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獻可

《醫貫》~ 卷之二·主客辨疑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主客辨疑 (1)

1. 中風論

王安道中風辨

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舉。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風呼之。而方書以中風治之。余考諸內經。則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舉者。並無所論。止有偏枯一論而已。及觀千金方。

白話文:

有些人突然昏倒癱瘓,或半身不遂,或四肢不能動彈,或不認識人,或死或不死。世人將此稱為中風,而方書也以此治療中風。我考查《內經》,其中說到「風邪侵襲人體,可能導致寒熱,或熱中,或寒中,或癘風,或偏枯,或風」。但對於那些突然昏倒癱瘓、不認識人、四肢不能動彈的症狀,卻沒有任何論述,只有偏枯一論。再看《千金方》,其中也有偏枯的記載,但同樣沒有提到其他症狀。

則引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癔。四曰風痹。金匱要略中風篇云。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

白話文:

岐伯說:中風大法有四種:一是偏枯,二是風痱,三是風癔,四是風痹。《金匱要略·中風篇》說:寸口脈浮候而緊。緊候是寒證,浮就虛症。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侯是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而緩慢,正氣就急迫,正氣引邪,肌肉偏頗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

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沫。由是觀之。知卒暴僵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舉等證。固為因風而致者矣。故用大小續命。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湯散治之。及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三子者出。所論始與昔人異矣。河間主乎火。東垣主乎氣。

白話文:

那麼,體重也不堪負荷了,邪氣侵入已於腑,就不認識人了,邪氣侵入臟腑,舌頭便難以言語,嘴巴吐出涎沫。由此觀察,可以知道突然暴僵倒地、不認識人、偏癱、四肢無法舉動等症狀,原本就是因風所造成的。因此使用大小續命、西州續命、排風八風等諸多湯散來治療。到了近代,劉河間、李東垣、朱彥修這三個人出現了,他們的論點才與古人有所不同。劉河間主張是火,李東垣主張是氣。

彥修主乎濕。反以風為虛象。而大異於昔人矣。以予觀之。昔人三子之論。皆不可偏廢。但三子以相類中風之病。視為中風而立論。故使後人狐疑而不能決。殊不知因於風者。真中風。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而非中風也。三子之所論者。自是因火因氣因濕。而為暴病暴死之證。

白話文:

顏修主張風症主因濕氣,反而將風作為虛假的表象,與古代醫者有很大出入。在我看來,古代三位醫者的論述都不容偏廢。但三位醫者裡都被風症的類似病症迷惑,視為風症而立論。因此令後人產生懷疑而無法決斷。殊不知真正由風引起的,纔是真正的風症。由火、氣濕引起的,是類似風症而不是風症。三位醫者所論述的,實際上是由火、氣、濕引起的暴病暴死症狀。

與風何相干哉。如內經所謂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亦未嘗必因於風而後然也。夫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所辨乎。辨之為風。則從昔人以治之。辨之為火氣濕。則從三子以治之。如此庶乎析理明而用法當矣。惟其以因火因氣因濕之證。強引風而合論之。

所以真偽不分而名實相紊。若以因火因氣因濕證分出之。則真中風病彰矣。

白話文:

風濕熱三者,有何關聯呢? 就如同《內經》上所說的,三陰三陽發症,造成偏枯、半身不遂、四肢不能舉動,也不一定就是因為風邪引起的。風、火、氣、濕四者的病症不同,在望、聞、問、切的過程中,難道沒有方法辨別嗎? 辨別為風,就按照以前的方法治療。辨別為火、氣、濕,就按照三種邪氣的方法治療。這樣纔可以分清病理,正確用藥。只是把因火、氣、濕引起的病症,牽強地歸因於風,一起來討論。

王氏之論甚妙。但類中風與真中風並論。無輕重緩急之分。亦不能無弊。愚意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內傷者間而有之間字。當作五百年間出之間。當專主虛論。不必兼風。河間東垣各發前人所未發。至為精妙。但有論無方。後人何所依從。而彥修以陰虛立論。亦發前人所未發。惜乎以氣血濕痰為主。而不及真陰。不能無遺弊於後世焉。

白話文:

王氏的論點非常好,但將類中風和真中風並論,沒有輕重緩急之分,也並非沒有弊端。我認為,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血必定虛弱。內傷的人偶爾出現「間」,這個「間」字應作「五百年間」解釋。應該專門討論虛證,不必兼顧風證。河間和東垣分別發掘前人沒有發掘到的東西,非常精妙,但只有理論沒有方子,後人無法依據。而彥修以陰虛立論,也發掘前人沒有發掘到的東西,可惜只以氣血濕痰為主,而忽略了真陰,不能不遺留弊端給後世。

