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 卷之一·玄元膚論 (2)
卷之一·玄元膚論 (2)
1. 陰陽論
陰陽之理。變化無窮。不可盡述。姑舉其要者言之。夫言陰陽者。或指天地。或指氣血。或指乾坤。此對待之體。其實陽統乎陰。天包乎地。血隨乎氣。故聖人作易。於乾則曰大哉乾元。乃統天。於坤則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古人善體易義。治血必先理氣。血脫益氣。故有補血不用四物湯之論。
白話文:
陰陽的道理,變化無窮,無法全部說完。現在舉一些主要的來說明。說到陰陽,有的是指天地,有的是指氣血,有的是指乾坤。這是對立的兩個方面,但實則陽主導陰,天包容地,血跟著氣,所以聖人制定易經,提到乾卦時說:「大哉乾元」,是統領天,提到坤卦時說:「至哉坤元」,是承順天。古代的人善於體會易經的道理,治療血的疾病一定要先調整氣,血虛了就要補氣,所以有「補血不用四物湯」的論點。
如血虛發熱。立補血湯一方。以黃耆一兩為君。當歸四錢為臣。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生陰長。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以獨參湯一兩頓煎服。純用氣藥。斯時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所當急固。使無形生出有形。蓋陰陽之妙。原根於無也。故曰無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長。
白話文:
比如患有血虛導致發熱,就立方開補血湯。以黃耆一兩為君藥。當歸四錢為臣藥。氣藥多而血藥少,使陽氣生長而陰血增長。又比如失血過多,快要死的人。以獨參湯一兩煎服,純用氣藥。此時,有形的血,不能快速生出。幾微之氣,應當急於固攝,使無形的陰氣生出有形的血。蓋陰陽的奧妙,原本根源於無。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生死消長。
陰陽之常度。豈人所能損益哉。聖人裁成天地之化。輔相天地之宜。每寓扶陽抑陰之微權。方復而先憂七日之來。未濟而預有衣袽之備。防未然而治未病也。然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所不能免。但其間有壽夭長短之差。此岐黃之道所由始。神農嘗藥。按陰陽而分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之辨。
白話文:
陰陽的變化規律是恆定的,難以人為的改變。聖人順應天地之變化,輔助天地之運行。經常暗中扶持陽氣抑制陰氣。每當夏季氣候轉涼時,就開始憂患冬季的來臨。冬季即將到來之前,就要做好禦寒的準備。這是防患於未然,治病於未發。但是,人生的規律是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然而,人壽命的長短不一。這正是岐黃之道誕生的原因。神農親自品嚐百草,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等不同的藥性。
凡辛甘者屬陽。溫熱者屬陽。寒涼者屬陰。酸苦者屬陰。陽主生。陰主殺。司命者欲人遠殺而就生。甘溫者用之。辛熱者用之。使共躋乎春風生長之域。一應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於涼者亦少用。蓋涼者秋氣也。萬物逢秋風不長矣。或時當夏令。暑邪侵入。或過食炙煿辛熱而成疾者。
白話文:
所有辛辣甘甜的藥物都屬於陽。溫熱的藥物都屬於陽。寒冷涼爽的藥物都屬於陰。酸的、苦的藥物都屬於陰。陽主生,陰主死。醫生希望人遠離死亡,趨近生命。所以使用甘甜溫熱的藥物,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使病人共同登上春風生長的地帶。所有苦寒的藥物都要不用。不僅苦寒的藥物不用,涼性的藥物也要少用。因為涼性藥物是秋天的氣息,萬物遇到秋風就不生長了。有時在夏天,暑邪侵入。或過度食用烤炙、辛辣熱性的食物而生病的人。
暫以苦寒一用。中病即止。終非濟生之品。世之慣用寒涼者。聞余言而怪矣。幸思而試之。其利溥哉。若夫尊生之士。不須服食。不須導引。不須吐納。能大明生死。幾於道矣。生之門。死之戶。不生則不死。上根頓悟無生。其次莫若寡欲。未必長生。亦可卻病。反而求之。
白話文:
