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伏暑

周,十四歲,壬戌八月十六日,伏暑內發,新涼外加。脈右大左弦,身熱如烙,無汗,膠痰,舌苔滿黃,不宜再見泄瀉。不渴,腹脹,少腹痛,是謂陰陽並病,兩太陽互爭,難治之症。擬先清上焦濕熱,蓋氣化濕亦化也。

白話文:

周,14歲,壬戌年(1982年)八月十六日,伏暑內發,新涼外加。脈象右手脈盛左脈弦,身體發熱如被火烙,不流汗,黏稠痰液,舌苔滿佈黃色,且不宜再有腹瀉。不口渴,腹部脹滿,小腹疼痛,這是一種陰陽並病,兩條太陽經絡互相衝突,難以治療的疾病。打算先清解上焦的濕熱,因為濕氣也能化氣。

杏仁泥(三錢),銀花(二錢),白通草(一錢),滑石(三錢),蘆根(二錢),淡竹葉(一錢)生苡仁(錢半),厚朴(二錢),大貝母(一錢),連翹(二錢),梨皮(二錢)

白話文:

杏仁粉(15克),金銀花(10克),白通草(5克),滑石(15克),蘆根(10克),淡竹葉(5克),生薏苡仁(7.5克),厚朴(10克),貝母(5克),連翹(10克),梨皮(10克)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七日,案仍前。

連翹(二錢),蘆根(二錢),杏仁泥(錢半),銀花(二錢),薄荷(八分),厚朴(錢半),梨皮(錢半),桑葉(一錢),苦桔梗(錢半),知母(三錢,炒),鮮荷葉邊(一張),滑石(三錢),白扁豆皮(二錢)

白話文:

連翹(12 克),蘆根(12 克),杏仁泥(7.5 克),銀花(12 克),薄荷(4 克),厚朴(7.5 克),梨皮(7.5 克),桑葉(6 克),苦桔梗(7.5 克),知母(18 克,炒製),鮮荷葉邊(1 張),滑石(18 克),白扁豆皮(12 克)

午一帖,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八日,兩與清上焦,熱已減其半,手心熱於手背,謂之裡熱,舌苔紅黃而厚,為實熱。宜宣之,用苦辛寒法。再按:暑必夾濕,按腹中之痛脹,故不得不暫用苦燥法。

白話文:

第十八天,手心熱比手背熱,表示裡熱,舌苔又紅又黃又厚,可見實熱。此時,應該採用苦寒辛散的治療方法。另外,暑熱必然夾雜濕邪,腹部會出現疼痛和脹滿,所以也需要暫時使用苦燥的藥物。

杏仁泥(三錢),小枳實(錢半),黃連(錢半,薑汁炒),木通(二錢),厚朴(錢半),黃芩炭(一錢),廣木香(一錢),栝蔞仁(八分),廣皮炭(一錢),小茴香炭(錢半),炒知母(錢半),檳榔(八分)

白話文:

杏仁粉(15克),小枳實(7.5克),黃連(7.5克,用薑汁炒過),木通(10克),厚朴(7.5克),黃芩炭(5克),廣木香(5克),栝蔞仁(4克),廣皮炭(5克),小茴香炭(7.5克),炒知母(7.5克),檳榔(4克)

十九日,腹之痛脹俱減,舌苔乾燥黃黑,唇肉色絳,嗆咳痰黏。幼童陰氣未堅,當與存陰退熱。

麥冬(六錢,連心),丹皮(五錢),元參(五錢),沙參(三錢),炒知母(二錢),犀角(三錢),蛤粉(三錢),杏仁(三錢),生甘草(一錢),細生地(四錢),煅石膏(四錢)

白話文:

麥冬(6兩,連心),丹皮(5兩),元參(5兩),沙參(3兩),炒知母(2兩),犀角(3錢),蛤粉(3錢),杏仁(3錢),生甘草(1錢),細生地(4錢),煅石膏(4錢)

二十日,津液稍回,宿糞未除,潮熱因邪氣還表,右脈仍然浮大,未可下,宜保津液,護火剋金之嗽。

白芍(四錢),沙參(三錢),牡蠣粉(錢半),麥冬(六錢),柏子霜(三錢),杏仁粉(二錢),細生地(六錢),霍石斛(三錢),煅石膏(三錢),元參(六錢),犀角(一錢)

白話文:

白芍(16克),沙參(12克),牡蠣粉(6克),麥冬(24克),柏子霜(12克),杏仁粉(8克),生熟地黃(24克),石斛(12克),煅石膏(12克),元參(24克),犀牛角(4克)

煮三杯,陸續服。

二十一日,諸症悉解,小有潮熱,舌絳苔黑,深入血分之熱未盡除也,用育陰法。

焦白芍(四錢),天冬(錢半),柏子霜(三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丹皮(三錢)沙參(三錢),炙甘草(二錢),牡蠣(三錢)

白話文:

焦白芍(24克),天冬(9克),柏子霜(18克),大生地(30克),麥冬(36克),丹皮(18克),沙參(18克),炙甘草(12克),牡蠣(18克)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二十二日,津液消亡,舌黑干刺,用復脈法。

炒白芍(六錢),丹皮(四錢),柏子霜(四錢),生鱉甲(六錢),麻仁(三錢),麥冬(六錢)生牡蠣(四錢),阿膠(三錢,沖),大生地(六錢)

白話文:

炒白芍(36克),丹皮(24克),柏子仁(24克),生鱉甲(36克),麻仁(18克),麥冬(36克)生牡蠣(24克),阿膠(18克,烊化),生地(36克)

