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蔓雲

《花韻樓醫案》~ 正文 (4)

回本書目錄

正文 (4)

1. 正文

(酉刻又診)

溫邪自口鼻吸入。肺先受之。逆傳心包。入暮病劇。脈較晨間數甚。再與清解。勿致昏閉為妙。

鮮生地,玉捲心,丹皮,川貝,淡黃芩,元參心,麥冬,桔梗,天花粉,生甘草

(又診)

昨宵煩躁陣作。風痙略緩。子後稍稍得寐。寐醒痰火上升。欲厥未厥。便泄溲短。陰傷熱戀。熱化庶無變幻。

烏犀角,天竺黃,元參,赤芍,細生地,竹捲心,麥冬,花粉,知母,淡芩

(又診)

溫邪自肺傳入手厥陰經。煩躁譫語。痰潮昏湧。疊進清滋化熱。內保心陰。雖然不致內閉。其邪欲達未達。包絡清虛之所。邪火爍津凝痰蒙閉。非芳香宣竅莫解。

陳金汁(二兩),化服至寶丹(四分)

(又診)

昨診脈後。狂躁厥逆。即以至寶丹服下。神志漸定。吐咳濃痰頗暢。黎明時得寐。寐醒尚覺氣逆。便泄已止。口苦咽關疳點密布。冬溫化毒。乃外泄之機。

烏犀尖,鮮霍斛,苦桔梗,甘中黃,鮮生地,元參心,天竺黃,土貝,黃芩,赤芍,加陳金汁,野薔薇露

張酉刻(又診)

胸膈肌膚熱勢大減。額上解而不了了。脈息左含靜意。右寸關尚見滑數。舌絳苔少。疳點起腐痛甚。心中煩擾。月水將淨。清化上焦痰熱為主。

羚羊角,淡芩,海浮石,土貝,鮮霍斛,元參,白杏仁,甘中黃,天花粉,廣鬱金,枇杷葉,鮮蘆根

(又診)

冬溫失治於前。病涉三候。溫邪化燥。幾至內陷。幸得邪從疳化。熱退轉機。經水乍止。營陰虧乏。肺胃餘熱尚熾。須防液涸。

烏犀尖,鮮霍斛,元參,知母,鮮生地,淡黃芩,麥冬,土貝,飛青黛,甘中黃,陳金汁,銀花露

(又診)

舌苔焦黃已化。脈數頗緩。汗多如注。疳勢蔓延亦定。白腐漸退。音閃渴飲。痰多黃厚。口中膩涎若湧。外邪將淨。脾虛血熱。濕火內生以玉女煎合甘露飲加減。

大生地,生洋參,知母,川貝,生石羔,生冬朮,川連,甘中黃,鮮霍斛,鮮竹茹,白粳米,鮮蘆根

(又診)

汗尚多。熱退極淨。大便三日未行。邪滯已得歸併胃腑。可免傳變之慮。口膩渴飲均減。小便漸利。陽明餘燼未熄。仍恐復燃。

生洋參,細生地,甘中黃,鮮竹茹,鮮霍斛,生石羔,川貝母,生枳殼,肥知母,全栝蔞,鮮蘆根,枇杷葉露

(又診)

疳痛大緩。穀食可進。寐醒之後。溲急欲遺。數而且多。是餘熱宿垢蘊結陽明。迫其膀胱津液下行也。汗泄又多胃津更傷。大腸愈燥。燥火更易傷陰。納穀未多。能勿慮其液涸乎。傷寒論有可下不可下。並急下存陰等法。兩者俱是回生要關。但須用之的當。今見口竭引飲。舌苔老黃乾裂。

根尤厚濁。脈象數實。按腹微痛。如斯確據。誠乃急下存陰時候矣。每見邪未歸府。誤下致逆。不可勝數。

白話文:

[正文]

張某(酉時再次診脈)

風邪從口鼻吸入,肺部首先受影響,逆傳到心包經。傍晚病情加重,脈象比早晨快很多。再次用清熱解毒的藥方,避免昏迷。

藥方:鮮生地黃、玉竹、丹皮、川貝母、淡黃芩、元參心、麥冬、桔梗、天花粉、生甘草

張某(再次診脈)

