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溫疫

章,七十歲,溫熱發斑,咽痛。

石膏(一兩),人中黃(二錢),苦桔梗(六錢),知母(四錢),射干(三錢),芥穗(二錢)元參(五錢),銀花(六錢),牛蒡子(五錢),黃芩(二錢),連翹(六錢),馬勃(二錢),犀角(三錢)

白話文:

石膏(60 克),人中黃(12 克),苦桔梗(36 克),知母(24 克),射干(18 克),芥穗(12 克),元參(30 克),銀花(36 克),牛蒡子(30 克),黃芩(12 克),連翹(36 克),馬勃(12 克),犀角(18 克)

葦根、白茅根煎湯,煮成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溫斑三日,猶然骨痛,胸痛,咽痛,肢厥,未張之穢熱尚多,清竅皆見火瘡,目不欲開,脈弦數而不洪,口乾燥而不渴。邪毒深居血分,雖有藥可治,恐高年有限之陰精,不足當此燎原之勢,又恐不能擔延十數日之久,刻下趁其尚在上焦,頻頻進藥,速速清陽。再以芳香透絡逐穢,俾邪不入中下焦,可以望愈。

白話文:

發燒三天後仍然有骨痛、胸痛、喉嚨痛、四肢冰冷,體內尚未散去的邪熱仍然很多,清竅(鼻、口、耳、目)都有發炎的徵兆,眼睛不想睜開,脈象弦數但不洪大,嘴裡乾燥但不覺得口渴。邪毒深入血液,雖然有藥可以治療,但擔心年紀大的人陰精不足,無法對抗這種大面積的發燒,也擔心無法撐過十幾天那麼久。趁著邪毒還在胸腔以上,趕緊服用藥物,迅速清除陽邪。再用芳香藥物通達經絡,驅逐邪毒,讓邪毒無法進入中焦和下焦,這樣纔有希望痊癒。

約二時間服紫雪丹二分,宣泄血絡之穢毒。

連翹(一錢),銀花(一錢),犀角(五分),薄荷(三分),牛蒡子(一錢,炒研),丹皮(五分),人中黃(三分),桔梗(一錢),白茅根(五分),元參(一錢),鬱金(四分),藿香梗(五分),炒黃芩(三分),芥穗(三分),馬勃(三分),葦根(五分),射干(五分)

白話文:

連翹(6克),金銀花(6克),犀角(3克),薄荷(1.8克),牛蒡子(6克,炒研),丹皮(3克),人中黃(1.8克),桔梗(6克),白茅根(3克),元參(6克),鬱金(2.4克),藿香梗(3克),炒黃芩(1.8克),芥穗(1.8克),馬勃(1.8克),葦根(3克),射干(3克)

周十二時八帖。

照前方加金汁五匙,仍周十二時服八帖。

照前方加犀角三分,黃連三分,炒枯,仍周十二時八帖。

邪有漸化之機,但心火熾盛,陰精枯而被爍,當兩濟之。

犀角(一兩,先煎),銀花(六錢),生白芍(六錢),細生地(八錢),連翹(六錢),麥冬(一兩,連心),黃連(四錢,先煎),丹皮(一兩),生甘草(四錢),白茅根(五錢),鮮荷葉(四錢)

白話文:

草藥:

  • 犀角(50克,先煎)
  • 銀花(30克)
  • 生白芍(30克)
  • 細生地(40克)
  • 連翹(30克)
  • 麥冬(50克,連心)
  • 黃連(20克,先煎)
  • 丹皮(50克)
  • 生甘草(20克)
  • 白茅根(25克)
  • 鮮荷葉(20克)

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仍用前藥一帖,先煮半帖,約八分二杯,除先服昨日余藥一碗外,晚間服此二碗,余藥明早煮成,緩緩服之。

如前日法,邪去八九,收陰中兼清肺胃血分之熱而護津液。

生白芍(六錢),大生地(一兩),沙參(三錢),炙草(三錢),柏子霜(三錢),火麻仁(三錢),麥冬(八錢),白茅根(五錢)

白話文:

生白芍(36克),生地黃(60克),沙參(18克),炙甘草(18克),柏子仁(18克),火麻仁(18克),麥冬(48克),白茅根(30克)

八分三杯,三次服。

裡熱甚,胸悶骨痛,必須補陰而不宜呆膩。

生白芍(四錢),沙苑子(二錢),細生地(五錢),沙參(三錢),麥冬(五錢),柏子霜(三錢),冰糖(二錢),廣皮炭(錢半)

白話文:

生白芍(12 克),沙苑子(6 克),細生地(15 克),沙參(9 克),麥冬(15 克),柏子霜(9 克),冰糖(6 克),廣皮炭(1.5 克)

王,三十八歲,五月初十日,溫熱系手太陰病,何得妄用足六經表藥九帖之多。即以《傷寒論》自開闢以來,亦未有如是之發表者。且柴胡為少陽提線,經謂少陽為樞,最能開轉三陽者。今數數用之,升提太過,不至於上厥下竭不止。汗為心液,屢發不已,既傷心用之陽,又傷心體之陰,其勢必神明內亂,不至於譫語顛狂不止也。今且救藥逆,治病亦在其中。

白話文:

一位 38 歲姓王的患者,於五月初十日發病。屬溫熱之症,涉及手太陰經。為何胡亂使用針對足六經表證的藥方,而且開了多達九帖的劑量?即使是《傷寒論》問世以來,也沒有過如此發表的療法。

柴胡是少陽經的提線,經典中提到少陽經為樞紐,最能疏通轉運三陽經。而現在卻頻繁使用,過度升提,導致上厥下竭的現象難以止息。汗液是心臟的津液,反覆發汗不止會既損傷心臟的陽氣,又損傷心臟的陰液,勢必會導致神明內亂,出現譫語顛狂等症狀不止。因此,現在必須救治逆症,治療疾病也包含在其中。

溫病大例四損重逆難治。何謂四損?一曰老年真陽已衰,下虛陰竭;一曰嬰兒稚陰稚陽未充;一曰產婦大行血後,血舍空虛,邪易乘虛而入;一曰病久陰陽兩傷。何謂重逆?《玉函經》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犯逆藥至九帖之多,豈止重逆哉!

白話文:

在溫病治療中,有四種情況是最嚴重的,難以治癒。什麼是四種情況呢?

老年真陽已衰,下虛陰竭 :老年人的陽氣已經衰退,下焦虛寒,體內的陰液也已經不足。

嬰兒稚陰稚陽未充 :嬰兒的陰陽之氣都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產婦大行血後,血舍空虛,邪易乘虛而入 :產婦生完孩子後,血氣耗損,身體虛弱,容易被病邪入侵。

病久陰陽兩傷 :疾病時間長了,會損傷陰陽二氣。

什麼是重逆?《玉函經》中說:一味藥用錯了會縮短壽命,兩味藥用錯了就會致命。現在所用的藥物至少有九種,難道這不是病情非常嚴重嗎?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薄荷(八分),麥冬(八錢),丹皮(五錢),桑葉(三錢),元參(五錢),細生地(五錢),羚羊角(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銀花(15克),薄荷(4克),麥冬(40克),丹皮(25克),桑葉(15克),元參(25克),生地(25克),羚羊角(15克)

辛涼芳香甘寒法,辛涼解肌分發越太過之陽,甘寒定騷擾復喪失之陰,芳香護膻中,定神明之內亂。

十一日,過服辛溫,汗出不止,神明內亂,譫語多笑,心氣受傷,邪氣乘之,法當治以芳香。

紫雪丹(五錢),每服一錢。其湯藥仍服前方,日二帖。

十二日,《靈樞》溫熱論曰:狂言失志者死。況加以肢厥,冷過肘膝,脈厥六部全無,皆大用表藥,誤傷心陽,致厥陰包絡受傷之深如是。現在危急之秋,只有香開內竅,使錮蔽之邪,一齊湧出方妙。且喜舌苔之板者已化,微有渴意,若得大渴,邪氣還表,脈出身熱,方是轉機。即於前方內加犀角三錢,如譫語甚,約二時辰,再服紫雪丹一錢。

白話文:

十二天,根據《靈樞》的溫熱論說:神志錯亂者會死亡。現在的情況是患者肢體冰冷,冷到肘膝以上,脈博微弱六部全無,這些都是大量使用發汗藥造成的,誤傷了心陽,導致厥陰包絡受到如此嚴重的損傷。現在是危急時刻,只能用香藥刺激內竅,讓閉塞的邪氣全部湧出纔好。值得慶幸的是,患者的舌苔已經變軟,有輕微的口渴,如果口渴加重,邪氣會再次表發,脈搏也會發熱,這纔是轉機的徵兆。現在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犀角三錢,如果胡言亂語的症狀嚴重,大約兩小時後再服紫雪丹一錢。

十三日,肢厥脈厥俱有漸回之象,仍服前方二帖。晚間再服紫雪丹一錢,牛黃丸一粒。明早有譫語,仍服紫雪丹一錢,不然不必服。

白話文:

第十三日,手腳發冷和脈搏微弱的症狀逐漸恢復,仍按前一天的方子服藥兩帖。晚上再服紫雪丹一錢,牛黃丸一粒。第二天早上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仍服紫雪丹一錢,否則不必服藥。

十四日,厥雖回而噦,目白睛,面色猶赤。

連翹(二錢),元參(五錢),丹皮(三錢),銀花(二錢),麥冬(五錢),犀角(一錢),細生地(五錢),煅石膏(三錢),羚羊角(三錢)

白話文:

連翹(12 克),太子參(30 克),丹皮(18 克),金銀花(12 克),麥冬(30 克),犀角(6 克),生地黃(30 克),煅石膏(18 克),羚羊角(18 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即於前方內加:

柿蒂(六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

日二帖。

十六日,諸症悉減,但舌起新苔,當防其復。

連翹(二錢),元參(三錢),丹皮(二錢),銀花(二錢),麥冬(三錢),犀角(五分),黃芩(二錢),鬱金(二錢),牛蒡子(二錢),柿蒂(二錢),細生地(三錢)

白話文:

連翹(12 克),元參(18 克),丹皮(12 克),銀花(12 克),麥冬(18 克),犀角(3 克),黃芩(12 克),鬱金(12 克),牛蒡子(12 克),柿蒂(12 克),生地黃(18 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謝,五月初三日,酒客脈象模糊,苔如積粉,胸中鬱悶,病勢十分深重,再舌苔刮白,大便晝夜十數下,不惟溫熱,且兼濁濕,豈傷寒六經藥可治。

白話文:

謝醫師,五月初三日,這位好喝酒的病患脈象微弱,舌苔像是一層積灰,胸中感到鬱悶,病情十分嚴重。再觀察他舌苔颳得發白,大便一天一夜多達十幾次,不只發燒,還夾雜著濁氣和濕氣,這難道是傷寒六經的藥方就能治療的嗎?