頭煎二杯,今日服;二煎一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右脈仍數,餘邪陷入肺中,咳甚痰艱,議甘潤兼涼肺氣。

甜杏仁泥(三兩),桑葉(三錢),菊花(三錢),苦桔梗(三錢),麥冬(一兩,連心),玉竹(三錢),大貝母(三錢),梨皮(三錢),細生地(五錢),沙參(三錢),甘草(三錢),丹皮(二錢)

白話文:

甜杏仁粉(105 克),桑葉(10.5 克),菊花(10.5 克),苦桔梗(10.5 克),帶心麥冬(35 克),玉竹(10.5 克),大貝母(10.5 克),梨皮(10.5 克),生地(17.5 克),沙參(10.5 克),甘草(10.5 克),丹皮(7 克)

煎四茶杯,分四次服。

二十四日,舌黑苔退,脈仍數,仍咳,腹中微脹。

杏仁粉(三錢),象貝母(二錢),鬱金(錢半),茯苓(三錢),沙參(三錢),藿梗(二錢),生扁豆(三錢),丹皮(三錢),細生地(五錢),桔梗(二錢),麥冬(五錢)

白話文:

杏仁粉(30 克),象貝母(20 克),鬱金(15 克),茯苓(30 克),沙參(30 克),藿梗(20 克),生扁豆(30 克),丹皮(30 克),細 生地(50 克),桔梗(20 克),麥冬(50 克)

頭煎三杯,二煎一杯,分四次服。

二十五日,昨晚得黑糞如許,潮熱退,唇舌仍絳。熱之所過,其陰必傷,與復脈法復其陰。

沙參(三錢),麥冬(一兩),阿膠(二錢,沖),炙甘草(三錢),炒白芍(六錢),生鱉甲(五錢),丹皮(三錢),元參(三錢),大生地(八錢),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

白話文:

沙參(15克) 麥冬(60克) 阿膠(10克,用熱水沖泡) 炙甘草(15克) 炒白芍(30克) 生鱉甲(25克) 丹皮(15克) 元參(15克) 大生地(40克) 麻仁(15克) 生牡蠣(25克)

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二煎煮一碗,明早服。

二十六日,又得宿糞如許,邪氣已退八九,但正陰虛耳,故不欲食,晚間乾咳無痰。

大生地(八錢),阿膠(三錢),生白芍(五錢),麻仁(三錢),炙甘草(三錢),牡蠣粉(三錢),沙參(三錢),麥冬(六錢),天冬(二錢)

白話文:

  • 大生地:8 錢
  • 阿膠:3 錢
  • 生白芍:5 錢
  • 麻仁:3 錢
  • 炙甘草:3 錢
  • 牡蠣粉:3 錢
  • 沙參:3 錢
  • 麥冬:6 錢
  • 天冬:2 錢

外用梨汁、藕汁、荸薺汁各一黃酒杯,重湯燉溫頻服。

白話文:

取梨汁、藕汁、荸薺汁各一黃酒杯的量,加入湯中燉熱,溫熱時服用。

二十七日,熱傷津液,便燥,微有潮熱,乾咳舌赤,用甘潤法。

元參(六錢),知母(二錢炒),阿膠(二錢),沙參(三錢),麻仁(三錢),細生地(五錢),麥冬(六錢),郁李仁(二錢),梨汁(一杯沖),地慄汁(一酒杯,沖)

白話文:

元參(36 克),知母(12 克,炒過),阿膠(12 克),沙參(18 克),麻仁(18 克),生地黃(30 克),麥冬(36 克),郁李仁(12 克),梨汁(一杯,沖入藥中),地慄汁(一酒杯,沖入藥中)

二十八日,伏邪內潰,續出白痧如許,脈較前卻稍和,第二次舌苔未化,不大便。

連翹(二錢,連心),麻仁(三錢),牛蒡子(三錢,炒研),炒銀花(二錢),阿膠(錢半),沙參(三錢),元參(三錢),生甘草(一錢),大生地(五錢),麥冬(六錢)

白話文:

連翹(10克,連同果核),麻仁(15克),牛蒡子(15克,炒熟研磨),炒銀花(10克),阿膠(3克),沙參(15克),元參(15克),生甘草(5克),大生地(25克),麥冬(30克)

服此方後,晚間即得大便。

九月初四日,潮熱復作,不大便,燥糞復聚,與增液承氣湯微和之。

元參(五錢),細生地(五錢),麥冬(五錢),甘草(一錢),生大黃(二錢)

白話文:

元參(25 克),細生地(25 克),麥冬(25 克),甘草(5 克),生大黃(10 克)

服此得黑糞如許,而潮熱退,脈靜。以後一以養陰收功。

陳,二十八歲,左脈洪大數實,右脈陽微,陰陽逆亂,伏暑似瘧,最難即愈。議領邪外出法。

生鱉甲(三兩),青蒿(四錢),桂枝(三錢),麥冬(八錢),焦白芍(三錢),甘草(錢半),沙參(三錢),丹皮(三錢),知母(三錢,炒)

白話文:

生鱉甲(150 克),青蒿(20 克),桂枝(15 克),麥冬(40 克),焦白芍(15 克),甘草(7.5 克),沙參(15 克),丹皮(15 克),知母(15 克,炒過)

三帖即愈。

十四日,伏暑寒熱已愈,不食不飢不便,胸中痞悶,九竅不和,皆屬胃病。

半夏(五錢),廣皮(錢半),青皮(錢半),桂枝(錢半),鬱金(二錢),生苡仁(五錢),茯苓(五錢),黨參(三錢)

白話文:

