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蔓雲

《花韻樓醫案》~ 正文 (1)

回本書目錄

正文 (1)

1. 正文

(醫案)

小產之後。血崩月餘。音低氣怯。寐少咽乾。面目浮腫。干嗆陣作。良由血去過多。一派虛象蝟集矣。古人以血崩為之崩中。中者。即脾胃也。前方純用滋納固澀。久服不效。何以尚不悟其理耶。蓋肝主藏血。脾主攝血。脾失統血之司。血從內滲不已。由於滋之澀之。凝滯絡中。

白話文:

流產後,失血不止一個多月,聲音微弱,氣虛膽怯,睡眠少,咽喉乾燥,面部浮腫,乾咳陣發。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出現一系列虛弱的徵兆。古人把這種失血不止稱為崩中,意思是脾胃虛弱。以前的方法都只注重用藥物滋補固澀,但久服無效,為什麼還不醒悟其中的道理呢?肝臟主藏血,脾臟主攝血。脾臟失去了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血液從體內不斷滲出。由於用藥物滋補固澀,導致血液凝滯在經絡中。

所以時或淋漓若淨。忽又瘀塊如掌大者絡繹而下。自覺心神無依。肢冷泄汗。經云。陰陽互根。如環無端。陰從下滲。陽從上冒。其中樞紐。能無慮其不續耶。急進歸脾法以為砥柱中流之計。

白話文:

因此(淋病)有時發作時水液淋漓而清澈,有時又突然出現像手掌般大的瘀塊一個接著一個地往下流。自己感覺心神不寧,四肢冰冷,盜汗。經典中說:陰陽相互依存,就像環形沒有起點一樣。陰從下方滲出,陽從上方冒出。這些相互間的樞紐,難道不擔心它們會斷絕嗎?緊急採用「歸脾法」作為阻止病情惡化的辦法。

大有黨參(三錢),九制於術(一錢),新會皮(七分),丹皮炭(一錢五分),大有黃耆(二錢),大熟地炭(五錢),地榆炭(三錢),元眼肉(三錢),歸身(一錢),白芍(一錢五分),棗仁(三錢),用藕肉(二兩),湘蓮肉(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大黨參(三克),九制肉蓯蓉(一克),新會陳皮(零點七克),丹皮炭(一點五克),大黃耆(二克),大熟地炭(五克),地榆炭(三克),元肉(三克),當歸身(一克),白芍(一點五克),酸棗仁(三克),用蓮藕肉(二兩),湘蓮肉(五克),煎煮後取汁代水服用。

(又診)

前進血脫益氣法。兼清營分。虛火崩決之陣頓止。胸脘乃覺舒和。略思納穀。可知從前謬執黃耆閉氣之誤。然肝腎空乏。八脈交虛。最慮腹膨漏帶。干嗆寒熱。此四者崩後極易見之。不可不為預防。

白話文:

進補氣血的方法。同時清熱解毒。虛火引起的崩漏頓時止住。胸腹感覺舒暢。逐漸萌生食慾。這才明白以前堅持用黃耆閉氣的方法是錯誤的。但是肝腎虛弱,氣血不足。最擔心的是腹脹、白帶過多,口乾、發熱。崩漏後這四種情況很容易出現。必須做好預防。

參鬚(一錢五分),大有耆(一錢五分),陳阿膠(二錢),地榆皮(三錢),西黨參(三錢),制於術(一錢五分),炒丹皮(一錢五分),棗仁(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雲苓(三錢),元眼肉(三錢),湘蓮肉(四錢),

白話文:

人參鬚(7.5克),西洋參(7.5克),阿膠(10克),地榆皮(15克),黨參(15克),白朮(7.5克),炒丹皮(7.5克),棗仁(15克),白芍(7.5克),雲苓(15克),元肉(15克),蓮子肉(20克)

(又診)

崩止三日。神脈皆振。頭暈轟熱。時仍有之。必得營陰恢復。風陽遊行之象。方可全熄耳。

人參(一錢),制冬朮(一錢五分),陳阿膠(二錢),牡蠣(五錢),棗仁(三錢),黃耆(二錢),西黨參(三錢),熟地炭(四錢),川貝(三錢),白芍(一錢五分),加鮮藕肉(一兩)

白話文:

人參(6克),炮製的茯苓(9克),陳年阿膠(12克),牡蠣(30克),棗仁(18克),黃芪(12克),西洋參(18克),炭燒熟地黃(24克),川貝(18克),白芍(9克),加上新鮮蓮藕肉(60克)

(又診)

肝風漸定。諸症較平。夜寐漸安。惟面色指爪㿠白不堪。胃氣雖醒。脾少健運。知飢不任油膩。須得屏除煩勞。靜養百日。氣血充復可期也。

白話文:

肝風逐漸平息了。各種症狀都比較平穩了。夜晚睡眠也慢慢安定了。只是臉色和指甲仍然蒼白得難以忍受。胃氣雖然已經甦醒,但脾胃功能還不夠健全。知道飢餓,卻不能進食油膩的東西。一定要排除煩惱和勞累,靜養一百天。氣血充盈恢復是可以預期的。

人參鬚(一錢五分),制於術(一錢五分),甘枸子(三錢),炒棗仁(三錢),綿黃耆(三錢),炙甘草(四分),陳阿膠(二錢),炙陳皮(七分),元眼肉(三錢),大黑棗(二枚),加建蓮(三錢),

白話文:

現代

人參鬚(15克),製於術(15克),甘枸杞子(30克),炒棗仁(30克),綿黃耆(30克),炙甘草(4克),陳阿膠(20克),炙陳皮(7克),元眼肉(30克),大黑棗(2枚),加建蓮(30克)。

(又診)

日來精神大勝於前。唇漸轉紅。眠食頗佳。陽明血液日長矣。

黨參(三錢),炒棗仁(三錢),炒米仁(三錢),九制於術(一錢五分),黃耆(二錢),炒白芍(一錢五分),炙陳皮(五分),炙黑甘草(三分),陳阿膠(二錢蛤粉炒),元眼肉(三錢),大黑棗(兩枚)

白話文:

黨參(15克),炒棗仁(15克),炒米仁(15克),九制於術(7.5克),黃耆(10克),炒白芍(7.5克),炙陳皮(2.5克),炙黑甘草(1.5克),陳阿膠(10克,用蛤粉炒過),元眼肉(15克),大黑棗(2枚)

(醫案)

脾腎陽衰。早食暮吐。完穀不化。是無火也。並非火熱暴迫之完穀下趨耳。舌質淡而苔白。脈細帶絃。溫中以理氣分。

白話文:

脾腎陽氣不足。早上吃飯後會嘔吐,食物沒有消化。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不是因為火氣過旺而導致食物下降。舌頭淡白苔白,脈象細而緊。溫補脾胃,調理氣血。

肉桂,淡吳萸,白茯苓,老蘇梗,益智仁,煨肉果,炒白芍,新會皮,戈半夏

白話文:

上等肉桂、淡色吳茱萸、白茯苓、老蘇梗、益智仁、煨熟的肉果、炒過的芍藥、新會陳皮、戈氏制半夏

(又診)

水穀入胃。易生痰濕者。多由脾虛土衰。今且肝木來侮。上則噯腐吐食。下則便泄腹脹。升降皆屬格礙。專理中宮之陽為的當也。

白話文:

當食物和水進入胃中時,容易產生痰濕的人,大多是因為脾虛造成土氣衰弱。現在加上肝木氣的侵擾,上則會出現噯氣、嘔吐食物,下則會腹瀉、腹脹。氣機升降都受到阻礙。因此,治療的首要目標是調理中宮(脾胃)的陽氣。

乾薑,益智仁,雲苓,新會皮,淡吳萸,甘草炭,炒白芍,姜半夏,干玫瑰花

白話文:

  • 淡乾薑:祛除寒氣,溫補脾胃
  • 益智仁:健脾養心,益智安神
  • 雲苓:利尿消腫,健脾胃
  • 新會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淡吳萸:止酸斂汗,溫補脾胃
  • 甘草炭:調和諸藥,緩解酸苦
  • 炒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幹玫瑰花:活血化瘀,理氣解鬱

(又診)

溫煦脾胃。中焦氣機已得旋暈。果然陰復遲而陽復速也。

附子,煨肉果,炒白芍,苡仁,製厚朴,淡吳萸,橘白,建曲,雲苓

白話文:

製作附子、煨煮肉蓯蓉、炒製白芍、苡仁、炮製厚朴、淡炒吳茱萸、橘皮、建曲、雲苓。

(又診)

反胃已止。當扶脾胃之氣。佐以養肝之血。

人參條,雲苓,新會皮,淨歸身,生冬朮,炙草炭,姜半夏,炒白芍,炒苡仁,香穀芽

白話文:

人參、雲苓、新會陳皮、當歸身、生附子、炙草炭、姜半夏、炒白芍、炒苡仁、谷芽

停藥劑後以香砂六君丸(三錢),每朝炒黃米泡湯送下。

(醫案)

思慮傷脾。鬱怒傷肝。血崩之下。氣營大虛。徹夜不寐。神不自持。觸事驚疑。此乃怔忡疑慮之症。並非癲癇類也。脈症合參。脾藏氣血大傷。脾為營之源。雖云心主生血。然血不自生。須得脾氣運液。中焦取汁。變化而成。心虛而不知補脾。絕其生血之源矣。且大便亦溏。膽怯異常。顯屬不足之症。切勿執定痰火有餘也。

白話文:

過度思考會損傷脾臟。鬱結和憤怒會損傷肝臟。出血過多後,氣血會非常虛弱。徹夜不眠,精神無法控制。遇事驚疑。這是疑神疑鬼的症狀,而不是癲癇。檢查脈象和症狀,發現脾臟氣血受損嚴重。脾臟是氣血的來源。雖然說心臟主導生血,但血並不是自行產生的。它需要脾氣運轉津液,從中焦獲取營養,才能轉化而成。如果心虛而不補脾,就切斷了生血的來源。而且大便也溏稀,膽怯異常。這明顯是氣血不足的症狀。切勿固執地認為是痰火過盛。

大生地,炒白芍,炒棗仁,雲苓,制冬朮,廣鬱金,元眼肉,麥冬,蓮肉,川貝

(又診)

脈象細而帶弦。微見虛數。血崩本屬氣虛下陷。血去陰液亦虧。心中悸惕。驚疑無主。尋源求本之計。宜補立中氣為先。倘專清痰火。必有延成痼疾者也。

白話文:

脈象細而緊,稍稍偏快。血崩本質上是因為氣血虛弱而下陷。血液流失會導致體內陰液也虧損。心中感到不安和恐懼,驚疑不定。追根究底的治療方法,應該優先補益中氣。如果只專注於清熱化痰,必然會延誤成慢性疾病。

黨參,制冬朮,大麥冬,歸身,黃耆,炙黑草,血餘炭,白芍,雲苓棗仁,川貝母,加龍眼肉,大黑棗

白話文:

中醫古文:

黨參,制冬朮,大麥冬,歸身,黃耆,炙黑草,血餘炭,白芍,雲苓棗仁,川貝母,加龍眼肉,大黑棗

黨參、炒冬朮、大麥冬、當歸、黃耆、炙首烏、碳化動物血、白芍、茯苓、棗仁、川貝、加上龍眼肉、大棗

(又診)

日來脈象。頗形起色。元氣漸振。故恐懼憂疑之象。已可支持。肝鬱日暢。寡有惱怒。誠佳機也。心脾血液未充。尚須怡養為佳。

白話文:

最近的脈象看起來有好轉的跡象,元氣逐漸恢復。因此,恐懼和擔憂的情緒應該可以逐漸緩解。肝氣鬱結每天都在疏通,惱怒的情緒也比較少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心脾的血液還不是很充足,仍然需要調養。

制洋參,云茯神五味子,川貝,制冬朮,左牡蠣,元眼肉,苡仁,棗仁,生甘草,

白話文:

加工過的西洋參,茯苓,五味子,川貝母,加工過的冬朮,左半邊的牡蠣殼,元肉(即生豬肉),薏苡仁,酸棗仁,生甘草。

金橘餅,野薔薇露,臨臥服白金丸(三分)

白話文:

服用金橘餅,搭配野薔薇露,睡前服用白金丸(三次,每次三分)

(又診)

不寐陽升。脾氣下陷。風陽遊行無定。腎志少液。當引陽潛藏之法。

黨參,大熟地,左牡蠣,白芍,黃耆,製附子,池菊瓣,棗仁,橘白,炙草,川石斛,元眼肉

白話文:

  • 黨參: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作用。

  • 大熟地:經過長時間蒸製的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作用。

  • 左牡蠣:生長在海左的牡蠣。

  • 白芍:芍藥的根莖,具有養血活血作用。

  • 黃耆: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固表作用。

  • 製附子:經過炮製的附子,具有溫陽補腎作用。

  • 池菊瓣:菊花的瓣,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 棗仁:棗子的核,具有養血安神作用。

  • 橘白:橘子的皮,具有理氣化痰作用。

  • 炙草:甘草經過炙烤後,具有補氣益胃作用。

  • 川石斛:一種中藥材,具有益胃生津作用。

  • 元眼肉:鹿的眼球,具有明目益腎作用。

雞子黃

(又診)

大便得實。腎液藏而脾氣運矣。神情漸復。惟或感心事。肝陽猶易擾及包絡。亦由心營血氣未能充足耳。

黨參,元參心,遠志炭,炒棗仁,黃耆,川貝母,大熟地,柏子仁山藥,炙甘草,龍眼肉,

白話文:

