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韻樓醫案》~ 正文 (2)
正文 (2)
1. 正文
上肉桂,淡吳萸,白茯苓,老蘇梗,益智仁,煨肉果,炒白芍,新會皮,戈半夏
張(又診)
水穀入胃。易生痰濕者。多由脾虛土衰。今且肝木來侮。上則噯腐吐食。下則便泄腹脹。升降皆屬格礙。專理中宮之陽為的當也。
淡乾薑,益智仁,雲苓,新會皮,淡吳萸,甘草炭,炒白芍,姜半夏,干玫瑰花
張(又診)
溫煦脾胃。中焦氣機已得旋暈。果然陰復遲而陽復速也。
製附子,煨肉果,炒白芍,苡仁,製厚朴,淡吳萸,橘白,建曲,雲苓
張(又診)
反胃已止。當扶脾胃之氣。佐以養肝之血。
人參條,雲苓,新會皮,淨歸身,生冬朮,炙草炭,姜半夏,炒白芍,炒苡仁,香穀芽
停藥劑後以香砂六君丸(三錢),每朝炒黃米泡湯送下。
謝(醫案)
思慮傷脾。鬱怒傷肝。血崩之下。氣營大虛。徹夜不寐。神不自持。觸事驚疑。此乃怔忡疑慮之症。並非癲癇類也。脈症合參。脾藏氣血大傷。脾為營之源。雖云心主生血。然血不自生。須得脾氣運液。中焦取汁。變化而成。心虛而不知補脾。絕其生血之源矣。且大便亦溏。膽怯異常。顯屬不足之症。切勿執定痰火有餘也。
大生地,炒白芍,炒棗仁,雲苓,制冬朮,廣鬱金,元眼肉,麥冬,蓮肉,川貝
謝(又診)
脈象細而帶弦。微見虛數。血崩本屬氣虛下陷。血去陰液亦虧。心中悸惕。驚疑無主。尋源求本之計。宜補立中氣為先。倘專清痰火。必有延成痼疾者也。
黨參,制冬朮,大麥冬,歸身,黃耆,炙黑草,血餘炭,白芍,雲苓棗仁,川貝母,加龍眼肉,大黑棗
謝(又診)
日來脈象。頗形起色。元氣漸振。故恐懼憂疑之象。已可支持。肝鬱日暢。寡有惱怒。誠佳機也。心脾血液未充。尚須怡養為佳。
制洋參,云茯神,五味子,川貝,制冬朮,左牡蠣,元眼肉,苡仁,棗仁,生甘草,
加金橘餅,野薔薇露,臨臥服白金丸(三分)
謝(又診)
不寐陽升。脾氣下陷。風陽遊行無定。腎志少液。當引陽潛藏之法。
黨參,大熟地,左牡蠣,白芍,黃耆,製附子,池菊瓣,棗仁,橘白,炙草,川石斛,元眼肉
加雞子黃
謝(又診)
大便得實。腎液藏而脾氣運矣。神情漸復。惟或感心事。肝陽猶易擾及包絡。亦由心營血氣未能充足耳。
黨參,元參心,遠志炭,炒棗仁,黃耆,川貝母,大熟地,柏子仁,山藥,炙甘草,龍眼肉,
謝(又診)
行動步履有力。眠食亦均勻適中。中氣雖復。血虛猶少營養。血不養肝。肝經鬱火。欲達未達。現值暑令。當於補劑之中。參入清暢之品。秋涼肅降時。可冀無恙。仿許學士法加減。
大生地,黨參,赤芍,川貝,烏犀尖,雲苓,玳瑁,山藥,麥冬,橘白,加囫圇雞子黃,白荷花露
白話文:
[正文]
第一次診斷:患者胃中水谷不易消化,易生痰濕,主要由於脾虛土衰,肝木乘脾。表現為噯氣、嘔吐食物,大便稀溏、腹脹,升降失調。治療應以調理脾胃陽氣為重點。
第二次診斷:溫補脾胃,中焦氣機已有所改善,陰氣恢復慢,陽氣恢復快。
第三次診斷:反胃已止,應當扶助脾胃之氣,並輔助養肝血。
第四次診斷(謝醫師):患者因思慮傷脾,鬱怒傷肝,導致血崩,氣血大虛,徹夜難眠,精神恍惚,易驚疑,此為怔忡疑慮之症,而非癲癇。脈象診斷,脾氣血大傷,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雖然心主血,但血的生成需要脾氣的運化,心虛而不補脾,則斷絕了生血的來源。且大便溏洩,膽怯異常,明顯是氣血不足,切勿認為是痰火過盛。
第五次診斷(謝醫師):脈象細弦,略帶虛數,血崩屬氣虛下陷,失血導致陰液虧損,心中悸動,驚疑不定。治療應先補益中氣,若只清痰火,則會導致病情遷延難愈。
第六次診斷(謝醫師):近來脈象有所好轉,元氣漸漸恢復,恐懼憂慮之症狀已可控制,肝鬱有所舒暢,較少惱怒,這是個很好的轉機。但心脾血氣尚未充盈,仍需調養。
第七次診斷(謝醫師):失眠是由於陽氣上亢,脾氣下陷,風陽遊走不定,腎精不足,應採取引導陽氣潛藏的方法。
第八次診斷(謝醫師):大便已成形,腎精已藏,脾氣運化恢復,精神漸漸恢復。但偶爾會因心事而導致肝陽擾動,這是因為心營血氣尚未充足。
第九次診斷(謝醫師):行動有力,飲食正常,中氣已恢復,但血虛仍需滋養,血虛不能養肝,肝經鬱火未除。目前是暑天,在補益的基礎上,應加入清利之品,待秋涼時,病情可望痊癒。參考許學士的方劑加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