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原旨》~ 卷一 (2)
卷一 (2)
1. 陰陽第二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鉅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
白話文: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法則,(這個法則就是陰陽的原理。陰陽就是一分為二。太極運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天源自運動,地源自靜止,所以陰陽是天地法則。)萬物的綱常條目,(大的叫綱,小的叫紀,總綱為綱,周邊為紀,事物無論大小,沒有不源自陰陽,所以陰陽是萬物的綱常條目。)變化的父母,(事物產生叫做化,事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然陽亦能殺,陰亦能長,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
白話文:
《易經》中說:「在天上形成徵兆,在地面形成形狀,變化由此而生。」變化雖然很多,但無非是陰陽所產生的,所以稱它們為「父母」。產生和消亡的根本(產生和消亡的道理,只在於陰陽。陽來則萬物生長,陽去則萬物消亡。可是,陽也能導致消亡,陰也能導致生長,所以從陽中產生的,陰也能導致其消亡;從陰中產生的,陽也能導致其消亡。萬物的生死都由此而來,所以稱之為「根本」。根本,就是根源。
始,終始也。)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治病必求於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裡,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誠哉疏矣!)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白話文:
始,指萬物開始的時候。神明之府,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神,指變化莫測、不可捉摸的事物。明,指日月星辰等三光照射出來的現象。府,指儲藏物體的地方。神明源於宇宙間的陰陽二氣,所以說陰陽是神明的本源。
治療疾病必須找到病因。病因,是指導致疾病的根源。人的疾病,有的在表面,有的在內部,有的由寒氣引起,有的由熱氣引起,有的因感染時令變化或自然界的邪氣所致,有的因臟腑經絡受損所致,這些都離不開陰陽二氣,都有其根源,或來自陰氣,或來自陽氣。雖然疾病的症狀有很多,但其根源只有一個。清楚疾病的來源,直接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這就是「得一」之法。如果只知其病而治其病,卻不去探究疾病的成因,那麼治療方式就會無窮盡,這是非常疏忽的。
因此,陽氣積聚形成了天,陰氣積聚形成了地。
(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厚,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積陰至厚而為地。)陰靜陽躁。(陰性柔,陽性剛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陰陽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
白話文:
陰陽的體積和形狀不同,陰陽氣的生成也是如此。它們不可能沒有積累,所以陽氣積累到極大就形成了天,陰氣積累到極厚就形成了地。(陰陽的性質不同。)陰性溫柔,陽性剛強。陽氣生長,陰氣增長;陽氣衰弱,陰氣隱藏。(這就是四象的含義。陽氣生長,陰氣增長,說明陽氣中包含有陰陽兩氣。陽氣衰弱,陰氣隱藏,說明陰氣中包含有陰陽兩氣。因為陽氣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靠陰氣才能形成,就像動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的溫暖,而成長需要雨露的滋潤,這就是陽氣生長,陰氣增長。)
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五臟之道,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成」也。一曰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又以陰陽之淑慝言也。
白話文:
陰氣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賴陽氣才能運行。就像閉藏是由於寒冷,肅殺來自於風霜,這是陽氣消滅了陰氣的表現。而在這種對立之中,又存在著五臟之道,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成」。陽氣溫和時會促進生長,陰氣溫和時會使事物成熟,所以說陽生陰長。陽氣過於亢盛會導致枯焦,陰氣過於凝聚會導致閉塞,所以說陽殺陰藏。這也是從陰陽的和諧與失衡的角度來描述的。
)陽化氣,陰成形。(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慄,本熱而變寒也。
白話文:
陽氣可以化為氣體,陰氣可以凝結為形體。(陽氣運動而擴散,所以化為氣體。陰氣安靜而凝結,所以凝結為形體。)
極度的寒冷會生出熱,極度的熱會生出寒。(陰寒和陽熱,是陰陽的正氣。極度的寒冷會生出熱,是陰轉化為陽;極度的熱會生出寒,是陽轉化為陰。運動開始時陽氣生,運動到極致時陰氣生,靜止開始時柔弱生,靜止到極致時剛強生。就像人受寒後會發熱,原本是寒變成了熱;體內熱氣極盛後反而寒慄,原本是熱變成了寒。)
