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醫》~ 卷三 (10)
卷三 (10)
1. 醫者自醫之醫方
不謂世之各執其業者,竟如分門別戶,不相通問,如畫鴻溝而東西卒之,專門名家皆不可得,似乎業內科者,可以不必多讀書,只奉《醫方合編》以為秘本,即號精理內科。業外科者,更可不必多識字,只須略辨之無聊,記敗毒、拔膿、生肌、收口數方,即號精理外科。於是顯然為內證者即屬內科治之。
顯然為外證者即屬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內外皆未顯然,而患又最深大,如所謂腹內癰者,則又將誰屬哉?腹內之癰,又有數證,有肺癰,有肝癰,有胃脘癰,有大小腸癰,有膀胱癰。唯肺癰咳吐腥痰,人猶易辨,余則或以為痞結,或以為瘀血,或以為痰積、食積,醫藥雜投,卒莫知病,及至成膿,治已無及。並有不及成膿而死者,病者醫者始終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
今先為辨明痞結、瘀血、痰積、食積之狀。凡痞結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漸而成。痰積則痛止無定,又必別現痰證。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且三五日後大便一通即解。唯外證則痛有常所,而遷延日甚,《金匱》云: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以手按腫上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此數句乃內癰真諦也。
又云:腸癰之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是也。若肝癰,則脅內隱隱痛,日久亦吐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相似而位略高,膀胱癰則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際,著皮即痛,小便亦艱而痛。
胃脘癰者,有虛實二種,實者易消,若成膿必大吐膿血而愈;唯虛證則多不治,先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尤痛,形體枯瘦,此乃思世傷脾之證,不待癰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蜷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防成內癰,慎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以致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
又有邪留經絡致成刖足,傷寒瘀留經絡致成背胸奇痛等證,今之外科名手與西醫之向稱善治外證者,其知此乎?或云跌打刀傷可屬外科似也,然跌打刀傷之頃尚屬外證,以後而潰氣散,或血瘀氣滯仍屬內科,蓋人身只氣血兩端,終不能分內外也。唯望分業內外者仍合內外為一貫,而精深以求之。
至於婦人一科,不過多胎產兩端,小兒一科則已七情之病,而世更有分之者,不唯不見專精而轉少,使因陋就簡,又何為哉。
近年,閩廣時疫流行,每至春夏之交尤甚,病發時寒熱、嘔吐、神昏、讝語,或悶絕不知人事,輒於項頸、兩腋、兩胠之際發出惡核,有謂鼠疫者,有謂標蛇者,有謂天花毒者,又有當癰疽治者種種,妄立名目,千百不救一二。患者沿門比戶,互相傳染,聞者心慌膽裂,蛇影杯弓。
醫者既不知病名,何能知病源?只以方藥雜投,或寒、或熱、或攻、或散、或瀉、或表,皆無當於病情。西醫則更可笑,或以冰壓其胸,或以黃熏其體,更或以臭丸臭水灑滿居室,以刀割其核,以蛭吮其血,卒之亦無一效,而轉速死不可勝計。殆至死後,並剖解視查,究為何病,而亦不敢,恐其傳染也。
白話文:
醫者自醫之醫方
從前,醫家各自為政,如同劃分界線般,內外科涇渭分明,彼此不通有無來往。專精某一領域的專家更是難尋。內科醫生似乎覺得不必廣泛閱讀,只奉《醫方合編》為圭臬,便自稱精通內科;外科醫生更是如此,不需精通文字,只要略懂一些治療方法,記住幾個治療敗血症、拔膿、生肌、收口傷口的方子,就自詡精通外科。因此,明顯的內症就歸內科治療,明顯的外症就歸外科治療。但如果疾病在腹部,內外症狀都不明顯,病情又很嚴重,例如腹內癰,又該歸屬哪一科呢?
腹內癰又分好幾種,有肺癰、肝癰、胃脘癰、大小腸癰、膀胱癰等。其中,肺癰因會咳出腥臭痰液而較易辨認,其他幾種則常被誤認為痞塊、瘀血、痰積或食積,胡亂用藥,最後往往不知道病人真正患的是什麼病,等到膿瘍形成,就來不及治療了。甚至有些病人還沒等到膿瘍形成就死了,病人和醫生始終不明白死因,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現在先分辨痞塊、瘀血、痰積、食積的症狀:凡是痞塊和瘀血,必有其原因,且是逐漸形成的;痰積則疼痛部位不定,且一定伴隨痰症;食積則必定有進食不潔之日,且通常大便通暢後三五天就能痊癒。而外症則疼痛部位固定,且日漸加重。《金匱要略》中說:「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以手按腫上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這幾句話是診斷內癰的關鍵。
書中又說:「腸癰的病症是身軀僵硬,腹部皮膚繃緊,按壓起來像腫脹一樣,腹部沒有積聚,身體沒有發熱。」若為肝癰,則脅肋部隱隱作痛,久而久之會吐出膿血。小腸癰和大腸癰相似,但位置略高;膀胱癰則疼痛位於小腹部靠近陰毛處,皮膚一碰就痛,排尿也困難且疼痛。
胃脘癰有虛實兩種,實證較易治癒,若形成膿瘍,會大量吐出膿血而痊癒;但虛證則多難治癒,一開始是胃部脹痛,時間久了,心窩處會逐漸隆起,堅硬如石,可能伴隨寒熱,飲食不進,按壓時更加疼痛,形體消瘦,這是思慮過度傷及脾臟的症狀,往往還沒等到膿瘍形成就死了。因此,凡是腹部某個部位固定疼痛,惡寒蜷臥、不能進食的病人,都應該仔細檢查,預防形成內癰,千萬不要拖延,以免求助於不精通醫術的人,導致病情延誤,膿瘍潰爛,危及生命。
還有一些病症是邪氣滯留在經絡中,導致足部潰爛,或傷寒邪氣瘀積在經絡中,導致背部、胸部劇烈疼痛等等。現在的外科名家和西醫所謂善治外證者,他們知道這些嗎?有人說跌打刀傷屬於外科,但跌打刀傷初期屬於外症,但之後如果氣血散失,或血瘀氣滯,就屬於內科了,因為人體只不過是氣血兩方面,終究不能簡單地分為內外。我希望專攻內外二科的醫生能將內外合一,精益求精。
至於婦科,不過是圍繞著多胎和生產,兒科則多是七情所傷的疾病,但現在卻有人將其分開,不僅沒有看到專精反而越來越少,導致醫療粗糙,這樣怎麼行呢?
近年來,閩廣地區瘟疫流行,尤其在春夏之交更加嚴重。病人發病時會出現寒熱、嘔吐、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在頸項、腋下、腹股溝等處會出現惡性腫塊。有人說是鼠疫,有人說是蛇毒,有人說是天花,還有人當作癰疽治療,眾說紛紜,但治療效果甚微。患者挨家挨戶互相傳染,聽到的人個個心驚膽戰,草木皆兵。
醫生們既不知道病名,又怎麼知道病因呢?只會胡亂用藥,或是寒涼的,或是溫熱的,或是攻邪的,或是散邪的,或是瀉下的,或是治療表證的,都與病情不相符。西醫的做法更可笑,有的用冰塊敷在胸部,有的用黃藥熏全身,有的用臭丸臭水灑滿房間,有的用刀割腫塊,有的用水蛭吸吮血液,結果都無效,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等到病人死了,也不敢解剖檢查,怕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