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震篡

《古今醫案按》~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中風

唐書載許允宗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口噤。允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耆防風湯。煮數十斛。置床下。氣如煙霧。熏蒸之而得語。遂超拜義興太守。

白話文:

唐書記載許允宗剛開始在陳朝當官。曾任新蔡王友人的外兵參軍。當時,柳太后因為中風,導致無法說話。脈象虛弱,嘴巴緊閉。許允宗說:「口服藥沒用。最好是用藥湯蒸氣燻蒸。讓藥物滲入皮膚腠理。過一段時間就會好的。」於是配製了黃耆防風湯。熬煮了幾十斛,放在牀下。藥物氣味像煙霧一樣。燻蒸後,柳太后終於可以說話了。於是,許允宗被提拔為義興太守。

震按書稱允宗醫術若神。曾曰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即此條思慮巧矣。然僅可治真中風。內經所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也。邪從汗解故得語。若概試諸不能言者決無效。又按羅謙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爐左側。覺面熱。左頰微汗。旋出外。因左頰疏緩。被風寒客之。右頰急。

白話文:

震按,《書經》上說允宗的醫術像神一樣。他曾經說醫者是意。在人思慮。正是因為這條思慮,所以巧妙。然而只有可以治療真正的中風。內經所說的,邪氣侵襲形體,從汗液的形式解出。邪氣從汗液中解除,所以他說得有理。如果普遍嘗試於不能言語的人,肯定無效。又按:羅謙甫治療史太尉,在冬天的時候坐在火爐的左側,感覺臉很熱,左臉頰微微出汗。隨後走到室外,因此左臉頰變得鬆弛,被風寒侵襲。右臉頰緊繃。

口喎於右。脈浮緊。按之洪緩。羅用升麻湯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倉頰車穴。此治風中陽明經之表證也。趙僧判半身不遂。語言不出。神昏面紅。耳聾鼻塞。六脈弦數。羅謂中藏者多滯九竅。中府者多著四肢。今臟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湯行之。通其壅滯。使清氣上升。

白話文:

病人嘴巴歪向右側。脈象浮緊。按壓脈搏,感覺洪大而緩慢。羅用升麻湯,再加入桂枝、白芷、羌活、防風。同時灸地倉、頰車穴。這是治療肺經太陽表證的方法。趙僧判半身不遂。說話說不出來。神志昏迷,面色通紅。耳聾,鼻子不通氣。六脈弦數。羅認為臟腑受到了阻滯,影響了九竅。肺經和氣血不通,影響了四肢。現在臟腑都受到邪氣的侵襲。先用三化湯治療,暢通臟腑的阻滯,使清氣上升。

充實四肢。次與至寶丹。安心養神。通利九竅。五日。音聲出。語言稍利。惟行步艱難。又刺十二經之井穴以接經絡。隨四時脈症加減用藥。百日方愈。此治中腑兼中臟之裡證也。皆風邪實證也。張安撫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自汗惡風。痰嗽不寐。羅謂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白話文:

充實四肢。接下來服用至寶丹。安心養神。通利九竅。五天後。聲音出現。言語稍利。只是行走困難。又針刺十二經的井穴以接通經絡。隨四時脈症加減用藥。一百天後才治癒。這是治療中腑兼中臟的裡證。都是風邪實證。張安撫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自汗惡風。痰嗽不寐。羅氏認為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經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動無常處。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服。用加減沖和湯。汗加黃耆。嗽加五味。其晝夜不睡。因心事煩冗。心火上乘陽分。衛氣不得入於陰。用硃砂安神丸。遂得寐。諸證漸減。惟右肩臂痛。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

白話文:

經典中說,人的形體快樂,精神憂愁,疾病起源於脈絡,而精神先於疾病而存在。邪風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在體內遊走不定。治療疾病一定要探求其根本,邪氣才能被制服。使用加減沖和湯來治療,如果病人有出汗的症狀,就加入黃耆;如果有咳嗽的症狀,就加入五味子。病人晝夜不睡覺,是因為心事煩多,心火上乘於陽分,衛氣不能進入陰分。使用硃砂安神丸治療,病人終於能夠入睡,各種症狀也逐漸減輕。但是右肩手臂疼痛的症狀仍然存在。經典中說,虛症與實症是相互鄰近的,應該決斷並疏通。經典中還說,

下陷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故肩膊痛不能動。宜以火導之補之。乃於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針後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遂能運動。仲夏用清肺飲子。秋分用益氣調營湯。全愈。此治中經兼中腑。本虛標實之症也。許允宗所治亦系本虛標實者。

白話文:

如果是中氣下陷的情況,就要用灸法。這是由於陽氣下陷進入陰中,因此肩膊疼痛、無法活動。需要用火的力量來引導陽氣補充不足之處。首先在右肩臂上的肩井穴針灸,隔一個月後再灸肩井穴。接著在尺澤穴灸28壯,引導氣血往下走,與正氣相連接,這樣才能恢復活動。仲夏時服用清肺飲子,秋分時服用益氣調營湯。這樣就能治癒疾病。這種治療方法是治療中氣下陷兼中經,以及本虛標實的症狀。許允宗治療的案例也是屬於本虛標實的症狀。

但病起於暴。故用蒸法。亦如通關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白話文:

但是疾病來的很急。所以用蒸法。就像通關散可以讓人打噴嚏。稀涎散可以讓人吐痰一樣。

丹溪治浦江鄭君。年近六旬。奉養膏粱。仲夏久患滯下。又犯房勞。一夕如廁。忽然昏僕。撒手。遺尿。目上視。汗大出。喉如拽鋸。呼吸甚微。其脈大而無倫次部位。可畏之甚。此陰虛而陽暴絕也。急令煎人參膏。且與灸氣海穴。艾壯如小指。至十八壯。右手能動。又三壯。

白話文:

丹溪醫生治療浦江的鄭君。鄭君年近六十歲,生活富裕,在仲夏時分,他患上了慢性腹瀉,並因房勞過度而加重了病情。有一天晚上,他去上廁所時,突然昏倒,手鬆開了,尿液流了出來,眼睛向上看,汗水大量湧出,喉嚨像被鋸子鋸開一樣,呼吸非常微弱。他的脈搏很強,但沒有規律和部位,令人感到非常擔心。這是因為他的陰虛而陽氣突然衰竭。丹溪醫生緊急命令煎製人參膏,並在鄭君的氣海穴施灸。艾灸壯如小指,一共灸了十八壯,鄭君的右手纔有了知覺。又灸了三壯,鄭君的病情開始好轉。

唇微動。參膏成。與一盞。至半夜後。盡三盞。眼能動。盡二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利止。十數斤全安。

震按此種病。今常有之。醫所用參不過一二錢。至一二兩而止。亦並不知有灸法。無效則諉之天命。豈能於數日間用參膏至十餘斤者乎。然參膏至十餘斤。辦之亦難矣。惟能辦者。不可不知有此法。

白話文:

震氏:「我觀察這種病,現今仍然時常存在。一般醫生所用的人參不過一至二錢,最多也只到一至二兩。況且,他們根本不知道用艾灸的方法治療。治療無效就推卸說這是天命。難道能於幾天之內用掉十多斤的人參膏嗎?即使有十多斤的人參膏,取得也非常困難,但凡能辦到的人,不能不知曉此種療法。」

趙以德云。余嘗治陳學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間。就倒僕。汗如雨。診之脈大而空虛。年當五十。新娶少婦。今又從跪拜之勞役。故陽氣暴散。正若丹溪治鄭義士之病同。急煎獨參濃湯。連飲半日。汗止。神氣稍定。手足俱縱。喑而無聲。遂於獨參湯中加竹瀝。開上湧之痰。次早悲哭。

白話文:

趙以德說:「我曾治療過陳學士敬初,他因為參加祭祀跪拜,而突然倒下,汗流浹背。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脈象很大而空虛,當時他五十歲,剛剛娶了年輕的妻子,又因為跪拜勞累,所以陽氣突然散失。這就像丹溪治療鄭義士的病一樣。我緊急煎煮了濃濃的人參湯,讓他連續喝了半天。他的汗止住了,神氣也稍稍安定下來,手腳都放鬆了,不再發出聲音。於是在人參湯中加入竹瀝,以化解上湧的痰液,第二天早上他就悲痛地哭了。」

一日不已。以言慰之。遂笑。復笑五七日。無已時。此哭笑者。為陰虛而勞。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氣相併故耳。正內經所謂五精相併者。心火併於肺則喜。肺火併於肝則悲是也。加連柏之屬瀉其火。更增荊瀝開其閉。八日笑止手動。一月能步矣。

白話文:

一天都沒有停止。就用言語寬慰她。於是她就笑了。又笑了五七天。沒有停止的時候。這種哭笑的人。是因為陰虛而疲勞。火動了精神魂魄的藏處。因為氣相併所以這樣。這正是《內經》所說的五種精氣相併的結果。心火併於肺就會高興。肺火併於肝就會悲傷的道理。加用連翹、柏葉之類的東西來瀉火。再增加荊芥瀝來開通閉塞的地方。八天笑就停止了,手也開始動了。一個月就能走路了。

震按此條與前條大同小異。而所以治其小異處。立言用藥。綽有精義。可見古人善能模仿成法又不蹈襲成法也。

以上所選實症虛症。分途異治。誤用則死。李士材所謂治中風者。必須分別閉與脫。二症明白。此下手第一要著。

白話文:

上述所選取的實證和虛證。要分開治療。如果用錯,就會死人。李士材說治療中風,必須先區分是閉證還是脫證。這兩種症狀一定要分清楚,這治療的第一個要點。

丹溪治一婦人。年六十餘。手足左癱。不言而健。有痰。以麻黃羌活、荊、防、南星、全蠍乳香沒藥木通茯苓、桔、樸、甘草紅花為末。酒下。未效。時春。脈伏而微。又以淡鹽湯入韭汁。每早一碗吐之。至五日。仍以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厚朴、菖蒲。日進二服。

白話文:

丹溪曾治一婦人,約六十多歲。手和腳的左側癱瘓,不會言語,身體其他的部位還算健康。得知有痰,使用麻黃、羌活、荊芥、防風、南星、全蠍、乳香、沒藥、木通、茯苓、桔梗、厚樸、甘草及紅花磨成的藥粉,以酒送服。治療無效。當時是春天,脈搏很微弱,又使用淡鹽湯加入韭汁,每天早上喝一碗來吐痰。持續了五天,然後使用茯苓、白朮、陳皮、甘草、厚朴、菖蒲每天服用兩劑。

又以川芎、豆豉、山梔、瓜蒂、韭汁、鹽湯。吐甚快。後以四君子湯服之。另以川歸、酒芩、紅花、木通、厚朴、黏子、蒼朮、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服。十日後。微汗。手足微動而言。

