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 卷十 (2)
卷十 (2)
1. 曲背
一女六歲,才發寒熱一日,即腰脊中命門穴間骨節腫一塊,如大饅頭狀,高三四寸。自此不能平身而立,絕不能下地走動,已半年。人皆謂龜背痼疾,莫能治;即以幼科治龜背古方,亦不效。
孫東宿曰:「此非龜背。蓋龜背在上,今在下部;必初年乳母放在地上坐早之過。彼時筋骨未堅,坐久而背曲,因受風邪,不覺其漸入骨節間而生痰涎,致令骨節脹滿而大。不急治之,必成痼疾。」
今起未久,可用萬靈黑虎比天膏貼之;外以晚蠶沙醋炒絹包,於膏上熱熨之,一夜熨一次。再以威靈仙為君,五加皮、烏藥、紅花、防風、獨活水煎服。一月而消其半,骨節柔軟,不復腫硬,下地行走如初矣。人皆以為神奇。
後三個月,驀不能行。問之,足膝痠軟,載身不起,故不能行。予知其病去而下元虛也。用杜仲、晚蠶沙、五加皮、苡仁、當歸、牛膝、獨活、蒼耳子、人參、仙茅,水煎,服二十劑。行動如故。
白話文:
有個六歲女孩,發燒感冒一天後,腰椎中間、命門穴附近的骨頭關節腫起一塊,像個大饅頭一樣,高約十到十三公分。從此她就無法挺直身體站立,完全不能下地走路,已經過了半年。大家都說是龜背的頑疾,沒辦法醫治。就用治療小兒龜背的古老方法,也沒效果。孫東宿說,這不是龜背,因為龜背是長在上背部,這個是在下背部。一定是她小時候,保母太早讓她坐在地上,那時候她的筋骨還沒長好,坐久了就造成背部彎曲。又因為受了風邪,不知不覺地侵入骨頭關節,產生痰液,導致骨頭關節腫脹變大。如果不趕快治療,一定會變成難以根治的疾病。現在還不久,可以用萬靈黑虎比天膏貼敷,外面再用炒過的晚蠶沙用醋浸濕後用布包起來,熱敷在藥膏上面,每天晚上熱敷一次。再用威靈仙為主藥,配上五加皮、烏藥、紅花、防風、獨活用水煎服。一個月後,腫脹消了一半,骨頭關節也變得柔軟,不再腫硬。可以像之前一樣下地走路了。大家都覺得很神奇。後來三個月,突然又不能走路,問她原因,是雙腳和膝蓋痠軟無力,支撐不住身體,所以不能走路。我認為是病雖然治好了,但下元(腎)虛了。於是用了杜仲、晚蠶沙、五加皮、薏仁、當歸、牛膝、獨活、蒼耳子、人參、仙茅用水煎服,服用了二十劑後,就能像之前一樣自由行走了。
2. 異證
以下是重新標點後的文字:
一兒初如魚泡,又如水晶,碎則流水。用密陀僧羅極細,糝之。一小兒七歲,聞雷則昏倒,不知人事。以人參、當歸、麥冬,少入五味熬膏,盡一斤,後聞雷自若。
建炎戊申。鎮江府民家兒生四歲,暴得腹脹疾,經四月,臍裂。有兒從裂中生,眉目口鼻,人也。但頭以下,手足不分,莫辨男女。又出白汁鬥余。三日,二子俱死。
有舟人生子,身全無皮,人莫能曉。適吳門葛可久過,眾告之。令就岸畔作一坎,置兒其中,以細土隔衾覆之,戒勿動。久而啟衾視之,已生皮矣。蓋其母懷妊舟中,久不登岸,失受土氣故也。
周恭曰:有懷胎即樓居不落地者,生子皆赤肉無皮。亦用此法按危氏得效方,宜用白早米粉干撲,候生皮方止。
白話文:
有一個小孩剛開始長出的東西像魚泡,又像水晶,破掉就會流出水。用極細的密陀僧粉末塗在上面。另一個七歲的小孩,聽到雷聲就會昏倒,失去意識。用人參、當歸、麥冬,少量加入五味子熬成藥膏,吃完一斤後,之後再聽到雷聲就沒事了。
建炎戊申年,鎮江府有戶人家的孩子四歲時,突然得了肚子脹大的病,過了四個月,肚臍裂開,從裂口中生出一個小孩,有眉毛、眼睛、嘴巴和鼻子,是個人形,但是頭部以下手腳不分,無法分辨男女,又流出了一大斗的白色液體,過了三天,兩個孩子都死了。
有個船夫生了個孩子,全身都沒有皮膚,沒有人知道原因。剛好吳門的葛可久經過,眾人告訴他這件事,他要他們在岸邊挖一個坑,把孩子放進去,用細土隔著被子蓋住,告誡不要移動。過了很久打開被子看,孩子已經長出皮膚了。大概是因為他母親懷孕時在船上,很久沒上岸,失去了吸收土氣的緣故。
周恭說,有孕婦懷孕時住在樓上不接觸地面,生出來的孩子都全身赤裸沒有皮膚,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根據危氏得效方,應該用白早米粉撲在身上,等到長出皮膚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