東垣云。有中風者。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

白話文:

東垣說,有中風的患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痰液壅盛,語言不清等症狀。這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而是本氣自病。凡人到了四十歲以後,氣衰弱的時候,有的因憂愁、喜悅、憤怒而傷其氣的人,多有此症狀。年輕力壯的時候沒有這種病症。如果肥胖的人,則間或有此病症。也是因為形體肥盛了,氣就衰弱了,所以會這樣。

觀東垣之論。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蘇。夫三生飲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奪旗之將。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

適以取敗。觀先哲用耆附參附。其義可見矣。若遺尿手撒口開鼾睡為不治。然用前藥。多有得生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據蒲東垣的論點,應該以氣虛為主。即使有風邪,也是趁虛而入。經書上說:「邪氣之所以聚集,一定是因為身體虛弱。」在這種情況下,普通的藥物怎能上下貫通呢?應該趕快服用三生飲一兩,加入人參一兩,煎服即可甦醒。三生飲是治療痰症的藥劑,是斬關奪旗的大將。每次服用一定要用人參兩許,才能驅邪扶正。否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河間曰。所謂中風癱瘓者。非為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白話文:

河間醫家說,所謂中風癱瘓的病人,不是因為肝木之風實熱太盛而突然發病的,也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主要是由於保養不當,心火暴盛,腎水虧虛,不能制約心火,於是就陰虛陽盛,熱氣鬱結,心神昏亂,筋骨不用,突然倒地昏迷。也有的人是因為喜怒思悲恐五種情緒過度而突然發病的。五種情緒過度,都會導致熱甚。人們通常說的風,是指結果而忘記了病因。

觀劉氏之論。則以風為末。而以火為本。世之尊劉氏者。專以為劉氏主火之說。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不識人之方可見矣。故治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注云。舌暗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口痱證。

白話文:

劉氏的論點是把風邪當作末端,而把熱火當作根本。所以尊崇劉氏的人都認為劉氏主張以火為根本的說法。殊不知火多水少才導致生病。劉氏原本把補腎當作根本。但從他不認識人的方脈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治療中風,又應該是把真陰虛弱當作根本。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專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又當以六味地黃為主。果是水虛。則辛熱之藥。與參耆之品。俱不可加。

白話文:

但陰虛有兩種。一種是陰中之水虛,一種是陰中之火虛。火虛的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的則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如果是水虛,辛熱藥物和參耆一類的藥物都不能加。

河間東垣專治本而不治風。可為至當不易之論。學者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自後世醫書雜出。而使後學狐疑不決。丹溪篡要曰。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而加以竹瀝薑汁。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子補氣之劑。

白話文:

河間的東垣派醫師專注於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隻治標的症狀。這是非常正確且不易改變的理論。學者們必須以陰虛陽虛為主要診斷依據。自從後世醫書紛紛問世以來,造成後學者猶豫不決。丹溪的《纂要》中說,有氣虛、血虛、濕痰的患者,左手脈搏不足,或左半身不遂的,應以四物湯補血為主,再加入竹瀝和薑汁。右手脈搏不足,或右半身不遂的,應以四君子湯補氣為主。

而佐以竹瀝薑汁。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以八物湯為主。而加南星半復竹瀝薑汁之類。丹溪之論。平正通達。宜世之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中風。而多不效。或少延而久必斃。何也。蓋治氣血痰之標。而不治氣血痰之本也。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幹也。人之氣血。

白話文:

可以使用竹瀝和薑汁作為輔助藥物。如果氣血兩虛,且痰盛的患者,以八物湯為主,並添加南星、半夏、竹瀝、薑汁等藥物。丹溪的論述平正通達,世人多崇尚他的學說。但如果僅用這種方法治療中風,多數無效。即使暫時有效,最終也會死亡。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方法只治氣血痰的標,而不治氣血痰的本。人體的四肢,如同樹木的枝幹。人體的氣血,

榮養乎四肢也。猶木之漿水。灌溉乎枝葉也。木有枝葉。必有根本。人之氣血。豈無根本乎。人有半身不遂。而遷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之枝幹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壯。忽然倒僕。而即斃者。如木之根本已絕。其枝葉雖滋榮。猶枯楊生華。何可久也。忽遇大風而摧折矣。

