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今氏

《醫醫醫》~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朝廷對於醫者之醫方

名利者,絕技之師,天地生死,人人之具,古今中外,帝王驅遣群倫,培養人才,而轉移風俗之妙用也。聖賢豪傑,或不為利動,而不能不為名動,唯恐不好名之說,不只為三代以下言也。孔子曰:忠信重祿,所以勸士,西漢經學之盛,班孟堅謂是利祿使然。至於唐以詩賦盛,宋以理學經義盛,有明以迄國朝,皆以八股取士。

白話文:

名利是勝過技藝的老師。天地萬物生死、人人的生活起居,古今中外,帝王用來指揮羣臣、培養人才,並轉變風俗的神奇妙用。聖賢豪傑們有的不被利益所動,但不能不被名聲所影響,唯恐有不喜歡名聲的說法,這不只適用於三代以下的人。孔子說:忠信的人重視俸祿,是為了勸勉士人。西漢經學盛行,班固認為是利益俸祿推動的。唐朝以後詩賦盛行,宋朝以後理學經義盛行,明朝到我們清朝,都是以八股文選拔人才。

八股至今,至無用當也。而當未廢之前,毋論智愚賢否,莫不竭盡畢生精力以入其中而卒之,以此稱神品,稱能品,號大家名家者不可勝數,以之致大位,擁大富,膺懋賞殊榮者不知幾何。當時未聞有八股學堂也,不過人自為學而已,雖有書院之名,每省不過數區,省外則無幾矣。雖有院長之號,每月不過數課,課外不他問矣。

白話文:

八股文時至今日,早已毫無用處了。但在廢除之前,無論是否聰慧、賢能,所有人都拼盡一生精力鑽研其中,最後考取功名,稱神品、能品,號稱大家名家的人不計其數。靠著八股文獲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的人更是不知凡幾。當時沒有聽說過有八股文學校,人們都自學自習。雖然有書院的名稱,但每個省也不過只有幾個地方,省外就更少了。儘管有院長的職稱,但每月不過上幾堂課,課外時間互不請教。

而何以八股之盛於斯也?所謂風會之所趨,而當王者貴也。又實為富與貴之所驅,名與利之所使也,是可藉為醫醫之方也。

白話文:

為什麼八股文會興盛到這個地步呢?這是因為風氣之所趨,當政者大力提倡的緣故。實際上,更是促使八股文興盛的因素,是功名富貴的誘惑,名利雙收的驅使,這些可以作為治療求取功名慾望的良方。

八股之外又有卷摺,其眎八股,尤為無謂,而當時卷摺人才之盛,亦幾與八股相埒,蓋非工此,雖八股入彀,仍不得與於狀元宰相之榮,於是天下士夫咸相率而成此種人才。各相慮而唯恐不及此種人才。嗚呼,時亦未聞有卷摺學堂也,而卷摺人才之盛又如彼,要亦風會之所趨而當王者貴也。

白話文:

除了八股文章之外,還有卷摺試卷這種文體。卷摺試卷相對於八股文章來說,更顯得無足輕重,但當時鑽研卷摺試卷的人才卻繁盛一時,其成就幾乎與八股文章不相上下。因為如果不擅長這種文體,即使在八股文章方面表現出色,仍然無法獲得狀元或宰相的榮譽。因此,天下的讀書人都紛紛追隨這種潮流,競相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每個人都擔心自己落後於別人,不敢懈怠。然而,那個時代並未聽說有卷摺學堂之類的專門學校。儘管如此,卷摺人才卻如此興盛,可見這也是時代潮流所驅使,也是由於當權者對這種文體的重視。

又何莫非富與貴之所驅,名與利之所使哉?是更可為醫醫之方也。朝廷醫官置太醫院,位僅三品,有差俸只百金以外,而又囿於一部,不能流通轉用,以至老死,真所謂不甚愛惜之官也。官猶如此,則所謂醫士醫生者,更無怪世人小道目之,賤工待之矣。

