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 卷八 (1)
卷八 (1)
1. 黃疸
羅謙甫云。一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逆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餘之氣。
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內經云。脾熱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豈不信哉。所謂子能令母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經曰。治痿獨取陽明。正謂此也。乃以加減瀉黃散主之。方以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
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作一服煎。熱服食前。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愈。內經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
止煩除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魏云。陽明為胃土。而方中獨瀉脾土。故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所以清燥湯治痿。用黃連、黃柏。良有以也。治痿獨取陽明。不得專主人參、黃耆。
白話文:
羅謙甫說,有個小孩在農曆六月時,身體發熱,胸口和膈膜覺得煩悶脹滿,皮膚黃得像爛橘子,連眼白的部份都變黃了,筋骨也變得軟弱無力,沒辦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農曆六月天氣炎熱,加上濕氣的影響,熱氣蒸發到經絡,甚至進入骨髓,導致身體內部臟器的氣機不平衡,所以脾臟的氣機逆行而侵犯心臟,濕熱兩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種病。
心火旺盛就會身體發熱、胸口煩悶;脾臟的濕氣過重,就會皮膚黃得像爛橘子。而多餘的邪氣,一定會侵犯它所能壓制的地方,所以腎臟和肝臟就受到邪氣的侵犯,導致筋骨軟弱無力不能行走。《內經》裡說,脾臟有熱,就會皮膚黃並且肌肉會顫動,又說濕熱會導致痿軟無力,這不就是真的嗎?所謂「子能令母實」,就應該瀉它的兒子。當脾土退回原本的位置,腎水得以恢復,心火自然就平靜了。
《內經》又說:「治療痿軟無力,要特別針對陽明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使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藥方是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煎成一帖。趁熱在飯前服用,服用一帖後減半劑量,等五天後再服一次就痊癒了。《內經》說:「土的位置主要靠苦味來洩」,又說:「脾臟討厭濕氣,要趕快用苦味來去除濕氣」。所以用黃連和茵陳的苦寒藥性來清除濕熱做為主要藥物。腎臟想要強壯,要趕快用苦味來堅固它,所以用黃柏的苦辛寒藥性來強健筋骨做為輔助藥物。濕熱導致煩躁,要用苦味來洩除,所以用黃芩和梔子的苦寒藥性,來止煩除滿做為佐助藥物。濕氣在體內過多,要用淡味來導引排出,所以用茯苓和澤瀉的甘淡藥性,來利小便,導引濕熱做為使藥。
魏氏認為,陽明經是胃土,而這個藥方卻單獨瀉脾土,所以說「土的位置主要靠苦味來洩」。這也是清燥湯治療痿軟無力,會用到黃連、黃柏的原因,很有道理。治療痿軟無力要特別針對陽明經,不能只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