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1)
卷之一·玄元膚論 (1)
1. 卷之一·玄元膚論
2. 內經十二官論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 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此內經文。 玩內經註文,即以心為主。愚謂人身別有一主非心也,謂之君主之官,當與十二官平等,不得獨尊心之官為主。若以心之官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當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內經者昧此耶?蓋此一主者,氣血之根,生死之關,十二經之綱維。醫不達此,醫云乎哉? 或問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則主果何物耶?何形耶?何處安頓耶?余曰悉乎問也。若有物可指,有形可見,人皆得而知之矣。惟其無形與無物也,故自古聖賢,因心立論,而卒不能直指其實。孔門之一貫,上繼精一執中之統,惟曾子子貢得其傳。然而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傳也。若以言傳,當時門人之所共聞,不應復有何謂之問也。後來子思衍其傳而作中庸,天命之性,以中為大本,而終於無聲無臭。孟子說不動心有道,而根於浩然之氣。及問浩然之氣,而又曰難言也。老氏道德經云:穀神不死,是為玄牝之門,造化之根。又口: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氏心經云:空中無色,無受想形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又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玄牝也,空中也,皆虛名也,不得已而強名之也。立言之士,皆可以虛名著論;至於行醫濟世,將以何味的為君主之藥,而可以綱維一身之疾病耶?餘一日遇一高僧問之:自心是佛,佛在胸中也?僧曰非也,在胸中者是肉團心,有一真如心是佛。又問僧曰:真如心有何形狀?僧曰無形。余又問在何處安寄?僧曰想在下邊。余曰此可幾於道矣。因與談內經諸書,及銅人圖,豁然超悟,唯唯而退。今將十二經形景圖,逐一申示,俾學者按圖考索,據有形之中,以求無形之妙,自得之矣。特撰形影圖說於後。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途施化。喉在前主出,咽在後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穀同下,並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
白話文:
內經十二官論
心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肺是相輔之官,調節氣息由此而出。肝是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膽是判斷是非的官,決斷由此而出。膻中是輔助的官,喜樂由此而出。脾胃是倉庫的官,五味由此而出。大腸是傳輸的官,變化由此而出。小腸是吸收的官,消化物質由此而出。腎是強壯的官,技巧由此而出。三焦是疏通水道之官,體內水分由此排出。膀胱是貯存水分的官,津液藏於其中,氣機運化就能排出。這十二個官,都不能互相虧損。所以,君主之官(指主宰人體機能的根本)清明,則下元安泰,以此方法養生就能長壽,終身不會有危險;以此方法治理天下,則天下大治。如果君主之官不明,則十二官就會危殆,使經絡阻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傷;以此方法養生則會招致禍患;以此方法治理天下,則國家的根本就會危在旦夕。警惕啊!警惕啊!至道奧妙無窮,變化莫測,誰能知道其根本呢?消亡的過程悄然無聲,誰能知道其關鍵呢?憂慮煩惱時時刻刻纏繞,誰才是真正的良醫呢?恍惚迷茫之數,產生於毫釐之間;毫釐之數,起源於度量衡;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可以放大;推而廣之,其形體就能確定。
這是《內經》的論述。
研讀《內經》註解,都以心為主。我愚見認為,人體另有一個主宰,而非心臟,我們稱它為君主之官,它應該與十二官平等,不應獨尊心臟為主要官。若以心臟為主,則下文“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應當說“十一官”危了。這個道理非常明顯,為何註解《內經》的人不明白呢?這個君主之官,是指氣血的根本,生死攸關,是十二經絡的綱維。醫生不懂這個道理,還能稱之為醫生嗎?
有人問,心臟既然不是主宰,而君主之官又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那麼主宰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形狀?在什麼位置?我說,你問的都是關鍵問題!如果它是有形的物質,是可以看見的,人人都能知道了。正因為它無形無質,所以自古以來聖賢們,都從心的角度立論,卻最終無法直接指出它的實質。孔子的學說一脈相承,繼承了精一執中的思想,唯有曾子和子貢繼承了他的衣缽,然而這二人都是用心領悟,而非言傳身教。如果可以言傳,當時門徒們都應該聽聞,就不應該還有這樣的疑問了。後來子思整理他們的思想,寫成《中庸》,講天命之性,以中庸為根本,最終歸於無聲無臭。孟子講不動心有道,其根基在浩然之氣,但當問到浩然之氣時,他又說難以言喻。老子《道德經》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之門,造化的根本。又說: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家《心經》說,空中無色,無受想形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又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個“一”,就是中庸、本性、浩然之氣、玄牝之門、虛空,這些都是虛名,不得已而強名之。立論者都可以用這些虛名來論述,但是行醫濟世,將要用什麼藥物作為君主之藥,來統攝一身的疾病呢?有一天我遇到一位高僧,問他:
自心是佛,佛在胸中。僧人說:不是的,在胸中的是肉團心,有一個真如之性才是佛。我又問僧人,真如之性有什麼形狀?僧人說:沒有形狀。我又問:它寄託在哪裡?僧人說:想在下邊。我說:這已經接近道了。於是與他談論《內經》諸書及銅人圖,豁然開悟,連連稱是,然後告退。現在將十二經絡的形狀圖,一一展示,讓學習者對照圖像考索,從有形的事物中,尋求無形的奧妙,就能自行領悟了。特地撰寫形影圖說於後。
臟腑內景,各有不同。咽喉兩個竅穴,同出一處,卻向不同方向變化。喉嚨在前面,主管呼出;咽喉在後面,主管吞咽。喉嚨與肺相連,是氣息出入的通道,呼吸出入,下通心肝的竅穴,以激發經脈運行,是氣的要道。咽喉與胃相連,是飲食的通道,水穀同下,匯聚胃中,是糧食運輸的關卡。兩條通道並行,互不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