黨參、元參的心部、遠志經過炭化、炒過的棗仁、黃耆、川貝母、大熟地、柏子仁、山藥、炙烤過的甘草、龍眼肉

(又診)

行動步履有力。眠食亦均勻適中。中氣雖復。血虛猶少營養。血不養肝。肝經鬱火。欲達未達。現值暑令。當於補劑之中。參入清暢之品。秋涼肅降時。可冀無恙。仿許學士法加減。

白話文:

走路有力氣,睡眠和飲食都適中。雖然內氣恢復,但血液虛弱,營養不足。血液不足以滋養肝臟,肝經火氣鬱積,還沒有完全疏通。現在正值暑季,應該在補益藥物中加入清熱利暢的藥材。等到秋天涼爽時,就可以希望沒有問題了。仿照許學士的方法加減加減。

大生地,黨參,赤芍,川貝,烏犀尖,雲苓,玳瑁,山藥,麥冬,橘白,加囫圇雞子黃,白荷花露

白話文:

生地(大),黨參,赤芍,川貝,犀角尖(烏犀尖),雲苓,玳瑁,山藥,麥冬,橘白,加入全雞蛋黃,白荷花露

(醫案)

新產兩朝。瘀不下行。發熱神蒙。肢麻汗多。脈芤舌紅。酷暑外迫。陰氣鬱冒。血隨氣逆。時有昏暈。變險可危。急扶產母端坐椅中。敞軒牕以湘簾護風。切勿聽信嫗輩。膠執吃熱苦草湯也。急囑。急囑。

白話文:

產後兩天,瘀血不下行。出現發燒、神志不清、四肢麻木、出汗多的症狀。脈象跳動有力,舌頭紅。酷暑天氣從外部逼迫,導致體內陰氣鬱結上冒。氣血逆行,時常出現昏迷的情況。病情變化兇險,需要緊急救治。迅速扶產婦端坐在椅子上,打開門窗,用紗簾遮擋風寒。千萬不要聽信老婦人的說法,堅持喝熱的苦草湯。這一點非常重要。

細生地,廣鬱金,懷牛膝,歸身,川貝母,白蒺藜,西琥珀,赤芍,丹皮,白薇,鮮藕肉,童便

白話文:

細生地:清熱利濕的中草藥

廣鬱金:行氣活血的中草藥

懷牛膝:利尿通淋的中草藥

歸身:補血活血的中草藥

川貝母:止咳化痰的中草藥

白蒺藜:平肝降壓的中草藥

西琥珀:安神止痛的中草藥

赤芍:活血化瘀的中草藥

丹皮:清熱涼血的中草藥

白薇:清熱解毒的中草藥

鮮藕肉:清熱生津的中藥

童便:利水通淋的中藥

(又診)

熱退神清。氣火平降。瘀亦下行。兩臂尚麻。少腹痠楚。仍從養血通瘀。即是治風先治血之意也。

細生地,淨歸身,茺蔚子,赤芍,炒山藥,白蒺藜,懷牛膝,丹皮,白薇,楂炭,琥珀,

白話文:

用細生地清洗乾淨身體,加入茺蔚子、赤芍、炒山藥、白蒺藜、懷牛膝、丹皮、白薇、楂炭、琥珀。

(醫案)

鬱火越冒。衝心為厥。厥後心悸不寐。驚恐疑懼。劫肺而為痰血。不時形凜轟熱。經行如崩。月行二次。盛暑而厚衣。稀粥不敢下咽。以脈症參之。非真寒。實由疑慮過深所致也。金先生指為勞損不起之症。竊恐未確。當放膽啖飯。不必避風。以怡暢襟懷。佐以藥力。可許向痊者。

白話文:

鬱火越發升高,攻入心臟導致昏厥。昏厥後,心悸失眠,驚恐疑慮。損傷肺部,化為痰血。不時感到身體冷熱交替,像閃電一樣。經期出血量大,每個月來兩次。即使在大熱天也穿著厚衣服,稀粥也不太敢吞下。結合脈象和症狀來看,並非真正的寒症,實際上是由於疑慮過深造成的。金先生認為這是勞損導致的不起死復生的疾病,我認為他的判斷並不完全準確。應該放寬心懷,大膽進食,不必刻意避風。保持心情愉悅,配合藥物治療,病情有康復的希望。

烏犀尖,小川連,雲苓,麥冬,大生地,廣鬱金,白芍,橘白,棗仁,川貝,加建蓮子

白話文:

烏犀犀角尖,小川連翹,雲苓茯苓,麥冬麥門冬,大生地黃,廣鬱金,白芍藥,橘白橘皮,棗仁,川貝川貝母,再加入蓮子

(又診)

病人深信所囑。肝膽舒暢。寒熱未作。人咸異之。即俗名疑心病也。信能堅決。何疑之有。所謂智慧劍斬煩惱魔。須藥餌外求之者。仍須清暢鬱火。補養心脾。方無反復。

白話文:

病人聽從醫囑後,心情開朗,肝膽舒暢。寒熱症狀不再發作,眾人都感到驚訝。這種情況在民間俗稱「疑心病」。只要病人堅定信念,哪來的疑心呢?古人說「智慧之劍斬煩惱之魔」,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還需要疏通心中的鬱火,補養心脾,才能防止病情反覆發作。

細生地,烏犀尖,小川連,麥冬,生於術,羚羊角,川貝母,棗仁,米仁,紅棗

白話文:

■ 細生地:具有祛風濕熱、清熱解毒之效

■ 烏犀尖:具有補氣養血、安神益智之效

■ 小川連: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效

■ 麥冬: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

■ 生於術:具有補益脾胃、安神鎮驚之效

■ 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效

■ 川貝母: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 棗仁:具有滋補肝腎、養心安神之效

■ 米仁:具有健脾益氣、利濕止瀉之效

■ 紅棗:具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胃之效

(又診)

穀食如常。神情安適。心悸咳血皆止。鼻流腥水如注。此乃鬱火從心包而暢於肺經也。養陰佐以清和肺肝。

制首烏,元參心,川貝母,白芍,羚羊角,蔓荊子,淮山藥,生甘草,薄荷葉

白話文:

何首烏、元參根、川貝母、白芍藥、羚羊角、蔓荊子、淮山藥、生甘草、薄荷葉

(又診)

鼻淵雖止。其鬱火未淨。心脾氣血未復。諸恙和平。癸水尚易驂前。仍從前法減輕為治。

細生地,羚羊角,川楝子,左牡蠣,生冬朮,川貝母,元參心,大麥冬,雲苓,小紅棗

白話文:

**細生地:**生薑的粉末

羚羊角: 羚羊的角

川楝子: 川楝樹的種子

左牡蠣: 左旋的牡蠣殼

生冬朮: 未加工的冬朮(一種植物根莖)

川貝母: 四川貝母植物的塊莖

元參心: 元參植物的根

大麥冬: 大麥冬植物的根莖

雲苓: 雲芝的一種

小紅棗: 小體積的紅棗

(醫案)

冬溫乍發。月事適行。陰氣先虛。邪從內傳。一候之前。失於開泄肺經。今病交十三日。曾服小柴胡湯微微得汗。惟邪轉充斥肺胃。兼入營分矣。晝夜煩躁。神魂飛越。脈澀弦數。舌絳苔厚。痰滯並阻。大便溏泄。深恐痙厥。必多風波變險。

白話文:

秋冬之間,天氣忽冷忽熱,使得身體受寒。恰好在月經期前後,身體陰氣虛弱,邪氣便從內部襲來。在月經來潮前,疏通肺經的氣血不暢,如今病已經持續了十三天。曾經服用了小柴胡湯,微微發汗,但是邪氣仍然充斥在肺胃之中,並且已經進入身體的營血之中。患者白天黑夜都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脈搏緊澀而跳動頻繁,舌頭紅絳,舌苔厚膩。痰液和氣滯堵塞在一起,無法排出,大便溏泄。我擔心會出現抽搐,病情會變得更加兇險。

淡豆豉牛蒡子,丹皮,川貝母,細生地,淡黃芩,楂炭,廣鬱金,苦桔梗秦艽,赤苓

白話文:

  • 淡豆豉:發酵大豆
  • 牛蒡子:牛蒡的種子
  • 丹皮:牡丹花的樹皮
  • 川貝母:川貝母植物的根莖
  • 細生地:生地黃的細根
  • 淡黃芩:黃芩的根或莖
  • 楂炭:山楂果燒成的炭
  • 廣鬱金:鬱金香的根莖
  • 苦桔梗:桔梗植物的根
  • 秦艽:秦艽植物的根
  • 赤苓:赤芝的菌核

(辰刻又診)

病交兩候。癸水淋漓未淨。色帶紫黑。營熱熾甚。通宵不寐。寅卯時肝風內動。指痙發厥。目竄痰湧。遍體汗泄而定。頃診右脈洪數。舌苔根厚。色轉灰黃。大便連泄。自覺火熱下注。溫邪欲陷。昏閉可慮。但營分滲泄於下。肺邪壅遏於上。斷不能執煞熱入血室之古法也。

白話文:

這種病發作時有兩個特徵。癸水(即月經)淋淋漓漓不斷乾淨,顏色發紫發黑。營熱非常旺盛熾烈,通宵不能入睡。寅卯時分(凌晨3-7點),肝風在體內發動,手指痙攣並發作厥。眼睛亂竄,痰液湧上,全身出汗而漸漸穩定下來。剛才診脈,右脈洪數(脈搏又大又快),舌苔根部厚,顏色變成灰黃。大便連續腹瀉。病人自己感覺到火熱下注,溫邪想要深入體內,昏迷閉塞的情況值得憂慮。但是,營分從下部滲泄,肺邪在上方閉塞,肯定不能用古法治療熱邪入血室。

細生地,淡黃芩,丹皮,薄荷,小川連,廣鬱金,赤芍,生甘草,天花粉,生麥芽,白茆根

白話文:

**細生地:**一種淡黃色的藥草

淡黃芩: 苦寒清熱的草藥

丹皮: 涼血活血的藥物

薄荷: 清熱解毒的草藥

小川連: 苦寒清熱的草藥

廣鬱金: 行氣活血的藥物

赤芍: 涼血活血的藥物

生甘草: 潤肺止咳的藥物

天花粉: 清熱生津的藥物

生麥芽: 消食化積的藥物

白茆根: 利尿通淋的藥物

(酉刻又診)

溫邪自口鼻吸入。肺先受之。逆傳心包。入暮病劇。脈較晨間數甚。再與清解。勿致昏閉為妙。

鮮生地,玉捲心,丹皮,川貝,淡黃芩,元參心,麥冬,桔梗,天花粉,生甘草

(又診)

昨宵煩躁陣作。風痙略緩。子後稍稍得寐。寐醒痰火上升。欲厥未厥。便泄溲短。陰傷熱戀。熱化庶無變幻。

犀角,天竺黃,元參,赤芍,細生地,竹捲心,麥冬,花粉,知母,淡芩

白話文:

水牛角、姜黃、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竹葉心、麥冬、花粉、知母、淡竹葉黃芩

(又診)

溫邪自肺傳入手厥陰經。煩躁譫語。痰潮昏湧。疊進清滋化熱。內保心陰。雖然不致內閉。其邪欲達未達。包絡清虛之所。邪火爍津凝痰蒙閉。非芳香宣竅莫解。

白話文:

溫熱邪氣從肺經傳入手少陰經,讓人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痰潮上湧,頭暈腦昏。這時應加用滋陰清熱之藥,以保護心陰。雖然邪氣還未閉阻於內,但它試圖向內發展。包絡臟腑之處清虛空靈,邪火灼傷津液,凝結成痰,蒙閉氣竅。非用芳香宣通氣竅的藥物不能解除。

陳金汁(二兩),化服至寶丹(四分)

(又診)

昨診脈後。狂躁厥逆。即以至寶丹服下。神志漸定。吐咳濃痰頗暢。黎明時得寐。寐醒尚覺氣逆。便泄已止。口苦咽關疳點密布。冬溫化毒。乃外泄之機。

白話文:

昨天診斷過脈象後,發現你狂躁不安、呼吸困難。當場服用至寶丹。神志漸漸安定,吐出濃痰,呼吸也暢通了。到了黎明時分才睡著。醒來後仍覺得呼吸不順,但拉肚子的情況已經停止。口苦咽喉有水泡點狀物密集分佈。由於冬天的溫暖導致毒素化解,所以是毒素外泄的機會。

烏犀尖,鮮霍斛,苦桔梗,甘中黃,鮮生地,元參心,天竺黃,土貝,黃芩,赤芍,加陳金汁,野薔薇露

張酉刻(又診)

胸膈肌膚熱勢大減。額上解而不了了。脈息左含靜意。右寸關尚見滑數。舌絳苔少。疳點起腐痛甚。心中煩擾。月水將淨。清化上焦痰熱為主。

白話文:

  • 胸部、膈肌和皮膚的發熱大幅減輕。

  • 額頭上的熱退了,但還未完全退乾淨。

  • 脈象:左手脈搏平穩,右手寸關脈仍見滑動較快。

  • 舌頭發紅,舌苔較少。

  • 潰瘍處化膿且疼痛劇烈。

  • 心中煩躁。

  • 月經即將結束。

  • 主要治療上焦痰熱,清化熱氣。

羚羊角,淡芩,海浮石,土貝,鮮霍斛,元參,白杏仁,甘中黃,天花粉,廣鬱金,枇杷葉,鮮蘆根

白話文:

羚羊角、黃芩、海浮石、土貝母、鮮石斛、元參、白杏仁、甘草、天花粉、廣鬱金、枇杷葉、新鮮蘆根

(又診)