連翹(錢半),滑石(三錢),鬱金(二錢),銀花(二錢),藿香(二錢),生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黃連(錢半),豆豉(二錢),薄荷(一錢)

白話文:

連翹(半錢)、滑石(三錢)、鬱金(二錢)、金銀花(二錢)、藿香(二錢)、生薏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黃連(半錢)、豆豉(二錢)、薄荷(一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四日,溫病始終以護津液為主,不比傷寒以通陽氣為主。

連翹(三錢),黃芩(二錢),桑葉(三錢),甘草(八分),麥冬(五錢),銀花(三錢),薄荷(一錢),豆豉(二錢),黃連(二錢),滑石(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黃芩(10克),桑葉(15克),甘草(4克),麥冬(25克),銀花(15克),薄荷(5克),豆豉(10克),黃連(10克),滑石(15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五日,舊苔已退,新苔又出,邪之所藏者尚多。脈象之模糊者,較前稍覺光明。

連翹(三錢),麥冬(四錢),通草(八分),銀花(三錢),薄荷(八分),天花粉(三錢),桑葉(二錢),滑石(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藿香葉(八分),黃連(二錢),鮮蘆根(三錢)

白話文:

連翹(18克),麥冬(24克),通草(4.8克),金銀花(18克),薄荷(4.8克),天花粉(18克),桑葉(12克),滑石(18克),黃芩(12克),杏仁(18克),藿香葉(4.8克),黃連(12克),鮮蘆根(18克)

初六日,脈洪,舌滑而中心灰黑,余皆刮白,濕中穢濁,須重用芳香。

連翹(三錢),荷葉邊(二錢),豆豉(三錢),銀花(二錢),通草(錢半),鬱金(三錢),薄荷(一錢),滑石(五錢),藿香(三錢),黃芩(二錢),蘆根(五錢),黃連(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荷葉邊(10克),豆豉(15克),金銀花(10克),通草(7.5克),鬱金(15克),薄荷(5克),滑石(25克),藿香(15克),黃芩(10克),蘆根(25克),黃連(15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七日,溫病已有涼汗,但脈尚數而協熱下利不止。議白頭翁湯法。

白頭翁(五錢),生白芍(二錢),秦皮(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

白話文:

白頭翁(15克),生白芍(6克),秦皮(9克),黃芩(9克),黃連(9克)

初八日,熱邪雖退,而脈仍未靜,尚有餘熱未清。大泄十餘日,大汗一晝夜,津液喪亡已多,不可強責小便。再胃之上脘痛,有責之陽衰者,有責之痰飲者,有責之液傷者。茲當熱邪大傷津液之後,脈尚未靜,猶然自覺痰黏,斷不得作陽衰論。且陽衰胸痹之痛,不必咽津而後痛也。

白話文:

初八號,雖然發燒已經退燒了,但脈象仍然沒有平靜下來,還有餘熱未消。患者持續瀉肚十多天,又出了一整天的大汗,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不能勉強要求他排小便。此外,患者胃的上中腹疼痛,有人認為是陽氣虛弱導致的,有人認為是痰濕導致的,有人認為是津液受傷導致的。現在熱邪嚴重耗傷津液之後,脈象還沒有平靜下來,患者仍然自我感覺痰液黏滯,所以不能斷定為陽氣虛弱。況且,陽氣虛弱導致的胸痛,不一定需要嚥下津液後才會疼痛。

與甘苦合化陰氣法,既可以保胃汁,又可以蓄水之上源,得天水循環,水天一氣,自然暢流。

麥冬(六錢),炙草(三錢),大生地(五錢),火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黃連(一錢),炒黃芩(一錢),沙參(三錢),象貝母(二錢)

白話文:

麥冬(36 克),炙甘草(18 克),大生地(30 克),火麻仁(18 克),生牡蠣(30 克),黃連(6 克),炒黃芩(6 克),沙參(18 克),象貝母(12 克)

煮三碗,三次服。渣煮一碗,明早服。

初九日,即於前方內加:

丹皮(三錢),赤芍(三錢)

初十日,肺脈獨大,仍渴思涼。

連翹(三錢),知母(二錢),銀花(三錢),桑葉(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生甘草(一錢),煅石膏(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知母(10克),銀花(15克),桑葉(15克),黃芩(10克),杏仁(15克),生甘草(5克),煅石膏(15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左關獨大,仍喜涼物,餘熱未清,小便赤,用苦甘法。

黃連(一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生草(一錢),丹皮(五錢),細生地(二錢),桑葉(三錢),赤芍(二錢),木通(二錢),麥冬(二錢)

白話文:

黃連(6克),知母(12克),黃芩(12克),生草(6克),丹皮(30克),細生地(12克),桑葉(18克),赤芍(12克),木通(12克),麥冬(12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長氏,二十二歲,溫熱發疹,系木火有餘之證,焉有可用足三陽經之羌防柴葛,誅伐無過之理,舉世不知,其如人命何?議辛涼達表,非直攻表也:芳香透絡。非香燥也。

白話文:

長氏,22歲,發熱起疹,這是木火旺盛的表現,怎麼可以用足三陽經的羌活防風柴胡葛根這些藥物,這是過度治療的道理,大家都不懂,這樣會如何影響患者的生命?我提議使用辛涼藥物疏通表氣,不僅是針對表證,還有芳香通絡的作用,不會造成香燥。

初四日

連翹(六錢),銀花(八錢),薄荷(三錢),桔梗(五錢),元參(六錢),生草(二錢),牛蒡子(五錢),黃芩(三錢),桑葉(三錢)

白話文:

連翹(36公克),金銀花(48公克),薄荷(18公克),桔梗(30公克),元參(36公克),生草(12公克),牛蒡子(30公克),黃岑(18公克),桑葉(18公克)

為粗末,分六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五日,溫毒脈象模糊,舌黃喉痹,胸悶渴甚。議時時輕揚,勿令邪聚方妙。

連翹(八錢),銀花(一兩),薄荷(三錢),元參(一兩),射干(三錢),人中黃(三錢),黃連(三錢),牛蒡子(一兩),黃芩(三錢),桔梗(一兩),生石膏(一兩),鬱金(三錢),杏仁(五錢),馬勃(三錢)

白話文:

連翹(40克),金銀花(60克),薄荷(15克),元參(60克),射干(15克),人中黃(15克),黃連(15克),牛蒡子(60克),黃芩(15克),桔梗(60克),生石膏(60克),鬱金(15克),杏仁(25克),馬勃(15克)

共為粗末,分十二包,約一時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六日,舌苔老黃,舌肉甚絳,脈沉壯熱,夜間譫語,煩躁面赤,口乾唇燥,喜涼飲。議急下以存津液法,用大承氣減枳樸辛藥,加增液潤法。

白話文:

初六那天,舌苔是老黃乾枯的,舌頭本身顏色很紅,脈象沉緊發熱,晚上說胡話,煩躁不安臉色發紅,口乾脣燥,喜歡喝涼水。討論後決定緊急用藥的方法來保存津液,使用大承氣湯減去枳樸和辛熱的藥物,增加滋陰潤燥的藥物。

大黃(八錢),元明粉(四錢),厚朴(三錢),枳實(三錢),元參(三錢),麥冬(五錢),細生地(五錢)

白話文:

生大黃(50克),元明粉(25克),厚朴(18.75克),枳實(18.75克),元參(18.75克),麥冬(31.25克),細生地(31.25克)

煮三杯,先服一杯,得快便止後服,不便或不快,進第二杯,約三時不便,進第三杯。

初七日,其勢已殺,其焰未平,下後護陰為主,用甘苦化陰。

細生地(八錢),黃芩(二錢),元參(三錢),生草(一錢),丹皮(五錢),麥冬(六錢),黃連(錢半)

煮三杯,分三次服。渣煮一杯,明早服。

初八日,脈浮邪氣還表,下行極而上也。即於前方內加: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去黃連

初九日,脈仍數,余焰未息,口仍微渴,少用玉女煎法,兩解氣血伏熱。

細生地,生甘草,麥冬,連翹,元參,銀花,生石膏,知母

各等分,服法如前。

初十日,脈沉微數,自覺心中躁,腹中不爽,舌上老黃苔,二日不大便,議小承氣湯微和之。

白話文:

初十日,脈搏沉細而跳動較快,患者自覺心中煩躁,腹部不舒服,舌苔發黃,兩天沒有排便,建議服用小承氣湯,以輕微和解的方法治療。

生大黃(三錢),厚朴(三錢),枳實(二錢)

水五杯,煮二杯,先服一杯,得利止後服,不快再服。

趙,七十歲,五月十二日,溫病之例,四損重逆為難治。今年老久病之後,已居四損之二。況初起見厥,病入已深。再溫病不畏其大渴,引飲思涼,最畏其不渴。蓋渴乃氣分之病,不渴則歸血分。此皆年老藩籬已撤,邪氣直入下焦之故。勉議清血分之熱,加以領邪外出法。

白話文:

趙姓患者,70歲,於5月12日因溫病發作就診。溫病所造成的四種損傷(氣、血、陰、陽)嚴重逆轉,治療較為棘手。今年患者年紀已長,久病之後,已經出現了四種損傷中的氣虛和陰虛。況且發病初期就出現厥冷的症狀,說明疾病已經深入體內。溫病患者不怕大渴,喜歡喝水解渴,最怕的是不渴。因為口渴是氣分的病變,不渴的話則歸屬於血分的病變。這是因為年老體弱,保護屏障已經破損,邪氣直接侵入下焦所致。因此,建議採用清除血分熱邪的方法,並配合引領邪氣外出的療法。