昨晚煩躁不安,陣發性痙攣略有緩解,子時後稍微睡了一會兒。睡醒後痰熱上湧,幾乎昏厥,大便稀溏,小便短少,陰液虧損,熱邪戀結,熱邪變化應無大礙。

藥方:烏犀角、天竺黃、元參、赤芍、生地黃、玉竹、麥冬、天花粉、知母、淡黃芩

張某(再次診脈)

風邪從肺部傳到手厥陰經,煩躁、胡言亂語,痰液壅盛,昏昏沉沉。繼續服用清熱滋陰、化解熱邪的藥方,保護心陰。雖然不至於內閉,但邪氣將要到達卻未完全到達,包絡經氣虛弱,邪熱灼傷津液,痰液阻塞,必須用芳香開竅的藥物來疏通。

藥方:陳金汁(二兩),至寶丹(四分,化服)

張某(再次診脈)

上次診脈後,狂躁昏厥,立即服用至寶丹,神志漸漸清醒,吐出濃痰,感覺舒暢許多。黎明時分睡著了,睡醒後仍感覺氣逆,大便已正常,口苦,咽喉部有許多小紅點,使用溫和的藥物化解毒邪,這是邪氣外泄的機會。

藥方:烏犀角尖、鮮霍香、苦桔梗、甘草、鮮生地黃、元參心、天竺黃、土貝母、黃芩、赤芍,加陳金汁、野薔薇露

張某酉時(再次診脈)

胸膈肌膚的熱勢大大減輕,但熱退不徹底。脈象左側沉靜,右側寸關脈仍滑數,舌頭紅,苔少,小紅點潰爛疼痛加劇,心中煩悶,月經將淨。以清化上焦痰熱為主。

藥方:羚羊角、淡黃芩、海浮石、土貝母、鮮霍香、元參、白杏仁、甘草、天花粉、廣鬱金、枇杷葉、鮮蘆根

張某(再次診脈)

之前溫邪治療失當,病程已持續三候。溫邪化燥,幾乎要內陷,幸好邪氣從疳疹化解,熱邪退去,病情好轉。月經剛止,營陰虧損,肺胃餘熱尚存,需預防津液耗竭。

藥方:烏犀角尖、鮮霍香、元參、知母、鮮生地黃、淡黃芩、麥冬、土貝母、青黛、甘草、陳金汁、銀花露

張某(再次診脈)

舌苔焦黃已轉化,脈象雖數但較緩,汗出很多,疳疹蔓延趨於穩定,白色潰爛逐漸消退,聲音嘶啞,口渴飲水,痰多黃稠,口中唾液湧出,外邪將盡,脾虛血熱,濕熱內生,用玉女煎合甘露飲加減。

藥方:生地黃、西洋參、知母、川貝母、石膏、白朮、川連、甘草、鮮霍香、鮮竹茹、白米、鮮蘆根

張某(再次診脈)

汗出仍多,熱邪已退盡,大便三日未解,邪氣已歸附於胃腑,可避免病情傳變。口膩、口渴都減輕,小便漸通。陽明經餘熱未消,仍需防範復燃。

藥方:西洋參、生地黃、甘草、鮮竹茹、鮮霍香、石膏、川貝母、枳殼、知母、栝樓、鮮蘆根、枇杷葉露

張某(再次診脈)

疳疹疼痛大大減輕,能進食,睡醒後小便頻數,量多,這是餘熱及宿垢阻塞陽明經,迫使膀胱津液下行。汗泄過多又傷及胃津,大腸更加乾燥,燥熱更容易傷陰,食慾尚不佳,應避免津液耗竭。《傷寒論》中有可下不可下、急下存陰等治法,都是回生要訣,但必須運用得當。現見口乾舌燥,舌苔厚黃乾燥裂開,根部尤為厚濁,脈象數實,按壓腹部微痛,這些確切的證據,正是急下存陰的時候。經常見到邪氣未歸附於臟腑,誤下致使病情逆轉,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