冬溫失治於前。病涉三候。溫邪化燥。幾至內陷。幸得邪從疳化。熱退轉機。經水乍止。營陰虧乏。肺胃餘熱尚熾。須防液涸。

白話文:

之前因為冬季溫補過度,導致疾病歷經了三個階段。溫熱之邪轉化為燥邪,幾乎侵入體內。幸好邪氣從疳積轉化,熱氣退去而有了轉機。月經剛停止,體內營陰虧損。肺胃還有餘熱,需要防止津液耗盡。

烏犀尖,鮮霍斛,元參,知母,鮮生地,淡黃芩,麥冬,土貝,飛青黛,甘中黃,陳金汁,銀花露

白話文:

烏犀尖:犀牛角尖

鮮霍斛:新鮮的石斛花

元參:一種中藥材,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

知母: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滋陰的功效

鮮生地:新鮮的生地黃

淡黃芩: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麥冬:一種中藥材,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

土貝: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飛青黛: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甘中黃: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陳金汁:陳年的金銀花汁

銀花露:銀花的露水

(又診)

舌苔焦黃已化。脈數頗緩。汗多如注。疳勢蔓延亦定。白腐漸退。音閃渴飲。痰多黃厚。口中膩涎若湧。外邪將淨。脾虛血熱。濕火內生以玉女煎甘露飲加減。

白話文:

舌苔焦黃,已經脫落。脈搏很亂,但卻很緩慢。汗水像傾注一樣多。壞疽的蔓延趨勢已經確定。白色腐爛逐漸退化。聲音沙啞,口渴喜飲。痰液多而黃稠。口中粘膩之涎如泉水般湧出。外邪將要清除乾淨。脾虛血熱。濕熱內生,使用玉女煎合甘露飲方加減治療。

大生地,生洋參,知母,川貝,生石羔,生冬朮,川連,甘中黃,鮮霍斛,鮮竹茹,白粳米,鮮蘆根

白話文:

  • 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滋補肝腎的功效

  • 生洋參: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益氣安神的功效

  • 知母:具有清熱滋陰、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 川貝: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平喘化瘀的功效

  • 生石膏:具有清熱解暑、止渴降胃火的功效

  • 生冬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燥濕、益氣固表的功效

  • 川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咳平喘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

  • 鮮霍斛:具有滋陰清熱、補肺益腎、生津止渴的功效

  • 鮮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益氣生津的功效

  • 白粳米: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健脾和胃的功效

  • 鮮蘆根:具有清熱生津、止渴祛濕、利尿通淋的功效

(又診)

汗尚多。熱退極淨。大便三日未行。邪滯已得歸併胃腑。可免傳變之慮。口膩渴飲均減。小便漸利。陽明餘燼未熄。仍恐復燃。

白話文:

出汗還算多。熱症已經退得非常乾淨了。三天沒有大便。邪氣滯留在體內已經歸併到胃腸。可以不用擔心病情變化。口乾膩渴的症狀都減輕了。小便逐漸通暢。陽明經的餘熱尚未消除。仍然擔心會復發。

生洋參,細生地,甘中黃,鮮竹茹,鮮霍斛,生石羔,川貝母,生枳殼,肥知母,全栝蔞,鮮蘆根,枇杷葉露

白話文:

生洋參:未經加工處理的新鮮洋參。

細生地:生地黃的細末。

甘中黃:甘草和生地黃。

鮮竹茹:新鮮的竹茹。

鮮霍斛:新鮮的霍斛。

生石羔:石膏,未經煅燒。

川貝母:川貝。

生枳殼:未經過炒制等加工的枳殼。

肥知母:個頭飽滿的知母。

全栝蔞:全幅的栝樓根。

鮮蘆根:新鮮的蘆根。

枇杷葉露:枇杷葉上的露水。

(又診)

疳痛大緩。穀食可進。寐醒之後。溲急欲遺。數而且多。是餘熱宿垢蘊結陽明。迫其膀胱津液下行也。汗泄又多胃津更傷。大腸愈燥。燥火更易傷陰。納穀未多。能勿慮其液涸乎。傷寒論有可下不可下。並急下存陰等法。兩者俱是回生要關。但須用之的當。今見口竭引飲。舌苔老黃乾裂。

白話文:

腹痛大為緩解,可以進食。醒來後,小便急迫且頻繁。這是因為殘餘熱毒和廢物積聚在胃經,逼迫膀胱中的津液下行。出汗和泄瀉過多,會進一步損傷胃中津液。大腸更加乾燥,乾燥的火熱更容易傷陰。進食量還不多,豈能不擔心津液枯竭呢?傷寒論中提到有可下不可下,以及急速下泄以保全陰液等方法。兩者都是救命的關鍵,但必須準確使用。現在見到病人嘴脣乾裂,口渴引飲,舌苔老黃乾裂。

根尤厚濁。脈象數實。按腹微痛。如斯確據。誠乃急下存陰時候矣。每見邪未歸府。誤下致逆。不可勝數。

生西參,元明粉,全栝蔞,生白芍,鮮霍斛,火麻仁萊菔子,生甘草,大麥冬,白粳米

白話文:

西洋參、元明粉、全瓜蔞、白芍、生百合、火麻仁、萊菔子、生甘草、大麥冬、白米

(又診)

矢氣頻轉。而便未行。舌苔化動。納穀較多。仍守昨法。

西洋參,鮮首烏,火麻仁,生甘草,鮮霍斛,元明粉,生白芍,白粳米,大麥冬,甜梨汁

白話文:

西洋參、新鮮何首烏、火麻仁、生甘草、鮮蓮子、元明粉、生白芍、白米、麥冬、甜梨汁

(又診)

昨晚大便後。夜臥極安。胃思納穀。神脈安靜。小便合度。腸胃宿垢已徹。餘邪下注肛側。結有小瘰。且痙厥時擦傷皮膚。滋水頻滋。兩相蔓延。頗形痛楚。雖屬微末。猶恐妨礙眠食。亦屬節外生枝之累也。

白話文:

昨晚大便後,夜晚睡得很安穩。胃口好,能進食。精神和脈搏都平穩。小便量適中。腸胃中的積滯已經清除。殘餘的邪氣下流到肛門旁邊,形成了一個小膿包。而且,痙攣發作時擦傷了皮膚,導致組織液頻繁滲出。兩處症狀互相擴散,造成明顯的疼痛。雖然是小毛病,但還是擔心會影響睡眠和飲食。這也可以算作是額外的麻煩。

西洋參,鮮首烏,生白芍,川柏,鮮霍斛,火麻仁,生甘草,肥知母,橘白,加大黑豆(五錢),綠豆(五錢)

白話文:

西洋參、新鮮首烏、生白芍、川柏、新鮮霍斛、火麻仁、生甘草、肥知母、橘皮、再加上黑豆(五錢)、綠豆(五錢)

(又診)

大便續通。自覺脘腹舒暢。安寐安穀。腑邪化淨。瘍痛亦緩。偶觸惱怒。心悸耳鳴。胃陰初長。不勝木火之煽爍也。溫邪病後。調養失慎。三複可慮。重言以申明之。

白話文:

大便暢通,感到胃部和腹部舒坦,睡得安穩,飲食正常,體內邪氣清除,瘡痛也緩解了。偶爾遇到惱怒的事,會出現心悸、耳鳴,這是由於胃陰剛剛恢復,不能抵禦肝火和心火的刺激所致。患過溫熱疾病後,如果不注意調養,三伏天容易復發,特別提醒大家重視這一點。

西洋參,鮮霍斛,生白芍,生甘草,細生地,淡天冬,天花粉,甜梨汁,濂珠粉,燕窩

白話文:

西洋參

新鮮的霍山參

新鮮的白芍

新鮮的甘草

細碎的天冬

淡味的百合

天花粉

甜梨汁

蓮子粉

燕窩碎末

(又診)

神怡。氣陰漸復。飲食寒暖。慎調是囑。

人參鬚,川石斛,山藥,茯苓,細生地,鮮竹茹,白芍,橘白,生穀芽,小紅棗

家母(痢症)

操勞之體。真陰不足。夏令心陽少暢。交秋肺氣鬱而不宣。肝木挾暑濕。先從上擾。巔痛咳嗽。舊恙發而未甚。適觸穢氣。濁邪壅遏。反從下走。先瀉轉痢。赤白雜下。表有微熱。正虛邪盛。勢正方張。擬表裡合解。邪宜速達。則免傷正。

白話文:

過度勞累的身體,導致真陰不足。夏季心陽不暢,到了秋天肺氣鬱結不宣。肝木挾帶暑濕,先從上部侵擾,導致頭頂疼痛、咳嗽。舊病復發,但並不嚴重。恰好接觸到污穢之氣,濁邪阻遏,邪氣反而從下部發作,先腹瀉轉為痢疾,排泄物混雜著紅色和白色,表現出輕微發熱。正氣虛弱,邪氣旺盛,邪氣正處於強盛的階段。打算表裡同時治療,讓邪氣迅速排出,避免損傷正氣。

廣藿梗,赤芍,青皮枳實,秦艽,赤苓,楂炭,建曲,白蔻仁,鮮佛手

白話文:

廣藿香、赤芍藥、青皮、枳實、秦艽、赤茯苓、山楂炭、神曲、白豆蔻仁、新鮮佛手

家母(又診)

表熱得汗而解。痛勢裡急後重。痢次晝夜數十遍。赤白紫滯。納穀勉強。口苦舌糙。乃血鬱熱結也。每於痢下甚時。積多糞少。後重極甚。細參病機。寐中略有咳嗽。醒時痛緩。乍醒痛緩之時。積少糞下極暢。似乎寐則氣火下行。陰液得養。肺氣開而腸胃積滯能下。當顧腎陰而化里邪。逆流挽舟法。斷不能用。謹以辨症之法。質諸高明。教正焉。

白話文:

發燒後出汗即可退熱。疼痛緊急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拉肚子頻繁,一天數十次。糞便呈現紅色、白色或紫色,且黏稠。勉強進食。口苦,舌頭粗糙。這是因為氣血停滯,體內有熱。每次腹瀉嚴重時,糞便量多,裏急後重感極為強烈。仔細分析病因,發現患者睡覺時略有咳嗽。醒來時疼痛減輕。剛醒來疼痛緩解時,糞便量少,排便非常通暢。這好像是在睡覺時,氣血下行,陰液得到濡養。肺氣暢通,腸胃積滯得以排出。應當重視腎陰,化解體內的邪氣。不能使用逆流挽舟的方法。謹以辨證的方法,請教高明之士,指教修正。

廣藿梗,桔梗,青皮,楂炭,丹皮,枳實,建曲,白芍,赤苓,益元散

家母(又診)

氣分濕滯已減。但痛勢盛於下午。邪伏血分何疑。痢色紫滯夾白。氣陰兼理。

西黨參(五錢建曲一錢五分同炒),白蒺藜(三錢),青皮(五分),烏藥(一錢),阿膠(二錢),薺菜花(三錢),丹皮(一錢五分),銀花炭(三錢),側柏炭(一錢),山楂炭(三錢),加香連丸(一錢)

白話文:

  • 西洋參(5 克)與建曲(1.5 克)一起炒
  • 白蒺藜(3 克)
  • 陳皮(0.5 克)
  • 烏藥(1 克)
  • 阿膠(2 克)
  • 薺菜花(3 克)
  • 丹皮(1.5 克)
  • 金銀花炭(3 克)
  • 側柏炭(1 克)
  • 山楂炭(3 克)
  • 加香連丸(1 克)

家母(又診)

舌苔漸化。納穀較增。痢暢而稀。其痛勢雖在胃脘。觀食下時並不作痛。關脈弦數。屬血分之邪發越。肝木並逆也。

白話文:

舌苔逐漸消退。食慾有所增加。腹瀉順暢,大便稀薄。腹痛的感覺雖然在胃脘部位,但觀察排便時並不疼痛。脈象弦數,屬於血分中的邪氣發作,肝木逆行所致。

當參(三錢建曲一錢五分同炒),丹皮炭(一錢五分),枳殼(三分),銀花炭(三錢),阿膠(二錢),青皮(五分),白蒺藜(三錢),側柏炭(一錢),烏藥(一錢),益元散(三錢)

白話文:

黨參(3錢,與建曲1.5錢炒製),丹皮炭(1.5錢),枳殼(3分),銀花炭(3錢),阿膠(2錢),青皮(5分),白蒺藜(3錢),側柏炭(1錢),烏藥(1錢),益元散(3錢)

家母(又診)

血分之暑邪郁邪俱化。痛止痢亦將止。脾氣腎陰。虛機略振。便時指尖微冷。寐少耳鳴。守臟真為主。和腸胃為佐。

白話文:

當血液中的暑邪和鬱邪一起消失後,疼痛和腹瀉也都會停止。脾氣和腎陰虛弱,身體機能會略微振作。排便時指尖微冷,睡眠少,耳鳴。守護臟腑精氣是主要目的,調和腸胃是輔助手段。

老山人參(三錢),炮薑炭(二分),五味子(五分),棗仁(三錢),熟地炭(三錢),煨木香(三分),白芍(一錢五分),雲苓(三錢),陳皮(三分),小紅棗(三枚)

白話文:

三錢老山人參

二分炮薑炭

五分五味子

三錢棗仁

三錢熟地炭

三分煨木香

一錢五分白芍

三錢雲苓

三分陳皮

三枚小紅棗

家母(又診)

胃氣頗醒。知味加谷。食後氣覺下墜欲便。小溲尚少。然痢必傷腎。不宜滲利。蓋膀胱為津液之府。與腎為表裡者也。

白話文:

胃氣感覺很蘇醒。知道食物的味道,進食後感覺氣體下墜,有便意。小便仍然很少。但是腹瀉必定會傷及腎臟。不適合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因為膀胱是津液的儲存場所,與腎臟是表裏關係。

人參(三錢),於朮(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炒棗仁(三錢),黨參(三錢),生耆(一錢五分),阿膠(二錢),炒白芍(一錢五分),陽春砂仁(五分),炒苡仁(三錢),炙甘草(三分)

白話文:

人蔘 3 錢

茯苓 1 錢 5 分

制首烏 4 錢

炒棗仁 3 錢

黨蔘 3 錢

生黃芪 1 錢 5 分

阿膠 2 錢

炒白芍 1 錢 5 分

陽春砂仁 5 分

炒苡仁 3 錢

炙甘草 3 分

大伯母(痹痛)

肝火濕熱下注陽明之絡。外束風寒。兩腿痛甚。艱於步履。脈細舌白。姑先疏解外風。但症系內傷虛痹。最屬淹纏者也。

白話文:

肝臟有濕熱,流注到陽明經絡。同時受到外在風寒的束縛。兩腿疼痛劇烈,行走困難。脈搏細弱,舌苔白。先用藥疏解外在風寒,但病症主要還是內在虛弱導致的痺證,是最容易反覆發作的類型。

桂枝(四分),赤芍(一錢),白蒺藜(三錢),赤苓(三錢),秦艽(一錢五分),苡仁(三錢),嫩桑枝,歸鬚(一錢五分),防己(三錢),萆薢(三錢)

白話文:

桂枝(6克),赤芍(3克),白蒺藜(9克),赤苓(9克),秦艽(4.5克),苡仁(9克),嫩桑枝,歸鬚(4.5克),防己(9克),萆薢(9克)

大伯母(又診)

環跳痛緩。移於內臁。左脈轉數。外風已漸化火。蓋陽明主一身之絡。氣血虧。不能灌溉絡脈。鬱火濕熱。乘隙內踞。而焉脾痛。去秋曾患流注。病雖異而其源則一也。擬補血湯兼理濕熱。

白話文:

環跳穴的疼痛已經舒緩。但是,疼痛轉移到了內臁(小腿內側膝蓋下)。左脈搏動比之前快。這說明外來的風邪在逐漸化為內熱。脾胃屬於陽明經脈,主導全身的絡脈。如果氣血不足,就不能滋養絡脈。鬱火濕熱趁機入侵,導致脾臟疼痛。去年的秋天,你曾經患過流注。雖然現在的病症不同,但是根源是一致的。我打算開具補血湯,同時調理濕熱。

黃耆(一錢五分),川柏(五分),秦艽(一錢),防己(三錢),白蒺藜(三錢),鬱金(五分),苡仁(三錢),天麻(五分),萆薢(三錢),歸身(三錢),滑石(三錢),桑枝(一兩酒炒)

白話文:

黃耆:1.5錢

川柏:0.5錢

秦艽:1錢

防己:3錢

白蒺藜:3錢

鬱金:0.5錢

苡仁:3錢

天麻:0.5錢

萆薢:3錢

當歸身:3錢

滑石:3錢

桑枝:1兩(用酒炒過)

大伯母(又診)

肝風濕熱。逗留經絡。痹痛夜甚。脈軟帶弦。舌紅苔黃。此內因之病。不宜峻劑。攻風劫痰。再傷血液。須防血枯筋攣而肢廢。或痹乘中土而變腹脹。當養肝陰。佐以化瘀定痛。

白話文:

肝臟因風、濕、熱而致病,病邪盤踞在經絡中,導致疼痛加劇,特別是在晚上。脈象較軟但帶有弦脈。舌頭發紅,苔黃色。這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不適宜使用猛烈的方法治療,例如攻伐風邪或化痰,這將進一步損傷血液。要注意預防血液枯竭、筋脈攣縮導致肢體癱瘓。或者病邪侵犯中焦而導致腹脹。治療時應滋養肝陰,同時輔助活血化瘀止痛。

細生地(四錢),生冬朮(一錢五分),防己(三錢),歸身(三錢),小胡麻(三錢),淡乾薑(三分),木瓜(一錢),杞子(三錢),金毛脊(三錢),苡仁(三錢),加乳香(三分),沒藥(三分後下)

白話文:

細生地(20克),生冬朮(6克),防己(15克),歸身(15克),小胡麻(15克),淡乾薑(1.5克),木瓜(5克),杞子(15克),金毛脊(15克),苡仁(15克),加入乳香(1.5克),沒藥(1.5克,後下)

大伯母(又診)

昨宵痛緩得寐。脈數和而舌苔稍化。病由氣血兩虧。用藥慎其偏勝。為要。擬萎蕤加味。

萎蕤(一兩),生冬朮(一錢),木瓜(一錢五分),金毛脊(五錢),細生地(四錢),細大通(三分),乾薑(三分),歸身(三錢),炒米仁(三錢),雲苓(三錢),杞子(三錢),生甘草(五分)

白話文:

萎蕤:1 兩

生冬朮:1 錢

木瓜:1 錢 5 分

金毛脊:5 錢

細生地:4 錢

細大通:3 分

乾薑:3 分

歸身:3 錢

炒米仁:3 錢

雲苓:3 錢

杞子:3 錢

生甘草:5 分

大伯母(又診)

意傷憂愁。則肢廢。蓋脾主四肢。心陽不暢。肝失生髮之機。水穀入胃。易生痰濕。少於生血。血不養筋。右腿拘牽。不能伸屈。且持齋百日。陽明血液之虧。不待言矣。所慮延為痼疾。然治法不外乎養肝培脾和胃而化濕熱耳。

白話文:

情緒憂愁,會導致肢體無力。這是因為脾臟主導四肢。如果心陽不暢達,肝臟失去生髮功能。食物進到胃中,容易產生痰濕,而血液生長不足。血液無法滋養筋脈,導致右腿拘縮,無法伸屈。而且素食百日,陽明經的血液虧損,是不言而喻的。擔心拖延成慢性病。然而,治療原則不外乎是滋養肝臟、補益脾臟、調和胃氣,以及化解濕熱。

羚羊角(二錢),肥玉竹(三錢),杞子(三錢酒炒),鉤勾(三錢),白蒺藜(三錢),漢防己(三錢),木瓜(一錢酒炒),金毛脊(三錢),川石斛(三錢),苡仁(三錢),阿膠(二錢),歸身(三錢),桑枝(一兩),

白話文:

羚羊角(12 公克)

肥玉竹(18 公克)

枸杞子(18 公克,用酒炒過)

車前子(18 公克)

白蒺藜(18 公克)

漢防己(18 公克)

木瓜(6 公克,用酒炒過)

金毛脊(18 公克)

川石斛(18 公克)

薏仁(18 公克)

阿膠(12 公克)

當歸身(18 公克)

桑枝(60 公克)

大伯母(又診)

血枯經絡少舒。內風痰多並阻。仍守昨法。

羚羊角(三錢),防己(一錢五分),苡仁(三錢),小胡麻(三錢),秦艽(七分),鉤勾(四錢),青蔗汁(一杯),肥玉竹(五錢),木瓜(五分),歸身(三錢),白芥子(三分),加白麻骨(五錢),桑枝(五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羚羊角(15克),防己(7.5克),苡仁(15克),小胡麻(15克),秦艽(3.5克),鉤勾(20克),青蔗汁(200毫升),肥玉竹(25克),木瓜(2.5克),歸身(15克),白芥子(1.5克),加入白麻骨(25克),桑枝(25克),將這些材料煎成湯,代替水飲用。

大伯母(又診)

昨今兩日。痛勢大緩。環跳經絡。俱未抽掣。惟足刺痛。痛幸式微。鬱火濕熱全化矣。

羚羊角,白芍(一錢五分),松子仁(三錢),鉤勾(三錢),淡蓯蓉(三錢),歸身(三錢),木瓜(五分),桑枝(三錢),棗仁(三錢),青蔗汁(一杯)

白話文:

羚羊角

白芍(15 克)

松子仁(30 克)

枸杞子(30 克)

淡竹葉(30 克)

當歸(30 克)

木瓜(5 克)

桑枝(30 克)

大棗仁(30 克)

甘蔗汁(一杯)

大伯母(又診)

肝火已化。和補陽明氣血為主。

人參鬚(一錢),細生地(三錢),肥玉竹(三錢),歸身(一錢五分),生冬朮(一錢五分),懷牛膝(一錢五分),雲苓(三錢),白芍(一錢五分),枸子(三錢),鉤勾

白話文:

人參鬚(6克),細生地(18克),肥玉竹(18克),當歸身(9克),生白朮(9克),懷牛膝(9克),雲苓(18克),白芍(9克),枸杞子(18克),勾杞(適量)

大伯母(又診)

陽明氣血日旺。漸能行動。惟步履力不足耳。

人參鬚(一錢),細生地(四錢),肥玉竹(三錢),歸身(一錢五分),生冬朮(一錢五分),杜仲(三錢),米仁(三錢),雲苓(三錢),杞子(三錢),白芍(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鬚(5克),生地黃(20克),肥玉竹(15克),當歸(7.5克),生附子(7.5克),杜仲(15克),蓮子(15克),茯苓(15克),枸杞(15克),白芍(7.5克)

(醫案)

痰阻胃陽噁心。暑邪乘虛內陷。大瘧發經四次。神疲納少。脈弦濡。舌白膩。邪在太陰。達之非易。擬東垣法為主。

白話文:

痰液阻滯了胃部的陽氣,導致噁心。暑邪乘機從虛弱處侵入體內。大瘧疾發作了四次。精神疲憊,食慾不振。脈象弦而濡潤。舌苔白而膩。邪氣在太陰經中,難以清除。打算以東垣派的治療方法為主。

人參鬚(一錢),升麻(二分),陳皮(七分),大防風(一錢),柴胡(二分),冬朮(一錢五分),茯苓(三錢),鮮藿香(一錢五分),姜半夏(一錢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須(6克),升麻(1.2克),陳皮(4.2克),大防風(6克),柴胡(1.2克),冬朮(9克),茯苓(18克),藿香(9克),薑半夏(9克),佛手(9克)

(又診)

瘧早且輕。邪能速達。正氣亦可速復矣。

參鬚(一錢五分),川樸(五分),白芍(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冬朮(一錢五分),升麻(二分),歸身(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五分),建曲(三錢)

白話文:

參鬚(0.75克),川樸(0.25克),白芍(0.75克),防風(0.5克),冬朮(0.75克),升麻(0.1克),歸身(0.75克),藿香(0.75克),建曲(1.5克)

某氏(醫案)

咳嗆淡紅血痰。證起三載。肺脾津氣兩竭。不治症也。擬金匱培土生金法。以為帶疾延年之計。

人參(七分),川貝母(二錢),肥玉竹(三錢),雲苓(三錢),麥冬(二錢),扁豆衣(三錢),懷山藥(三錢),生甘草(三分),阿膠(一錢五分),白粳米(四錢),白花百合(一兩)

白話文:

  • 人參:7 克
  • 川貝母:10 克
  • 肥玉竹:15 克
  • 雲苓:15 克
  • 麥冬:10 克
  • 扁豆衣:15 克
  • 懷山藥:15 克
  • 生甘草:1.5 克
  • 阿膠:7.5 克
  • 白粳米:20 克
  • 白花百合:50 克

(醫案)

交秋肅降。暑風濕熱。壅迫二腸。發為赤白二痢。起經四月。先有寒熱。脘腹大痛。汗泄如注。見谷漾漾欲嘔。邪勢壅遏三焦。高年深恐不能支持。經云。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今里重表輕。當從疏為急。每見里滯充斥者。誤用敗毒散。多變噤口。

白話文:

進入秋涼時節。暑氣濕熱。積壓在大小腸。引起赤白痢疾。發病時間在四月。一開始出現寒熱。胃脘腹部疼痛劇烈。出汗和腹瀉非常嚴重。看到食物就吐。病邪壅塞在三焦。老年人深怕難以承受。醫書上說:遇到危急的疾病,要同時治療內部和外部。現在病情內重外輕。應當以疏通內部為急務。常看見內部壅滯充斥的情況下。誤用敗毒散。導致很多病人連話都不能說。

川樸(五分),枳實(七分),丹皮(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川連(四分),霍梗(一錢五分),青蒿(一錢),青皮(一錢),秦艽(一錢),紅曲(三錢),楂炭末(七分)

白話文:

  • 川芎:5 克

  • 枳實:7 克

  • 丹皮:1.5 克

  • 赤芍:1.5 克

  • 川連:4 克

  • 霍香:1.5 克

  • 青蒿:1 克

  • 青皮:1 克

  • 秦艽:1 克

  • 紅曲:3 克

  • 山楂炭粉:7 克

(又診)

痛減痢稀。伏邪尚盛。肝木乘胃虛上逆。為噁心悸惕。表熱退淨。略可安穀。病雖轉機。尚非坦途也。

人參鬚(五分),川樸(七分),藿梗(一錢五分),赤芍(一錢),淡吳萸(二分),川連(五分),楂炭末(一錢),青皮(五分),神麯(三錢),砂仁末(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鬚(5克),川樸(7克),藿梗(15克),赤芍藥(10克),淡吳茱萸(2克),川連翹(5克),炒山楂炭(10克),青皮(5克),神曲(30克),砂仁末(5克),新鮮佛手(15克)

(又診)

