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四 (5)
卷四 (5)
1. 虛實
人有八虛,(八虛,八溪也。皆筋骨之隙,氣血之所流注者。)以候五臟。(因八虛以察五臟之病。)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肺與心居於膈上,其經屬手;脾、肝、腎俱在膈下,其經屬足。故肺、心有邪,乘虛而聚,其氣必留於兩肘,在肺則尺澤,在心則少海之次。
白話文:
人體有八處空虛的部位(這八個部位就像八條河,都是氣血流經的地方),可以通過氣血通過的情況來判斷五臟的健康狀況(根據這八個部位的氣血情況來察看五臟的疾病)。
肺和心臟有疾病時,其氣會停留在兩肘內側(肺和心臟位於橫膈膜上方,它們的經絡屬於手部;脾、肝、腎都在橫膈膜下方,它們的經絡屬於足部。因此,當肺和心臟出現疾病時,邪氣乘虛而入,聚積在肺經的尺澤穴和心經的少海穴附近)。
)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肝與膽合,其經自足而上,皆行脅腋之間,故肝邪乘虛而聚者,其氣當留於兩腋,即期門、淵腋等穴之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脾與胃合,其脈皆自脛股上出衝門、氣衝之間,故邪氣留於髀跨間者,知為脾經之病。)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膕。
白話文:
如果肝臟有病邪,它的氣就會滯留在兩腋下。(因為肝臟與膽經相連,經脈從腳部向上行經兩腋之間。因此,肝臟的病邪如果趁虛而入,其氣血就會滯留在兩腋,也就是期門穴和淵腋穴的附近。)
如果脾臟有病邪,它的氣就會滯留在兩腿。(因為脾臟與胃經相連,它們的脈絡都從小腿和大腿向上走,經過衝門穴和氣衝穴之間。所以,如果邪氣滯留在兩腿和跨部之間,就可以知道是脾經出了問題。)
如果腎臟有病邪,它的氣就會滯留在兩小腿。(因為腎臟與膀胱經相連,它們的脈絡都從小腿向上走。所以,如果邪氣滯留在兩小腿和腳腕之間,就可以知道是腎經出了問題。)
(腎與膀胱為表裡,其經皆出膝後陰谷、委中之間,故邪氣留於兩膕者,知為腎經之病。)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經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痀攣也。(機關,要會也。室,猶房室也。凡此八者,皆氣血之所由行也,正氣居之則為用,邪氣居之則傷經絡機關而屈伸為之不利。
此八虛可候五臟也。)
白話文:
腎臟和膀胱是內外對應的器官,它們的經絡都從膝蓋後方的陰谷和委中穴之間穿出。因此,如果邪氣滯留在兩條大腿後方,就是腎經出現問題的徵兆。
凡是這八個虛弱的地方,都是氣血運行流通的關鍵部位。真氣和血脈都會在此通過,邪氣和惡血不能停留於此。如果邪氣或惡血在此停留,就會損傷經絡、骨節和關節,使這些部位無法屈伸,導致麻痺抽搐。
(機關,指的是重要的關節部位。室,就像房舍一樣。這八個部位都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正氣存在於這些部位時,身體才能正常運作。如果邪氣滯留於這些部位,就會損傷經絡和關節,導致屈伸不利。)
病之虛實,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奪,失也。此二句,為病治之大綱,其辭似顯,其義甚微,最當詳辨,而辨之有最難者也。蓋實言邪氣,實宜瀉也;虛言正氣,虛宜補也。凡邪正相薄而為病,則邪實正虛,皆可言也。
白話文:
疾病的虛實,邪氣旺盛的時候就是實症,正氣被奪取的時候就是虛症。(邪氣稍稍旺盛,所以邪盛為實;正氣強弱不一,所以正氣被奪取為虛。奪取,就是丟失。這兩句話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字句看起來容易理解,但意義非常深奧,最值得仔細辨別,而辨別時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如果說是實症,表示邪氣旺盛,就應該瀉掉邪氣;如果說是虛症,表示正氣不足,就應該補益正氣。凡是邪正互相影響而發病,那麼邪盛正虛,這些情況都可以說得通。
主瀉者曰「邪盛當瀉」,主補者曰「精奪當補」,各執一見,藉口文飾,以至精之訓,釀莫大之害。不知理之所在,有必不可移易者,察虛實之緩急、有無也。無虛者急在邪氣,去之不速,留則生變也;多虛者急在正氣,培之不早,臨期無濟也;微虛微實者亦治其實,可一掃而除也;甚虛甚實者所畏在虛,但固守根本,以先為己之不可勝,則邪無不退也;二虛一實者兼其實,開其一面也;二實一虛者兼其虛,防生不測也。總之實而誤補,固必增邪。
白話文:
主張瀉下的人說:「邪氣過多,必須瀉下。」主張補益的人說:「精氣虧損,必須補益。」各自堅持己見,用文飾的語言為自己辯解,導致「精」的含義被曲解,造成極大的危害。
其實,醫理中有些原則是不可改變的,那就是觀察虛實的緩急、有無。沒有虛證的,急在驅邪氣,除去的速度要快,否則會生變。多虛證的,急在扶持正氣,要及時培補,臨危時才能奏效。虛證和實證都輕微的,也可以治療實證,可以一掃而除。虛證和實證都很嚴重的,應當重視虛證,固守根本,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那麼邪氣自然會退去。虛證和實證併存、實證較輕的,要兼治實證,打開一個缺口。虛證和實證併存、虛證較輕的,要兼治虛證,防止意外發生。總而言之,實證誤補,必定會助長邪氣。
猶可解救,其禍小;虛而誤攻,真氣忽去,莫可挽回,其禍大。此虛實之緩急不可不察也。所謂有無者,察邪氣之有無也。凡風、寒、暑、濕、燥、火皆能為邪,邪之在表在裡,在腑在臟,必有所居,求得其本,則直取之。此所謂有,有則邪之實也;若無六氣之邪,而病出三陰,則惟情欲以傷內,勞倦以傷外,非邪似邪,非實似實,此所謂無,無則病在元氣也。
白話文:
(疾病)如果屬於實證(有邪氣侵犯),治療起來比較容易,危害較小。
(疾病)如果屬於虛證(元氣不足),誤認為實證治療,導致元氣耗傷,就會很危險,治療起來很困難,危害很大。
因此,辨別虛實緩急非常重要。
所謂的有無是指辨別邪氣的存在與否。
風、寒、暑、濕、燥、火都可以成為邪氣。邪氣存在於表裡、腑臟,必然有其所在。找出邪氣的根源,就可以直接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有」,有邪氣就是實證。