白話文:

榮養供應給四肢,就像木頭的漿液滋潤枝葉一樣。木頭有枝葉,必定有根。人的氣血,難道沒有根嗎?人有半身不遂,卻拖延不死的,就像木頭的根還沒有完全枯死,但一邊的枝幹已經枯萎了。人有外表肥壯,卻突然倒地死亡的,就像木頭的根已經斷絕,即使枝葉茂盛,就像枯楊樹開了花,又怎麼能長久呢?一旦遇到大風,就會被摧折了。

觀此則根本之論明矣。然所謂氣血之根本者何。蓋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氣之根。而火與水之總根。兩腎間動氣是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源。呼吸之門。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今人縱情嗜欲。

白話文:

從這條古籍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到根本理論。但是所謂的氣血之根本是什麼呢?火是陽氣的本源,水是陰氣的本源,而火與水的總本源乃是兩腎之間的動氣,這統領了五臟六腑,是十二經脈的根源,也是呼吸之門,三焦的根本,同時也是守護邪惡之氣的神靈。經典中說,原於中心的叫做生命的機靈,神靈離開則機能停止,原於外界的叫做氣盛,氣止則變化斷絕。如今人們縱慾無度,嗜慾過度。

以致腎氣虛衰。根先絕矣。一或內傷勞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觸。皆能卒中。此陰虛陽暴絕也。須以參附大劑。峻補其陽。繼以地黃丸十補丸之類。填實真陰。又有心火暴甚。腎水虛衰。又兼之五志過極。以致心神昏悶。卒倒無知。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榮筋急而縱也。

白話文:

因為腎氣虛衰,根本就已經枯竭了。一旦再受到內傷的勞累,或受到外邪六淫、七情所觸發,都能夠突然發病,這是陰虛陽氣暴絕的緣故。必須用參附大劑,來峻補陽氣,再用地黃丸、十補丸之類,來填補真陰。還有的心火暴盛,腎水虛衰,再兼五志過度,以致心神昏悶,突然倒下失去知覺。他的手腳抽搐,嘴巴眼睛歪斜,乃是水不能滋養筋脈,筋急而拉扯的緣故。

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人參麥門冬五味之類。滋其化源。此根陽根陰之至論也。若夫所謂痰者。凡人將死之時。必有痰。何獨中風為然。要之痰從何處來。痰者水也。其原出於腎。張仲景曰。氣虛痰泛。以腎氣丸補而逐之。

白話文:

俗話說風,是風邪侵襲末端所造成的假象。而風是來自火。必須使用河間地黃飲子的大補陰藥來治療。接著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這類藥物來滋補陰精,使陰陽平衡。這就是根治潛藏陰陽問題的理論。至於所謂的痰,凡是人快死的時候,必定會有痰。為什麼只有中風會這樣?關鍵是痰從哪裡來呢?痰是水,原本出於腎臟。張仲景說過:氣虛導致痰多。以腎氣丸來補腎氣,並將痰驅逐。

觀此凡治中風者。既以前法治其根本。則痰者不治而自去矣。若初時痰涎壅盛。湯藥不入。少用稀涎散之類。使喉咽疏通。能進湯液即止。若欲必盡攻其痰。頃刻立斃矣。戒之哉。戒之哉。

白話文:

查看這些關於中風的所有療法。經過前面方法治療根本病因後,痰液會自然消失。如果初期痰液壅盛,湯藥無法入口,可少用稀釋的涎散類藥物,使喉嚨食道暢通,能進食湯液即可停止服用。如果想要徹底清除痰液,可能會立即死亡。謹記這個警告。謹記這個警告。

或問人有半肢風者。必須以左半身屬血。右半身屬氣。豈復有他說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陰陽水火。男子左屬水。右屬火。女子左屬火。右屬水。男子半肢風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風者多患右。即此觀之。可見以陰虛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無恙如平人。身半以下。軟弱麻痹。小便或澀或自遺。果屬氣乎。屬血乎。此亦足三陰之虛證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有人問,半肢風患者,一定是左半身屬血虛,右半身屬氣虛嗎?難道沒有其他的解釋了嗎?

