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溫疫

章,七十歲,溫熱發斑,咽痛。

生石膏(一兩),人中黃(二錢),苦桔梗(六錢),知母(四錢),射干(三錢),芥穗(二錢)元參(五錢),銀花(六錢),牛蒡子(五錢),黃芩(二錢),連翹(六錢),馬勃(二錢),犀角(三錢)

葦根、白茅根煎湯,煮成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溫斑三日,猶然骨痛,胸痛,咽痛,肢厥,未張之穢熱尚多,清竅皆見火瘡,目不欲開,脈弦數而不洪,口乾燥而不渴。邪毒深居血分,雖有藥可治,恐高年有限之陰精,不足當此燎原之勢,又恐不能擔延十數日之久,刻下趁其尚在上焦,頻頻進藥,速速清陽。再以芳香透絡逐穢,俾邪不入中下焦,可以望愈。

約二時間服紫雪丹二分,宣泄血絡之穢毒。

連翹(一錢),銀花(一錢),犀角(五分),薄荷(三分),牛蒡子(一錢,炒研),丹皮(五分),人中黃(三分),桔梗(一錢),白茅根(五分),元參(一錢),鬱金(四分),藿香梗(五分),炒黃芩(三分),芥穗(三分),馬勃(三分),葦根(五分),射干(五分)

周十二時八帖。

照前方加金汁五匙,仍周十二時服八帖。

照前方加犀角三分,黃連三分,炒枯,仍周十二時八帖。

邪有漸化之機,但心火熾盛,陰精枯而被爍,當兩濟之。

犀角(一兩,先煎),銀花(六錢),生白芍(六錢),細生地(八錢),連翹(六錢),麥冬(一兩,連心),黃連(四錢,先煎),丹皮(一兩),生甘草(四錢),白茅根(五錢),鮮荷葉(四錢)

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仍用前藥一帖,先煮半帖,約八分二杯,除先服昨日余藥一碗外,晚間服此二碗,余藥明早煮成,緩緩服之。

如前日法,邪去八九,收陰中兼清肺胃血分之熱而護津液。

生白芍(六錢),大生地(一兩),沙參(三錢),炙草(三錢),柏子霜(三錢),火麻仁(三錢),麥冬(八錢),白茅根(五錢)

八分三杯,三次服。

裡熱甚,胸悶骨痛,必須補陰而不宜呆膩。

生白芍(四錢),沙苑子(二錢),細生地(五錢),沙參(三錢),麥冬(五錢),柏子霜(三錢),冰糖(二錢),廣皮炭(錢半)

王,三十八歲,五月初十日,溫熱系手太陰病,何得妄用足六經表藥九帖之多。即以《傷寒論》自開闢以來,亦未有如是之發表者。且柴胡為少陽提線,經謂少陽為樞,最能開轉三陽者。今數數用之,升提太過,不至於上厥下竭不止。汗為心液,屢發不已,既傷心用之陽,又傷心體之陰,其勢必神明內亂,不至於譫語顛狂不止也。今且救藥逆,治病亦在其中。

溫病大例四損重逆難治。何謂四損?一曰老年真陽已衰,下虛陰竭;一曰嬰兒稚陰稚陽未充;一曰產婦大行血後,血舍空虛,邪易乘虛而入;一曰病久陰陽兩傷。何謂重逆?《玉函經》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犯逆藥至九帖之多,豈止重逆哉!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薄荷(八分),麥冬(八錢),丹皮(五錢),桑葉(三錢),元參(五錢),細生地(五錢),羚羊角(三錢)

辛涼芳香甘寒法,辛涼解肌分發越太過之陽,甘寒定騷擾復喪失之陰,芳香護膻中,定神明之內亂。

十一日,過服辛溫,汗出不止,神明內亂,譫語多笑,心氣受傷,邪氣乘之,法當治以芳香。

紫雪丹(五錢),每服一錢。其湯藥仍服前方,日二帖。

十二日,《靈樞》溫熱論曰:狂言失志者死。況加以肢厥,冷過肘膝,脈厥六部全無,皆大用表藥,誤傷心陽,致厥陰包絡受傷之深如是。現在危急之秋,只有香開內竅,使錮蔽之邪,一齊湧出方妙。且喜舌苔之板者已化,微有渴意,若得大渴,邪氣還表,脈出身熱,方是轉機。即於前方內加犀角三錢,如譫語甚,約二時辰,再服紫雪丹一錢。

十三日,肢厥脈厥俱有漸回之象,仍服前方二帖。晚間再服紫雪丹一錢,牛黃丸一粒。明早有譫語,仍服紫雪丹一錢,不然不必服。

十四日,厥雖回而噦,目白睛,面色猶赤。

連翹(二錢),元參(五錢),丹皮(三錢),銀花(二錢),麥冬(五錢),犀角(一錢),細生地(五錢),煅石膏(三錢),羚羊角(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即於前方內加:

