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徑,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漢有淳于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缺;重《經合》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

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晢,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缺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迭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

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白話文:

【序】

解除疾病束縛、擺脫病痛困境,保全真元、導引氣機,拯救百姓以達長壽,救助虛弱而獲安康——若非伏羲、神農、黃帝這「三聖」的醫道,便無法達成。孔安國為《尚書》作序時提到:「伏羲、神農、黃帝的典籍稱為『三墳』,闡述至高醫理。」班固《漢書·藝文志》記載:「《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其中《素問》佔九卷,加上《靈樞》九卷,合為完整之數。雖歷經朝代更迭,傳承仍未斷絕,但因顧慮非適宜之人,部分內容曾被隱藏,故第七卷由師長秘藏,現今流傳僅存八卷。

此書文字簡練而意涵廣博,理論深邃而旨趣玄遠:剖析天地運行之象,列舉陰陽變化之徵,闡明萬物生滅之由,彰顯生死轉化之兆。其理無需刻意宣揚卻遠近皆同,未經約定而陰陽自合,驗證言論皆有依據,實踐成效從無偏差,實為醫學至高準則、養生根本之源。若天賦聰穎、通曉玄機,固然能領悟精髓,但理解經典仍需借助訓詁,正如行路必循途徑,出入必經門戶。

專精研習、探究微妙者,或能契合真諦,如庖丁解牛般洞悉整體,行動必有所成,猶如鬼神暗中相助。歷代傑出醫家輩出:周代有秦越人(扁鵲),漢代有淳於意(倉公),魏晉有張仲景、華佗,皆深諳此道。他們不斷創新醫術,廣濟眾生,聲譽與成就相符,既是醫道弘揚之果,亦屬天意所賜。

我(王冰)年少慕道,素來注重養生,有幸得見《內經》真傳,奉為圭臬。然當時流傳版本謬誤甚多:篇目重複、前後矛盾、文義斷裂,難以研讀施行。年代久遠,積弊叢生——或同一內容重出而立異名,或合併兩論而混為一篇,或問答未竟卻另主題目,或簡牘遺漏反稱自古缺失。例如誤將《經合》篇冠以「針服」之名,混《方宜》入《咳論》,割裂《虛實》與《逆從》,強合經絡理論為《論要》,拆分《皮部》為《經絡》,貶抑《至教》篇而推崇針法……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猶如欲登泰山而無路可循,想赴扶桑卻無舟可渡。

於是廣求博訪,歷經十二年探尋,終得醫理精要,實現夙願。其間於郭先生書齋獲先師張公所藏秘本,文字清晰,義理完備,詳加參研後,疑惑頓消。恐精髓湮沒於後學,斷絕師承,故執筆註解,冀望流傳後世。整合舊藏卷帙,共成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編纂成書。旨在釐清首尾脈絡,透過註解領會經義,啟迪初學,弘揚至理。

對簡牘脫漏、文義中斷處,搜尋經論相關內容補足;篇目缺失、敘事不清者,依其主旨增字闡明;篇論混淆、名目缺漏者,按類區分並主題明示;君臣問答禮儀錯亂處,考訂尊卑以彰顯本意;錯簡重複者,刪繁存要。至於深奧難解之理,另撰《玄珠》專述。凡新增文字皆以朱筆標註,區分古今,避免混淆。

願此舉能闡明聖賢本意,弘揚玄妙醫理,猶如星辰有序排列,奎張二宿各安其位;深泉清澈見底,魚鱉清晰可辨。使君臣免於早夭之厄,天下同享延年之望。醫者不再謬誤,學人皆得真諦,至高醫道廣傳,德澤綿延千載,方顯聖人無盡慈惠。

——大唐寶應元年壬寅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