白話文:

難道不是因為富貴的誘惑和名利的驅使嗎?這纔是更加值得醫治的病根。朝廷的醫官設立太醫院,官位只到三品,俸祿勉強超過一百兩,而且被侷限在一個部門,不能通融調用,直到老死。這種情況,真的是所謂不受重視的官職。官員尚且如此,那麼所謂的醫士醫生,更不用說被人們鄙視輕視,當作低賤的工匠來對待了。

稍有聰明才力者,且不屑為,而謂賢智為之乎?雖有豪傑崛起代興,自成名流,而一代不過數人,當其盛名鼎鼎,曾不數聞一字之褒,及其既也,要亦不過列入方技傳中,如扁鵲、倉公、華佗、思邈而已。最可怪者,聖如仲景,史漢並無一傳,尤令人索解不得。當時八股卷摺為富貴之階梯,群既趨於彼矣。

白話文:

如果有略微才華的人,恐怕也不屑從事醫學,難道會認為賢哲纔要從事醫學嗎?即使有英雄豪傑崛起於世,自成一代名流,但一代也只有少數幾個人,當他們功成名就時,卻沒有人贊揚他們寫過一篇文章,等到他們去世後,也只不過被列入方士傳中,例如扁鵲、倉公、華佗、思邈等。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像仲景這樣聖賢的人物,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沒有記載,更是讓人難以理解。當時八股文才是通往富貴的階梯,大多數人都趨之若鶩。

今日新學新政為終南之捷徑,群又趨於此矣。而謂辭尊居卑,辭富居貧,別有人才,其人才亦可想見,是皆所以致醫之病也。

白話文:

如今新興的療法被認為是通往長生不老的捷徑,人們紛紛追捧。然而,如果有人自稱職位高貴卻居住簡陋,聲稱富有卻生活貧寒,並聲稱另有奇才,那他的才能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些都是導致醫療敗壞的原因。

醫道較有用於八股卷摺萬萬一,實按之則盡人知之矣,八股卷摺早已可廢,醫道則雖終天地不可廢,乃以早可廢者而曾見其隆盛如彼,以萬不可廢者而轉任其腐敗若此。不知醫者自存何心?對待於醫者又何心也?

白話文:

中醫學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八股取士的考試策略,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八股取士早已可以廢除,而中醫學卻是天地間不可或缺的。如今,那個早該廢除的科舉制度曾經鼎盛一時,而這個萬萬不可廢除的中醫學卻如此衰敗腐朽。我不知道那些不懂醫術的人心中作何感想?他們對待醫者又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醫道殊有濟於新政新學亦萬萬,非切言之,則人莫或知也。新政新學似欲以醫舊政舊學之病,非善醫之則雖終天地而仍無濟,乃新政新學今則並舉,而莫敢廢矣。醫道之有濟於新政新學者,今乃猶是,廢莫能舉焉,不知醫者自有何說?對待於醫者又何說?

白話文:

中醫對於新政和新學問大有幫助,但這一點並非人人都能理解。新政和新學問似乎想要醫治舊政和舊學的弊病,但如果沒有醫術高明的人,就算經過再漫長的時間,也無濟於事。現在新政和新學問同時並行,卻沒有人敢廢棄。中醫對新政和新學問的幫助,至今依然存在,但卻無人能夠取消它。不知那些不懂醫術的人有何見解?而他們又如何看待那些懂醫術的人?