柿蒂(六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

日二帖。

十六日,諸症悉減,但舌起新苔,當防其復。

連翹(二錢),元參(三錢),丹皮(二錢),銀花(二錢),麥冬(三錢),犀角(五分),黃芩(二錢),鬱金(二錢),牛蒡子(二錢),柿蒂(二錢),細生地(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謝,五月初三日,酒客脈象模糊,苔如積粉,胸中鬱悶,病勢十分深重,再舌苔刮白,大便晝夜十數下,不惟溫熱,且兼濁濕,豈傷寒六經藥可治。

連翹(錢半),滑石(三錢),鬱金(二錢),銀花(二錢),藿香(二錢),生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黃連(錢半),豆豉(二錢),薄荷(一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四日,溫病始終以護津液為主,不比傷寒以通陽氣為主。

連翹(三錢),黃芩(二錢),桑葉(三錢),甘草(八分),麥冬(五錢),銀花(三錢),薄荷(一錢),豆豉(二錢),黃連(二錢),滑石(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五日,舊苔已退,新苔又出,邪之所藏者尚多。脈象之模糊者,較前稍覺光明。

連翹(三錢),麥冬(四錢),通草(八分),銀花(三錢),薄荷(八分),天花粉(三錢),桑葉(二錢),滑石(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藿香葉(八分),黃連(二錢),鮮蘆根(三錢)

初六日,脈洪,舌滑而中心灰黑,余皆刮白,濕中穢濁,須重用芳香。

連翹(三錢),荷葉邊(二錢),豆豉(三錢),銀花(二錢),通草(錢半),鬱金(三錢),薄荷(一錢),滑石(五錢),藿香(三錢),黃芩(二錢),蘆根(五錢),黃連(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七日,溫病已有涼汗,但脈尚數而協熱下利不止。議白頭翁湯法。

白頭翁(五錢),生白芍(二錢),秦皮(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

初八日,熱邪雖退,而脈仍未靜,尚有餘熱未清。大泄十餘日,大汗一晝夜,津液喪亡已多,不可強責小便。再胃之上脘痛,有責之陽衰者,有責之痰飲者,有責之液傷者。茲當熱邪大傷津液之後,脈尚未靜,猶然自覺痰黏,斷不得作陽衰論。且陽衰胸痹之痛,不必咽津而後痛也。

與甘苦合化陰氣法,既可以保胃汁,又可以蓄水之上源,得天水循環,水天一氣,自然暢流。

麥冬(六錢),炙草(三錢),大生地(五錢),火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黃連(一錢),炒黃芩(一錢),沙參(三錢),象貝母(二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煮一碗,明早服。

初九日,即於前方內加:

丹皮(三錢),赤芍(三錢)

初十日,肺脈獨大,仍渴思涼。

連翹(三錢),知母(二錢),銀花(三錢),桑葉(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生甘草(一錢),煅石膏(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左關獨大,仍喜涼物,餘熱未清,小便赤,用苦甘法。

黃連(一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生草(一錢),丹皮(五錢),細生地(二錢),桑葉(三錢),赤芍(二錢),木通(二錢),麥冬(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長氏,二十二歲,溫熱發疹,系木火有餘之證,焉有可用足三陽經之羌防柴葛,誅伐無過之理,舉世不知,其如人命何?議辛涼達表,非直攻表也:芳香透絡。非香燥也。

初四日

連翹(六錢),銀花(八錢),薄荷(三錢),桔梗(五錢),元參(六錢),生草(二錢),牛蒡子(五錢),黃芩(三錢),桑葉(三錢)

為粗末,分六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五日,溫毒脈象模糊,舌黃喉痹,胸悶渴甚。議時時輕揚,勿令邪聚方妙。

連翹(八錢),銀花(一兩),薄荷(三錢),元參(一兩),射干(三錢),人中黃(三錢),黃連(三錢),牛蒡子(一兩),黃芩(三錢),桔梗(一兩),生石膏(一兩),鬱金(三錢),杏仁(五錢),馬勃(三錢)

共為粗末,分十二包,約一時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六日,舌苔老黃,舌肉甚絳,脈沉壯熱,夜間譫語,煩躁面赤,口乾唇燥,喜涼飲。議急下以存津液法,用大承氣減枳樸辛藥,加增液潤法。

生大黃(八錢),元明粉(四錢),厚朴(三錢),枳實(三錢),元參(三錢),麥冬(五錢),細生地(五錢)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快便止後服,不便或不快,進第二杯,約三時不便,進第三杯。

初七日,其勢已殺,其焰未平,下後護陰為主,用甘苦化陰。

細生地(八錢),黃芩(二錢),元參(三錢),生草(一錢),丹皮(五錢),麥冬(六錢),黃連(錢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渣煮一杯,明早服。

初八日,脈浮邪氣還表,下行極而上也。即於前方內加: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去黃連

初九日,脈仍數,余焰未息,口仍微渴,少用玉女煎法,兩解氣血伏熱。

細生地,生甘草,麥冬,連翹,元參,銀花,生石膏,知母

各等分,服法如前。

初十日,脈沉微數,自覺心中躁,腹中不爽,舌上老黃苔,二日不大便,議小承氣湯微和之。

生大黃(三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

水五杯,煮二杯,先服一杯,得利止後服,不快再服。

趙,七十歲,五月十二日,溫病之例,四損重逆為難治。今年老久病之後,已居四損之二。況初起見厥,病入已深。再溫病不畏其大渴,引飲思涼,最畏其不渴。蓋渴乃氣分之病,不渴則歸血分。此皆年老藩籬已撤,邪氣直入下焦之故。勉議清血分之熱,加以領邪外出法。