丹皮(二錢),細生地(二錢),連翹(二錢),鬱金(二錢),桔梗(一錢),羚羊角(錢半),甘草(五分),桑葉(一錢),銀花(一錢),麥冬(一錢),茶菊花(一錢),薄荷(八分)

白話文:

丹皮(12 公克),生地黃(12 公克),連翹(12 公克),鬱金(12 公克),桔梗(6 公克),羚羊角(3 公克),甘草(3 公克),桑葉(6 公克),銀花(6 公克),麥冬(6 公克),野菊花(6 公克),薄荷(5 公克)

日三帖,渣不再煎。

十三日,今日厥輕,但老年下虛,邪居血分,不肯外出,可畏,用辛涼合芳香法。

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藿香(錢半),元參(三錢),豆豉(三錢),薄荷(八分),銀花(三錢),鬱金(錢半),桑葉(二錢),細生地(三錢),丹皮(三錢),麥冬(三錢),蘆根(五寸)

白話文:

連翹(15 克),牛蒡子(15 克),藿香(7.5 克),元參(15 克),豆豉(15 克),薄荷(4 克),金銀花(15 克),鬱金(7.5 克),桑葉(10 克),生地黃(15 克),丹皮(15 克),麥冬(15 克),蘆根(15 公分)

十四日,六脈沉數而實,四日不大便,汗不得除,舌苔微黃,老年下虛,不可輕下。然熱病之熱退,每在裡氣既通以後。議增液湯,作增水行舟之計。

白話文:

發病第十四天,六脈沉細有力,四天沒有大便,汗出不止,舌苔微黃,老人身體虛弱,不可輕易瀉下。然而發燒時熱退,常常是在體內的氣血通暢之後。考慮使用增液湯,就像增加水量讓船行進。

元參(二兩),細生地(一兩),梔子炭(六錢),丹皮(六錢),麥冬(一兩),牛蒡子(八錢)

白話文:

元參(120 克),細生地(60 克),梔子炭(36 克),丹皮(36 克),麥冬(60 克),牛蒡子(48 克)

水八碗,煮三碗,三次服,均於今晚服盡,明早再將渣煮一碗服。

十五日,仍未大便,酌加去積聚之潤藥,即於前方內加:

元參(一兩),細生地(一兩)

十六日,脈已滑,渴稍加,汗甚多,邪有欲出之勢,但仍未大便,猶不能外增液法,少入玉女煎可也。既可潤腸,又可保護老年有限津液,不比壯年可放心攻劫也。

白話文:

16號,脈象已滑利,口渴略微加重,汗水很多,邪氣有想從體內排出的趨勢,但仍然沒有大便。此時仍然不能外用增液的方法,可以少量服用玉女煎。它既能潤腸,又能保護老年人有限的津液,不像壯年可以放心地進行攻劫。

元參(三兩),知母(三錢),細生地(二兩),麥冬(一兩),生甘草(二錢),生石膏(一兩)銀花(六錢),連翹(五錢)

白話文:

元參(180 克),知母(15 克),細生地(120 克),麥冬(60 克),生甘草(12 克),生石膏(60 克),銀花(36 克),連翹(30 克)

十七日,渴更甚,加以保肺為急,即於前方內加:

黃芩(三錢),生石膏(一兩),知母(二錢)

十八日,大便已見,舌苔未淨,脈尚帶數,不甚渴,仍清血分為主,復領邪法。

麥冬(三錢),生甘草(二錢),細生地(一兩),元參(五錢),丹皮(六錢),銀花(三錢),連翹(三錢),黃芩(二錢)

白話文:

麥冬(18克) 生甘草(12克) 細生地(60克) 元參(30克) 丹皮(36克) 銀花(18克) 連翹(18克) 黃芩(12克)

煮三碗,三次服。

苗,十七歲,初一日,溫熱本木火有餘之病。無奈世人不識四時,乃以治冬日之羌防柴葛治之,是之謂抱薪措火,誤傷心陽,其勢不至於神昏譫語痙厥顛狂不休也。議以清宮湯,急清宮城為要。

白話文:

小苗,17歲,農曆初一。有溫熱本木火氣過剩的疾病。但世人不懂得四季養生,用治療冬季寒症的羌防、柴葛來治療,這就好像抱著柴火往火堆裡塞,誤傷了心陽之氣,其勢必會導致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抽搐甚至瘋狂不止。我建議使用清宮湯,急切清澈宮城,也就是心包部位,這是最重要的。

麥冬(一兩,連心),生石膏(六錢),元參心(六錢),犀角(五分),蓮子心(一兩),竹葉心(三錢),細生地(五錢),黃連(二錢),連翹(五錢,連心),丹皮(五錢),勾藤勾(三錢)

白話文:

麥冬(100 克,連同麥冬芯)、生石膏(60 克)、元參心(60 克)、犀角(5 克)、蓮子心(100 克)、竹葉心(30 克)、細生地(50 克)、黃連(20 克)、連翹(50 克,連同連翹芯)、丹皮(50 克)、葛藤(30 克)

再按:痙厥神昏,故以清宮為主。血分太熱脈極數,故以地黃湯犀角為佐。邪氣在血分雖多,尚能渴思涼飲,故加石膏合冬地為玉女煎法,以清氣血兩燔之伏熱。大抵治逆之症,不能一轍,其勢不得不用複方也,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明日渣再煮半碗服。

白話文:

再補充:抽搐昏迷,所以以清涼解毒為治療重點。血分過熱,脈搏極快,所以以地黃湯和犀角為輔助。病邪雖然多在血分,但患者還能喝涼水,故再加石膏和冬蟲夏草,製成玉女煎,以清涼氣血兩方面的鬱熱。總之,治療逆證不能千篇一律,情況逼不得已,才使用複方。煮成三碗,分成三次服完。第二天再將藥渣煮半碗服用。

初二日,諸證俱減而未盡除,脈之至數亦減。但老年下虛,咳聲不滿喉嚨,可畏之至。議搜邪之中,寓補陰和陽之用。

白話文:

第二天,各種症狀都減輕了,但還沒完全消除,脈搏的速度也減緩了。不過,老年人體質虛弱,咳嗽的聲音堵在喉嚨裡,非常嚴重。商量討論後,認為應該在驅除病邪的同時,補充陰氣和陽氣。

麥冬(二兩,連心),丹皮(八錢),黃芩(三錢),黃連(二錢),連翹(三錢),生石膏(一兩),細生地(一兩),大生地(一兩),犀角(五錢)

白話文:

  • 麥冬:兩兩,連同心部
  • 丹皮:八錢
  • 黃芩:三錢
  • 黃連:二錢
  • 連翹:三錢
  • 生石膏:一兩
  • 細生地:一兩
  • 大生地:一兩
  • 犀角:五錢

初三日,脈證雖減,猶在險途。

大生地(一兩),黃連(二錢),犀角(五錢),黃芩(三錢),細生地(一兩),麥冬(二兩),丹皮(六錢),連翹(三錢),焦白芍(五錢),熟石膏(五錢)

白話文:

生地(60克),黃連(12克),犀角(30克),黃芩(18克),地骨皮(60克),麥冬(120克),丹皮(36克),連翹(18克),焦白芍(30克),熟石膏(30克)

初四日,神識略清,脈洪數有力,周身盡赤若斑,大便大頻,用玉女煎加苦以堅陰。今晚明早,如神識不甚清爽,再服紫雪丹三五錢。

白話文:

第四天,神智略微清醒,脈象洪大有力,全身長出密密麻麻的紅色斑點,大便頻繁。使用玉女煎加點苦味藥來滋腎陰。今晚和明天早上,如果神智還是不清醒,再次服用 3-5 錢的紫雪丹。

大生地(一兩),黃連(三錢),黃芩(三錢),知母(三錢),犀角(六錢),細生地(一兩),丹皮(六錢),麥冬(二兩),生石膏(八錢),炒京米(一撮)

白話文:

生地(60克),黃連(18克),黃芩(18克),知母(18克),犀角(36克),地骨皮(60克),丹皮(36克),麥冬(120克),生石膏(48克),炒米(一小撮)

頭煎煮三杯,二煎煮二杯。今日服三次,明早服二次,各一杯。

初五日,即於前方內加:

元參(六錢),去京米

此證服紫雪丹共一兩八錢,牛黃丸五粒。神識清,大便通,舌苔退,脈靜身涼,後二甲復脈湯十八帖。

白話文:

針對此病症,服用了紫雪丹總共一兩八錢,牛黃丸五粒。神智清醒了,大便通暢了,舌苔消退了,脈搏平穩、身體涼爽了。後來又服用了二甲復脈湯十八帖。

普,四十四歲,五月二十九日,溫熱月餘不解,初用橫補中焦,致邪無出路。繼用暑濕門中剛燥,致津液大虧,濕熱之邪,仍未能化。現在乾嘔脈數,大小便閉,煩躁不安,熱仍未除,證非淺鮮,議甘寒、苦寒合化陰氣,令小便自通。若強責小便,不畏泉源告竭乎!

白話文:

普,44 歲,5 月 29 日發病,溫熱病症狀持續一個多月未解除。最初使用中焦橫補的方法,導致邪氣無路可出。接著使用暑濕門中偏燥熱的治療方法,導致津液大虧,濕熱邪氣仍然無法化解。現在患者乾嘔、脈搏快、大小便不通、煩躁不安、熱仍然未退,病情不輕。建議使用甘寒、苦寒藥物合用,化生陰氣,讓小便自然通暢。如果強行催促小便,豈不是要擔心身體裡的水分乾涸嗎?