暫且以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疾病,只要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但是,這終究不是拯救生命的良藥。世間慣用寒涼藥物的人,聽到我的話一定會感到驚訝。希望他們能思考一下我的話,並嘗試看看。如果他們能做到,那麼他們就會受益匪淺。至於那些崇尚養生的人,他們不需要服藥、導引或吐納。他們能清楚地認識到生與死,這幾乎就是道了。生的門,死的戶。不生就不會死。上根的人頓悟無生,其次是寡慾。雖然不能長生不老,但也可卻病延年。反過來尋求長生之道,反而會適得其反。
人之死。由於生。人之病。由於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已病矣。繹其致病之根。由於不謹。急遠房幃。絕嗜欲。庶幾得之。世人服食以圖長生惑矣。甚者日服補藥。以資縱欲。則惑之甚也。
白話文:
人死是因活著。人生病是因貪慾。高明的醫生治療尚未出現的疾病。低劣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已經生病了。探尋疾病的根源。是因不小心。房事放縱,斷絕貪慾。才能少生病。世人服用補藥以圖長生,就錯了。更嚴重的是每天服補藥,以滿足縱慾。真是大錯特錯。
天上地下。陰陽之定位。然地之氣每交於上。天之氣每交於下。故地天為泰。天地為否。聖人參贊天地。有轉否為泰之道。如陽氣下陷者。用味薄氣輕之品。若柴胡升麻之類。舉而揚之。使地道左旋。而升於九天之上。陰氣不降者。用感秋氣肅殺為主。若瞿麥扁蓄之類。抑而降之。
白話文:
天地之間,陰陽互相定位。但地上的氣經常與上面的氣相交,天上的氣經常與下面的氣相交,因此大地和天空形成泰卦,天空和大地形成否卦。聖人效法天地,有把否卦轉變為泰卦的方法。比如陽氣下陷,就用味道清淡、氣質輕盈的藥物,比如柴胡、升麻之類,把陽氣提升起來,讓地上的氣旋轉,上升到九天之上。陰氣不降,就用感受秋天的肅殺之氣為主,比如瞿麥、扁蓄之類,把陰氣壓制下去。
使天道右遷而入於九地之下。此東垣補中益氣湯。萬世無窮之利。不必降也。升清濁自降矣。
白話文:
使天道右移,深入到九地之下。這是東垣補中益氣湯。利益無窮,永遠不會枯竭。不必使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了。
春秋晝夜。陰陽之門戶。一歲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一月朔後為陽。望後為陰。一日晝為陽。夜為陰。又按十二時而分五藏之陰陽。醫者全憑此。以明得病之根原。而施治療之方術。
白話文:
春天和秋天是晝夜的界限,一年的春夏是陽,秋冬是陰。一個月的上弦之後是陽,下弦之後是陰。一天的白天是陽,黑夜是陰。此外,還有十二個時辰來區分五臟的陰陽。醫生完全依據這些來弄清楚疾病的根源,並採用治療的方法。
春夏秋冬。非今行夏之時。當依周正建子。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此二至最為緊要。至者極也。陰極生陽。絕處逢生。自無而有。陽極生陰。從有而無。陽變陰化之不同也。若春分秋分。不過從其中平分之耳。然其尤重者。獨在冬至。故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閉關二字。須看得廣。觀月令云。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則不止關市之門矣。
白話文:
四季分明。現在不是夏天,應該依照《周正》建立子月。冬至是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夏至是陰氣開始生發的時候。這兩個至點最為重要。「至」是極致的意思。陰氣到極致了,就會生出陽氣。在絕境中找到生機,從無到有。陽氣到極致了,就會生出陰氣。從有到無。陽變陰、陰變陽的變化是不同的。像春分秋分,不過是把時間從中間平均分成二分而已。但是最重要的是冬至。所以《易經》說,先王在冬至這一天閉關。閉關兩個字,要看得廣泛一點。看看《月令》說,這個月齋戒閉關,等待著陰陽的確定。那麼就不只是關閉市場的門了。
或問冬至一陽生。當漸向暖和。何為臘月大寒。冰雪反盛。夏至一陰生。當漸向清涼。何為三伏溽暑。酷熱反熾。亦有說乎。曰此將來者進。成功者退。隱微之際。未易以明也。蓋陽復於下。逼陰於上。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井水寒。而雷電合也。今人病面紅口渴煩燥喘咳者。
誰不曰火盛之極。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吾不知其幾矣。冤哉冤哉。
白話文:
有人問:冬至時陽氣初生,天氣應逐漸變暖,為何臘月卻是大寒,冰雪反而更加盛行?夏至時陰氣初生,天氣應漸漸涼爽,為何三伏天卻暑氣逼人,酷熱反而更加強烈?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道理?