如果六氣邪氣不存在,但是身體出現了病症,則是由於情志過度或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外傷。這種情況既像邪氣又像內傷,既像實證又像虛證。這就是所謂的「無」,無邪氣則病在元氣。
不明虛實、有無之義,必至以逆為從,以標作本,絕人長命,損德多矣,可不慎且慎哉!)五臟虛實之大體,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肺主氣,故氣虛者,即肺虛也。氣逆不行,則無以及於四肢,陽虛於下,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以肺虛而過秋冬,非相賊之時,故生,若當春則金木不和,病必甚;當夏則金虛受克,病必死也。)餘臟皆如此。
白話文:
如果不分辨虛實、有無,必定會把逆的認爲是順的,把表證當作根本,致使人壽命縮短,損害德行很多,所以一定要謹慎再謹慎啊!五臟虛實的大體來說,氣虛就是肺虛;氣逆就是足寒。(肺主氣,所以氣虛就是肺虛。氣逆不行,就無法到達四肢,陽氣不足於下,所以足寒。)在不恰當的時候就會生病,在恰當的時候就會死亡。(肺虛而度過秋冬,不是相剋的時候,所以會生;如果在春天,金木不和,病一定會加重;在夏天,肺虛受克,病一定會死。)其他的臟器也是如此。
(心、脾、肝、腎,各有衰王,以肺為例,可類推矣。)重實者大熱,病氣熱脈滿也。經絡皆實者,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經,十二經也。絡,十五絡也。此以脈口寸尺,概察經絡之虛實也。寸脈之直行者為太陰之經,尺中列缺別走陽明者為太陰之絡。以上下言,則寸為陽,尺為陰;以內外言,則絡為陽,經為陰。
白話文:
(心、脾、肝、腎都有虛實之分,以肺為例,其他臟腑也可以類推。)太過實熱的人,會有發熱、脈搏跳動滿脹的症狀。經絡太過實熱的人,寸脈(手腕內側)會急促,尺脈(手腕外側)會緩慢,都應該治療。(經指十二經脈,絡指十五絡脈。這裡用寸脈和尺脈的狀況,概括地瞭解經絡的虛實。寸脈正行的稱為太陰經,尺脈中裂缺穴另走於陽明經,稱為太陰絡。從上下方向看,寸脈為陽,尺脈為陰;從內外方向看,絡脈為陽,經脈為陰。)
故寸脈急則邪居於經,尺脈緩則熱甚於絡,是經絡俱實也,皆當治之。治,言瀉也。緩而滑曰熱中,又緩者多熱,故以尺緩為實也。)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滑,陽脈也。澀,陰脈也。實則兼滑,陽氣勝也,故為從;若見澀,則陰邪勝而陽氣去也,故為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白話文:
因此,寸脈急促表示邪氣在經脈中,尺脈緩慢表示熱氣嚴重在絡脈中,這是經絡都實熱的表現,都應該治療。治療,就是指瀉熱。緩慢而滑潤表示有內熱,尺脈緩慢則多有內熱,所以以尺脈緩慢為實熱。因此有「滑則順從,澀則逆反」的說法。(滑,指陽脈。澀,指陰脈。實熱則脈滑,陽氣旺盛,所以順從;如果出現脈澀,說明陰邪強盛而陽氣不足,所以逆反。)虛實之間的轉化,都是從不同的類別開始的,所以五臟、骨肉滑利通暢,纔可以健康長壽。
(物之生則滑利,死則枯澀,皆由陽氣之存亡耳。脈之逆順,亦猶是也。)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絡脈在表主陽,經脈通里主陰。經氣有餘則脈口熱,陰分之邪盛也;絡氣不足則尺中寒,陽分之氣虛也。陽虛者畏陰勝之時,故秋冬為逆,春夏為從。
白話文:
萬物生長時光滑柔軟,死亡後乾枯粗糙,這都是因為陽氣的存亡而決定的。脈搏的逆順,也是如此。
如果絡脈之氣不足,經脈之氣有餘,脈搏的寸口處就會發熱,而尺部則發寒。
秋冬季節是逆脈出現的時候,春夏季節是順脈出現的時候。治療時,應以主病為依據。(絡脈在表層,主陽氣;經脈通達內裏,主陰氣。經氣有餘,則寸口脈熱,這是陰分邪氣旺盛的表現;絡氣不足,則尺中脈寒,這是陽分氣虛的表現。陽虛之人畏懼陰盛之時,所以秋冬季節脈搏會出現逆象,春夏季節脈搏會出現順象。)
治主病者,治其所主也。王氏以尺寸言陰陽,注曰「陰分主絡,陽分主經」,與此相反。夫尺寸者,分陰陽之位耳,而陰陽之氣,則五臟上下,無所不在。如寸有肺金,陰不在上乎?尺有命門,陽不在下乎?故反言尺寸則可,反言經絡則不可也。)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
白話文:
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兆的根源。王氏的理論認為寸口脈的大小代表陰陽,他註解為「陰分管絡脈,陽分管經脈」,這和本論點剛好相反。
寸口脈的尺寸只是代表陰陽的位置,而陰陽之氣在五臟中上下運行,無處不在。例如:寸脈中含有肺金,陰氣不是在上面嗎?尺脈中含有命門,陽氣不是在下面嗎?因此,反過來用尺寸代表經絡是可行的,但反過來用經絡代表尺寸是不行的。
脈象虛弱而絡脈充盈的人,尺脈會熱而充盈,脈口則冷而澀。
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經虛絡滿者,陰氣不足,陽邪有餘也。陰虛者畏陽勝之時,故春夏死,秋冬生。)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陰陽俱虛,是重虛也。)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氣虛即上虛,氣虛於上,故言亂無常;如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白話文:
凡是在春秋季死亡,而秋冬季出生的人。(這是指經絡空虛而脈絡充盈,表示陰氣不足,陽邪過盛。陰虛的人害怕陽氣旺盛的時期,所以春秋季死亡,秋冬季出生。)脈氣在上部空虛,在尺脈也空虛,這叫做「重虛」。(陰陽都虛弱,就是重虛。)所謂氣虛,是指沒有規律。尺脈空虛,走路就會搖搖晃晃。(氣虛就是上部虛弱,氣虛在上部,所以說混亂無常;比如說話很小聲,過了一天才又說話,這是因為氣被奪走了。)
尺虛者下虛,故行步恇然怯弱也。)脈虛者,不象陰也。(五臟為陰,臟虛則脈虛。脈虛者,陰虧之象,故曰「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寒氣暴上,脈滿而實,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此指傷寒之屬也。邪盛者脈當實,實而兼滑,得陽脈也,故生;若見陰脈為逆,故死。
白話文:
尺脈無力代表下虛,所以走路才輕飄飄的,沒有力氣。脈搏虛弱,不像陰脈(五臟屬陰,臟虛則脈虛。脈虛是陰虛的象徵,因此說「不像陰脈」)。遇到這種情況,脈搏如果滑利就能生,如果澀滯就會死。寒氣突然上衝,脈搏又滿又實,實而滑利則生,實而逆亂則死。(這指的是傷寒一類的疾病。邪氣盛則脈搏應當實,實而兼滑,是陽脈得到濡養,所以生;如果出現陰脈逆亂,就是死。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之實滿,邪有餘也。手足寒者,陰逆在下。頭熱者,陽邪在上,陰陽乘離,故為上實下虛之病。春秋為陰陽和平之候,得其和氣,故可以生;冬夏乃陰陽偏勝之時,陽劇於夏,陰劇於冬,故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白話文:
脈象虛弱而滑潤,代表胃氣充足,這種情況叫做「易治」。脈象與四季不一致,表示無法治癒。
脈象強勁飽滿,手腳冰冷,頭部發熱,在春秋季節會生還,在冬夏季節會死亡。 (脈象強勁飽滿,說明邪氣過剩。手腳冰冷,說明陰氣逆行於下。頭部發熱,說明陽邪在上,陰陽分離,所以是上面實,下面虛的病症。春秋是陰陽平和的季節,得到平和之氣,所以能夠生還;冬夏是陰陽偏盛的季節,陽氣在夏季旺盛,陰氣在冬季旺盛,所以會死亡。)
脈象浮浮的而且澀滯,有澀滯感的人同時身體發熱,表示死亡。
(浮而身熱,陽邪盛也;澀為氣血虛,陰不足也,外實內虛則孤陽不守,故死。)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此正言陽實陰虛之候也。陽有餘,故其形盡滿,脈當急大而堅;陰不足,故當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從則生,逆則死。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白話文:
浮脈且發熱,表示陽氣過盛;脈象澀滯表示氣血不足,陰氣不足,體表邪氣充足,體內虛弱,所以陽氣孤而不守,所以會死亡。
脈象又滿又快又大又硬,寸關脈澀弱無力。
(這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表現。陽氣有餘,所以體徵又滿又快又大又硬;陰氣不足,所以寸關脈澀弱無力。)
出現這種情況,順應陰陽便能生存,逆反陰陽則會死亡。所謂順應,是指手足溫暖;所謂逆反,是指手足冰冷。
(四肢為諸陽之本,故陽邪盛者,手足當溫為順;若手足寒冷,則以邪盛於外,氣虛於內,正不勝邪,所以為逆。)肝病實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言實則邪實,下言虛則正虛。五臟皆同此義。)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
白話文:
肢體是陽氣的根源,所以陽邪盛的人,手腳應該溫暖纔是順應自然。但如果手腳冰冷,說明邪氣盛於體外,正氣虛弱於體內,抵抗不了邪氣,所以是逆。
肝臟有實熱的人,兩脅下會疼痛,延伸到小腹,容易生氣發怒。(這裡的「實」是指邪氣實,「虛」是指正氣虛。五臟的狀況都適用這個原則。)肝臟虛弱的人,眼睛看東西模糊,耳朵聽不清,容易恐懼,像是有人要抓他一樣。氣逆的人,會頭痛、耳聾、臉部腫脹。
心病實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病實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病實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
白話文:
實證的心臟病:
- 胸痛
- 兩側肋骨間疼痛
- 肋骨下疼痛
- 胸背、肩胛骨之間疼痛
- 雙臂內側疼痛
虛證的心臟病:
- 胸腹脹大
- 肋骨下和腰部連帶疼痛
實證的脾臟病:
- 身體沉重、容易飢餓
- 肌肉萎縮
- 腳不能自由活動
- 走路時容易跌倒
- 腳底疼痛
虛證的脾臟病:
- 腹脹
- 腸鳴、拉肚子
- 消化不良
實證的肺臟病:
- 氣喘、咳嗽、反胃
- 肩背疼痛
- 流汗
- 臀部、陰部、股部、膝蓋、大腿、小腿、腳部疼痛
虛證的肺臟病:
- 氣息微弱、不能深呼吸
- 耳鳴
- 喉嚨乾燥
腎病實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皆隨其經之虛實而補瀉之。
白話文:
腎病實症:肚子大、小腿浮腫、喘咳、身體沉重、睡覺出汗、怕冷風。虛症:胸中疼痛、腹部和小腹疼痛、手腳冰冷、心情不愉快。根據腎經的虛實症狀進行補益或瀉除。
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此十者,其氣不等也。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此外邪之在心經也。並,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則或並於氣,或並於血,病乃甚矣。
白話文:
過剩有五,不足也有五。這十種情況,是氣血不能平衡造成的。精神過於充足,就會忍不住大笑;精神不足,就會感到悲傷。(心臟收藏的脈絡,脈絡寄託著精神。心氣虛弱就會悲傷,心氣過盛就會忍不住大笑。)血氣還沒有凝聚,五臟還算穩定,邪氣侵襲身體,散佈在毫毛上,還沒有進入經絡,所以稱為「神之微」。(此外,邪氣在心經中。凝聚,就是偏聚。邪氣侵襲人體,長時間不散,就會凝聚在氣血之中,病情會加重。)
今血氣未並,邪猶不深,故五臟安定,但灑淅起於毫毛,未及經絡,此以浮淺微邪,在脈之表,神之微病也,故命曰「神之微」。)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不利,少氣。(此肺臟之虛實也。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咳,胸盈仰息。)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白話文:
現在血氣還沒完全通暢,邪氣也不嚴重,所以五臟器官都還穩定。只有浮淺微小的邪氣,在脈絡表面遊走,對精神造成的影響也輕微,所以稱為「神之微」。
如果氣太多,就會喘咳和氣往上逆;如果氣不足,則呼吸困難,呼吸短淺。(這是肺臟虛實的表現。肺氣虛,鼻子不通暢,呼吸短淺;肺氣實,則喘咳,胸中滿盈,呼吸困難。)
當血氣還沒完全通暢,五臟器官穩定,皮膚出現細微病狀,稱為「白氣微泄」。
