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十藥神書》~ 周序
周序
1. 周序
予讀此十方,俱出人意表,其間次序緩急,可為千百世法,即不必十方並用,要無能出其範圍者矣。一方之中,自得肯綮,即不必全用其藥,亦可以細推其理矣。乃今日之治血症者,輒用六味地黃增減,冀其收功,皆由《醫貫》入手,而未嘗從《神書》體會者也。彼謂腎水衰則火炎為患,壯水之主,可鎮陽光也。
孰知人之犯此病者,陰虛固多,而他因得亦復不少。假如從勞力而得者,其傷在足太陰矣;從憂思而得者,其傷在手少陰矣;從嗜飲而得者,其傷在手太陰矣;從憤怒而得者,傷又在足厥陰矣。皆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豈一壯水可以勝其任乎?總之,人身之血,附氣而行者也。
一臟傷則氣必不調,而血遂溢於外,故逆則上出,墜則下行,滯則阻痛,寒則凝,熱則散,此自然之勢也。後之君子於診視之際,聞問之餘,斟酌而得其情否乎?果能於此著眼,視其病之所傷在何臟?脈之所傷在何部?時之所值在何季?思過半矣。余曾治一咯血之人,平日極勞,每咯紫黑色俱成小塊者,然必是飽食則多,少食則少,不食則或少或無。予以韭汁、童便、製大黃治之,二服而安,後以補中益氣加血藥愈。
而知者以為怪妄,予謂極平常。蓋實從《神書》究心,而置《醫貫》為談料者也。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吳門周揚俊識於星沙寓中
白話文:
我閱讀這十個方劑,都出乎意料之外,它們之間的先後順序和輕重緩急,可以作為千秋萬代的法則。即使不必同時使用十個方劑,也沒有任何情況能超出它們的範圍。在一個方劑中,只要能掌握其中的關鍵,即使不必使用所有的藥材,也能夠仔細推敲出其中的道理。然而,現在治療血症的人,總是使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藥材,希望它能產生療效,這都是從《醫貫》這本書入手,而沒有從《神書》中體會出來的緣故。他們認為腎水衰竭就會導致火氣旺盛而產生疾病,用滋補腎水的方法就可以鎮壓過旺的陽氣。
殊不知人罹患這種疾病,雖然多數是陰虛所導致,但其他原因造成的也不少。例如,從事勞力工作而得病的人,傷害的是足太陰脾經;從憂慮思慮而得病的人,傷害的是手少陰心經;從嗜好飲酒而得病的人,傷害的是手太陰肺經;從憤怒惱火而得病的人,傷害的是足厥陰肝經。這些都會導致吐血、咳血、咯血等症狀,豈是用單純滋補腎水的方法就可以解決的呢?總而言之,人體的血液是依附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
一個臟腑受到損傷,氣必然會失調,而血就會溢出體外,所以氣逆則血液上湧,氣虛則血液下行,氣滯則血液阻滯而疼痛,遇寒則血液凝結,遇熱則血液散失,這是自然的趨勢。後來的醫生在診斷的時候,除了問診之外,是否能仔細斟酌而了解病情的真實狀況呢?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著眼,觀察疾病所傷害的是哪個臟腑?脈象所顯示的損傷是在哪個部位?以及發病時所處的季節?這樣就已經了解病情的一半了。我曾經治療一位咯血的病人,他平時非常勞累,每次咯出的紫黑色血塊都成小塊狀,而且一定是吃飽飯的時候咯血較多,少吃的時候咯血就少,不吃飯的時候可能咯血就很少或者沒有。我用韭菜汁、童子尿、炮製過的大黃來治療他,服用兩次就好了,之後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補血的藥物來調理就痊癒了。
那些不明白的人認為我的治療方法奇怪而荒謬,我認為這非常平常。因為我確實是從《神書》中深入研究,而把《醫貫》這本書當作閒談的資料而已。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吳門周揚俊在星沙的住所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