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䐜脹。飧泄,完穀而泄也。䐜脹,胸膈滿也。飧,音孫。
白話文:
因此陰陽的道理是,盛極必然轉變。寒氣產生濁陰,熱氣產生清陽。(寒氣凝滯,所以產生濁陰。熱氣升散,所以產生清陽。)清氣在下方,就會導致腹瀉;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脹滿。(清陽主升,如果陽氣虛弱於下而無法上升,就會導致腹瀉。濁陰主降,如果陰氣停滯於上而無法下降,就會導致脹滿。腹瀉是指未消化的穀物隨著大便排出。脹滿是指胸膈之間充滿的感覺。)
䐜,音嗔。)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雲「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而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白話文:
(䐜,音同「嗔」)這種陰陽顛倒的現象,就是疾病違逆正常規律的緣故。(「作」意為「造成」。這個「此」字承接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的內容,比如陰氣「上升」,陽氣「下降」,寒氣生熱,熱氣生寒,清氣在下,濁氣在上,這些都是陰陽顛倒的表現,而疾病就違逆了正常規律。順應規律就稱作「從」,違逆規律就稱作「逆」,雖然順逆不同,但都有其根本原因,所以必須追究其根本原因來進行治療。)因此,清陽之氣屬於天,濁陰之氣屬於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雲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
白話文:
地面的水氣上升形成雲,天空的氣體下降形成雨。雨水來自地氣,雲層來自天氣。(這段文字說明陰陽精氣的升降,以顯示天人合一的道理。天地是陰陽的具象,雲雨是天地精氣的表現。陰在下的是精,精是水,精氣上升變化為氣,雲因雨而生。陽在上的是氣,氣即雲,氣下降變化為精,雨由雲而生。從下而上的運動是地與天的交合,所以地氣上升形成雲,也可以說「雲層來自天氣」。)
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雲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
白話文:
從天上降下來的,是天與地的交會,所以天上的氣降下來變成雨,也有人說「雨是從地氣中產生的」。上升後就下降,下降的就是天;下降後就上升,上升的就是地。天氣下降,氣流在地面;地氣上升,氣蒸騰到天上,所以天地間的升降變化稱為雲雨,人身上的升降變化稱為精氣。天人合一,這個道理是最重要的。清陽之氣從上竅(肺)出來,濁陰之氣從下竅(肛門)出來。(本於天的人事物親近上部,本於地的人事物親近下部。)
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肌表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腠,音湊。)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水為陰,火為陽。
白話文:
上竅有七個:指的是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下竅有兩個:指的是尿道和肛門。
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的腠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腠理是指皮膚表面。陽氣發散於皮膚,所以清陽之氣歸於皮膚;陰氣接受五臟之氣,所以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腠,讀作「湊」。)
清陽之氣充盈於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所以清陽之氣充盈於四肢;六腑傳化水谷,所以濁陰之氣歸於六腑。)
水屬陰,火屬陽。
(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徵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氣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
白話文:
水性滋潤向下而寒冷,所以屬於陰;火性炎熱向上,所以屬於陽。水和火就是陰陽的表徵;陰陽就是水火的天性。
天地萬物的氣,沒有一處不是水火運作的結果,所以:
- 天有太陽和月亮代表水火。
- 《易經》中以坎卦和離卦代表水火。
- 醫學中以心腎代表水火。
- 道家丹術中以精氣代表水火。
腎屬水,水中產生氣,也就是「真火」;心屬火,火中產生津液,也就是「真水」。
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陽為氣,陰為味。(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味歸形,形歸氣。(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氣歸精,(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白話文:
水火互相蘊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陽氣是無形的,向上升騰,所以叫做「陽」;陰味是有形的,向下沉降,所以叫做「陰」。這裡指的是藥物和食物的氣味。