丹皮(二錢),細生地(二錢),連翹(二錢),鬱金(二錢),桔梗(一錢),羚羊角(錢半),甘草(五分),桑葉(一錢),銀花(一錢),麥冬(一錢),茶菊花(一錢),薄荷(八分)

日三帖,渣不再煎。

十三日,今日厥輕,但老年下虛,邪居血分,不肯外出,可畏,用辛涼合芳香法。

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藿香(錢半),元參(三錢),豆豉(三錢),薄荷(八分),銀花(三錢),鬱金(錢半),桑葉(二錢),細生地(三錢),丹皮(三錢),麥冬(三錢),蘆根(五寸)

十四日,六脈沉數而實,四日不大便,汗不得除,舌苔微黃,老年下虛,不可輕下。然熱病之熱退,每在裡氣既通以後。議增液湯,作增水行舟之計。

元參(二兩),細生地(一兩),梔子炭(六錢),丹皮(六錢),麥冬(一兩),牛蒡子(八錢)

水八碗,煮三碗,三次服,均於今晚服盡,明早再將渣煮一碗服。

十五日,仍未大便,酌加去積聚之潤藥,即於前方內加:

元參(一兩),細生地(一兩)

十六日,脈已滑,渴稍加,汗甚多,邪有欲出之勢,但仍未大便,猶不能外增液法,少入玉女煎可也。既可潤腸,又可保護老年有限津液,不比壯年可放心攻劫也。

元參(三兩),知母(三錢),細生地(二兩),麥冬(一兩),生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銀花(六錢),連翹(五錢)

十七日,渴更甚,加以保肺為急,即於前方內加:

黃芩(三錢),生石膏(一兩),知母(二錢)

十八日,大便已見,舌苔未淨,脈尚帶數,不甚渴,仍清血分為主,復領邪法。

麥冬(三錢),生甘草(二錢),細生地(一兩),元參(五錢),丹皮(六錢),銀花(三錢),連翹(三錢),黃芩(二錢)

煮三碗,三次服。

苗,十七歲,初一日,溫熱本木火有餘之病。無奈世人不識四時,乃以治冬日之羌防柴葛治之,是之謂抱薪措火,誤傷心陽,其勢不至於神昏譫語痙厥顛狂不休也。議以清宮湯,急清宮城為要。

麥冬(一兩,連心),生石膏(六錢),元參心(六錢),犀角(五分),蓮子心(一兩),竹葉心(三錢),細生地(五錢),黃連(二錢),連翹(五錢,連心),丹皮(五錢),勾藤勾(三錢)

再按:痙厥神昏,故以清宮為主。血分太熱脈極數,故以地黃湯犀角為佐。邪氣在血分雖多,尚能渴思涼飲,故加石膏合冬地為玉女煎法,以清氣血兩燔之伏熱。大抵治逆之症,不能一轍,其勢不得不用複方也,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明日渣再煮半碗服。

初二日,諸證俱減而未盡除,脈之至數亦減。但老年下虛,咳聲不滿喉嚨,可畏之至。議搜邪之中,寓補陰和陽之用。

麥冬(二兩,連心),丹皮(八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連翹(三錢),生石膏(一兩),細生地(一兩),大生地(一兩),犀角(五錢)

初三日,脈證雖減,猶在險途。

大生地(一兩),黃連(二錢),犀角(五錢),黃芩(三錢),細生地(一兩),麥冬(二兩),丹皮(六錢),連翹(三錢),焦白芍(五錢),熟石膏(五錢)

初四日,神識略清,脈洪數有力,周身盡赤若斑,大便大頻,用玉女煎加苦以堅陰。今晚明早,如神識不甚清爽,再服紫雪丹三五錢。

大生地(一兩),黃連(三錢),黃芩(三錢),知母(三錢),犀角(六錢),細生地(一兩),丹皮(六錢),麥冬(二兩),生石膏(八錢),炒京米(一撮)

頭煎煮三杯,二煎煮二杯。今日服三次,明早服二次,各一杯。

初五日,即於前方內加:

元參(六錢),去京米

此證服紫雪丹共一兩八錢,牛黃丸五粒。神識清,大便通,舌苔退,脈靜身涼,後二甲復脈湯十八帖。

普,四十四歲,五月二十九日,溫熱月餘不解,初用橫補中焦,致邪無出路。繼用暑濕門中剛燥,致津液大虧,濕熱之邪,仍未能化。現在乾嘔脈數,大小便閉,煩躁不安,熱仍未除,證非淺鮮,議甘寒、苦寒合化陰氣,令小便自通。若強責小便,不畏泉源告竭乎!

