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回本書目錄

1. 卷第二

2.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𤙲引之。

白話文:

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的法則,是萬物的綱紀,是變化的父母,是生長和死亡的根本,也是精神的居所,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著手。所以,陽氣積聚就形成了天,陰氣積聚就形成了地。陰是靜止的,陽是躁動的。陽氣產生,陰氣就生長;陽氣衰竭,陰氣就潛藏。陽氣化生為氣,陰氣形成實體。寒冷到極點會產生熱,熱到極點會產生寒。寒氣產生濁氣,熱氣產生清氣。清氣在下,就會導致食物未消化就排出的飧泄;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腹脹。這是陰陽的相反作用,是疾病的逆向或順向變化。

所以,清陽之氣為天,濁陰之氣為地;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因此,清陽之氣從上竅出來,濁陰之氣從下竅出來;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紋理,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水屬於陰,火屬於陽;陽是氣,陰是味道。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精靠氣滋養,形體靠味道滋養,化生精,氣生形。味道會傷害形體,氣會傷害精;精可以轉化為氣,氣會被味道所傷。

陰的味道從下竅出來,陽的氣從上竅出來。味道濃厚的屬於陰,味道淡薄的屬於陰中的陽。氣濃厚的屬於陽,氣淡薄的屬於陽中的陰。味道濃厚就會導致泄瀉,味道淡薄就會通暢。氣淡薄就會發散,氣濃厚就會發熱。強盛的火會使氣衰弱,微弱的火會使氣旺盛。強盛的火消耗氣,氣滋養微弱的火。強盛的火會使氣散失,微弱的火會產生氣。氣味中,辛辣甘甜發散的屬於陽,酸苦湧泄的屬於陰。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生病,陽氣過盛就會導致陰氣生病。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發寒。

過於寒冷就會發熱,過於熱就會發寒。寒冷會傷害形體,熱會傷害氣。氣受傷會感到疼痛,形體受傷會腫脹。所以,先痛後腫,是氣傷害了形體;先腫後痛,是形體傷害了氣。風氣過盛會導致身體顫動,熱氣過盛會導致腫脹,燥氣過盛會導致乾燥,寒氣過盛會導致浮腫,濕氣過盛會導致濡瀉。天有四季和五行,以產生生長收藏的變化,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生五種氣,產生喜怒悲憂恐的情緒。所以,喜怒會傷害氣,寒暑會傷害形體。

暴怒會傷害陰氣,暴喜會傷害陽氣。氣向上逆行,充滿脈絡,形體就會衰敗。喜怒無節制,寒暑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固。所以,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生溫病;春天受風,夏天一定會發生飧泄;夏天受暑,秋天一定會患瘧疾;秋天受濕,冬天一定會咳嗽。

黃帝問:「我聽說上古的聖人,闡述人體構造,劃分臟腑,連結經脈,貫通全身,各從其經絡運行,氣穴所在的地方,各有名稱,溪谷與骨骼相連,都有其起源,分部和逆順,各有條理,四季陰陽變化,都有規律,內外相應,都有表裡關係,真是這樣嗎?」岐伯回答說:「東方產生風,風生木,木生酸味,酸味生養肝臟,肝臟生養筋,筋生養心,肝主管眼睛。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產生智慧,玄產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顏色為青色,在聲音為角音,在發聲為呼喊,在動作為抓握,在孔竅為眼睛,在味道為酸味,在情志為怒。怒會傷害肝,悲傷可以勝過怒,風會傷害筋,乾燥可以勝過風;酸味會傷害筋,辛辣可以勝過酸味。

南方產生熱,熱生火,火生苦味,苦味生養心臟,心臟生養血,血生養脾臟,心主管舌頭。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顏色為紅色,在聲音為徵音,在發聲為笑,在動作為憂,在孔竅為舌頭,在味道為苦味,在情志為喜。喜會傷害心,恐懼可以勝過喜;熱會傷害氣,寒冷可以勝過熱;苦味會傷害氣,鹹味可以勝過苦味。

中央產生濕,濕生土,土生甘味,甘味生養脾臟,脾臟生養肌肉,肌肉生養肺臟,脾主管嘴巴。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顏色為黃色,在聲音為宮音,在發聲為歌唱,在動作為噦,在孔竅為嘴巴,在味道為甘味,在情志為思。思會傷害脾,憤怒可以勝過思;濕會傷害肉,風可以勝過濕;甘味會傷害肉,酸味可以勝過甘味。

西方產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味,辛味生養肺臟,肺臟生養皮毛,皮毛生養腎臟,肺主管鼻子。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顏色為白色,在聲音為商音,在發聲為哭泣,在動作為咳嗽,在孔竅為鼻子,在味道為辛味,在情志為憂。憂會傷害肺,喜可以勝過憂;熱會傷害皮毛,寒可以勝過熱;辛味會傷害皮毛,苦味可以勝過辛味。

北方產生寒,寒生水,水生鹹味,鹹味生養腎臟,腎臟生養骨髓,骨髓生養肝臟,腎主管耳朵。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骼,在臟為腎,在顏色為黑色,在聲音為羽音,在發聲為呻吟,在動作為顫慄,在孔竅為耳朵,在味道為鹹味,在情志為恐。恐懼會傷害腎,思可以勝過恐懼;寒會傷害血,燥可以勝過寒;鹹味會傷害血,甘味可以勝過鹹味。