回答是,不一定是這樣的。人體的中軸線將陰陽水分成左右兩半,男性的左側屬水,右側屬火,女性的左側屬火,右側屬水。因此,男性半肢風患者大多患於右側,而女性半肢風患者大多患於左側。由此可見,以陰虛為主是正確的。

還有一種人,身體的一半以上都很好,和普通人一樣,但是身體的一半以下,軟弱無力,麻木不仁,小便困難或遺尿。這是氣虛還是血虛呢?這也是足三陰虛證的一種,不可不知。

經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得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裡。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故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胃脈沉鬱、鼓脹、阻塞,胃的外側鼓脹擴大,心脈細小、堅硬、急促,都會導致偏枯。男性從左側發作,女性從右側發作,不昏迷、舌頭能夠轉動,可以治癒。病情發作三十天後,伴隨的昏迷症狀三年後開始出現。年齡不到二十歲的患者,三年後死亡。這是因為胃和脾是相互表裏的,陰陽位置異常,更加實證、更加虛證,更加違逆、更加順從。有的從內部開始,有的從外部開始。所以胃陽虛,則內部順從於脾,內部順從於脾,那麼脾的陰氣就會旺盛,所以胃脈沉鬱、鼓脹、阻塞。

澀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之。生血生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也。堅急者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脾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

白話文:

因多血少氣而胃陽太盛,就會導致脾陰虛。脾陰虛弱,就無法與胃陽共同主理體內。胃陽失於制約,反倒從胃部湧出,超出正常範圍,所以胃脈會在手臂外側顯得粗大。因多氣少血,心是元陽君主的住所,可以滋生血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而入,所以心脈會顯得細小堅急。細小是陽氣不足,堅急則是陰寒之邪。像這樣心、胃、脾三脈,只要有一個脈象出現異常,就會導致偏枯。

蓋心是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即此言之。是一條。可為後之諸言偏枯者綱領也。

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病者也。

白話文:

心是天賦的本性、神機發揮的根本。胃是穀氣充盛、真氣充沛的標誌。標本相得益彰,那麼胸膈之間的膻中氣海,所儲存的宗氣充盈溢滿,分佈在四臟三焦、上下中外,無不遍佈。如果標本不能相得益彰,就不能把氣運至氣海,而宗氣就會散失。所以分佈不能遍及經脈,就會偏枯;不能遍及五臟就會喑啞。就此而言,這是一條綱領,可以作為後世諸多關於偏枯的言論的綱領。

乾坤生氣云。凡人有手足漸覺不遂。或臂膊及髀股指節麻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或胸膈迷悶。吐痰相續。或六脈弦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僕。其中風暈厥之候。可指日而決矣。須預防之。愚謂預防之理。當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此至要者也。如欲服餌預防。

白話文:

《乾坤生氣篇》說:凡是人手足漸漸不靈便,或者胳膊、大腿和手指麻木不仁,或者嘴眼歪斜,說話困難,或者胸口、橫膈膜悶悶的,痰液不斷,或者六脈弦滑、虛軟無力,雖然還沒有到昏倒、暈厥的地步,但已經可以指日可待了,必須要預防。我認為預防的道理,在於節制飲食,戒除七情六慾,遠離房事,這些是最重要的。如果想要服用藥物來預防,

須察其脈證之虛實。如兩尺虛衰者。以六味地黃八味地黃。培補肝腎。如寸關虛弱者。以六君子十全大補之類。急補脾肺。才有補益。若以搜風順氣。及清氣化痰等藥。適所以招風取中也。不可不知。

白話文:

需要觀察脈象和症狀來判斷虛實。如果兩尺脈虛弱,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或者八味地黃丸來補益肝腎。如果寸關脈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或者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物來補益脾肺。只有這樣,才能起到補益的作用。如果使用搜風順氣或者清氣化痰的藥物,反而會招致風邪,導致中風。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岐伯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謂半身不遂而痛也。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枝幹先萎者是也。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二曰風痱。謂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如癱瘓是也。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

白話文:

岐伯說中風有四種大類。第一種是偏癱,半身不遂且疼痛。就像樹木的根基未完全枯竭,但一邊的枝幹已經萎縮,說話不流利,思維不清晰。疾病在皮膚表面,用大型針灸治療,補充不足的部分,減少過剩的部分,並可治癒。第二種是風痱,身體沒有疼痛,但四肢不能運動,類似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人身體平坦,筋脈鬆弛,自然而然地不能舉起。患有半身不遂的人精力分散,身體鬆弛,自然而然地不能舉起。

