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醫醫》~ 卷一 (2)
卷一 (2)
1. 朝廷對於醫者之醫方
醫不止於衛生治疾已也,即只以為衛生治疾計,雖在常人,亦萬不宜苟且輕忽而托之於庸惡陋劣之手以嘗試。況朝廷之蒞天下也,將以治萬方之疾苦,使無一夫不被其澤,循至天地位而萬物育,所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聖躬偶然違和,即屬治於太醫,京師口號國子監之文章鑾輿,衛之刀槍,太醫之藥方誠有概乎言之也,一有不效,則各直省督撫將軍應詔以進群醫,太醫群醫,吾皆聞之熟矣,知之稔矣,封疆大吏又皆非真知醫者,烏得有真是非?亦唯荷朝廷洪福,或藉手以奏功,不可謂非一得之能,一時之幸,然而臨大敵則恐非真將軍矣。王子安與程伊川曰: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愚則曰:為人臣者,亦不可不知醫。實則凡為人者,皆不可不知醫。所謂知者,又非一知半解之知,必灼見真知之知,乃為知也。
設使朝廷變通醫官,或與封疆臺閣並重並用,或與臺閣封疆流通轉用,或特設高爵厚祿以寓醫官,專為顧問,天下利病先詔天下學者,凡識字讀書之始,必兼習醫,使醫道治道合而為一。蓋醫道無一不通於治道,治道亦無一不通於醫道,未有不諳治道而能醫病者,亦未有不精醫道而能治國者。治民如治病,良相無異於良醫;用藥如用兵,名醫即可為名將。
興利除害,補偏救弊,理本一源;鋤暴安良,驅邪養正,道原一貫。古今中外,歧而為二,其稱治者,尚非郅治,所號名醫,仍非通醫,誠能貫而通之,則人人皆能自治,皆能治人,皆能治疾,皆能治國,皆能治兵。所謂良相良醫,名醫名將,所在皆是仁壽之宇,無敵之國,大同之世,且將見之如此,而猶慮醫界之人才不輩出,如八股卷摺之盛,吾不信也。轉移風氣,端在朝廷,然總不越乎名與利二者之妙用,故曰:名利者,絕技之師。
誠如是也,不特醫學堂無事開辦,即各學堂亦不必設立。只懸名利以為鵠,而高爵厚祿以為招,則人莫不自為學,且將合醫界、學界、政界、兵界而一以貫之,截留無限經費,以待學成者之懋賞,此一本萬殊,萬殊一本,抱一而為天下式之理,非故為高論也。
醫道無一不通於治道,雖古今中外大儒名醫未嘗幾見及此,故世多墨墨誠誠,縱觀而博考之,靜按而細繹之,何一端不相通,何一理不相貫,而乃任其苟且輕賤,庸惡陋劣,各相隔閡幾千萬年,無惑乎醫道之不明不行也,今之偏重西醫,與言西人之重醫,皆屬耳食目論,若徒論其解剖、實驗、製藥,良不無一得之長,然解剖亦為吾國先代俞跗、華佗輩所遺,其中得失參半,昧者未嘗索考外篇,已為縷晰言之,若論氣化,則仍如今之中醫茫然如墮五里霧中,若復望其通治化則更墮百里霧中矣。又安能語於醫道。
白話文:
朝廷對於醫者的醫療方案,絕非僅僅止於治病救人而已。即使只是單純的治病救人,也不能輕忽大意,更不能委託給庸醫劣醫去嘗試。況且朝廷治理天下,就是要解決萬民疾苦,讓百姓都能共享太平盛世,如同天地運行,萬物生長一樣,一人有福,兆民皆受益。
皇帝身體稍有不適,就由太醫院的醫生治療。京師的國子監文章、皇輿儀仗、侍衛的刀槍,都比不上太醫的藥方重要。如果治療無效,各省督撫將軍就要上奏推薦其他醫生。太醫和各地醫生,我們都十分熟悉了解。但封疆大吏大多不是真正的醫學專家,他們又怎能判斷醫術的真偽呢?他們只是藉此邀功請賞,這只能算是一時的幸運,遇到大問題時,他們可能就並非真正的將才了。王子安和程伊川都說過:做子女的,不可不懂醫術。
我的看法是:做臣子的,也應該懂醫術;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懂醫術。所謂懂得醫術,並不是一知半解,必須是真正透徹的理解,才算得上懂。
如果朝廷重視醫官,將其與其他官員同等看待,甚至互相調動,或者設立高官厚祿的醫官職位,專門擔任顧問,並讓朝廷先徵詢天下學者的意見,凡是識字讀書的人,都必須學習醫術,讓醫道與治國之道融為一體。因為醫道與治國之道是相通的,不懂治國之道的人不可能精通醫術,不精通醫術的人也不可能治國。治理百姓如同治病,賢相如同良醫;用藥如同用兵,名醫可以成為名將。
興利除害,補偏救弊,根本道理相同;鋤強扶弱,匡正邪惡,道理也相通。古今中外,人們卻將醫道與治國之道割裂開來,所謂的治國,並不是真正的治理;所謂的名醫,也不是真正通曉醫道的醫生。如果能將兩者貫通,那麼人人皆能治己、治人、治病、治國、治兵。所謂的賢相良醫、名醫名將,到處都是太平盛世,強盛的國家,理想社會的景象,都會出現。然而,我們還擔心醫界人才不足,如同八股文盛行一樣,我可不相信。改變風氣,關鍵在朝廷,但最終還是要依靠名利二字的妙用,所以說:名利是絕技的導師。
如果真是這樣,不光醫學堂要開辦,其他學堂也要設立。只要以名利為誘餌,以高官厚祿為吸引,那麼人人都會努力學習,並且將醫學界、學術界、政治界、軍事界融為一體,將無限的經費用於獎勵學有所成的人。這是一本萬利的道理,不是故弄玄虛。
醫道與治國之道相通,雖然古今中外的大儒名醫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世人往往墨守成規,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它們的道理是相通的。然而,人們卻讓醫術被輕視,庸醫劣醫充斥,醫道與治國之道相隔千萬年,難怪醫道不能發揚光大。現在人們過分重視西醫,認為西醫比中醫好,這是道聽途說。西醫的解剖、實驗、製藥的確有一些長處,但解剖技術也是我國古代俞跗、華佗等人的遺產,西醫的解剖技術利弊參半,很多西醫不懂得參考古代醫書,就自以為是。如果說到氣化,那麼西醫就如同身處迷霧之中,更不要說治國了。他們又怎能談醫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