所以說:天地是萬物的上下;陰陽是血氣的男女;左右是陰陽的通路;水火是陰陽的徵象;陰陽是萬物產生的根本。所以說:陰在內,是陽的守護;陽在外,是陰的使者。黃帝問:「如何運用陰陽?」岐伯說:「陽氣過盛就會身體發熱,皮膚紋理閉塞,呼吸急促,身體彎曲或仰起,沒有汗出,而且發熱,牙齒乾燥,心中煩悶,腹部脹滿,就會死亡,能過冬天,但不能過夏天。陰氣過盛就會身體發寒,出汗,身體常常清冷,渾身發冷顫慄,寒冷會導致四肢冰冷,四肢冰冷就會腹部脹滿,就會死亡,能過夏天,但不能過冬天。

這是陰陽相互勝過的變化,是疾病的形態和功能表現。」黃帝問:「如何調和這兩者呢?」岐伯說:「如果能了解七損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調和陰陽,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過早衰老。人到四十歲,陰氣就衰弱一半了,起居也開始衰弱。人到五十歲,身體變得沉重,耳朵和眼睛也變得不靈敏。人到六十歲,陰莖萎縮,氣血大衰,九竅不通暢,下焦虛弱而上焦實,眼淚和鼻涕都流出來了。所以說:知道養生就強壯,不知道養生就衰老,雖然出生一樣,但結果不同。

聰明的人觀察相同之處,愚笨的人觀察不同之處,愚笨的人總是不足,聰明的人總是充裕,充裕就會耳聰目明,身體輕健強壯,老人會恢復年輕,年輕人會更加健康。因此,聖人做順應自然的事情,享受恬淡的快樂,順應慾望,保持虛無的狀態,所以壽命無窮,與天地同在,這是聖人養生的方法。

天的西北方向不足,所以西北方屬陰,因此人的右耳和右眼不如左邊明亮。地的東南方向不滿,所以東南方屬陽,因此人的左手和左腳不如右邊強壯。」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說:「東方屬陽,陽氣的精華向上集中,向上集中就會上部明亮而下部虛弱,所以使耳朵和眼睛聰明而手腳不便。西方屬陰,陰氣的精華向下集中,向下集中就會下部強盛而上部虛弱,所以耳朵和眼睛不靈敏而手腳方便。

所以,如果同時感受邪氣,邪氣在上,右邊症狀就會嚴重;邪氣在下,左邊症狀就會嚴重,這是天地陰陽所不能完全均勻的,所以邪氣會偏居一方。所以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個紀律,地有五個區域,所以能成為萬物的父母。清陽之氣上升到天,濁陰之氣回到地,因此天地的運行,神明是其綱紀,所以能產生生長收藏的變化,周而復始。只有賢人向上效法天來保養頭部,向下效法地來保養腳部,在中間參照人事來保養五臟。

天氣與肺相通,地氣與咽喉相通。風氣與肝相通,雷氣與心相通,穀氣與脾相通,雨氣與腎相通。六經如同河流,腸胃如同大海,九竅如同水流注入的孔道。將天地視為陰陽,陽氣發散的汗液,可以稱作天地的雨水;陽氣的運行,可以稱作天地的疾風。暴烈的氣如同雷電,逆亂的氣如同陽氣。所以,治理疾病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規律,不運用大地的道理,就會招致災禍。

所以邪風來襲,迅猛如風雨,所以善於治療的人先從皮膚毛髮治療,其次治療肌肉皮膚,其次治療筋脈,其次治療六腑,其次治療五臟。治療五臟的疾病,往往是半死半生的狀態。所以,天上的邪氣,侵襲就會傷害人的五臟;水穀的寒熱,侵襲就會傷害六腑;地上的濕氣,侵襲就會傷害皮膚肌肉和筋脈。所以,善於用針的人,從陰引導陽,從陽引導陰,用右邊治療左邊,用左邊治療右邊,通過我來了解對方,通過表面來了解內部,觀察過和不及的道理,看到細微之處就能判斷出病因,這樣治療就不會有危險。

善於診斷的人,觀察氣色,按摸脈搏,先辨別陰陽;審查清濁,就能了解病變的部位;觀察呼吸,聽取聲音,就能了解患者的痛苦;觀察衡量規矩,就能了解疾病的主要因素。按摸寸關尺,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就能了解疾病的產生原因,進而進行治療;診斷時不偏頗,就不會犯錯。所以說: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用針刺就可以治好;疾病盛行的時候,要等待其衰退。所以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加強或減弱治療,根據疾病衰退的程度來明確治療效果。

形體不足的,要用氣來溫養;精氣不足的,要用味道來補益。向上升的要使其越發向上;向下沉的要引導其下降;內部充滿的,要瀉其內部;有邪氣的,要發汗使其從形體中排出;在皮膚的,要發汗使邪氣發散;性情剛烈的,要按壓使之收斂;實證的,要使其散開並瀉去。審查陰陽,區別柔剛,陽病要治療陰,陰病要治療陽,確定血氣的位置,使其各守其位,血實的要疏導,氣虛的要引導。