半夏(30 克),廣橘皮(9 克),青橘皮(9 克),肉桂(9 克),鬱金(12 克),生薏苡仁(30 克),茯苓(30 克),黨參(18 克)

三帖。

十七日,久病真陽虛則膺痛,餘邪化熱則口苦,正氣不復則肢倦。

西洋參(二錢),桂枝(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黃芩炭(錢半),焦白芍(三錢)生薑(二片),廣皮炭(錢半),炙甘草(錢半),大棗(二枚)

白話文:

  • 西洋參:2 錢
  • 桂枝:3 錢
  • 茯苓:3 錢
  • 半夏:3 錢
  • 黃芩炭:1.5 錢
  • 焦白芍:3 錢
  • 生薑:2 片
  • 廣皮炭:1.5 錢
  • 炙甘草:1.5 錢
  • 大棗:2 枚

某,乙丑八月二十二日,不兼濕氣之伏暑誤治,津液消亡,以致熱不肯退,唇裂舌燥,四十餘日不解,咳嗽膠痰,譫語口渴。可先服牛黃清心丸,清包絡而搜伏邪;湯藥與存陰退熱法。

白話文:

某人在乙丑年八月二十二日,誤把濕熱夾雜的暑熱當成單純濕熱治療,導致津液消耗,熱氣無法退散。脣部龜裂,舌頭乾燥,症狀持續四十多天未癒,並伴隨咳嗽、痰液粘稠、胡言亂語、口渴等。

建議先服用牛黃清心丸,以清熱解毒,搜捕隱藏的病邪;再搭配湯藥,採用滋陰退熱的方法。

細生地(三錢),麥冬(五錢),白芍(三錢炒),甘草(一錢),沙參(三錢),生牡蠣(五錢)生鱉甲(五錢),生扁豆(三錢)

白話文:

生地黃(3錢),麥冬(5錢),白芍(3錢,炒用),甘草(1錢),沙參(3錢),生牡蠣(5錢),生鱉甲(5錢),生扁豆(3錢)

二十四日,暑之偏於熱者,誤以傷寒足經藥治之,以致津液消亡。昨用存陰法,兼芳香開絡中閉伏之邪,已見大效。茲因小便赤甚而短,熱雖減而未除,議甘苦合化陰氣法。

白話文:

歷經二十四天,暑氣偏熱,誤用傷寒足經的藥物治療,導致體內津液耗盡。昨天使用了滋陰法,同時搭配芳香藥物疏通內部閉塞的穢邪,已經取得顯著效果。現在由於小便赤紅劇烈且量少,熱度雖然減輕但尚未消除,建議採用甘味與苦味結合的滋陰降熱方法。

二甲復脈湯,加黃芩(三錢),如有譫語,其牛黃丸仍服。

白話文:

在二甲復脈湯中加入黃芩(3錢)。如果有胡言亂語的症狀,仍繼續服用牛黃丸。

二十六日,昨用甘苦合化陰氣法,服後大見涼汗,茲熱已除,脈減,舌苔盡退,但六脈重按全無,舌仍乾燥。議熱之所過,其陰必傷例,用二甲復脈湯,重加鱉甲、生甘草八帖。

白話文:

26 日,昨天使用甘苦合化的陰氣法,服用後出很多涼汗,現在熱已經消除了,脈搏減弱,舌苔完全褪去,但重按六脈完全沒有,舌頭仍然乾燥。推測熱邪經過的地方,其陰氣必定受傷,使用二甲復脈湯,加重鱉甲、生甘草,共八帖。

某,乙丑九月十六日,夏傷於濕,冬必咳嗽。況六脈俱弦,木旺剋土,脾土受克則泄瀉,胃土受克則不食欲嘔,前曾腹脹,現在胸痞,舌白滑,此寒濕病也。而脈反數,思涼思酸,物極必反之象,豈淺鮮哉!急宜戒惱怒,小心一切為要。

白話文:

某患者,在乙丑年九月十六日,夏季受濕邪侵襲,冬天必定咳嗽。況且六脈皆弦,說明肝木旺盛剋制脾土,脾土受克就會腹瀉,胃土受克就會沒有食慾想嘔吐,此前曾腹脹,現在胸部痞悶,舌苔白而滑,這是寒濕證。但脈象反而數且有力,他想吃涼的和酸的,這是物極必反的徵兆,豈能不引起重視!應立即戒除惱怒,小心謹慎纔是關鍵。

半夏(三錢),旋覆花(二錢),杏仁泥(四錢),白蔻皮(一錢),生苡仁(五錢),滑石(三錢),鬱金(二錢),苓皮(五錢),通草(一錢)

白話文:

半夏(15克),旋覆花(10克),杏仁粉(20克),白蔻皮(5克),生苡仁(25克),滑石(15克),鬱金(10克),茯苓皮(25克),通草(5克)

水五杯,煮兩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脈數甚,思涼,濕中生熱之故。

通草(二錢),鬱金(二錢),滑石(六錢),茯苓皮(六錢),白蔻仁(錢半),藿梗(三錢),生苡仁(六錢),半夏(四錢),杏仁泥(六錢),小枳實(錢半),黃芩(二錢)

白話文:

通草(10 公克) 鬱金 (10 公克) 滑石 (30 公克) 茯苓皮 (30 公克) 白蔻仁 (7.5 公克) 藿梗 (15 公克) 生苡仁 (30 公克) 半夏 (20 公克) 杏仁泥 (30 公克) 小枳實 (7.5 公克) 黃芩 (10 公克)