回答說:這是因為事物發展到極盛之時,就會開始走向衰退;而事物發展到衰退之時,又會開始走向復甦。在這種轉變的關頭,很難用簡單的理論來解釋。
陽氣在冬至時開始復生,逼迫陰氣上升,井水之氣蒸騰,所以冰雪更加嚴寒。陰氣在夏至時開始復生,逼迫陽氣上升,井水寒涼,所以雷電交加。
現在的人如果出現面紅口渴、煩躁、喘咳等症狀,大多是屬於上熱下寒之症。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內鬱積,逼迫陰氣上升,導致上焦(胸腔以上)熱盛,而下焦(胸腔以下)陰寒。這種情況需要清熱瀉火,同時溫補下焦,才能使陰陽平衡,症狀消除。
朔望分陰陽者。初一日為死魄。陰極陽生。初三日而胐。十三日而幾望。十五則盈矣。漸至二十已後。月廓空虛。海水東流。人身氣血亦隨之。女人之經水。期月而滿。滿則溢。陰極而少陽生。始能受孕。故望以前屬陽。
白話文:
朔望是陰陽交替的準則。初一為死魄,陰氣到達極致時,陽氣開始生長。初三,陰氣開始減少,陽氣增長。十三日接近滿月,十五日則滿月。滿月之後,月亮逐漸變得空虛,海水開始向東流動。人的氣血也隨之變化。女人的月經,一個月後就會滿盈,滿盈後就會溢出。陰氣達到極致時,少陽之氣開始生長,這時才能受孕。因此,滿月以前屬於陽氣。
陽病則晝重而夜輕。陽氣與病氣交旺也。陰病則晝輕而夜重。陰氣與病氣交旺也。若夫陽虛病則晝輕。陰虛病則夜輕。陰陽各歸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時。以證其病。若未發之時。當迎而奪之。如孫子之用兵。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若正發之時。當避其銳鋒。若勢已殺。
白話文:
陽盛的病,白天加重,晚上減輕,這是由於陽氣和病氣都旺盛。陰盛的病,白天減輕,晚上加重,這是由於陰氣和病氣都旺盛。至於陽虛的病,白天減輕。陰虛的病,晚上減輕,這是由於陰陽各自回歸其正常範圍。治療陽病或陰病要根據發病的時間和病情來決定。在疾病尚未發作時,應該及時採取措施,加以阻止,就像孫子用兵,在山谷要堵塞水源,在水陸要控制渡口,不讓敵人通過。在疾病正發作時,應該避開疾病的鋒芒,讓其勢力減弱。
當擊其惰歸。恐曠日遲久。反生他患也。至於或晝或夜。時作時止。不時而動。是純虛之證。又不拘於晝夜之定候。當廣服補藥。以養其正。如在平川廣漠。當清野千里。又以十二時。分配五臟六腑。自子至午。行陽之分。自午至亥。行陰之分。仲景云。少陰之病欲解時。從子至寅。
乘此陽道方亨之時而投之。藥易以入。故仲景傷寒論中。逐時分治。不可不考。
白話文:
當趁著邪氣衰弱時,給予猛烈的打擊。否則時間拖延太久,還會引發其他的疾病。至於有時在白天,有時在晚上,有時發作,有時停止,沒有規律的症狀,這屬於純虛的證型。並不拘泥於晝夜的定時發作。應廣泛服用補藥,以滋養正氣。就像在平坦廣闊的原野上,應當清理千里之內。又以十二個時辰,分配給五臟六腑。從子時到午時,運行陽氣。從午時到亥時,運行陰氣。仲景說,少陰病想要痊癒時,從子時到寅時。
年月日時。皆當各分陰陽。此其大略也。獨甲子運氣。內經雖備言之。往往不驗。當時大撓作甲子。即以本年本月本日本時為始。統紀其數如此。未必能直推至上古甲子年甲子月日時為曆元也。內經特明氣運有如許之異。民病亦有如許之別如此。讀內經者。不可執泥。譬如大明統歷。選擇已定。可信乎。不可信乎。
白話文:
每個時間都有陰陽。而這只是大概的內容。只有甲子運氣,內經討論最多的就是這議題,但是常常都不靈驗。當時大撓制定甲子,是從本年、本月、本日、此時開始,依此推算。未必能直接推算到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作為曆法的起始。內經特別說明氣運有如此的不同,人的病症也有如此的不同。閱讀內經的人,不能死板教條地理解。例如大明統歷,制定後就固定下來了,值得相信嗎?不值得嗎?