生石膏(一兩),元參(一兩),細生地(六錢),知母(四錢),連翹(八錢),丹皮(五錢),麥冬(八錢),銀花(三錢),生甘草(二錢),炒黃芩(二錢),黃連(二錢)

白話文:

生石膏(60 克),元參(60 克),細心地(36 克),知母(24 克),連翹(48 克),丹皮(30 克),麥冬(48 克),銀花(18 克),生甘草(12 克),炒黃芩(12 克),黃連(12 克)

煮成三碗,今日分三次服完,明早再煮一碗服。

三十日,昨用玉女煎、銀翹散合法,再加苦寒,為甘苦合化陰氣,又為苦辛潤法。今日已見大效,汗也,便也,表裡俱通。但脈仍沉數有力,是仍有宿糞,與久羈之結邪相搏。議增水行舟,復入陰搜邪法。

白話文:

用了三十天的時間,上一次使用了玉女煎和銀翹散同時服用,再搭配苦寒的藥材,起到甘苦相濟化陰的作用,同時也有苦辛潤法的效果。今天已經看到很大的效果,出汗了,大便也通暢了,表裡都順暢了。但是脈象仍然沉數有力,說明體內還有宿糞,與長久積累的邪氣相搏鬥。建議增加走水行舟的藥物,再次使用滋陰搜邪的方法。

麥冬(一兩),丹皮(六錢),生甘草(三錢),黃芩炭,大生地(六錢),北沙參(五錢),生鱉甲(八錢),生牡蠣(六錢),柏子霜(三錢),黃連(錢半)

白話文:

麥冬(60克),丹皮(36克),生甘草(18克),黃芩炭,大生地(36克),北沙參(30克),生鱉甲(48克),生牡蠣(36克),柏子霜(18克),黃連(9克)

史,三十八歲,溫病汗後,法當脈靜身涼。今脈雖為汗衰,究有五至,且不能弱。況對醫者說病刺刺不休,豈一二日內欲虛脫者,而能若是乎?此證人僉畏其虛,我獨畏其實也。現在大便溏泄頻頻,勢若可畏,然不可與收攝腎胃兩關。蓋伏邪藏深,為日已久,茲方有出路,而可驟行納縮乎?但柔滑之品,須暫行停止。

白話文:

史姓男子,38歲,溫病後出汗,一般情況下脈搏應靜止、身體應涼爽。現在脈搏雖然因出汗而虛弱,但仔細檢查仍有五至,而且還不能用「弱」字來形容。況且他對醫生訴說病情時,絮絮不休,此人怎麼可能是幾天內虛脫之人,而會是這樣的情況呢?大家都擔心他虛弱,我卻獨自憂慮他的「實」證。現在他的大便溏泄頻繁,勢頭令人擔憂,但不能收斂腎胃。因為潛藏的邪氣時間很長、很深,現在纔有出路,怎麼能突然將其收斂呢?只是對柔滑的藥物,需要暫時停用。

議熱淫於內,治以甘苦,佐以鹹寒法,妙在即寓堅陰收納於其中。

生牡蠣(二兩),炙甘草(五錢),生鱉甲(二兩),黃柏炭(三錢),黃芩炭(三錢)

白話文:

生牡蠣:120 克 炙甘草:30 克 生鱉甲:120 克 黃柏炭:18 克 黃芩炭:18 克

周,六十三歲,六月初八日,溫熱最忌足三陽藥,且柴胡直升少陽,不至於下竭上厥不止。且即系傷寒,從無用柴胡十數日之多。現在嘔而便血,《靈樞》所謂不治之症。勉議犀角地黃湯,加黃連苦甘合化法。

白話文:

周姓患者,63 歲,於六月初八日發病。此時為溫熱病最忌諱使用溫熱性藥物,且柴胡會直驅少陽經,無法清降安厥。即使是傷寒,也從未有連續使用柴胡十多天的。現在患者出現嘔吐和便血,《靈樞》中記載這為不治之症。勉強建議使用犀角地黃湯,並加入黃連,結合苦寒之藥合化的治療方法。

大生地(六錢),犀角(二錢),黃連(一錢),生白芍(四錢),丹皮(四錢),麥冬(六錢,連心),黃芩(二錢)

白話文:

地黃(6錢) 犀牛角(2錢) 黃連(1錢) 白芍藥(4錢) 丹參(4錢) 麥冬(6錢,連葉心) 黃芩(2錢)

分作二次服,以不嘔不便血,小便不赤為度。

十一日,諸症稍減,但為日已久,以重護津液為主,復苦甘合化陰氣法。

大生地(一兩),黃芩(二錢),生白芍(五錢),黃連(八分),麥冬(一兩),元參(一兩),丹皮(六錢),廣鬱金(二錢)

白話文:

  • 大黃(30克)
  • 黃芩(6克)
  • 生白芍(15克)
  • 黃連(2.4克)
  • 麥冬(30克)
  • 元參(30克)
  • 丹皮(18克)
  • 廣鬱金(6克)

梁,六十二歲,丙辰年六月二十三日,脈數急,身熱頭痛,思涼飲,暑傷手太陰,切忌誤認傷寒而用羌防柴葛。

連翹(三錢),桑葉(錢半),甘草(一錢),銀花(三錢),石膏(四錢),苦桔梗(二錢),薄荷(八分),豆豉(錢半),知母(二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桑葉(7.5克),甘草(5克),金銀花(15克),石膏(20克),桔梗(10克),薄荷(4克),豆豉(7.5克),知母(10克)

二十四日,即於前方內加:

藿梗(二錢),廣鬱金(三錢),杏仁泥(三錢),荷葉邊(一張)

二十五日,六脈洪大而數,渴思涼飲,純陽之症,氣血兩燔,用玉女煎。

石膏(一兩),細生地(八錢),知母(五錢),元參(四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

梁,二十二歲,壬申年六月初四日,溫熱自汗,脈浮,舌滿白,最忌足三陽表藥發汗。用辛涼法。

苦桔梗(五錢),杏仁(三錢),甘草(三錢),薄荷(二錢),銀花(六錢),藿香(二錢),連翹(六錢),鬱金(二錢),牛蒡子(五錢)

白話文:

苦桔梗 (30 克) 杏仁 (18 克) 甘草 (18 克) 薄荷 (12 克) 銀花 (36 克) 藿香 (12 克) 連翹 (36 克) 鬱金 (12 克) 牛蒡子 (30 克)

初六日,溫病脈浮自汗,喘喝,舌苔白厚,思涼飲,用辛涼重劑。

生石膏(一兩),桑葉(五錢),知母(五錢),牛蒡子(五錢),連翹(六錢),元參(一兩),銀花(六錢),人中黃(三錢)

白話文:

生石膏(30 克),桑葉(15 克),知母(15 克),牛蒡子(15 克),連翹(18 克),元參(30 克),銀花(18 克),人中黃(9 克)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初七日,疫後肢痹。

杏仁泥(三錢),連翹(三錢),石膏(六錢),銀花(二錢),防己(三錢),生甘草(一錢),廣鬱金(錢半)

白話文:

杏仁粉(15克),連翹(15克),石膏(30克),銀花(10克),防己(15克),生甘草(5克),廣鬱金(7.5克)

十一日,肢痹。

桂枝(三錢),生薏仁(三錢),生石膏(五錢),防己(三錢),杏仁泥(三錢),片子薑黃(三錢),海桐皮(二錢)

白話文:

桂枝(15克),生薏苡仁(15克),生石膏(25克),防己(15克),杏仁泥(15克),片姜黃(15克),冬葵子皮(10克)

溫熱復作,身熱身痛,舌苔重濁,忌羌防柴葛,議辛涼合芳香法。

荊芥穗(五錢),元參(三錢),藿香葉(二錢),薄荷(三錢),豆豉(三錢),連翹(六錢),苦桔梗(六錢),銀花(八錢),甘草(三錢),牛蒡子(三錢),鬱金(三錢)

白話文:

荊芥穗(30克),元參(18克),藿香葉(12克),薄荷(18克),豆豉(18克),連翹(36克),桔梗(36克),金銀花(48克),甘草(18克),牛蒡子(18克),鬱金(18克)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大渴思涼飲,大汗如注,脈數急,非辛涼重劑,不足以解之。

生石膏(二兩),知母(五錢),麥冬(一兩),生甘草(三錢),細生地(一兩),連翹(三錢)銀花(三錢),桑葉(二錢)

白話文:

苦石膏(90 克),地骨皮(22.5 克),麥冬(45 克),生甘草(13.5 克),熟地黃(45 克),連翹(13.5 克),金銀花(13.5 克),桑葉(9 克)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用辛涼重劑,大熱已解,脈小數,以養陰清解餘邪立法。

麥冬(八錢),丹皮(三錢),細生地(五錢),知母(二錢),生甘草(二錢),元參(五錢)

煮法如前。

甘,五歲,壬申年六月十八日,溫熱七日不退,渴思涼飲,脈仍洪浮而長,急宜辛涼退熱,加入芳香化濁,最忌羌防柴葛發表。腹痛者,穢濁也。勿認作寒,用溫藥。

白話文:

小甘,五歲,壬申年六月十八日,發燒七天不退,口渴想喝涼水,脈象仍然浮而有力,急需用辛涼藥退燒,加入芳香化濕濁的藥物,最忌用羌活、防風、柴胡來發汗。腹痛的話,是因為有濕濁穢物導致的。不要誤認為是寒證而使用溫熱藥物。

連翹(六錢),牛蒡子(三錢),銀花(六錢),石膏(六錢),廣鬱金(三錢),藿香葉(三錢)苦桔梗(六錢),豆豉(三錢),知母(二錢),人中黃(二錢),黃芩(二錢),丹皮(二錢)

白話文:

連翹(36克) 牛蒡子(18克) 銀花(36克) 石膏(36克) 廣鬱金(18克) 藿香葉(18克) 苦桔梗(36克) 豆豉(18克) 知母(12克) 人中黃(12克) 黃芩(12克) 丹皮(12克)

共為粗末,分六包,約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九日,熱稍減,脈勢亦減過半,氣分尚未解透,血分亦有邪耳!今用玉女煎加芳香法。

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細生地(八錢),鬱金(錢半),丹皮(六錢),豆豉(一錢),生甘草(三錢),元參(六錢),生石膏(六錢)

白話文:

麥冬(50克),知母(15克),生地黃(40克),鬱金(7.5克),丹皮(30克),豆豉(5克),生甘草(15克),元參(30克),生石膏(30克)

煮成三茶杯,渣再煎一茶杯,每服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幼童溫病,熱退七八,以存陰退熱,為第一要著。

麥冬(二兩),生甘草(一錢),細生地(八錢),知母(錢半),元參(兩半),丹皮(三錢)