血氣渙散而無用也。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三曰風癔。謂奄然忽不知人也。咽中塞窒。舌強不能言。則是急中風。而其候也。發汗身軟者生。若汗不出。身硬唇乾者死。視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死。四曰風痹。謂諸痹。類風狀也。

白話文:

血氣渙散而沒有作用。意識混亂而不甚。他的話語微弱,可以知道可以治療。太嚴重了,不能說話。不能治療。第三種是風癔。是指忽然間不知道人事。咽喉中堵塞窒息。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時中風的緊急情況。而其症狀是。出汗身體柔軟者生。如果汗不出。身體僵硬嘴脣乾燥者死。觀察他的鼻子。人中左右上下白色的可以治療。一黑一赤吐沫者死。第四種是風痹。是指諸多痹症。像風的症狀。

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曰痛痹。筋骨掣痛。曰著痹。著而不行。曰行痹。走注疼痛。曰周痹。身疼痛。又曰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如正氣不足之證。只補正氣。不必祛邪。如邪氣有餘。若痹證之類。雖以扶正氣為主。不可不少用祛邪之法。如易老天麻丸之類。

口眼喎斜

白話文:

經典中說: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病,稱為「痛痹」筋骨抽搐疼痛,稱為「著痹」,著而不走,稱為「行痹」,疼痛走注不定,稱為「周痹」,全身疼痛,又稱為「行痹」屬於風,痛痹屬於寒,著痹屬於濕。如果是正氣不足,只補正氣,不必祛除邪氣。如果是邪氣有餘,像痹證這一類的,雖然以扶正氣為主,但也不可少用祛除邪氣的方法,像易老天麻丸這類的藥物。

靈樞言足陽明之筋。其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熱則筋弛。縱緩不能收。故僻。是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左者。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右寒而左熱也。夫寒不可徑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迫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白話文:

靈樞中說足陽明之筋,患有寒氣時,則面頰的肌肉緊縮拉扯,使嘴巴歪斜。若患有熱氣時,則肌肉鬆弛,動作緩慢,無法收縮,因此會偏斜。假使左側患有寒氣,右側患有熱氣,則左側會緊縮,右側會鬆弛。反之,右側患有寒氣,左側患有熱氣,則右側會緊縮,左側會鬆弛。所以偏於左側者,是左側患有寒氣,右側患有熱氣。偏於右側者,是右側患有寒氣,左側患有熱氣。患有寒氣時,不能直接使用辛熱的藥物。因為左側患有寒氣,則右側的熱氣就會加劇。右側患有寒氣,則左側的熱氣就會更加劇烈。這是因為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

口之喎。炙以地倉。目之斜。炙以承泣。苟不效。當炙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宜灸。經曰。陷下則灸之是也。

白話文:

嘴歪。在「地倉(位於下顎)」穴位灸。眼睛歪斜。在「承泣(位於眼眶下緣)」穴位灸。若仍不奏效。應該灸「人迎(位於頸部)」穴位。身體虛弱,風邪侵入,導致身體偏頗。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被風邪困住,所以適合灸。經文說:「陷下(指風邪侵入)就灸。」指的是這種情況。

惟外中風邪者。方有喎斜等證。若夫熱則生風者。不可謂盡得病於窗隙之風。縱有喎斜等證。乃假象也。亦不甚。蓋火勝則金衰。金衰則木盛。木盛則生風。惟潤燥則風自息。不必用前灸法。

白話文:

只有外因受到風寒邪氣侵入者,才會有歪斜等病症。若是因為熱邪產生風邪者,不能說是完全因窗戶縫隙的風而得病,即使有歪斜等病症,也是假象,而且不嚴重。因為火性旺盛就會使金性衰弱,金性衰弱就會使木性旺盛,木性旺盛就會產生風氣。只要滋潤燥熱,風氣自然就會平息,不必用前面提到的灸法。

素問曰。諸風掉眩支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己極過。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而為燥。

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此等證候。正所謂風淫所勝。治以清涼者也。不宜用桂附。

白話文:

《素問》說:「各種風病、眩暈、肢體疼痛、強直、筋縮都是厥陰風木之氣引起的。」從大寒到小滿,風木君火二氣當令。風主運動,善於行數變。木氣旺盛,生火;風火都屬陽,多為兼化。而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縮勁。風木為病,反而出現燥金的變化。這是由於亢盛則會受到抑制和制約。所謂「己極過,則反似勝己之化」,就是說,當某種力量極度盛大時,反而會出現與其相反的力量的變化。因此,木極似金。況且,風能勝濕,而成為燥。

或問曰。當此之時。小續命湯可用乎。曰未必然。小續命湯此仲景金匱要略治冬月直中風寒之的方。即麻黃桂枝湯之變方也。其間隨六經之形證。逐一加減。未便可按方統用其全方也。如太陽無汗。於本方中倍麻黃杏仁防風。如有汗惡風。於本方中倍桂枝芍藥杏仁。如陽明無汗身熱不惡風。

白話文:

有人問: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嗎?

