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塘

《吳鞠通醫案》~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濕溫

王,三十三歲,壬戌四月二十二日,證似溫熱,但心下兩脅俱脹,舌白,渴不多飲,嘔惡噯氣,則非溫熱而從濕溫例矣。用生薑瀉心湯之苦辛通降法。

白話文:

小王,男性,33歲,壬戌年四月二十二日(約西元某年5月),表現出類似溫熱病的症狀,但他在心下(上腹)和兩脅(肋骨下方)都感到脹痛,舌苔白,口渴但不愛喝水,嘔吐並伴有噁心和呃氣。根據這些症狀,他患的並不是溫熱病,而是濕溫病。因此,採用生薑瀉心湯中的苦辛通降法來治療。

生薑(一兩),乾薑(五錢),茯苓(六錢),生薏仁(五錢),半夏(八錢),黃芩(三錢,炒)黃連(三錢),生香附(五錢)

白話文:

生薑(60 克),乾薑(30 克),茯苓(36 克),生薏仁(30 克),半夏(48 克),黃芩(18 克,炒過),黃連(18 克),生香附(30 克)

水八碗,煮三茶杯,分三次服。約二時服一次。二煎用水三杯,煎一茶杯,明早服。

二十三日,心下陰霾已退,濕已轉陽,應清氣分之濕熱。

白話文:

水八碗,煮至剩三茶杯,分三次服用,每隔兩小時服用一次。第二次煎藥用三杯水,煎至一杯,明天早上服用。

二十三日,心下的陰鬱已經消散,濕氣已轉化為陽氣,應該清除氣分中的濕熱。

連翹(五錢),杏泥仁(三錢),銀花(五錢),藿梗(三錢),蘆根(五寸),滑石(五錢),熟石膏(五錢),黃芩炭(三錢),鬱金(三錢),黃連(二錢)

水八碗,煎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白話文:

連翹(15克),杏仁(9克),金銀花(15克),藿香(9克),蘆根(7.5公分),滑石粉(15克),熟石膏(15克),黃芩炭(9克),鬱金(9克),黃連(6克)

二十四日,斑疹已現,氣血兩燔,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法。

白話文:

病發第24天,身體出現紫斑,氣和血都過旺,用玉女煎合犀角地黃湯的方法治療。

生石膏(兩半),牛蒡子(六錢),知母(四錢),元參(八錢),銀花(一兩),薄荷(三錢),連翹(一兩),細生地(六錢),犀角(三錢),桔梗(四錢),黃芩(四錢,炒),人中黃(一錢)

白話文:

生石膏(100 公克),牛蒡子(30 公克),知母(20 公克),元參(40 公克),銀花(50 公克),薄荷(15 公克),連翹(50 公克),生地(30 公克),犀角(15 公克),桔梗(20 公克),黃芩(20 公克,炒過),人中黃(5 公克)

二十五日,面赤,舌黃大渴,脈沉肢厥,十日不大便,轉矢氣,譫語,下證也。小承氣湯。

白話文:

病發二十五天,出現面赤、舌頭發黃、口渴、脈搏沉細、四肢冰冷、十天沒有排便、排氣伴有血跡、胡言亂語,這是下焦有熱邪的徵兆。採用小承氣湯治療。

生大黃(八錢),枳實(五錢),厚朴(四錢)

水八碗,煮三碗,先服一碗,約三時得大便,止後服;不便再服第二碗。

又大便後,宜護津液,議增液法。

白話文:

生大黃:八錢 枳實:五錢 厚朴:四錢

麥冬(一兩,連心),連翹(三錢),細生地(一兩),銀花(三錢),元參(三錢),甘草(二錢,炒)

白話文:

  • 麥冬:1 兩,連同心部
  • 連翹:3 錢
  • 生地:1 兩
  • 金銀花:3 錢
  • 元參:3 錢
  • 甘草:2 錢,炒制過的

煮三杯,分三次服。能寐不必服。

二十六日,陷下之餘邪不清,仍思涼飲,舌黃微,以調胃承氣湯小和之。

生大黃(二錢),元明粉(八分),生甘草(一錢)

白話文:

煮好三分量的藥湯,分成三次服用。如果能夠安睡就不用服藥。

到了二十六日,身體仍有餘邪未清,仍然想喝涼的飲品,舌苔微黃,用調胃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

藥方包括:生大黃兩錢,元明粉八分,生甘草一錢。

二十七日,昨日雖大解而不爽,脈猶沉而有力,身熱不退而微厥,渴甚面赤,猶宜微和之,但恐犯數下之戒,議增液承氣,合玉女煎法。

白話文:

27日,昨天雖然有大便,但仍不暢快。脈象沉緩有力,體溫不退還有點虛寒,口渴明顯,面色發紅。仍然適合用溫和調養的方法,但擔心多次服藥會傷身,建議加用「液承氣湯」和「玉女煎」的方子。

生石膏(八錢),知母(四錢),黃芩(三錢),生大黃(三錢,另煎,分為三份,每次沖一分服)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若大便稀而不結不黑,後服勿沖大黃。

白話文:

生石膏八錢,知母四錢,黃芩三錢,生大黃三錢(單獨煎煮,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

煎煮成三碗藥湯,分三次服用。如果大便稀溏且不成形、不發黑,後面的服用就不要再加生大黃。

二十八日,大便雖不甚爽,今日脈浮不可下,渴思涼飲,氣分熱也;口中味甘,脾熱甚也。議用氣血兩燔例之玉女煎,加苦藥以清脾癉。

白話文:

今天是治療的第28天,雖然大便還不是很好,但是今天的脈搏浮起,不能再使用瀉下的藥物。口渴想喝涼水,這是氣分過熱的表現;口中感到甜味,這是脾熱非常明顯的症狀。建議使用治療氣血兩虛的「玉女煎」,再添加一些苦藥以清熱降脾火。

生石膏(三兩),黃連(三錢),元參(六錢),麥冬(一兩),細生地(一兩),知母(三錢),黃芩(六錢)

煮四碗,分四次服。得涼汗,止後服,不渴,止後服。

白話文:

生石膏(90公克) 黃連(9公克) 元參(18公克) 麥冬(30公克) 生地(30公克) 知母(9公克) 黃芩(18公克)

二十九日,大用辛涼,微合苦寒,斑疹續出如許,身熱退其大半,不得再用辛涼重劑,議甘寒合化陰氣加辛涼,以清斑疹。

白話文:

二十九日,大量使用辛涼(性質辛辣涼性的藥物),略微加入苦寒(性質苦寒的藥物),斑點疹子繼續出現,身體發熱大幅消退。此時不可再使用大量辛涼藥物,建議將甘寒(性質甘甜寒涼的藥物)與辛涼藥物合用,化解陰氣,再加入辛涼藥物,以清除斑點疹子。

連翹(三錢),元參(四錢),細生地(五錢),銀花(三錢),黃芩(三錢),花粉(三錢),黃連(二錢),薄荷(一錢),麥冬(五錢),犀角(三錢)

煮三碗,三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大熱雖減,余焰尚存,口甘弄舌,面光赤色未除,猶宜甘寒苦寒合法。

白話文:

連翹(30克),元參(40克),生地(50克),金銀花(30克),黃芩(30克),花粉(30克),黃連(20克),薄荷(10克),麥冬(50克),犀角(30克)

連翹(三錢),細生地(六錢),黃芩(三錢),丹皮(三錢),元參(四錢),黃連(二錢),麥冬(五錢),銀花(三錢)

白話文:

連翹(15克),生石膏粉(30克),黃芩(15克),丹皮(15克),元參(20克),黃連(10克),麥冬(25克),金銀花(15克)

水八碗,煮三碗,分三次服。

初二日,於前方內加:

犀角(二錢),知母(錢半)

初三日,邪少虛多,宜用復脈去桂、棗,以其人本系酒客,再去甘草之重甘,加二甲、丹皮、黃芩。

此甘潤化液,復微苦化陰,又苦甘鹹寒法。

初四日,尚有餘邪未盡,以甘苦合化入陰搜邪法。

白話文:

先取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喝下。第二天,在藥方中加入二錢犀角和一錢半知母。第三天,病邪已退,虛弱較多,因此應使用去除肉桂和紅棗的復脈湯,並因患者平時愛喝酒,再去除甘草,加入二甲、丹皮、黃芩。此藥方以甘潤化液,復以微苦化陰,並運用苦甘鹹寒的藥性。第四天,病邪尚未完全消除,則用甘苦相合的藥方,讓藥力進入陰分,搜刮餘邪。

元參(二兩),黃芩(二錢),麥冬(八錢),知母(二錢),細生地(六錢),生鱉甲(八錢),銀花(三錢),丹皮(五錢),連翹(三錢),青蒿(一錢)

白話文:

元參(100克) 黃芩(10克) 麥冬(40克) 知母(10克) 細生地(30克) 生鱉甲(40克) 銀花(15克) 丹皮(25克) 連翹(15克) 青蒿(5克)

頭煎三茶碗,二煎一茶碗,分四次服。

陳,二十二歲,乙丑四月十七日,面赤目赤,舌苔滿布如積粉,至重之溫病也。最忌發表,且用辛涼。

白話文:

煮第一遍煎出三茶碗的藥汁,第二遍煎出一茶碗的藥汁,分四次服用。

陳姓患者,二十二歲,四月十七日,臉紅眼紅,舌苔佈滿像堆積的粉,這是嚴重的熱病。最忌諱發汗治療,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

荊芥穗(五錢),薄荷(四錢),生甘草(三錢),桔梗(六錢),連翹(八錢),銀花(八錢),藿香葉(五錢),牛蒡子(五錢),杏仁(五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白話文:

荊芥穗(25 克),薄荷(20 克),生甘草(15 克),桔梗(30 克),連翹(40 克),銀花(40 克),藿香葉(25 克),牛蒡子(25 克),杏仁(25 克)

某,初九日,面赤目赤,舌苔滿布,至重之溫熱病,脈反緩而弦,外熱反不盛,口反不渴,肢微厥,所謂陽證陰脈,乃本身陽氣,不能十分充滿,不肯化解耳。茲與化邪法。

白話文:

某某患者,初九這天,出現面部發紅、眼睛發紅,舌苔鋪滿整個舌頭,病情嚴重的溫熱病。但脈象卻跳動緩慢而有力,外在的發熱反而不太明顯,口也不渴,四肢冰冷發麻。這屬於「陽證陰脈」,是自身陽氣不足,無法完全充盈,所以不能化解邪氣。現在使用化解邪氣的方法。

荊芥穗(二錢),鬱金(二錢),藿梗(二錢),豆豉(錢半),銀花(二錢),連翹心(錢半),青蒿(一錢),桔梗(錢半),薄荷(八分),杏仁泥(二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白話文:

荊芥穗(12 公克),鬱金(12 公克),藿梗(12 公克),豆豉(9 公克),金銀花(12 公克),連翹心(9 公克),青蒿(6 公克),桔梗(9 公克),薄荷(4.8 公克),杏仁泥(12 公克)

十一日,溫病未有不渴而燥者,今舌苔布滿而不渴,雖黃而滑,脈緩甚,熱不壯,蓋挾濕之故也。議照濕溫例,治用苦辛寒法。

白話文:

生病的第 11 天,沒有哪個熱病患者是不口渴的,但現在患者舌苔佈滿舌面,卻不口渴。雖然舌苔發黃,但很滑潤,脈搏緩慢無力,熱量不旺盛,這可能是因為伴有濕氣。建議按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使用具有苦、辛、涼性質的藥物治療。

生蒼朮(三錢),廣皮(二錢),鬱金(三錢),黃連(一錢),蔻仁(一錢),連翹(三錢),銀花(二錢),藿香(二錢),天花粉(三錢),黃芩(一錢,炒)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各兩杯,兩帖而安。

白話文:

生蒼朮:3 錢 廣皮:2 錢 鬱金:3 錢 黃連:1 錢 蔻仁:1 錢 連翹:3 錢 銀花:2 錢 藿香:2 錢 天花粉:3 錢 黃芩:1 錢(炒過)

陳,三十三歲,初八日,六脈弦細而勁,陰寒脈也;咳嗽稀痰,陰濕咳也;舌苔刮白而滑,陰舌苔也;嘔吐泄瀉,陰濕證也。雖發熱汗出而解,乃濕中兼風,病名濕溫,天下有如是之陰虛證乎?

白話文:

陳某,33歲,於初八日就診。

六脈弦細而勁,這是陰寒脈象;咳嗽咳出稀痰,這是陰濕咳嗽;舌苔白而滑,表明舌苔陰盛;嘔吐腹瀉,是陰濕證的表現。

雖然有發熱出汗的症狀,但那是因為濕氣中夾雜了風邪,病名為濕溫。天下難道還有屬於陰虛證狀的發熱出汗嗎?