水八碗,煮三茶碗,渣再煮半碗,分四次服,日三夜一,二帖。

二十日,伏暑必挾火與濕,不能單顧一邊。至服藥後反覺不快,乃體虛久病,不任開泄之故。渴思涼者火也,得水則停者濕也。

白話文:

在夏至後二十天,暑邪一定會夾雜著火氣和濕氣,不能只顧一方。如果服用藥物後反而感到不適,那是因為身體虛弱,病了很長時間,不適合過度瀉泄。口渴想喝涼水的是火氣,喝水後感覺水停留在體內的是濕氣。

生石膏(六錢),半夏(三錢),杏仁泥(六錢),炒知母(錢半),蔻仁(一錢),黃芩(一錢)

煮三杯,三次服,二帖。

二十二日,去蔻仁加:

通草(錢半),石膏(四錢),滑石(四錢),知母(五分),藿梗(三錢)

二十七日,飲居右脅,不得臥,格拒心火,不得下通於腎,故嗌乾。

杏仁粉(三錢),蘇子(三錢,去油),小枳實(三錢),香附(三錢),廣皮(二錢),旋覆花(三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三錢),藿梗(三錢)

白話文:

杏仁粉(15克),蘇子(15克,去除油分),小枳實(15克),香附(15克),廣皮(10克),旋覆花(15克),半夏(25克),茯苓皮(15克),藿梗(15克)

十月初二日,小便不通,於前方內加:

滑石(三錢),通草(錢半),生苡仁(三錢)

前後共九帖。

初六日,小便已通,於前方內去,滑石,通草,苡仁,服三帖。

巴,二十二歲,面目青黃,其為濕熱無疑;右脈單絃,其為伏飲無疑;脘痞胸痛,合之脈弦,其為肝鬱無疑。上年夏日曾得淋症,誤服六味酸甘化陰,致令其濕熱穩伏久踞,故證現龐雜無倫,治法以宣通三焦,使邪有出路,安胃能食為要。

白話文:

阿巴,二十二歲,皮膚青黃,顯然是濕熱體質;右手脈搏細弱,明顯有內伏的飲水;上腹部脹痛,結合脈搏細弱,可判斷是肝氣鬱結。去年夏天得過淋病,誤服六味酸甘化陰丸,導致濕熱邪氣穩固地潛伏體內,因此症狀複雜難辨。治療方法應以宣通三焦,讓邪氣有出路,安穩胃部,促進飲食為主要目標。

生石膏(八錢),半夏(五錢),旋覆花(三錢),滑石(一兩),蠶砂(三錢),香附(三錢),生苡仁(五錢),茯苓皮(五錢),鬱金(三錢),通草(二錢),杏仁泥(三錢),萆薢(四錢)

白話文:

生石膏(40克) 半夏(25克) 旋覆花(15克) 滑石(50克) 蠶砂(15克) 香附(15克) 生苡仁(25克) 茯苓皮(25克) 鬱金(15克) 通草(10克) 杏仁泥(15克) 萆薢(20克)

初六日,其人本有飲症,又加內暑外涼,在經之邪,似瘧而未成,在腑之邪泄瀉不止,恐成痢疾,急以提邪外出為要。按六脈俱弦之泄瀉,古謂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湯為主方,況加之寒熱往來乎?六脈俱弦,古謂脈雙弦者寒也,指中焦虛寒而言,豈補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現在寒水客氣,燥金司天,而又大暑節氣,與柴胡二桂枝一法。

白話文:

初六日,這個人原本就有飲病,又加上內有熱邪,外感風寒,在經絡中的邪氣,像瘧疾但還未形成,在臟腑中的邪氣會導致腹瀉不止,擔心會變成痢疾,急需將邪氣排出體外為首要任務。根據六脈都呈弦脈的腹瀉,古人稱之為「木泄」,此時以小柴胡湯為主要方劑,加上寒熱往來的症狀就更適合了。六脈俱弦,古人認為雙弦脈是寒證,是指中焦虛寒,怎麼能用滋補腎水的生熟地黃呢?現在寒水之邪當令,燥金之氣主控季節,又逢大暑節氣,適合使用柴胡、桂枝相配的治療方法。

柴胡(六錢),炙甘草(一錢),桂枝(三錢),黃芩(二錢),半夏(六錢),生薑(三錢),焦白芍(二錢),大棗(二錢),藿梗(三錢),廣皮(二錢),青蒿(二錢)

白話文:

柴胡 6 錢 炙甘草 1 錢 桂枝 3 錢 黃芩 2 錢 半夏 6 錢 生薑 3 錢 焦白芍 2 錢 大棗 2 錢 藿梗 3 錢 廣皮 2 錢 青蒿 2 錢

寒熱止即止。

初八日,寒暑兼受,成瘧則輕,成痢則重。前用柴胡二桂枝一法,現在面色青,熱退,痰多而稀,舌之赤者亦淡,脈之弦勁者微細,不渴,陽虛可知,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減黃芩加乾薑

白話文:

初八這天,寒熱交加,容易演變成間歇性發燒,如果出現痢疾,病情就會比較嚴重。先前使用柴胡和桂枝的治療方法,現在病人面色青白,發熱已經消退,痰液較多且稀薄,原本發紅的舌頭顏色變淡,脈象原來強勁有力,現在變得細微,病人也沒有口渴,由此可以判斷是陽氣虛弱。此時宜使用桂枝柴胡湯,減去黃芩,並加入乾薑。

桂枝(二錢),半夏(六錢),柴胡(三錢),黃芩(一錢,炒),白芍(錢半,炒),生甘草(二錢),乾薑(三錢),生薑(五錢),大棗(三錢)

