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2)
卷一 (2)
1. 風溫
細生地(八錢),炒黃柏(二錢),丹皮(四錢),炒知母(二錢),連心麥冬(六錢),生甘草(二錢),生白芍(四錢),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黃芩(二錢)
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初七日,溫病已解,邪少虛多,用復脈法。
真大生地(六錢),炒白芍(六錢),連心麥冬(六錢),炙甘草(二錢),麻仁(三錢),生牡蠣(六錢),知母(二錢),黃柏(二錢),生阿膠(三錢)
三帖三日。
十一日,熱淫所遏,其陰必傷,議於前方內去黃柏、知母,加鱉甲、沙參,以杜病後起燥之路。即於前方內去知母、黃柏、加:
生鱉甲(六錢),沙參(三錢)
湯,甲子年四月十三日,風溫自汗。
連翹(三錢),銀花(二錢),甘草(一錢),苦桔梗(二錢),杏仁(二錢),牛蒡子(三錢),薄荷(八分),豆豉(二錢),蘆根(三把)
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午前服完。
十四日,即於前方內加:
連心麥冬(三錢),細生地(三錢)
王,十歲,風溫發疹,初起肢厥,脈不甚數,勢非淺鮮。
連翹(五錢),薄荷(三錢),甘草(二錢),牛蒡子(五錢),桑葉(三錢),荊芥穗(三錢),藿梗(四錢),鬱金(三錢),桔梗(五錢),元參(五錢),蘆根湯煎
共為細末,六錢一包,一時許服一包,明日再服。
李,六十歲,三焦濁氣不宣,自覺格拒,用通利三焦法,仍以上焦為主。
藿梗(三錢),廣皮炭(二錢),鬱金(二錢),桔梗(三錢),黃芩炭(錢半),杏仁(三錢),連翹(錢半)
服三帖病痊。
陳氏,七十歲,風溫,咳嗽黏痰,脈弦數,曾吐血絲、血沫,此風溫而誤以治風寒之辛溫法治之也。當用辛涼甘潤。
桑葉(二錢),生甘草(一錢),白扁豆皮(三錢),沙參(三錢),杏仁(二錢),桔梗(二錢)茶菊(二錢),麥冬(二錢),梨皮(五錢)
以上三人,溫病日久不解,六脈全無,目閉不言,四肢不動,宛如死去。有一日一夜者,有二日者,有三日者,有手足不溫,亦不甚涼者,有涼如冰者,有微溫者,誠如吳又可所云體厥脈厥之證。僉用紫雪丹續續灌醒,繼以復脈湯收功。
趙,二十六歲,乙酉年四月初四日,六脈浮弦而數,弦則為風,浮為在表,數則為熱,證現喉痛。卯酉終氣,本有溫病之明文。雖頭痛身痛惡寒甚,不得誤用辛溫,宜辛涼芳香清上。蓋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
桔梗(五錢),豆豉(三錢),銀花(三錢),人中黃(二錢),牛蒡子(四錢),連翹(三錢),荊芥穗(五錢),鬱金(二錢),蘆根(五錢),薄荷(五錢)
煮三飯碗,先服一碗,即飲百沸湯一碗,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後,第二、三碗不必飲湯。服一帖而表解,又服一帖而身熱盡退。
白話文:
風溫
第一位患者:初診時使用生地、黃柏、丹皮、知母、麥冬、甘草、白芍、牡蠣、鱉甲、黃芩等藥材治療風溫。第一天服一帖,第二天服兩帖。第七天,病情好轉,但仍虛弱,改用復脈湯方,藥材包括生地、白芍、麥冬、甘草、麻仁、牡蠣、知母、黃柏、阿膠,連續服用三帖三天。第十一天,因擔心病情轉為陰虛,將黃柏、知母移除,改加鱉甲、沙參,以防燥熱。
第二位患者:甲子年四月十三日,患有自汗的風溫,使用連翹、銀花、甘草、桔梗、杏仁、牛蒡子、薄荷、豆豉、蘆根治療,第一天晚上服用兩帖,第二天早上服用一帖。十四日,加服麥冬、生地。
第三位患者(王):十歲,患有風溫伴發疹,初期四肢厥冷,脈象不甚數,病情較為嚴重。使用連翹、薄荷、甘草、牛蒡子、桑葉、荊芥穗、藿梗、鬱金、桔梗、元參、蘆根研末服用。
第四位患者(李):六十歲,三焦濁氣不宣,症狀為胸悶氣滯,使用通利三焦的藥方,以清上焦為主,藥材包括藿梗、廣皮炭、鬱金、桔梗、黃芩炭、杏仁、連翹,服用三帖痊癒。
第五位患者(陳氏):七十歲,患有風溫,咳嗽痰黏,脈象弦數,曾吐血絲血沫,先前誤用溫熱藥物治療。改用辛涼甘潤的藥方,藥材包括桑葉、甘草、白扁豆皮、沙參、杏仁、桔梗、茶菊、麥冬、梨皮。
以上三位患者(王、李、陳氏)的風溫久治不愈,六脈全無,神志不清,四肢不動,如同死去一般,有的持續一天一夜,有的持續兩三天,四肢溫度不一,有的接近冰涼,有的微溫。最終使用紫雪丹搶救,再用復脈湯鞏固療效。
第六位患者(趙):二十六歲,乙酉年四月初四日,脈象浮弦數,喉嚨疼痛。考慮到時間(卯酉時),判斷為溫病,儘管伴隨頭痛、身痛、惡寒,但避免使用溫熱藥物,改用辛涼芳香的藥方,以清解上焦。藥材包括桔梗、豆豉、銀花、人中黃、牛蒡子、連翹、荊芥穗、鬱金、蘆根、薄荷。服用方法為煮三碗,先服用一碗,接著喝一碗開水,蓋被微微出汗即可,出汗後,後兩碗不必喝水。服用一帖後表症消失,服用第二帖後,身熱盡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