朝廷之置醫官也,豈不以醫之為用衛生治疾已耳。政治無與,焉不知醫之為道,必合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事而一之,通天地人而貫之,然後可謂之醫。所謂良醫良相,所謂國手,更所謂補天手者,非虛擬之詞,實當然之事,而固有之道也。惜古今中外,醫者思想多不到此,學問向不由此,資格都不及此,遂致對待於醫者,相習而忘之,相忽而輕之,一至於此。

白話文:

朝廷設置醫官,是為了治療疾病和維護健康。但政治不應幹預醫學,醫者也不應不懂醫學的真諦。真正的醫者必須以誠正修齊治平為目標,貫通天地人三界,這樣才能稱之為醫。所謂「良醫良相」、「國手」、「補天手」,這些都不是空洞的詞藻,而是必然的事實和固有的道理。可惜的是,古今中外的醫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脫離了這些道理,學問也不循此道,資格也不夠,導致人們對待醫者,習慣性地忘記了他們的價值,輕視他們,以至於到了這種程度。

醫不止於衛生治疾已也,即只以為衛生治疾計,雖在常人,亦萬不宜苟且輕忽而托之於庸惡陋劣之手以嘗試。況朝廷之蒞天下也,將以治萬方之疾苦,使無一夫不被其澤,循至天地位而萬物育,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白話文:

醫學並非僅限於維護健康和治療疾病。即使對於普通人來說,在健康和疾病的治療上也絕不應該馬虎輕忽,委託給粗劣無能的人來試驗。更何況朝廷治理天下,就是要治理天下人的疾苦,使得沒有一個人得不到它的恩澤,效法天地運行,萬物生長,所謂一人得福,千萬人受益。

聖躬偶然違和,即屬治於太醫,京師口號國子監之文章鑾輿,衛之刀槍,太醫之藥方誠有概乎言之也,一有不效,則各直省督撫將軍應詔以進群醫,太醫群醫,吾皆聞之熟矣,知之稔矣,封疆大吏又皆非真知醫者,烏得有真是非?亦唯荷朝廷洪福,或藉手以奏功,不可謂非一得之能,一時之幸,然而臨大敵則恐非真將軍矣。王子安與程伊川曰: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白話文:

皇上偶有身體不適,就會交給太醫院治療。京城的傳言說,國子監的文官、鑾輿的侍衛、太醫的藥方,都只會在特定場合纔派得上用場。一刀奏效,各省的督撫將軍應召進貢名醫。太醫和名醫,我都聽說過,也很熟悉。但地方官員大都對醫術一竅不通,怎麼能分辨出真假?只要皇上福澤深厚,有時候藉助他人之力也能奏功,不能說這不是一種才能,一種幸運。然而,臨陣對敵時,恐怕就不是真正的將軍了。王子安和程伊川說:身為人子,不能不瞭解醫術。

愚則曰:為人臣者,亦不可不知醫。實則凡為人者,皆不可不知醫。所謂知者,又非一知半解之知,必灼見真知之知,乃為知也。

白話文:

孔子說:「當臣子的,也不可以不知道醫術。事實上,身為一個人都應該知道醫術。」所說的知道,並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必須清楚瞭解真實的道理,才能算是真正的瞭解。

設使朝廷變通醫官,或與封疆臺閣並重並用,或與臺閣封疆流通轉用,或特設高爵厚祿以寓醫官,專為顧問,天下利病先詔天下學者,凡識字讀書之始,必兼習醫,使醫道治道合而為一。蓋醫道無一不通於治道,治道亦無一不通於醫道,未有不諳治道而能醫病者,亦未有不精醫道而能治國者。治民如治病,良相無異於良醫;用藥如用兵,名醫即可為名將。

白話文:

假如朝廷調整醫官制度,使其與政府要員同等重要,或者在政府要員和邊疆官員之間相互交流,或者特設高官厚祿聘請醫官,專門作為顧問。在天下範圍內瞭解民生疾苦,首先徵求天下學者意見。凡是識字讀書之初,一定要兼習醫學,讓醫道和治國之道合而為一。因為醫道和治國之道是相通的,沒有不瞭解治國之道而能懂醫術的,也沒有不精通醫道的而能治理國家的。治理百姓就像治療疾病,優秀的宰相和優秀的醫生是一樣的;運用藥物就像運用兵力,名醫也可以成為名將。