白話文:

又用川芎、豆豉、山梔、瓜蒂、韭菜汁、鹽湯等藥物。病人在吐完後神志清爽。之後用四君子湯作為藥方服用。另用川歸、酒芩、紅花、木通、厚朴、杉子、蒼朮、南星、牛膝、茯苓等藥物研成細末。用酒糊成丸劑服用。十天後,病人微微出汗,手腳略能動彈,還能說話。

震按前條脫症。脈大無倫。此條閉症。脈伏而微。非有確見。敢用此兩路重藥乎。須知症與脈宜合參。如此條左癱不言矣。而健又有痰。其得間在此。與浦江洪宅婦病瘧無脈條相似。

白話文:

症狀和脈象應該一起綜合參考。比如上一條症狀是半身不遂,脈搏大而無序,這是閉症。脈搏伏而微弱,沒有確切的診斷依據。敢用這兩種重藥嗎?症狀和脈象應該一起參考。比如這一條是左半身不遂,沒有言語功能,而健側又有痰。治療的關鍵就在這裡。這與浦江洪宅婦女患瘧疾無脈的症狀相似。

又按丹溪治肥人中風。口喎。手足麻廢。左右俱作痰治。以蔞、貝、南星、橘、夏、二朮、芩、連、柏、荊、防、羌活、桂枝、威靈仙、甘草、花粉等。好吃麵。加附子煎。入竹瀝、薑汁。更加少酒行經。此大法也。故治中風二十六案。用此加減者甚多。其餘以四君、六君。

白話文:

丹溪派醫家對肥胖人羣中風、口歪、手足麻木無力的治療,多以痰作為主要的病因來治療。採用白附子、牡蠣、南星、橘皮、夏枯草、白朮、茯苓、黃芩、黃連、柏子仁、荊芥、防風、羌活、桂枝、威靈仙、甘草、花粉等中藥,然後加入麵粉一起煎煮,再加入竹瀝、薑汁,更少量的酒行經脈一起服用。

這個方法可以治療中風疾病,有26個案例都用了這個方法,並且有許多不同的加減方法。此外,也可以採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方劑來治療。

或合四物。或再加連、柏、耆、防、天麻、殭蠶、竹瀝等。或合風藥。更有加全蠍、地龍者。又有用小續命湯搜風湯、羌活愈風湯、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者。皆不載脈象若何。何以效法。故不並錄。

白話文:

或合四物,或再加連、柏、耆、防、天麻、殭蠶、竹瀝等。

有加全蠍、地龍者。有再用小續命湯、搜風湯、羌活愈風湯、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者。以上這些都沒有詳述脈象如何。效法如何。因此不詳細記錄。

虞恆德治一婦年五十七。身肥白。春初得中風。暴僕不知人事。身僵直。口噤不語。喉如拽鋸。水飲不能入。六脈浮大弦滑。右甚於左。以藜蘆末一錢。加麝香少許。灌入鼻竅。吐痰升許。始知人事。身體略能舉動。急煎小續命湯倍麻黃。連進二服。覆以衣被。得汗漸甦醒。

白話文:

虞恆德醫生治療一個婦女,57 歲。身體肥胖白皙。春季初得中風。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身體僵直。嘴巴緊閉,不說話。喉嚨像被鋸子拉扯一樣疼痛。無法喝水。六脈浮,大而弦滑。右側比左側嚴重。用藜蘆末一錢,加上少許麝香。灌入鼻孔。吐出升許的痰。開始恢復意識。身體稍微能動了。趕緊煎煮一小續命湯,麻黃加倍。連續服用兩劑。用衣服和被子蓋住,出汗後漸漸甦醒。

能轉側。但右手足不遂。語言謇澀。復以二陳湯加芎、歸、芍藥、羌、防等。合竹瀝、薑汁。日進二三服。若三四日大便不利。則不能言語。即以東垣導滯丸。或潤腸丸微利之。則言語復正。如此調理。至六十餘。得他病而卒。

白話文:

病人能翻身側臥。但右手足行動不便。言語艱澀。再用二陳湯加入芎、歸、芍藥、羌、防等藥。配以竹瀝、薑汁。每天服用二至三次。如果三四天大便不通,那就不能說話了。馬上用東垣導滯丸。或者潤腸丸稍微通便。那麼言語就能恢復正常。如此調理,直到六十多歲,得了別的病去世。

震按此條與上丹溪案。俱以實邪治而效。可見辨證宜真。不得專守景岳非風之論。先有成見在胸也。如薛立齋善於用補。而治艾郭武牙關緊。不能言。左體癱。口眼牽動。神昏欲絕。六脈沉細而澀。謂此中寒濕。非中風也。亦用吐痰藥及至寶丹。繼以五積散木香、南星、附子而人蘇。後大便洞利痰積而全愈。臨斯證者。治虛寒。治風痰。固宜對勘。

白話文:

震按:這條記載和上文丹溪的病例,都是用實證來治療而取得了效果。這說明辨證應該真實正確,不能完全遵守景嶽的「中風非風論」,否則就會先入為主的產生偏見。如薛立齋擅長使用補法,他治療艾郭武患牙關緊閉,不能說話,左半身癱瘓,口眼行動,神志昏迷,六脈沉細而澀,認為這是中寒濕而不是中風,於是使用吐痰藥和至寶丹,接下來服用五積散,加了木香、南星、附子,艾郭武才慢慢甦醒。之後大便通暢,痰積也痊癒了。遇到這種證候,治療虛寒和治療風痰,應當仔細辨別。

