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蔓雲

《花韻樓醫案》~ 正文 (16)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6)

1. 正文

(又診)

日來癧串痛緩。核俱流動。癸水逾期未至。五心焦熱。頭目眩暈。培太陰脾土。暢少陽木火以治。

綿黃耆(一錢五分),杭甘菊(一錢),川貝母(二錢),歸身(一錢五分),制冬朮(一錢五分),白蒺藜(一錢五分),杞子(二錢),白芍(一錢五分),棗仁(三錢),雲苓(三錢),鮮稻葉(三錢),

肝脾氣陷。便後下血。患經數載。近則脫肛。血下無度。小溲淋痛。寒熱時作。舌光起刺。脈形芤數虛弦。情志內傷藥力斷難奏效者也。所慮秋令肅降。有血從下脫之變。

柴胡(三分醋炒),丹皮(一錢五分),歸身炭(一錢),炙川柏(七分),生冬朮(一錢),黑山梔(一錢),地榆炭(三錢),赤苓(三錢),細生地(三錢),小青皮(五分)

(又診)

寒熱二日未作。納穀亦增。便血未下。溲淋痛楚仍然。適交冬至。加意慎調焉囑。

生冬朮(一錢五分),鹿角霜(一錢五分),左牡蠣(一兩),木瓜(五分),細生地(四錢),元武版(五錢),川柏(五分),生甘梢(四分),西琥珀(四分),青皮(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又診)

淋痛減輕。稍有咳嗽。舌乾雖潤。光剝未能立苔。心腎陰虛也。

細生地(五錢),焦米仁(四錢),麥冬(一錢五分),木通(五分),川連(三分),五味子(五分),生甘梢(五分),送服補中益氣丸(三錢)

師太

脾虛血熱。濕火生瘡。耳菌翻花。流血之後。目光四散。旋有蠅飛撩形。擬清脾甘露飲加減治之。

生冬朮(一錢五分),鮮霍斛(一兩),丹皮(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細生地(四錢),川連(四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雲苓(三錢),橘白(五分),白茆根(五錢)

鬱火濕熱。內傷肝脾。痰火化風。升擾陽明。脈弦舌紅。有類中之機。防眩暈傾跌。

人參鬚(七分),生冬朮(一錢),杜仲(三錢),歸身(三錢),制首烏(四錢),整玉竹(三錢),牡蠣(一兩),白芍(一錢五分),廣鬱金(三分),川貝母(三錢),棗仁(三錢),鹽半夏(一錢五分)

白話文:

[正文]

蔡醫生診斷:

近來疼痛緩解,腫塊可以移動。月經逾期未至,出現五心煩熱、頭暈目眩的症狀。治療方案:健脾益氣,疏肝理氣。

處方:黃耆、杭白菊、川貝母、當歸、制白朮、白蒺藜、枸杞子、白芍、酸棗仁、雲苓、鮮稻葉。

華醫生診斷:

肝脾氣虛下陷,大便後出血,病史數年,近期出現脫肛,出血不止,小便刺痛,寒熱交替,舌頭光滑有刺點,脈象虛弱而數,弦細。因情志內傷,藥效難以奏效。擔心秋令氣候肅殺,可能導致大出血。

處方:柴胡、丹皮、當歸炭、川柏、生白朮、梔子、地榆炭、赤苓、生地黃、青皮。

華醫生複診:

寒熱症狀已停止兩天,食慾增加,便血停止,但小便刺痛仍然存在。適逢冬至,需謹慎調理。

處方:生白朮、鹿角霜、牡蠣、木瓜、生地黃、牡蛎、川柏、甘草、琥珀、青皮、丹皮。

華醫生複診:

小便刺痛減輕,略有咳嗽,舌苔雖潤濕,但舌面光滑,未見苔。屬於心腎陰虛。

處方:生地黃、焦米仁、麥冬、木通、川連、五味子、甘草、補中益氣丸。

師太診斷:

脾虛血熱,濕熱導致瘡瘍,耳朵長出真菌,出血後,眼睛散亂,像有蒼蠅飛舞。擬用清脾甘露飲加減治療。

處方:生白朮、鮮石斛、丹皮、赤芍、生地黃、川連、炒白芍、雲苓、橘皮、白茅根。

顧醫生診斷:

鬱火濕熱,肝脾受損,痰火化風,上擾陽明,脈弦舌紅,有中風的可能,需預防眩暈跌倒。

處方:人參鬚、生白朮、杜仲、當歸、制何首烏、玉竹、牡蠣、白芍、鬱金、川貝母、酸棗仁、鹽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