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2)

1.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白話文:

春季三個月,是萬物萌發的時節,天地間充滿生機,萬物都欣欣向榮。這時應該晚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放鬆頭髮和身體,使心志充滿生機。要順應春天的生長之氣,不要濫殺生命,要給予而不是掠奪,獎勵而不是懲罰。這就是順應春氣的養生之道。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傷害肝臟,到了夏天容易出現寒性病變,身體的成長就會受到影響。

夏季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的時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都開花結果。這時應該晚睡早起,不要躲避陽光,保持心情平和,不要發怒,讓花朵綻放,讓體內氣機順暢發散,好像喜歡的事物都在外面一樣。這就是順應夏氣的養長之道。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傷害心臟,到了秋天容易患上瘧疾,身體的收斂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冬天甚至會患上重病。

秋季三個月,是萬物成熟的時節,天氣變得急促,地氣也變得清明。這時應該早睡早起,和雞一樣作息,保持心情安寧,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要收斂神氣,使秋天的氣息平和,不要讓心志向外發散,使肺氣清肅。這就是順應秋氣的養收之道。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傷害肺臟,到了冬天容易腹瀉,身體的藏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

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時節,水結成冰,大地龜裂。這時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陽出來再活動。要使心志像潛伏一樣安靜,像有所隱藏一樣,好像有自己的秘密,好像已經有所獲得。要避開寒冷,靠近溫暖,不要讓皮膚洩露陽氣,使體內氣機頻繁被奪走。這就是順應冬氣的養藏之道。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傷害腎臟,到了春天容易出現痿厥等病症,身體的生發功能就會受到影響。

天氣,是清淨光明的,蘊藏的德行不會停止,所以不會下降。天色如果不明亮,日月就會失去光輝,邪氣就會侵入空竅,陽氣就會閉塞,地氣就會昏暗不明,雲霧變得渾濁,那麼上面的露水就不會降下。天地間的氣機如果不能順暢交通,萬物就不能生長,不能生長,草木就會枯死。惡劣的氣息不能散發,風雨不按時節出現,露水不降下,草木就會枯萎。如果邪風頻繁來襲,暴雨時常發生,天地四時不能保持和諧,與自然的規律相違背,那麼生命就會提早結束。

只有聖人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所以身體不會有奇怪的疾病,萬物都能夠正常生長,生命力也不會枯竭。違背春天的生長之氣,少陽之氣就不能生發,肝氣就會在內部發生病變。違背夏天的生長之氣,太陽之氣就不能生長,心氣就會在內部受到侵損。違背秋天的收斂之氣,太陰之氣就不能收斂,肺氣就會壅塞脹滿。違背冬天的閉藏之氣,少陰之氣就不能閉藏,腎氣就會獨自下沉。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以聖人在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根本上順應自然規律,所以能與萬物共同沉浮於生長之道。違背這個根本,就會損害本源,破壞真氣。陰陽四時的變化,是萬物的終始,是生命和死亡的根本。違背它就會產生災害,順從它就不會發生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得道。道,是聖人所實行的,愚笨的人則把它當作裝飾。順從陰陽就生存,違背它就死亡;順從它就安定,違背它就混亂。

把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反過來做,就叫做「內格」。所以聖人不去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去防止疾病的發生;不去治理已經發生的混亂,而是去防止混亂的發生,這就是這個道理。等到疾病已經發生才去用藥,等到混亂已經發生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戰爭已經爆發了才去鑄造兵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2.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白話文:

黃帝說:從古以來,能夠通達天地的,是生命根本的所在,這個根本源自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人體的氣息透過九州、九竅、五臟和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生命會產生五種狀態,氣息有三種表現。如果經常觸犯這些規律,邪氣就會傷害人,這關係到壽命的長短。

天空中清淨的氣,如果順應它,就會使人的意志清明,陽氣就會穩固,即使有邪氣侵襲,也不能傷害人,這就是順應時序的重要性。所以聖人會保養精神,順應天氣,才能達到通神明的境界。

如果違背這些規律,就會導致體內九竅閉塞,體外肌肉壅腫,衛氣散失,這就是自己傷害自己,氣息削弱的表現。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重要,如果失去它的作用,就會減損壽命,陽氣無法彰顯,所以天的運行要以太陽的光明為準。陽氣應該向上運行,以此來衛護體外。