薛立齋治一人。年六十餘。素善飲酒。兩臂作痛。服祛風治痿之藥。更加麻木發熱。體軟痰湧。腿膝拘痛。口噤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癢起白屑。立齋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能升也。癢起白屑。

白話文:

薛立齋醫生醫治了一位病人,年齡六十多歲。病人素來喜愛喝酒,兩條胳膊疼痛。服用了祛風治痿的藥物後,病情加重,出現了麻木、發熱、全身乏力、痰液上湧、腿膝關節拘痛、口不能張、言語不清、頭暈眼花、口角流涎、全身如蟲爬、皮膚瘙癢並伴有白色皮屑等症狀。薛立齋說:胳膊麻木、身體乏力,是脾臟功能失調所致。痰液自行溢出,是脾臟不能收攝所致。口角歪斜、言語不清,是脾氣受損所致。頭暈眼花,是脾氣不能上升所致。皮膚瘙癢、出現白色皮屑,是血虛風燥所致。

脾氣不能榮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半夏、茯苓。三十餘劑。諸症悉退。又用參朮膏而愈。

白話文:

脾臟的功能不能健運。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神麴、半夏、茯苓。服用三十多劑。各種症狀(食慾不振、腹瀉、水腫)全都退了。又用人參、白術膏服用而痊癒。

一婦人懷抱鬱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藥順氣散等藥。口眼喎斜。臂難伸舉。痰涎愈甚。內熱晡熱。食少體倦。立齋云。鬱火傷脾。血燥生風所致。用加味歸脾湯。二十餘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服加味逍遙散十餘劑。痰熱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陽益胃湯數劑。諸證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經血少。用地黃丸而愈。

白話文:

不是

秀才劉允功。形體魁偉。不慎酒色。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湧。手足麻痹。口乾引飲。六脈洪數而虛。薛以為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源而頭暈。不能攝水歸源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用補中益氣合六味丸。治之而愈。其後或勞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藥隨愈。

白話文:

秀才劉允功,身體魁梧。但因為不小心沉迷於美色和酒,導致過度勞累和憤怒,導致頭暈倒地。之後痰液湧上,手腳麻痺、口乾想喝水。六脈搏動洪數但虛弱。薛醫師認為是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源,所以頭暈。腎經也不能攝水歸源,所以產生痰液。陽氣虛弱火熱,所以麻痺。虛火向上炎熱,所以口渴。薛醫師使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丸來治療,劉允功的病就痊癒了。之後,只要劉允功過度勞累或行房,他的病就會復發。薛醫師使用同樣的藥方,劉允功的病就會隨之痊癒。

憲幕顧斐齋左半身並手不遂。汗出神昏。痰涎上湧。王竹西用參耆大補之劑。汗止而神思漸清。頗能步履。後不守禁。左腿自膝至足腫脹甚大。重墜如石。痛不能忍。其痰甚多。肝脾腎脈洪大而數。重按則軟澀。立齋朝用補中益氣湯黃柏知母、麥冬、五味。煎送地黃丸。晚用地黃丸料加知、柏。數劑諸證悉退。但自弛禁。不能全愈耳。

白話文:

有一位病人名叫衛斐齋,半身不遂,且手腳都不能動彈,還常常出汗,神志不清,痰液上湧。王竹西醫師用人參、黃耆等大補藥,病人的汗止住了,精神逐漸清醒,也能夠行走了。後來衛斐齋不遵守醫囑,左腿從膝蓋到腳掌都腫脹很大,沉重得像石頭一樣,疼痛難忍,痰液很多,肝脾腎脈搏動洪大而頻數,用力按壓的時候覺得又軟又澀。立齋早上用補中益氣湯加黃柏、知母、麥冬、五味子,煎服後送服地黃丸,晚上用地黃丸的藥材再加上知母、黃柏,數劑藥服用之後,病人的各種症狀都退去了,但因為他不能嚴格遵守醫囑,所以也沒有完全康復。

震按此四案。理精法密。學者所當熟玩。

車駕王用之。卒中昏憒。口眼喎斜。痰氣上湧。咽喉有聲。六脈沉伏。此真氣虛而風邪所乘。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立齋曰。若遺尿撒手。口開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前飲乃行經絡治寒痰之藥。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以取敗矣。

白話文:

皇帝的車駕夫王用之昏倒了。昏迷糊塗,口眼歪斜,痰氣往上衝,喉嚨有聲音,六脈沉伏。這是因為真氣虛弱,風邪乘虛而入。用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後立即甦醒。立齋說,如果小便失禁,手鬆開,口張開,鼾聲大作,就無法治癒。用前面的藥也有治癒的可能。三生飲是治療寒痰的藥,可以疏通經絡,有斬關奪旗之功。每次服用必須用一兩到二兩的人參,才能駕馭邪氣,補益真氣。否則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病情惡化。

震按此治中寒寒痰壅塞氣道之藥。肥人脈沉伏。無火象者。可用之。若脈微細者。必加人參。實非中風藥也。折肱漫錄云。三生飲施於中風之寒症。妙矣。或有虛火沖逆。熱痰壅塞。以致昏憒顛仆者。狀類中風。恐烏附非所宜服。立齋治王進士失於調養。忽然昏憒。謂是元氣虛。