味道會滋養身體,身體的形成依賴於味道。身體的存亡取決於氣的聚散,所以身體依賴於氣。氣會化生精華,真氣是從出生就獲得的,它和飲食中的氣一起充盈在身體裡。
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精歸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物之原,故精歸於化。)精食氣,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化生精,(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
白話文:
人體的精血是由氣轉化而成的,所以氣可以轉化為精,精又可以轉化為神,神就是水,也就是五行裡最早出現的。
所以,萬物一開始都是水的形狀,然後由精氣神逐漸演化成型。所以,水是萬物的原始,精、氣、神也是依賴於此而存在的。就像嬰兒喝母乳一樣,精氣神都需要更「高一層次」的物質來滋養。
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氣生形。(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味傷形,氣傷精。(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反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精化為氣,(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前雲氣歸精,是氣生精也,而精化氣,是精生氣也。
白話文:
引言:
「精歸化」是指未轉化之前,精氣轉化為其他物質。「化生精」是指轉化之後,由轉化生成的物質又轉化為精氣。
氣生形:
氣聚集,身體形體就產生;氣散失,身體形體就消亡。
味傷形,氣傷精:
味道作用於形體,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損傷形體;氣作用於精氣,如果氣失調,就會損傷精氣。
精化為氣:
精氣轉化為氣,指的是元氣是由精氣轉化而來的。前面提到「氣歸精」,指的是氣產生精氣;而「精化氣」,指的是精氣產生氣。
二者正精氣互根之妙,天地雲雨之義也。夫陽化氣,即云之類,陰成形,即雨之類。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云,氣歸精也;云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人身精氣,全是如此,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氣傷於味。(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為陰,故降。
白話文:
精氣互相滋養,就像天地間雲雨關係一樣。陽氣變化成氣,就像雲一樣;陰氣凝聚成形,就像雨一樣。雨水不是源自於地面,而是從天上的雲降下來,就像氣歸於精一樣;雲彩不是產生於地面,而是從地上的氣升騰而來,就像精轉化為氣一樣。人體的精氣也是如此,所以氣充沛,精氣就會飽滿;精氣飽滿,氣就會旺盛,精氣充足,形體自然強健。
氣會被味道所損傷(上文說「味道損傷形體」,那麼肯定沒有形體受傷而氣不受傷的情況,比如「味道過酸,肝氣就會因液體而不足,脾氣就會斷絕」之類,這些都是味道損傷氣)。陰性味道會從下竅排出(因為味道屬於陰性,所以會下降),陽性氣會從上竅排出(因為氣屬於陽性,所以會上升)。
氣為陽,故升。)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厚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淳者為純陽,漓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利;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白話文:
氣屬性陽,所以傾向上升。味道濃鬱的屬性陰,味道淡薄的是陰中的陽;氣體濃鬱的屬性陽,氣體淡薄的是陽中的陰。(這是說氣味也分陰陽,而陰陽之中又各自有陰陽。味道是陰性,但其中濃厚的屬純陰,淡薄的屬陰中的陽;氣體是陽性,但其中純粹的屬純陽,稀薄的屬陽中的陰。)
味道濃鬱的話會瀉下,味道淡薄的話則會通利;氣體淡薄的話會發泄於外,氣體濃鬱的話則會發熱。(陰性的味道向下,所以味道濃鬱的可以瀉下,味道淡薄的可以通利;陽性的氣向上,所以氣體淡薄的可以發泄於外,氣體濃鬱的可以發熱。)強壯之氣衰弱,虛弱之氣旺盛。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
白話文:
旺盛的火氣消耗氣血,稀薄的氣血消耗微弱的火氣。旺盛的火氣會散發氣血,微弱的火氣會生長氣血。(火,是天地間的陽氣。沒有這種火,天地不能生養萬物,人沒有這種火就不能生存,所以萬物的誕生,都是由陽氣造成的。但溫和的火能生養萬物,亢盛的火反而會傷害萬物,所以火太旺則氣血反而衰弱,火平和則氣血旺盛。旺盛的火會散發氣血,所以說「食氣」,猶如說火消耗這種氣血。稀薄的火會生長氣血,所以說「食火」,猶如說氣血消耗這種火。)
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湧、湧同。)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
白話文:
雖然這裡是討論氣味,但天地萬物運行的道理是,新生的時候強壯,強壯的時候會衰退,本來就是這樣,不只是專門指氣味。