如果因為寒冷,身體的運行就會像樞紐一樣卡住,起居活動時會感到驚恐,神氣也會浮躁。如果因為暑熱,就會出汗、煩躁、喘氣,安靜時則多話,身體就像被火烤一樣,出汗後才會散熱。如果因為潮濕,頭就會像被包裹住一樣,濕熱無法消散,大筋會攣縮變短,小筋會鬆弛變長,攣縮變短會導致拘束,鬆弛變長則會導致痿軟。

如果因為氣機不暢,就會引起腫脹,四肢的氣機也會互相影響,最終導致陽氣衰竭。陽氣在過度勞累時會亢奮,精氣耗竭,就會出現停滯,在夏天會讓人感到昏厥。眼睛會失明看不見,耳朵會堵塞聽不見,身體會像崩塌的城牆一樣崩潰,氣息會像流水一樣無法停止。

陽氣如果因為大怒就會導致形體和氣息斷絕,血液會淤積在上方,使人昏厥。如果筋脈受到損傷,就會鬆弛,好像容不下東西一樣,會偏側出汗,導致身體偏癱。出汗後又受到濕氣,就會產生痤瘡和痱子。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腳上會長大膿瘡,感覺像拿著空虛的東西一樣。

勞累出汗時吹到風,寒氣侵襲會導致皮膚起屑,鬱積會導致痤瘡。陽氣精華時可以滋養精神,柔和時可以滋養筋脈。如果開闔功能失常,寒氣就會侵入,導致身體彎曲。脈絡瘀阻會形成瘻管,滯留在肌肉之間。俞穴的氣化衰弱,會轉變成容易恐懼,甚至會驚嚇。營氣不順,逆亂於肌肉紋理,就會產生癰腫。如果汗液沒有完全排盡,身體虛弱,氣息衰竭,俞穴閉塞,就會引發風瘧。

所以風是所有疾病的開始。如果保持清靜,毛孔就會緊閉,即使有強大的風邪,也不能傷害人,這也是順應時序的重要性。

所以疾病久了就會傳變,上下失調,好醫生也難以治療。陽氣積蓄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死亡,陽氣被阻隔時應該疏通,如果不盡快治療,就會導致病情惡化。陽氣一天之中主導體外,清晨時人體陽氣開始生發,中午時陽氣達到旺盛,日落時陽氣開始虛弱,氣門也隨之關閉。所以晚上應該收斂陽氣,不要擾動筋骨,不要暴露在霧露之中,如果違背這些時序,身體就會困頓虛弱。

岐伯說:陰主收藏精華,並快速產生;陽主衛護體外,使之固守。如果陰不能勝過陽,脈搏就會流動快速,甚至會發狂。如果陽不能勝過陰,五臟之氣就會互相爭奪,九竅就不能暢通。所以聖人會闡明陰陽的重要性,使筋脈和諧,骨髓堅固,氣血調和。這樣就能使體內外達到平衡,邪氣不能侵犯,耳聰目明,氣息穩定。風邪侵入,耗損精氣,就會傷害肝臟。如果吃得過飽,筋脈就會鬆弛,腸道疾病就會形成痔瘡。如果飲酒過量,氣就會逆亂。如果過度用力,就會傷害腎氣,導致骨頭損壞。

所有陰陽的重點在於,陽氣密固才能使身體強健。如果兩者不調和,就會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能夠調和兩者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陽氣過強而不能固守,陰氣就會衰竭。陰氣平和而陽氣固密,精神才能安定。陰陽離散分離,精氣就會衰竭,如果暴露在露風之中,就會產生寒熱。

所以春天如果受風邪侵襲,邪氣就會滯留,導致腹瀉不止。夏天如果受暑邪侵襲,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如果受濕邪侵襲,氣就會上逆而咳嗽,導致痿軟和昏厥。冬天如果受寒邪侵襲,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四時的氣候,會輪流傷害五臟。陰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陰的五宮,受到傷害也是因為五味。

所以如果酸味吃太多,肝氣就會耗損,脾氣就會衰竭。如果鹹味吃太多,大骨的氣就會勞損,肌肉會短縮,心氣會受到抑制。如果甘味吃太多,心氣就會喘滿,臉色會發黑,腎氣會失衡。如果苦味吃太多,脾氣就不能滋潤,胃氣就會變得厚重。如果辛味吃太多,筋脈就會鬆弛,精神就會耗散。所以要謹慎地調和五味,使骨骼端正,筋脈柔和,氣血順暢,毛孔緊密,這樣就能使骨氣精足,謹慎地遵行養生之道,才能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