(此肺金之表邪也。肺主皮膚而屬金,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氣微泄」。)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此肝臟之虛實也。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此肝經之表邪也,邪不在臟而在經,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則知其大經之內,有留止之血也。)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白話文:
肺部受到外邪入侵,就會出現輕微的白色氣息泄露,這是因為肺主皮膚,屬金,外邪侵犯了肺部。血氣充盈則易怒,血氣不足則易恐懼。這是因為肝臟虛實的表現,肝氣虛則易恐懼,肝氣實則易怒。如果血氣不調,五臟不穩,導致小血管外溢,則經脈中會有積血。這是肝經受到外邪入侵的表現,外邪不在臟器而在經脈,但觀察到小血管外溢,就能知道大經脈內部有積血。身體虛胖則會腹脹,排泄不暢,身體瘦弱則四肢無力。
(此脾臟之虛實也。涇,水名也。溲,溺也。脾濕勝則氣壅不行,故腹脹而涇溲不利。脾主四肢,故虛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此脾經之表邪也。脾主肌肉,故微邪未深者,但肌肉間蠕動,如有蟲之微行也。脾土畏風木,風主動,故命曰「微風」。
白話文:
(這是脾臟虛實的症狀。)涇是水名,溲是排尿。脾氣濕盛則氣機壅滯不通,所以腹部脹滿而排尿不利。脾臟主司四肢,所以脾虛則四肢不靈活。
血液和氣血尚未混合,五臟安定,肌肉蠕動,被稱為「微風」。(這是脾經的表證。)脾臟主司肌肉,所以表證較輕時,只會在肌肉之間蠕動,就像有細微的蟲子在爬一樣。脾屬土,畏懼風和木,風屬動,所以將此證稱為「微風」。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此腎臟之虛實也。腎藏志,水之精也。水化寒,故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而為腹脹飧泄;腎氣不足則陰虛陽勝,而為厥逆上衝。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白話文:
志氣過盛,會導致腹脹、腹瀉;志氣不足,會導致氣逆上衝。這是腎臟虛實的表現。腎臟儲藏志氣,是水精的來源。水性寒涼,所以腎臟邪氣過盛時,寒氣會滯留在腹部,導致腹脹、腹瀉;腎氣不足時,陰虛陽亢,會導致氣逆上衝。腎臟儲藏精氣,精氣能養護志氣。腎氣虛弱會導致氣逆上衝,腎氣旺盛會導致腹脹。氣逆上衝時,陽氣集聚在上半身,陰氣集聚在下半身。陽氣過盛導致虛火亢盛,陰氣過盛導致足部冰冷,足部冰冷又會導致腹脹。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動,皆隨其有餘、不足而補瀉之。(此腎經之微邪也。腎主骨,邪未入臟而薄於骨,故但於骨節之間,有鼓動之狀。)夫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實一虛。(並,偏勝也。傾,傾陷也。氣為陽,故亂於衛;血為陰,故逆於經。
白話文:
當血氣尚未充盈,五臟器官尚未穩定,骨節間出現活動時,應根據其充盈或不足的情況進行補益或瀉火的治療。(這屬於腎經的輕微邪氣所致。腎臟主宰骨骼,邪氣未深入臟腑而僅限於骨骼,因此只會在骨節之間出現鼓動的現象。)當氣血充盈並行時,陰陽就會相互傾斜,氣會擾亂衛氣,血會逆行經絡,導致血氣分離,形成一處實,一處虛。(並:偏勝;傾:傾陷。氣屬陽,所以會擾亂衛氣;血屬陰,所以會逆行經絡。)
陰陽不和則氣血離居,故實者偏實,虛者偏虛,彼此相傾也。)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陰,是重陰也;氣並於陽,是重陽也。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陽,陰在表也;氣並於陰,陽在裡也,故為「炅中」。
白話文:
陰陽失調,就會導致氣血分離。因此,實證會過於實,虛證會過於虛,相互影響。
血歸屬於陰,氣歸屬於陽。因此,血過剩在陰,氣過剩在陽,就會導致精神錯亂。
(血過剩在陰,形成重陰;氣過剩在陽,形成重陽。重陰者發癲,重陽者發狂,故稱精神錯亂。)
血過剩在陽,氣過剩在陰,則形成心火過旺。
(血過剩在陽,說明陰氣在外;氣過剩在陰,說明陽氣在內。因此,稱之為「心火過旺」。)
炅,熱也。)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上,膈上也。下,膈下也。血並於上,則陰邪抑心,故煩惋;氣並於下,則火動於肝,故善怒。惋,烏貫切。)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血並於下則陰氣不升,氣並於上則陽氣不降,陰陽離散,故神亂而喜忘。
白話文:
炅:是指熱氣。
症狀 1:
- 血氣鬱結在上半身,氣鬱於下半身
- 心煩、容易生氣(這是因為上半身氣血鬱結,壓抑了心臟,所以心煩;而下半身氣鬱,火氣上升而動肝,所以容易生氣。惋,讀音同「烏貫」。)
症狀 2:
- 血氣鬱結在下半身,氣鬱在上半身
- 神智混亂,容易健忘(這是因為血氣鬱結在下半身,陰氣無法上升;氣鬱在上半身,陽氣無法下降,陰陽氣息分離,所以神智混亂,容易健忘。)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實?何者為虛?血並於陰,則陽中無陰;氣並於陽,則陰中無陽。陰陽不和,故血氣離居。)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血之與氣,體雖異而性則同,故皆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而留滯,溫則消散而運行,邪之或並於血,或並於氣,由於此矣。
白話文:
血液與陰氣相結合,氣血與陽氣相結合。如果血液和氣血分離,什麼是實證?什麼是虛證?血液與陰氣相結合,陽氣中就沒有陰氣;氣血與陽氣相結合,陰氣中就沒有陽氣。陰陽失調,所以血液和氣血才會分離。
血液和氣血喜歡溫暖,討厭寒冷。寒冷會讓血液凝滯不通,溫暖會讓血液消散。
血液和氣血雖然性質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所以都喜溫惡寒。寒冷會導致血液凝滯,溫暖會讓血液消散運行。邪氣有時會與血液結合,有時會與氣血結合,原因就在於此。