氣味中辛辣甘甜的會發散,屬於陽;酸苦的會湧上來洩下去,屬於陰。(這裡指的是味道的陰陽屬性。辛辣發散,甘甜緩和,所以能發散肌表;酸味收斂,苦味洩下,所以能嘔吐瀉肚。湧和湧流的意思相同。)
陰盛則陽氣受損生病,陽盛則陰氣受損生病。(接下來要講陰陽偏盛導致的疾病。陰陽不和,就會有旺盛和虧虛的現象,所以都能導致疾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太過所致。)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似火,火極似水,陽盛格陰,陰盛格陽,故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重,平聲。)寒傷形,熱傷氣。(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
白話文:
陽氣過剩就會發熱,陰氣過剩就會發冷。(都是因為過頭了)冷過頭就會發熱,熱過頭就會發冷。(物極必反,這就是上面說的「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意思。陰陽之氣,水到極致就像火,火到極致就像水,陽氣過盛壓抑陰氣,陰氣過盛壓抑陽氣,所以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區別。如果把這個搞錯了,那麼生死之間只需反掌之間。重,平聲。)寒氣傷身體,熱氣傷精神。(寒為陰,身體也屬陰,寒氣來了身體就會消瘦,所以傷身體;熱為陽,精神也屬陽,熱氣來了精神就會渙散,所以傷精神。)
)氣傷痛,形傷腫。(氣欲利,傷之則痛;形有質,傷之則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氣先病而後及於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後及於氣,因形傷氣也。)風勝則動,(風勝者為振掉搖動之病,即醫和云「風淫末疾」之類。)熱勝則腫,(熱勝者為丹毒癰腫之病,即「陽淫熱疾」之類。
白話文:
- 氣受損會產生疼痛,身體組織受損會腫脹。(氣有疏通的功能,受傷就會疼痛;形體有物質基礎,受傷就會腫脹。)
- 所以先疼痛後腫脹的,是氣損傷了身體組織;先腫脹後疼痛的,是身體組織損傷了氣。(氣先出現病變後影響到身體組織,所以氣損傷了身體組織;身體組織先出現病變後再影響到氣,所以身體組織損傷了氣。)
- 風邪過盛就會引起震顫搖動的疾病,(風邪過盛導致的疾病是震顫搖動型的,就像《醫和》中說的「風淫末疾」之類。)
- 熱邪過盛就會引起腫脹,(熱邪過盛導致的疾病是丹毒癰腫型的,就像《醫和》中說的「陽淫熱疾」之類。)
)燥勝則乾,(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乾澀之病。)寒勝則浮,(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即「陰淫寒疾」之類。)濕勝則濡瀉。(脾惡濕而喜燥,濕勝者必侵脾胃,為水穀不分濡瀉之病,即「雨淫腹疾」之類是也。濡,音如,濕滯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白話文:
如果燥邪過剩,就會導致乾燥;(燥邪過剩,會導致體內外津液枯竭,出現乾澀症狀。)如果寒氣過剩,就會導致浮腫;(寒氣過剩,陽氣運行受阻,會出現脹滿、浮虛等症狀,即「陰寒病」之類。)如果濕氣過剩,就會導致腹瀉。(脾胃不喜歡濕氣,喜歡乾燥,濕氣過剩必然會侵犯脾胃,導致水穀不分、腹瀉等症狀,即「雨季腹痛」之類。)宇宙中有四季和五行,它們按生、長、收、藏的規律變化,產生寒、暑、燥、濕、風等氣候變化。
(四時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濕、風者,即五行之化也;言寒、暑、燥、濕、風、火者,是為六氣也。
白話文:
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綜合來說:
- 春季屬木,主生長,其變化表現為風。
- 夏季屬火,主生長,其變化表現為暑熱。
- 長夏屬土,主變化,其變化表現為濕氣。
- 秋季屬金,主收斂,其變化表現為乾燥。
- 冬季屬水,主儲藏,其變化表現為寒冷。
五行各有一種特性,只有火分為君火和相火。這裡提到的寒、暑、燥、濕、風,就是五行變化的表現;而寒、暑、燥、濕、風、火,就是所謂的六氣。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
白話文:
人體的五臟會產生五種氣,分別與喜、怒、悲、憂、恐等情緒相關。(五臟指的是心、肺、肝、脾、腎,五氣是指五臟所產生的氣。)五氣又會產生五種意志: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因此,過度的情緒(喜怒)會損傷氣;而外在環境的變化(寒暑)則會損傷身體。
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逆也。
白話文:
古人說「寒傷形,熱傷氣」,是根據陰陽來區分形和氣,而這裡則是根據內外來區分形和氣。暴怒會傷陰,暴喜會傷陽,因為氣屬於陽,血屬於陰,肝臟藏血,心臟藏神。暴怒時肝氣逆行,導致血氣紊亂,所以傷陰;暴喜時心氣緩慢,神志渙散,所以傷陽。人體陽氣充足者易喜,陰氣充足者易怒,這都是各自遵循自身的特性。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是指氣逆,也就是說氣逆上行,導致脈象滿溢,而形體消瘦。
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里者死。其斯之謂歟?)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固,堅也。)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天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然而重陽必變為陰,重陰必變為陽。