茯苓(四錢),澤瀉(四錢),桂枝(三錢),於朮(三錢),炒白芍(二錢),生苡仁(五錢),半夏(五錢),廣皮炭(二錢),生薑汁(三匙沖)

白話文:

茯苓(20 克),澤瀉(20 克),桂枝(15 克),白朮(15 克),炒白芍(10 克),生苡仁(25 克),半夏(25 克),廣皮炭(10 克),生薑汁(15 毫升)

初十日,痰飲兼風,誤治成壞證。前用溫平逐濕除風,諸惡證俱成,惟寒少熱多,熱後汗出未除,現在面赤口渴,暮夜譫語,有風化熱之象,但六脈尚弦,未盡轉陽也。再咳嗽則胸脅小腹俱微痛,又有金剋木之象。

白話文:

十五號,病人痰濕和風邪併發,誤治變成更嚴重的病情。先前用溫和的方法驅逐濕氣和祛風,各種惡化症狀都形成了,只有寒氣減少、熱氣增多。熱氣出現後出汗也沒有好轉,現在面紅口渴,夜深時說胡話,有風轉化為熱的跡象。不過,六脈仍舊弦緊,還沒有完全轉變成陽症。再咳嗽的話,胸脅和下腹都會微微疼痛,還有金剋木的徵兆。

桂枝(三錢),茯苓(四錢),杏仁(三錢),青蒿(三錢),炙甘草(三錢),半夏(二錢),炒白芍(二錢),生薑(三片),豬苓(五錢),石膏(六錢),大棗(二個)

白話文:

桂枝(15克),茯苓(20克),杏仁(15克),青蒿(15克),炙甘草(15克),半夏(10克),炒白芍(10克),生薑(6片),豬苓(25克),石膏(30克),大棗(2枚)

十四日,脈弦數,午後潮熱,前有白苔,復變黃苔,嘔惡口渴,頗有濕瘧之象;但咳嗽便溏,又有濕溫之形。伏邪內陷,所致最難清理。

白話文:

十四天後,脈搏弦緊而跳動快,午後感到潮熱,舌苔先白後轉黃,有嘔吐、噁心和口渴的症狀,很像濕瘧的表現;但同時伴有咳嗽和腹瀉,又有些像濕溫的症狀。這是由於邪氣內陷所致,清理起來最為困難。

桂枝(四錢),苓皮(五錢),生石膏(八錢),青蒿(二錢),知母(三錢),杏仁泥(三錢)炙甘草(二錢),苡仁(五錢),滑石(六錢)

白話文:

桂枝(40 克),茯苓皮(50 克),生石膏(80 克),青蒿(20 克),知母(30 克),杏仁泥(30 克),炙甘草(20 克),薏米仁(50 克),滑石(60 克)

某,初十日,六脈俱弦而細,左手沉取數而有力,面色淡黃,目白睛黃。自春分午後身熱,至今不愈。曾經大瀉後,身軟不渴,現在雖不泄瀉,大便久未成條,午前小便清,午後小便赤濁。與濕中生熱之苦辛寒法。

白話文:

某患者,在初十這天,六脈皆弦而細,左手沉取脈象有力,面色淡黃,眼白泛黃。從春分過後的午後開始發熱,至今未癒。曾經服下大瀉藥後,感到身體虛軟而不渴,現在雖然腹瀉已止,但大便許久不成形,上午小便清澈,下午小便赤濁。給予「濕中生熱」證型的苦寒清熱法治療。

茵陳(四錢),杏仁(三錢),滑石(六錢),茯苓皮(五錢),通草(錢半),黃連(一錢),苡仁(四錢),蠶砂(三錢),黃芩(二錢),海金砂(四錢),蒼朮炭(三錢)

十三日,前方內去蒼朮,加石膏,增芩連。

白話文:

  • 茵陳:4 錢
  • 杏仁:3 錢
  • 滑石:6 錢
  • 茯苓皮:5 錢
  • 通草:1.5 錢
  • 黃連:1 錢
  • 苡仁:4 錢
  • 蠶砂:3 錢
  • 黃芩:2 錢
  • 海金砂:4 錢
  • 蒼朮炭:3 錢

文,三十八歲,丁卯七月初二日,濕溫,舌苔白滑厚濁,脈象模糊,弦細而且沉濡。用通三焦法,先寒熱,繼微熱,後不熱,更方三十餘帖,大抵不出滲濕之苦辛淡法。四十五日以後方解,解後以兩和脾胃收功。

白話文:

患者小文,38歲,於丁卯年七月初二日患上濕溫。舌苔白膩而厚,脈象微弱、弦細而緩。使用疏通三焦的方法治療,先是有發冷發燒,繼而微熱,最後退熱。又換用三十多劑藥方,主要採用清熱利濕、苦辛淡味的方法。四十五天後才痊癒。痊癒後,使用調理脾胃的藥方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