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 卷一 (2)
卷一 (2)
1. 類中
王節齋治一壯年。忽得暴病如中風。口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王偶遇聞之。詢其由。曰。適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證。遂教以煎生薑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飲食數碗而愈。
鄭顯夫年六十餘。因大怒。遂昏僕。四肢不用。丹溪曰。怒則火起於肝。手足厥陰二經之氣閉而不行。故神無知。怒甚則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故手足不用。乃以連柏瀉其上逆之火。香附降其肝氣。一二日。神智漸回。再調其氣血。全愈。
有一婦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雨。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或以為中臟。甚憂。請薛立齋視之。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證既見。禍在反掌。安能延至十日。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關尤甚。乃知胸乳脹痛。
肝經血虛。肝氣痞塞也。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血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證頓減。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
太史楊方壺夫人。忽然暈倒。醫以中風之藥治之。不效。迎李士材診之。左關弦急。右關滑大而耎。本因元氣不足。又因怒後食停。乃進理氣消食藥。得解黑屎數枚。急改用六君子加薑汁。服四劑而後暈止。更以人參五錢。耆、朮、半夏各三錢。茯苓、歸身各二錢。加減調理。兩月即愈。此名虛中。亦兼食中。
給諫晏懷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暈倒。手足厥逆。時有醫者。以牛黃丸磨就將服矣。士材診之。六脈皆伏。惟氣口稍動。此食滿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取陳皮、砂仁各一兩。姜八錢。鹽三錢。煎湯灌之。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脈盡見矣。
左關弦大。胸腹痛甚。知為大怒所傷也。以木香、青皮、橘紅、香附、白朮煎服。兩劑痛止。更以四君子加木香、烏藥。調理十餘日方瘥。此是食中兼氣中。
震按此二條。與節齋丹溪所治同中有異。是善學古人者。故並錄之。
章仲輿令愛在閣時。昏暈不知人。蘇合香丸灌醒後。狂言妄語。喃喃不休。士材診之。左脈七至。大而無倫。右脈三至。微而難見。正所謂兩手脈如出兩人。此祟憑之脈也。線帶系定二大拇指。以艾炷灸兩介甲。至七壯。鬼即哀詞求去。服調氣平胃散加桃奴。數日而祟絕。此即惡中也。
易思蘭治瑞昌王孫毅齋。年五十二。素樂酒色。九月初。夜起小解。忽倒地。昏不知人。目閉氣粗。手足厥冷。身體強硬。牙關緊閉。諸醫有以為中風者。有以為中氣中痰者。用烏藥順氣散等藥。俱不效。又有用附子理中湯者。愈加痰響。五日後。易診之。六脈沉細緊滑。愈按愈有力。
乃曰。此寒濕相搏。痓症也。痓屬膀胱。當用羌活勝濕湯。其兄宏道問曰。病無掉眩。知非中風。然與中氣中痰夾陰三者相似。先生獨云痓病。但吾宗室之家過於厚曖者有之。何由得寒濕而成痓病耶。易曰。運氣所為。體虛者得之。本年癸酉。歲火不及。寒水侮之。季夏土旺。
土為火子。即能制水。七月八月。主氣是濕。客氣是水。寒水得令。不伏土製。是以寒濕相搏。太陽氣鬱而不行。其證主項背強直。卒難回顧。腰似折。項似拔。乃膀胱經痓病也。其脈沉細緊滑。沉為病在裡。細為濕。緊為寒。中又有力而滑。此寒濕有餘而相搏也。若虛證之脈。
但緊細而不滑。若風脈當浮。今脈不浮而沉。且無掉眩等證。何為中風。若痰氣之脈不緊。今脈緊而體強直。何言中氣中痰。痓病詩云。強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風。痰流唇口動。瘛瘲與癇同。乃先以稀涎散吐痰一二碗。昏憒即醒。隨進勝濕湯。六劑全愈。以八味丸調理一月。
精氣復常。
震按類中有十種。曰中氣。中食。中寒。中暑。中濕。中惡。中痧。中瘴。痰中。虛中。散見諸書。當薈萃而詳辨之。其異於中風者。雖卒倒昏憒。而無偏枯渦斜也。其治之異於中風者。惟虛中宜補。而余皆不宜補也。只在臨證時。審其輕重淺深耳。至如名醫類案有虛風一門。
臨證指南有肝風一門。總不出繆氏內虛暗風四字。類案謂陰虛者涼肝補腎。陽虛者溫肺健脾。誠為要言。然其法已備於中風門中。似不必另立名色。至指南所載泄木安胃。鎮陽熄風。濁藥輕投。辛甘化風。種種妙義。直駕古人而上之。又洗繆氏之髓者矣。特是議論雖精。仍屬景岳所謂非風之治法耳。
集書者以一類而分二門。未免頭上安頭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