興利除害,補偏救弊,理本一源;鋤暴安良,驅邪養正,道原一貫。古今中外,歧而為二,其稱治者,尚非郅治,所號名醫,仍非通醫,誠能貫而通之,則人人皆能自治,皆能治人,皆能治疾,皆能治國,皆能治兵。所謂良相良醫,名醫名將,所在皆是仁壽之宇,無敵之國,大同之世,且將見之如此,而猶慮醫界之人才不輩出,如八股卷摺之盛,吾不信也。轉移風氣,端在朝廷,然總不越乎名與利二者之妙用,故曰:名利者,絕技之師。

白話文:

促進益處、消除危害,糾正偏差、挽救弊端,其根本道理是一致的;鏟除暴虐、安撫善良,驅逐邪惡、培養正氣,其道統路線也是一脈相承的。古往今來,中外各處,把兩者分離開來,自稱治理者,卻並非完美的治理;所謂名醫,也還不是通曉一切的醫生。如果真能融會貫通,那麼人人都有能力管理自己、管理他人、治理疾病、治國安邦、帶兵打仗。所謂賢明宰相、良醫名將,到處都是平安長壽的國家、戰無不勝的軍隊、大同盛世的景象,這些將會逐漸顯現,還擔心醫界人才無法輩出,如同八股文盛行般多嗎?我並不相信。改變社會風氣,關鍵在於朝廷,但總離不開名利這兩個妙用的範疇,因此說:名利是絕技的傳授者。

誠如是也,不特醫學堂無事開辦,即各學堂亦不必設立。只懸名利以為鵠,而高爵厚祿以為招,則人莫不自為學,且將合醫界、學界、政界、兵界而一以貫之,截留無限經費,以待學成者之懋賞,此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抱一而為天下式之理,非故為高論也。

白話文:

誠然如此,不僅醫學院不需要開設,所有學堂都不必設立。只要懸掛名利做為目標,用高官厚祿做為誘因,那麼人人自然會努力學習。這樣一來,便可以把醫界、學界、政界、兵界都統一起來,節省無數經費,留待那些學業有成的學生們作為獎勵。這就是「一本萬殊,萬殊一本」,堅持「道」的原則並把它作為天下楷模的道理,並非故意說些高深的理論。

醫道無一不通於治道,雖古今中外大儒名醫未嘗幾見及此,故世多墨墨誠誠,縱觀而博考之,靜按而細繹之,何一端不相通,何一理不相貫,而乃任其苟且輕賤,庸惡陋劣,各相隔閡幾千萬年,無惑乎醫道之不明不行也,今之偏重西醫,與言西人之重醫,皆屬耳食目論,若徒論其解剖、實驗、製藥,良不無一得之長,然解剖亦為吾國先代俞跗、華佗輩所遺,其中得失參半,昧者未嘗索考外篇,已為縷晰言之,若論氣化,則仍如今之中醫茫然如墮五里霧中,若復望其通治化則更墮百里霧中矣。又安能語於醫道。

白話文:

但願聖人在天之靈,振興我國沉淪百代的衰微,復興我國傳承千秋的醫業,通達醫學的真諦,造福萬世後代。逐步將我國醫學文明傳播到各國,成為開啟外國人醫學大門的鑰匙,這豈不是很光榮嗎?

伏願聖人在上,起百代之衰,振千秋之業,通一貫之道,開萬世之利,漸以吾國醫道之文明輸入列邦,而為開通外人之導線,豈不懿歟!尤有進者,朝廷治化,莫要於賞罰,亦莫先於賞罰。如承明詔,變通醫官,振興醫學,既懸懋賞,以為鼓勵之方。即訂。嚴刑以為濫竽之戒,庸醫殺人,向不論抵此,雖世人苟且輕賤之習有以自召,以致是非成敗,難於稽覈,久使庸醫漏網,乃復充斥人間。今必。