生石膏(一兩),元參(一兩),細生地(六錢),知母(四錢),連翹(八錢),丹皮(五錢),麥冬(八錢),銀花(三錢),生甘草(二錢),炒黃芩(二錢),黃連(二錢)

煮成三碗,今日分三次服完,明早再煮一碗服。

三十日,昨用玉女煎、銀翹散合法,再加苦寒,為甘苦合化陰氣,又為苦辛潤法。今日已見大效,汗也,便也,表裡俱通。但脈仍沉數有力,是仍有宿糞,與久羈之結邪相搏。議增水行舟,復入陰搜邪法。

麥冬(一兩),丹皮(六錢),生甘草(三錢),黃芩炭,大生地(六錢),北沙參(五錢),生鱉甲(八錢),生牡蠣(六錢),柏子霜(三錢),黃連(錢半)

史,三十八歲,溫病汗後,法當脈靜身涼。今脈雖為汗衰,究有五至,且不能弱。況對醫者說病刺刺不休,豈一二日內欲虛脫者,而能若是乎?此證人僉畏其虛,我獨畏其實也。現在大便溏泄頻頻,勢若可畏,然不可與收攝腎胃兩關。蓋伏邪藏深,為日已久,茲方有出路,而可驟行納縮乎?但柔滑之品,須暫行停止。

議熱淫於內,治以甘苦,佐以鹹寒法,妙在即寓堅陰收納於其中。

生牡蠣(二兩),炙甘草(五錢),生鱉甲(二兩),黃柏炭(三錢),黃芩炭(三錢)

周,六十三歲,六月初八日,溫熱最忌足三陽藥,且柴胡直升少陽,不至於下竭上厥不止。且即系傷寒,從無用柴胡十數日之多。現在嘔而便血,《靈樞》所謂不治之症。勉議犀角地黃湯,加黃連苦甘合化法。

大生地(六錢),犀角(二錢),黃連(一錢),生白芍(四錢),丹皮(四錢),麥冬(六錢,連心),黃芩(二錢)

分作二次服,以不嘔不便血,小便不赤為度。

十一日,諸症稍減,但為日已久,以重護津液為主,復苦甘合化陰氣法。

大生地(一兩),黃芩(二錢),生白芍(五錢),黃連(八分),麥冬(一兩),元參(一兩),丹皮(六錢),廣鬱金(二錢)

梁,六十二歲,丙辰年六月二十三日,脈數急,身熱頭痛,思涼飲,暑傷手太陰,切忌誤認傷寒而用羌防柴葛。

連翹(三錢),桑葉(錢半),甘草(一錢),銀花(三錢),石膏(四錢),苦桔梗(二錢),薄荷(八分),豆豉(錢半),知母(二錢)

二十四日,即於前方內加:

藿梗(二錢),廣鬱金(三錢),杏仁泥(三錢),荷葉邊(一張)

二十五日,六脈洪大而數,渴思涼飲,純陽之症,氣血兩燔,用玉女煎。

石膏(一兩),細生地(八錢),知母(五錢),元參(四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梁,二十二歲,壬申年六月初四日,溫熱自汗,脈浮,舌滿白,最忌足三陽表藥發汗。用辛涼法。

苦桔梗(五錢),杏仁(三錢),甘草(三錢),薄荷(二錢),銀花(六錢),藿香(二錢),連翹(六錢),鬱金(二錢),牛蒡子(五錢)

初六日,溫病脈浮自汗,喘喝,舌苔白厚,思涼飲,用辛涼重劑。

生石膏(一兩),桑葉(五錢),知母(五錢),牛蒡子(五錢),連翹(六錢),元參(一兩),銀花(六錢),人中黃(三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初七日,疫後肢痹。

杏仁泥(三錢),連翹(三錢),石膏(六錢),銀花(二錢),防己(三錢),生甘草(一錢),廣鬱金(錢半)

十一日,肢痹。

桂枝(三錢),生薏仁(三錢),生石膏(五錢),防己(三錢),杏仁泥(三錢),片子薑黃(三錢),海桐皮(二錢)

溫熱復作,身熱身痛,舌苔重濁,忌羌防柴葛,議辛涼合芳香法。

荊芥穗(五錢),元參(三錢),藿香葉(二錢),薄荷(三錢),豆豉(三錢),連翹(六錢),苦桔梗(六錢),銀花(八錢),甘草(三錢),牛蒡子(三錢),鬱金(三錢)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大渴思涼飲,大汗如注,脈數急,非辛涼重劑,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兩),知母(五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三錢),細生地(一兩),連翹(三錢)銀花(三錢),桑葉(二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涼重劑,大熱已解,脈小數,以養陰清解餘邪立法。

麥冬(八錢),丹皮(三錢),細生地(五錢),知母(二錢),生甘草(二錢),元參(五錢)

煮法如前。

甘,五歲,壬申年六月十八日,溫熱七日不退,渴思涼飲,脈仍洪浮而長,急宜辛涼退熱,加入芳香化濁,最忌羌防柴葛發表。腹痛者,穢濁也。勿認作寒,用溫藥。

連翹(六錢),牛蒡子(三錢),銀花(六錢),石膏(六錢),廣鬱金(三錢),藿香葉(三錢)苦桔梗(六錢),豆豉(三錢),知母(二錢),人中黃(二錢),黃芩(二錢),丹皮(二錢)