回答說:未必。小續命湯是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治療冬月受風寒的方劑。它是麻黃桂枝湯的變方。其中根據六經的證狀,逐一加減。不能按方統用其全方。

比如太陽證無汗,可在本方中加倍麻黃、杏仁、防風。如果有汗惡風,可在本方中加倍桂枝、芍藥、杏仁。比如陽明證無汗、身熱不惡風,可在本方中加倍人參、白朮、甘草。

於本方中加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熱不惡風。於本方中加葛根桂枝黃芩。如太陽無汗身涼。於本方中加附子乾薑甘草。少陰經中有汗無熱。於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凡中風無此四證。六經混淆。繫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每續命八兩。加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白話文:

在這個方劑中加入石膏、知母、甘草。有汗、身體發熱,但不畏風。在這個方劑中加入葛根、桂枝、黃芩。如果是太陽病沒有汗、身體寒冷。在這個方劑中加入附子、乾薑、甘草。少陰經中有汗、沒有熱。在這個方劑中加入桂枝、附子、甘草。凡中風沒有這四個證狀。六經混淆。關係到少陽、厥陰。或肢體筋骨攣縮疼痛。或麻木不仁。每劑再加入羌活四兩。連翹六兩。

此係六經有餘之表證。須從汗解。如有便溺阻隔。宜三化湯。或局方麻仁丸通利之。雖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世間內傷者多。外感者間而有之。此方終不可輕用也。

許學士云。氣中者。因七情所傷。

白話文:

這是六經提餘的表證,需要從汗液方面治療。如果是大便堵塞了,應該用三化湯治療,或者用局方麻仁丸治療。雖然如此,但邪氣所到的地方,氣血一定虛弱。世間上內傷的人多,外傷的人反而少。這種類型的藥方終究不能輕易使用。

經曰。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衰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重。難俯仰也。又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憂愁不已。氣多厥逆。牙關緊急。若作中風誤治殺人多矣。蓋中風者。身溫且多痰涎。中氣者。身涼而無痰涎。宜蘇合香丸灌之即蘇。經曰。無故而喑脈不至者。雖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自愈。

白話文:

醫書上說:精神受到思慮的傷害,則肌肉會消瘦。心意受到憂愁的傷害,則四肢會廢退。魂神受到悲哀的傷害,則筋脈會攣縮。魄力受到喜樂的傷害,則身體會衰弱枯槁。志意受到盛怒的傷害,則腰背會僵重,難以俯仰。

另外,醫書上又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所以憂愁不已,氣就會多逆亂,牙關緊閉。如果誤診為中風治療,就會殺人很多。其實,中風的人身體溫熱而且有痰涎;氣逆的人身體涼且無痰涎。所以應該用蘇合香丸灌服,就會甦醒過來。

醫書上還說:無緣無故地發不出聲音,脈搏不至者,即使不治療也會自己康復。這是因為氣逆亂,氣恢復流動後就會自然痊癒。

王節齋云。飲食過傷。變為異常急暴之病。人所不識。多有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食填太陰胃氣不行。須臾厥逆。昏迷不省。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立斃。惟以陰陽淡鹽湯探吐之。食出即愈。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法當吐。不吐則死。詳見格致餘論木鬱則達之條下。以上二條論。當與厥門互看。

白話文:

王節齋說:飲食過量,會變成非常急躁的疾病,一般人很難察覺。很多人在飲食醉飽之後,或者受風寒、或者生氣,食物堆積在太陰胃中,胃氣無法運行,很快就昏迷不醒、喪失知覺。如果誤以為是中風中氣,用治療中風中氣的方法來治療,病人馬上就會死亡。正確的治療方法是用陰陽淡鹽湯催吐,把食物吐出來之後就痊癒了。古書上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應該用催吐的方式治療,不催吐病人就會死亡。」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格致餘論》中「木鬱則達之」這一條。以上兩條內容,應該結合《厥門》一起看。