白話文:
當寒暑、喜怒的情緒劇烈變動時,陽氣就會獨自旺盛,所以脈象才會浮滿。陽氣過剩,陰氣就會離開,所以脈象才會漸漸消失。這正是所謂的「孤陽」現象。《脈經》中說:浮脈沒有根基的會死,有表無裏的也會死。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吧?如果喜怒不節制,寒暑過度,生命也就不牢靠了。(牢固,穩固的意思。)所以當陰氣盛的時候,陽氣必定會受損;陽氣盛的時候,陰氣必定會受損。(「重」是重複的意思。意思是當陰氣旺盛的時候,又受到寒氣的侵襲;陽氣旺盛的時候,又受到熱氣的侵襲,或者由於過於炎熱的天氣損傷了人體的陽氣,過於寒冷的天氣損傷了人體的陰氣,都叫做「重」。陰陽之道在於同氣相求,所以陽氣受陽氣損傷,陰氣受陰氣損傷,但是重陽必定會轉化為陰,重陰必定會轉化為陽。
下文八句,即其徵驗。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互求。重,平聲。)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為外邪喚出,名為「溫病」。
白話文:
冬天受寒,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冬天受寒的人,寒氣會進入腎臟,侵犯骨骼。如果馬上就生病,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造成的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生病,到了春夏陽氣旺盛,營氣漸漸虛弱,冬藏的寒毒就會被外邪引發出來,稱為「溫病」。
所藏者少陰,所合者太陽,與少陰為表裡也;所發者少陽,所病者寒熱,由內出外而未及於表也。然溫病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飢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冬不藏精者死多生少,冬傷於寒者死少生多,在根本之拔與不拔耳。
白話文:
儲存於人體內部的寒氣屬於少陰性質,與人體外部的溫熱陽氣相對,相互作用;體內發病的寒熱之氣屬於少陽性質,由體內向體外發散,但還沒有表現在體表。
不過,溫熱病大多發生在冬天無法藏精和過度勞累飢餓的人身上。冬天不藏精,寒邪就會深入體內;過度勞累的人身體常常溫熱,但衣服穿得單薄,天氣轉暖時毛孔張開,天氣轉冷時忍著寒冷,加上飢餓勞累,就會損傷體內的元氣,寒邪就更容易進入體內,等到春天就發病了。
冬天不藏精的,死亡的比較多,活下來的比較少;冬天受到寒邪侵襲的,死亡的比較少,活下來的比較多。這在於體質的強弱:元氣足能抵抗,元氣不足不能抵抗。
又有天地間一種乖戾之氣,時行傳染,沿村闔戶,虛者先受,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皆在節欲節勞,仍勿忍飢而近其氣,自無可慮。)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病為飧泄也。飧,完穀而泄也。
白話文:
此外,天地間還有一種不合常理的邪氣,會時常傳染,讓整條村莊家家戶戶都中招。體質虛弱的人最容易感染,不一定要等到冬天才會發病。
避免感染的方法,關鍵在於適度節制慾望和勞累,但也不要過度節食,也不要靠近帶有這種氣息的人,這樣就不用擔心了。
春天受到了風邪的侵襲,到了夏天就會患上腹瀉痢疾。因為春天時木氣旺盛,會通於肝膽,因此發病時多半是外感。如果當時沒有及時治療,拖到夏天脾土當令的時候,木邪就會侵犯脾胃,導致腹瀉。腹瀉時,會排泄出未消化的食物。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症,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郁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臟,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搏乘肺,病為咳嗽。
白話文:
夏天的暑熱損傷了身體,秋天就會患上暑熱病。(夏天中暑後,金臟受到損傷,即會發病,稱為暑症。如果不立即發病,暑熱汗液滯留,拖延到秋天,新涼從外部襲來,邪氣鬱積化熱,金火相剋,寒熱交爭,於是發病為痎痙。)秋天過度勞累,冬天就會咳嗽。(夏秋之交,土金旺盛,秋天過勞,則勞氣通暢,所以會出現勞累等症狀。如果不立即發病,而勞氣蓄積在金臟,久而久之化熱,到了冬天,外寒內熱,相互作用於肺部,會發病為咳嗽。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胸,則喘粗不得臥,故為俛仰。汗閉於外,則熱鬱於內,故齒乾。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
白話文:
岐伯說:陽氣過盛,就會出現身體發熱、毛孔閉塞、呼吸粗重、被迫時而俯下時而仰起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即使很熱,也出不了汗,還會伴有口乾舌燥,最後會因心煩氣短、腹部脹滿而死亡。這種情況的人冬天還能勉強維持,但是到了夏天的高溫環境下就無法耐受了。
冤,鬱而亂也。俛、俯同。能、耐同。)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慄,戰慄也。厥,厥逆也。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白話文:
