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今氏

《醫醫醫》~ 卷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3)

1. 醫者自醫之醫方

治內傷者以養勝,紀綱不正而崇儒重道,徐化導之可也。若任刑罰而嚴誅戮,則禍益深矣。故正氣不足而輕用攻者,必致正氣消盡而死。然而全盛之世,不無玩民,故刑罰不廢,則補中之攻也。如以小寇而遽起兵戎,是擾民矣。故補中之攻不可過也。徵誅之年亦修內政,故教養不弛,則攻中之補也。

若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則養寇矣。故攻中之補不可誤也。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為之,則事不墮,天下小事以一人從容處之,則事不擾。患大病以大藥制之,則病氣無餘,患小病以小方處之,則正氣不傷。然又必大小有方,先後有序,輕重有度,疏密有數,純而不雜,整而不亂。

所用之藥,各得其性,則器使之道,所處之方,各得其理,則調度之法上。古聖人治未病,更須於望形察色予為之防,即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也。所謂醫道通於治道,良相即是良醫,大略如此。

若夫臨機應變,又必隨事參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可執成見而為定論,此《醫學源流》正義,用特引而伸之,誠能朝廷變通,醫官世界鄭重重醫,道醫者,精通醫學,悉以《醫醫醫》三編方藥分服之,而各盡其道,且以開通外人,變齊變魯以至於道。仁壽之宇,大同之世,不可睹哉!醫醫醫,噫噫噫!

白話文:

醫者自醫之醫方

治療內傷,應以調養為主,增強正氣。若社會紀律不正,則應以儒家之道教化導正,循序漸進即可。如果過度使用刑罰、嚴厲懲治,反而會加深禍患。所以,正氣不足時輕易使用攻伐之法,必定會耗盡正氣而導致死亡。然而,即使在太平盛世,也難免有違法亂紀的人,因此刑罰不能廢除,這就如同在補益正氣的同時,也需要適度地使用攻伐之法。但如果遇到小規模的叛亂就立刻興兵動武,反而會擾亂百姓。所以,補益正氣時,攻伐之法不可過度。即使在需要懲治罪犯的時期,也要同時修明內政,教育和培養人才不能鬆懈,這就如同在攻伐的同時也要注重補益。

如果對敵人稍有姑息,就會養寇自擾。所以,攻伐之法中也必須注意補益的恰當運用。國家大事要用盡全力去做,才能成功;國家小事則要從容不迫地處理,才能避免擾亂。患了大病要用猛藥治療,才能根除病根;患了小病則用小處方治療,才能避免損傷正氣。然而,無論大小病症,都必須有恰當的治療方法,遵循先後順序,掌握輕重緩急,疏密有度,純而不雜,整而不亂。

所用的藥物,都要根據其藥性使用;所採用的治療方法,都要符合其道理,這就是用藥和施治的最高境界。古代聖人治未病,更要從觀察人的形貌、察看人的面色來預防疾病,也就是在事情尚未混亂之前就加以治理,在國家尚未處於危險之前就加以防備。所謂醫道與治道相通,良相就是良醫,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臨機應變,則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做到明察秋毫。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個人修為,不能固執己見,妄下結論。這是《醫學源流》中的精髓所在,我特地引申闡述。如果朝廷能夠變通,醫官們能夠認真學習,精通醫道,熟練運用《醫醫醫》三編中的藥方,各司其職,並且向外國人傳播醫學知識,使醫學在各地得到發展,那麼,天下就會呈現出仁愛長壽、大同盛世的景象。醫醫醫,唉!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