表熱退淨。痛減過半。痢稀挾糞。噁心止而穀食加。洵稱佳兆。但痢傷腎陰。腎為胃關。舌心光紅。高年患痢。液涸生糜之風險。務宜預防。

白話文:

表裡的熱邪已退乾淨,疼痛減輕了一半以上,稀便中帶有糞便,噁心嘔吐停止了,食慾增加。這些都是很好的徵兆。但是,痢疾會傷及腎陰,而腎是胃的關口。病人舌頭中央光紅,又是高齡患者。容易發生體液乾枯、生瘡糜爛的危險。所以必須注意預防。

人參(七分),藿梗(一錢五分),烏梅炭(四分),炒米仁(三錢),川連(三分),青皮(五分),焦白芍(一錢五分),炒楂炭(三錢),阿膠(一錢五分),薺菜花(三錢),生甘草(三分)

白話文:

人參(4.2克),藿梗(0.9克),烏梅炭(0.24克),炒米仁(18克),川連(0.18克),青皮(0.3克),焦白芍(0.9克),炒楂炭(18克),阿膠(0.9克),薺菜花(18克),生甘草(0.18克)

(又診)

病交一候。痢已全止。高年氣陰兩虧之體。邪達迅速。誠大幸也。納穀未旺。神脈尚弱。擬益氣生津以恢復之

人參鬚(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焦六曲(三錢),歸身(一錢五分),綿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炒苡仁(三錢),白芍(一錢五分),阿膠(一錢五分),薺菜花(三錢),棗仁(三錢)

白話文:

人參鬚(5 克)、何首烏(16 克,已加工)、焦六味曲(12 克)、當歸(6 克)、黃耆(6 克)、五味子(2 克)、炒苡仁(12 克)、白芍(6 克)、阿膠(6 克)、薺菜花(12 克)、棗仁(12 克)

(醫案)

大瘧已近半載。納少腹膨。質小任重。理之非易。

連葉蘇梗(一錢五分),秦艽(一錢),桔梗(五分),赤芍(一錢),防風(一錢五分),青蒿(一錢),建曲(三錢),益元散(二錢),牛蒡(一錢五分)

白話文:

連翹葉和蘇梗(15 克),秦艽(10 克),桔梗(5 克),赤芍藥(10 克),防風(15 克),青蒿(10 克),建曲(30 克),益元散(20 克),牛蒡(15 克)

(又診)

寒熱漸減輕。病機向佳。腹形膨大已久。脾陽衰象也。蓋無有中氣不虛而患瘧痢者。誰謂小兒無補法哉。況幼稚血氣未充。病久轉虛。扶本祛邪。一定之理。

白話文:

寒熱症狀逐漸減輕,病情有好轉的跡象。

腹部膨脹已有一段時間,這是脾陽功能衰弱的徵兆。

一般來說,沒有中氣虛弱的人,是不會患有瘧疾和痢疾的。

誰說小兒沒有補益療法呢?

況且年幼的孩子氣血未足,生病久了就會轉為虛證。

因此,扶助正氣,驅邪治病,是一條不變的原則。

人參鬚(七分),元武版(四錢),桔梗(七分),歸身,制首烏(一兩),炙鱉甲(五錢),青蒿(二錢),赤芍,加左金丸(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鬚 (14 克)

元烏龜甲 (50 克)

桔梗 (14 克)

當歸

製首烏 (100 克)

炙龜甲 (50 克)

青蒿 (25 克)

赤芍藥

左金丸 (15 克)

(又診)

寒勢大減。熱亦漸緩。脾胃素弱。仍須扶本驅邪。以防腹滿浮腫。

人參鬚(一錢),元武版(五錢),秦艽(一錢),歸身(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炙鱉甲(四錢),冬朮(一錢五分),赤芍(一錢),老蘇梗(一錢),大腹皮(一錢五分),建曲(三錢),麥芽(三錢),加益元散(三錢)

白話文:

人參須(6克),元武版(30克),秦艽(6克),當歸身(9克),首烏(24克),炙鱉甲(24克),冬朮(9克),赤芍藥(6克),蘇梗(6克),大腹皮(9克),山楂(18克),麥芽(18克),益元散(18克)

(又診)

瘧發漸早。邪從陰分轉入陽分。守法治之。

人參鬚(一錢),炒冬朮(一錢),姜半夏(一錢五分),防風(五分),綿黃耆(一錢五分),炙鱉甲(三錢),小青皮(五分),建曲(一錢五分),歸身(一錢五分),煨姜(五分),紅棗(二枚)

白話文:

人參鬚(5克),炒冬朮(5克),姜半夏(7.5克),防風(2.5克),綿黃耆(7.5克),炙鱉甲(15克),小青皮(2.5克),建曲(7.5克),歸身(7.5克),煨姜(2.5克),紅棗(2枚)

(又診)

腹膨日松。神情健旺。汗泄雖暢而覺冷。此即是氣虛也。

人參(七分),桂枝(五分),炙鱉甲(五錢),雲苓(三錢),制首烏(四錢),乾薑(三分),蘇梗(一錢),炙甘草(三分),歸身(一錢五分),紅棗(三枚)

白話文:

人參(14克),桂枝(10克),炙鱉甲(15克),雲苓(6克),制首烏(8克),乾薑(6克),蘇梗(2克),炙甘草(6克),歸身(3克),紅棗(3顆)

(又診)

大瘧兩期未至。脾陽振而伏邪俱化矣。

人參鬚(七分),制首烏(四錢),乾薑(三分),白芍(一錢五分),炒冬朮(一錢五分),炙鱉甲(四錢),米仁(三錢),雲苓(三錢),歸身(一錢五分),麥芽(三錢),紅棗(三枚)

白話文:

  • 人參鬚:7 份

  • 何首烏(制):4 錢

  • 薑(乾):3 份

  • 白芍:1.5 錢

  • 冬朮(炒):1.5 錢

  • 烏龜甲(炙):4 錢

  • 米仁:3 錢

  • 雲苓:3 錢

  • 黨參:1.5 錢

  • 麥芽:3 錢

  • 紅棗:3 枚

(又診)

瘧止匝月。脾胃元氣已復。腹膨全可。神采日旺。前定扶正托邪之法。原屬正治。小兒穀氣不足。脾土最易虧損。擬資生丸調攝。

白話文:

瘧疾已經停止發作一個多月了。脾胃的元氣已經恢復。腹脹完全消失了。精神氣色一天比一天好。之前確定的扶正祛邪的方法,原本就是正確的治療方式。小兒的脾胃之氣不足,脾土最容易受損。打算用資生丸來調理。

人參鬚(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川斛(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炒冬朮(一錢),苡仁(三錢),雲苓(三錢),麥芽(三錢),歸身(一錢五分),南棗(三枚)

白話文:

人參鬚(6克),何首烏(16克),川烏頭(12克),白芍藥(6克),炒冬朮(4克),薏苡仁(12克),雲苓(12克),麥芽(12克),當歸(6克),紅棗(3枚)

肝風從絡外達。腿足即能舒展。初診面許必愈。豈謬談哉。此乃血熱生風。壟於陽明大絡。狀如類中。實非中也。誤投桂枝辛溫。故以犀角湯救其逆。竟得應手焉。現在步履如初。入夜足力稍軟。血液未充。風陽上旋作眩。擬養肝陰和陽明調攝為主。

白話文:

由於肝熱生風,熱氣循著經絡外達身體四肢,造成腿腳麻木不靈活。初次診治時,我承諾一定能治癒,難道是天方夜譚嗎?其實這是因為肝熱生風,風氣聚集於陽明大絡中,讓患者感覺像中風一樣,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果誤用桂枝這味辛溫藥材,只會加重逆症。因此,我用了犀角湯來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果然藥到病除。現在病人的步履已恢復正常,只是到了晚上腿腳還是有點發軟。這是因為血液尚未充盈,風陽之氣又上行至頭部,造成頭暈。因此,治療方針應以養肝陰、和陽明為主。

綿耆(一錢五分),川斷(三錢),米仁(三錢),雲苓(三錢),生冬朮(一錢五分),阿膠(三錢),木瓜(一錢),橘絡(一錢五分),制首烏(三錢),歸身(三錢),小紅棗(三枚),青蔗漿(一杯)

白話文:

綿耆(15 克),川斷(30 克),米仁(30 克),雲苓(30 克),生冬術(15 克),阿膠(30 克),木瓜(10 克),橘絡(15 克),制首烏(30 克),歸身(30 克),小紅棗(3 顆),甘蔗汁(一杯)

脈症合參。始由氣不攝血。血崩陰傷。自患大瘧而產。產後旋即腹脹如臌。服過斗門方。戒鹽半載。病已磨久。而腹大依然。半月或旬日一發。肝脾傷而陽氣式微也。脈細如絲。當從症治之。仿仲景法。

白話文:

脈象和症狀互相參照。起初是由於氣血不能調和,導致血崩暗傷。從患有大瘧疾以來就已生病。產後立即腹部脹大如鼓。服用過鬥門的方劑,禁鹽半年。病情雖然拖延許久,但腹部仍然腫大。半個月或十天發作一次。這是因為肝脾受損,陽氣衰弱。脈象細如蠶絲,應根據症狀進行治療。仿照仲景的治療方法。

人參鬚(七分),製附子(三分),炒米仁(三錢),雲苓(三錢),生耆皮(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炒棗仁(三錢),元眼肉(一錢五分),桑白皮(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五分),蘇梗汁(五分),竹葉(三錢)

白話文:

人參鬚(7 份)

炮製附子(3 份)

炒米仁(3 錢)

茯苓(3 錢)

生芪皮(1 錢 5 分)

製何首烏(4 錢)

炒棗仁(3 錢)

元眼肉(1 錢 5 分)

桑白皮(1 錢 5 分)

大腹皮(1 錢 5 分)

蘇梗汁(5 分)

竹葉(3 錢)

(接服方)

人參鬚(五分),左牡蠣(一兩),茯苓皮(三錢),白芍(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炒苡仁(三錢),大腹皮(一錢五分),元眼肉(一錢五分),棗仁(三錢),蘇梗汁(三分),竹葉(三錢)

白話文:

人蔘須(5克),左牡蠣(10克),茯苓皮(3克),白芍(1.5克),制首烏(4克),炒苡仁(3克),大腹皮(1.5克),元眼肉(1.5克),棗仁(3克),蘇梗汁(0.3克),竹葉(3克)

(又診)

陽回脈起。舌強漸平。腫脹亦減。諸恙皆輕。自覺神情頗振。此亦氣旺之明徵。擬宗血脫益氣法。冀其便血勿崩。病之扼要也。

白話文:

陽氣回升,脈象開始平穩,舌頭僵硬症狀逐漸緩解,腫脹也減輕了。各種不適症狀都減輕了,患者自覺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這也是氣血旺盛的明確徵兆。打算以益氣養血的方法為原則,希望便血癥狀能得到控制而不再惡化。這正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所在。

製附子(三分),左牡蠣(七錢),帶皮苓(三錢),炒建曲(三錢),制首烏(四錢),車前子(三錢),焦米仁(三錢),大腹皮(三錢),蘇梗(三分),干竹葉(三錢),紅棗(三錢),加赤小豆(三錢),煎湯代水。

白話文:

製作附子(三分量),左邊的牡蠣(七錢),帶皮的茯苓(三錢),炒過的建曲(三錢),加工過的何首烏(四錢),車前草種子(三錢),炒焦的米仁(三錢),大腹皮(三錢),蘇梗(三分量),乾竹葉(三錢),紅棗(三錢),再加上赤小豆(三錢),將這些材料煮成湯,代替水服用。

(又診)

腹形癟小。便血稍見。心悸不寐皆減。時值夏至大節。營衛兩虛之體。船路尤易觸動風熱。還宜謹慎。

人參(一錢),川連(三分),丹皮炭(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黃耆(一錢五分),棗仁(三分),地榆炭(三錢),生冬朮(一錢五分),黨參(三錢),小紅棗(三枚)

白話文:

人參(6克),川連(1.8克),丹皮炭(9克),何首烏(24克),黃耆(9克),棗仁(1.8克),地榆炭(18克),生冬朮(9克),黨參(18克),小紅棗(3枚)

(又診)

交節前後。便血未行。神脈皆段。

人參(一錢),製附子(三分),春砂仁(五分),雲苓(三錢),綿耆(一錢五分),地榆炭(三錢),炒棗仁(三錢),苡仁(三錢),左牡蠣(八錢),小紅棗(三錢),元眼肉

白話文:

人參(10克),炮製附子(3克),春砂仁(5克),雲苓(30克),綿耆(15克),地榆炭(30克),炒棗仁(30克),苡仁(30克),左牡蠣(80克),小紅棗(30克),元眼肉

(又診)

便血匝月未發。中氣有權攝血矣。血得貯於營。則虛陽不致上越。所以自覺精神行動。頗屬安適也。

臺人參(一錢五分),製附子(三分),炒棗仁(三錢),左牡蠣(八錢),黃耆(三錢陳皮五分泡湯炙),煨木香(三分),炒木瓜(一錢),炒丹皮(一錢五分),炒冬朮(一錢五分),春砂仁(五分),大黑棗(三錢)

白話文:

  • 臺灣人參:1.5 克
  • 製附子:0.3 克
  • 炒棗仁:3 克
  • 左牡蠣:8 克
  • 黃耆:3 克(與陳皮 0.5 克泡水後烘乾)
  • 煨木香:0.3 克
  • 炒木瓜:1 克
  • 炒丹皮:1.5 克
  • 炒冬朮:1.5 克
  • 春砂仁:0.5 克
  • 大黑棗:3 克

