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玄元膚論 (5)

1. 陰陽論

陰陽之理,變化無窮,不可盡述。姑舉其要者言之。夫言陰陽者:或指天地,或指氣血,或指乾坤,此對待之體;其實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

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

生死消長,陰陽之常度,豈人所能損益哉?聖人裁成天地之化,輔相天地之宜,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方復而先憂七日之來;未濟而預有衣袽之備,防未然而治未病也。然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所不能免;但其間有壽夭長短之差,此岐黃之道所由始。神農嘗藥,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之辨。

凡辛甘者屬陽,溫熱者屬陽;寒涼者屬陰,酸苦者屬陰。陽主生,陰主殺。司命者欲人遠殺而就生,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使共躋乎春風生長之域。一應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於涼者亦少用。蓋涼者秋氣也;萬物逢秋風不長矣。或時當夏令,暑邪侵入;或過食炙煿辛熱而成疾者,暫以苦寒一用,中病即止,終非濟生之品。世之慣用寒涼者,聞余言而怪矣。幸思而試之,其利溥哉!

若夫尊生之士,不須服食,不須導引,不須吐納,能大明生死,幾於道矣。生之門,死之戶;不生則不死。上根頓悟無生;其次莫若寡欲,未必長生,亦可卻病。反而求之,人之死由於生,人之病由於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已病矣,繹其致病之根,由於不謹;急遠房幃,絕嗜欲,庶幾得之。世人服食以圖長生,惑矣;甚者日服補藥,以資縱欲,則惑之甚也。

天上地下,陰陽之定位。然地之氣每交於上,天之氣每交於下;故地天為泰,天地為否。聖人參贊天地,有轉否為泰之道。如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若柴胡、升麻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陰氣不降者,用感秋氣肅殺為主,若瞿麥、扁蓄之類,抑而降之,使天道右遷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湯,萬世無窮之利;不必降也,升清,濁自降矣。

春秋晝夜,陰陽之門戶。一歲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月朔後為陽,望後為陰;一日晝為陽,夜為陰。又按十二時而分五藏之陰陽。醫者全憑此,以明得病之根原,而施治療之方術。

春夏秋冬,非今行夏之時,當依周正建子。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此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自無而有;陽極生陰,從有而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若春分秋分,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然其尤重者,獨在冬至。故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閉關二字,須看得廣。觀月令云: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則不止關市之門矣。

白話文:

陰陽論

陰陽的道理變化無窮,無法完全闡述,姑且只說明最重要的部分。談到陰陽,有時指天地,有時指氣血,有時指乾坤,這是相對應的整體。實際上,陽氣統攝陰氣,天包含地,血依附氣。所以聖人創造《易經》,論述乾卦就說「大哉乾元,乃統天」,論述坤卦就說「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於體會《易經》的道理,治療血症必須先調理氣,血虛則益氣,所以才有「補血不用四物湯」的說法。

例如血虛發熱,就用一方補血湯,以黃耆一兩為主藥,當歸四錢為佐藥,氣藥多而血藥少,讓陽氣生長,陰氣滋長。又比如失血過多快要死亡的人,就用獨參湯一兩頓服,純用氣藥。這種情況下,有形的血不能很快生成,微弱的氣卻需要緊急固護,讓無形的氣生出有形的血。這就是陰陽的妙處,根本在於無,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長,陰陽的常規,豈是人力所能增減的呢?

聖人效法天地運化的規律,輔助天地運行之道,時時運用扶陽抑陰的微妙權衡,預先考慮七天後的情況,事情未成之前就預先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治療未發之病。然而生老病死,是人無法避免的,只是壽命長短有差別,這就是岐黃醫學的起源。神農嘗百草,根據陰陽來區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的特性。

凡是辛甘的屬陽,溫熱的屬陽,寒涼的屬陰,酸苦的屬陰。陽主生,陰主殺,掌管生命的神靈希望人遠離殺伐而趨向生長,所以使用甘溫的藥物,使用辛熱的藥物,讓它們共同促進生長。所有苦寒的藥物都不使用,不只是苦寒的不用,連涼性的藥物也少用。因為涼性屬秋氣,萬物遇到秋風就不生長了。如果正值夏季,暑邪入侵,或者過食辛辣炙烤的食物而生病,

可以暫時使用一些苦寒藥物,治好病就停止,這終究不是養生的良方。世人習慣使用寒涼藥物的人,聽到我的話會感到奇怪,希望他們思考一下再嘗試,其益處將十分廣泛。如果想養生的人,不需要服藥,不需要導引,不需要吐納,能夠充分明瞭生死之道,就幾乎達到了道家境界。生之門,死之戶,不生則不死。最高境界是頓悟無生,其次是寡慾,未必能長生,但可以避免疾病。反過來思考,

人的死亡源於出生,人的疾病源於慾望。高明的醫生治未病,低劣的醫生治已病。已經生病了,就要追究致病的根源,由於不謹慎,要遠離房事,戒絕慾望,這樣或許能痊癒。世人服藥求長生是迷惑的,更甚者每天服用補藥來縱慾,那就是更大的迷惑了。

天地之間,陰陽各有其位,但是地氣有時會上升,天氣有時會下降,所以地天相交為泰卦,天地相錯為否卦。聖人效法天地,有使否卦變為泰卦的方法。例如陽氣下陷,就用味道淡薄、氣味輕揚的藥物,例如柴胡、升麻等,舉而揚之,使地氣左旋而上升到九天之上。陰氣不下降,就用具有肅殺秋氣的藥物,例如瞿麥、扁蓄等,抑而降之,

使天氣右旋而下降到九地之下。這就是東垣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萬世都有益處,不必強行使它下降,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

春秋晝夜,是陰陽的門戶。一年之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一月之中,朔後屬陽,望後屬陰;一日之中,晝屬陽,夜屬陰。又根據十二時辰來區分五臟的陰陽,醫生完全依靠這些,來明白得病的根源,而施以治療的方法。

春夏秋冬,不是現在所用的夏曆,應該按照周曆,以冬至建子。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兩個節氣最重要,至就是極的意思,陰極生陽,絕處逢生,從無到有;陽極生陰,從有到無,這是陰陽轉化的不同。至於春分秋分,不過是從中間平分而已。但是最重要的是冬至,所以《易經》說「先王以至日閉關」。「閉關」兩個字,需要廣泛理解,觀察《月令》說「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那就不只是關閉城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