄」是指氣息互相逼迫。陰陽之氣,正常情況下是互相協調的,如果出現異常,就會互相排斥。陰邪之氣逼迫陽明之氣,所以會突然受到驚嚇。)

所謂「欲奪閉戶牖而處」的意思是,陰陽之氣互相衝擊。陽氣耗盡,陰氣旺盛,所以想要關上門窗獨自待著。(陰邪之氣旺盛的時候,陽明之氣就會衰弱,所以想要保持安靜。)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寒邪外並陽,則身熱多躁,故棄衣而走。)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寒邪客於陽明,則在頭為痛,在鼻為鼽,在腹為腫,以陰氣上行而並於本經之孫絡,故為是病。此太陰者,言陰邪之盛,非太陰經之謂也。

白話文:

所謂病情到了極點,就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這是因為陰陽再次爭鬥,邪氣侵襲陽氣,所以才會讓病人脫衣亂跑。(寒冷邪氣侵襲陽氣,就會發熱煩躁,所以才脫衣亂跑。)所謂「客孫脈」,是指頭痛、鼻塞、腹脹等症狀。這是陽明經被邪氣侵襲所致,陽明經在頭部與太陰經相連,所以會引起頭痛、鼻塞、腹脹。(寒冷邪氣停留在陽明經,在頭部會引起頭痛,在鼻子會引起鼻塞,在腹部會引起腹脹,是因為陰氣上行而侵襲陽明經的支脈,所以才會產生這些症狀。這裡的「太陰」指的是陰邪的盛行,不是指太陰經。)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陰極於子,萬物皆藏,故曰:「太陰,子也。」太陰之經入腹,凡邪藏於中,則病為脹,故應十一月之氣。)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脾脈絡胃,故陰邪盛則上走於陽明,陽明之正,上通於心,故上走心為噫。

白話文:

太陰指的是冬季,這個時候萬物都收藏於內,所以稱為「病脹」。太陰經絡連通腹腔,如果邪氣藏在裡面,就會導致脹痛,這也跟十一月的氣候相符。陰氣過盛上衝陽明經,陽明經絡連通心臟,所以才會出現打嗝的症狀。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兼而言之,寒氣犯於心、脾、胃三經,俱能為噫也。)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脾胃相為表裡,胃受水穀,脾不能運,則物盛滿而溢,故為嘔。)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一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後,謂大便。

白話文:

寒氣滯留在胃裡,逆氣從下往上散發,再從胃裡出來,所以會打嗝。總的來說,寒氣侵犯到心、脾、胃三條經絡,都可以導致打嗝。

所謂吃完東西後嘔吐,是食物過多、胃裡滿溢,所以嘔吐出來。脾胃是表裡關係,胃裡貯存食物,脾胃不能運化,就會導致食物滿溢而嘔吐。

所謂的大便後感覺舒暢,是因為十一月陰氣減退,陽氣逐漸生髮,所以說「大便後感覺舒暢」。

氣,謂轉失氣。陽氣出則陰邪散,故快然如衰。一陽下動,冬至候也,故應十一月之氣。)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腰者腎之府,寒邪入腎則為腰痛,純陰在下,故應十月之氣。)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白話文:

**氣:**指因失去氣血造成的症狀。陽氣外發,陰邪就會消散,所以感到清爽而充滿活力。一陽向下拉動,是冬至的徵兆,所以與十一月的氣候相應。

少陰腰痛: 少陰指腎臟。十月是萬物陽氣受傷的時期,所以會出現腰痛。(腰是腎臟的住所,寒邪侵入腎臟就會導致腰痛,因為純陰位於下方,所以與十月的氣候相應。)

嘔吐、咳嗽、氣逆、喘息: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陽氣浮漂,找不到依靠,所以會出現嘔吐、咳嗽、氣逆、喘息的症狀。

(陰陽互倚,若陰中無陽,沉而不升,則孤陽在上,浮而不降,無所依從,故為嘔、咳、上氣、喘也。肺主氣,腎主精,精虛則氣不歸元也。)所謂邑邑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

白話文:

陰陽相互依存,如果陰中沒有陽氣,就會沉而不升,這樣孤陽會在上,浮而不降,沒有依附,因此就會出現嘔吐、咳嗽、氣往上衝、氣喘的症狀。肺主導氣,腎主導精氣,精氣虛弱則氣無法歸於元氣。

所謂的精神萎靡不能長時間站立、長時間坐著,起來後就會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是因為萬物的陰陽不穩定,沒有主導的一方。秋天剛到,微霜開始凝結,而它會突然抑制萬物,陰陽在體內爭奪,因此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

(邑邑,不安貌。秋氣至,微霜下,萬物俱衰,陰陽未定,故內無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則䀮䀮無所見,以陰肅陽衰,精氣內奪,故應深秋十月之候。)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陽和不治,則肝氣多逆,不能調達,故善怒而為煎厥。

白話文:

(邑邑,形容不安的樣子。秋天到來,微霜降下,萬物凋零,陰陽混亂,因此內心感到不安,坐立不安,視線模糊不清。這是因為陰氣盛,陽氣衰,精氣被內奪,所以對應深秋十月的天氣。)所謂容易生氣的人,是陽氣無法運行,陽氣無法運行就無法發散,肝氣應該運行卻沒有運行,所以容易生氣。容易生氣的人,叫做「煎厥」。(陽氣不足,導致肝氣逆亂,無法順暢運行,所以容易生氣,稱為煎厥。)

所謂多陰者多怒也。按,煎厥有陰陽虛實二證,不似臂厥之以脈所經處同名也。)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陰氣,言腎氣也;陽氣,言邪氣也,陰氣將藏未藏,而陽邪入之,陰陽相薄,則傷腎而為恐,故亦應秋氣。)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白話文:

所謂經常生氣的人,體內陰氣過多。要注意,水腫有陰虛和陽虛兩種證候,不像手腳蜷縮(即「臂厥」)那樣,是以脈絡經過的地方命名。所謂恐懼,像是有人要抓他一樣,秋天氣息微涼,萬物尚未凋盡,陰氣漸盛,陽氣漸衰,陰陽交錯,所以容易恐懼。所謂厭惡食物的味道,是因為胃中沒有元氣,所以厭惡食物的味道。

(胃無氣,胃氣敗也。胃氣所以敗者,腎為胃關,腎中真火不足,不能溫養化原,故胃氣虛而惡聞食臭也。此即飢不欲食之義。)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色以應日,陽氣之華也。陰勝於陽則面黑色變,故應秋氣,此即「面如漆柴」之義。)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

白話文:

(胃沒有能量,也就是胃氣衰敗。胃氣衰敗的原因是,腎臟是胃的守護,腎臟中的真火不足,無法溫暖和滋養身體,因此胃氣虛弱並厭惡食物的味道。這就是「餓了也不想吃東西」的意思。)

所謂臉色像土地一樣黑,是秋天肅殺之氣侵入身體,所以反映在臉色上。(臉色會隨太陽而變化,是陽氣的表徵。如果陰氣勝過陽氣,臉色就會發黑,因此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這就叫做「臉色像塗了漆炭」的意思。)

所謂咳嗽帶血,是陽脈受損的表現。

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陽脈傷者。上焦之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則所滿者皆寒邪也。蓋腎脈上貫肝膈,入肺中,故咳則血見於口,衄則血見於鼻也。)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腫」也。(辰,季春也。

白話文:

陽氣不足,脈象卻充盈,會導致咳嗽出血。

(陽脈受傷,是指上焦的脈絡受損。陽氣不足,脈象卻充盈,那麼充盈的部分都是寒邪。因為腎經上通肝膈,進入肺中,所以咳嗽時出血會從口出,鼻出血時出血會從鼻出。)

厥陰病所導致的疝氣、女性小腹腫脹,是因為厥陰屬辰,在三月節氣中,陽中夾雜著陰邪在身體內作祟,所以出現了疝氣、小腹腫脹等症狀。

(辰指季春,也就是三月末。)

五陽一陰,陰氣將盡,故屬厥陰。陰邪居於陽末則為㿗疝、少腹腫,故應三月之氣。)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三月一振,陽氣振也,故榮華萬物。然余寒尚在,若陰氣或勝。則陽屈俯而不仰,故病為腰脊痛,亦應三月之氣。)所謂㿗、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白話文:

五行中,陽氣多而陰氣少,陰氣接近耗盡,因此屬於厥陰。陰邪之氣聚集在陽氣的末端,就會導致陰囊疝氣、小腹腫脹,所以應對應三月的氣候。

所謂腰脊疼痛,無法俯身或仰身,這是因為三月陽氣振奮,萬物生長繁榮,只會俯身而不會仰身。(三月是陽氣振奮的季節,因此萬物生長繁榮。但是仍有餘寒,如果陰氣過盛,則陽氣會屈服而無法俯仰,因此會產生腰脊疼痛的疾病,這也與三月的氣候有關。)

所謂陰囊疝氣、小便不通、腹脹,這些都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脈絡不通暢,所以稱為「陰囊疝氣、小便不通、腹脹」。

(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在陰邪盛也。陰盛則陽氣不行,故為此諸症。)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所謂盛者,應三月之陽盛也。陽邪盛則薄於陰分,故為嗌乾、熱中等病。)

白話文:

這些復明、尿道不通、疝氣和腫脹的原因,都在於陰氣過盛。陰氣過盛,陽氣就會運行不暢,所以會產生這些病症。

所謂的嚴重時會出現口乾舌燥、內熱的現象,是因為陰陽相交而產生熱氣,所以會口乾舌燥。

所謂的陰氣過盛,對應於陽氣旺盛的三月。陽氣過盛就會影響陰分,所以會導致口乾舌燥、內熱等疾病。

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脈即經也。木能剋土,故惡之。)其惡火,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惡火。(陽明經多氣多血,邪客之則血氣壅而易為熱,熱則惡火也。

白話文:

胃經出了問題,會害怕人靠近和火,聽到敲木頭的聲音就會驚醒,但聽到鐘鼓聲卻不會動。胃經又稱陽明經,主導胃的功能,胃屬土,所以聽到敲木頭的聲音就會驚醒,是因為土怕木(木能剋土)。而胃經會害怕火,是因為陽明經主導肌肉,氣血旺盛,如果受到邪氣侵犯就會發熱,發熱嚴重就會害怕火(陽明經氣血多,邪氣侵犯容易導致氣血鬱積而化熱,熱則怕火)。

)其惡人,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陽明氣逆而厥,則為喘惋。惋,憂驚也,故惡人之煩擾。)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如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也。(連臟者敗及三陰,故死;連經則肌表之疾耳,故生。)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也。(凡癲狂傷寒家多有此證。

白話文:

嚴重的情況下,患者會喘不過氣,並且感到憂慮和恐慌,這表示病情十分危急。有些人會因為喘不過氣而死亡,有些人則能活下來,這取決於疾病是否侵犯到內臟或僅限於經脈。如果疾病蔓延至內臟,會導致三陰受損而死亡;如果僅限於經脈,則只是肌表疾病,可以治癒。患者病情嚴重時,可能會脫掉衣服亂跑,爬上高處唱歌,甚至連續好幾天不進食,翻越牆壁、登上房頂,這些都是平常做不到的事情,顯示出疾病反常的表現。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其棄衣而走者,熱甚於身,故棄衣欲走也。(陽明主肌肉,故熱甚於身。)其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者,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陽盛者,陽邪盛也。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陽邪實之,陽之極也,陽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故神明亂而病如是,詈,音利。)

白話文:

四肢是陽氣的根源,陽氣旺盛就會四肢有力,有力氣就能登高。那些脫掉衣服奔跑的,是體內熱氣過盛,所以才會脫衣想要奔跑。(陽明經主肌肉,所以體內熱氣過盛。)那些胡言亂語、破口大罵、不避親疏、載歌載舞的,是陽氣過盛導致的。陽氣過盛會讓人亂說話、罵人,不分親疏遠近,也不想吃飯,因為不想吃飯,所以亂跑。(陽氣過盛是因為邪熱過盛,陽明經是氣血最旺盛的經絡,邪熱入侵,就是陽氣過盛極端的表現。陽氣在平靜時會讓神智安定,躁動時則會消散,所以神思混亂,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罵詈,讀音為「利」。)