陽一而實。陰二而虛。蓋陰之二。從陽一所分。故日秉全體。月有盈虧。人之初生。純陽無陰。賴其母厥陰乳哺。而陰始生。是以男子至二八。而精始通。六十四而精已絕。女子至二七。而經始行。四十九而經已絕。人身之陰。止供三十年之受用。可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白話文:
陽就是一人,有實體。陰就有兩人,是虛的。因為陰的二人來自於陽的人,所以說陰人是承受陽人的全部。月亮有盈虧,人剛剛出生時,身體中全是陽沒有陰。靠母親的厥陰之乳哺育,陰才開始產生。因此,男生到28歲,精氣才開始流通。到64歲精氣就已經停止了。女生到27歲開始月經。到49歲,月經就已經停止了。人體的陰,只供30年使用。由此可見,陽總是多餘的,陰是經常不足的。
況嗜欲者多。節欲者少。故自幼至老。補陰之功。一日不可缺。此陰字指陰精而言。不是泛言陰血。今之以四物湯補陰者誤也。王節齋云。水虛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虛成病者。十之一二。微得其意矣。褚侍中雲。男子陰已耗。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如淋。
白話文:
如果陽氣已經衰竭,還要去耗損它,就會導致排尿、排便疼痛。越疼痛就越想排泄,越排泄就越疼痛。參考褚公、王公的說法,陰中有水火。水少了的確實很多,火衰的也不少。沒有聽說過精液洩漏已經虧虛了,而元陽還能獨自完整的。況且陰陽互相作為對方的根本。商量補陰的,必須以補陽為主。因為沒有陽氣,陰氣就沒有東西可以生發了。
陽巳痿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玩褚王二公之言。陰中有水有火。水虛者固多。火衰者亦不少。未有精泄已虛。而元陽能獨全者。況陰陽互為其根。議補陰者。須以陽為主。蓋無陽則陰無以生也。
男子抱陽而負陰。女子抱陰而負陽。人身劈中分陰陽左右。男子右屬火而為氣。左屬水而為血。女子右屬水。而左屬火。凡人半肢風者。男子多患左。女子多患右。豈非水不能營耶。
白話文:
男子擁抱著陽氣而背負著陰氣。女子擁抱著陰氣而背負著陽氣。人體的左右分界處劃分了陰陽。男子右側屬於火而為氣。左側屬於水而為血。女子右側屬於水。而左側屬於火。凡人半邊肢體患風的。男子多患左側。女子多患右側。這難道不是因為水不能滋養嗎?