)故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氣並於陽則無血,是血虛也;血並於陰則無氣,是氣虛也。)然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若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非也。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血無氣,是血實氣虛也;有氣無血,是氣實血虛也。)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白話文:
因此,氣聚集的地方就會導致血虛,血聚集的地方就會導致氣虛。(氣聚集在陽性一方,就會沒有血,這就是血虛;血聚集在陰性一方,就會沒有氣,這就是氣虛。)然而,人的身體只有血和氣,如果說血聚集就變虛,氣聚集就變虛,那麼還有實體存在嗎?並不是這樣。有血氣的就是實體,沒有血氣的就是虛體。(有血沒氣,就是血實氣虛;有氣沒血,就是氣實血虛。)氣聚集了就沒有血,血聚集了就沒有氣,血和氣互相失去平衡,所以才會變成虛體。
(相失者不相濟,失則為虛矣。)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於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上文言血與血並,氣與氣並,偏虛偏實也。此言血與氣並,並者為實,不並者為虛也。血氣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下虛則陰脫,陰脫則根本離絕而下厥上竭,是為大厥,所以暴死。若氣絕而反,則陰必漸回,故可復甦;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
白話文:
如果氣血不協調,就會導致氣血虧虛。經絡和孫脈都注入到經脈中,如果血氣並存,就稱為實。
如果血氣並存,一起流向頭部,就會導致大厥症。大厥症會導致暴死。如果氣血能夠恢復平衡,就可以生還;如果不能恢復平衡,就會死亡。
(上文提到血與血並存,氣與氣並存,是偏虛或偏實的表現。這裡提到血與氣並存,並存就是實,不並存就是虛。血氣並流於頭部,就會導致頭部實,下部虛,下部虛就會引起陰氣脫離,陰氣脫離就會導致根本分離而下厥上竭,這就是大厥症,所以會暴死。如果氣絕而能恢復,說明陰氣還能逐漸回歸,所以可以復活;如果氣絕不能恢復,就無法生還。)
)實者何來?虛者何去?陰之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俞會,經穴有俞有會也。陽注於陰,則自經歸臟;陰滿之外,則自臟及經;九候若一,則陰陽和,血氣勻,身安無病,故曰「平人」。)而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白話文:
實證和虛證的成因:
什麼是實證?實證是因為陽氣過盛,鬱積在體內。什麼是虛證?虛證是因為陰氣不足,身體虧虛。
陰陽之間互相調和、相互會合。陽氣注入陰中,當陰氣充滿之後,陰陽平衡,身體充實健康,各方面指標都正常,這樣的人稱為「平人」。
邪氣的產生:
邪氣的產生可以來自於陰氣或者陽氣:
- 產生於陽氣的邪氣,來自於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
- 產生於陰氣的邪氣,來自於飲食起居不當、情緒失調等內因。
(風雨寒暑,生於外也,是為外感,故曰「陽」;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生於內也,是為內傷,故曰「陰」。外感多有餘,內傷多不足,此實之所以來,虛之所以去也。)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白話文:
風雨寒暑這些因素產生於外部,稱為外因,所以稱為「陽」;飲食、居住、喜怒哀樂這些因素產生於內部,稱為內因,所以稱為「陰」。外因侵襲往往導致身體過剩,而內傷往往導致身體虛弱,所以實證由外因引起,虛證由內傷引起。
當風雨傷害人體時,首先侵襲皮膚,然後傳入淺層脈絡,淺層脈絡飽滿後傳入深層脈絡,深層脈絡飽滿後輸送到大經脈。血氣和邪氣同時存在於肌肉組織之間,脈搏結實有力,所以稱為實證。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此外感之生實也。實痛者必堅滿,中有留邪也,按之則實邪相拒,故痛愈甚;虛痛者必柔軟,中空無物也,按之則氣至而溫,故其痛止。是以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也。)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澀,衛氣去,故曰虛。
白話文:
實證:身體外觀堅硬飽滿,按壓時無法按入,按壓會疼痛。(這是外感導致的實證。實證疼痛一定會有堅硬或飽滿感,是因為體內有邪氣滯留。按壓時,實邪會相互抵觸,所以疼痛會加重。虛證疼痛時,身體會柔軟,裡面是空虛的。按壓時,氣血會到達疼痛處並帶來溫暖,因此疼痛會緩解。所以可以按壓的疼痛是虛證,拒絕按壓的疼痛是實證。)寒濕中人:皮膚不能收縮,肌肉緊繃,營血運行不暢,衛氣散失,所以說是虛證。
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此外感之生虛也。凡寒濕中人,必傷衛氣,故皮膚不收而為縱緩,肌肉堅緊而為削瘦。營血澀於脈中,衛氣去於脈外,所以為虛。凡言語輕小曰「聶」,足弱不能行曰「闢」,皆氣不足也。氣虛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氣,氣至則陽聚陰散,故可快然而痛止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體內元氣不足。按壓患處時,元氣匯聚於患處,起到溫暖作用,所以很快就可以止痛。(此外,外感也會導致虛弱。凡是因寒濕入侵體內而導致虛弱的人,必定會損傷衛氣,因此皮膚鬆弛,肌肉瘦削。營血在脈中運行不暢,衛氣遊離於脈外,所以會導致虛弱。凡是說話聲音微弱的人稱為「聶」,雙腳無力不能行走的人稱為「闢」,這些都是元氣不足的表現。由於元氣虛弱而導致疼痛的,按壓患處可以使元氣匯聚於此,元氣到來後,陽氣就會聚集、陰氣就會消散,所以很快就止痛了。)
聶,尼輒切。闢。音壁。)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此內傷之生實也,陰逆於上,則虛於下,陰虛則陽邪湊之,所以為實。然則實因於虛,此所以內傷多不足也。所重在怒,故曰實也。怒則氣上,正此之謂。)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