臨經旬日前。腹痛不已。入夜交寅卯時更覺痛極難堪。肝鬱血分也。擬疏其痰氣。養其營血。可許得痊。

旋覆花(一錢五分),廣鬱金(三分),甘枸子(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老蘇梗(一錢),瓦楞子(三錢),杜仲(三錢),青皮(五分),歸身(三錢),棗仁(三錢)

白話文:

旋覆花(7.5克),廣鬱金(1.5克),甘枸子(7.5克),白芍(7.5克),老蘇梗(5克),瓦楞子(15克),杜仲(15克),青皮(2.5克),歸身(15克),棗仁(15克)

(又診)

疊進養血化痰法。是月月事如期。病勢大減。眠食並適。仍守前意。

旋覆花(三錢),老蘇梗(一錢),小茴香(三分),川斷(二錢),白蒺藜(三錢),廣鬱金(五分),炒丹皮(一錢五分),真橘絡(一錢五分),歸身(三錢),小青皮(一錢)

白話文:

旋覆花(15克),老蘇梗(5克),小茴香(1.5克),川斷(10克),白蒺藜(15克),廣鬱金(2.5克),炒丹皮(7.5克),真橘絡(7.5克),歸身(15克),小青皮(5克)

(又診)

癸水甫淨。養心脾佐調奇脈。

炒枯熟地(三錢),廣鬱金(三分),川貝母(三錢),歸身(一錢五分),紫石英(三錢),懷牛膝(一錢五分),老蘇梗(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炒棗仁(三錢),橘白(五分)

白話文:

炒黑熟地(15克),廣鬱金(1.5克),浙貝母(15克),當歸身(7.5克),紫石英(15克),懷牛膝(7.5克),老蘇木(7.5克),白芍(7.5克),炒大棗仁(15克),橘絡(2.5克)

(又診)

日來脈情和緩。營衛氣血流通。擬培養奇經八脈。佐理肝脾。

熟地炭(二錢砂仁末拌),川杜仲(三錢),川貝母(三錢),雲苓(三錢),白蒺藜(一錢五分),浮歸身(一錢五分),炒棗仁(三錢),青皮(七分),苡仁(三錢),炙橘白(一錢)

白話文:

  • 熟地黃(炭化研末,拌入砂仁粉末,2 錢)
  • 川杜仲(3 錢)
  • 川貝母(3 錢)
  • 雲苓(3 錢)
  • 白蒺藜(1.5 錢)
  • 浮歸身(1.5 錢)
  • 炒棗仁(3 錢)
  • 青皮(0.7 錢)
  • 苡仁(3 錢)
  • 炙橘白(1 錢)

(又診)

氣為血帥。氣順則營血循序。疊進和肝運脾。諸恙皆安。仍守前法。冀其臨經痛止焉妙。

(又診)

痛經止後。懷麟三月矣。微見嘔痰納少。雖屬惡阻餘波。即是肝胃不和也。

制首烏,川斷,冬朮,白芍,厚杜仲,山藥,黃芩,生甘草,川貝母,砂仁,棗仁,橘白,

加川石斛煎湯泛丸

乳房結癧。大小不一。起經四載。屢發酸痮。痛楚則更堅大。胸膈梗痛如束。脈弦舌紅。一派肝鬱。結於陽明部分也。有關格之根柢。怡養為佳。

白話文:

乳房出現腫塊,大小不一。已經持續了四年。經常發作痠痛,一疼痛就變得更硬更大。胸腔膈膜處疼痛,好像被東西束縛住一樣。脈搏有力,舌頭發紅。這些症狀都說明肝氣不順,積聚在陽明經脈上。建議養生調理,以緩解肝氣鬱結。

制首烏(四錢),烏藥(一錢),青皮(三分),歸身(一錢五分),川貝母(三錢),廣鬱金(三分),橘絡(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杞子(二錢),左金丸(五分)

白話文:

何首烏(四錢),烏藥(一錢),陳皮(三分),當歸(一錢五分),川貝母(三錢),鬱金(三分),橘絡(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栝樓仁(三錢),枸杞子(二錢),左歸丸(五分)

(又診)

乳癧痛緩脹松。胸脘亦舒。脈症合參。究系營虛肝鬱也。

制首烏(四錢),川貝母(二錢),棗仁(三錢),歸身(一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枸杞(三錢),柿霜(三錢),東白芍(一錢五分生炒各半),廣鬱金(四分)

白話文:

首烏(12公克),川貝母(6公克),棗仁(9公克),當歸(4.5公克),元參(4.5公克),枸杞(9公克),柿霜(9公克),白芍(4.5公克,一半生用一半炒用),鬱金(1.2公克)

歷節風痛已緩。四肢尚是麻木。內風未化也。

生耆皮(三錢),明天麻(七分),姜半夏(一錢五分),歸身(三錢),白蒺藜(三錢),廣鬱金(五分),鉤勾(四錢),生甘草(五分),秦艽(三錢),桑枝(七分),蔗漿(一杯)

白話文:

生羌活(3錢),明天麻(7分),生半夏(1錢5分),當歸(3錢),白蒺藜(3錢),廣鬱金(5分),鉤藤(4錢),生甘草(5分),秦艽(3錢),桑枝(7分),甘蔗汁(一杯)

暑風暑熱。蘊伏於經。病交四日。昨午壯熱無汗。煩躁昏譫。熱逼肝膽。氣火直升犯胃。嘔吐痰少。頻頻噯氣。夜半得汗極暢。表熱退淨。脈尚濡數。舌紅苔黃。伏邪未必即化。轉瘧可慮。

白話文:

天氣炎熱,熱邪鬱積在經絡中。發病已四天。昨天中午發高燒,但沒有出汗。病人煩躁不安,神志昏亂。熱邪侵襲肝膽,氣火直衝上犯胃部。病人嘔吐出少量的痰液,頻頻打嗝。半夜時分大汗淋漓,表熱完全退盡。然而脈搏仍然濡數,舌頭發紅,苔色發黃。體內潛伏的邪氣可能還沒有完全化解,需要考慮轉化為瘧疾。

金石斛(三錢),枳殼(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炙鱉甲(三錢),青蒿(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五分),老枇杷葉(一錢五分),

白話文:

金石斛(30 克),枳殼(15 克),赤芍(15 克),新鮮佛手(15 克),炙過的鱉甲(30 克),青蒿(15 克),新鮮竹茹(15 克),老枇杷葉(15 克)

加白荷花露(一兩)

(又診)

暑風鬱伏肺衛。暑溫熱蒸營分。爭而為間日瘧。寒輕熱重。曾發兩度。邪猶蘊蓄。治宜先解衛風。繼清營熱。非比秋邪入少陽。而用小柴胡和解者也。

白話文:

暑氣鬱積,侵犯肺部外衛。暑熱蒸騰,影響營分(津液)。兩者交爭,形成間日瘧疾。症狀:寒氣較輕,熱氣較重。已經發作過兩次了。邪氣仍然潛伏體內。治療應當優先解表散風,再清熱解營。這與秋季邪氣侵犯少陽經,需要用小柴胡湯調理不同。

帶葉藿梗(一錢五分),苦桔梗(五分),鬱金(五分),歸身(一錢五分),牛蒡子(一錢五分),青蒿(一錢五分),黑梔(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鱉甲(四錢),秦艽(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帶葉的藿香梗(1.5錢)、苦桔梗(0.5錢)、鬱金(0.5錢)、當歸身(1.5錢)、牛蒡子(1.5錢)、青蒿(1.5錢)、黑梔子(1.5錢)、赤芍藥(1.5錢)、鱉甲(4錢)、秦艽(1.5錢)、丹皮(1.5錢)、新鮮佛手(1.5錢)

(又診)

暑瘧今交三度。寒勢減輕。汗易泄而熱退頗早。營陰素虛之質。伏熱猶深。非垣途也。

牛蒡子(一錢五分),廣鬱金(五分),丹皮(一錢五分),赤芍(一錢五分),香青蒿(二錢),炙鱉甲(五錢),黑梔(一錢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秦艽(一錢五分),益元散(三錢)

白話文:

中藥配方:

  • 牛蒡子:15 公克
  • 廣鬱金:5 公克
  • 丹皮:15 公克
  • 赤芍:15 公克
  • 香青蒿:20 公克
  • 炙鱉甲:50 公克
  • 黑梔:15 公克
  • 鮮佛手:15 公克
  • 秦艽:15 公克
  • 益元散:30 公克

(又診)

辰刻指尖微清。即時壯熱。渴飲如長鯨吸川。神煩譫語。酉刻得汗。汗多如注。小溲頻數。此乃癉瘧明徵。經云。陰氣孤絕。陽氣獨發。但熱不寒。是為癉瘧。細參其文。既云不寒。即是陽明潮熱矣。此不寒。但身不覺寒。其指尖微清。背覺微寒。皆作但熱不寒例看。故云飲以桂枝白虎湯

白話文:

早上七點左右,手指尖感覺有點涼。這時,發燒厲害。口渴得像鯨魚吸水一樣。精神煩躁,胡言亂語。傍晚五點左右出了汗。汗如雨下。小便頻繁。這正是瘧疾的明顯徵兆。經典上說,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只發熱不發寒,這就是瘧疾。仔細思考這段話,既然說不發寒,那就是陽明經發熱了。這裡的不發寒,是指身體不覺得冷。而手指尖有點涼,背部覺得有點冷,都按照只發熱不發寒的例子來看。所以說,喝桂枝白虎湯。

二進必愈。內經金匱文辭深奧。非精思參悟。則臨症不明其妙也。同議方。以冀應手。

鮮生地(五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桑葉(一錢五分),小青皮(五分),生石膏(七錢),川貝母(三錢),丹皮(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生鱉甲(五錢),白粳米(五錢)

白話文:

  • 鮮生地 (5 錢)
  • 肥知母 (1 錢 5 分)
  • 桑葉 (1 錢 5 分)
  • 小青皮 (5 分)
  • 生石膏 (7 錢)
  • 川貝母 (3 錢)
  • 丹皮 (1 錢 5 分)
  • 生甘草 (5 分)
  • 生鱉甲 (5 錢)
  • 白粳米 (5 錢)

(又診)

連進白虎湯。瘧來熱短且緩。口渴譫語並少。再守前意。益其津氣。以化餘邪。

鮮霍斛(一兩),肥知母(一錢五分),淡芩(三錢),大竹葉(三錢),青蒿(一錢五分),川貝母(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鮮蘆根(一兩),秦艽(一錢),益元散(三錢),

白話文:

新鮮霍斛(60克),乾結地黃(9克),生黃芩(18克),大竹葉(18克),青蒿(9克),川貝母(9克),丹參(9克),新鮮蘆根(60克),秦艽(6克),益元散(18克)

(又診)

瘧將止。養陰清理為主。

生洋參(一錢五分),金石斛,肥知母(一錢五分),鮮竹茹,細生地(七錢),羚羊角(一錢五分),天花粉(三錢),竹捲心(三錢),鱉甲(四錢),川貝母(二錢),青蒿(一錢),白茆根(一兩)

白話文:

生山參(15 克),金石斛,肥知母(15 克),鮮竹茹,細生地(70 克),羚羊角(15 克),天花粉(30 克),竹茹心(30 克),鱉甲(40 克),川貝母(20 克),青蒿(10 克),白茅根(100 克)

(又診)

瘧止熱化。胃中痰氣未清。治以疏通腑濁。佐理脾元。

生洋參(一錢五分),生冬朮(一錢五分),枳殼(三分),川貝(一錢五分),生鱉甲(四錢),製半夏(一錢),栝蔞(二錢),建曲(三錢),金石斛(三錢),廣鬱金(一錢),佛手露(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7.5克),生冬朮(7.5克),枳殼(1.5克),川貝母(7.5克),生鱉甲(20克),炮製半夏(5克),栝樓(10克),神曲(15克),金石斛(15克),廣鬱金(5克),佛手露(50克)

(又方)

細生地(五錢),生冬朮(一錢),川斛(三錢),建曲(一錢五分),生洋參(一錢人參鬚一錢同蒸),金石斛(三錢),橘白(五分),藿梗(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五分),鮮蓮子(三錢)

白話文:

細生地(25克),生冬蟲夏草(5克),川斛(15克),建曲(7.5克),生西洋參(5克,連鬚10克,一起蒸),金石斛(15克),橘皮(2.5克),藿香(7.5克),新鮮竹茹(7.5克),新鮮蓮子(15克)

經居三月之餘。驟然腹痛。痠墜不已。曾經小產。手厥陰經絡受傷。脈胎巳至脫根。氣從下陷。深恐血崩之慮。仿東垣法。

白話文:

懷孕三個多月後,突然出現腹痛,下墜感持續不斷。曾經流產過,導致手厥陰經絡受損。胎兒已經脫落,氣血下陷。深怕會大出血。效仿東垣的治療方法。

人參(三錢),柴胡(二分),新會皮(五分),雲苓(二錢),黃耆(二錢),棗仁(三錢),春砂仁(五分),炙草(三分),冬朮(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15克),柴胡(1克),新會皮(2.5克),雲苓(10克),黃耆(10克),棗仁(15克),春砂仁(2.5克),炙甘草(1.5克),冬朮(7.5克)

(又診)

昨進補中益氣湯。酸墜之勢雖緩。而瘀下如崩。肢冷發痙。幸元氣尚屬扶住。未知厥脫。然胎尚未下。須防氣陷血脫。濁瘀下泛。

白話文:

昨天進補了中藥益氣湯。胃酸倒流的感覺雖然緩解了,但陰道出血卻像崩潰一樣。四肢冰冷,抽筋。還好元氣還能維持住,沒有昏厥或脫力。但是胎兒還沒生下來,要小心氣血不足,污血大量排出。