鬱結,指的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出現紊亂。俯和俯身,意思是低頭的意思。耐和能,意思是忍受的意思。
當陰氣過盛時,身體就會感到寒冷,經常出冷汗,常常會發抖和怕冷。寒冷時會出現厥逆的症狀,厥逆則腹滿而死亡,能耐受夏季的炎熱,但不能耐受冬季的寒冷。(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衰弱,所以身體感到寒冷。陽氣衰弱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所以出汗後會感到寒冷。慄,是戰慄的意思。厥,是厥逆的意思。陰氣極盛時,陽氣在體內耗盡,所以會腹脹而死。陽氣衰弱的人喜暖惡寒,所以能耐受夏季的炎熱,但不能耐受冬季的寒冷。)
陽氣過盛的人身體發熱不出汗,陰氣過盛的人容易出汗且身體發冷。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形,言陰陽之病形。能,作「態」。)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
白話文:
這種陰陽強弱變化的現象,是疾病發生的徵兆。(更勝:指陰陽反覆成為強弱,也就是陰勝陽病、陽勝陰病的意思。形:指陰陽病的症狀。能:作為「態」解。)能瞭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調節陰陽,不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就會早衰而死。(上文講的是陰陽變化的疾病,這句話講的是生死存亡的根本。七是少陽的數,八是少陰的數。七損是指陽氣漸漸衰微,八益是指陰氣逐漸增長。)
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夫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觀《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自剝而盡,生道不幾乎息矣。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
白話文:
陰陽是生與死的根本。生是由於陽氣,陽氣不能衰退;死是由於陰氣,陰氣不能增長。如果能夠知道七種損耗和八種增益的道理,把握好它們的消長變化,那麼陰陽的控制權就會掌握在我手中,可以用來調和陰陽。否則,陰陽失衡,身體就會衰敗。陽氣增長,陰氣就會減退;陽氣減退,陰氣就會增長。陽氣來臨,萬物生長;陽氣離開,萬物死亡。所以陰邪的進退,都取決於陽氣的盛衰。看看《周易》的三百八十四個卦象,都把扶助陽氣,抑制陰氣作為要點,因為擔心陰陽自相消磨,最終導致生機斷絕。聖賢們深謀遠慮,由此可見一斑。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減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較,至若彭殤椿菌,稟賦不齊,而太極初中,則又各有其局象。夫真氣為陽,真水為陰,陽藏水中,陰藏氣中。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白話文:
到了40歲,身體中的陰氣就會減半。(陰氣指的是身體中的精氣,40歲之後,精氣逐漸衰退,陰氣就減少了一半。)但這只是針對一般人的概略說法,至於那些特別長壽或早逝的人,因為遺傳稟賦不同,從太極(陰陽兩氣的本源)初始的狀態開始,就會有各自不同的整體運作方式。陽氣就是真氣,陰氣就是真水,陽氣藏在陰水中,陰氣藏在陽氣中。陽氣的主導作用是上升,陽氣中包含有真水,陰水的主導作用是下降,陰水中有包含了真氣。真水就是真正的陰氣,真氣就是真正的陽氣。
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起居衰矣。(真陰已半,所以衰也。)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陰痿,陽不舉也,陰氣內虧,故九竅不利。
白話文:
真正的陰氣是真正的陽氣的根本。後世有人用寒冷苦澀的藥物來補陰,這反而會損害陰氣,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因為真陰已經不足一半了,所以會衰退)。
五十歲時,體重增加,耳目不清明(肝臟得到血液才能視物,足部得到血液才能行走。由於精血逐漸衰弱,所以體重增加而耳目不清明)。
六十歲時,陰氣衰竭,氣血極度不足,九竅不通暢,身體下部虛弱而上部充實,鼻涕和眼淚同時流出(陰痿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陰氣內虛,因此九竅不通暢)。
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於上,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損益之道。)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陰陽也。名異者,盛衰也。)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能於同處體察,愚者止能察其異也。不特自察如此,所察皆然。)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白話文:
日月星辰就像天空的四肢,就像人有耳朵、眼睛、嘴巴和鼻子一樣。所以我們的左耳、左眼比右耳、右眼明亮,是因為陽氣強於東南。水、火、土、石就像地上的四肢,就像人有皮膚、肌肉、肌腱和骨頭一樣。所以我們的右手、右腳比左手、左腳有力,是因為陰氣強於西北。陽氣的精神集中在上面,於是上面明亮而下面空虛,所以耳朵和眼睛聰明,但手腳不太靈便。陰氣的精神集中在下面,於是下面健壯而上面空虛,所以耳朵和眼睛不聰明,但手腳靈便。(「並」,聚集的意思。)