白話文:
聶(音壁):喜怒發作得急躁,就會造成陰氣逆行上升。陰氣上升,則下焦虛弱,陽氣就會趨勢下行,所以說實證由此而來。(這是內傷造成實證的機理,陰氣逆行於上,下焦就會虛弱,陰虛則陽邪邪氣聚集,因此化為實證。既然如此,實證是由於虛證造成的,這是內傷大多屬於不足的緣故。其中憤怒的因素最重要,所以稱之為實證。憤怒時氣就會上升,這正是指的這個情況。)喜悅時氣就會下降,悲傷時氣就會消散,消散就會導致脈象空虛。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澀氣去,故曰虛矣。(此內傷之生虛也,下,陷也。消,散也。因寒飲食者,寒氣熏滿中焦,必傷陽氣,故血澀氣去而中為虛也,若飲食過度,留滯不消,雖亦內傷,此則虛中挾實,是又不可不辨矣。)
白話文:
由於吃進寒涼的食物和飲料,體內寒氣上沖,導致血液黏稠,元氣流失,所以才會出現虛弱的症狀。(這是內在損傷導致虛弱的狀況,下陷指氣血下沉,消散指元氣散失。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和飲料,寒氣上沖到中焦,必定會損傷陽氣,所以血液黏稠,元氣流失,導致中焦虛弱。如果飲食過量,食物積滯不消,雖然也會造成內傷,但這種情況是虛中挾實,這是不能不分辨清楚的。)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寒氣在外,陰遏衛氣,不溫於表,而寒氣獨留,為寒慄,此「陽虛則外寒」也。)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白話文:
陽氣虛弱則表層會感到寒冷,陰氣虛弱則內部會感到燥熱。陽氣旺盛則表層會感到燥熱,陰氣旺盛則內部會感到寒冷。陽氣在中焦接受氣,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分。如果寒氣在體外,則中焦不通。中焦不通,則寒氣只能留在體外,所以會感到寒冷並發抖。(寒氣在體外,陰氣阻遏營衛之氣,無法溫暖體表,寒氣只能留在體外,所以出現畏寒發抖,這就是「陽虛則外寒」。)如果過度勞累,身體虛弱,飲食不足,則中焦功能下降,下腹部不通暢。此時胃氣過熱,熱氣上蒸到胸中,所以內部會感到燥熱。
(形氣,陰氣也。勞倦不慎而形氣衰少,傷脾陰也,以致鬱熱熏於胸中,此「陰虛生內熱」也。勞倦傷形,指脾胃也。若情欲不節。則五臟失守而傷精,精傷則水虧,故邪火易生,陰虛內熱,此為尤甚。
白話文:
(形氣,就是陰氣。過度勞累不注意,導致形氣不足,便會損傷脾胃的陰氣,進而形成鬱熱燻蒸胸中,這就是「陰虛生內熱」。過度勞累會損傷形體,這裡指脾胃。如果情慾過度,就會導致五臟失衡而損傷精氣,精氣受損就會導致津液不足,因此邪火容易產生,使陰虛內熱更加嚴重。
)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外傷寒邪則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聚無所流行而為外熱,所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此外感證也。)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厥氣,寒厥之氣也。
白話文:
上焦不通暢,皮膚就會緻密,毛孔閉塞,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會發熱。
(外感風寒邪氣後,上焦不通,肌表閉塞,衛氣鬱結無法疏散,就會導致發熱,也就是「受寒後會發熱」的原因,這是外感證的一種。)
寒氣上逆,積聚在胸中而不消散,不消散則溫熱之氣會散逸,只剩下寒氣,血液就會凝結阻塞,阻塞則脈絡不通,脈象會又大又澀,所以會感到寒冷。(寒厥之氣,就是寒邪造成的氣機鬱滯。)
或寒氣傷臟,或食飲寒涼,寒留中焦,陽氣乃去,經脈凝滯,故盛大而澀。蓋陽脈流利多滑,不滑則無陽可知,此內傷證也。)
白話文:
當寒氣損傷內臟,或食用生冷飲食,導致寒氣停滯在中焦,陽氣就會消失,經脈也會凝滯不通,所以脈搏會變得又盛又澀。因為正常的陽脈應該是流暢且滑動的,如果不滑動就表示沒有陽氣了。這是內傷的表現。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谷盛氣盛,谷虛氣虛,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立於外,氣充於內,形氣相合,是謂和平。故氣實者形實,氣虛者形虛,此稟賦之常也。若形氣相反,則偏虛偏實之病生矣。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白話文:
身體結實則氣血充盈,身體虛弱則氣血不足;食物充足則氣血旺盛,食物不足則氣血虛弱;脈搏有力則血氣充盈,脈搏虛弱則血氣不足。這是常態。與之相反的就是疾病。(人體的外形顯現於外,氣血充盈於內,外形與氣血相協調,稱為平和。因此,氣血充盈的人,身體也結實;氣血虛弱的人,身體也虛弱。這是與生俱來的常態。如果外形與氣血相反,就會產生虛實偏頗的病狀。人從食物中獲取氣血,食物進入胃部,再運化到肺部,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取氣血。)
此氣生於穀也,是謂「穀氣」。故穀氣盛衰,候當相應,不應則為病矣。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也,故脈之與血,相應者為常,不相應者反而病也。)如何而反?氣虛身熱,氣盛身寒,(此以下皆所以釋上文也。氣虛者,陽虛也,當為身寒,而反病熱者,陰氣虛於內,陽氣盛於外也,此形氣相逆之反也。)谷入多而氣少,(谷入多,二陽有餘;氣少,三陰不足也。
白話文:
這種氣產生於穴位,稱為「穴氣」,所以穴氣的盛衰應該與相應的穴位相吻合,不吻合就是疾病的徵兆。把脈的盛衰,是用來測候氣血的盛衰,所以說脈和氣血相吻合是正常的,不吻合反而會導致疾病。氣息微弱、發熱,氣息強盛、惡寒,這都是為了闡釋上文的說法。氣息微弱是陽虛,應該發熱,但反而發病熱,是因為陰氣侵擾內部,陽氣外盛,導致陰陽相逆。吃得多但氣虛(吃得多,二陽有餘;氣虛,三陰空虛)。
)谷不入而氣多,(谷不入,胃腑受邪;氣多,及於肺也。脈盛血少,脈少血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者,陽實陰虛也;脈少血多者,陽虛陰實也,皆謂之「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氣盛身寒,得之傷寒者,寒傷形也;氣虛身熱,得之傷暑者,暑傷氣也。