共為粗末,分六包,約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九日,熱稍減,脈勢亦減過半,氣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細生地(八錢),鬱金(錢半),丹皮(六錢),豆豉(一錢),生甘草(三錢),元參(六錢),生石膏(六錢)

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幼童溫病,熱退七八,以存陰退熱,為第一要著。

麥冬(二兩),生甘草(一錢),細生地(八錢),知母(錢半),元參(兩半),丹皮(三錢)

頭煎兩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熱漸退,手心熱特甚,陰傷之象,用存陰法。

大生地(五錢),焦白芍(三錢),細生地(五錢),麻仁(三錢),丹皮(三錢),炙草(三錢)沙參(三錢),麥冬(六錢)

二十三日,幼童熱病退後,一以存陰為主,最忌與枳樸開胃,黃芩清餘熱,醫者誠能識此,培養小兒不少矣。

焦白芍(五錢),炒玉竹(二錢),炙草(二錢),麥冬(五錢),元參(三錢),沙參(三錢),大生地(五錢),丹皮(三錢)

陳氏,甲子年四月初三日,溫病誤汗七次,以致心陽受傷,邪入心包,神昏不語,膈上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濁,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牛黃丸三丸,約一時服一丸。服後如神仍不清不語,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開膻中,是治邪法。恐老年陰氣告竭,自汗而脫,再用復脈法護陰,是固正法。二更後服。

炙甘草(三錢),生地(五錢),丹皮(三錢),白芍(三錢),生鱉甲(六錢),麥冬(六錢),阿膠(二錢),麻仁(三錢),元參(五錢)

初四日,老年溫病日久,誤用風藥過多,汗出傷津,以致大便堅結不下,口乾舌黃,系陽明症,當下之。但氣血久虛,恐不任承氣。議增液湯,一面增液而補正,一面去積聚以驅邪,增水行舟計也。

元參(兩半),次生地(兩半),麥冬(一兩二錢,連心)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後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脈仍有力,舌黃黑,仍有宿糞未淨,再服增液一帖。

元參(兩六錢),細生地(二兩),麥冬(二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大便後仍用二甲復脈法,以復其喪失之真陰。

炙甘草(六錢),大生地(八錢),炒白芍(六錢),阿膠(一錢),麻仁(三錢),麥冬(八錢)沙參(三錢),牡蠣(五錢),鱉甲(五錢)

濃煎三碗,零星緩服。

於,溫病誤表,面赤神昏譫語,肢掣肉瞤。先用牛黃丸清包絡之邪。

牛黃丸(三粒)

湯藥用麥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今日脈浮,鼻息太粗,粗甚則為喘矣。溫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絕也。再手指與臂,時時掣動,瘛瘲之象也。勉與玉女煎法。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生石膏(一兩),元參(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二錢),麥冬(一兩),丹皮(五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

石膏(五錢),犀角(三錢),以清包絡而護腎水。

十五日,脈浮為邪氣還表,渴甚加石膏。

連翹(五錢),銀花(五錢),生石膏(一兩六錢),犀角(三錢),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細生地(六錢)

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渴止服一帖,不熱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溫病誤治日久,上焦之熱未淨,下焦之液已虧,用清上實下法。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生鱉甲(六錢),知母(五錢),石膏(八錢)甘草(三錢),牡蠣(五錢),丹皮(五錢),生白芍(三錢)

明日熱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涼飲,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頭煎二碗,二煎一碗。

十九日,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渴止脈靜身涼,用復脈法。

楊,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溫病自汗,脈浮芤,神氣昏霿,時有譫語,可先服牛黃丸二丸,繼以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先煎),洋參(四錢),知母(四兩),京米(二合),炙甘草(一兩)

神清止牛黃丸,熱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於前方內加洋參(四錢),共成八錢。

初六日,大用白虎,脈為斂戢,熱未全退,咳而腹痛,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六錢),生甘草(二錢),沙參(三錢),杏仁粉(五錢),連翹(三錢),細生地(五錢)黃芩(三錢),銀花(三錢),知母(三錢),黃連(二錢)

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今日脈少斂,但手心熱甚於手背,溫熱未淨,而津液已虧。用存陰退熱法,兼潤肺燥。

沙參(八錢),桑葉(三錢),麥冬(二兩),柏子霜(三錢),細生地(一兩),丹皮(六錢),知母(六錢),生甘草(五錢),元參(五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脈復大而芤。

生石膏(二兩),知母(八錢),甘草(六錢),京米(一撮),洋參(二錢),麥冬(八錢),細生地(六錢)

五杯水煮兩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脈勢火斂,但手心熱甚,應治里。議熱淫於內,治以甘苦,佐以鹹寒。

炒知母(三錢),甘草(三錢),細生地(六錢),生鱉甲(八錢),麥冬(八錢),生牡蠣(五錢),黃芩炭(二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脈復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黃芩,加石膏、洋參。