白話文:

桂枝(8克),半夏(24克),柴胡(12克),黃芩(4克,炒過),白芍(6克,炒過),甘草(8克),生薑(12克),乾薑(12克),大棗(12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

初九日,內暑外寒,相搏成瘧,大便溏泄,恐致成痢。口乾不渴,經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合之腹痛則更可知矣。仲景謂表急急當救表,裡急急當救里。茲表裡無偏急象,議兩救之。救表仍用柴胡桂枝各半法,以太、少俱有邪也;救里與理中法。

白話文:

初九日,體內有熱,體外受寒,兩者相爭導致瘧疾,大便稀溏,擔心會變成痢疾。口乾但不想喝水,根據經文記載,自己腹瀉不想喝水是屬於太陰證,再加上腹痛,就更加明顯了。張仲景說,外邪急迫就應該救外,內邪急迫就應該救內。現在外邪和內邪都沒有明顯急迫的證象,建議同時救外和救內。救外仍然使用柴胡和桂枝各一半的方子,因為太陰和少陽經都有邪氣;救內使用理中湯的方子。

桂枝(四錢),黃芩炭(二錢),生苡仁(五錢),白芍(二錢,炒),乾薑(三錢),炙甘草(錢半)川椒炭(三錢),柴胡(四錢),良薑(二錢),半夏(六錢),白蔻仁(錢半),生薑(五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桂枝(30克),黃芩炭(15克),苡仁(37.5克),白芍(15克,炒過),生薑(30克),炙甘草(11.25克),川椒炭(22.5克),柴胡(30克),良薑(15克),半夏(45克),白蔻仁(11.25克),生薑(37.5克),大棗(2顆)。

初十日,昨用兩救表裡,已見小效,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脈中陽氣已有生動之機故也。不可性急,反致僨事。

桂枝(三錢),黃芩(錢半,炒),厚朴(二錢),白芍(二錢,炒),乾薑(二錢),炙甘草(錢半),川椒炭(二錢),柴胡(三錢),煨草果(一錢),半夏(六錢),生薑(五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 桂枝:3 錢
  • 黃芩:1.5 錢(炒過)
  • 厚朴:2 錢
  • 白芍:2 錢(炒過)
  • 乾薑:2 錢
  • 炙甘草:1.5 錢
  • 川椒炭:2 錢
  • 柴胡:3 錢
  • 煨草果:1 錢
  • 半夏:6 錢
  • 生薑:5 錢
  • 大棗:2 個

十一日,內而痰飲蹯踞中焦,外而寒暑擾亂胃陽。連日已奪去成痢疾之路,一以和中蠲飲為要。蓋無形之邪,每借有形質者以為依附也。

白話文:

連續十一天,體內痰液和水飲充斥在胃腸,身外寒熱交替擾亂胃氣。持續幾天後,已經形成痢疾的跡象,最重要的是和中化飲,以去除痰飲。因為無形的邪氣,常常依附於有形質的東西。

青蒿(三錢),小枳實(三錢),黃芩炭(錢半),杏仁泥(三錢),茯苓皮(五錢),柴胡(三錢),半夏(一兩),廣皮(二錢),白蔻仁(錢半),生苡仁(五錢),桂枝(三錢),炒白芍(二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青蒿(9克) 小枳實(9克) 黃連炭(4.5克) 杏仁粉(9克) 茯苓皮(15克) 柴胡(9克) 半夏(30克) 廣皮(6克) 白蔻仁(4.5克) 薏仁(15克) 桂枝(9克) 炒白芍(6克) 生薑(3片)

十二日,雜受寒暑,再三分析,方成瘧疾,寒多熱少,脈沉弦,乃邪氣深入,與兩分陰陽之中偏於溫法。

青蒿(三錢),半夏(八錢),檳榔(一錢),柴胡(三錢),厚朴(三錢),良薑(二錢),黃芩炭(錢半),枳實(二錢),藿梗(三錢),生薑(五片),栝蔞皮(二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青蒿(15克),半夏(40克),檳榔(5克),柴胡(15克),厚朴(15克),良薑(10克),黃芩炭(7.5克),枳實(10克),藿梗(15克),生薑(5片),栝蔞皮(10克),大棗(2顆)

十四日,寒熱少減,胸痞甚,去甘加辛,去棗加生薑。

十六日,脈弦細,指尖冷,陽微不及四末之故。兼之腹痛便溏,痰飲咳嗽,更可知矣。以和胃陽,溫中湯逐痰飲立法。

白話文:

第十六天,脈搏弦細,手指尖冰冷,陽氣衰微,無法到達四肢末梢,這是導致症狀的原因。加上腹痛、便溏、痰飲咳出的現象,更可以確定。以調理胃陽,溫暖中焦,祛除痰飲作為治療原則。

半夏(六錢),良薑(二錢),杏仁(三錢),川椒炭(三錢),乾薑(二錢),炒廣皮(三錢),桂枝(三錢),蔻仁(二錢),生苡仁(五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半夏:6錢 良薑:2錢 杏仁:3錢 川椒炭:3錢 乾薑:2錢 炒廣皮:3錢 桂枝:3錢 蔻仁:2錢 生苡仁:5錢 生薑:3片

張,十七日,伏暑酒毒,遇寒涼而發,九日不愈,脈緩而飲,滯下,身熱,譫語,濕熱發黃,先清濕熱,開心包。

白話文:

張姓患者,於十七日前(約)感染了暑熱之毒,後遇寒涼之邪氣發作,九天未癒。脈象緩軟而濡濕,出現腹瀉,身體發熱,神志不清,皮膚發黃。這是濕熱之邪導致的黃疸病。應先清解濕熱,疏通心包經絡。