白話文:
食物無法下肚,但氣卻很多(這表示胃腑受到邪氣入侵;氣很多,影響到肺部)。
脈象強勁,但血氣不足;脈象虛弱,但血氣旺盛,這種情況稱為「反」。(脈象強勁,血氣不足,表示陽盛陰虛;脈象虛弱,血氣旺盛,表示陽虛陰盛,這兩種情況都叫做「反」。)
氣盛,身體卻發冷,這是由於受到寒氣所傷;氣虛,身體卻發熱,這是由於暑氣所傷。(氣盛,身體發冷,因為寒氣傷身;氣虛,身體發熱,因為暑氣傷氣。)
人之傷於寒也,則病熱。何以身寒者為傷寒,身熱者為傷暑?不知四時皆有傷寒,而傷暑惟在夏月。至於夏至之後,有感寒暑而同時為病者,則不可不察其陰陽也。蓋陰邪中人則寒集於表,氣聚於裡,故邪氣盛實而身本因寒也;暑邪中人則熱觸於外,氣傷於中,故正氣疲睏而因熱無寒也。此夏月寒暑之辨,故以二者並言,非謂凡患傷寒者皆身寒無熱也。
白話文:
當人受到寒邪侵襲時,會發熱。怎麼會身體發冷叫做傷寒,而身體發熱叫做傷暑呢?一年四季都有傷寒的可能,而傷暑只會出現在夏季。到了夏至之後,如果同時感受到寒暑之氣而患病,就必須仔細分辨陰陽。因為陰邪侵入人體,寒氣會聚集在體表,氣機會鬱積在體內,所以邪氣旺盛,而身體本身是因為寒邪所致。暑邪侵入人體,熱氣會作用於體表,氣機會受損於體內,所以正氣疲乏,而發熱而無寒氣。這是夏季辨別寒暑之氣的方法,所以要把寒暑並列來講,並不是說凡是患傷寒的人都身體發冷沒有發熱。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谷入多者。胃熱善於消穀也。脫血者,亡其陰也;濕居下者,脾腎之不足,亦陰虛也。陰虛則無氣,故谷雖入多而氣則少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邪在胃則不能食,故谷入少,邪在肺則息喘滿,故氣多。)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白話文:
穀物攝入多而氣息少的人 ,是由於身體脫失了血液,濕邪積聚在身體下方。(穀物攝入多的人,是因為胃熱能充分消化穀物。脫血的人,是因為陰氣虧損;濕邪積聚在身體下方的人,是因為脾腎功能不足,也是陰虛所致。陰虛則會導致氣息不足,所以雖然穀物攝入多,但氣息卻很少。)
穀物攝入少而氣息多的人 ,是因為邪氣存在於胃部或肺部。(邪氣在胃部,患者便不能進食,所以穀物攝入少;邪氣在肺部,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和胸悶,所以氣息多。)
脈搏微弱而血氣旺盛的人 ,是因為體內有熱飲。
(脈小者,血應少而反見其多,必或酒或飲,中於熱而動之也。)脈大血少者,厥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風為陽邪,居於脈中,故脈大;水漿不入則中焦無以生化,故血少。)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此下言虛實寒熱之因,以用補瀉法也,氣入者充滿於內,所以為實;氣出者漏泄於中,所以為虛。)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白話文:
脈小而血多
脈搏弱小,理應血量少,但反而血量很多,一定是因為喝了酒或其他飲料,導致身體發熱而激動血流。
脈大而血少
脈搏強大但血量很少,可能是身體受寒風侵襲,飲食水液攝取不足,這就是所謂的「厥」。
實與虛寒熱的關係
虛實是指氣的出入。氣進入身體內部,就會感到充實;氣從身體內部流出,就會感到虛弱。氣充實的人,身體通常發熱;氣虛弱的人,身體通常發寒。
(氣為陽氣,實則陽實,故熱氣虛則陽虛,故寒。)又有五實死,五虛死。(五實者,五臟之實也;五虛者,五臟之虛也。五實五虛,具者皆死。然氣虛至盡,盡而死者,理當然也,若五實者,何以亦死?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脫不死,仍歸於氣盡耳。然虛實俱有真假,所當辨耳。
白話文:
氣就是陽氣,陽氣實則陽氣旺盛,所以會發熱。氣虛則陽氣虛弱,所以會發寒。
又有一說是「五實死,五虛死」。五實是指五臟實證;五虛是指五臟虛證。五實五虛同時存在的人,都會死亡。氣虛到極點就會死亡,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五實的人為什麼也會死亡呢?這是因為邪氣聚集的地方,氣必然虛弱。不脫離邪氣就無法不死,最終還是歸於氣力耗盡而死。
然而,虛證和實證都分真假,這需要辨別清楚。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實者,邪氣盛實也。脈盛者,心所主也;皮熱者,肺所主也;腹脹者,脾所主也;前後不通,腎開竅於二陰也;悶瞀者,肝脈貫膈,氣逆於中。瞀,目不明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虛者,正氣虛也。
白話文:
脈搏有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昏沉不清,這五種症狀叫做「五實」;脈搏微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飲食不進,這五種症狀叫做「五虛」。
脈細,心虛也,皮寒,肺虛也;氣少,肝虛也;泄利前後,腎虛也;飲食不入,脾虛也。)其時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治之者,能使漿粥入胃,則脾漸蘇;泄漸止,則腎漸固。根本氣回,故虛者活也。)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得身汗,則表邪解;得後利,則里邪除。
白話文:
脈搏細微,是心氣虛弱;皮膚冰冷,是肺氣虛弱;呼吸短促,是肝氣虛弱;腹瀉或泄痢,是腎氣虛弱;飲食不能進食,是脾氣虛弱。
如果此時患者還能喝下稀粥,腹瀉或泄痢停止,那麼虛弱的器官就能得到恢復;(治療者能讓患者喝下稀粥,那麼脾氣就會逐漸恢復;腹瀉或泄痢逐漸停止,那麼腎氣就會逐漸穩固。體內的元氣得到回歸,所以虛弱的器官就能得到恢復。)如果患者出汗,腹瀉或泄痢隨之停止,那麼實證的病患者就能得到恢復。這就是這些症狀對應的徵兆。(出汗,表示外邪得到解除;腹瀉或泄痢停止,表示內邪得到去除。)