白話文:

震亨說,這個藥方是治療「寒症」和「痰壅塞氣道」的藥物。肥胖的人,脈象沉伏,沒有上火的現象,可以使用這個藥方。如果脈象微細,則必須加入人參。這個藥方並不是治療中風的藥方。折肱漫錄說,三生飲用於中風的寒症,非常靈驗。如果患者有虛火上升、熱痰壅塞,導致昏迷和顛僕的症狀,類似中風,那麼烏附子就不能服用。立齋治療王進士,王進士因為調養不當,突然昏迷,認為是元氣虛弱。

火妄發。挾痰而作。急灌童便。神思漸爽。更用參、耆各五錢。芎、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少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治之而安。予從弟履中。年方強壯。以勞心憂鬱而得斯證。痰升遺溺。眼斜視。逾時不醒。竟類中風。亦灌以童便而蘇。

白話文:

火氣突然發作,加上痰液影響而導致疾病。趕緊灌入童便,使得意識逐漸清醒。接著再使用人參、耆草各五錢,川芎、當歸各三錢,元參、柴胡、山梔子、炙甘草各一錢,將這些藥材服用之後,病情稍有穩定。觀察他的狀態,發現他非常倦怠。於是又用十全大補湯加上麥冬、五味子治療,病情才安定下來。我的堂弟履中,年紀正值壯年。因為勞心憂鬱而得了這個疾病。痰液上升而導致大小便失禁。眼睛斜視。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清醒。最終變成像是中風的樣子。我也灌入童便使他甦醒。

此等證候。皆火挾痰而作。斷非三生飲所可治者。並薑湯亦不相宜也。同一卒然昏憒。而所因不同。須細審之。

太平廣記載唐梁新。見一朝士。診之曰。風疾已深。請速歸去。其朝士復見鄜州高醫趙鄂。診之。言疾危。與梁說同。惟云只有一法。請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齧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依法治之而愈。此亦降火消痰之驗也。

白話文: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唐朝梁新的故事。有一天,梁新見到一位朝官,診斷後說:「您的風疾已經很嚴重了,請您趕快回家。」這位朝官又去看望鄜州的高明醫生趙鄂,趙鄂診斷後說:「您的病很危險。」與梁新的說法一致。但趙鄂還說:「還有一種方法,請您吃梨子,不限多少,嚼著吃不下來了,就把梨子榨汁喝。」這位朝官回到家後,按照趙鄂的方法治療了十天,病情就痊癒了。這也是一種清熱化痰的驗證。

孫東宿治程曉山。年四十。誕辰慶賀。宴樂月餘。忽謂孫曰。近覺兩手小指及無名指。掉硬不舒。亦不為用。口角一邊常牽扯引動。幸為診之。六脈皆滑大而數。浮而不斂。其體肥。其面色蒼紫。乃曰。據脈滑大為痰。數為熱。浮為風。蓋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君善飲。

白話文:

孫東宿為程曉山診治。程曉山四十歲,生日慶祝。宴會歡樂了一個多月。忽然告訴孫東宿說,最近感覺兩隻手的無名指和小指發硬不舒展,而且沒有什麼用處。嘴角一邊經常抽動。希望您診斷一下。孫東宿診脈發現六脈都滑大而急數,浮而不斂。程曉山的體態肥胖,面色蒼紫。孫東宿說,根據脈象滑大是痰,脈數是體內有熱,脈浮是風。可能是濕氣產生痰,痰產生熱,熱又產生風。您善於飲酒。

故多濕。近又荒於色。故真陰竭而脈浮。此手指不舒。口角牽扯。中風之兆也。所喜面色蒼紫。其神藏。雖病猶可治。切宜戒酒色以自保愛。立方用二陳湯加滑石為君。芩連為臣。健脾消痰。撤濕使從小便出。加膽星、天麻以定其風。將竹瀝、薑汁三拌三曬。仍以竹瀝糊丸。

白話文:

因此有濕氣。最近又縱慾過度。因此真實的陰液枯竭而脈搏浮浮。這是手指不舒展。口角牽動。是中風的徵兆。可喜的是面色蒼紫,他的精氣神藏而不露。即使生病了仍然可以治療。最好戒酒色來保護自己。開出的藥方是用二陳湯加上滑石為君藥。黃芩、黃連為臣藥。健脾消痰。祛除濕氣使其從小便排出。加上膽星、天麻來治定其風。將竹瀝、薑汁混合三遍,曬乾三次。再用竹瀝糊成藥丸。

取竹瀝引諸藥入經絡化痰。外又以天麻丸滋補其筋骨。標本兩治。服二料。幾半年。不惟病痊。且至十年無恙。迨五十歲。賀壽如舊。召妓宴樂亦如舊。甘酒嗜飲。荒淫而忘其舊之致疾也。手指掉硬。口角牽引尤甚。月餘中風。右體癱瘓矣。再邀孫診之。脈皆洪大不斂。汗多不收。

白話文:

取竹瀝誘導各種藥物進入經絡,化解痰液。此外,再服用天麻丸滋補筋骨。標本兼治。服用兩種藥劑治療,過了半年多,不但疾病痊癒,而且十年來都安然無恙。等到五十歲時,賀壽宴照舊舉行,召妓宴樂也同樣照舊。喜好飲用甘甜的酒,荒淫放蕩,而忘記以前導致疾病的教訓。手指屈伸不靈活,口角歪斜的症狀更加嚴重。一個多月後,中風了,右側身體癱瘓了。再次請孫先生診治,脈搏都洪大而沒有收斂的現象,汗多而且無法收斂。