(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此智者有餘之徵驗。)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並,聚也。
天地之道,東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從左升而並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從右降而並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白話文:
自然界運行法則,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上升者為陽氣,下降者為陰氣。陽氣在子時誕生,在午時達到頂峯,從左邊上升並在上面聚集,所以左耳、左眼較靈敏,但左邊手腳不方便。陰氣在午時誕生,在子時達到頂峯,從右邊下降並在下面聚集,所以右邊手腳較強壯,但右耳、右眼不靈敏。如果人體同時受到陰陽之氣的影響,在上部的陽氣較強,在下部的陰氣較強。這是因為天地間的陰陽之氣無法完美平衡,因此邪氣會乘虛而入。
(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裡分。
白話文:
「俱」是指兼顧上下。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因為那裡有虛弱之處,所以在上體則右側較明顯,在下體則左側較明顯。這是因為天地的陽氣和陰氣都不是完全的,所以邪氣才能聚集在那裏,造成特別嚴重的疾病。
天上有精氣,地上有具體形狀。天上有八節紀律,地上有五方區域。五行精氣在天上形成七政二十八宿,用來確定天上的運行規律;在佈施在地上則形成山川河流,用來完成地上的形勢。只有天上有精氣,所以八節的紀律才能正確;只有地上有形狀,所以五方的區域才能劃分。
紀,考記也。里,道里也。故能為萬物之父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陽升陰降也。)天地之動靜,神明之綱紀。(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陰陽往來,然後能變化。)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白話文:
紀,是指記錄和考查。裏,是指距離或空間。因此,天地能夠成為所有事物的源頭。(《乾卦》瞭解宇宙的開始,《坤卦》創造萬物。陽氣化育萬物,陰氣形成萬物。陰陽調和,變化就產生了。所以,天地是所有事物的源頭。)清陽之氣上升到天,濁陰之氣降落到地。(指的是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天地的運動與靜止,是神明運行的法則。(神明,指的是陰陽的狀態。陰陽往來,才能產生變化。)生長收藏,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中,故五臟傍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臟為言,而實謂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天氣通於喉,地氣通於嗌,(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
白話文:
陰陽交替,相互消長,所以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聖賢之人效法上天來滋養頭部,效法大地來滋養足部,效法人事來滋養五臟。
(陽氣升浮,頭部與天相應,以養其清;陰氣降沉,足部與地相應,以養其靜;五氣運行於體內,五臟與人事相應,以養其和。雖然以頭、足、五臟來說,但實際上是說上焦、中焦、下焦都遵循天、地、人的法則。)
天氣通過喉嚨連接,地氣通過食道連接。(天氣,指清氣,就是呼吸之氣;地氣,指濁氣,就是飲食之氣。)
清氣通於五臟,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風氣通於肝,(風為木氣,肝為木臟,同氣相求,故通於肝。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詳明天氣通喉以及於五臟者也。)雷氣通於心,(雷為火氣,心為火臟。
白話文:
清氣流動於五臟,從喉嚨開始進入肺部;濁氣流動於六腑,從咽喉開始進入胃部。(「嗌」就是咽喉)
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五氣從鼻孔進入,儲藏在心肺,五味從口中進入,儲藏在腸胃。
喉嚨主管天氣,咽喉主管地氣。它們的原理是一樣的。
風氣流動於肝臟,(風屬木氣,肝臟屬木臟,同類相通,所以風氣流動於肝臟。)雷氣流動於心臟,(雷屬火氣,心臟屬火臟。)
)穀氣通於脾,(山谷土氣,脾為土臟。)雨氣通於腎。(雨為水氣,腎為水臟,故相通也。)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之海。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九竅為水注之氣。(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
白話文:
脾臟與山谷的土氣相通(因為脾臟五行屬土)。腎臟與雨水的濕氣相通(因為腎臟五行屬水)。
十二經脈就像河流,而腸胃就像大海(十二經脈周流氣血,所以稱為「川」;腸胃儲存食物和水,所以稱為「海」。這句話詳細地說明地氣通過食道到達口鼻之間)。