內外通和,故實者活也,當今之人,實者無幾;而虛者七八。病實者其來速,其去亦速,故其治易;病虛者損傷有漸,不易復元,故其治難。實者少壯新邪,則可攻可拔;虛者根本有虧,則倏忽變幻,可無慮乎?夫人之虛損,有先天不足者,有後天不足者,先天者由於稟受,宜倍加謹慎,急以後天人事培補之,庶可延年,使覺之不早而慢不為意,則未有不夭折者矣;後天者由於勞傷,宜速知警省,即以情性藥食調攝之,使治之不早而遷延諱疾,則未有不噬臍者矣。
白話文:
內外氣血通暢,身體才會健康。當下的情況是,身體健康的人很少,虛弱的人卻很多。身體健康的人,生病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容易治療。虛弱的人,身體損傷是逐漸形成的,很難恢復健康,所以難以治療。身體健康的人如果得了新的疾病,可以攻克拔除;虛弱的人如果根本體質受損,就會時好時壞,難以預料。人的虛損,有的先天不足,有的後天不足。先天不足是出生時就有的,需要格外小心謹慎,並用後天的飲食起居來調養,才能延長壽命。如果發現得晚不放在心上,沒有人不會早夭的。後天不足是由於勞累和受傷造成的,需要及時警醒,用情志、藥物和飲食來調養。如果發現得晚拖延不治,沒有人不後悔的。
凡勞、傷之辨,勞者勞其神氣,傷者傷其形體,如喜怒思慮則傷心,憂愁悲哀則傷肺,是皆勞其神氣也;飲食失度則傷脾,起居不慎則傷肝,色欲縱肆則傷腎,是皆勞其形體也。損其肺者傷其氣,為皮焦而毛槁;損其心者傷其神,為血脈少而不營於臟腑,此自上而傷者也。
白話文:
區分疲勞和損傷:
- 疲勞:損耗精神和氣息。例如,喜怒思慮會傷心,憂愁悲哀會傷肺,這些都是損耗精神和氣息。
- 損傷:損害身體的組織和器官。例如,飲食失度會傷脾,起居不慎會傷肝,色慾過度會傷腎,這些都是損害身體的組織和器官。
損害肺部會傷及氣息,導致皮膚乾枯,毛髮枯槁。損害心臟會傷及精神,導致血脈稀少,無法滋養臟腑。這些都是從上往下受到的損傷。
損其肝者傷其筋,為筋緩不能自收持;損其腎者傷其精,為骨髓消滅,痿弱不能起,此自下而傷者也。損其脾者傷其倉廩之本,為飲食不為肌膚,此自中而傷者也。心肺損而神色敗,肝腎損而形體痿,脾胃損而飲食不化,感此病者,皆損之類也。然所損雖分五臟,而五臟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
白話文:
損傷肝臟會傷害筋脈,導致筋脈鬆弛無法自持;損傷腎臟會傷害精氣,導致骨骼萎縮,身體虛弱無法站立,這是從下往上損傷的。損傷脾胃會傷害儲藏食物的根本,導致飲食不能化為肌肉和皮膚,這是從中間損傷的。心肺損傷會導致精神氣色不佳,肝臟膽囊損傷會導致形體消瘦,脾胃損傷會導致飲食無法消化,有這些疾病的人,都是損傷所導致的。然而,雖然損傷分為五種,但五臟所儲藏的,都離不開精氣。
精為陰,人之水也;氣為陽,人之火也,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熱為寒,此因偏損,所以致有偏勝。故水中不可無火,無火則陰勝而病寒;故火中不可無水,無水則陽勝而病熱。當詳辨陰陽,則虛損之治;無餘義矣。水虧者大補真陰,切不可再伐陽氣;火虛者大補元陽,切不可再傷陰氣。
白話文:
精屬陰,是人體的水液;氣屬陽,是人體的陽氣。水火平衡,則形成精和氣;水火失衡,則產生熱或寒,這是因為偏損導致偏勝。所以水中不能沒有火,沒有火則陰盛而生寒;火中不能沒有水,沒有水則陽盛而生熱。必須仔細辨別陰陽,才能治療虛損。沒有多餘的道理了。水液虧虛的人要大力補益真陰,切不可再損傷陽氣;火氣虛弱的人要大力補益元陽,切不可再損傷陰氣。
蓋陽既不足,而復伐其陰,陰亦損矣;陰已不足,而再伐其陽,陽亦亡矣。實者陰陽因有餘,但去所餘,則得其平;虛者陰陽有不足,再去所有。則兩者俱敗,其能生乎?故治虛之要,凡陰虛多熱者最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陽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則剛為柔制,虛火自降而陽歸乎陰矣;陽虛多寒者最嫌涼潤,恐助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只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則柔得其主,沉寒自斂而陰從乎陽矣。
白話文:
如果陽氣不足,又過度消耗陰氣,陰氣也會受損;如果陰氣不足,再過度消耗陽氣,陽氣也會消失殆盡。
健康的人陰陽平衡,有餘時去除多餘部分即可;虛弱的人陰陽失衡,如果再去除所有部分,兩者都會損傷,難以恢復健康。
因此,治療虛弱的關鍵:
- 陰虛多熱者,最忌辛燥之品,以免助長陽邪,更忌苦寒之品,以免傷害生陽之氣。適宜選用甘味藥物滋補腎水,以水制火,使虛火下降,陽氣歸附於陰。
- 陽虛多寒者,最忌涼潤之品,以免助長陰邪,更忌辛散之品,以免損傷陰氣。宜選用甘溫藥物溫補陽氣,以火暖水,使沉寒斂藏,陰氣趨附於陽。
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精虛者宜補其下,陽虛者宜補而兼暖,陰虛者宜補而兼清,此固陰陽之治辨也。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如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非補火何以補隨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
白話文:
因此,氣虛的人應補氣,精氣虛的人應補精氣。陽虛的人應溫補,陰虛的人應滋陰清熱。這是一般的陰陽治療原則。
如果氣因精虛而虛,應補精氣以生氣。精氣因氣虛而虛,應補氣以生精。
例如,陽氣因陰氣不足而離散,不補陰氣如何能收斂流散的陽氣?水氣因火氣不足而衰敗,不補火氣又如何能溫暖衰敗的水氣?這也是陰陽相互作用的奧妙。
故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故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知陰陽邪正之治,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
白話文:
因此,擅長補陽的人,必定從陰中尋找陽氣,這樣陽氣得到陰氣的幫助,生化無窮無盡;擅長補陰的人,必定從陽中尋找陰氣,這樣陰氣得到陽氣的生發,泉源永不枯竭。因此,用精氣區分陰陽,陰陽便無法分離;用寒熱區分陰陽,陰陽便不能混淆。這又是陰陽邪正的分離與結合。明白了陰陽邪正的治療方法,那麼陰陽就會和諧,生命之道就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