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溫疫

連翹(三錢),荷葉邊(二錢),豆豉(三錢),銀花(二錢),通草(錢半),鬱金(三錢),薄荷(一錢),滑石(五錢),藿香(三錢),黃芩(二錢),蘆根(五錢),黃連(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初七日,溫病已有涼汗,但脈尚數而協熱下利不止。議白頭翁湯法。

白頭翁(五錢),生白芍(二錢),秦皮(三錢),黃芩(三錢),黃連(三錢)

初八日,熱邪雖退,而脈仍未靜,尚有餘熱未清。大泄十餘日,大汗一晝夜,津液喪亡已多,不可強責小便。再胃之上脘痛,有責之陽衰者,有責之痰飲者,有責之液傷者。茲當熱邪大傷津液之後,脈尚未靜,猶然自覺痰黏,斷不得作陽衰論。且陽衰胸痹之痛,不必咽津而後痛也。

與甘苦合化陰氣法,既可以保胃汁,又可以蓄水之上源,得天水循環,水天一氣,自然暢流。

麥冬(六錢),炙草(三錢),大生地(五錢),火麻仁(三錢),生牡蠣(五錢),黃連(一錢),炒黃芩(一錢),沙參(三錢),象貝母(二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煮一碗,明早服。

初九日,即於前方內加:

丹皮(三錢),赤芍(三錢)

初十日,肺脈獨大,仍渴思涼。

連翹(三錢),知母(二錢),銀花(三錢),桑葉(三錢),黃芩(二錢),杏仁(三錢),生甘草(一錢),煅石膏(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一日,左關獨大,仍喜涼物,餘熱未清,小便赤,用苦甘法。

黃連(一錢),知母(二錢),黃芩(二錢),生草(一錢),丹皮(五錢),細生地(二錢),桑葉(三錢),赤芍(二錢),木通(二錢),麥冬(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長氏,二十二歲,溫熱發疹,系木火有餘之證,焉有可用足三陽經之羌防柴葛,誅伐無過之理,舉世不知,其如人命何?議辛涼達表,非直攻表也:芳香透絡。非香燥也。

初四日

連翹(六錢),銀花(八錢),薄荷(三錢),桔梗(五錢),元參(六錢),生草(二錢),牛蒡子(五錢),黃芩(三錢),桑葉(三錢)

為粗末,分六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五日,溫毒脈象模糊,舌黃喉痹,胸悶渴甚。議時時輕揚,勿令邪聚方妙。

連翹(八錢),銀花(一兩),薄荷(三錢),元參(一兩),射干(三錢),人中黃(三錢),黃連(三錢),牛蒡子(一兩),黃芩(三錢),桔梗(一兩),生石膏(一兩),鬱金(三錢),杏仁(五錢),馬勃(三錢)

共為粗末,分十二包,約一時服一包,蘆根湯煎。

初六日,舌苔老黃,舌肉甚絳,脈沉壯熱,夜間譫語,煩躁面赤,口乾唇燥,喜涼飲。議急下以存津液法,用大承氣減枳樸辛藥,加增液潤法。

白話文:

溫疫

第一天:處方包含連翹、荷葉、豆豉、金銀花、通草、鬱金、薄荷、滑石、藿香、黃芩、蘆根、黃連。晚上一帖,早上再一帖。

第七天:患者出現涼汗,脈搏仍快且有力,持續腹瀉。決定使用白頭翁湯,處方包含白頭翁、生白芍、秦皮、黃芩、黃連。

第八天:熱症消退,但脈搏尚未恢復正常,仍有餘熱未清。持續腹瀉十多天,大量出汗一天一夜,津液大量流失,不宜強迫利尿。上腹部胃脘疼痛,可能因陽氣衰弱、痰飲或津液損傷引起。考慮到熱邪已重傷津液,脈搏尚未恢復正常,且患者自覺痰液黏稠,判斷並非陽氣衰弱。陽氣衰弱導致的胸痛,並非需要咽津液後才疼痛。採用甘苦合化陰氣的方法,既能保護胃液,又能補充體液,使水液循環暢通。處方包含麥冬、炙甘草、生地黃、火麻仁、生牡蠣、黃連、炒黃芩、沙參、象貝母。煮三碗,分三次服用。藥渣再煮一碗,隔天早上服用。

第九天:在原方中加入丹皮、赤芍。

第十天:肺部脈象異常明顯,仍口渴想喝涼水。處方包含連翹、知母、金銀花、桑葉、黃芩、杏仁、生甘草、煅石膏。晚上一帖,早上再一帖。

第十一天:左關脈搏異常明顯,仍喜歡涼的食物,餘熱未清,小便發黃,採用苦甘並用的方法。處方包含黃連、知母、黃芩、生甘草、丹皮、生地黃、桑葉、赤芍、木通、麥冬。晚上一帖,早上再一帖。

長氏,二十二歲,溫熱性發疹,屬於肝膽火盛的症狀,不應該使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辛溫解表藥物。應該使用辛涼透表的方法,而非直接攻表,而是芳香疏通經絡,避免辛燥傷陰。

第四天:處方包含連翹、金銀花、薄荷、桔梗、元參、生甘草、牛蒡子、黃芩、桑葉。研成粗末,分成六包,每隔一段時間服用一包,用蘆根湯送服。

第五天:溫毒的脈象模糊不清,舌苔黃厚,咽喉腫痛,胸悶,口渴嚴重。決定採取時時輕揚,避免邪氣聚集的方法。處方包含連翹、金銀花、薄荷、元參、射干、人中黃、黃連、牛蒡子、黃芩、桔梗、生石膏、鬱金、杏仁、馬勃。研成粗末,分成十二包,每隔一段時間服用一包,用蘆根湯送服。

第六天:舌苔厚膩發黃,舌頭顏色深紅,脈象沉而有力,夜間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面紅,口乾唇燥,喜歡喝涼水。決定採用急下存津液的方法,使用大承氣湯減去枳實等辛辣藥物,並增加滋陰潤燥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