有一等形體肥胖。平素善飲。忽一日舌本硬強。語言不清。口眼喎斜。痰氣上湧。肢體不遂。此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兼之酒飲濕熱之證。須用六君子加煨葛根山梔神麯而治之。

白話文:

有一類人體型肥胖,平時喜歡喝酒。有一天,突然舌根僵硬,說話不清楚,口眼歪斜,痰氣上湧,身體無法動彈。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肥胖的人身上。這是由於氣血在體外旺盛,而在體內卻不足。再加上酒飲濕熱的證據,需要使用六君子湯加煨葛根、山梔花、神麴來治療。

有一人久病滯下。忽一日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丹溪先生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後而酒且內。急治人參膏。而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頃之唇動。參膏成三飲之而蘇。後服盡數斤而愈。予觀此。凡人大病後。及婦人產後。多有此證。不可不知。

白話文:

有一個病人,因久病導致下半身滯脹,經常昏迷不醒,眼睛往上看,小便失禁、大汗淋漓,脈搏紊亂無章。

丹溪先生診斷後說:「這是陰虛陽氣突然衰竭。」是因為患病之後飲酒所致,趕快治療參膏,並快速艾灸其氣海穴。

不久後,病人的手開始動了,又過了一會兒,嘴脣也開始動了。參膏做好了,讓他連續喝了三次,病人醒了過來。後來,病人足足服用了數斤參膏才痊癒。

我觀察到,凡是患了大病的人,或者婦女產後,多有這種症狀。因此,一定要知道這種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按丹田氣海與腎脈相通。人於有生之初。先生命門。胞系在臍。故氣海丹田。實為生氣之源。十二經之根本也。故灸而效。

白話文:

丹田氣海和腎脈是相通的。人出生之初,生命之門在臍帶處,因此氣海丹田是生命之源,也是十二條經脈的根本。所以針灸丹田氣海會有效。

有一婦人先胸脅脹痛。後四肢不收。自汗如雨。小便自遺。大便不實。口緊目瞤。飲食頗進。十餘日。或以為中臟甚憂。請薛立齋先生視之。曰非也。若風既中臟。真氣既脫。惡證既見。禍在反掌。焉能延至十日。乃候其色。面目俱赤而或青。診其脈左三部洪數。惟肝尤甚。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先是胸脅脹痛,後來四肢不能活動,自汗如雨,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口緊閉,眼睛閉不緊,飲食還能進食一些。過了十多天,有人認為她的內臟受到了嚴重的損傷,於是請薛立齋先生為她診治。薛先生說:「不是這樣的。如果風邪已經侵入了內臟,真氣已經脫離,惡證已經出現,那麼災禍就會在頃刻之間發生,怎麼能拖到十天呢?」於是,薛先生觀察了她的面色,她的臉色既是紅的,又帶點青色。薛先生診斷她的脈搏,發現她的左邊三部的脈搏又洪盛又數,尤其是肝脈尤為明顯。

乃知胸乳脹痛。肝經血虛。肝氣痞塞也。四肢不收。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自汗不止。肝經血熱。津液妄泄也。小便自遺。肝經熱甚。陰挺失職也。大便不實。肝木熾盛克脾土也。遂用犀角散四劑。諸證頓愈。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後因鬱怒。前證復作。兼發熱嘔吐。飲食少思。

白話文:

由此得知胸部乳房脹痛,是肝經血虛,肝氣鬱結所致。四肢不能收縮,是肝經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所致。自汗不止,是肝經血熱,津液妄自洩漏所致。小便自遺,是肝經熱盛,陰挺失職所致。大便不成形,是肝木旺盛,克脾土所致。於是用了犀角散四劑藥,各種症狀頓然痊癒。又用加味逍遙散調養身體,病情穩定。後來因為鬱怒,前面的症狀又復發了。還伴有發熱嘔吐,飲食減少思慮的症狀。

月經不止。此木盛剋土而脾不能攝血也。用加味歸脾為主。佐以逍遙散而愈。後每遇怒。或睡中手足搐搦。復用前藥即愈。

白話文:

月經不止。這是因為肝氣太盛剋制脾土,脾不能收藏、統攝血液而造成的。以加味歸脾湯為主要的治療方劑。輔以逍遙散來治療而痊癒。後來每逢發怒。或是在睡覺時手腳抽搐。再次服用之前的藥方即能痊癒。

