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今氏

《醫醫醫》~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醫者自醫之醫方

已治此證者,元代葛可久,國朝徐靈胎、葉天士先輩,俱為世所推重。然《十藥神書》與《葉氏醫案》皆無深切著明之義,唯《洄溪醫案》瓊玉膏方論尚覺高簡有法,惜仍未盡其法耳。奈失血者求醫,只求止血而已,醫者亦只知止血為能事畢矣。去瘀之論,前賢中或偶一見,及補絡之議,則直前無古人。

但願後有來者,合以吾創立聖賢語言之藥方為內傷失血而成虛勞者,一一次第,先後以盡法度,則世無不治之內傷矣,豈非世界醫界之大幸哉。聖人復起,當不狂悖吾言,中醫西醫與世之病此者,其謂然乎?其不謂然乎?有此棒喝,雖在夢酣,皆當警醒(本草方書至多,皆無明白補絡方藥,必須化裁成方,已詳《醫醫醫外編》。本證門中,茲不贅見)。

學醫不可為古人所愚,亦不可為古人所囿。蓋古書流傳日遠,雖聖經不免有後人參附錯簡者,非明眼人不能分辨,比不可為所愚也。若夫古今有變遷,病情亦有變遷,有古人多此病,今人少此病,古人無此病,今人多此病(《醫醫醫外篇》已為詳列古今各證門中)。又漢以後之方書,所云不治者,今非必皆不治也,必須神明變化,殫慮竭思,以盡其法。

如湯液不治者,或針灸可治,針灸不治者或又湯液可治,此不可為古人所囿也。古人立言,或一時不盡其詞,或散佚不盡其傳,此正古人留餘地,以待後之學者。況《內經》治病之法,針灸為本而佐之以砭石、熨浴、按摩、導引、酒醴等法,病各有宜,缺一不可,今世只一湯劑了事。

湯者,蕩也,其行速,其質輕,其力易過而不留,唯病在經絡、營衛、腸胃者其效最速,其餘諸平病有宜丸者,宜散者,宜膏者,非各適宜則難奏效。若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則病屬有形,藥之氣味不能奏功也,必用針灸等法以適其宜,而委曲施治,病始無遁形。《靈》《素》兩經,其詳論臟腑經穴疾病等說,為針法言者十之七八,為方藥言者十之二三。

上古之重針法如此,然針道難而方藥易,病者亦樂於藥而苦於針,所以後世方藥盛行而針法不講。今之為針者,其顯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與焉。兩經所言十二經之出入起止,深淺左右,交錯不齊,其穴隨經上下,亦參差無定。今人只執同身寸,依左右一直豎量,並不依經曲折,則經非經而穴非穴,此一失也。

兩經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餘則指經而不指穴。如《靈》終始篇云: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太陰。厥病篇云:厥頭痛,或取足陽明太陰,或取手少陽足少陰,耳聾,取手陽明,嗌乾取足少陰。皆不言某穴,其中又有瀉子補母等義。今則每病指定幾穴,此二失也。

兩經論治,井滎輸經合最重,冬刺井,春刺營,夏刺輸,長夏刺經,秋刺合,凡只言某經而不言某穴者,大都皆指井滎五者為言,今則皆不講矣,此三失也。補瀉之法,《內經》云: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度,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為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度,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為補。又必迎其經氣,疾內而徐出,不按其痏,為瀉。

白話文:

醫者自醫之醫方

前輩名醫如元代葛可久,以及清朝的徐靈胎、葉天士等,醫術都受到世人推崇。但他們的著作《十藥神書》和《葉氏醫案》中,對於內傷失血的深入闡述並不多,只有《洄溪醫案》中關於瓊玉膏方的論述比較詳盡合理,但也並非完全完善。可惜的是,許多失血患者求醫時,只求止血,醫生也只知止血,而忽略了瘀血的清除和經絡的調理。古代醫家偶爾提及去瘀,但針對經絡的補益之法,卻幾乎沒有前例。

