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韻樓醫案》~ 正文 (5)
正文 (5)
1. 正文
生西參,元明粉,全栝蔞,生白芍,鮮霍斛,火麻仁,萊菔子,生甘草,大麥冬,白粳米
張(又診)
矢氣頻轉。而便未行。舌苔化動。納穀較多。仍守昨法。
西洋參,鮮首烏,火麻仁,生甘草,鮮霍斛,元明粉,生白芍,白粳米,大麥冬,甜梨汁
張(又診)
昨晚大便後。夜臥極安。胃思納穀。神脈安靜。小便合度。腸胃宿垢已徹。餘邪下注肛側。結有小瘰。且痙厥時擦傷皮膚。滋水頻滋。兩相蔓延。頗形痛楚。雖屬微末。猶恐妨礙眠食。亦屬節外生枝之累也。
西洋參,鮮首烏,生白芍,川柏,鮮霍斛,火麻仁,生甘草,肥知母,橘白,加大黑豆(五錢),綠豆(五錢)
張(又診)
大便續通。自覺脘腹舒暢。安寐安穀。腑邪化淨。瘍痛亦緩。偶觸惱怒。心悸耳鳴。胃陰初長。不勝木火之煽爍也。溫邪病後。調養失慎。三複可慮。重言以申明之。
西洋參,鮮霍斛,生白芍,生甘草,細生地,淡天冬,天花粉,甜梨汁,濂珠粉,燕窩屑
張(又診)
神怡。氣陰漸復。飲食寒暖。慎調是囑。
人參鬚,川石斛,山藥,茯苓,細生地,鮮竹茹,白芍,橘白,生穀芽,小紅棗
家母(痢症)
操勞之體。真陰不足。夏令心陽少暢。交秋肺氣鬱而不宣。肝木挾暑濕。先從上擾。巔痛咳嗽。舊恙發而未甚。適觸穢氣。濁邪壅遏。反從下走。先瀉轉痢。赤白雜下。表有微熱。正虛邪盛。勢正方張。擬表裡合解。邪宜速達。則免傷正。
廣藿梗,赤芍,青皮,枳實,秦艽,赤苓,楂炭,建曲,白蔻仁,鮮佛手
家母(又診)
表熱得汗而解。痛勢裡急後重。痢次晝夜數十遍。赤白紫滯。納穀勉強。口苦舌糙。乃血鬱熱結也。每於痢下甚時。積多糞少。後重極甚。細參病機。寐中略有咳嗽。醒時痛緩。乍醒痛緩之時。積少糞下極暢。似乎寐則氣火下行。陰液得養。肺氣開而腸胃積滯能下。當顧腎陰而化里邪。逆流挽舟法。斷不能用。謹以辨症之法。質諸高明。教正焉。
廣藿梗,桔梗,青皮,楂炭,丹皮,枳實,建曲,白芍,赤苓,益元散
家母(又診)
氣分濕滯已減。但痛勢盛於下午。邪伏血分何疑。痢色紫滯夾白。氣陰兼理。
西黨參(五錢建曲一錢五分同炒),白蒺藜(三錢),青皮(五分),烏藥(一錢),阿膠(二錢),薺菜花(三錢),丹皮(一錢五分),銀花炭(三錢),側柏炭(一錢),山楂炭(三錢),加香連丸(一錢)
家母(又診)
舌苔漸化。納穀較增。痢暢而稀。其痛勢雖在胃脘。觀食下時並不作痛。關脈弦數。屬血分之邪發越。肝木並逆也。
當參(三錢建曲一錢五分同炒),丹皮炭(一錢五分),枳殼(三分),銀花炭(三錢),阿膠(二錢),青皮(五分),白蒺藜(三錢),側柏炭(一錢),烏藥(一錢),益元散(三錢)
白話文:
[正文]
病人最初症狀是放屁頻繁,但未排便,舌苔變化,食慾較好。醫生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
之後病人報告昨晚排便後睡得很安穩,食慾好,脈象平穩,小便正常,腸胃宿垢已排乾淨,但餘邪下注肛門附近,形成小的腫塊,並因痙攣抽搐時擦傷皮膚,分泌物增多,蔓延擴散,疼痛明顯,雖然症狀輕微,但擔心影響睡眠和飲食。
病人大便繼續暢通,感覺腹部舒適,睡眠和食慾良好,腑中邪氣已清除,腫痛也減輕,但偶爾情緒煩躁時會心悸耳鳴,胃陰開始恢復,但尚不足以抵禦肝木之火。醫生提醒病人溫邪病後調養不慎,容易反覆發作。
病人精神狀態良好,氣陰逐漸恢復,醫生囑咐病人飲食注意寒暖。
家母患痢疾,因勞累體質虛弱,真陰不足,夏天心陽不暢,入秋肺氣鬱滯不宣,肝木受暑濕影響,先從上擾,頭痛咳嗽,舊病復發但不算嚴重,恰逢接觸穢氣,濁邪阻滯,反而從下導致痢疾,大便赤白混雜,略有發熱,正氣虛弱邪氣盛,病情發展迅速,需表裡同治,迅速驅除邪氣,以免傷及正氣。
表熱退去,疼痛劇烈,裡急後重,一天一夜腹瀉數十次,大便赤白紫黑混雜,食慾差,口苦舌燥,屬於血瘀熱結。每次腹瀉嚴重時,排便量多而糞便少,裡急後重明顯。睡眠時略有咳嗽,清醒時疼痛減輕,清醒時疼痛減輕時,排便量少但排便順暢,似乎睡眠時氣火下降,陰液得到滋養,肺氣通暢,腸胃積滯得以排出。醫生考慮到需要滋養腎陰,化解裡邪,但逆流挽舟的方法不可用,謹慎辨證論治,請教高明醫生指正。
氣分濕滯已減輕,但下午疼痛加劇,邪氣滯留在血分。大便紫黑夾雜白色,需同時調理氣陰。
舌苔逐漸轉化,食慾增加,大便通暢稀薄,疼痛雖然在胃脘部,但進食時並不疼痛,脈象弦數,屬於血分邪氣外洩,肝木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