人參鬚(七分),老蘇梗(一錢五分),炮薑炭(四分),陳皮(五分),炒冬朮(一錢五分),春砂仁(三分),棗仁(三錢),茯苓(三錢),歸身(一錢五分),胎產金丹(半粒)

白話文:

人參鬚:7 克

老蘇梗:1.5 克

炮薑炭:0.4 克

陳皮:0.5 克

炒冬朮:1.5 克

春砂仁:0.3 克

棗仁:3 克

茯苓:3 克

歸身:1.5 克

胎產金丹:0.5 粒

(又診)

血崩止之後。自覺胎元躍躍如常而動。肝升煩熱。寅卯更衣。感冒寒邪。形冷發搐。郁木內擾。悲從中來。驟然哭泣。面色泛㿠。神志模糊。脈細無神。此屬血去胎傷。又失於調養。胎殞腹中。濁向上蒙。至危至險候也。

白話文:

流產後,自覺胎動正常。肝火上亢,煩熱。凌晨三、四點交替時間,受寒邪侵襲。身體發冷抽搐。鬱悶哀傷內心深處,突然嚎啕大哭。面色發青,神志不清。脈搏細弱無力。這是由於失血過多,傷及胎兒,又沒有好好調養。胎兒在腹中死亡,濁氣上蒙,情況極度危急。

人參鬚(一錢),大腹皮(一錢五分),陳皮(七分),老蘇梗(一錢),炮薑炭(一錢),江枳殼(一錢),砂仁(五分),赤苓(三錢),廣鬱金(五分),胎產金丹(半粒)

白話文:

人參鬚:6克

大腹皮:9克

陳皮:4.2克

老蘇梗:6克

炮薑炭:6克

江枳殼:6克

砂仁:3克

赤苓:18克

廣鬱金:3克

胎產金丹:半粒

(又診)

藥後得寐。神志漸清。面㿠略轉。少腹酸楚。急墜極甚。如欲大便而便閉。蓋小產胎殞。重於大產。或有氣衰血熱。或因內外感觸。損其根柢。漏紅之後。本當調養氣血。聽其自然。但血去已多。胎涸難於下行。不得已。用平胃法。宜佐保本為要。

白話文:

服藥後能夠入睡。神志逐漸清醒。臉色稍微好轉。下腹疼痛、墜脹感異常嚴重。好像想要排便但卻排不出來。一般來說,小產流產會比正常產後情況更嚴重。或者是氣虛血熱,或者是因為外在或內在因素,損傷了身體根基。流血後原本應該調理氣血,順其自然。但流血已經很多,胎兒殘留難以下行。不得已之下,用平胃法,適當佐以保本之藥十分重要。

人參鬚(七分),元武版(五錢),大腹絨(三錢),炙陳皮(五分),炮薑炭(一錢),元明粉(七分),江枳殼(一錢五分),焦白芍(一錢五分),老蘇梗(一錢五分),歸身(一錢五分),

白話文:

成分:

  • 人參鬚:7 份
  • 元武版(一種中藥):5 錢
  • 大腹絨(一種中藥):3 錢
  • 炙陳皮(柑橘皮):5 分
  • 炮薑炭(生薑炭):1 錢
  • 元明粉(一種中藥):7 分
  • 江枳殼(一種中藥):1.5 錢
  • 焦白芍(白芍藥烘乾後):1.5 錢
  • 老蘇梗(蘇合香根):1.5 錢
  • 歸身(當歸):1.5 錢

(又診)

昨投平胃散加元明以下瘀濁。佛手散溫通氣血。刻間腹中痠墜異常。穢水下行極多。即覺舒和。因知人立方之神妙也。但瘀濁尚有未淨。胞衣或有留頓。亦宜留意虛陽上冒。慎調至囑。

白話文:

昨天服用了平胃散加上元明以下的藥物,用來清除體內的瘀濁。佛手散可以溫通氣血。過了一會兒,腹中感到酸墜感異常明顯。有很多髒水排出體外。隨即感到身體舒暢。因此知道醫生開的藥方的神奇之處。不過瘀濁還沒有全部清除乾淨。胎衣可能還有一些殘留。也要留心虛陽上冒的情況。謹慎調養,囑咐到位。

熟地炭(四錢),炮姜(五分),陳皮(七分),歸身(一錢),炒於朮(二錢),丹皮(三錢),雲苓(二錢),白芍(一錢),炒棗仁(三錢),青皮(五分),穀芽(三錢),益母草(煎湯代水),

白話文:

熟地炭(20克),炮姜(2.5克),陳皮(3.5克),歸身(5克),炒於朮(10克),丹皮(15克),雲苓(10克),白芍(5克),炒棗仁(15克),青皮(2.5克),穀芽(15克),益母草(煎湯代替水)

(又診)

瘀露下而黑色。停瘀留頓未化。胃納漸安。寐亦穩貼。神脈皆涉和平。但恐有胎元未化。仍宜留意也。

熟地炭(四錢),川石斛(三錢),煨棗仁(三錢),川貝母(二錢),生冬朮(一錢五分),白蒺藜(三錢),浮歸身(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西琥珀(五分),陳皮(一錢),雲苓(三錢),桃仁(七粒)

白話文:

熟地黃(40 克),石斛(30 克),棗仁(30 克),川貝母(20 克),生冬朮(15 克),蒺藜(30 克),歸身(15 克),丹皮(15 克),琥珀(5 克),陳皮(10 克),茯苓(30 克),桃仁(7 粒)

(又診)

益陰通瘀之下。夜寐得安。脈息稍靜。正氣漸醒。今晨瘀中雖下茄蒂之象。此即胞胎之根柢也。前日或指停經。或指崩漏。定可剖析分明而無惑矣。仍守昨法。

白話文:

經過滋陰活血通瘀的治療後,晚上能夠安穩入睡。脈搏稍稍平靜,正氣逐漸恢復。今天早上雖然在排惡露時看到像是茄蒂的東西,但這正是胎兒的根基。之前有些人說是月經停止,有些說是崩漏,現在可以清楚地分析判斷,不會再有疑惑了。繼續遵循昨天的治療方法。

熟地炭(四錢),懷牛膝(一錢五分),川貝(二錢),炒冬朮(一錢五分),紫石英(三錢),棗仁(三錢),白芍(一錢五分),旋覆花(三錢),西琥珀(五分),益母膏(三錢)

白話文:

熟地(40 克),懷牛膝(15 克),川貝母(20 克),炒冬術(15 克),紫石英(30 克),大棗仁(30 克),白芍(15 克),旋覆花(30 克),西琥珀(5 克),益母膏(30 克)

(又診)

小產後。肝腎陰虛。虛陽易升。逆胃焉汗泄氣急。脈見芤數。陽衰已復。陰血尚難速長。眠食向安。自可日臻佳境。百日內務宜慎養。

白話文:

流產後,肝腎陰虛。陽氣浮動容易上升,逆流到胃部而出現盜汗、氣促。脈象弦而數,說明陽氣衰弱已經恢復,但陰血尚未能快速生長。睡眠飲食尚可安穩,自然日漸康復。百日之內應謹慎調養。

生洋參(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川貝母(二錢),歸身(一錢五分),生冬朮(一錢五分),金石斛(三錢),艽蔚子(三錢),白芍(一錢五分),西琥珀(五分),棗仁(三錢),茯苓(三錢),小紅棗(三枚)

白話文:

西洋參(9克),何首烏(24克),川貝母(12克),熟地黃(9克),生冬蟲夏草(9克),金石斛(18克),麥門冬(18克),白芍(9克),琥珀(3克),棗仁(18克),茯苓(18克),紅棗(3枚)

(又診)

日來色㿠已轉。脈維右寸關尚弦數。由乎盜汗自汗互傷營液。故易於心悸也。今瘀已淨。可以補中。寓以收攝法矣。

白話文:

這幾天面色已經好轉。脈象上的右手寸關仍然有弦而數跳。這可能是因為盜汗和自汗交替出現,損傷了營血,因此容易發生心悸。現在瘀血已經清除了,可以補益中氣,同時使用收斂的方法。

黨參(三錢),熟地炭(四錢),甘枸子(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炒冬朮(一錢五分),五味子(三分),炒棗仁(三錢),生甘草(三分),炒竹茹(一錢五分),菟絲子(三錢),炒香穀芽(三錢)

白話文:

黨參(15公克),熟地黃(20公克),枸杞子(7.5公克),白芍(7.5公克),冬朮(7.5公克),五味子(1.5公克),炒棗仁(15公克),甘草(1.5公克),炒竹茹(7.5公克),菟絲子(15公克),炒香穀芽(15公克)

產虛未復。鬱怒動肝。肝火上薰肺胃。寅卯時咳嗆纏綿。半載未能全止。納穀勉強。五心煩熱。脈細。左部虛細。右寸關弦數。慮涉損途。急挽可許向吉。

白話文:

產後身體尚未恢復,情緒鬱悶導致肝氣鬱結。肝火上擾肺胃,導致凌晨三至五點出現咳嗽和氣喘,已經半年多還沒完全停止。飲食勉強進食,手心腳心發熱。脈象細弱,左側脈象虛弱細微,右側寸關脈弦而數。擔心病情會惡化,如果及時搶救,還有機會轉向康復。

北沙參(三錢),天花粉(一錢五分),栝蔞皮(一錢五分),廣鬱金(四分),羚羊角(一錢五分),真川貝(三錢),炙橘白(五分),生穀芽(三錢),制首烏(四錢),懷牛膝(一錢五分),滁菊瓣(一錢),扁豆衣(一錢五分)

白話文:

北沙參(15 克),天花粉(7.5 克),栝樓皮(7.5 克),廣鬱金(2 克),羚羊角(7.5 克),川貝母(15 克),炙甘草(2.5 克),生穀芽(15 克),制首烏(20 克),懷牛膝(7.5 克),滁菊花瓣(5 克),扁豆衣(7.5 克)

(又診)

五更咳嗆得緩。癸水先期而至。舌心露質。診脈左見數象。脅中刺痛。產後營虛肝鬱也。

沙參(四錢),天花粉(一錢),栝蔞皮(三錢),廣鬱金(五分),羚羊角(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青蒿梗(一錢五分),炙橘白(五分),制首烏(四錢),阿膠(二錢),懷牛膝(一錢五分),鮮稻葉(五錢),懷山藥(三錢)

白話文:

北沙參(24克),天花粉(6克),栝樓皮(18克),廣鬱金(3克),羚羊角(9克),川貝母(12克),青蒿梗(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黃(24克),阿膠(12克),牛膝(9克),鮮稻葉(30克),淮山藥(18克)

(又診)

前進平肝養陰。寅卯時咳嗆漸稀。脈息左部弦數。右尺虛軟。經事乍過。毓陰平肝為主。

生西洋參(一錢五分),川貝母(三錢),栝蔞皮(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制首烏(四錢),元武版(五錢),廣鬱金(三分),懷山藥(三錢),金鈴子(一錢),鮮佛手(一錢)

白話文:

西洋參(1.5克)

川貝母(3克)

栝樓皮(1.5克)

炒白芍(1.5克)

制首烏(4克)

元武版(5克)

廣鬱金(0.3克)

懷山藥(3克)

金鈴子(1克)

鮮佛手(1克)

(又診)

鬱火已化。陰血不致為其所耗矣。脾氣尚弱。納穀不多。大便少調。脾胃之根。在乎金水流行。水火升降。為佳。

白話文:

鬱積的火氣已經消散了。陰血不會被它耗損。脾臟功能仍然虛弱。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暢。脾胃的機能好壞,在於金元素和水元素的運行良好,水火能夠正常升降。

參鬚(七分),羚羊角(一錢五分),炒木瓜(五分),五味子(三分),麥冬(二錢),金石斛(三錢),杜仲(三錢),白芍(一錢五分),懷山藥(三錢),橘白(五分),生穀芽(三錢),鮮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 人參鬚:7 分
  • 羚羊角:1.5 分
  • 炒木瓜:0.5 分
  • 五味子:0.3 分
  • 麥冬:2 分
  • 金石斛:3 分
  • 杜仲:3 分
  • 白芍:1.5 分
  • 淮山藥:3 分
  • 橘皮:0.5 分
  • 生穀芽:3 分
  • 鮮佛手:1.5 分

陰虛之體肝火劫傷胃液痰氣凝結於胃下午腹痛。痛甚無寐。頭眩便燥患經五月。防痛甚致厥。

瓦楞子(三錢),姜半夏(一錢五分),青皮(一錢),白芍(一錢五分),金鈴子(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烏梅(一錢),使君子(三錢),老蘇梗(五分),鮮佛手(一錢五分)

白話文:

瓦楞草(3錢),半夏(1錢5分),陳皮(1錢),白芍(1錢5分),金鈴子(1錢5分),枳實(1錢),烏梅(1錢),使君子(3錢),老蘇梗(5分),新鮮佛手(1錢5分)

(又診)

前進兩和肝胃。脘痛得減。痰血未嘔。大便續通未暢。唇色泛紫。瘀痰猶滯絡中也。

蘇梗(五分),炙鱉甲(五錢),枳殼(一錢),木瓜(五分),瓦楞子(三錢),使君子(三錢),青皮(七分),單桃仁(三錢),川楝子(一錢五分),烏梅(七分),鮮佛手(一錢)

白話文:

蘇梗 (0.5 兩),炙過的龜甲 (5 錢),枳殼 (1 錢),木瓜 (0.5 兩),瓦楞子 (3 錢),使君子 (3 錢),青皮 (0.7 兩),單桃仁 (3 錢),川楝子 (1.5 錢),烏梅 (0.7 兩),新鮮佛手 (1 錢)