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由夫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脾為臟,陰也。胃為腑,陽也。陽主外,陰主內,陽主上,陰主下,是「陰陽異位」也。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是「更虛更實」也。病者為逆,不病者為從,是「更逆更從」也。

白話文:

太陰經(脾經)和陽明經(胃經)是表裡關係,也就是脾臟和胃部的經絡。疾病表現不同是因為陰陽失衡,虛實、順逆不同,或者從內發作,或者從外發作,所影響的部位不同,所以病名也不同。(脾臟為陰性臟器,胃部為陽性腑器。陽氣主外,陰氣主內,陽氣主上,陰氣主下,這就是「陰陽異位」。陽虛則陰實,陰虛則陽實,這就是「更虛更實」。有病的人為逆,沒有病的人為順,這就是「更逆更從」。)

凡此者,皆所從不同,故病亦異名。)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胃屬三陽,故主天氣;脾屬三陰,故主地氣。)陽道實,陰道虛。(陽剛陰柔也。又外邪多有餘,故陽道實;內傷多不足,故陰道虛。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所謂「更虛更實」也。)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賊風虛邪,外傷也,故陽受之而入腑;飲食起居,內傷也,故陰受之而入臟。

白話文: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不時臥,不能以時臥也。陽邪在表在上,故為身熱、不臥、喘呼,陰邪在裡在下,故為䐜滿,飧泄、腸澼。)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喉為肺系,所以受氣,上通於天;咽為胃系,所以受水穀,下通於地。

邪氣進入六腑,就會全身發熱,無法正常入睡,出現氣喘和呼氣困難的症狀;邪氣進入五臟,就會導致腸胃脹滿,大便不通,長期下去會形成腸道積液。(無法正常入睡是指不能按時入睡,陽邪在體表或上方,所以會導致身熱、失眠、氣喘;陰邪在體內或下方,所以會導致腹脹、腹瀉、腸道積液。)

喉嚨主導天部的氣,食道主導地部的氣。(喉嚨屬於肺系,因此能夠呼吸,向上通達於天;食道屬於胃系,因此能夠接受水穀,向下通達於地。)

白話文:

當邪氣入侵六腑時,身體會出現發熱、失眠、呼吸急促等症狀。若邪氣入侵五臟,則會導致腹脹、便秘,時間久了還會在腸道積聚液體。喉嚨負責調節人體上部的氣息,食道則負責輸送食物,將氣息向下傳遞。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陽氣也,故陽分受之;濕,陰氣也,故陰分受之,各從其類也。)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蓋陰氣在下,下者必升;陽氣在上,上者必降。

白話文:

陽氣會受風氣影響,陰氣則受濕氣影響。(風屬陽氣,所以陽分(陽氣所在的部分)受到影響;濕屬陰氣,所以陰分(陰氣所在的部分)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同類相吸。)陰氣從腳部向上運行到頭部,然後向下沿著手臂運行到手指尖;陽氣從手部向上運行到頭部,然後向下運行到腳部。(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臟腑通往手部;手部的三條陽經,從手部通往頭部;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通往腳部;腳部的三條陰經,從腳部通往腹部。由於陰氣處於下方,下方之氣必定向上升;陽氣處於上方,上方之氣必定向下降。)

脾陰胃陽,氣皆然也。)故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陽病極則及於下,陰病極則及於上,極則變也。非惟上下,表裡亦然。)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受風氣,故上先受之;陰受濕氣,故下先受之。然上非無濕,下非無風,但受有先後耳。

白話文:

脾臟屬陰,胃屬陽,兩者的氣血運行都是如此。因此,陽氣旺盛的病症會向上發展,而陰氣旺盛的病症會向下發展。(陽氣旺盛到極點時就會影響下部,陰氣旺盛到極點時就會影響上部,物極必反。)不僅如此,外邪入侵時,表證(在身體外部)和裡證(在身體內部)也會先後出現。