更進一步來說,朝廷治理國家,最重要的是賞罰分明,也是最迫切需要的。就像朝廷頒佈的詔書,變革醫官制度,振興醫學。一方面頒發厚賞,用來鼓勵醫學發展。另一方面制定嚴刑,作為懲戒濫竽充數的醫者。庸醫害人,向來不被追究抵罪,這是因為世人苟且輕賤的習氣所致,以至於醫德敗壞,是非成敗難以釐清。長久以來讓庸醫逍遙法外,如今竟然充斥於人間。現在必定要

白話文:

更進一步來說,朝廷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確的獎懲制度,這也是最為迫切的需求。就像朝廷發佈的詔書,改革醫官制度,振興醫學一樣。一方面提供豐厚的獎勵來鼓勵醫學的發展;另一方面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用來懲戒那些不合格的醫生。庸醫害人的情況一直都沒有得到應有的追究和處罰,這是因為人們習慣於敷衍了事、輕視問題,導致醫療道德敗壞,對與錯、成功與失敗難以分辨。長期以來,這些庸醫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普遍了。現在必須採取行動。

明諭重申,先令世界之人毋得仍蹈苟且輕賤於醫之習,以自取禍,且當格外隆重以致敬禮,再於地方為立鄉醫、縣醫、府醫、省醫各等醫官名目,而令真能通醫可為國師者,按臨各省,認真考試,或令試於京師,如中式者即錄之而分布各區,一切經費悉由各區社會及地方官合籌分給各醫,總以優裕足贍醫之身家,使得藉以資醫窮乏。其不錄者,仍自歸為醫士,加功探討,以待後日續選,不許即妄與人診治。

白話文:

今特此明確宣佈,要讓世人不再輕視醫術,自取禍患,反而應重視尊重。各地方應設置「鄉醫」、「縣醫」、「府醫」、「省醫」等職位。對於真正精通醫術、有資格擔任國師的人,應逐一考察各省,嚴格考試。合格者可錄用並分配到各地區,所需費用由各區社會和地方官共同籌措,並給予醫師足夠的收入,讓他們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以資助窮苦病患。考試不合格者,仍可作為醫士,繼續努力鑽研,等待後續考試,而不應隨意為人診治。

更令各區之醫遇證立案,將脈相、證相、治否方法逐一詳列,存之病家,並榜諸通衢,按月分年,報官覈驗,以定是非功過,而為賞罰黜陟,然後上之大府,奏之朝廷。若果成效多著,而又能通治道者,即行破格錄用,不次超遷舉主,並予上賞。

白話文:

此外,還要讓各地醫生在處理病例時,都要詳細記錄脈象、症狀、治療方法等,並將這些記錄交給患者,同時在街頭顯眼處張貼公佈。每個月、每年彙整成冊,向官府報備查驗,以確定治療是否得當、成效如何,並以此作為賞罰升貶的依據。然後將這些資料呈報給中央政府,轉奏朝廷。如果某位醫生成效顯著,又能擅長治道,即破格錄用,並給予舉薦者高額賞賜,大力提拔。

若仍惡劣如前,以及大不韙者,則即治以應得之罪,或更予以不測之誅,並將舉主連坐,雖功過只論是非,難論成敗,然有真是非者,自必多成鮮敗,雖天之降才各殊,通才談何容易。然能悉照愚方以醫醫,即不能人人合醫道治道為一貫,亦必良醫輩出,多諳治道,一洗前習之陋,是可決也。故上賞者為醫醫之先聲,而嚴罰者又醫醫之後盾也。

此者朝廷醫醫之良方也。

白話文:

若病情依然惡化如前,疾病非常嚴重者,則立即依據應得的罪責治罪,或者給予難以預料的懲罰,並連坐負責人。雖然功過只論對錯,難以論斷成敗,但只要有真正的對錯,必然多成少敗。雖然上天賦予人的才能各不相同,但通才談何容易?然而能悉照方劑來醫治疾病,即使不能讓每個人都將醫道治道貫通,也必然會湧現良醫,大多適應治道,一掃以往的陋習,這是可以確定的。因此,上賞者是醫道的先驅,而嚴懲者又是醫道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