九竅是由水氣灌注而成的(上七竅是指口、鼻、眼、耳;下二竅是指大小便。水氣灌注的意思是指水氣的灌注)。
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也。)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既言陰矣,而陰中又有陰,既言陽矣,而陽中又有陽,此陰陽之道所以無窮。
白話文:
像眼睛流淚、鼻子流鼻涕、嘴巴流口水、陰道和尿道排出分泌物等,都是體內的濕氣造成的。即使耳朵看似沒有水分,但耳道內的津液和水汽也會形成耳垢,這也是濕氣導致的。氣到之處,水必定會到;水到之處,氣也必定會到,所以說這些分泌物是因濕氣而生。
以天地為陰陽的榜樣,(重申上文,說明賢者養生都是效法天地中的陰陽法則。)在陰中有陰,在陽中有陽。(說到陰時,陰中有更深的陰;說到陽時,陽中有更盛的陽,這說明陰陽之道是無止境的。)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則陽中之陰也。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也,故以一日分為四時,則子,午當二至之中,卯、酉當二分之合,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夫人亦應之,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言。
白話文:
從清晨到正午,是天地的陽氣,陽氣中的陽氣。從正午到傍晚,是天地的陽氣,陽氣中的陰氣。從入夜到雞鳴,是天地的陰氣,陰氣中的陰氣。從雞鳴到清晨,是天地的陰氣,陰氣中的陽氣。(上午是陽氣中的陽氣,下午則陽氣中的陰氣。午夜前是陰氣中的陰氣,午夜後是陰氣中的陽氣。因此,可以將一天分為四個時段,午夜和正午處於兩個至點之間,卯時和酉時處於兩個分點之間。日出是春季,正午是夏季,日落是秋季,午夜是冬季。)人類也遵循這個規律。人體的陰陽,外部為陽,內部為陰(指表裡關係)。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言。)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五臟屬裡,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治也。(此舉一歲之候,以明病治之陰陽也。
白話文:
關於人體的陰陽
如果從前後來看,背部為陽,腹部為陰。
如果從臟腑來看,臟為陰,腑為陽。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個臟器都屬於陰;膽囊、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腑器都屬於陽。
(五臟位於內裡,收藏精氣而不排出,所以為陰。六腑位於外層,運化物質而不儲藏,所以為陽。)
因此,想要知道陰中的陰、陽中的陽在哪裡,就要看疾病在什麼時候發生:冬天的病在陰,夏天的病在陽,春天的病在陰,秋天的病在陽。根據疾病所在的陰陽部位來治療。
(這裡舉了一年的時序,來說明疾病治療的陰陽原則。)
冬氣伏藏,故在陰,夏氣發越,故在陽。春病在陰者,以春陽尚微而余陰尚盛也;秋病在陽者,以秋陰尚微而余陽尚盛也。必當體察氣宜,庶無誤治。)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白話文:
冬天氣息潛藏,屬於陰,夏天氣息發散,屬於陽。春天生病屬於陰,是因為春陽尚弱而冬天的陰氣仍盛;秋天生病屬於陽,是因為秋陰尚弱而夏天的陽氣仍盛。一定要根據季節氣候調整治療方法,才能避免錯誤治療。背部屬於陽,陽中之陽是心臟;背部屬於陽,陽中之陰是肺臟。腹部屬於陰,陰中之陰是腎臟;腹部屬於陰,陰中之陽是肝臟;腹部屬於陰,陰中之至陰是脾臟。
(心、肺居於膈上,連近於背,故為背之二陽臟。肝、脾、腎居於膈下,連近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臟。然陽中又分陰陽,則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臟」,為陽中之陽;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故天體雖陽而實包藏陰德,較乎日之純陽者似為有間,故肺曰「牝臟」,為陽中之陰。
白話文:
心臟和肺部位於橫膈膜上方,靠近背部,因此被稱為背部的兩個陽性臟器。肝臟、脾臟和腎臟位於橫膈膜下方,靠近腹腔,因此被稱為腹部的三個陰性臟器。
然而,陽性中又有陰性和陽性的區分:心臟象徵人類的太陽,因此被稱為「牡臟」,是陽性中的陽性;肺部象徵人類的天空,天空顯得深遠而無法自明,因此雖然天空是陽性的,但實際上卻包含著陰性的特質,與純陽的太陽相比,似乎有所不同。因此,肺部被稱為「牝臟」,是陽性中的陰性。
若陰中又分陰陽,則腎屬人之水,故曰「牝臟」,陰中之陰也;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曰「牡臟」,陰中之陽也;脾屬人之土,其體象地,故曰「牝藏」,為陰中之至陰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雌雄,即牝牡之謂。輸應,轉輸相應也。
此總結上文以人應天之義。)
白話文:
如果再把陰分為陰與陽,那麼腎臟屬於人體的水分,因此稱為「雌臟」,是陰中的陰。肝臟屬於人體的木氣,木氣和火氣同屬陽氣,因此稱為「雄臟」,是陰中的陽。脾臟屬於人體的土氣,其性質像大地,因此稱為「雌藏」,是陰中的極陰。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互相轉化和對應的關係。因此,它們可以對應天地的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