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玄元膚論 (4)

1. 內經十二官論

而聖賢道統之傳,亦自此不昧。而所謂一貫也,浩然也,明德也,玄牝也,空中也,太極也,同此一火而已。為聖為賢,為佛為仙,不過克全此火而歸之耳。小子茲論,闡千古之未明,慎勿以為迂。

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子懼人之不明,而製為太極圖。無極而太極。無極者,未分之太極;太極者,已分之陰陽也。一中分太極,中字之象形,正太極之形也。一即伏羲之奇一而圓之,即是無極。既曰先天太極,天尚未生,盡屬無形,何為伏羲畫一奇?周子畫一圈?

又涉形跡矣。曰:此不得已而開示後學之意也。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亦原具有太極之形,在人身之中。非按形考索,不能窮其奧也。

兩腎俱屬水。左為陰水,右為陽水。以右為命門非也。命門在兩腎中。命門左邊小黑圈是真水之穴;命門右邊小白圈是相火之穴。此一水一火俱無形,日夜潛行不息。兩腎在人身中合成一太極。自上數下十四節,自下數上七節。

余因按古銅人圖,畫一形象,而人身太極之妙,顯然可見。是豈好事哉?亦不得已也。試即命門言之。

命門在人身之中,對臍附脊骨。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自下數上,則為七椎。內經曰:七節之旁,有小心。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官,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其右旁一小白竅,即相火也;其左旁之小黑竅,如天一之真水也。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相火稟命於命門,真水又隨相火。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自酉至醜,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滯則病,息則死矣。人生男女交媾之時,先有火會,而後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人生先生命門火,此褚齊賢之言也。

發前人之所未發。世謂父精母血,非也。男女俱以火為先。男女俱有精。但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謂陰精陽氣,則可。男女合,此二氣交聚,然後成形。成形俱屬後天矣。後天百骸俱備,若無一點先天火氣,盡屬死灰矣。故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或又問曰:如上所言,心為無用之物耶?古之聖賢,未有不以正心、養心、盡心為訓。而先生獨欲外心以言道,恐心外之道,非至道也。余曰:子細玩經文,自得之矣。經曰:神明出焉,則所繫亦重矣。豈為無用哉?盍不觀之朝廷乎?皇極殿,是王者嚮明出治之所也;乾清宮,是王者嚮晦晏息之所也。

指皇極殿而即謂之君身,可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為應事接物之用者,皆從心上起經綸,故以心為主。至於棲真養息,而為生生化化之根者,獨藏於兩腎之中,故尤重於腎。其實非腎而亦非心也。

白話文:

內經十二官論

聖賢的道德傳承,從這個道理中沒有斷絕,所謂的一貫、浩然、明德、玄牝、空中、太極,都同於這一個“火”而已。成為聖人賢者、佛陀神仙,不過是修煉完善這個“火”並使其歸於正位而已。小子我這篇論述,闡明千古以來未曾明瞭的道理,切勿認為它迂腐。

《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周敦頤擔心人們不明白,所以畫了太極圖。無極而太極,無極是指未分化的太極,太極是指已分化的陰陽。一中分太極,“中”字的形狀,正是太極的形狀。“一”就是伏羲氏畫的奇數“一”而圓之,這就是無極。既然稱為先天太極,天還沒有形成,都屬於無形,何況伏羲畫一個奇數“一”,周敦頤畫一個圓圈,這已經涉及到具體形狀了。這也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用以啟發後學的意思。人受天地之氣而生,原本就具有太極的形狀,存在於人體之中,不是根據形狀來探究,就不能徹底明白它的奧妙。

兩腎都屬水,左腎為陰水,右腎為陽水。說右腎是命門是不對的,命門在兩腎中間。命門左邊的小黑圈是真水之穴,命門右邊的小白圈是相火之穴。這水和火都是無形的,日夜不停地運轉。兩腎在人體中合成一個太極,從上往下數十四節椎骨,從下往上數七節椎骨。

我根據古代銅人圖畫了一幅圖像,人體太極的奧妙,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並不是我故意做的好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試著從命門來說明。

命門在人體之中,對應著肚臍,靠近脊椎骨。從上往下數,是十四節椎骨;從下往上數,是七節椎骨。《內經》說:“七節之旁,有小心”,這裡是兩腎所在的地方,左腎屬陰水,右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在的部位,也就是太極圖中的白圈。其右旁一個小白竅,就是相火;其左旁的小黑竅,如同天一之真水。這水和火都是無形的氣,相火受命於命門,真水隨著相火,從寅時到申時運行陽二十五度,從酉時到丑時運行陰二十五度,日夜在五臟六腑之間流動,停滯就會生病,停止就會死亡。人生男女交合的時候,先有相火會合,然後精氣凝聚,所以說火在水之先。人生先有命門之火,這是褚齊賢的說法。

闡發前人未曾闡發的道理。世人說父精母血,這是錯誤的。男女都是以火為先,男女都有精氣,只是男子陽中有陰,以火為主;女子陰中有陽,以精為主,說陰精陽氣則可。男女結合,這兩種氣交合聚集,然後才能成形。成形都屬於後天了。後天百骸都具備了,如果沒有先天的一點火氣,就如同死灰一樣。所以說,君火不明,則十二官危。

有人又問道:像上面所說的,心是無用的東西嗎?古代的聖賢,沒有不以正心、養心、盡心為教誨的,而先生卻獨獨要捨棄心而談道,恐怕心外之道,不是至道。我說:你仔細研讀經文,自然會明白。經書說:“神明出焉”,所繫也重矣,豈是無用的東西呢?何不觀察朝廷?皇極殿是王者嚮明而出理政的地方,乾清宮是王者嚮晦而休息的地方。

指著皇極殿就稱之為君身可以嗎?蓋元陽君主之所以能應事接物,都是從心中發出經綸,所以以心為主。至於修煉養生,而作為生生化化的根本,卻獨藏於兩腎之中,所以更重視腎。其實,這既不是腎,也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