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今氏

《醫醫醫》~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醫者自醫之醫方

隨其經氣,徐內而疾出,即按其痏,為補。其法多端,今則轉針之時,以大指推出為瀉,搓入為補,此四失也。納針之後,必候其氣。刺實者,陰氣隆至乃去針,刺虛者,陽氣隆至乃出針。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即去之,勿復針。《難經》云:先以左手壓按所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來如動脈之狀,順而刺之,得氣因而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今則時時轉動,俟針下寬轉而後出針,不問氣之至與不至,此五失也。

凡針之深淺,隨時不同,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肌肉,冬氣在筋骨,故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反此有害。今則不論四時分寸有定數,此六失也。古之用針,凡瘧疾、傷寒、寒熱、咳嗽一切臟腑七竅等病,無所不治,今則只治經脈、形體、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古人刺法,取血甚多,《靈樞》血絡論言之最詳,而頭痛、腰痛,尤必大瀉其血,凡血絡有邪者必盡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主色見赤而止,否則病不除而反有害。今則偶爾見血,病者醫者已俱惶恐失據,此八失也。《內經》刺法有九變、十二節。九變者: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寫刺、毛刺、巨刺、錊刺,十二節者: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針刺、輸刺、短刺、浮刺、陰刺、傍刺、贊刺。以上二十一所,視病所宜,不可更易。

一法不備,則病不愈,今則只直刺一法,此九失也。古之針制有九,鑱針、員針、堤針、焠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亦隨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則病不應。今則大者如員針,小者如毫針而已,豈能治痼疾暴氣,此十失也。大端之失已如此,而其尤要者更在神志專一,手法精嚴,經云: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又云: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所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又云: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其專精敏妙如此。今之醫者隨手下針,漫不經意,即使針法如古,志不凝而機不達,猶恐無效,況全與古法相背乎?此外尚有先後之序,迎隨之異,貴賤之殊,勞逸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數,抉發難數,果能潛心體察以合聖度,必有神功。其如人之畏難就易,盡違古法,所以世之視針甚輕,而其術亦不行也。

若灸法則較針所治之病不過十之一二,知針之理則灸又易易耳。此《醫學源流》所以鄭重分明言之,不憚煩者,甚望學者勿誤入歧途,而轉失古聖之正傳也。

醫道最可怪而又可笑者,莫如內外分科,不知始於何時何人。試思人身不能外經絡、軀殼、筋骨、臟腑以成人,凡病變不外六淫七情以為病,試問外科之證,何一非經絡臟腑所發?原無所謂內外也。若不深明六氣、七情、五運、六經經界,兩科中皆不得立足,未有能治內科而不能治外科,亦未有能治外科而不能治內科者也。在前人之分之者,不過以醫道繁難,通才不易,分之欲其專精。

白話文:

醫者自醫之醫方

古代行針,需順應經絡氣血運行規律,緩慢地將針刺入體內,快速地將針拔出。施以補法時,需按壓穴位。補瀉手法多樣,但如今常用轉動針時,以大拇指推出為瀉法,搓動針柄深入為補法,這四點都屬失誤。針刺後,必須等待氣至。刺實證時,陰氣到達高峰才拔針;刺虛證時,陽氣到達高峰才拔針。氣未至,不論針刺次數多少,氣至則立刻拔針,不可再次針刺。《難經》記載:先用左手壓按針刺處,彈撥並用力按壓,再用指甲向下按壓,待氣至如同脈搏跳動般,再順著氣的走向刺入,得氣後推針入內為補法,快速提插針為瀉法。如今卻時時轉動針,等到針下寬鬆後才拔針,不論氣是否到達,這五點都屬失誤。

針刺深淺,應隨季節變化而調整。春季氣血運行於毛髮,夏季氣血運行於皮膚,秋季氣血運行於肌肉,冬季氣血運行於筋骨,因此春夏應淺刺,秋冬應深刺,反之則有害。如今卻不論四季,針刺的深度和長度都固定不變,這六點都屬失誤。古代針灸治療瘧疾、傷寒、寒熱、咳嗽等臟腑、七竅疾病,無所不治,如今卻只治療經脈、形體、痿痹、屈伸等疾病,這七點都屬失誤。

古人針刺手法,常放血較多,《靈樞·血絡篇》記載得最詳盡,頭痛、腰痛尤其需要大量放血,凡血絡有邪氣者都必須完全清除。若放出的血呈黑色,需使血色轉為鮮紅色才停止,否則疾病不僅不能治愈,反而有害。如今即使偶爾見血,病人和醫生都驚慌失措,不知所措,這八點都屬失誤。《內經》記載針刺法有九變和十二節。九變為:輸刺、遠道刺、經刺、絡刺、分刺、大寫刺、毛刺、巨刺、錊刺;十二節為: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直刺、輸刺、短刺、浮刺、陰刺、傍刺、贊刺。以上二十一種針刺方法,要根據病情選擇,不可隨意更改。

一種針法掌握不全,疾病就難以治愈,如今卻只使用直刺一種方法,這九點都屬失誤。古代針灸用具多達九種:鑱針、圓針、提針、焠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都需根據病情選擇使用,如果選擇失誤,則疾病難以痊癒。如今針灸只使用圓針和大針兩種,如何能治療頑固的疾病和暴發的疾病呢?這十點都屬失誤。

以上這些都是大的失誤,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精神專注,手法精湛。《內經》說:精神集中如同秋毫般細緻,專注於病人病情,仔細觀察血脈,針刺才能安全有效。又說:經氣到達後,要謹慎守護,不可失誤,針刺深淺要用心把握,遠近也要像刺在同一處一樣,要像面對深淵一樣小心謹慎,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穩固,精神不能被其他事物所分散。

又說:要像拉滿的弓箭一樣蓄勢待發,出針要像發射一樣迅速,針灸的專注、精妙就在於此。如今的醫生隨意下針,漫不經心,即使針法與古代相同,如果精神不集中,手法不到位,也可能無效,更何況現在的針法完全背離了古法呢?此外,針刺還有先後順序、迎隨之法、貴賤之分、勞逸之別、肥瘦之度、多少之數等等,難以盡數,如果能潛心體察,符合古聖賢的準則,必然能取得神效。但人們卻畏難求易,完全違背古法,所以世人輕視針灸,而針灸之術也因此衰落。

灸法治療的疾病,比起針法來說,只占十分之一二,懂得針法的原理,則灸法就更容易掌握了。這也是《醫學源流》一書鄭重其事,反覆強調的原因,就是希望學習者不要誤入歧途,丟失了古聖賢的正統傳承。

醫道中最奇怪也是最可笑的事情,莫過於內外科的分科,不知道始於何時何人。試想,人體經絡、軀殼、筋骨、臟腑是構成人體的整體,任何疾病的產生都不外乎六淫七情,試問外科的病症,哪一個不是經絡臟腑引起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內外之分。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六氣、七情、五運、六經的經絡界限,無論內科還是外科,都無法立足。從未有人能治內科而不能治外科,也從未有人能治外科而不能治內科。古代將醫道分科,不過是因為醫道過於繁雜,通才難以培養,分科只是為了讓醫生更加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