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畹香

《張畹香醫案》~ 卷下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2)

1. 卷下

失紅右肋下痛,舌黃,大小溲均熱,診脈右手弦,左關獨起,是必由於熱傷肝絡。

降真香(一錢半),制香附(三錢),根生地(三錢),生白芍(一錢半),川鬱金(三錢),炒丹皮(三錢),生牡蠣(五錢),焦梔子(三錢),炒蘇子(三錢,後煎),冬桑葉(一錢),軟柴胡(一錢半),竹肉(一丸)

身熱出汗,小溲赤短,頭痛且眩,兩足滯,診脈浮弦數,已有三日,尚渴,身上不怕冷而熱,舌上無苔微白。書以無苔者邪在肺,身熱有汗者屬風,頭尚痛者邪未淨。頭眩者濕痰,兩足滯兩手木者,亦屬濕痰。擬祛肺分之風熱濕痰。

蘇薄荷葉(一錢半),冬桑葉(一錢),生米仁(八錢),酒黃芩(五錢),炒大力子(三錢),礬半夏(三錢),連翹(三錢),苦杏仁(三錢),陳皮(八分),桔梗(一錢半),絲瓜葉(三片),荷葉(一角)

今日診脈皆起,惟欠長,且有數意,總屬血分之虛。張氏書以脈洪大者可重用地黃,惟脈小者不能,以脈小為不能載重藥也。再擬前法。

大熟地(六錢),當歸(三錢),真驢皮膠(三錢,烊沖),甘杞子(三錢),炒杜仲(三錢),川續斷(三錢),蘄艾絨(一錢),建石斛(三錢),陳皮(八分),炮薑炭(三錢),紅棗(七枚)

診兩手脈皆滯,舌苔根黃厚,頭脹雖瘥而未除,胃開氣衝,至喉作癢而乾嘔,所患者是肝胃不和,頭脹是陽氣不達顛頂,故有起落,而據脈與苔,恐有濕病之起,故以越鞠丸加減。

焦茅朮(三錢),半夏曲(三錢),煨葛根(一錢半),制香附(三錢),炒建曲(二錢),炮薑炭(六錢),陳皮(八分),陽春砂(八分,沖),茯苓(三錢),鮮荷葉(一角)

暑濕七日,尚未通陽,頭痛汗不得出,尚有寒,舌苔甚薄,當在上焦,惟胸悶稍加中焦藥,至腹中流走作痛,必夾有肝氣,嗜臥是濕邪。擬上中焦法,兼以舒肝。

蘇薄荷葉(一錢半),連翹(三錢),桔梗(一錢半),川鬱金(一錢半),白蔻殼(一錢半),六一散(四錢),半夏曲(二錢),杏仁(三錢),厚朴(一錢),陳皮(八分),絲瓜葉(二片),竹葉(三十片)

間日瘧後,胃開脈弦數,舌黃,想間日瘧後,仍當溫肝,惟夾有外風在肺,打嚏咳嗽有痰,喉中覺熱,復入清肺可耳。

制首烏(六錢),當歸(一錢半),象貝(三錢),生玉竹(四錢),炙鱉甲(四錢),冬桑葉(一錢),桔梗(一錢半),炒白芍(二錢),杏仁(三錢),生甘草(八分),荷葉(一角)

右邊肋間穿痛,且痛時作嘈,必欲食之,診脈弦細,舌中黃,是屬絡中肝痛,而夾有胃熱與痰。

生地炭,炙鱉甲,製半夏,冬桑葉,當歸,煅牡蠣,陳皮,川續斷,柏子仁(三錢),軟柴胡梢(一錢),炒丹皮(三錢)

白話文:

[卷下]

一、病人右肋下疼痛,舌苔黃厚,大小便均發熱,脈象右手弦脈,左關脈獨獨跳動有力,這是由於熱邪損傷肝臟經絡所致。處方:降真香、制香附、生地黃、生白芍、川鬱金、炒丹皮、生牡蠣、焦梔子、炒蘇子、冬桑葉、軟柴胡、竹瀝各適量。

二、病人發熱出汗,小便赤色而量少,頭痛頭暈,雙腿沉重,脈象浮、弦、數,持續三日,仍然口渴,身體發熱而不怕冷,舌苔薄白。分析:無苔說明邪氣在肺;發熱出汗屬風邪;頭痛說明邪氣未盡;頭暈屬濕痰;雙腿沉重、雙手麻木也屬濕痰。故擬方祛除肺部的風熱濕痰。處方:蘇薄荷葉、冬桑葉、生米仁、酒黃芩、炒大力子、礬半夏、連翹、苦杏仁、陳皮、桔梗、絲瓜葉、荷葉各適量。

三、今日脈象皆跳動,但脈象較弱且較快,總體屬血虛。根據脈象,應當沿用之前的處方。處方:熟地黃、當歸、驢皮膠、枸杞子、炒杜仲、川續斷、蘄艾絨、石斛、陳皮、炮薑炭、紅棗各適量。

四、病人雙手脈象皆遲滯,舌苔根部黃厚,頭痛雖好轉但未痊癒,胃脘部及氣衝穴脹滿,咽喉發癢並有乾嘔,這是肝胃不和所致;頭痛是陽氣不能到達頭頂,所以疼痛時起時伏。根據脈象和舌苔,恐怕有濕病,故用越鞠丸加減。處方:焦茅朮、半夏曲、煨葛根、制香附、炒神曲、炮薑炭、陳皮、陽春砂、茯苓、鮮荷葉各適量。

五、病人暑濕病已有七日,陽氣尚未通達,頭痛、汗出不暢,仍感寒冷,舌苔很薄,邪氣在上焦,胸悶加重中焦藥物,腹部疼痛,夾雜肝氣,嗜睡是濕邪所致。擬用上中焦藥,兼顧疏肝。處方:蘇薄荷葉、連翹、桔梗、川鬱金、白蔻殼、六一散、半夏曲、杏仁、厚朴、陳皮、絲瓜葉、竹葉各適量。

六、間日瘧癒後,胃脘部脹滿,脈象弦數,舌苔黃厚。分析:間日瘧癒後,仍需溫補肝臟,但同時伴有外感風邪,打噴嚏、咳嗽、咳痰,咽喉感覺灼熱,故需加入清肺藥物。處方:制首烏、當歸、象貝、生玉竹、炙鱉甲、冬桑葉、桔梗、炒白芍、杏仁、生甘草、荷葉各適量。

七、病人右肋間疼痛,疼痛時像蟲蛀一樣,很想吃東西,脈象弦細,舌苔中間發黃,這是肝臟經絡疼痛,同時伴有胃熱和痰濕。處方:生地炭、炙鱉甲、制半夏、冬桑葉、當歸、煅牡蠣、陳皮、川續斷、柏子仁、軟柴胡梢、炒丹皮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