頭煎兩茶杯,二煎一茶杯,三次服。

二十一日,熱漸退,手心熱特甚,陰傷之象,用存陰法。

大生地(五錢),焦白芍(三錢),細生地(五錢),麻仁(三錢),丹皮(三錢),炙草(三錢)沙參(三錢),麥冬(六錢)

白話文:

  • 大生地:五錢
  • 焦白芍:三錢
  • 細生地:五錢
  • 麻仁:三錢
  • 丹皮:三錢
  • 炙甘草:三錢
  • 沙參:三錢
  • 麥冬:六錢

二十三日,幼童熱病退後,一以存陰為主,最忌與枳樸開胃,黃芩清餘熱,醫者誠能識此,培養小兒不少矣。

焦白芍(五錢),炒玉竹(二錢),炙草(二錢),麥冬(五錢),元參(三錢),沙參(三錢),大生地(五錢),丹皮(三錢)

白話文:

熟白芍(30克),炒玉竹(12克),炙甘草(12克),麥冬(30克),元參(18克),沙參(18克),生地黃(30克),丹皮(18克)

陳氏,甲子年四月初三日,溫病誤汗七次,以致心陽受傷,邪入心包,神昏不語,膈上之邪,仍然不解。非芳香化濁,能入心包者,不足以救之。

白話文:

陳氏,甲子年四月初三日,因感冒發燒錯誤地過度發汗七次,導致心臟陽氣受傷,邪氣入侵心包,神智昏迷,無法言語,胸膈之氣仍然鬱滯。只有芳香行氣化濁,才能進入心包的藥物,才能救他。

牛黃丸三丸,約一時服一丸。服後如神仍不清不語,再服二三丸。

前方用芳香開膻中,是治邪法。恐老年陰氣告竭,自汗而脫,再用復脈法護陰,是固正法。二更後服。

炙甘草(三錢),生地(五錢),丹皮(三錢),白芍(三錢),生鱉甲(六錢),麥冬(六錢),阿膠(二錢),麻仁(三錢),元參(五錢)

白話文:

炙甘草(15克),生地黃(25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鱉甲(30克),麥冬(30克),阿膠(10克),麻仁(15克),元參(25克)

初四日,老年溫病日久,誤用風藥過多,汗出傷津,以致大便堅結不下,口乾舌黃,系陽明症,當下之。但氣血久虛,恐不任承氣。議增液湯,一面增液而補正,一面去積聚以驅邪,增水行舟計也。

白話文:

過了第四天,老年人溫病拖延著,誤用了太多祛風的藥物,出汗過多導致津液受損,因而大便堅硬不通暢,口乾舌黃,這是陽明病。當下應當瀉下。但是患者氣血虛弱了很久,恐怕無法承受承氣湯的瀉下作用。建議使用增液湯,一方面增液以補氣血,一方面去除積滯以驅邪,就像增加水流使船能通過一樣。

元參(兩半),次生地(兩半),麥冬(一兩二錢,連心)

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不便再服,便後服前方一帖。

初五日,脈仍有力,舌黃黑,仍有宿糞未淨,再服增液一帖。

元參(兩六錢),細生地(二兩),麥冬(二兩)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初六日,大便後仍用二甲復脈法,以復其喪失之真陰。

炙甘草(六錢),大生地(八錢),炒白芍(六錢),阿膠(一錢),麻仁(三錢),麥冬(八錢)沙參(三錢),牡蠣(五錢),鱉甲(五錢)

白話文:

炙甘草: 60 克 生地黃(大生地): 80 克 炒白芍: 60 克 阿膠: 10 克 麻仁: 30 克 麥冬: 80 克 沙參: 30 克 牡蠣: 50 克 鱉甲: 50 克

濃煎三碗,零星緩服。

於,溫病誤表,面赤神昏譫語,肢掣肉瞤。先用牛黃丸清包絡之邪。

牛黃丸(三粒)

湯藥用麥冬、生地等味。

十三日,今日脈浮,鼻息太粗,粗甚則為喘矣。溫病大忌喘促,恐化源絕也。再手指與臂,時時掣動,瘛瘲之象也。勉與玉女煎法。

白話文:

第十三天:今天的脈象浮動,鼻息太粗,太粗的話就會變成喘息。溫病最忌諱喘促,擔心會讓病情失去控制。再加上手指和手臂不時抽動,這是風熱痙攣的徵兆。建議服用「玉女煎」藥方。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生石膏(一兩),元參(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二錢),麥冬(一兩),丹皮(五錢)

白話文:

細生地(30克),大生地(30克),生石膏(60克),元參(30克),知母(18克),生甘草(12克),麥冬(60克),丹皮(30克)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十四日,前方沃法也,今日仍用,加:

石膏(五錢),犀角(三錢),以清包絡而護腎水。

十五日,脈浮為邪氣還表,渴甚加石膏。

連翹(五錢),銀花(五錢),生石膏(一兩六錢),犀角(三錢),麥冬(一兩),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細生地(六錢)

白話文:

  • 連翹:5 錢
  • 銀花:5 錢
  • 生石膏:1 兩 6 錢
  • 犀角:3 錢
  • 麥冬:1 兩
  • 知母:3 錢
  • 甘草:2 錢
  • 生地:6 錢

今日一帖,明日渴甚服二帖。渴止服一帖,不熱不渴,或去石膏。

十七日,溫病誤治日久,上焦之熱未淨,下焦之液已虧,用清上實下法。

細生地(五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生鱉甲(六錢),知母(五錢),石膏(八錢)甘草(三錢),牡蠣(五錢),丹皮(五錢),生白芍(三錢)

白話文:

細 生地(15 克),大 生地(15 克),麥 冬(18 克),生 鱉甲(18 克),知 母(15 克),石 膏(24 克),甘 草(9 克),牡 蠣(15 克),丹 皮(15 克),生 白芍(9 克)

明日熱全退不渴,去石膏,即不退全,不渴思涼飲,亦去。假使病如今日,方亦如今日。頭煎二碗,二煎一碗。

十九日,照前方再服一帖。

二十日,渴止脈靜身涼,用復脈法。

楊,甲子年四月初四日,溫病自汗,脈浮芤,神氣昏霿,時有譫語,可先服牛黃丸二丸,繼以人參白虎湯

白話文:

楊先生,甲子年的四月初四,患有溫熱病伴隨自汗症狀,脈搏浮大且無力,精神昏沉不清,時而有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先服用牛黃丸兩丸,之後再服用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八兩,先煎),洋參(四錢),知母(四兩),京米(二合),炙甘草(一兩)

神清止牛黃丸,熱退止石膏。不然俱再作服。

初五日,於前方內加洋參(四錢),共成八錢。

初六日,大用白虎,脈為斂戢,熱未全退,咳而腹痛,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麥冬(六錢),生甘草(二錢),沙參(三錢),杏仁粉(五錢),連翹(三錢),細生地(五錢)黃芩(三錢),銀花(三錢),知母(三錢),黃連(二錢)

白話文:

麥冬:6 錢 生甘草:2 錢 沙參:3 錢 杏仁粉:5 錢 連翹:3 錢 細生地:5 錢 黃芩:3 錢 銀花:3 錢 知母:3 錢 黃連:2 錢

今日晚服一帖,明早一帖,每帖煮二碗。

初七日,今日脈少斂,但手心熱甚於手背,溫熱未淨,而津液已虧。用存陰退熱法,兼潤肺燥。

沙參(八錢),桑葉(三錢),麥冬(二兩),柏子霜(三錢),細生地(一兩),丹皮(六錢),知母(六錢),生甘草(五錢),元參(五錢)

白話文:

  • 沙參:8 錢
  • 桑葉:3 錢
  • 麥冬:2 兩
  • 柏子霜:3 錢
  • 細生地:1 兩
  • 丹皮:6 錢
  • 知母:6 錢
  • 生甘草:5 錢
  • 元參:5 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

初十日,脈復大而芤。

生石膏(二兩),知母(八錢),甘草(六錢),京米(一撮),洋參(二錢),麥冬(八錢),細生地(六錢)

白話文:

生石膏(100 克) 知母(40 克) 甘草(30 克) 大米(一小把) 洋參(10 克) 麥冬(40 克) 生地黃(30 克)

五杯水煮兩杯,分二次服。渣如上法。

十一日,脈勢火斂,但手心熱甚,應治里。議熱淫於內,治以甘苦,佐以鹹寒。

炒知母(三錢),甘草(三錢),細生地(六錢),生鱉甲(八錢),麥冬(八錢),生牡蠣(五錢),黃芩炭(二錢)

白話文:

炒杜仲(3錢),甘草(3錢),細生地(6錢),生龜甲(8錢),麥冬(8錢),生牡蠣(5錢),黃芩炭(2錢)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十二日,脈復浮大而芤,前方去二甲黃芩,加石膏、洋參。

十三日,脈少斂,熱未淨,左脈仍空大,用存陰退熱法。

細生地(八錢),丹皮(五錢),元參(四錢),白芍(六錢),麥冬(一兩),桑葉(三錢),知母(三錢)

煎四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四日,邪少虛多,且左大為下焦血分,非右大可比。議復脈法,復胃中之陰,漸有驅邪之勢。

炙甘草(五錢),阿膠(三錢),麥冬(六錢),麻仁(三錢),生白芍(六錢),大生地(六錢)生鱉甲(六錢),生牡蠣(六錢),知母(四錢)

白話文:

炙甘草(25 克),阿膠(15 克),麥冬(30 克),麻仁(15 克),生白芍(30 克),生地黃(30 克),生鱉甲(30 克),生牡蠣(30 克),知母(20 克)

頭煎水八碗,煎成三碗,二煎一碗。日三服,夜一服。

十八日,服前方。

五月初五日,溫病愈後十五日,未服真元,復中暑溫卒厥,俗名暑風,治在厥陰足少陽。

桑葉(二錢),杏仁泥(錢半),羚羊角(二錢),菊花(二錢),銀花(二錢),連翹(二錢),鉤藤(錢半),生甘草(一錢),荷葉邊(三錢)

白話文:

  • 桑葉:2 錢
  • 杏仁泥:1.5 錢
  • 羚羊角:2 錢
  • 菊花:2 錢
  • 銀花:2 錢
  • 連翹:2 錢
  • 鉤藤:1.5 錢
  • 甘草:1 錢
  • 荷葉邊:3 錢

日三帖。

岳,七十八歲,二月十八日,右脈大於左,滑而且數,舌苔老黃,渴欲涼飲。診尺篇,所謂黃連為溫病者是也。法宜辛涼解肌,合芳香化濁。切忌辛溫發表,甘熱溫里。

白話文:

嶽某,78歲,二月十八日,右脈比左脈強盛,且滑且快,舌苔老黃,口渴想喝涼水。根據《診尺篇》,黃連能治療溫病。治療方法應以辛涼清解肌表,並結合芳香化濁的方法。切忌辛溫發汗,甘熱溫補。

連翹(二錢),銀花(二錢),藿香葉(錢半),薄荷(一錢),元參(錢半),牛蒡子(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二錢),豆豉(二錢),蘆根(三把)

白話文:

連翹(12克),銀花(12克),藿香葉(9克),薄荷(6克),元參(9克),牛蒡子(12克),鬱金(12克),杏仁泥(12克),豆豉(12克),蘆根(18克)

水三杯,煮一杯,日三服。

十九日,其人素有痰飲,又以客氣加臨,身熱,苔黃,脈數,思涼,為溫病。昨用辛涼芳香,今日大便後,病勢仍未除。仍須辛涼解散。《金匱》所謂先治新病,舊病當後治也,但當迴護痰飲耳!