茵陳(五錢),茯苓皮(五錢),黃連(二錢),梔子炭(二錢),通草(一錢),黃柏炭(三錢)滑石(五錢),生苡仁(三錢),黃芩(三錢)

白話文:

茵陳:5 錢 茯苓皮:5 錢 黃連:2 錢 梔子炭:2 錢 通草:1 錢 黃柏炭:3 錢 滑石:5 錢 生苡仁:3 錢 黃芩:3 錢

十八日,熱退,滯下已愈,黃未解。

茵陳(三錢),黃連(八分),茯苓皮(五錢),滑石(五錢),梔子炭(三錢),杏仁(三錢),黃柏炭(三錢),通草(一錢),燈草(一錢),萆薢(三錢)

白話文:

茵陳(15克),黃連(4克),茯苓皮(25克),滑石(25克),梔子炭(15克),杏仁(15克),黃柏炭(15克),通草(5克),燈芯草(5克),萆薢(15克)

十九日,黃亦少退,脈之軟者亦鼓指;惟舌赤、小便赤濁,余濕餘熱未盡,尚須清之。

茯苓皮(五錢),茵陳(四錢),生苡仁(三錢),黑梔子(三錢),杏仁(三錢),黃柏炭(二錢),半夏(三錢),黃連(八分),廣皮炭(二錢),萆薢(三錢),滑石(五錢)

白話文:

茯苓皮(25克),茵陳(20克),生苡仁(15克),黑梔子(15克),杏仁(15克),黃柏炭(10克),半夏(15克),黃連(4克),廣皮炭(10克),萆薢(15克),滑石(25克)

二十日,黃退,小便赤濁,舌赤脈洪,濕熱未淨。

滑石(五錢),梔皮(二錢,炒),萆薢(三錢),黃連(一錢),海金砂(三錢),半夏(三錢)

王,二十八歲,乙酉三月二十日,上年初秋伏暑,午後身熱汗出,醫者誤以為陰虛勞損,不食,胸痞,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不能起床。至今三月不解,已經八月之久,深痼難拔,勉與宣化三焦,兼從少陽提邪外出法。

白話文:

小王,28歲,出生於乙酉年的三月二十日。去年初秋伏天暑熱時,他在下午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醫生誤診為陰虛勞損,服用了不適合的藥物。從那時起,他開始出現胸悶、咳嗽、舌苔白滑、四肢倦怠、無法起牀的症狀。三個月過去了,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已經拖了八個月,成為頑固難治的疾病。目前,我們正在考慮採用宣化三焦法和少陽提邪外出法來治療。

桂枝(三錢),蔻仁(二錢),黃芩(二錢,炒),青蒿(三錢),茯苓皮(五錢),滑石(六錢)苡仁(五錢),半夏(五錢),杏仁(四錢),廣皮(三錢),通草(一錢)

白話文:

桂枝(9克),草蔻仁(6克),黃芩(6克,炒過),青蒿(9克),茯苓皮(15克),滑石(18克),苡仁(15克),半夏(15克),杏仁(12克),寬竹蛸(9克),通草(3克)

此藥服二帖,能進飲食;服四帖,飲食大進,即能起行立。後八日復診,以調理脾胃而愈。

李,十八歲,十一月初九日,伏暑如瘧狀,脈弦數,寒熱往來,熱多於寒,解後有汗,與青蒿鱉甲湯,五帖而愈。

白話文:

李某,18歲,農曆十一月初九日就診。出現類似夏季暑熱的瘧疾症狀,脈象弦細而數。寒熱交替,熱度高於寒度,大便後會出汗。給予青蒿鱉甲湯五帖,症狀痊癒。

金氏,三十歲,乙酉四月二十二日,上年伏暑,寒熱時發如瘧狀,以通宣三焦立法,補水補火皆妄也。

杏仁(三錢),藿梗(三錢),蔻仁(五錢),茯苓皮(五錢),苡仁(五錢),半夏(四錢),青蒿(八分),炒黃芩(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杏仁(15克),藿香(15克),蔻仁(25克),茯苓皮(25克),薏仁(25克),半夏(20克),青蒿(4克),炒黃芩(10克),生薑(10克),大棗(2個)

服四帖。

初二日,伏暑愈後,以平補中焦為要,仍須宣通,勿得黏滯。

半夏(三錢),蓮子(五錢,去心皮),廣皮(二錢),益智仁(一錢),茯苓(五錢),生薑(三片),生苡仁(五錢)

白話文:

半夏(15克),蓮子(25克,去心和皮),陳皮(10克),益智仁(5克),茯苓(25克),生薑(3片),生苡仁(25克)

某,九月二十四日,初因肝鬱,繼因內飲招外風為病,現在寒熱如瘧狀。又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之象,六脈弦細而緊,兩關獨大而浮,厥陰克陽明,醫者全然不究病從何來,亦不究脈象之是陰是陽,一概以地黃等柔藥補陰,以陰藥助陰病,人命其何堪哉。勢已沉重,欲成噎食反胃,勉與兩和肝胃,兼提少陽之邪外出法。

白話文:

某某於九月二十四日,最初因肝氣鬱結,接著因內部飲水過多而引發外部風寒而發病,現在出現寒熱交錯,類似瘧疾的症狀。此外,還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的徵兆,六脈弦細而緊,兩關脈(關脈)特別大而浮,厥陰脈(肝脈)剋制陽明脈(胃脈),醫生完全不追究病因,也不探究脈象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一律用地黃等滋陰的緩和藥物來滋補陰氣,用陰藥加重陰證,病人的性命怎麼能承受得住呢?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快要形成食道阻塞和反胃,我勉強使用和解肝胃,並同時驅除少陽經邪氣外出的方法。

