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2)
卷之一·玄元膚論 (2)
1. 內經十二官論
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遂嗆而咳矣。
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吸一呼,本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龠。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繫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其象尖長而圓,其色赤,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
心之下有心包絡,即膻中也。象如仰盂,心即居於其中,九重端拱,寂然不動。凡脾胃肝膽兩腎膀胱,各有一系,繫於包絡之旁以通於心。此間有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即如霧者是也。如外邪干犯,則犯包絡,心不能犯,犯心即死矣。
此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於心包,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肝短葉中,有膽附焉。膽有汁,藏而不寫。此喉之一竅也。施氣運化,熏蒸流行,以成脈絡者如此。
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回周迭積而下,亦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迭積,下闢乃出滓穢之路。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
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者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餘,流入下部,得三焦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口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物,則轉入大腸。
膀胱赤白瑩淨,上無所入之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之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閉格不通而為病矣。此咽之一竅,資生氣血,轉化糟粕,而出入如此。
三焦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故呼吸升降、水穀腐熟,皆待此通達,與命門相為表裡。
上焦出於胃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脈,即膻中氣海所留宗氣是也。
中焦在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液,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即腎中動氣,非有非無,如浪花泡影是也。
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納。即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者,下焦化之也。腎有二,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
白話文:
內經十二官論
人體飲食必經由口腔進入,口腔中有會厭,當食物吞咽時,會厭下垂,閉合氣管入口,所以食物能順利下嚥而不嗆到。說話和呼吸時,會厭則張開。如果在說話或進食時,食物嗆入氣管,就會引起咳嗽。喉嚨下方是肺,兩葉潔白明亮,像華蓋一樣覆蓋其他臟腑,結構疏鬆如蜂巢,沒有與外界相通的孔竅,所以吸氣時肺脹滿,呼氣時肺則空虛,一呼一吸,生生不息,這是人體的根本。肺與外界之氣相通,清濁之氣在此交匯運轉,肺如同風箱一樣,是人體呼吸的器官。
肺的下方是心臟,心臟有經絡向上連接著肺。肺吸入清氣,再下輸給心臟。心臟形狀尖長而圓,顏色赤紅,心臟內部孔竅數量因人而異。心臟上與舌頭相連,下方則無孔竅。心臟下方有心包絡,也就是膻中,形狀像一個仰放的盆子,心臟位於其中,如同九重宮殿般端正而安靜。脾、胃、肝、膽、兩腎、膀胱各有經絡,都連接著心包絡旁,與心臟相通。這些部位聚集著宗氣,積聚於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臟經脈,並參與呼吸作用,猶如霧氣一般。如果外邪侵犯,則會先犯心包絡,如果侵犯到心臟,則危及性命。
心包絡下方有膈膜,環繞著脊椎和肋骨,阻隔濁氣,使之不能上熏心肺。膈膜下方是肝臟,有的肝臟只有一葉,有的則有二三葉,肝臟的經絡也向上連接著心包絡。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場所,向上通達眼睛,下方則無孔竅。在肝臟短葉之中,附著著膽囊。膽囊貯存膽汁,但不直接排出。這是人體的另一個重要竅位,通過氣的運化,溫煦、滋養,形成經絡。食物由咽喉進入胃,胃長一尺六寸,咽喉到胃的部位稱為咽門。咽喉下是膈膜,膈膜之下是胃,胃負責容納食物並消化腐熟。胃的左側是脾臟,與胃共用一層膜,附著在胃的上方,顏色像馬肝一樣赤紫,形狀像刀鐮,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磨擦胃部,幫助食物消化。
胃的左側是小腸,後面貼著脊柱,盤曲環繞,迴腸則外附於臍上,總共盤曲十六回。大腸位於迴腸的右側,也盤曲環繞向下,同樣盤曲十六回,在大腸與脊柱相連接的部位,接收迴腸的內容物。大腸左側是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器官,大腸左側環繞盤曲,向下開口,是排出糟粕的通道。五味入胃,其津液上升,精華部分化為血液,形成骨髓。津液的剩餘部分則流向下部,經過三焦的氣的運化,小腸滲出部分,膀胱吸收部分,最後排出尿液和糞便。胃中腐熟的食物,其精華從胃的上口(賁門)傳輸到肺,肺再將這些精華輸送到全身經脈;其糟粕則從胃的下口(幽門)傳輸到小腸,到小腸下口(闌門),小腸將其汁液分離,清者滲入膀胱,濁者則進入大腸。膀胱潔白明亮,上面沒有入口,只有下口,完全依靠三焦之氣的運化才能排泄。如果氣機運化失常,就會阻塞不通,而導致疾病。這是人體另一個重要的竅位,負責吸收精氣、血液,轉化糟粕,排出廢物。
三焦,上焦如霧,中焦如泡沫,下焦如水道,雖然有名稱,但卻沒有具體的形狀,它主管全身之氣,如同天地人三才一樣。因此呼吸升降,水穀腐熟,都依靠三焦的通暢。三焦與命門相表裡。上焦起源於胃口,向上通過咽喉,貫穿膈膜,佈滿胸中,到達腋下,循著太陰經的分支,將胃中食物的精華輸送至肺,肺再將其輸布到全身經脈,這就是膻中氣海所貯存的宗氣。中焦位於中脘,不上不下,負責腐熟水穀,分離糟粕,蒸騰津液,化生精微,向上輸送至肺脈,化為血液,滋養全身,這是人體最為重要的部分。中焦的運作如同腎臟的動氣,似有似無,像浪花泡沫一樣。下焦如同水道,其氣起源於胃下脘,從迴腸分出,流入膀胱,主要負責排出而不吸收,如同州都的官吏,氣化才能排出,這是下焦的作用。腎臟有兩個,是精氣的貯藏場所,位於脊柱第十四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形狀像豇豆,相互靠攏,彎曲地附著在脊柱外側,外面包裹著黃色的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