白話文:

十九號,此人是本來就有痰濕積累問題,又因外邪侵襲導致發熱、舌苔發黃、脈搏跳得快、喜歡涼爽,符合溫熱病徵狀。昨天使用辛涼芳香藥物治療,今天雖然大便後,但病情仍未完全消除。仍需要使用辛涼藥物來祛邪解散。正如《金匱要略》所言,先治療新發的疾病,再治療舊有的疾病,但同時也要考慮到痰濕的處理。

生石膏(四錢),杏仁粉(三錢),連翹(三錢),蘆根(二錢),鬱金(一錢),牛蒡子(二錢)薄荷(八分),藿梗(錢半),生甘草(一錢)

白話文:

  • 生石膏(20克)
  • 杏仁粉(15克)
  • 連翹(15克)
  • 蘆根(10克)
  • 鬱金(5克)
  • 牛蒡子(10克)
  • 薄荷(4克)
  • 藿梗(7.5克)
  • 生甘草(5克)

今晚明早共三帖。

二十日,病勢雖較前稍減,脈體亦小,黃苔亦徹。但寒從左升,熱從入分,寒少熱多,頗似溫瘧。議白虎桂枝法,加青蒿等,使陷下之邪,一齊湧出,庶不致纏綿日久,坐耗真元也。

白話文:

二十天後,病情雖然比之前稍輕,脈象也較弱,黃苔也消失了。但寒氣從左側上升,熱氣從內部蔓延,寒氣少而熱氣多,很像溫熱性瘧疾。建議使用白虎桂枝法,再加上青蒿等藥物,讓沉積在體內的邪氣一齊湧出,這樣才能避免病情長期拖延,消耗元氣。

煅石膏(三錢),知母(錢半,炒黑),甘草(一錢),桂枝(三錢),京米(一撮),青蒿(八分)

二十一日,痰飲是本病,溫熱是客氣。客氣易退,本病難除。現在客氣已減六七,脅下常痛引痛,系痰飲為患。大溫大涼,皆在難施之際。仍議以辛而微涼者,清不盡之邪,復以芳香降氣開痰止痛。如下半日渴思涼飲,仍如石膏三錢。

白話文:

二十一日,體內積聚的痰飲是主因,溫熱屬外來症狀。外來症狀容易消除,主因難以根除。目前外來症狀已減少六七成,但脇肋常感疼痛,這是痰飲作祟。強行溫補或寒涼治療都不適宜。目前建議使用辛涼藥物,緩解尚未完全消散的邪氣,同時利用藥材的芳香氣味下降氣、化痰止痛。如果下午口渴想喝涼飲,仍可服用三錢石膏。

降香末(三錢),蘇子霜(二錢),制香附(三錢),連翹(二錢),杏仁泥(三錢),銀花(三錢),旋覆花(三錢,包),鬱金(二錢)

白話文:

降香(30克),蘇子霜(20克),炮製香附(30克),連翹(20克),杏仁泥(30克),金銀花(30克),旋覆花(30克,包),鬱金(20克)

二十二日,脈靜身涼,舌苔悉退,溫熱已盡。惟余痰飲脅痛,一以宣通懸飲為法。

生香附(二錢),降香末(三錢),廣皮(錢半),旋覆花(三錢,包),小茴香(三錢),半夏(四錢),蘇子霜(二錢),鬱金(二錢),杏仁泥(三錢)

白話文:

生香附(12 克),降香末(18 克),廣陳皮(9 克),旋覆花(18 克,包裹)、小茴香(18 克),半夏(24 克),蘇子霜(12 克),鬱金(12 克),杏仁泥(18 克)

甘瀾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明早一帖。

二十三日,今日大便後,面微赤,脈微大,舌微苔,胸中熱思涼飲,又有餘邪上泛之故。議芳香之中,仍稍加辛涼。

白話文:

23日,今天大便後,臉色有些發紅,脈象稍微有力,舌苔薄,胸中感覺熱,想喝點涼的,還有殘留的病情浮現。考慮在芳香的藥材中,略微加入一些辛涼之品。

旋覆花(三錢,包),杏仁泥(五錢),連翹(二錢),降香末(二錢),小枳實(三個),銀花(三錢),生香附(二錢),鬱金(二錢),蘆根(三把)

白話文:

旋覆花(9克,包起來) 杏仁泥(15克) 連翹(6克) 降香末(6克) 小枳實(3顆) 金銀花(9克) 生香附(6克) 鬱金(6克) 蘆根(3把)

二十四日,猶有餘熱,舌苔未化,仍用前法。但小便不禁,去枳實。

二十五日,脈靜身涼,惟頭微熱,餘邪已去八九,一以宣肺透飲為主。須能入脅者宜之。

杏仁泥(三錢),鬱金(二錢),茯苓(二錢),旋覆花(三錢),藿梗(三錢),降香末(二錢)生香附(三錢)

白話文:

中醫古文:

杏仁泥(三錢),鬱金(二錢),茯苓(二錢),旋覆花(三錢),藿梗(三錢),降香末(二錢)生香附(三錢)

  • 杏仁粉(三錢)
  • 鬱金粉(二錢)
  • 茯苓粉(二錢)
  • 旋覆花粉(三錢)
  • 藿香粉(三錢)
  • 降香粉末(二錢)
  • 生香附粉末(三錢)

甘瀾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

三月初四日,食復,脈弦細而滑,脅痛脹,舌苔重濁,不思食。其人本有痰飲,與兩和肝胃法。

旋覆花(三錢),青皮(錢半),鬱金(二錢),制香附(半錢),廣皮炭(錢半),紅曲(八分)降香末(三錢),半夏(三錢),神麯炭(二錢)

白話文:

旋覆花(15 克),青皮(7.5 克),鬱金(10 克),制香附(2.5 克),廣皮炭(7.5 克),紅曲(4 克),降香末(15 克),半夏(15 克),神麯炭(10 克)

脈雖安靜,苔尚未化,未可恣意飲食。脅下刺痛,開胃兼與和絡。

半夏(五錢),新絳(三錢),烏藥(二錢),廣皮(錢半),旋覆花(三錢),歸鬚(二錢),青皮(錢半),降香末(三錢),鬱金(二錢),生香附(二錢),延胡索(一錢),小枳實(一錢)

白話文:

半夏(15 克),大棗(9 克),烏藥(6 克),廣陳皮(4.5 克),旋覆花(9 克),當歸鬚(6 克),陳皮(4.5 克),沉香末(9 克),鬱金(6 克),生附子(6 克),延胡索(3 克),小枳實(3 克)

章,丙寅年二月十一日,頭痛身熱,脈芤數,口渴,自汗,喉痛,舌苔重濁而尖赤甚,溫病也。勢甚重,法宜辛涼,最忌發汗。

白話文:

某人,丙寅年二月十一日,出現頭痛、發熱、脈搏跳動快而有力、口乾、出虛汗、喉嚨痛,舌苔厚重混濁且尖端發紅嚴重。這是溫病的症狀。情況十分嚴重,應採用辛寒涼性的治療方法,最忌諱發汗。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麥冬(三錢),桔梗(三錢),桑葉(錢半),細生地(三錢),甘草(一錢),薄荷(八分),射干(二錢),元參(三錢),牛蒡子(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金銀花(15克),麥冬(15克),桔梗(15克),桑葉(7.5克),麥門冬(15克),甘草(5克),薄荷(4克),射干(10克),元參(15克),牛蒡子(15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二日,溫熱咽痛之極,陰本虧也。

桔梗(八錢),人中黃(三錢),馬勃(三錢),牛蒡子(八錢),元參(八錢),連翹(六錢),射干(四錢),黃連(三錢),黃芩(三錢),銀花(三錢),薄荷(二錢),荊芥穗(二錢),細生地(四錢)

白話文:

桔梗(50克),人中黃(18克),馬勃(18克),牛蒡子(50克),元參(50克),連翹(36克),射干(25克),黃連(18克),黃芩(18克),金銀花(18克),薄荷(12克),荊芥穗(12克),熟地(25克)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十三日,大便通,咽痛減,脈漸靜,不可躁。

桔梗(三錢),麥冬(五錢),黃芩(一錢),銀花(三錢),元參(五錢),連翹(二錢),射干(二錢),人中黃(一錢),丹皮(二錢),蘆根(二錢),黃連(一錢),細生地(五錢),白茅根(三錢),牛蒡子(三錢)

白話文:

  • 桔梗:3 錢
  • 麥冬:5 錢
  • 黃芩:1 錢
  • 銀花:3 錢
  • 元參:5 錢
  • 連翹:2 錢
  • 射干:2 錢
  • 人中黃:1 錢
  • 丹皮:2 錢
  • 蘆根:2 錢
  • 黃連:1 錢
  • 細生地:5 錢
  • 白茅根:3 錢
  • 牛蒡子:3 錢

