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畹香

《張畹香醫案》~ 卷下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5)

1. 卷下

苦杏仁(三錢),象貝(五錢),生白芍(二錢),焦梔子(三錢),栝蔞皮(三錢),陳皮(八分),冬桑葉(二錢),天花粉(三錢),苦桔梗(一錢半),黃芩(三錢),連翹(三錢),生薑(二片)

此姜所以除嘔也,平肝也。丹溪有生薑梔子湯,用以通肝熱,祈勿泥。

感風肌熱已久,今已有汗,而舌黃口燥,咳嗽痰如水,喉癢,診脈弦數。據書風溫日久,表裡均熱,當用甘寒。

苦杏仁(三錢),生甘草(一錢),桔梗(二錢),羚羊角(二錢,先煎),根生地(六錢),地骨皮(三錢),冬桑葉(一錢半),橘紅(八分),麥冬(三錢),生玉竹(三錢),象貝(五錢),竹肉(一丸)

濕瘧以溫脾得止,述胃開,大便已燥,小溲亦長,舌苔黃去而尚厚仍滑,尚非過燥之候。擬再祛濕溫中。

東洋參(三錢),陳皮(八分),茯苓(三錢),生苡仁(六錢),焦冬朮(三錢),炮薑炭(一錢半),清炙甘草(八分),廣木香(一錢),礬半夏(三錢),桂枝(一錢半),炒穀芽(五錢),生薑(二片),紅棗(七枚)

少腹痛,氣升作嘔,診脈兩關尺獨大,咳嗽多痰,患經四載,此屬奔豚,當用石頑先生法。

當歸(三錢),川楝子(三錢),小茴香(三錢,炒),酒元胡(一錢半),生牡蠣(六錢),烏鰂骨(三錢),降真香(一錢半),生香附(一錢半),炒白芍(三錢),澤瀉(三錢)

四帖痛去,而咳嗽多痰,再以前法,復以息風。

外感去後,帶起肝痛作嘔,口渴,脈弦數。

歸鬚(三錢),炒川連(一錢),杏仁(三錢),炒白芍(三錢),川楝子(三錢),半夏曲(三錢),降真香(一錢),鮮生地(二片,泡),酒元胡(一錢半),陳皮(八分),生香附(一錢半)

兩劑痛嘔皆去。

診脈沉弦,五更腹痛作溏,當用建中加減。

當歸(三錢),清炙甘草(一錢半),生牡蠣(五錢),制香附(三錢),生白芍(五錢),南天燭(六錢),陽春砂(八分,沖),川續斷(三錢),桂枝(一錢半),炒丹皮(三錢),陳皮(一錢)

厥陰大瘧自愈後,左肋生有瘧母且多,咳嗽痰少,診脈右手已調,右關弦數。大凡瘧母,久則必失紅,且塊形日增痛,今已患有咳嗽,豈已愈之事,故用薛氏法八劑未效。鄙見仍須進之,藥足其瘧母自消。

炙鱉甲(六錢),當歸(三錢),小青皮(一錢半),旋覆花(三錢,包煎),炙龜板(四錢),生牡蠣(六錢),柏子仁(四錢),青蔥管(二支),生地(五錢),軟柴胡梢(一錢半),冬桑葉(一錢)

白話文:

[卷下]

第一方:苦杏仁、象貝、生白芍、焦梔子、栝蔞皮、陳皮、冬桑葉、天花粉、苦桔梗、黃芩、連翹、生薑各適量。生薑是用來止嘔和平肝的。丹溪的生薑梔子湯也是用來治療肝熱的,但用藥不能死板照搬。

患者久患風寒,現已出汗,但舌苔黃、口乾、咳嗽痰稀如水、喉癢,脈象弦數。根據病症判斷,這是風溫病日久,表裡俱熱,應該用甘寒藥物治療。

第二方:苦杏仁、生甘草、桔梗、羚羊角(先煎)、生地黃、地骨皮、冬桑葉、橘紅、麥冬、生玉竹、象貝、竹茹各適量。

患者濕瘧,以溫補脾胃之法已見效,胃口已開,大便乾燥,小便量多,舌苔由黃轉厚而潤滑,尚未出現過度乾燥的症狀。因此,擬再次使用溫中祛濕的藥方。

第三方:東洋參、陳皮、茯苓、生苡仁、焦白朮、炮薑炭、清炙甘草、廣木香、礬半夏、桂枝、炒穀芽、生薑、紅棗各適量。

患者少腹疼痛,氣往上衝而嘔吐,脈象兩關和尺脈明顯,咳嗽痰多,病程四年,這是奔豚病,應採用石頑先生的治療方法。

第四方:當歸、川楝子、小茴香(炒)、酒元胡、生牡蠣、烏賊骨、降真香、生香附、炒白芍、澤瀉各適量。

服藥四劑後,疼痛消失,但咳嗽痰多,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並加入息風的藥物。

外感痊癒後,患者出現肝痛、嘔吐、口渴,脈象弦數。

第五方:歸鬚、炒川連、杏仁、炒白芍、川楝子、半夏曲、降真香、鮮生地(泡)、酒元胡、陳皮、生香附各適量。

服用兩劑藥後,疼痛和嘔吐均已消失。

患者脈象沉弦,五更腹痛、大便溏瀉,應使用建中湯加減。

第六方:當歸、清炙甘草、生牡蠣、制香附、生白芍、南天燭、陽春砂(沖)、川續斷、桂枝、炒丹皮、陳皮各適量。

患者瘧疾痊癒後,左肋出現多個瘧母,並伴有咳嗽、痰少,脈象右手脈象正常,右關脈弦數。瘧母久病會失血,腫塊日益增大且疼痛,現又出現咳嗽,病情未必痊癒,因此使用薛氏方八劑無效。個人認為仍需繼續服用,藥物充足瘧母自會消退。

第七方:炙鱉甲、當歸、小青皮、旋覆花(包煎)、炙龜板、生牡蠣、柏子仁、青蔥管、生地、軟柴胡梢、冬桑葉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