十三日,脈少斂,熱未淨,左脈仍空大,用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八錢),丹皮(五錢),元參(四錢),白芍(六錢),麥冬(一兩),桑葉(三錢),知母(三錢)

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邪少虛多,且左大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議復脈法,復胃中之陰,漸有驅邪之勢。

炙甘草(五錢),阿膠(三錢),麥冬(六錢),麻仁(三錢),生白芍(六錢),大生地(六錢)生鱉甲(六錢),生牡蠣(六錢),知母(四錢)

頭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溫病愈後十五日,未服真元,復中暑溫卒厥,俗名暑風,治在厥陰足少陽。

桑葉(二錢),杏仁泥(錢半),羚羊角(二錢),菊花(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鉤藤(錢半),生甘草(一錢),荷葉邊(三錢)

日三帖。

岳,七十八歲,二月十八日,右脈大於左,滑而且數,舌苔老黃,渴欲涼飲。診尺篇,所謂尺膚熱為溫病者是也。法宜辛涼解肌,合芳香化濁。切忌辛溫發表,甘熱溫里。

連翹(二錢),銀花(二錢),藿香葉(錢半),薄荷(一錢),元參(錢半),牛蒡子(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二錢),豆豉(二錢),蘆根(三把)

水三杯,煮一杯,日三服。

十九日,其人素有痰飲,又以客氣加臨,身熱,苔黃,脈數,思涼,為溫病。昨用辛涼芳香,今日大便後,病勢仍未除。仍須辛涼解散。《金匱》所謂先治新病,舊病當後治也,但當迴護痰飲耳!

生石膏(四錢),杏仁粉(三錢),連翹(三錢),蘆根(二錢),鬱金(一錢),牛蒡子(二錢)薄荷(八分),藿梗(錢半),生甘草(一錢)

今晚明早共三帖。

二十日,病勢雖較前稍減,脈體亦小,黃苔亦徹。但寒從左升,熱從入分,寒少熱多,頗似溫瘧。議白虎桂枝法,加青蒿等,使陷下之邪,一齊湧出,庶不致纏綿日久,坐耗真元也。

煅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炒黑),甘草(一錢),桂枝(三錢),京米(一撮),青蒿(八分)

二十一日,痰飲是本病,溫熱是客氣。客氣易退,本病難除。現在客氣已減六七,脅下常痛引痛,系痰飲為患。大溫大涼,皆在難施之際。仍議以辛而微涼者,清不盡之邪,復以芳香降氣開痰止痛。如下半日渴思涼飲,仍如石膏三錢。

降香末(三錢),蘇子霜(二錢),制香附(三錢),連翹(二錢),杏仁泥(三錢),銀花(三錢),旋覆花(三錢,包),鬱金(二錢)

二十二日,脈靜身涼,舌苔悉退,溫熱已盡。惟余痰飲脅痛,一以宣通懸飲為法。

生香附(二錢),降香末(三錢),廣皮(錢半),旋覆花(三錢,包),小茴香(三錢),半夏(四錢),蘇子霜(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明早一帖。

二十三日,今日大便後,面微赤,脈微大,舌微苔,胸中熱思涼飲,又有餘邪上泛之故。議芳香之中,仍稍加辛涼。

旋覆花(三錢,包),杏仁泥(五錢),連翹(二錢),降香末(二錢),小枳實(三個),銀花(三錢),生香附(二錢),鬱金(二錢),蘆根(三把)

二十四日,猶有餘熱,舌苔未化,仍用前法。但小便不禁,去枳實。

二十五日,脈靜身涼,惟頭微熱,餘邪已去八九,一以宣肺透飲為主。須能入脅者宜之。

杏仁泥(三錢),鬱金(二錢),茯苓(二錢),旋覆花(三錢),藿梗(三錢),降香末(二錢)生香附(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

三月初四日,食復,脈弦細而滑,脅痛脹,舌苔重濁,不思食。其人本有痰飲,與兩和肝胃法。

旋覆花(三錢),青皮(錢半),鬱金(二錢),制香附(半錢),廣皮炭(錢半),紅曲(八分)降香末(三錢),半夏(三錢),神麯炭(二錢)

脈雖安靜,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飲食。脅下刺痛,開胃兼與和絡。

半夏(五錢),新絳(三錢),烏藥(二錢),廣皮(錢半),旋覆花(三錢),歸鬚(二錢),青皮(錢半),降香末(三錢),鬱金(二錢),生香附(二錢),延胡索(一錢),小枳實(一錢)

章,丙寅年二月十一日,頭痛身熱,脈芤數,口渴,自汗,喉痛,舌苔重濁而尖赤甚,溫病也。勢甚重,法宜辛涼,最忌發汗。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麥冬(三錢),桔梗(三錢),桑葉(錢半),細生地(三錢),甘草(一錢),薄荷(八分),射干(二錢),元參(三錢),牛蒡子(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二日,溫熱咽痛之極,陰本虧也。

桔梗(八錢),人中黃(三錢),馬勃(三錢),牛蒡子(八錢),元參(八錢),連翹(六錢),射干(四錢),黃連(三錢),黃芩(三錢),銀花(三錢),薄荷(二錢),荊芥穗(二錢),細生地(四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三日,大便通,咽痛減,脈漸靜,不可躁。