唐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沉欲脫。群醫束手相視。許胤宗曰。是餌陽藥無及矣。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氣騰騰如霧熏薄之。是夕語。更藥之而起。

白話文:

唐朝的柳太后得了中風病,不能說話,脈搏微弱,瀕臨死亡,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互相觀望。許胤宗說:“服用溫陽藥已經沒用了。”於是,他用黃耆和防風煮湯數十桶,放在牀底下,熱氣騰騰,像霧氣一樣燻蒸著太后。那天晚上,太后竟然開口說話了,換了藥,病也好了。

盧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王克明令熾炭燒地。上灑以藥。置病者於其上。須臾小蘇。

以上二法。病至垂絕。湯液不及。亦治法之變者也。

白話文:

盧州的王守道因為風邪侵襲而無法說話。王克明命令用燃燒的炭火烤熱地面,在上面灑上藥物,然後讓病人躺在上面,不久之後病人稍微恢復了一些。

以上兩種方法,是在病情非常危急,用湯藥已經來不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的特殊治療方法。

有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倉公散。

白話文:

陽氣衰弱的人,陰氣就會乘虛而入,使人的五個手指頭到膝蓋以上都冰冷。這種情況叫做寒厥,是寒邪逆於下焦引起的。宜用六物附子湯治療。陰氣消退,陽氣就會進展。所以陰氣衰弱於下焦,則陽氣就會湊到下焦。所以會讓人感到足下發熱。發熱嚴重,就會沿着三條陰經向上逆行,這種情況叫做熱厥。宜用六味地黃丸治療。肝臟貯藏血液,主怒。發怒則肝火上炎,載血上行,所以會使血液壅積於上焦,造成血氣紊亂於胸中。

相搏而厥逆也。謂之搏厥。宜蒲黃湯主之。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宜人參固本丸主之。五屍之氣。暴注於人。亂人陰陽氣血。

白話文:

相搏而氣機逆亂。叫做搏厥。應該用蒲黃湯治療。一切動作都屬於陽氣。所以疲倦勞累就會擾亂陽氣,導致陽氣亢盛。陽氣亢盛,就會造成上火的現象。火氣旺盛就會使水液枯竭。所以就會導致精液枯竭。因此拖延時間積累到夏季。內外都很熱。水液更加缺乏,火氣更加亢盛,就會形成孤陽厥逆的現象,比如煎煮熬製。所以叫做煎厥。應該用人參固本丸治療。五屍之氣突然侵犯人體,就會擾亂人體的陰陽氣血。

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破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故令暴厥如死。名曰屍厥。宜二十四味流氣飲、蘇合香丸主之。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名曰痰厥。宜姜附湯主之。胃寒即吐蛔蟲。名曰蛔厥。宜烏梅丸加理中湯主之。氣為人身之陽。一有拂鬱。則陽氣不能四達。故令手足厥冷。

白話文:

陽脈上亢,陰脈下陷,形氣離散,不相順接,所以令人突然昏厥,如死人一般,這種情況叫做屍厥,宜用二十四味流氣飲、蘇合香丸治療。寒痰迷住心竅,四肢逆冷,叫做痰厥,宜用姜附湯治療。胃寒就會吐出蛔蟲,這種情況叫做蛔厥,宜用烏梅丸加理中湯治療。氣是人體的陽氣,一旦鬱悶阻滯,則陽氣不能四處流通,所以使手腳冰冷,叫做厥冷。

與中風相似。但中風身溫。中氣身冷耳。名曰氣厥。宜八味順氣散主之。

白話文:

與中風的症狀有些相似,但中風身體有熱氣,中氣虛弱身體發冷,耳朵變冷。這種情況叫做氣厥,最好用八味順氣散來治療。

余按常病陽厥補陰。壯水之主。陰厥補陽。益火之源。此陰厥陽厥。與傷寒之陰陽二厥不同。傷寒陽厥。用推陳致新之法。陰厥則用附子理中。冰炭殊塗。死生反掌。慎之哉。慎之哉。

白話文:

我認為:一般常見的疾病中有陽厥症,就要用補陰法,以增強水的力量為主。陰厥症,就要用補陽法,以增強火的力量為主。這裡所說的陰厥、陽厥症,與傷寒論中所說的陰厥、陽厥症不同。傷寒陽厥症,要用推陳致新法,陰厥症則要用附子理中湯。這兩種治療方法相差極大,應用不當時,可能導致生死之別。所以,在使用時一定要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