風邪入侵時,首先會影響上部;濕邪入侵時,首先會影響下部。(陽氣受風邪入侵,所以首先影響上部;陰氣受濕邪入侵,所以首先影響下部。不過,上部也不一定完全沒有濕邪,下部也不一定完全沒有風邪,只是入侵的先後順序不同罷了。)

曰「先受之」,則後者可知矣。)脾病而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此下言胃氣必因脾氣乃得行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四肢之舉動,必賴胃氣以為用,然胃氣不能自至於諸經,必因脾氣之運行,則胃中水穀之氣化為津液,乃得及於四肢也。若脾病則胃氣不行,故各經脈道日以衰微而四肢不為用矣。

白話文:

醫生說:「脾臟如果先生病了,那麼後發生的疾病就可以知道了。脾臟有病,四肢也會虛弱無力。四肢所有的能量都來自於胃,而胃經脈通達各經脈,(四肢)要獲得能量,必定要依靠脾的運化。

接下來說,胃氣要行運,必定要依靠脾氣。如今脾臟有病,不能夠幫助胃運行津液。於是四肢得(食物)水穀的能量逐漸減少,氣血日漸衰落,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都沒有能量滋潤,所以萎縮了。

四肢要能運動,必定要依靠胃氣的滋養。然而,胃氣不能自己到達各經脈,必定要靠著脾氣的運行。那麼,胃裡(食物)水穀之氣轉化為津液,才能滋養到四肢。如果脾臟有病,那麼胃氣衰弱,所以各經脈日漸衰落,四肢也跟著沒力了。

)蓋脾與胃,以膜相連,而能為之行其津液故也。(此下言三陰三陽之脈,皆稟於脾胃之氣也。)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為之者,為胃也。脾脈貫胃屬脾,足太陰也,故為之行氣於三陰。三陰者,五臟之謂。)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白話文:

脾胃被膜相連,因此脾能幫助胃運送津液(以下是說明三陰三陽之脈都由脾胃之氣所支配)。足太陰是三陰之脈,它的脈絡貫通胃,屬於脾,連接著咽喉,因此足太陰幫助三陰之脈運行氣血。(幫助三陰之脈的是胃,脾的脈絡貫通胃,屬脾,也就是足太陰,所以脾幫助足太陰運行氣血於三陰。三陰是指五臟。)陽明是人體的表層,是五臟六腑之海,它也幫助三陽之脈運行氣血。

(陽明者,太陰之表也,主受水穀,以溉臟腑,故為五臟六腑之海。雖陽明行氣於三陽,然亦賴脾氣而後行,故曰「亦」也。三陽者,即六腑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因其經,因脾經也。臟腑得稟於陽明者,以脾經貫胃,故能為胃行其津液也。

白話文:

陽明經是太陰經的外表,負責接受水谷,滋潤五臟六腑,因此被稱為五臟六腑之海。雖然陽明經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血,但也依賴脾經的運化才能順暢運行,所以說「亦」也。三陽經指的是六腑。各個臟腑根據各自的經脈,接受陽明經的氣血,因此胃經可以運行其津液。因為各個臟腑的經脈都依賴脾經,而脾經貫通胃經,所以才能夠幫助胃經運行津液。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陰道,血脈也。此復明脾主四肢之義,至深切矣。)

白話文:

診斷疾病的初期,五脈是關鍵。所謂五脈,就是檢查五臟的脈象,判別生死的準繩。想要了解疾病的根源,必須先找出它的本源。本源,指疾病的根源。找出根源,才能分辨標本,所以必須先找出疾病的本源,就像下文所說的「某臟」、「某經」。所謂五脈,就是五臟的脈象。所以,頭痛和頭部疾病,必定是下虛上實,問題出在足少陰和巨陽經脈,嚴重的話會影響到腎臟。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五決者,察五臟決死生,為診病之綱紀也。)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病之始也。建,立也。母,病之因也。不得其因,則標本弗辨,故當先建其母,如下文「某臟」,「某經」之謂。)所謂五決者,五脈也。(五脈者,五臟之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頭痛巔疾,實於上也。上實者因於下虛,其過在腎與膀胱二經,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而腎與膀胱為表裡,陰虛陽實,故為是病,甚則腑病已而入於臟,則腎獨受傷矣。)狥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狥,當作「眴」。蒙,茫昧也。