此皆泛言陰陽之理。有根陰根陽之妙。不窮其根。陰陽或幾乎息矣。談陰陽者。俱曰氣血。是矣。詎知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血之根。盍觀之天地間。日為火之精。故氣隨之。月為水之精。故潮隨之。然此陰陽水火。又同出一根。朝朝稟行。夜夜覆命。周流而不息。相偶而不離。
白話文:
這些都只是泛泛地談論陰陽的道理,然而陰陽的本源和奧妙卻很深遠,如果不窮究其本源,陰陽將會慢慢消失。談論陰陽的人,都會說到氣血,這一點是正確的。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火是陽氣的本源,水是陰血的本源。看看天地之間,太陽是火的精華,所以氣隨著它而運行。月亮是水的精華,所以潮汐隨著它而變化。不過,這些陰陽水火,又同出於一個本源,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命令而運行,每天晚上都要執行完任務而返回,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它們相互依存,永不分離。
惟其同出一根。而不相離也。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從陽而引陰。從陰而引陽。各求其屬而窮其根也。世人但知氣血為陰陽。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能知水火為陰陽。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白話文:
陰和陽都出自同一個根,並且永遠不分開。因此陰陽彼此又都是對方的根本。陽的根在於陰,陰的根在於陽。沒有陽,陰就無法產生。沒有陰,陽就沒有變化。從陽引出陰,從陰引出陽,各自找到自己的根源。世人都知道氣血是陰陽,卻不知道水火纔是陰陽的根本。能夠知道水火是陰陽,卻又誤以為心腎是水火的真體。這就是道不明不行的原因。
試觀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見在。而日月二曜。所以照臨於天地間者。非真陰真陽乎。人身心肝脾肺腎五行俱存。而所以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者。何物乎。有無形之相火行陽二十五度。無形之腎水行陰二十五度。而其根則原於先天太極之真。此所以為真也。一屬有形。俱為後天。
而非真矣非根矣。謂之根。如木之根而枝葉所由以生者也。
白話文:
讓我們觀察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種星體。而日月這兩個主宰、主宰著照耀地面、照臨地面的。不正是真正的陰陽嗎?人的身體裡,心、肝、脾、肺、腎,五行俱全。而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的,是什麼東西呢?是無形的光明之火運行於陽面的二十五度,是無形的腎水運行於陰面的二十五度。而它們的根源,則來自先天的太極之真。所以說是真正的。一屬有形,都是後天的。
既有真陰真陽。何謂假陰假陽。曰此似是而非。多以誤人。不可不知。如人大熱發燥口渴舌燥。非陽證乎。余視其面色赤。此戴陽也。切其脈。尺弱而無力。寸關豁大而無倫。此係陰盛於下。逼陽於上。假陽之證。余以假寒之藥。從其性而折之。頃刻平矣。如人惡寒身不離復衣。
白話文:
既然有了真陰真陽,那麼什麼是假陰假陽呢?就是指那些似是而非的,常常讓人誤判,所以不可不知。例如一個人大熱發燒、口乾舌燥,是不是陽證呢?我仔細觀察他的面色,發現是暗紅色的,這是戴陽的表現。切脈時,尺脈微弱無力,寸關脈寬大而無規律,這種情況是陰盛於下,逼陽於上,假陽的表現。我用假寒的藥物,順著火熱的特性來折服它,一會兒就平息了。再如一個人怕冷,身體總是不願意離開衣服,是不是寒證呢?我仔細觀察他的面部,發現是黑紅色的,這是壯火的表現。切脈時,尺脈浮而有力,寸關脈沉而無力,這種情況是假寒的表現。同樣,我也用假熱的藥物,順著寒涼的特性來治療它,很快就好轉了。
手足厥冷。非陰證乎。余視其面色滯。切其脈澀。按之細數而有力。此係假寒之證。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余以辛涼之劑。溫而行之。一汗而愈。凡此皆因真氣之不固。故假者得以亂其真。假陽者。不足而示之有餘也。假陰者。有餘而示之不足也。既已識其假矣。而無術以投其所欲。
彼亦捍格而不入。經曰。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異其終則同。可使去邪。而歸於正矣。
白話文:
手腳冰冷,是不是陰證呢?我看他的臉色滯澀,切他的脈搏澀而細數但有力。這是假寒的症狀,寒在外表皮膚,熱在骨髓裡。我用辛涼的方劑,溫暖並推動他體內的氣血。一場汗之後就痊癒了。凡此皆因真氣不固,所以假證得以擾亂真證。假陽者,實虛而假裝興盛;假陰者,實熱而假裝虛弱。既然已識破假象,卻沒有方法滿足病人的需求。