桂枝(三錢),蔻仁(二錢),川椒炭(二錢),青蒿(一錢),苡仁(三錢),杏仁(三錢),半夏(六錢),香附(三錢),生薑(四錢),廣皮(三錢),旋覆花(三錢)

白話文:

  • 桂枝 3 錢
  • 荳蔻仁 2 錢
  • 川椒炭 2 錢
  • 青蒿 1 錢
  • 薏苡仁 3 錢
  • 杏仁 3 錢
  • 半夏 6 錢
  • 香附 3 錢
  • 生薑 4 錢
  • 橘皮 3 錢
  • 旋覆花 3 錢

二十八日,寒熱減半,嘔止,舌苔滿黃,但仍滑耳,於前方內加:

黃芩(二錢,炒)

再服四帖,如一二帖內寒熱止,去青蒿。若舌苔乾燥,腹痛止,去川椒,加

茯苓(五錢)

十月初六日,伏暑已解七八,痰飲肝鬱未除,下焦且有濕熱。

杏仁(四錢),旋覆花(三錢),通草(一錢),蔻仁(三錢),香附(三錢),萆薢(五錢),苡仁(五錢),半夏(五錢),蠶砂(三錢),茯苓皮(五錢),廣皮(二錢)

白話文:

杏仁(20克),旋覆花(15克),通草(5克),蔻仁(15克),香附(15克),萆薢(25克),苡仁(25克),半夏(25克),蠶砂(15克),茯苓皮(25克),廣皮(10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數帖痊愈。

陶,五十八歲,乙酉九月十八日,伏暑遇新涼而發,舌苔裛白,上灰黑,六脈不浮不沉而數,誤與發表,胸痞不食,此危證也。何以云危?蓋四氣雜感,又加一層腎虛,又加一層肝鬱,又加一層誤治,又加一層酒客中虛,何以克當!勉與河間之苦辛寒法,一以宣通三焦,而以肺氣為主,望其氣化而濕熱俱化也。

白話文:

陶某,58歲,乙酉年九月十八日,原本中暑,但後來天氣轉涼,而導致病情發作。舌苔白而捲縮,舌質灰黑色,六脈不浮不沉,但脈搏較快。誤認為是風寒而給予發汗藥,導致胸部痞悶不思飲食。這種情況十分危急。為什麼說是危急呢?因為這個病人同時受到四種病邪的侵襲,再加上腎虛、肝鬱、誤治和酒後虛弱等情況。他還能扛到什麼時候呢?我勉強使用河間的苦寒治療方法,主要是疏通三焦之氣,以肺氣為主。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讓病人的氣血通暢,濕熱得以化解。

杏仁(四錢),鬱金(三錢),藿香葉(三錢),蔻仁(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一錢),苡仁(五錢),滑石(五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五錢),通草(一錢),廣皮(三錢)

白話文:

杏仁(20克),鬱金(15克),藿香葉(15克),蔻仁(15克),黃芩(15克),黃連(5克),苡仁(25克),滑石(25克),半夏(25克),茯苓皮(25克),通草(5克),廣皮(15克)

二十三日,舌之灰化為黃,滑而不燥,唇赤顴赤,脈之弦者,化而為滑數,是濕與熱俱重也。

杏仁泥(五錢),茯苓(六錢),木通(五錢),蔻仁(三錢),茵陳(五錢),苡仁(五錢),黃連(二錢),滑石(一兩),黃柏炭(四錢)半夏(五錢)

白話文:

杏仁粉(25克),茯苓(30克),木通(25克),豆蔻仁(15克),茵陳(25克),薏苡仁(25克),黃連(10克),滑石(50克),黃柏炭(20克),半夏(25克)

二十六日,伏暑舌之灰者化黃,茲黃雖退,而白滑未除,當退苦藥,加辛藥,脈滑甚,重加化痰,小心復感要緊。

白話文:

二十六日,由於伏暑導致的舌苔發灰開始轉為黃色。黃苔雖然消退,但舌苔表面仍為白色且光滑。此時應減少苦藥,增加辛藥。脈象滑利明顯,因此要繼續加大化痰藥劑量,注意避免再次感受暑邪。

杏仁(五錢),鬱金(三錢),滑石(一兩),蔻仁(三錢),藿梗(三錢),苡仁(五錢),枳實(三錢),半夏(一兩),黃柏炭(三錢),廣皮(三錢),茯苓皮(六錢)

白話文:

杏仁(25克),鬱金(15克),滑石(50克),蔻仁(15克),藿梗(15克),苡仁(25克),枳實(15克),半夏(50克),黃柏炭(15克),廣皮(15克),茯苓皮(30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月初二日,伏暑雖退,舌之白滑未化,是暑中之伏濕尚存也,小心飲食要緊。脈之滑大者已減,是暑中之熱去也。無奈太小而不甚流利,是陽氣未充,不能化濕,重與辛溫,助陽氣,化濕氣。

白話文:

10月2日,夏天的暑氣雖然消退,但舌頭上的白滑苔還沒化掉,這是因為夏天的餘濕還殘留著,飲食要注意清淡。脈搏滑而有力已經減弱,這是暑熱已退的跡象。但脈搏太細小,不太流利,說明陽氣不足,不能化濕。所以應該繼續食用辛溫的食物,增強陽氣,化解濕氣。