呼吸迫促。孫曰。此下虛上竭之候。蓋腎虛不能納氣歸元。故汗出如油。喘而不休。雖和緩無能為矣。閱二十日而卒。

白話文:

呼吸急促。孫思邈說:這是下部虛,上部竭竭的徵候。蓋因腎虛,不能吸納氣回歸本元。所以汗出好像油一樣。喘息不停息。雖然調和緩解,也無能為力了。二十天以後就死了。

震按醫書謂凡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內須防中風。當遠房幃。絕嗜欲。戒酒戒厚味。以杜其患。觀此案可為養生者之金鑑矣。

白話文:

我一開始觀察到病人的臉色發紅,嘴巴微微歪向右邊,嘴脣麻木,左側癱瘓。診斷時發現左邊的脈搏弦大,右邊的脈搏滑大。我先用烏藥順氣散一帖藥給他服用。服用後昏睡了半天,醒來後臉色更加紅潤,嘴巴歪斜的狀況也稍有加重。我知道這是痰液過多引起的,於是改用二陳湯加上全蠍、殭蠶、天麻、黃芩、石菖蒲、紅花、秦艽,煎煮後加入竹瀝和薑汁,一天服用兩次。晚上再加服活絡丹。服用到第六天,病人的手指頭能稍微活動了。

東宿曰。潘見所年四十七。微覺陽痿。其脈上盛下虛。上盛為痰與火。下虛為精元弱。宜戒色慎怒。恐痰生熱而熱生風。將有中風之患。次年中秋。連宵酒色。渠於色後。慣用鹿角膠三錢。人參一錢。酒送下。至是加倍服之。十七日。左手陡然顫動。重不能舉。十八日。左邊半體手足皆不用矣。

予始觀面色赤。口微喎向右。唇麻。左癱。診之左弦大。右滑大。先用烏藥順氣散一帖。服後昏睡半日。醒覺面更加赤。喎亦稍加。知痰盛使然。即以二陳湯加全蠍、殭蠶。天麻。黃芩石菖蒲、紅花、秦艽。煎沖竹瀝、薑汁。一日兩進。晚更與活絡丹。服至第六日。手指稍能運動。

足可依棹而立。予喜曰。機動矣。改用歸芍六君子湯加紅花、鉤藤、天麻、竹瀝、薑汁。服二十帖。行可二十步矣。手指先麻木不知痛癢。至是能執物。繼用天麻丸、五子全鹿丸調理。幸其斷酒絕欲。百日全愈。此證予歷治歷效者。良由先為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然後以補劑收功。

白話文:

已經可以依靠柺杖站立了。我很高興地說:「太好了!」就改用歸芍六君子湯加入紅花、鉤藤、天麻、竹瀝、薑汁。服用了二十帖藥後,患者可以走二十步了。他的手指麻木不仁,不知疼痛。但現在他卻能拿東西了。接着繼續用天麻丸、五子全鹿丸調理。幸好他戒了酒,遠離了色慾。一百天後就完全康復了。這個病例是我治療過並取得顯著療效的。這是由於首先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然後通過補劑來收功。

惟經絡疏通。宿痰磨去。補之必效。此治類中風之法也。

震按此條先散後補。亦緣病初無卒僕昏憒之症。且脈滑大。故可從容施治耳。若云必先疏通經絡。磨去宿痰。然後補之得效。又屬呆板方法矣。

白話文:

震按:這條古方是先散後補的。也是因為病人一開始沒有突然昏倒或神志不清的症狀。並且脈象滑而大,所以可以從容不迫地治療。若說一定要先疏通經絡,化解舊痰,然後再補纔能有效,那就屬於呆板的方法了。

楊季衡稟豐軀偉。年近七旬。得半身不遂證二年矣。病發左半。口往右喎。昏厥遺溺。云間施笠澤以參附療之。稍安。喻嘉言曰。其脈軟滑中時帶勁疾。是痰與風雜合之症。又內熱與外寒雜合之症。房幃不節。精氣內虛。膏粱蘊熱。久蒸脾濕為痰。痰阻竅隧。而衛氣不周。外風易入。

白話文:

楊季衡身體強健魁梧。快接近七十歲了,患有半身不遂症已經兩年了。病症發作在左半身,嘴巴歪向右側,神志昏沉,大小便失禁。楊季衡說,曾經接受笠澤的醫治,使用人參和附子來治療。病情稍有好轉。喻嘉言說:他的脈搏柔軟滑溜,但有時又帶勁又急。這是痰和風交雜的症狀。又是內熱和外寒交雜的症狀。房事過多,精氣內虛。膏粱厚味蘊積熱氣,長期蒸發脾濕而化為痰。痰阻礙了經脈孔竅,衛氣運行不周。外來的風邪容易侵入。

是以雜合而成是症。及今大理右半脾胃之氣。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此其間有微細曲折。非只溫補一端所能盡也。或曰。痰熱先宜中右。何以反中左。既已中左。何以反治右耶。喻曰。此正病機之最要者。向為丹溪等說病在左血多。病在右氣多。教人如此認症。不知內經但言左右者。

白話文:

因此,各種病因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種疾病。現在先治療右半邊的脾胃之氣,讓右半邊的脾胃之氣運出左半邊的熱痰虛風。其中的過程有細微的曲折變化,不是單純的溫補就能夠完全治癒的。有人說,痰熱應該先治療右半邊,為什麼反而治療左半邊呢?既然已經治療了左半邊,為什麼又反過來治療右半邊呢?比喻說,這正是病機中最重要的地方。以前丹溪等人的說法,認為疾病在左邊時血多,在右邊時氣多,教人這樣辨別疾病。不知道《內經》中只是說左右兩邊,並沒有具體說明是哪一邊。

陰陽之道路。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何嘗可偏執哉。況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病在一偏者。治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譬之樹木有偏枯者。將溉其枯者乎。抑溉其未枯者。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

白話文:

陰陽是互相循環往復的道路。怎麼可以偏執於某一邊呢?況且左半邊雖然以血為主,但沒有氣來統帥就不會流動;右半邊雖然以氣為主,但沒有血來充盈就容易散失。所以,疾病在一邊的,治療應該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這就好比一棵樹如果長得歪斜,是要澆灌已經枯萎的那一邊呢?還是澆灌還沒枯萎的那一邊,讓它生長茂盛,然後再讓它來滋養枯萎的那一邊呢?

此證之脈。軟為虛。滑為痰。勁疾為風。病因雜合。必須用雜合之藥。而隨時令以盡無窮之變。參、術是主藥。冬月佐乾薑、附子。以暫撤外寒而內熱反得宣泄。春夏秋則佐以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使內蘊之熱不與時令之熱相蒸灼。再刺手足四末以泄榮血而通氣。恐熱痰虛風。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脈象。以柔軟為虛弱, 以滑溜為痰濕, 以強度和快速為風寒。病因複雜混合, 必須使用包含多方面藥性的藥物。並且根據每個季節的變化, 盡可能的應付無窮的變化。人參、白術是主要的藥物。冬季搭配乾薑、附子。暫時解除體外風寒, 體內熱氣也能夠散發出來。春季、夏季、秋季則搭配羚羊角、柴胡、知母、石膏。避免體內熱氣與時令的熱氣相互烘烤。再刺血手足四肢末端, 以宣洩血液並且使氣血流通。以防範熱痰虛風。

久而成癘也。

震按偏枯昔人多謂左屬血虛。右屬氣虛。自得嘉言之論。其理始明。而隨時換藥。及刺四末。尤見巧妙。因思幼讀內經。至九宮八風篇曰。風從太乙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聖人避虛風如避矢石。豈非確指外風乎。又云。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

白話文:

震氏在《脈學》一書中,提到偏枯這一病症,古代的醫家多認為左邊是血虛,右邊是氣虛。自從得到了嘉言的論述,它的道理才開始明白。在治療的時候,隨時更換藥物,以及刺四末(即四肢末端),這都說明瞭嘉言的巧妙。因此,我想到幼年時讀《內經》中的《九宮八風篇》,它說:風從太乙所居之鄉來,成為實風,主導著萬物的生長。從其氣流衝擊而來,成為虛風,是會損傷人的。聖人避虛風,就像避開箭石一樣,這豈不完全是指外面的風嗎?《九宮八風篇》中還說:人有三個空虛的地方,如果偏中於邪風,就會患上疾病。

則為擊撲偏枯。擊僕者如人被擊而僕。即今之卒倒者是。擊僕以偏枯連舉。則猝倒而不偏枯者非中風矣。但所謂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是運氣時令之虛。而非人身之虛也。何以中風皆作人虛治乎。及讀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

白話文:

這指的是突然昏倒偏癱。昏倒正如人被擊倒。就是現在的卒倒。昏倒和偏癱連在一起說,那麼突然昏倒而不偏癱的就不屬於中風了。所謂三虛,是指逢年老體衰,遇到空虛的月份,失去時令的協調,這是指運行氣候時令的虛,而不是人身體的虛。為什麼中風都用治療人體虛的方法來治呢?等到讀到《生氣通天論》,纔看到上面說: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清靜的時候,皮膚腠理閉合抵禦(風寒)。

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又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又曰。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然猶系因虛受風。故靈樞又有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之說。偏枯難療。二語盡之。再讀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僕擊。

白話文:

即使是大風非常毒,也不能傷害它。又說,風雨寒熱,不能造成虛弱或邪惡,也不能單獨傷害人。還說,虛弱的邪風,與人體的狀態,兩虛互相作用,然後侵襲人體。可以很肯定的說,人處於虛弱的狀態後,才會感染上虛弱的邪風。但是,這仍然與人體虛弱而受到風邪有關。因此,靈樞經又有「真氣離去,邪氣獨留,發作為偏枯」的說法。偏枯難以治療,這兩句話就把它說盡了。再讀通評虛實論,說:凡是治療消癉僕擊的疾病,

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此條暗包痰飲濕熱陰虛陽虛諸候。並未嘗偏中於邪風矣。蓋肥貴人自然慎避邪風。而膏粱之變。風從內生。劉李朱三家從此悟入。大凡治病必求於本。擊僕偏枯。以虛為本也。

白話文:

半身不遂、手足麻木。氣血上衝,引起頭痛、嘔吐。肥胖富貴的人常患此病。這條包括痰飲、濕熱、陰虛、陽虛等症狀。從來沒有單純由於邪風所致。肥胖富貴的人自然會小心避免邪風。而膏粱厚味變化而成的病,風邪由內部產生。劉、李、朱三家從此領悟到治療疾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治療半身不遂,要以虛弱為根本。