有偏陰偏陽者。此氣稟也。太陽之人。雖冬月身不須綿。口常飲水。色欲無度。大便數日一行。芩連梔柏大黃芒硝。恬不知怪。太陰之人。雖暑月不離復衣。食飲稍涼。便覺腹痛泄瀉。參朮薑桂。時不絕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兩等人者。各稟陰陽之一偏者也。與之談醫。
白話文:
有些人偏於陰寒,有些人偏於陽熱,這是與生俱來的氣質。
陽性體質的人,即使在冬季也不需要穿棉衣,經常喝水,縱慾無度,大便數日才解一次,對於大黃、芒硝、梔子、黃連、柏子仁這些寒涼瀉下的藥物,服用後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
陰性體質的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不離厚厚的衣服,飲食稍涼,就會感到腹痛泄瀉,服用黨參、白朮、肉桂、生薑這些溫補的藥物,時常不離口,只要稍微有性生活,就會呻吟不止。
這兩種體質的人,各受陰陽偏頗的稟賦,與他們談論醫學,應該針對他們的體質特點來調治。
各執其性之一偏而目為全體。常試而漫為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是則偏之為害。而誤人多矣。今之為醫者。鑑其偏之弊。而製為不寒不熱之方。舉世宗之。以為醫中王道。豈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於寒則偏於寒。感於熱則偏於熱。以不寒不熱之劑投之。何以補其偏而救其弊哉。
白話文:
每個人都依賴自己的知識中的一部份,並認為它是完整的知識。總是嘗試並且隨意地去做。即使跟他們講述,他們也不會相信。這就是片面的危害,它誤導了很多人。現在的醫生,鑑別了片面性所造成的弊端,並製作出屬於不寒不熱的藥方,天下人都效仿它,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醫學中的王道。哪裏知道,人患病的原因,是片面造成的。受到寒氣的影響,就會片面地偏向寒性。受到熱氣的影響,就會片面地偏向熱性。使用不寒不熱的藥方來治療,怎麼能夠補救片面造成的弊端呢?
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方士之繩墨也。然而苦寒頻進。而積熱彌熾。辛熱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陰陽之屬也。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斯理也。惟王太僕能窮之。注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水者。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無火者。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啟玄達至理於繩墨之外。而開萬世醫學之源也。
白話文:
所以用寒冷的藥物來治療熱性。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寒冷。這就是醫師的準則。然而,苦寒的藥物一再服用,體內的積熱反而更加猛烈;辛熱的藥物連年服用,體內的沉寒反而更加滋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不知道陰陽的道理。經典上說:各種因為寒邪而發熱的病,都應該從陰上去尋找原因;各種因為熱邪而畏寒的病,都應該從陽上尋找原因。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其根本原因。這個道理啊,只有王太僕才能完全透徹。注釋中說:寒而不寒,是因為體內沒有水液;熱而不熱,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氣。
陰陽者虛名也。水火者實體也。寒熱者。天下之淫氣也。水火者。人之真元也。淫氣湊疾。可以寒熱藥施之。真元致病。即以水火之真調之。然不求其屬。投之不入。先天水火。原屬同宮。火以水為主。水以火為原。故取之陰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陽者。水中尋火。
白話文:
陰陽是虛幻的名稱,水火纔是真實的實體,所有的寒證熱證都是自然界濕潤暑氣過多引起的,水火是人體的根本,濕熱之氣過多引起的疾病可以使用寒熱的藥物治療,由水火引起的疾病就需要用藥物調理水火的平衡,在使用藥物的選擇一定要正確,否則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先天水火原本就是同一個來源,火以水作為根本,水以火為基礎。所以從陰證來治療就要在火中求水,這樣的話水火之精氣就能源源不絕,從陽證來治療就要在水中求火。
其明不熄。斯大寒大熱之病。得其平矣。偏寒偏熱之士。不可與言也。至於高世立言之士。猶誤認水火為心腎。無怪乎後人之懵懵也。
白話文:
它所發生的光明是不會熄滅的。這些是極度寒冷或極度炎熱的疾病。得到了它的均衡。偏寒或偏熱之人,不能與之談論。到了高高在上闡述言論之人,還把水火誤認為是心腎。難怪後人會十分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