我希望後世的醫者,能夠結合我創立的這個治療內傷失血導致虛勞的藥方,循序漸進,完整地運用治療方法,這樣就能夠治癒所有內傷,這將是醫學界的一大幸事。即使是聖人復生,也不應該輕易否定我的觀點。中醫、西醫,以及所有患有此病的人,你們認為我的說法對嗎?錯嗎?這番話如同當頭棒喝,即使睡夢中也應該警醒。(詳細的藥方已收錄於《醫醫醫外編》,在此不再贅述,因為現存的藥方書籍眾多,卻缺乏明確的補絡藥方,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化裁。)

學習醫術,不能被古人所迷惑,也不能被古人所限制。因為古書流傳時間久遠,即使是聖賢之書,也可能經過後人改動或錯抄,非有明察秋毫的眼力,難以辨別真偽,所以不可被迷惑。而且,古今時代不同,病情也會有所變化,有些病症古人多見,今人少見,有些病症古人少見,今人卻多見。(《醫醫醫外篇》已詳細列舉古今各種病症的變化)。此外,古代醫書記載的所謂“不治之症”,現在未必真的就無法治療,必須要有靈活變通的智慧,周密思考,才能窮盡治療方法。

例如,湯藥治療無效的,或許針灸可以治療;針灸無效的,或許湯藥又可以奏效。所以,不能被古人的說法所限制。古人立論,有時未必能完全表達清楚,或者因為流傳過程中的損失而未能完整傳達,這正是古人留給後世學者的空間。況且,《內經》治病的方法,以針灸為本,輔以砭石、熨浴、按摩、導引、酒醴等方法,針對不同病症,各有其適宜的方法,缺一不可,而今世只用湯劑了事。

湯藥見效快,但藥性輕,力量容易過而不留,只有經絡、營衛、腸胃方面的疾病,湯藥效果最快。其他病症,有的適合用丸藥,有的適合用散劑,有的適合用膏藥,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有效。如果邪氣侵犯筋骨肌肉,屬於有形的病症,藥物的氣味難以奏效,必須使用針灸等方法,才能奏效。才能使病情無處遁形。《靈樞》、《素問》兩經,詳細論述了臟腑經絡、穴位以及疾病等,其中針法方面的論述佔了七七八八,而藥物方面的論述只佔二三。

上古時期如此重視針法,然而針法難學而藥物容易,病人也樂於服藥而苦於針刺,所以後世藥物盛行而針法衰微。如今針灸的明顯錯誤有很多,而精微之處更是無人問津。《靈樞》、《素問》兩經中,詳細闡述了十二經脈的出入起止、深淺左右、交叉錯綜等,其穴位沿經脈上下分布,也參差不齊。今人只執著於同身寸法,按左右垂直測量,而不依循經脈的曲折走向,這樣就不是真正的經脈和穴位,這是第一個錯誤。

兩經論述疾病治療,多數情況下會說明某種疾病取用某個穴位,但其他情況下則指明經脈而不指明穴位。例如,《靈樞經》的《終始篇》說:“人迎脈盛,瀉足少陽、補足太陰。”《厥病篇》說:“厥頭痛,或取足陽明太陰,或取手少陽足少陰;耳聾,取手陽明;嗌乾,取足少陰。”這些都沒有明確指出具體穴位,其中還包含瀉子補母的道理。而今人卻每種疾病都指定幾個穴位,這是第二個錯誤。

兩經論述治療,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最重要,冬刺井穴,春刺滎穴,夏刺輸穴,長夏刺經穴,秋刺合穴。凡是只說某經脈而不說某穴位的,大多是指井滎五穴,現在卻都不講了,這是第三個錯誤。補瀉之法,《內經》說:“吸氣時進針,不要使氣逆,靜止片刻,不要使邪氣散布;吸氣時旋轉針,以得氣為度;呼氣時提針,呼氣盡了才拔針,大氣都出來了,為瀉法;呼氣時進針,靜止片刻,以氣至為度;吸氣時提針,氣不能出來,各在其位,開關其門,使精神氣血得以保存,大氣得以留住,為補法。”又必須順著經脈之氣,快速進針緩慢出針,不按壓其經絡,為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