杏仁泥(五錢),廣皮(五錢),半夏(六錢),蔻仁(三錢),益智仁(三錢),川椒炭(三錢)苡仁(五錢),乾薑(三錢),木通(三錢)

白話文:

杏仁泥(5錢) 廣皮 (5錢) 半夏 (6錢) 蔻仁 (3錢) 益智仁 (3錢) 川椒炭 (3錢) 苡仁 (5錢) 乾薑 (3錢) 木通 (3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舌苔黃為度。

初六日,伏暑之外感者,因大汗而退,舌白滑苔,究未能化黃,前方大用剛燥未除也,務要小心飲食,毋使脾困。

白話文:

夏季初六天,若遭伏暑外邪侵襲,導致大汗淋漓後出外受涼,此時舌苔白滑,未轉為黃色,表明體內的燥熱之邪尚未完全化解。因此,要注意飲食,避免過度進食肥甘厚膩之物,以免損傷脾胃。

杏仁泥(四錢),煨草果(八分),益智仁(三錢),蔻仁(三錢),茅朮炭(三錢),半夏(五錢),苡仁(五錢),廣皮炭(五錢),厚朴(二錢),茯苓皮(五錢),神麯炭(三錢)

白話文:

杏仁粉(12克),烤草果(2.4克),益智仁(9克),蔻仁(9克),茅朮炭(9克),半夏(15克),苡仁(15克),廣皮炭(15克),厚朴(6克),茯苓皮(15克),神奇的酵母炭(9克)

王氏,二十二歲,二月二十六日,伏暑咳嗽寒熱,將近一年不解,難望回生,既咳且嘔而泄瀉,勉與通宣三焦,俾邪有出路,或者得有生機。何以知其為伏暑而非勞?瘵勞之咳,重在醜寅卯木旺之時,或午前,或終日,濕家之咳,旺在戌亥子。勞之寒熱後無汗,伏暑寒熱如瘧狀,醜寅卯陽升,乃有汗而止。

白話文:

王氏,22歲,2月26日。 自去年起伏暑咳嗽寒熱,難以痊癒,幾乎沒有生機。 同時出現咳嗽、嘔吐、腹瀉。 勉強使用通宣三焦的方法,讓邪氣有出口,或許還有生機。

如何知道是伏暑而非勞損? 勞損咳嗽,嚴重時段在醜、寅、卯木旺盛之時,或上午,或整天。 濕氣咳嗽,嚴重時段在戌、亥、子。 勞損的寒熱不會出汗,伏暑的寒熱像瘧疾一樣,醜、寅、卯陽氣升起時,就會出汗而停止。

勞之陰虛身熱,脈必芤大,伏暑之脈,弦細而弱。故知其為伏暑而非勞瘵也。再左邊久不著席,此水在肝也。

生苡仁(五錢),廣皮(三錢),蔻仁(二錢),半夏(五錢),茯苓皮(五錢),鬱金(一錢),青蒿(八分),香附(三錢),桂枝(三錢),旋覆花(三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白話文:

苡仁(5錢),廣陳皮(3錢),蔻仁(2錢),半夏(5錢),茯苓皮(5錢),鬱金(1錢),青蒿(8分),香附(3錢),桂枝(3錢),旋覆花(3錢),生薑(3片),大棗(2個)

煮三杯,分三次服。

此方服四帖,寒熱減,去青蒿,又服十帖,後健脾胃收功。

裘,四十歲,乙酉八月初五日,酒客中虛濕重,面色滯暗,業已有日,現在又感伏暑新涼,頭脹便溏,舌白滑,脈弦細,中虛寒濕可知,不能戒酒,斷乎病不除根。蓋客症易除,久病伏濕虛寒難退也。

白話文:

裘,40歲,乙酉年八月初五日,因經常飲酒,導致體內溼氣較重,面色暗沉,已有好幾天了。現在又值酷暑轉涼,出現頭脹、腹瀉等症狀,且舌苔白滑,脈絡弦細。由此可判斷,他患有脾胃虛寒溼重的病症。如果無法戒酒,病情無法根除。因爲外來的疾病容易治癒,但長期積累的溼寒之氣卻難以消除。

杏仁(三錢),廣皮(五錢),藿梗(三錢),苡仁(一兩),半夏(六錢),黃芩炭(六錢),蔻仁(三錢),茯苓(一兩),青蒿(二錢)

白話文:

杏仁(15公克),陳皮(25公克),藿香(15公克),薏仁(50公克),半夏(30公克),黃芩炭(30公克),蔻仁(15公克),茯苓(50公克),青蒿(10公克)

煮三杯,分三次服,頭脹除去青蒿,服七帖愈。

周,五歲,本系伏暑,誤以為風寒挾食,發表消導難進,致邪氣深入下焦血分,夜熱早涼,與煎厥癉瘧相似。食減脈大,汗多便結,先與救陽明之陰。

白話文:

周,五歲,原本因為中暑而生病,誤以為是風寒入侵導致飲食不消化,使用疏散風寒、幫助消化的藥物治療後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導致邪氣深入下焦血分,出現晚上發熱、白天發冷的症狀,類似於癉瘧。食慾減退、脈搏強而有力、盜汗、大便不通,先給予溫補陽明的藥物治療。

梨汁(一酒杯),藕汁(一酒杯),鮮蘆根汁(半酒杯),荸薺汁(一酒杯),元參(五錢),連心麥冬(五錢)

白話文:

梨汁(一杯) 藕汁(一杯) 鮮蘆根汁(半杯) 荸薺汁(一杯) 元參(五錢) 連心麥冬(五錢)

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