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醫巫閭子醫貫序

回本書目錄

醫巫閭子醫貫序

1. 醫巫閭子醫貫序

凡人有所以生。而非形也。形有所以促。而非病也。病有所以治。而非藥石也。中醫以藥石治病。上醫借藥石以治生。病病者不受不生。惟生生者病而生危。甚則促。故欲治生者原生。夫人何以生。生於火也。三統之說。人生於寅。寅生火也。火陽之體也。造化以陽為生之根。

人生以火為生之門。儒者曰。天開於子。水為元。醫者曰。人生於水。腎為元。孰知子為陽初也。又孰知腎為火藏也。陰生於陽。故水與火為對。然而火不與水為對體。其與水對者。後天之火。離火也。其不與水為對者。先天之火。乾火也。夫乾、陽之純也。夫陽、火之主也。

夫水、火之原也。後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無形。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今夫艾臺見日而火。方諸見月而水。此水火之大分也。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何也。魄陰也。而光借於日則陽也。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矣。是故土蒸而潤。膚燠而澤。

釀醅而溢。釜炊而汗。丹砂硫黃之所韞而湯也。匯為溫泉出焉。水之生於火也益信。火生乎水。亦還藏於水也。其象在坎。一陽陷於二陰之中。而命門立焉。蓋火也而腎水寄之矣。其生乎水也。其象在干。純陽立於雜卦之先。左旋而坎水出焉。右旋而兌水納焉。蓋水也而陰陽之火。

則分而寄之矣。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有氣而未始有形也。無形之火以陽生。陽寄位於心則為君。神明以官。譬若火之光。以陽生陰。寄運於三焦則為相。腑臟以充。譬若火之焰。君火在上。而相火巽乎水而上行。譬若轆轤之轉而未始停也。水乃升而火降。所謂既濟者也。

如是則生全。不則其生非者。反以剋木。水為火所克。則水竭而無所與藏。還以自克而生害。故養生莫先於養火。醫巫閭子曰。余所重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仙煉之為丹。釋傳之為燈。儒明之為德者。皆是物也。一以貫之也。故命其名曰醫貫。其說具載於書余不論。

論其原生之大指若此。醫巫閭子姓趙氏。名獻可。別號養葵。其為今稱。蓋有逃名之意焉。且以書成於幽州。若曰藏諸山以俟其人。刻而行之者。家伯兄司馬公也。

賜進士第奉訓大夫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撰述

誥敕東宮日講官甬東友人薛三省拜撰

白話文:

一般人之所以能活著,並不是因為外在的形體;形體之所以會衰弱,並不是因為生病;疾病之所以能被治療,並不是只能依靠藥物。中醫用藥物來治療疾病,高明的醫生則藉由藥物來調養生命。病態的身體不接受生長,只有原本有生機的身體,生病時才會危險,嚴重時甚至會加速死亡。所以,想要調養生命,必須從生命的根源著手。人是怎麼出生的呢?是從火而來的。《三統曆》說,人出生於寅時,寅在五行中屬火。火是陽性的代表,造化以陽為生命的根本。

人以火為生命的門戶。儒家說,天開於子時,水是萬物之始;醫家說,人出生於水,腎是生命之根本。但要知道,子時是陽氣開始萌發的時候,也要知道腎其實是藏著火的地方。陰從陽而生,所以水與火是對立的。然而,火並不是與水直接對立的。與水對立的是後天的火,也就是離火;不與水對立的是先天的火,也就是乾火。乾是純陽的象徵,而陽是火的主宰。

水是火的源頭。後天的火有形體,而先天的火則無形。有形的火會被水所剋制,無形的火卻是水所孕育。就像用艾草對著太陽會生火,用方諸對著月亮會產生水,這就是水火的區別。然而,取水要迎接月亮的光芒,而不是月亮的陰暗面,為什麼呢?因為陰暗面屬陰,而光芒是借自太陽的陽氣。可見,水不是從水而生,而是從火而生。所以,土受熱氣蒸發就會潤澤,皮膚溫暖就會光澤,釀酒會溢出,煮飯會出汗,丹砂硫黃在內蘊藏而化為熱湯,匯集起來就成為溫泉,水是由火而生的道理更加可信。火從水中而生,也還會藏於水中,它的現象就表現在坎卦,一陽陷於兩陰之中,而命門就因此確立。這是火,卻寄存在腎水中。它從水而生,它的現象就表現在乾卦,純陽在眾卦之前確立,向左旋轉就產生坎水,向右旋轉就接納兌水。這是水,卻分藏了陰陽之火。

這就是所謂後天中的先天。有氣卻還沒有形成形體。無形的火藉由陽氣而生,陽氣寄居在心臟就成為君火,主管神明的作用,像火焰的光芒一樣。藉由陽氣產生陰氣,運行在三焦就成為相火,充養腑臟,像火焰的形狀一樣。君火在上,相火順著水而向上運行,就像水車的轉動一樣永不停息。水上升,火下降,這就是所謂的「既濟」,也就是陰陽調和的狀態。

如果能夠這樣,生命就能完整。如果不是這樣,生命就不是真正的生命,反而會反過來剋制木。水被火所剋制,就會枯竭而沒有地方可以藏身,進而自己剋制自己而產生危害。所以,養生的首要之務就是養火。醫巫閭子說,我所重視的先天之火,不僅僅是火而已,更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仙家煉製成丹藥,佛家傳為明燈,儒家闡明為德行,都是指這個東西,也就是貫穿一切的道理。所以,我把它命名為《醫貫》。其中的道理都詳細記載在書中,我就不再贅述。

我只是說一下生命的根源,大略如此。醫巫閭子姓趙,名獻可,別號養葵。他用這個名字,大概有逃避名聲的意思。而且這本書是在幽州完成的,好像是說把它藏在山中,等待有緣人來發掘。將它刻印流傳的是我的兄長司馬公。

賜進士第奉訓大夫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撰述

誥敕東宮日講官甬東友人薛三省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