桔梗(三錢),麥冬(五錢),黃芩(一錢),銀花(三錢),元參(五錢),連翹(二錢),射干(二錢),人中黃(一錢),丹皮(二錢),蘆根(二錢),黃連(一錢),細生地(五錢),白茅根(三錢),牛蒡子(三錢)

煮兩碗,分二次,今晚明早各半帖。

十四日,脈靜,痛止大半,小便未暢,余焰尚存,仍不可食谷。

細生地(五錢),連翹(二錢),射干(二錢),丹皮(三錢),銀花(二錢),人中黃(錢半),元參(三錢),牡蠣(三錢),桔梗(二錢),黃芩(一錢),麥冬(六錢),黃連(八分)

二帖共煎四碗,分四次服。明日午前服完,計今日兩碗,明日兩碗,如服完後,喉仍微痛,小便不暢,明曉再服一帖。如喉痛已止,小便亦暢,可少啜粥湯,靜俟十六日換方服藥。

十六日,脈靜身涼,用一甲復脈湯。

炙甘草(六錢),大生地(六錢),阿膠(三錢),麥冬(五錢),白芍(六錢),麻仁(三錢),牡蠣(八錢)

趙,初六日,熱病脈七至,煩躁無寧晷,譫語神昏,汗出輒復熱,脈不為汗衰。《內經》所謂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余向來見此症,每用一面大劑護陰清熱,一面搜逐心包之邪,獲效亦不少。但黃帝岐伯所云之死症,誰敢謂必生,勉與玉女煎法。

生石膏(四兩),次生地(八錢),知母(一兩),麥冬(八錢),甘草(五錢),京米(一合)

煮五杯,分五次服。外服紫雪丹。

初七日,溫熱未清,又加溫毒,喉腫,舌腫,唇腫,項強,面色反青。伏毒不發,與痘科之悶痘相似,可與代賑普濟散。

一時許服一包,鮮荷葉邊湯煎,其紫雪丹照舊服不可斷,有好牛黃清心丸亦可。

初八日,熱病瘛瘲,痙厥神昏,脈洪大而芤,與育陰潛陽,咸以止厥法。但喉舌之腫,未能一時消盡,可與代賑普濟散間服,其紫雪丹仍用。

細生地(一兩),麥冬(四錢,連心),生白芍(五錢),勾藤勾(三錢),丹皮(四錢),生鱉甲(八錢),生牡蠣(八錢),犀角(三錢),黃芩(二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十日,左脈洪而有力,右脈甚軟,是溫邪日久,陷入下焦血分無疑。古謂三時熱病,深入下焦血分者,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仍用紫雪丹五分一次,約三次,熱退神清能言即止。

次生地(一兩),丹皮(三錢),生鱉甲(六錢),生白芍(五錢),麥冬(五錢,連心),生龜板(六錢),生牡蠣(六錢),生甘草(五錢),生阿膠(五錢,藥化入)

十一日,汗已得而脈未靜,宿糞已解而腫未消、神未清,其代賑普濟散仍服一二次,紫雪丹仍服三五分,其湯藥與重收陰氣。

生白芍(五錢),細生地(一兩),生甘草(五錢),麥冬(五錢),黃芩(三錢),生牡蠣(二錢,研粉煎湯代水)

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煎一杯,明日服。

十二日,汗出脈靜身涼之後,甫過七八日,忽又身熱,脈洪數有力,便澀口渴思涼。乃餘邪續出,以當日受邪之時,非一次也,並非食後勞復之比。但久病不宜反復,恐氣血不支也,與玉女煎法。紫雪丹(三分)一次,身熱神昏瘛瘲則服,否則止。

生石膏(八錢),生甘草(三錢),知母(五錢),細生地(五錢),麥冬(五錢),黃芩(三錢)京米(一撮)

十三日,減石膏。

十四日,今日脈浮大,下行極而上也。

生石膏(二兩,另煎),有熱則加。

知母(五錢),次生地(八錢),生鱉甲(五錢),生甘草(四錢),龜板(五錢),麥冬(六錢)生牡蠣(五錢),京米(一撮)

頭煎三杯,今夜服。二煎兩杯,明早服。若能睡熟但令穩睡,不可呼之服藥。

十五日,今日右脈已小,左脈仍壯,邪氣又歸下焦血分。先用紫雪丹以搜之,繼之培陰清熱。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法。

知母(五錢),生甘草(四錢),生牡蠣(六錢),次生地(一兩),丹皮(四錢),生鱉甲(六錢),黃柏(三錢),麥冬(六錢),生龜板(六錢),生白芍(三錢)

煮五杯,今晚服三杯,明早兩杯。

十六日,今日右脈復浮而大,猶思涼飲,暫與玉女煎法。其芳香搜逐邪濁之法,仍不能止。

生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生甘草(四錢),次生地(六錢),麥冬(六錢),生鱉甲(六錢),京米(一合)

