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中風

趙以德云:余嘗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倒僕,汗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從跪拜之勞役,故陽氣暴散,正若丹溪治鄭義士之病同。急煎獨參濃湯,連飲半日,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縱,喑而無聲。遂於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湧之痰。次早悲哭。

一日不已。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此哭笑者,為陰虛而勞,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氣相併故耳。正內經所謂五精相併者,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是也。加連柏之屬瀉其火,更增荊瀝開其閉。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步矣。

震按:此條與前條大同小異。而所以治其小異處,立言用藥,綽有精義。可見古人善能模仿成法又不蹈襲成法也。

以上所選實症虛症,分途異治,誤用則死。李士材所謂治中風者,必須分別閉與脫,二症明白,此下手第一要著。

丹溪治一婦人,年六十餘,手足左癱,不言而健,有痰。以麻黃、羌活、荊、防、南星、全蠍、乳香、沒藥、木通、茯苓、桔、樸、甘草、紅花為末,酒下,未效。時春,脈伏而微。又以淡鹽湯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厚朴、菖蒲,日進二服。

又以川芎、豆豉、山梔、瓜蒂、韭汁、鹽湯,吐甚快。後以四君子湯服之。另以川歸、酒芩、紅花、木通、厚朴、黏子、蒼朮、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後,微汗,手足微動而言。

震按:前條脫症,脈大無倫;此條閉症,脈伏而微。非有確見,敢用此兩路重藥乎?須知症與脈宜合參。如此條左癱不言矣,而健又有痰,其得間在此。與浦江洪宅婦病瘧無脈條相似。

又按:丹溪治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廢,左右俱作痰治。以蔞、貝、南星、橘、夏、二朮、芩、連、柏、荊、防、羌活、桂枝、威靈仙、甘草、花粉等。好吃麵,加附子煎,入竹瀝、薑汁,更加少酒行經,此大法也。故治中風二十六案,用此加減者甚多。其餘以四君、六君,或合四物,或再加連、柏、耆、防、天麻、殭蠶、竹瀝等,或合風藥,更有加全蠍、地龍者;又有用小續命湯、搜風湯、羌活愈風湯、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者。皆不載脈象若何,何以效法?故不並錄。

虞恆德治一婦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風,暴僕不知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語,喉如拽鋸,水飲不能入。六脈浮大弦滑,右甚於左。以藜蘆末一錢,加麝香少許,灌入鼻竅,吐痰升許,始知人事,身體略能舉動。急煎小續命湯倍麻黃,連進二服,覆以衣被,得汗漸甦醒,能轉側。但右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復以二陳湯加芎、歸、芍藥、羌、防等,合竹瀝、薑汁,日進二三服。若三四日大便不利,則不能言語,即以東垣導滯丸,或潤腸丸微利之,則言語復正。如此調理,至六十餘,得他病而卒。

白話文:

中風

趙以德說,我曾治療陳學士敬初,他因祭祀儀式跪拜時突然倒地,汗如雨下。診脈發現脈象洪大而虛弱,他年約五十,新婚不久,又因跪拜勞累,導致陽氣暴散,如同朱丹溪治療鄭義士的病症一樣。我緊急煎煮人參濃湯,讓他連續喝半天,汗止,精神稍穩,手腳也能活動了,但卻不能說話。於是,在人參湯中加入竹瀝,以化解上湧的痰濁。第二天早上,他不停地哭泣,持續一整天。我安慰他,他才破涕為笑,之後又持續哭笑數日不止。這種哭笑不止的現象,是因為陰虛體弱又過度勞累,心火擾動精神魂魄,氣機紊亂所致,正如《內經》所說的“五精相併”。心火擾肺則喜,肺火擾肝則悲。因此,我加入連翹、柏子仁等藥物瀉火,再加荊芥、竹瀝等藥物疏通經絡。八天後,他停止哭笑,手能活動,一個月後就能走路了。

此例與前例大同小異,但治療方法略有不同,用藥也各有精妙之處,可見古人善於借鑑前人的經驗,又不拘泥於前人的方法。

以上病例,有的屬於實症,有的屬於虛症,治療方法各不相同,用錯藥則會致命。李士材說,治療中風,必須區分閉證和脫證兩種情況,明確病症才能對症下藥,這是治療中風的首要關鍵。

朱丹溪治療一位六十多歲的婦人,左半身癱瘓,不能說話,但精神還不錯,而且有痰。他先用麻黃、羌活、荊芥、防風、天南星、全蠍、乳香、沒藥、木通、茯苓、橘皮、厚朴、甘草、紅花研末,酒送服,但無效。當時是春天,脈象沉微,他又用淡鹽水加韭菜汁,每天早上喝一碗,催吐。五天後,再用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厚朴、菖蒲,每天服用兩次。又用川芎、豆豉、山梔子、瓜蒂、韭菜汁、鹽水催吐,效果很好。之後用四君子湯調理,並用川芎、黃連、黃芩、紅花、木通、厚朴、白蘞、蒼朮、天南星、牛膝、茯苓研末,做成酒糊丸服用。十天後,她微微出汗,手腳略微能動,也能說話了。

此例為閉證,脈象沉微,與前例脫證(脈象洪大)不同。若非確診,不敢輕易使用這兩種猛烈的藥物。必須將症狀與脈象結合起來考慮。此例雖然左半身癱瘓,不能說話,但精神尚可,且有痰,症狀在此有所不同,與浦江洪宅一位婦女患瘧疾無脈的病例相似。

朱丹溪還治療過一位肥胖的中風患者,口角歪斜,手腳麻木,左右兩邊都有痰。他用蔞仁、貝母、天南星、橘皮、夏季採集的半夏、白朮、蒼朮、黃芩、連翹、柏子仁、荊芥、防風、羌活、桂枝、威靈仙、甘草、花粉等藥物,因患者愛吃麵食,又加附子煎服,並加入竹瀝、薑汁,再加少許酒以助藥力運行。這是治療中風的有效方法,他在治療中風的二十六個病例中,多數都用此方加減治療。其他的藥方,還有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或配合四物湯,或再加連翹、柏子仁、當歸、防風、天麻、僵蠶、竹瀝等,或配合祛風藥,有的還加全蠍、地龍等;也有用小續命湯、搜風湯、羌活愈風湯、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等,但這些病例都沒有記載脈象,因此無法效仿,故未列舉。

虞恆德治療一位五十七歲的肥胖婦女,春天患中風,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身體僵硬,口不能言,喉嚨像被鋸子拉扯一樣,水也喝不進去,六脈浮大而弦滑,右側比左側更甚。他用藜蘆末一錢,加少許麝香,灌入鼻孔,吐出很多痰,病人才恢復知覺,身體也能稍微活動。然後緊急煎煮小續命湯,加倍麻黃,連續服用兩劑,用被子蓋好,讓她出汗,逐漸甦醒,能翻身了,但右手腳仍然不靈便,說話也含糊不清。於是,他又用二陳湯,加川芎、當歸、白芍、羌活、防風等藥物,再加竹瀝、薑汁,每天服用二三劑。如果三四天大便不通,就不能說話,就用李東垣的導滯丸或潤腸丸通便,就能恢復說話能力。經過這樣調理,一直到六十多歲,因其他疾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