劉宗厚玉機微義曰。予嘗居涼州。即漢之武威郡也。其地高阜。四時多風少雨。土藝黍粟。引泉灌溉。天氣常寒。人之氣實腠密。每見中風暴死者有之。蓋折風燥烈之甚也。時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風起自西北甘州城外。路死者甚眾。予始悟經謂西北之折風傷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誣。

白話文:

劉宗厚在《玉機微義》裡說,我曾經居住在涼州,也就是漢朝的武威郡。那裡的地勢高峻,一年四季刮風多、下雨少。土地上種植黍粟,靠引進泉水來灌溉。天氣經常寒冷,人們身體的氣候很實而且緊密。常常看到有人因為中風而突然死亡的,那是因為那裡風勢猛烈、乾燥的緣故。洪武乙亥年秋天的八月,一場大風從西北的甘州城外颳起,路上被風颳死的人很多。這時我才領悟到,醫書上說西北風會傷人,以至於讓人暴病而死,一點也不誇張。

人未經其所。雖讀經文。莫不有疑者也。醫可易言哉。又王肯堂靈蘭要覽曰。里中一老醫。右手足廢而不起床者二年矣。人皆傳其必不起。過數月。遇諸途。訊之。曰。吾之病幾危矣。始服順氣行痰之藥。了無應驗。薄暮神志輒昏。度不可服。命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

白話文: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即使讀了醫書,也一定會有所疑惑。醫術難道可以輕易地說明白嗎?王肯堂的《靈蘭要覽》中說到,有一位鄉裏中的老醫師,右手和右腳都癱瘓,已經不能離牀兩年了。人人都說他一定起不來了。過了幾個月,我在路上遇到他,問他近況。他說:「我的病曾經非常危險。一開始服用順氣化痰的藥物,一點效果都沒有,傍晚的時候,精神就會昏昏沉沉,我知道不能再服用了。就讓家人煎煮了一副十全大補湯給我服用,喝完之後,立刻就覺得頭腦清醒。」

遂服之。浹數日。能扶策而起。無何。則又能捨策而步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余曰。有是哉。使服順氣疏風之散不輟者。墓木拱矣。然此猶拘於成法。不能因病而變通。隨時而消息。故奏功稍遲。使吾早為之。當不至是也。

白話文:

於是就服用了這個藥方。十多天過去了。能扶著柺杖站起來了。不久,就能夠丟掉柺杖走路了。經書上說:邪氣匯集的地方,那裡必定虛弱。我治療他的虛弱,不管理他的邪氣。邪氣就會自動離開。我因此獲得痊癒。我說:真的有這麼回事嗎?如果讓病人不停服用順氣宣散風寒的藥物,那麼早就一命嗚呼了。然而這個醫生還拘泥於成法。不能根據病情變化進行通融。不能隨時掌握病情變化。所以收效較慢。如果我早點給他診治,就不會到這種地步。

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讀此二則。益信塞外多真中。江南多類中。劉李朱三家之說。張景岳非風之論。洵為軒岐功臣。至明季繆仲淳立論。謂真陰虧而內熱甚者。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極生風。亦致猝然僵仆。類中風症。此即內虛暗風。初用清熱順氣開痰。

白話文:

姑且把這幾位名醫的論述記錄下來,以供明智之人參閱。讀了這兩則,更加相信邊塞地區多發真正中風,江南地區多發類中風。劉、李、朱三家之說,張景嶽對風的理論,的確是軒岐學說的大功臣。到了明末,繆仲淳發表意見,認為真陰虧損而內熱十分嚴重的人,煎熬津液,凝結為痰,阻塞氣道,不得暢通。熱度極大產生風氣,也會導致突然暈倒。類同於中風的症狀。這就是內虛暗風。初用清熱、順氣、開痰的藥物。

次用治本。或益陰。或補陽。其藥以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首烏、柏仁、蒺藜、花粉、參、耆、歸、芍、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桑瀝、人乳、童便等。出入互換。另制機杼。今臨症指南中風一門。大半宗此。又可補劉李朱張所未備矣。至喻西昌論侯氏黑散

白話文:

接著使用治本的藥物。有的滋補陰液,有的補益陽氣。其藥物包括二冬、二地、菊花、枸杞、胡麻、桑葉、首烏、柏仁、蒺藜、花粉、參、耆、歸、芍、鹿茸、虎骨膠、霞天膏、梨膏、竹瀝、桑瀝、人乳、童便等。在使用時可以相互加減,另有巧妙的用法。現在臨症指南中風的一門,大多數都遵從這個方針。還可以補充劉、李、朱、張四人所沒有備齊的藥物。至於喻西昌論述侯氏黑散。

謂用礬石以填空竅。堵截風路。此好奇之談。最足誤人。夫藥之入胃。不過氣味傳布臟腑經絡耳。豈能以礬嵌刷之耶。冷食四十日。藥積腹中不下。腸胃誠填塞矣。谷不納而糞不出。將如之何。學醫者慎勿妄試。

白話文:

所謂用明礬來填滿空洞,堵塞風路。這種說法很荒謬,最容易誤導人。藥物進入胃中,只不過是氣味透過經絡傳達各臟腑而已。怎麼能用明礬堵塞呢?連續四十天吃冷食,藥物堆積在肚子裡下不去。腸胃真的被堵塞了。飯吃不進去,大便又出不來,怎麼辦?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胡亂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