煮兩碗,分二次,今晚明早各半帖。

十四日,脈靜,痛止大半,小便未暢,余焰尚存,仍不可食谷。

細生地(五錢),連翹(二錢),射干(二錢),丹皮(三錢),銀花(二錢),人中黃(錢半),元參(三錢),牡蠣(三錢),桔梗(二錢),黃芩(一錢),麥冬(六錢),黃連(八分)

白話文:

細生地(30 克) 連翹(12 克) 射干(12 克) 丹皮(18 克) 銀花(12 克) 人中黃(3 克) 元參(18 克) 牡蠣(18 克) 桔梗(12 克) 黃芩(6 克) 麥冬(36 克) 黃連(4.8 克)

二帖共煎四碗,分四次服。明日午前服完,計今日兩碗,明日兩碗,如服完後,喉仍微痛,小便不暢,明曉再服一帖。如喉痛已止,小便亦暢,可少啜粥湯,靜俟十六日換方服藥。

白話文:

把兩帖藥材一起煎煮,得到四碗藥汁,分成四次喝完。明天上午之前把藥汁喝完,也就是今天喝兩碗,明天喝兩碗。如果喝完藥之後,喉嚨還是有點痛,小便也不暢通,那麼明天早上再喝一帖藥。如果喉嚨已經不痛,小便也暢通了,可以少量喝點粥湯,靜靜等候十六天後再換藥方服藥。

十六日,脈靜身涼,用一甲復脈湯

炙甘草(六錢),大生地(六錢),阿膠(三錢),麥冬(五錢),白芍(六錢),麻仁(三錢),牡蠣(八錢)

白話文:

炙甘草(36克),大生地(36克),阿膠(18克),麥冬(30克),白芍(36克),麻仁(18克),牡蠣(48克)

趙,初六日,熱病脈七至,煩躁無寧晷,譫語神昏,汗出輒復熱,脈不為汗衰。《內經》所謂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余向來見此症,每用一面大劑護陰清熱,一面搜逐心包之邪,獲效亦不少。但黃帝岐伯所云之死症,誰敢謂必生,勉與玉女煎法。

白話文:

趙,初六日,發高燒,脈搏跳動每分鐘七次,煩躁不安,無法平靜,胡言亂語,神志恍惚,出汗後又發熱,脈搏沒有因為出汗而緩慢。《內經》中說這種情況會出現三次死亡徵兆,都不會康復,即使康復了也會死亡。我以前遇到這種症狀,常常一方面用大劑量藥物保護陰氣,清熱解毒,一方面收集並驅逐心包中的邪氣,也有不少療效。但是黃帝和岐伯所說的死證,誰敢說一定能救活,還是勉勵用玉女煎的方法。

生石膏(四兩),次生地(八錢),知母(一兩),麥冬(八錢),甘草(五錢),京米(一合)

煮五杯,分五次服。外服紫雪丹。

初七日,溫熱未清,又加溫毒,喉腫,舌腫,唇腫,項強,面色反青。伏毒不發,與痘科之悶痘相似,可與代賑普濟散

白話文:

從生病的第 7 天開始,身體裡的熱毒還沒有清除乾淨,又加上新的熱毒,導致喉嚨、舌頭、嘴脣腫脹,脖子僵硬,臉色發青發暗。這種情況很像痘瘡中的悶痘,不會立即發作。可以服用代賑普濟散治療。

一時許服一包,鮮荷葉邊湯煎,其紫雪丹照舊服不可斷,有好牛黃清心丸亦可。

白話文:

一次約服一包,用新鮮荷葉煮湯送服,其餘的紫雪丹照常服用,不可間斷,如有上好的牛黃清心丸也可以一起服用。

初八日,熱病瘛瘲,痙厥神昏,脈洪大而芤,與育陰潛陽,咸以止厥法。但喉舌之腫,未能一時消盡,可與代賑普濟散間服,其紫雪丹仍用。

白話文:

初八這一天,高熱疾病,身體抽筋,神志昏迷,脈搏洪大而無力。治療方法是滋陰潛陽,抑制抽筋。但喉嚨和舌頭的腫脹一時還不能完全消退,可以同時服用代賑普濟散,之前開的紫雪丹繼續服用。

細生地(一兩),麥冬(四錢,連心),生白芍(五錢),勾藤勾(三錢),丹皮(四錢),生鱉甲(八錢),生牡蠣(八錢),犀角(三錢),黃芩(二錢)

白話文:

細生地(20克) 麥冬(12克,連心) 生白芍(15克) 勾藤(9克) 丹皮(12克) 生鱉甲(24克) 生牡蠣(24克) 犀角(9克) 黃芩(6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十日,左脈洪而有力,右脈甚軟,是溫邪日久,陷入下焦血分無疑。古謂三時熱病,深入下焦血分者,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仍用紫雪丹五分一次,約三次,熱退神清能言即止。

白話文:

初十這天,左手脈搏強勁有力,右手脈搏非常虛弱,這說明寒邪已經侵擾身體很長時間,深入下焦血分。古人說,三時熱病(春溫、夏熱、秋燥)深入下焦血分時,常常使用芳香藥物來驅逐病邪。我仍使用紫雪丹,每次五分,連用三次,等到熱退後,神志清醒,能說話了,就可以停止使用。

次生地(一兩),丹皮(三錢),生鱉甲(六錢),生白芍(五錢),麥冬(五錢,連心),生龜板(六錢),生牡蠣(六錢),生甘草(五錢),生阿膠(五錢,藥化入)

白話文:

次生地(6克),丹皮(18克),生鱉甲(36克),生白芍(30克),麥冬連心(30克),生龜板(36克),生牡蠣(36克),生甘草(30克),生阿膠(30克,溶解後加入)

十一日,汗已得而脈未靜,宿糞已解而腫未消、神未清,其代賑普濟散仍服一二次,紫雪丹仍服三五分,其湯藥與重收陰氣。

白話文:

十天後,雖然已經出汗,但脈象還沒有恢復平靜;宿便已經排出,但浮腫還沒有消退,精神也不太清醒。還要服用一兩次代賑普濟散,再服用三五分的紫雪丹。此外,開立湯藥以重新收斂陰氣。

生白芍(五錢),細生地(一兩),生甘草(五錢),麥冬(五錢),黃芩(三錢),生牡蠣(二錢,研粉煎湯代水)

白話文:

白芍(30克),生地黃(60克),甘草(30克),麥冬(30克),黃芩(18克),生牡蠣(12克,研磨成粉,用煎好的湯劑代替水)

煮三杯,分三次服。渣再煎一杯,明日服。

十二日,汗出脈靜身涼之後,甫過七八日,忽又身熱,脈洪數有力,便澀口渴思涼。乃餘邪續出,以當日受邪之時,非一次也,並非食後勞復之比。但久病不宜反復,恐氣血不支也,與玉女煎法。紫雪丹(三分)一次,身熱神昏瘛瘲則服,否則止。

白話文:

十二天後,出汗脈搏平穩,身體清涼後,過了七八天,突然又發熱,脈搏洪大有力,大便乾燥,口渴思涼。這是因為殘餘的病邪繼續排出,當日受邪時,並非一次性,也不同於食後勞累復發的情況。但是,久病不宜反覆發作,擔心氣血無法支撐。因此,使用玉女煎法。紫雪丹(每次三分),發熱神志不清或抽搐時服,情況正常則停止服用。

生石膏(八錢),生甘草(三錢),知母(五錢),細生地(五錢),麥冬(五錢),黃芩(三錢)京米(一撮)

白話文:

生石膏(40 克) 生甘草 (15 克) 知母 (25 克) 細生地 (25 克) 麥冬 (25 克) 黃芩 (15 克) 京米 (適量)

十三日,減石膏。

十四日,今日脈浮大,下行極而上也。

生石膏(二兩,另煎),有熱則加。

知母(五錢),次生地(八錢),生鱉甲(五錢),生甘草(四錢),龜板(五錢),麥冬(六錢)生牡蠣(五錢),京米(一撮)

白話文:

知母(25 克),生生地黃(40 克),生鱉甲(25 克),生甘草(20 克),龜板(25 克),麥冬(30 克),生牡蠣(25 克),粳米(一小撮)

頭煎三杯,今夜服。二煎兩杯,明早服。若能睡熟但令穩睡,不可呼之服藥。

十五日,今日右脈已小,左脈仍壯,邪氣又歸下焦血分。先用紫雪丹以搜之,繼之培陰清熱。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法。

白話文:

第十五天,今天右脈已經衰微,左脈依然強盛,邪氣再次下移到下焦血分中。先用紫雪丹來搜刮邪氣,接著用滋補陰液、清熱的方法處理。內熱過盛,用鹹寒的方法治療,並加入苦甘的方法輔助。

知母(五錢),生甘草(四錢),生牡蠣(六錢),次生地(一兩),丹皮(四錢),生鱉甲(六錢),黃柏(三錢),麥冬(六錢),生龜板(六錢),生白芍(三錢)

白話文:

知母(25 克),生甘草(20 克),生牡蠣(30 克),次生地(50 克),丹皮(20 克),生鱉甲(30 克),黃柏(15 克),麥冬(30 克),生龜板(30 克),生白芍(15 克)

煮五杯,今晚服三杯,明早兩杯。

十六日,今日右脈復浮而大,猶思涼飲,暫與玉女煎法。其芳香搜逐邪濁之法,仍不能止。

生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生甘草(四錢),次生地(六錢),麥冬(六錢),生鱉甲(六錢),京米(一合)

白話文:

生石膏(50 克) 知母(25 克) 生甘草(20 克) 生地黃(30 克) 麥冬(30 克) 生鱉甲(30 克) 粳米(150 克)

煮四杯,分四次服。

十七日,今日右脈稍沉而小,左脈仍洪大而浮。餘邪續出,神識反昏,微瘛瘲,肢微厥,非吉兆也。舌上津液已回,大便甚通。自始至終,總無下法,只有護陰,一面搜逐深入之伏邪。

白話文:

第十七天,今天右邊的脈搏略微沉弱,左邊的脈搏仍然強大而浮。殘餘的邪氣繼續排出,神智變得很混亂,身體微微發燒發冷,四肢有些發麻,這不是好的徵兆。舌頭上的津液已經恢復,大便很通暢。從開始到現在,始終沒有使用瀉下之法,只有保護陰氣,同時搜捕深入體內的隱藏邪氣。

大生地(一兩),生鱉甲(五錢),生甘草(四錢),丹皮(三錢),勾藤勾(三錢),生白芍(六錢),生牡蠣(五錢),麥冬(六錢),阿膠(三錢),生龜板(五錢)

白話文:

大生地:1 兩 生鱉甲:5 錢 生甘草:4 錢 丹皮:3 錢 勾滕:3 錢 生白芍:6 錢 生牡蠣:5 錢 麥冬:6 錢 阿膠:3 錢 生龜板:5 錢

煮五杯,分五次服。

十八日,神清改方。

十九日,溫毒日久,諸症漸減,惟脈未靜,應照邪少虛多例,其不盡之邪,付之紫雪可也。

生白芍(四錢),鉤藤(三錢),生鱉甲(五錢),大生地(八錢),麥冬(六錢),生龜板(五錢),炙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生牡蠣(五錢),丹皮(四錢),阿膠(三錢)

白話文:

生白芍(40 克) 鉤藤(30 克) 生鱉甲(50 克) 大生地(80 克) 麥冬(60 克) 生龜板(50 克) 炙甘草(30 克) 羚羊角(30 克) 生牡蠣(50 克) 丹皮(40 克) 阿膠(30 克)

煮四杯,分四次服。

二十日,病雖漸次就退,伏熱猶未清楚。暫與少加清熱之品。

生白芍(四錢),鉤藤(二錢),次生地(一兩),生甘草(三錢),羚羊角(三錢),丹皮(三錢),麥冬(六錢),生牡蠣(六錢),黃芩(二錢),生鱉甲(四錢)

白話文:

白芍(20 克),鉤藤(10 克),生地黃(50 克),生甘草(15 克),羚羊角(15 克),丹皮(15 克),麥冬(30 克),生牡蠣(30 克),黃芩(10 克),生鱉甲(20 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

二十一日,猶有瘛瘲,仍從少陽中求之,再用紫雪丹(一錢),分二次服。

劉,六十歲,癸丑年七月初九日,溫病誤表,津液消亡。本系酒客,熱由小腸下注,溺血每至半盆,已三四日矣。又亡津液,面大赤,舌苔老黃而中黑,唇黑裂,大便七日不下,勢如燎原,與急下以存津液法。

白話文:

劉姓男子,60歲,癸丑年七月初九日患上時令熱病,誤診為外感表症,導致體液耗損。患者平時嗜酒,濕熱從小腸下注膀胱,導致血尿,持續三四天。再加上體液耗損,臉色大紅,舌苔老黃中間發黑,嘴脣發黑龜裂,七天未解大便,病情急劇惡化。因此,採用急下攻下法,以保全體液。

大承氣,減枳樸分量,加丹皮、犀角。

初十日,昨日下後,舌上津液已回,溺血頓止,與清血分之熱。

焦白芍(四錢),犀角(四錢),麥冬(四錢),丹皮(五錢),銀花(五錢),細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天冬(二錢)

白話文:

焦白芍(12 公克) 犀角(12 公克) 麥冬(12 公克) 丹皮(15 公克) 銀花(15 公克) 細生地(15 公克) 生甘草(6 公克) 天冬(6 公克)

十一日,照前方。

十二日,前方加麻仁(三錢)。

十三日,前方四帖。

十七日,邪去七八,已能進粥,陰虛甚於餘邪。

復脈湯去參桂薑棗,二帖。

十九日,照前方加生牡蠣、生鱉甲,二帖。

二十一日,照前方又加生龜板,服二十一帖。

八月初十日,照前方又加海參(二條),鮑魚片(五錢),服二十帖。

白話文:

八月初十日,除了之前所開的藥方外,再增加海參(兩條)、鮑魚片(五錢),連續服用二十帖。

史氏,二十七歲,癸丑年七月初一日,溫熱誤汗於前,又誤用龍膽蘆薈等極苦化燥於後,致七月胎動不安,舌苔正黃,爛去半邊,目睛突出眼眶之外,如蠶豆大,與玉女煎加犀角。以氣血兩燔,脈浮洪數極故也。

白話文:

史姓婦人,27歲,在癸丑年7月1日,因誤用了溫熱藥物而過度發汗,之後又誤服了龍膽、蘆薈等極苦燥熱的藥物。導致7月份胎動不安,舌苔正黃,爛掉了一半,眼睛突出眼眶之外,大小如蠶豆,於是開了玉女煎並加入犀角。這是因為她的氣血都很旺盛,脈象浮洪數極的緣故。

生石膏(四兩),知母(一兩),炙甘草(四錢),犀角(六錢),京米(一撮),細生地(六錢)麥冬(五錢)

白話文:

石膏(200 克),知母(50 克),炙甘草(20 克),犀角(30 克),米(一小撮),生地黃(30 克),麥冬(25 克)

初二日,煩躁稍靜,胎不動,余如故。照前方再服三帖。

初五日,大便不通,小便數滴而已,溺管痛,舌苔黑,唇黑裂,非下不可。雖有胎,經云:有故無殞,故無殞也。

白話文:

初五這天,大便不通,小便只有幾滴,尿道疼痛,舌苔發黑,嘴脣發黑又有裂紋,如果不瀉藥,情況會很糟糕。雖然有懷孕的跡象,但經典上說:「有特殊原因就不會流產」,所以不用擔心。

生大黃(六錢),元明粉(四錢),川樸(一錢),枳實(一錢)

煮兩杯,分二次服,得快便即止。

初六日,下後脈靜身涼,目睛漸收,與甘寒柔潤。

初十日,復脈湯去剛藥。

十四日,復脈加三甲。

二十日,服專翕大生膏十二斤,至產後彌月方止。

趙,五十五歲,癸丑年六月二十六日,體瘦無子,過服桂、附,津液枯燥。於二十二日得溫熱,自服補中益氣湯三帖,致邪無出路,服辛涼輕劑二帖,竹葉石膏湯三帖,至七月初二日,煩躁不寐,並不臥床,赤身滿地混抓,譫語乾熱,無汗舌黃,與調胃承氣湯,加元參一小劑,得大便少許,隨出赤紅疹數十枚,少安半日,其症如前,與沃陰之甘涼法。二三日大躁大狂,又與調胃承氣湯一小帖。

白話文:

趙某,55歲,癸丑年六月二十六日,體質瘦弱,無子女。服用過量桂附,導致津液枯竭。於六月二十二日發熱,自行服用補中益氣湯三帖,導致邪氣無路可出。後服用辛涼輕劑二帖、竹葉石膏湯三帖。至七月初二日,煩躁不眠,不願臥牀,赤身在地面亂抓,譫語,乾熱,無汗,舌黃。給予調胃承氣湯,加元參一小劑,排出少量大便,隨後出現數十枚赤紅疹,稍稍安靜半日,症狀如前,給予滋陰降火的治療。二三日後,病情加重,出現狂躁症狀,再次給予調胃承氣湯一小帖。

又出疹數十枚,又少安,熱總不退,脈總不靜。如是者前後共下十三次,出疹十三次。而後脈靜身涼,服復脈湯七帖後作專翕大生膏半料,計十二斤,半年後始復原。此證原案已失,舉其大略,以備一格。

白話文:

接著又出現了幾十個疹子,過了一會兒又稍稍好轉,但發燒一直沒有退,脈象也一直不平靜。這樣反反覆覆一共發了十三次疹子。最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服用了七帖復脈湯後,製作了半料專翕大生膏,總共十二斤,半年後才恢復正常。本證原始的病歷已經遺失,僅舉出大略,以備一用。

王,三十八歲,溫病狂熱,大渴引飲,周十二時,飲涼水擔余,癲狂譫語,大汗不止。每日用白虎湯合犀角地黃湯,石膏用半斤,日服二帖。外用紫雪一兩有餘,間服牛黃清心丸五六丸。如是者七八日,熱始漸退,藥漸減,後以復脈湯收功。

白話文:

一位38歲的男性患者,患有溫病,發高燒,極度口渴,一天喝了十二桶涼水,出現癲狂和胡言亂語,大汗淋漓,無法停止。

醫生每天給他服用白虎湯和犀角地黃湯,石膏用半斤,一天喝兩帖。此外,還外用紫雪一兩多,偶爾服用牛黃清心丸五六顆。

這樣治療了七八天,患者的高燒才逐漸退去,藥量逐漸減少。最後,使用復脈湯來鞏固療效。

溫疫者,厲氣流行而兼穢濁,戶戶皆然,如役所使也。是證也,悉從口鼻而入,先病手太陰,而後延布三焦。治法一以護陰、清熱、逐穢為主。然法者規矩也。規矩不能使人巧,巧用在人也。今於其證中之有證者,先生則法中之有法。病見極重之證,方施至重之方,然未嘗有一毫護此失彼之弊。

白話文:

溫疫是由惡氣流行、夾帶污穢所引起,家家戶戶都容易發病,彷彿是被邪氣所使喚。這種病邪都是從口鼻進入,先侵犯肺經,然後擴散到三焦。治療原則主要是保護陰氣、清熱解毒、驅逐穢氣。然而,治療方法猶如準則。準則無法讓人變得靈巧,靈巧的運用在於人本身。現在針對病人中顯現出徵兆的,就必須先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針對病情極其嚴重的,就使用最重劑量的藥方。然而,從來沒有出現過一絲一毫保護這個而損害那個的弊端。

如案中王、趙、史、劉數姓之疴,非先生胸有定見,法施奇絕,安望其生耶?真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豈庸手所能乎!至於精微妙旨,善讀者細玩案中,自知其妙,予不敢再加妄論也。(舒配瑭)

白話文:

像王、趙、史、劉等幾位姓氏的病人,若不是先生有自己的見解,處方精奇絕妙,怎麼能指望他們存活呢?這真是用藥之妙,全在於一顆醫者之心,怎是普通人所能辦到的!至於精妙的用意和道理,有心學習的人仔細研讀案例,自然會領悟其中的奧妙,我不敢再妄加評論了。(舒配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