煮四杯,分四次服。

十七日,今日右脈稍沉而小,左脈仍洪大而浮。餘邪續出,神識反昏,微瘛瘲,肢微厥,非吉兆也。舌上津液已回,大便甚通。自始至終,總無下法,只有護陰,一面搜逐深入之伏邪。

大生地(一兩),生鱉甲(五錢),生甘草(四錢),丹皮(三錢),勾藤勾(三錢),生白芍(六錢),生牡蠣(五錢),麥冬(六錢),阿膠(三錢),生龜板(五錢)

煮五杯,分五次服。

十八日,神清改方。

十九日,溫毒日久,諸症漸減,惟脈未靜,應照邪少虛多例,其不盡之邪,付之紫雪可也。

生白芍(四錢),鉤藤(三錢),生鱉甲(五錢),大生地(八錢),麥冬(六錢),生龜板(五錢),炙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生牡蠣(五錢),丹皮(四錢),阿膠(三錢)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病雖漸次就退,伏熱猶未清楚。暫與少加清熱之品。

生白芍(四錢),鉤藤(二錢),次生地(一兩),生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丹皮(三錢),麥冬(六錢),生牡蠣(六錢),黃芩(二錢),生鱉甲(四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一日,猶有瘛瘲,仍從少陽中求之,再用紫雪丹(一錢),分二次服。

劉,六十歲,癸丑年七月初九日,溫病誤表,津液消亡。本系酒客,熱由小腸下注,溺血每至半盆,已三四日矣。又亡津液,面大赤,舌苔老黃而中黑,唇黑裂,大便七日不下,勢如燎原,與急下以存津液法。

大承氣,減枳樸分量,加丹皮、犀角。

初十日,昨日下後,舌上津液已回,溺血頓止,與清血分之熱。

焦白芍(四錢),犀角(四錢),麥冬(四錢),丹皮(五錢),銀花(五錢),細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天冬(二錢)

十一日,照前方。

十二日,前方加麻仁(三錢)。

十三日,前方四帖。

十七日,邪去七八,已能進粥,陰虛甚於餘邪。

復脈湯去參桂薑棗,二帖。

十九日,照前方加生牡蠣、生鱉甲,二帖。

二十一日,照前方又加生龜板,服二十一帖。

八月初十日,照前方又加海參(二條),鮑魚片(五錢),服二十帖。

史氏,二十七歲,癸丑年七月初一日,溫熱誤汗於前,又誤用龍膽蘆薈等極苦化燥於後,致七月胎動不安,舌苔正黃,爛去半邊,目睛突出眼眶之外,如蠶豆大,與玉女煎加犀角。以氣血兩燔,脈浮洪數極故也。

生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炙甘草(四錢),犀角(六錢),京米(一撮),細生地(六錢)麥冬(五錢)

初二日,煩躁稍靜,胎不動,余如故。照前方再服三帖。

初五日,大便不通,小便數滴而已,溺管痛,舌苔黑,唇黑裂,非下不可。雖有胎,經云:有故無殞,故無殞也。

生大黃(六錢),元明粉(四錢),川樸(一錢),枳實(一錢)

煮兩杯,分二次服,得快便即止。

初六日,下後脈靜身涼,目睛漸收,與甘寒柔潤。

初十日,復脈湯去剛藥。

十四日,復脈加三甲。

二十日,服專翕大生膏十二斤,至產後彌月方止。

趙,五十五歲,癸丑年六月二十六日,體瘦無子,過服桂、附,津液枯燥。於二十二日得溫熱,自服補中益氣湯三帖,致邪無出路,服辛涼輕劑二帖,竹葉石膏湯三帖,至七月初二日,煩躁不寐,並不臥床,赤身滿地混抓,譫語乾熱,無汗舌黃,與調胃承氣湯,加元參一小劑,得大便少許,隨出赤紅疹數十枚,少安半日,其症如前,與沃陰之甘涼法。二三日大躁大狂,又與調胃承氣湯一小帖。

又出疹數十枚,又少安,熱總不退,脈總不靜。如是者前後共下十三次,出疹十三次。而後脈靜身涼,服復脈湯七帖後作專翕大生膏半料,計十二斤,半年後始復原。此證原案已失,舉其大略,以備一格。

王,三十八歲,溫病狂熱,大渴引飲,周十二時,飲涼水擔余,癲狂譫語,大汗不止。每日用白虎湯合犀角地黃湯,石膏用半斤,日服二帖。外用紫雪一兩有餘,間服牛黃清心丸五六丸。如是者七八日,熱始漸退,藥漸減,後以復脈湯收功。

溫疫者,厲氣流行而兼穢濁,戶戶皆然,如役所使也。是證也,悉從口鼻而入,先病手太陰,而後延布三焦。治法一以護陰、清熱、逐穢為主。然法者規矩也。規矩不能使人巧,巧用在人也。今於其證中之有證者,先生則法中之有法。病見極重之證,方施至重之方,然未嘗有一毫護此失彼之弊。

如案中王、趙、史、劉數姓之疴,非先生胸有定見,法施奇絕,安望其生耶?真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豈庸手所能乎!至於精微妙旨,善讀者細玩案中,自知其妙,予不敢再加妄論也。(舒配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