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3)
卷之一·玄元膚論 (3)
1. 內經十二官論
里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包,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兩腎俱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屬陽。越人謂左為腎,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即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易所謂一陽陷於二陰之中。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門,是為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
無形可見,兩腎之中,是其安宅也。其右旁有一小竅,即三焦。三焦者,是其臣使之官,稟命而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而不息,名曰相火。相火者,言如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此先天無形之火,與後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其左旁有一小竅,乃真陰、真水氣也,亦無形。
上行夾脊,至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於脈,以榮四支,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亦隨相火而潛行於周身,與兩腎所主後天有形之水不同。但命門無形之火,在兩腎有形之中,為黃庭。故曰:「五臟之真,惟腎為根。」
褚齊賢云:「人之初生受胎,始於任之兆,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有肺,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有腎,則與命門合,二數備,是以腎有兩岐也。」可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味不出矣。
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余有一譬焉,譬之元宵之鰲山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是一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不存也。
故曰:「汝身非汝所有,是天地之委形也。」余所以諄諄必欲明此論者,欲世之養身者、治病者,的以命門為君主,而加意於火之一字。夫既曰立命之門,火乃人身之至寶,何世之養身者,不知保養節欲,而日夜戕賊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溫養此火,而日用寒涼,以直滅此火,焉望其有生氣耶!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戒之!戒之!
余今直指其歸元之路而明示之。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火之有餘,緣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補水以配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之不足,因見水之有餘也。亦不必瀉水,就於水中補火,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所謂原與主者,皆屬先天無形之妙;非曰心為火而其原在肝,腎為水而其主屬肺。蓋心、脾、腎、肝、肺,皆後天有形之物也。須有無形之火,配無形之水,直探其君主之穴宅而求之。是為同氣相求,斯易以入也。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也。若夫風、寒、暑、濕、燥、火之入於人身,此客氣也,非主氣也。主氣固,客氣不能入。今之談醫者,徒知客者除之,漫不加意於主氣,何哉?縱有言固主氣者,專以脾胃為一身之主,焉知坤土是離火所生,而艮土又屬坎水所生耶?明乎此,不特醫學之淵源有自。
白話文:
內經十二官論
人體內有黑白二條經脈,各分上下兩條,上條連繫心包,下條經過屏翳穴後沿脊椎而下。兩腎都屬水,但一邊屬陰,一邊屬陽。古人認為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這是錯誤的。命門位於兩腎之間一寸五分處,正是一陽夾在二陰之中,如同《易經》所說的“一陽陷於二陰之中”。《內經》所說的“七節之旁,有小心”,指的就是命門,它是人體的真君、真主,也是人體的太極。
命門雖無形體,卻在兩腎之中。命門右側有一個小竅,就是三焦,是命門的臣僕,奉命運行,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永不停息,稱為相火。相火如同天君無為而治,宰相代天行化,它是先天無形的火,與後天有形的心火不同。命門左側有一個小竅,是真陰,也就是真水之氣,也是無形的。
真水之氣上行,沿著脊椎到達腦部,形成髓海,分泌津液,輸送到經脈,滋養四肢,並灌注五臟六腑,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真水之氣也隨著相火運行全身,與後天有形的腎水不同。命門無形的火存在於兩腎的有形之中,稱為黃庭,所以說五臟之精華,都以腎為根。褚齊賢說,人初受孕,首先是任脈先兆,命門最先形成,有了命門,
然後才能生心,心生血;有了心才能生肺,肺生皮毛;有了肺才能生腎,腎生骨髓;有了腎,才與命門合二為一。所以腎有兩方面功能。由此可見,命門是十二經脈的主宰。若無命門,腎臟就不能強健,技巧也就無法施展;膀胱無命門,三焦之氣就不能化生,水道也就不能通暢;脾胃無命門,就不能消化水穀,五味也就不能運行;肝膽無命門,將軍就無決斷,謀慮也就不能實現;大小腸無命門,氣化就不能進行,二便也就會閉塞;心無命門,神志就會昏亂,萬事都無法應對。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我可以用元宵節的鰲山燈來比喻,
燈上拜祭的人、跳舞的人、飛舞的燈飾、奔跑的人,一個不少,但這些活動的根本只在中間那一盞燈火。燈火旺盛,活動就迅速;燈火微弱,活動就緩慢;燈火熄滅,就一片寂靜,但那些拜祭的人、跳舞的人、飛舞的燈飾、奔跑的人,其形體仍然存在。所以說,你的身體並非你所有,而是天地賦予你的形體。我之所以要詳細闡述此論,是想讓世人養生治病,都以命門為君主,重視“火”的重要性。既然命門是生命的門戶,
火就是人體的至寶,為什麼世人養生卻不知保養節欲,日夜損耗此火?人生病了,治病者卻不知溫養此火,反而使用寒涼之物,直接滅此火,怎麼能期望他恢復生機呢?經書上說:“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用這種方法養生,就會招致禍患。奉勸世人,一定要謹慎!我現在直接指出恢復元氣的途徑,命門君主之火,是水中之火,互相依賴,永不相離。火盛是因為真水不足,不必去火,只要補充真水以配合真火,
壯水之主,以鎮壓陽光。火不足,是因為真水有餘,也不必瀉水,只在水中補充真火,增強真火的本源,以消除陰翳。所謂“本源”和“主”,都屬於先天無形的精妙,並非說心為火而其本源在肝,腎為水而其主在肺。因為心、脾、腎、肝、肺都是後天有形之物。必須要有無形的火,配合無形的真水,直接探求君主之穴位,這就是同氣相求,才能更容易入門。
了解其要點,一言以蔽之。至於風寒暑濕燥火侵入人體,這是外邪,不是人體的主氣。主氣強盛,外邪就不能入侵。現在談醫的人,只知道去除外邪,卻不重視主氣,這是為何?即使有人提到固護主氣,也只是專以脾胃為一身之主,又怎知坤土是由離火所生,艮土又是由坎水所生呢?明白了這些,不僅醫學的淵源就有來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