(又診)

疊進平肝和胃。蛔厥之痛勢雖止。陰血已傷。起居宜慎。

制首烏(四錢),炙鱉甲(五錢),川楝子(一錢五分),香蘇梗(五分),炒山藥(三錢),烏梅肉(一錢),瓦楞子(三錢),宣木瓜(五分),川石斛(三錢)

白話文:

何首烏(40克),炙過的鱉甲(50克),川楝子(15克),香蘇梗(5克),炒過的山藥(30克),烏梅肉(10克),瓦楞子(30克),宣木瓜(5克),川石斛(30克)

肝陽化火生風。從衝脈逆行乘胃。巔頂脹痛。不能轉側。面部肌肉跳躍。屢發屢止。今春煩勞之下。陽氣越胃凌心。而致煎厥。每進滋納腎肝得平。自後萌發頗稀。宗內經治肝第三法鎮守中州以靖逆氣。

白話文:

肝臟陽氣過旺,化為火熱之氣,導致風氣升騰。這股風氣逆行沖脈,進入胃部,導致頭頂脹痛,無法轉動身體。面部肌肉跳動,反覆發作。

現值春季,身體勞累煩躁,陽氣亢盛,越過胃部,直衝心臟,導致心煩氣燥,口渴煩躁。只要滋養腎臟和肝臟,讓其恢復平衡,這種情況就會逐漸好轉。

根據《難經》中治療肝臟疾病的第三法,鎮定守住中焦(脾胃),以平息逆氣。

西黨參(三錢),杜仲(四錢),烏梅肉(一錢),生炒白芍(各三錢),生炙甘草(各四分),大熟地(六錢),牡蠣(一兩),宣木瓜(一錢),北五味(五分),新會皮(一錢),佛手露(一兩)

白話文:

西黨參(15克),杜仲(20克),烏梅(5克),生炒白芍(各15克),生炙甘草(各2克),大熟地(30克),牡蠣(50克),宣木瓜(5克),北五味(2.5克),新會皮(5克),佛手露(50克)

肝火逆上觸心絡傷血從口溢。竟有盈碗之多。近增便泄。暑濕亦兼內襲也。左脈細弦。胃氣衰穀氣自少旋暈。益氣清暑為治。

白話文:

肝火上逆,侵入心脈,損傷了心血,從口中溢出。竟然流了一碗那麼多。最近大便和腹瀉都增加了。暑氣濕邪也同時侵襲人體內部。左脈細而緊,這是胃氣虛弱,不能運化飲食,口不思食,頭暈的緣故。所以,治療要以益氣、清暑為主。

烏犀尖(一錢五分),生耆皮(一錢五分),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三分),鮮霍斛(五錢),五味子(五分),丹皮(一錢五分),鮮稻葉(三錢),麥冬(二錢),扁豆(三錢)

白話文:

烏犀角尖(1.5克),生黃耆皮(1.5克),肥知母(1.5克),生甘草(0.3克),新鮮霍斛(5克),五味子(0.5克),丹皮(1.5克),新鮮稻葉(3克),麥冬(2克),扁豆(3克)

(又診)

前進清暑益氣法。納穀知味。天氣酷暑外迫。慎防嘔血復萌。

北沙參(三錢),生牡蠣(五錢),天花粉(一錢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大麥冬(二錢),金鈴子(一錢),宣木瓜(七分),生甘草(三分),羚羊角(一錢五分),紫石英(三錢),懷山藥(三錢),鮮稻葉(三錢),五味子(三分)

白話文:

北沙參 (3 錢)

生牡蠣 (5 錢)

天花粉 (1 錢 5 分)

炒白芍 (1 錢 5 分)

大麥冬 (2 錢)

金鈴子 (1 錢)

宣木瓜 (7 分)

生甘草 (3 分)

羚羊角 (1 錢 5 分)

紫石英 (3 錢)

懷山藥 (3 錢)

鮮稻葉 (3 錢)

五味子 (3 分)

心脾兩虧。經行先期。心悸寐少。舌心光剝。脈息細數。氣分亦怯。養血毋庸重滋。

人參鬚(五分),牡蠣(一兩),天冬(一錢五分),大白芍(三錢),大麥冬(二錢),龍齒(三錢),杜仲(四錢),生甘草(四分),柏子仁(三錢),五味子(九粒),青蒿(二錢),生穀芽(五錢),炒棗仁(三錢)

白話文:

人參鬚(5克),牡蠣(30克),天冬(4.5克),芍藥(9克),麥冬(6克),龍齒(9克),杜仲(12克),生甘草(1.2克),柏子仁(9克),五味子(9粒),青蒿(6克),生麥芽(15克),炒棗仁(9克)

(又診)

疊進養血安神。頗合病機。諸恙皆輕。擬守前法。

生洋參(一錢五分),龍齒(五錢),柏子仁(三錢),生白芍(二錢),大麥冬(二錢),鉤勾(三錢),棗仁(三錢),生甘草(三分),青蒿(一錢),穀芽(三錢),鮮藕節(一兩),白荷花露(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7.5克),龍齒(25克),柏子仁(15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山藥(15克),棗仁(15克),甘草(1.5克),青蒿(5克),穀芽(15克),鮮藕(50克),白荷花露(50克)

前進養血平肝法。哮發減輕過半。脈息左數右弦。心中似乎煩擾。寐不安貼。癸水將至。營虛血熱。再防反復。當加意養金水為妙。

白話文:

持續使用養血平肝的方法。哮喘發作減輕了一大半。脈搏左邊數快,右邊弦細。心裡好像很煩躁。睡不安穩。月經快來了。氣血不足,血熱。再次發作要小心。最好注意調養金水。

烏犀尖(一錢五分),細生地(四錢),杜蘇子(五分),秦艽(一錢五分),羚羊角(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萊菔子(一錢五分),白薇(一錢五分),川貝母(三錢),銀杏肉(三錢),左金丸(五分)

白話文:

現代

犀角尖(15 克),生地黃(40 克),蘇子(5 克),秦艽(15 克),羚羊角(15 克),栝樓皮(30 克),萊菔子(15 克),白薇(15 克),川貝母(30 克),銀杏肉(30 克),左金丸(5 克)

(又診)

喘哮每發於經至之前。營虛顯然矣。今值癸水將至。其病必發。無外感可驅。急先存陰平木。兼以治風先治血法。冀能由漸轉輕為幸。

白話文:

每次喘哮發作,都發生在月經來潮的前幾天。這明顯是營氣虛弱所致。眼看癸水(月經)將至,病情肯定會發作。沒有外在感邪可以驅除。現在要緊急保住陰中的平肝木,同時採用治風先治血的方法。這樣,就有希望讓病情逐漸減輕。

羚羊角(二錢),廣鬱金(五分),焦杏仁(三錢),歸身(一錢五分),細生地(四錢),栝蔞皮(三錢),懷牛膝(二錢),赤芍(五分),秦艽(一錢五分),川貝母(三錢),銀杏肉(三錢),左金丸(五分)

白話文:

羚羊角(10克),廣鬱金(2.5克),焦杏仁(15克),歸身(7.5克),細生地(20克),栝蔞皮(15克),懷牛膝(10克),赤芍(2.5克),秦艽(7.5克),川貝母(15克),銀杏肉(15克),左金丸(2.5克)

脾經素虧。經事愆期。血不養肝。肝木挾痰。上循少陽經絡。結為瘰癧成串。交節續增。自頸下連於季脅。約有二三十枚。曾經潰過。時有寒熱。乃虛勞根柢也。仿逍遙歸脾合而加減。

白話文:

脾胃系統功能一向虛弱。月經一直延遲。血液不能滋養肝臟。肝功能受損,導致痰濕滯留。痰濕沿著膽經上行,凝聚成一串串瘰癧結節。隨著時間推移,結節逐漸增多,從頸部一直延伸到肋骨下,大約有二三十個。這些結節曾經破潰化膿,時常伴有發寒發熱的症狀。這是身體虛弱的根本原因。因此,根據逍遙散和歸脾湯合方,適當加減用藥。

羚羊角(一錢五分),廣鬱金(三分),川貝母(二錢),歸身(一錢五分),制冬朮(一錢),制首烏(四錢),生耆皮(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左牡蠣(五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棗仁(三錢),雲苓(三錢),鮮稻葉(三錢),元眼肉(五枚)

白話文:

  • 羚羊角:1.5 錢
  • 廣鬱金:0.3 錢
  • 川貝母:2 錢
  • 歸身:1.5 錢
  • 制冬朮:1 錢
  • 制首烏:4 錢
  • 生耆皮:1.5 錢
  • 白芍:1.5 錢
  • 左牡蠣:5 錢
  • 鮮竹茹:1.5 錢
  • 棗仁:3 錢
  • 雲苓:3 錢
  • 鮮稻葉:3 錢
  • 元眼肉:5 枚

(又診)

日來癧串痛緩。核俱流動。癸水逾期未至。五心焦熱。頭目眩暈。培太陰脾土。暢少陽木火以治。

綿黃耆(一錢五分),杭甘菊(一錢),川貝母(二錢),歸身(一錢五分),制冬朮(一錢五分),白蒺藜(一錢五分),杞子(二錢),白芍(一錢五分),棗仁(三錢),雲苓(三錢),鮮稻葉(三錢),

白話文:

綿黃芪(15克),杭菊(10克),川貝母(20克),當歸(15克),制冬術(15克),白蒺藜(15克),枸杞(20克),白芍(15克),大棗仁(30克),雲茯苓(30克),鮮稻葉(30克)

肝脾氣陷。便後下血。患經數載。近則脫肛。血下無度。小溲淋痛。寒熱時作。舌光起刺。脈形芤數虛弦。情志內傷藥力斷難奏效者也。所慮秋令肅降。有血從下脫之變。

白話文:

這個患者肝脾氣虛,排便後會流血,已經好幾年了。最近出現了脫肛,流血不止。小便困難且疼痛,有時發冷,有時發燒。舌苔薄而發亮,舌面有紅刺。脈象浮大,跳動快而無力。這可能是由於精神情緒受傷,導致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擔心到了秋天,天氣轉涼,可能出現血從肛門脫出的情況。

柴胡(三分醋炒),丹皮(一錢五分),歸身炭(一錢),炙川柏(七分),生冬朮(一錢),黑山梔(一錢),地榆炭(三錢),赤苓(三錢),細生地(三錢),小青皮(五分)

白話文:

柴胡(三分醋炒)

丹皮(1.5錢)

歸身炭(1錢)

炙川柏(0.7錢)

生冬朮(1錢)

黑山梔(1錢)

地榆炭(3錢)

赤苓(3錢)

細生地(3錢)

小青皮(0.5錢)

(又診)

寒熱二日未作。納穀亦增。便血未下。溲淋痛楚仍然。適交冬至。加意慎調焉囑。

生冬朮(一錢五分),鹿角霜(一錢五分),左牡蠣(一兩),木瓜(五分),細生地(四錢),元武版(五錢),川柏(五分),生甘梢(四分),西琥珀(四分),青皮(五分),丹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生白朮(15 克),鹿角霜(15 克),左牡蠣(60 克),木瓜(5 克),生地黃(40 克),龜板(50 克),川柏(5 克),生甘草(4 克),琥珀(4 克),青皮(5 克),丹皮(15 克)

(又診)

淋痛減輕。稍有咳嗽。舌乾雖潤。光剝未能立苔。心腎陰虛也。

細生地(五錢),焦米仁(四錢),麥冬(一錢五分),木通(五分),川連(三分),五味子(五分),生甘梢(五分),送服補中益氣丸(三錢)

白話文:

細生地(25克),焦米仁(20克),麥冬(7.5克),木通(2.5克),川連(1.5克),五味子(2.5克),生甘草(2.5克),搭配服用途徑補中益氣丸(15克)。

師太

脾虛血熱。濕火生瘡。耳菌翻花。流血之後。目光四散。旋有蠅飛撩形。擬清脾甘露飲加減治之。

白話文:

脾氣虛弱,血熱導致濕熱產生,進而引起耳道生瘡化膿。流血後,目光散亂,眼前還會出現飛蠅,時而變形。擬用「清脾甘露飲」加減方劑進行治療。

生冬朮(一錢五分),鮮霍斛(一兩),丹皮(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細生地(四錢),川連(四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雲苓(三錢),橘白(五分),白茆根(五錢)

白話文:

生冬蟲夏草(1.5 克),新鮮霍斛(10 克),丹皮(1.5 克),赤芍(1 克),熟地黃(4 克),川連(0.4 克),炒白芍(1.5 克),雲苓(3 克),橘皮(0.5 克),白茅根(5 克)

鬱火濕熱。內傷肝脾。痰火化風。升擾陽明。脈弦舌紅。有類中之機。防眩暈傾跌。

人參鬚(七分),生冬朮(一錢),杜仲(三錢),歸身(三錢),制首烏(四錢),整玉竹(三錢),牡蠣(一兩),白芍(一錢五分),廣鬱金(三分),川貝母(三錢),棗仁(三錢),鹽半夏(一錢五分)

白話文:

人參鬚(7 分)

冬朮(生)(1 錢)

杜仲(3 錢)

當歸(3 錢)

何首烏(已加工)(4 錢)

玉竹(整根)(3 錢)

牡蠣(1 兩)

白芍(1 錢 5 分)

鬱金(廣西產)(3 分)

川貝母(3 錢)

棗仁(3 錢)

半夏(已加工)(1 錢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