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醫案》~ 卷一 (5)
卷一 (5)
1. 溫疫
連翹(三錢),銀花(三錢),薄荷(八分),麥冬(八錢),丹皮(五錢),桑葉(三錢),元參(五錢),細生地(五錢),羚羊角(三錢)
辛涼芳香甘寒法,辛涼解肌分發越太過之陽,甘寒定騷擾復喪失之陰,芳香護膻中,定神明之內亂。
十一日,過服辛溫,汗出不止,神明內亂,譫語多笑,心氣受傷,邪氣乘之,法當治以芳香。
紫雪丹(五錢),每服一錢。其湯藥仍服前方,日二帖。
十二日,《靈樞》溫熱論曰:狂言失志者死。況加以肢厥,冷過肘膝,脈厥六部全無,皆大用表藥,誤傷心陽,致厥陰包絡受傷之深如是。現在危急之秋,只有香開內竅,使錮蔽之邪,一齊湧出方妙。且喜舌苔之板者已化,微有渴意,若得大渴,邪氣還表,脈出身熱,方是轉機。即於前方內加犀角三錢,如譫語甚,約二時辰,再服紫雪丹一錢。
十三日,肢厥脈厥俱有漸回之象,仍服前方二帖。晚間再服紫雪丹一錢,牛黃丸一粒。明早有譫語,仍服紫雪丹一錢,不然不必服。
十四日,厥雖回而噦,目白睛,面色猶赤。
連翹(二錢),元參(五錢),丹皮(三錢),銀花(二錢),麥冬(五錢),犀角(一錢),細生地(五錢),煅石膏(三錢),羚羊角(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即於前方內加:
柿蒂(六錢),黃芩(二錢),鬱金(三錢)
日二帖。
十六日,諸症悉減,但舌起新苔,當防其復。
連翹(二錢),元參(三錢),丹皮(二錢),銀花(二錢),麥冬(三錢),犀角(五分),黃芩(二錢),鬱金(二錢),牛蒡子(二錢),柿蒂(二錢),細生地(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謝,五月初三日,酒客脈象模糊,苔如積粉,胸中鬱悶,病勢十分深重,再舌苔刮白,大便晝夜十數下,不惟溫熱,且兼濁濕,豈傷寒六經藥可治。
連翹(錢半),滑石(三錢),鬱金(二錢),銀花(二錢),藿香(二錢),生苡仁(三錢),杏仁(三錢),黃連(錢半),豆豉(二錢),薄荷(一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四日,溫病始終以護津液為主,不比傷寒以通陽氣為主。
連翹(三錢),黃芩(二錢),桑葉(三錢),甘草(八分),麥冬(五錢),銀花(三錢),薄荷(一錢),豆豉(二錢),黃連(二錢),滑石(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五日,舊苔已退,新苔又出,邪之所藏者尚多。脈象之模糊者,較前稍覺光明。
連翹(三錢),麥冬(四錢),通草(八分),銀花(三錢),薄荷(八分),天花粉(三錢),桑葉(二錢),滑石(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藿香葉(八分),黃連(二錢),鮮蘆根(三錢)
初六日,脈洪,舌滑而中心灰黑,余皆刮白,濕中穢濁,須重用芳香。
白話文:
溫疫
第一天用藥:連翹、銀花、薄荷、麥冬、丹皮、桑葉、元參、生地、羚羊角各適量。 此方用辛涼芳香甘寒之法,辛涼藥物疏散表邪,甘寒藥物滋陰清熱,芳香藥物則能化濕開竅,安神定志。
第十一天,因之前服用辛溫藥物,導致汗出不止,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甚至狂笑不止,說明心氣受損,邪氣乘虛而入。此時應改用芳香開竅之法。 另加紫雪丹,每次服用一錢,原方藥物繼續服用,一日兩劑。
第十二天,《靈樞》中記載,溫熱病患者若出現神志不清,則預後不良。患者現症狀危急,四肢厥冷,脈象全無,說明之前服用表藥傷及心陽,導致厥陰受損嚴重。目前,唯有芳香開竅之法,才能使鬱積的邪氣排出。所幸舌苔已轉化,略感口渴,若能出現大渴,說明邪氣外洩,脈象出現熱象,則病情將有轉機。原方藥物中再加犀角,如譫語嚴重,約兩小時後再服用紫雪丹一錢。
第十三天,四肢厥冷和脈象均有改善,繼續服用原方藥物,一日兩劑。晚上再服紫雪丹一錢及牛黃丸一粒。早晨如仍有胡言亂語,再服用紫雪丹一錢,否則不必服用。
第十四天,雖然厥冷症狀好轉,但出現呃逆,眼白混濁,面色仍紅。調整藥方:連翹、元參、丹皮、銀花、麥冬、犀角、生地、煅石膏、羚羊角各適量。 晚上一劑,早晨一劑。
第十五天,在原方藥物基礎上,加入柿蒂、黃芩、鬱金。一日兩劑。
第十六天,諸多症狀明顯減輕,但舌苔重新出現,需預防病情復發。調整藥方:連翹、元參、丹皮、銀花、麥冬、犀角、黃芩、鬱金、牛蒡子、柿蒂、生地各適量。晚上一劑,早晨一劑。
五月初三日,病人脈象模糊,舌苔如積粉,胸悶,病情十分嚴重,舌苔刮落,大便次數頻繁,此病不僅是溫熱病,還兼有濕濁之邪,不能用普通的傷寒六經藥物治療。調整藥方:連翹、滑石、鬱金、銀花、藿香、生苡仁、杏仁、黃連、豆豉、薄荷各適量。晚上一劑,早晨一劑。
初四日,溫病治療重點在於保護津液,與傷寒以通陽氣為重點不同。調整藥方:連翹、黃芩、桑葉、甘草、麥冬、銀花、薄荷、豆豉、黃連、滑石各適量。晚上一劑,早晨一劑。
初五日,舊舌苔已退,但新舌苔又出現,說明邪氣仍未完全清除。脈象較之前略有改善。調整藥方:連翹、麥冬、通草、銀花、薄荷、天花粉、桑葉、滑石、黃芩、杏仁、藿香葉、黃連、鮮蘆根各適量。
初六日,脈象洪大,舌苔光滑,但舌頭中心呈灰黑色,其他部位舌苔刮落,說明濕濁之邪仍重,需加強芳香化濕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