白話文:

上實下虛導致頭痛和癲癇

頭痛和癲癇發作,都是因為上半身有實熱。上半身有實熱的原因,是下半身虛寒。這個虛寒主要來自腎和膀胱兩條經絡。因為足太陽經絡從頭頂經過,連接大腦,而腎和膀胱是表裡相通的。如果腎和膀胱陰虛而陽實,就會產生這些疾病。嚴重的,會從腑臟之病轉化為臟腑之病,特別是腎臟會受到損傷。

下實上虛導致耳鳴目盲

耳鳴目盲,是下半身有實熱,上半身虛寒。這個虛寒主要來自足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嚴重的,會轉化為肝臟疾病。

招,掉搖也。尤,無定也。目無光則矇昧不明,頭眩動則招尤不定,甚至目瞑者不能視,耳聾者無所聞,其過在肝膽之氣實於下而虛於上也。蓋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為此病。甚則自臟歸臟,而併入於肝矣。

白話文:

「招」是搖晃的樣子,「尤」是沒有固定的方向。眼睛沒有光澤,就會昏暗不明;頭暈目眩,就會搖晃不定,甚至眼睛失明,耳朵失聰,不能視物也不能聽聞。這些毛病都是肝膽之氣充實於下部,虧虛於上部所致。這是因為足少陽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的外眥,向上延伸到頭角,向下到耳後;足厥陰肝經的脈絡連著眼睛的瞳仁,向上出額頭,與督脈會合於頭頂,所以會發生這種疾病。嚴重時,這些經脈的氣血會從臟腑歸於臟腑,併入肝臟之中。

此下三節,皆不言甚則入臟,文雖缺而義則同也。)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支膈,塞也。胠,脅之上也。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其支者循腹裡,且脾、胃皆主四肢,故為支膈胠脅,而四肢厥逆於下,胸腹冒悶於上者,皆過在足太陰、陽明經也。)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白話文:

以下三節都沒有提到會進入臟腑,雖然文字有缺失,但意思是一樣的。)

  1. 腹部脹滿,脅肋疼痛,下寒上熱,過度在足太陰、陽明經絡,阻塞膈肌。脅肋在上腹部。足太陰經脈進入腹部,屬於脾臟。絡屬於胃腑。膈肌在上,足陽明經脈屬於胃腑,絡屬於脾臟。其支脈循行在腹中,脾臟、胃腑都主宰四肢,所以會導致脅肋疼痛,四肢厥冷於下,胸腹悶熱於上,都是過度在足太陰、陽明經絡的緣故。)

  2. 咳嗽上氣,厥逆在胸中,過度在手陽明、太陰經絡。

(上氣,喘急也。肺居胸中,手太陰也。其脈起於中焦,上膈屬肺。手陽明,大腸也,為太陰之表,其脈下入缺盆,絡肺。二經之氣皆能逆於胸中,故為咳嗽上氣之病。)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膈中,膈上也。手太陽小腸之脈,入缺盆絡心,其支者循頸上頰,至目銳眥;手少陰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者上挾咽,系目系,故病在膈中而為心煩頭痛者,過在手太陽、少陰也。

白話文:

喘氣急促,稱為上氣。肺部位於胸部,屬手太陰經脈。它的經脈起始於中焦,上行橫膈膜,連接到肺部。手陽明經脈,屬大腸,是手太陰經脈的外側表理,它的經脈向下進入缺盆穴,與肺部相絡。這兩條經脈的氣機都可以逆流到胸部,因此會導致咳嗽和上氣的疾病。

心煩頭痛,病因在橫膈膜以上,過度使用手太陽小腸經脈和手少陰心經脈。(橫膈膜以上,即胸部以上。)手太陽小腸經脈的經脈進入缺盆穴,與心部相絡,它的支脈沿著頸部和麪頰,上行到眼睛的銳眥穴;手少陰心經脈的經脈起始於心,外出連接到心繫,它的支脈上行通過咽喉,連接到眼睛的懸系,所以病在胸部以上而導致心煩頭痛,是因為過度使用手太陽和小陰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